免疫基础知识
免疫学基础知识
抑制常规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抑制效应T细胞表达IL2及其他细胞因子 抑制靶细胞
介导效应T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裂解
减弱共刺激信号及抑制抗原提呈
三 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产生细胞因子(IL-6、 IL-10、TNF-α)
一 免疫学概论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
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 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 理平衡的功能。
一
免疫学概论
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免疫自稳
识别和清除自身衰退组织。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畸变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一
免疫学概论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调理吞噬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炎症介质作用
四
免疫分子
补体激活三条途径
四 免疫分子
3.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 白介素: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 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 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趋化因子家族:对多种细胞有不同趋化作用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
三 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 细胞, 使T 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专职 巨噬细胞 B细胞 内皮细胞 兼职 上皮细胞 激活的T细胞
三
免疫细胞
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限制过敏反应及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免疫学基础知识介绍
免疫学基础知识介绍免疫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体抵抗外界有害物质和疾病侵袭的机制。
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本文将通过介绍免疫学的基础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反应的过程,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一、免疫学基础概念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由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构成,旨在识别、消灭和记忆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的外来物质。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和免疫调节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应答当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的健康。
免疫应答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应答,它通过机体固有的内在机制来迅速应对各种有害生物。
获得性免疫则是一种特异性的应答,它会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记忆,并提供长期保护作用。
3.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在接触到某种抗原后,会产生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记忆。
一旦再次接触到同样的抗原,免疫系统将迅速而有效地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应答。
这种免疫记忆是由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储存和调控的。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1.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免疫应答中最关键的细胞类型,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分别负责产生抗体和调控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则负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促进抗原的呈递和免疫应答的激活。
2.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淋巴细胞和抗原相互作用的场所。
脾脏则负责滤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免疫应答的启动。
3. 免疫调节分子免疫调节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基础必学知识点
免疫基础必学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损伤。
3. 免疫系统的分类: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备的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免疫防御机制,而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感染病原体或接种疫苗等方式获得的特异性免疫防御。
4. 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三个过程。
免疫识别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的过程,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病原体的攻击和清除过程,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对先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具有长期保护免疫的能力。
5. 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免疫系统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主要负责清除病原体和感染细胞,T细胞和B细胞则负责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调节免疫应答。
6. 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调节机制,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反应。
这包括免疫系统内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以及外部的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7. 免疫记忆和免疫防御:通过先前的感染或疫苗接种,机体可以建立免疫记忆,当再次遭遇相同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从而提供持久的免疫防御。
8. 免疫失调和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
对于免疫疾病的治疗,常采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调节免疫反应。
9. 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疫苗的研发、肿瘤免疫治疗、器官移植、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等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免疫基础知识简介
⑵外周免疫器官
• 包括脾脏、淋巴结等。是成熟免疫细胞在外周的分布场所。 •脾
• 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为动物体最大的 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种功能:
– ①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 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 ③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 ④过滤作用。
• 淋巴结 • 动物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
(三)天然免疫屏障
• 属第一道防线及第二道防线的一部分。 • 物理屏障 • 叶子的腊状角质层、昆虫的外骨骼、蛋的壳膜与皮肤等都属
