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财政学《网络课程》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分析题、论述题、简答题

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答:财政支出,即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而发生的一切开支的总和。
2、财政收入答:财政收入,即公共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资金的总和,包括税收收入、公债收入、收费收入、国有企业收入、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
3、帕累托效率答:帕累托效率是福利经济学中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常用的标准。
一种资源配置,如果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使某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效率的。
4、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答: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也叫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会自动产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5、外部效应答: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
6、一致同意规则答: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计划,必须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的一种决策规则,在这种决策规则下,每一个参与者都对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7、中间投票人定理答:中间投票人定理:只要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值的,简单多数规则一定可以产生出一个唯一的均衡解,这个均衡解和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一致,即中间投票人偏好的议案或公共产品会被通过。
8、税收的经济归宿答:税收的经济归宿指的是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说明由征税引起的个人真实收入的变化。
9、税收的法律归宿答:税收的法定归宿指的是谁对政府税收具有法律上的责任。
10、税收资本化答:税收的资本化指的是供给固定的耐用品价格的下降额等于未来税收支付额的现值,也就是税收合并到资产价格中的过程。
11、税收超额负担答: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由政府征税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大于政府获得的税收数额的那部分损失。
12、社会消费性支出答: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经费的总称。
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以及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

标题: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在福利经济学中,第一定理是指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资源分配是最有效的。
这一定理对于制定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政策含义来更好地理解福利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指导作用。
1.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效率最高的,供求达到平衡,市场价格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价值。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在政策制定中应该鼓励和维护市场竞争,避免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反垄断法等手段来促进市场的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 政府干预的局限性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也提醒我们,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影响市场的自由竞争,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谨慎选择干预的方式和程度,以避免对市场的扭曲。
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可能比政府干预更有效,因此政府应该尽量使其政策与市场机制相协调。
3. 市场失灵与政策调整虽