于物理屏障,这是第一层抵御。然而,动物体不可能与外界 百分百隔离,所以需要其它方式来保护像肺、肠子及泌尿生 殖道等动物体的“漏洞”。以肺为例,咳嗽与打喷嚏就能将 致病源与刺激物排出呼吸道。眼泪与尿液可以将致病源冲洗 出去,而由呼吸道与泌尿生殖道所分泌的粘液则能将微生物 给粘附起来。 • 化学屏障 • 同样也能防止感染。皮肤与呼吸道能分必抗生素胜肽,如βdefensins。唾液、眼泪与乳汁中的酵素(如溶解酶与A型磷 脂质酶)具有抗菌的效果。母猪靠著微酸性的阴道分必物提 供化学屏障,公猪精液则靠防御素与锌离子来杀死致病菌。 致病源随食物下肚后,胃中的胃酸与蛋白酶能提供强力的保 护作用。
• 第三道防线
• 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 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 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动物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 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 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T细胞和B细胞 在中枢免疫器官中成熟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 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 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 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
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与应用
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及其在防御疾病方面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简单讲述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一、免疫学的基础知识1. 免疫系统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抗体等。
2.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是由T细胞介导,而体液免疫应答则是由B细胞介导。
3.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即在初次遇到致病微生物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在接下来的遭遇中产生更快、更强的反应。
二、免疫学的应用1. 疫苗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药物。
疫苗可以模拟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从而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微生物的抗体或T细胞免疫应答。
疫苗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包括细胞免疫治疗、体液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其中,最常见的是体液免疫治疗,即使用抗体来治疗疾病。
3. 免疫监测免疫监测是利用免疫学的技术对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监测的方法。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抗体或T细胞的水平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治疗效果。
4. 免疫诊断免疫诊断是利用免疫学的技术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抗体、免疫分子或细胞来诊断感染病原微生物或自身免疫疾病等。
三、结语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疾病,都与免疫学有紧密的关系。
充分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免疫学基础知识
整理课件
17
三 免疫细胞
Treg细胞:
免疫失能性、免疫抑制性 ➢ 抑制常规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 抑制效应T细胞表达IL2及其他细胞因子 ➢ 抑制靶细胞 ➢ 介导效应T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裂解 ➢ 减弱共刺激信号及抑制抗原提呈
整理课件
18
三 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
整理课件
13
三 免疫细胞
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抗原递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等
其他免疫细胞
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整理课件
14
三 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
按功能分类: ➢辅助T细胞(Th):CD4+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Tc):CD8+ T细胞 ➢调节性T细胞(Treg):CD4+ CD25+ Foxp3+T细胞
整理课件
26
四 免疫分子
2. 补体系统 :
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 不耐热的糖蛋白。包括固有成分13种:C1q、C1r、C1s、C2-C9、D 因子及B因子;调节蛋白10种;补体受体10种等。
➢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 调理吞噬作用 ➢ 免疫粘附作用 ➢ 炎症介质作用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1.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2.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整理课件
9
二 免疫器官
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知识点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外界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机体内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几个方面,介绍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复合物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合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免疫系统来对抗外界侵袭。
二、免疫应答的原理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外界抗原刺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
当外界抗原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将启动免疫应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物理屏障、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等。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遇到具体抗原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形成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
这一过程涉及到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激活和免疫效应等环节。
三、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种机制,以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调节分为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两种机制。
正向调节主要包括促进因子的作用,如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等,它们可以增强免疫应答的效果。
负向调节主要包括抑制因子的作用,如抑制性T细胞、免疫抑制分子等,它们可以抑制免疫应答的过度活化。
免疫调节机制的平衡是维持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四、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研究及应用涵盖了很多领域。
在疾病诊断方面,免疫学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如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
在疾病治疗方面,免疫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如免疫疗法、细胞免疫治疗等。
另外,免疫学还涉及到疫苗的研发、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等方面。
结语免疫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学科,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机体的免疫机制,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免疫力科普知识
免疫力科普知识免疫力是指人体对抵抗疾病和外界有害物质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关于免疫力的科普知识: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
主要包括淋巴器官(如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如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免疫分子(如抗体和细胞因子)。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并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它还能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3.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反应:免疫系统有两种免疫反应,即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通过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来阻止病原体入侵。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4. 免疫力的影响因素:免疫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减少压力,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5. 免疫力的弱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弱化可能导致易感染疾病和免疫系统失调,如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一些方法可以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原体、充足摄入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D和锌)以及保持适度运动。
6. 免疫力和新冠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引起COVID-19的病原体。
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病毒感染。
预防COVID-19的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以及接种COVID-19疫苗。
请注意,以上提供的是一般的免疫力科普知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评估和处理。
免疫基础知识(学前卫生学课程)
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种类
自动免疫制剂
菌苗,如卡介苗
疫苗,如麻疹疫苗 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
被动免疫制剂
丙种球蛋白 免疫血清
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基础免疫 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 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 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 下基础。 加强免疫 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 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若重复接种一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 以巩固免疫效果。
免疫系统功能
防御感染 自身稳定 免疫监视
二、免疫作用的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 对多种(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病原微生物有防御作用 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个体因受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仅针对所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获得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阻挡病原体 侵入人体 吞噬和消 灭病原体
人体的 第二道防线
阻挡和清扫 异物
破坏病菌细胞 壁,使病菌溶 解而死
人体的 第一道防种 类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体液的防御作用
自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 被动免疫
三、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科学 的免疫程序,将有关生物制品有计划地给人群接 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 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免疫的基础知识
学前卫生学课程
一、免疫系统
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
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
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胸腺、脾脏、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免疫球蛋白也称抗体,主要有IgG、IgA、IgE
免疫学基础知识梳理
免疫学基础知识梳理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生理学科,它涉及到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
了解免疫学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过程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对免疫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一种防御系统,它由一系列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协同工作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免疫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 先天免疫先天免疫是机体生来就具备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是对病原体的广泛非特异性应答,不需要预先接触病原体。
先天免疫包括屏障和固有免疫两个层面。
屏障免疫是机体通过皮肤、黏膜等物理和化学障碍来阻止病原体侵入身体。
固有免疫则涉及到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天然杀伤细胞、补体等。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层面。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介导,通过识别和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体液免疫则由B细胞介导,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和促进其清除。
二、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反应过程。
它包括两个阶段:感染识别和免疫效应。
1. 感染识别感染识别是机体感知和识别病原体,启动相应的免疫反应。
感染识别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实现,PRRs可以识别病原体特定的结构,如细菌的脂多糖、病毒的核酸等。
2. 免疫效应免疫效应是机体为了清除病原体而发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
免疫效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层面。
细胞免疫通过激活T细胞和其他效应细胞来清除感染细胞。
体液免疫则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和促进其清除。
这两种免疫效应相互协作,形成对病原体的全面攻击。
三、免疫耐受和疾病免疫耐受是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以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当免疫耐受出现故障时,就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培训
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培训第一章:免疫基础知识概述1.1 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物质侵入的重要防线,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部分。
先天免疫是指通过非特异性的机制来对抗病原微生物,包括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免疫来对抗病原微生物,包括B细胞和T细胞等。
1.2 免疫基础知识免疫力的概念和作用免疫力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物质侵入的能力,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免疫力的作用主要包括对抗感染、预防肿瘤、清除变态反应物质等。
1.3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主要由淋巴系统、吞噬细胞、肿瘤抑制因子、溶菌酶等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对抗感染、预防肿瘤、清除变态反应物质等。
第二章:卫生防疫知识培训2.1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保持身体清洁、饮食卫生、注意休息、生活习惯等。
2.2 预防传染病传染病是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接种疫苗,做好防护措施等。
2.3 预防肠道疾病肠道疾病是通过食物、水等途径传播的疾病,预防肠道疾病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等。
第三章:免疫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3.1 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失调等。
免疫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关节疼痛、皮疹等。
3.2 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预防免疫性疾病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致病因素,提高免疫力等。
治疗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第四章:免疫基础知识在临床应用4.1 临床检测方法临床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两大类,主要用于检测机体的免疫功能、炎症水平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4.2 免疫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免疫知识基础知识点总结
免疫知识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结构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和细胞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淋巴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等。
其中,淋巴器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包括胸腺和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腺样体等)。
这些器官通过淋巴循环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
二、免疫细胞免疫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它们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主要起着细胞免疫的作用,而B淋巴细胞主要分泌抗体来进行体液免疫。
三、免疫分子免疫系统的分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能够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从而协助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抗原。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它们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化等过程。
补体是一组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组成的系统,它们具有溶解细菌、促进炎症反应等功能。
四、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本身的调节和外界环境的调节。
免疫系统内部的调节主要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损害。
免疫记忆是指免疫系统对曾经接触过的抗原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从而使得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清除抗原。
外界环境的调节主要包括病原体的逃逸机制、药物的调节以及环境因素等。
综上所述,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来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了解免疫系统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免疫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品)
一、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其作用是排除“非己”(抗原)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在长期系统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经遗传获得、作用迅速、无特异性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在长期与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接触过程中,对特定病原微生物(抗原)产生识别并将其清除体外的防御功能。
T、B细胞介导的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四、免疫功能一、免疫功能: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过程中所发挥的各种生物学效应。
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第二节免疫系统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构成了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等膜型分子:MHC、CD、CAM、TCR、BCR、CR、CKR、IgFcR可溶性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bone marrow)(一)骨髓的结构:多能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二)骨髓的功能:1. 造血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发生的部位;2. 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3. 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造血干细胞(stem cell):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及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产生表型和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是机体其他细胞的起源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征: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静止性、不均一性二胸腺(thymus)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境:胸腺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细胞因子、细胞和细胞间相互接触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
第八章 免疫学基本知识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2. 非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4.自动免疫5.人工自动免疫6.人工被动免疫7.被动免疫8.免疫活性细胞9.免疫器官10.抗原11.抗原决定簇12.抗原结合价13.完全抗原14.半抗原15.异嗜性抗原16.佐剂17.抗体18.免疫球蛋白19.补体20.免疫应答21.感应阶段22.反应阶段23.效应阶段24.体液免疫25.细胞免疫26.初次应答27.再次应答28.变态反应29.Ⅰ型变态反应30.Ⅱ型变态反应31.Ⅲ型变态反应32.Ⅳ型变态反应33.自身免疫34.免疫耐受35.免疫抑制36.免疫缺陷37.免疫防御二、填空题1.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2.免疫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免疫功能失调可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__________和T细胞介导的____________。
5.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中枢免疫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周免疫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7.细胞免疫应答常和_________共存。
三、选择题1.胸腺的作用是()A.T细胞发生场所;B.B细胞定居场所;C.T细胞成熟、分化场所;D.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E. T细胞定居场所2.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A.IgM抗体显著升高B.产生快,维持时间长C.潜伏期长D.浓度低E.亲和力低3.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A.胸腺B.骨髓C.腔上囊D.淋巴结E.血液4.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A. 骨髓;B.淋巴结;C.脾脏;D.粘膜伴随淋巴组织;E.扁桃体;5.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A.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分布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D.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6.免疫对于机体()A.有利;B.有害;C.有利也有害;D.无利、无害;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情况下有害7.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A.变应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佐剂E.载体8.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A.半抗原B.完全抗原C.TD-AgD.TI-AgE.共同抗原9.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CH1B.CLC.CH2D.CH3区E.VH与VL区10.可将IgG分解成F(ab’)2和pFC ’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胰酶C.胃蛋白酶D.激肽原酶E.脂氧化酶11.下列成分有可能与大分子抗原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的是()A.IgG的H链B. IgG的L链C.Fc段D.F(ab’)2段E.Fab段12.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 IgMB. IgGC. IgAD. IgEE. IgD13.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介导细胞主要是()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14.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是:()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血液15.初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A.潜伏期短B.抗体亲和力高C.抗体维持时间短D.抗体含量高E.以IgG为主16.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不包括()A.潜伏期短B.抗体亲和力高C.抗体维持时间长D.以IgM类抗体为主E.迅速产生大量IgG类抗体17.体液免疫初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A.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B.IgG出现较晚;C.抗体为高亲和力抗体D.抗体含量比再次应答高; E.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较长18.天然免疫耐受失调可导致()A.免疫抑制B.I型超敏反应C.自身免疫病D.移植排斥反应E.肿瘤免疫19.下列物质中,可引起I~IV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是()A.药物B.尘屑C.真菌D.食物E.花粉20.青霉素引起的变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属于I型变态反应的是()A.过敏性休克B.溶血性贫血C.接触性皮炎D.免疫复合物病E.血小板减少四、问答题1.如何理解"免疫"的概念?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何功能?2.试述哪些因素构成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对抗病原体的过程的科学,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维护健康、防范疾病非常重要。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个方面。
1.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和骨髓等。
胸腺是T细胞的生成和发育的重要场所,而脾脏则在体内清除老化和异常的红细胞,同时参与敌体抗血清反应。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布的地方,骨髓则是B细胞生成和发育的重要器官。
2.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T细胞和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能够通过各自的受体识别抗原并发挥特异性作用。
而巨噬细胞则是初步识别、摄食和呈递抗原的重要细胞,也是炎症与免疫应答的桥梁。
3. 免疫分子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蛋白等。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能够与抗原相结合从而中和病原体或标记它们以便后续清除。
细胞因子是一类体内蛋白质信号分子,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和相互作用。
补体蛋白则参与炎症反应和体液免疫的效应过程。
二、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系统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来应对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1.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激活和效应。
当抗原被巨噬细胞摄取并呈递给T细胞时,激活的T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并通过多种机制对抗原感染作出反应,如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感染细胞,辅助T细胞促进B细胞的抗体分泌等。
2. 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是指由B细胞产生的抗体对抗原进行识别并中和的过程。
B细胞通过抗原刺激和T细胞辅助来发育成为抗体分泌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结合病原体上的抗原,从而中和它们并协助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是指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的一类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
免疫学基础知识汇总
《免疫学基础知识汇总》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定居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的场所。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血液过滤器官,也是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 细胞、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等。
- 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 NK 细胞:不依赖抗原刺激,能直接杀伤靶细胞,具有天然免疫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 细胞等。
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 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如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3. 免疫分子-抗体:由B 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补体: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助抗体和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可调节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参与抗原提呈和T 细胞活化,具有高度多态性。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1.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如果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可出现超敏反应;若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2.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死亡细胞等。
免疫学基础知识归纳
免疫学基础知识归纳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外来病原体和识别自身细胞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调节和异常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记忆和免疫调节等几个方面来归纳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器官、组织和细胞等。
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等。
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同时也是B细胞的生成和发育地。
胸腺是T细胞的生成和发育地。
淋巴结是免疫细胞的聚集地,起到筛选和激活作用。
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主要有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B细胞是主要负责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而T细胞则分为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T细胞主要负责调节免疫应答,细胞毒性T细胞则可直接杀伤感染细胞。
巨噬细胞则负责吞噬和降解外来病原体,起到清除感染的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则可直接杀伤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起到早期免疫防御的作用。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可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介导,其特点是产生抗体,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系统,促使病原体被破坏和清除。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介导,其特点是通过T细胞识别和杀伤感染细胞,起到细胞清除作用。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
当免疫系统初次接触到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后,会产生对应的免疫应答,这一过程称为初次感染。
在初次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形成对该病原体的记忆,使得再次接触到同一病原体时,免疫应答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启动,从而更加有效地清除病原体。
这种免疫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主要依赖于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存在。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免疫调节可分为正调节和负调节两种类型。
正调节主要由辅助T细胞介导,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激活和增强免疫应答。
负调节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介导,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免疫应答,以防止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义•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A )主要由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产生,其中大部分是由胃肠淋巴样组织所合成,少部分由呼吸道、唾液腺和生殖道粘膜组织合成。
哺乳期产妇腺组织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A产生细胞,这些细胞主要来自胃肠。
在人类,还有少量的免疫球蛋白A来自骨髓。
人出生后4~6月开始合成免疫球蛋白A ,4~12岁血清中含量达成人水平,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总的10%左右,半衰期约5~6天。
免疫球蛋白A有免疫球蛋白A 1和免疫球蛋白A 2两个亚类。
免疫球蛋白A 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的85%,α1链分子量为56;免疫球蛋白A 2主要存在于外分泌液中,少部分以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存在,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的15%,α2链缺乏铰链区,分子量为52。
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除单体形式外还有由J链共价相连的二聚体或三聚体等形式。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由J连接的双体和分泌成分所组成,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分泌等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通过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结合,阻抑其吸附到易感细胞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还可中和毒素如霍乱弧菌毒素和大肠杆毒素等。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可能与免疫球蛋白A合成不足有关。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减少也有一定关系。
产妇可通过初乳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传递给婴儿,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αR,血清型单体免疫球蛋白A可介导调理吞噬和作用。
此外,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结合饮食中大量的可溶性抗原以及肠道正常菌群或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热原物质,防止它们进入血液。
•免疫球蛋白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
从结构来看,免疫球蛋白A有单体、双体、三体及多聚体之分。
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及分泌型两种。
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存在于血清中,其含量占总免疫球蛋白A的85%左右。
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虽有和的某些功能,但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肠液、尿液、汗液等。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
故又称粘膜局部抗体。
免疫球蛋白A不能通过胎盘。
新生儿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A抗体,但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
新生儿出生4~6个月后,血中可出现免疫球蛋白A ,以后逐渐升高,到青少年期达到高峰。
2 具体内容2.1 英文名:免疫球蛋白A2.2 别名:血清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A2.3 正常值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扩散法 (法):脐带: 0~50 (0~5)新生儿: 0~22 (0~2.2) 0.5-6个月:30~820 (3~82) 6个月-2岁:140~1080 (14~108) 2-6岁: 230~1900 (23~190) 6 -12岁: 290~2700 (29~270) 12-16岁: 810~2320 (81~232)成人: 760~3900 (76~390)2.4 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免疫球蛋白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 综合征、门静脉性肝硬化、某些感染性疾病、湿疹、血小板减少症、综合征 (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慢支缓解期等。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介于500~2500则病情重,病程长者<500。
脐带血免疫球蛋白A升高:风疹、单纯疱疹、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革兰氏阴性杆菌宫内感染等。
(2)降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0%)、非免疫球蛋白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原发性无病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蛋白血症、继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放射线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剂 )、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Ⅲ型、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Ⅰ型(、免疫球蛋白A减低、增加)、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Ⅱ型(无免疫球蛋白A 、,正常)等。
1 别名:血清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2 免疫球蛋白G概述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 )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机体合成免疫球蛋白G的年龄要晚于,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
免疫球蛋白G是血清中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总的75%。
3 人免疫球蛋白G的亚类根据免疫球蛋白G 分子中γ链抗原性差异,人免疫球蛋白G有4个亚类: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免疫球蛋白G 3和免疫球蛋白G 4(小鼠4个亚类是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a、免疫球蛋白G 2b和免疫球蛋白G 3)。
其中免疫球蛋白G3γ3铰链区含有62个氨基酸残基,具有4个重复γ1铰链区(15个氨基酸残基)的串连结构,重链间二硫键数量多,约10~15个,因此易被蛋白酶裂解,半衰期也较短。
不同免疫球蛋白G亚类的生物学活性有所差异(表2-3)。
免疫球蛋白G的半衰期相对较长,约为20~30天。
免疫球蛋白G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其固定补体的能力依次是免疫球蛋白G 3>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在小鼠为免疫球蛋白G 2b>免疫球蛋白G 2a>免疫球蛋白G 3,人的免疫球蛋白G 4和小鼠的免疫球蛋白G 1无固定补体的能力。
4 免疫球蛋白G的免疫作用免疫球蛋白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此外免疫球蛋白G还具有调理吞噬、和结合等作用。
由于免疫球蛋白G上述特点,免疫球蛋白G在机体免疫防护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都属于免疫球蛋白G类抗体。
应用对麻疹、甲型肝炎等有免疫力的产妇或正常人丙种或胎盘球蛋白可进行人工被动免疫,能有郊地预防相应的传染性疾病。
不少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因子(抗核抗体)以及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大都也属于免疫球蛋白G 。
5 化验5.1 正常值免疫比浊法、单向免疫扩散法:脐带: 7.6~17 (760~1700)新生儿: 7~14.8 (700~1480) 0.5~6个月:3~ 10 (300~1000) 6个月~2岁:5~12 (500~1200) 2~6岁: 5~13 (500~1300) 6~12岁: 7~16.5 (700~1650) 12~16岁: 7~15.5 (700~1550)成人: 6~16 (600~1600 )5.2 化验结果意义升高:①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综合征 (斯约格伦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等。
②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③肝脏病:慢性病毒性活动性肝炎、隐慝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等。
④传染病:结核、麻风、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病、淋巴肉芽肿、放射线菌病、疟疾、锥虫病等。
⑤类肉瘤病。
1 基本内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为970,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
在分子结构上免疫球蛋白M无铰链区,Cμ2可能替代了铰链区的功能。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免疫球蛋白M是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如八目鳗可产生免疫球蛋白M。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无论是B细胞膜表面(),还是合成分泌到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都是最早出现的,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有能力产生免疫球蛋白M。
在抗原刺激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一般免疫球蛋白M也最先产生。
免疫球蛋白M在正常人血清中平均浓度为60~180%,占血清总的5%~10%。
由于免疫球蛋白M在免疫应答早期产生,并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作用比强500倍以上,而且活化补体后通过C3B、C4b等片段发挥调理作用,因此免疫球蛋白M在机体的早期免疫防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然的血型抗体(凝集素)为免疫球蛋白M,血型不符的输血,易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免疫球蛋白M不能过胎盘,脐血中如出现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球蛋白M,表示胚胎期有相应病原微生物如梅毒螺旋体、风疹或巨细胞毒等感染,称为胚胎感染或垂直感染。
正常人血清中也含有产量单体免疫球蛋白M。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中一种主要的。
成熟 B细胞有,在正常人B细胞库()中免疫球蛋白细胞约占80%。
在记忆 B细胞中免疫球蛋白M逐渐消失,被、或所替代。
免疫球蛋白M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对防止菌血症起主要作用。
一个免疫球蛋白M分子由5个单体通过J链连接成五聚体。
这种结构使免疫球蛋白M具有较多的抗原结合价,可以同时和数个靶细胞结合。
因此,免疫球蛋白M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起主力抗体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M的抗菌作用比高1000倍。
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免疫球蛋白M是最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
胎儿大约在胚胎期第20周即能合成免疫球蛋白M。
因母体的免疫球蛋白M不能通过胎盘,如果胎儿或新生儿血液中出现免疫球蛋白M时,即表示已发生过宫内感染。
1周岁以上的小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即达到成人水平。
天然抗体多为免疫球蛋白M。
冷凝素、类风湿因子等,都是免疫球蛋白M。
2 相关信息2.1 英文名:免疫球蛋白M2.2 别名:血清 ,免疫球蛋白M2.3 正常值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扩散法 (法):脐带: 40~240 (4~24)新生儿: 50~300 (5~30) 0.5~6个月: 150~1090 (15~109) 6个月~2岁:430~2390 (43~239) 2~6岁: 500~1990 (50~199) 6~ 12岁: 500~2600 (50~260) 12~16岁: 450~2400 (45~240)成人: 400~3450 (40~345)注:正常值因标准品制备而变化。
2.4 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急、慢性肝病 ( 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黑热病、锥虫病、伤寒、弓形体病、乙型脑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脐带血免疫球蛋白M升高: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梅毒、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弓形体等宫内感染等。
(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和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1 基本内容是1966年发现的一类,分子量为188,血清中含量极低,仅占血清总的0.002%,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
ε链有4个(Cε1~C ε4),无铰链区,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
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使丧失生物学活性。
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胃肠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常是变应原入侵和I型变态反应发生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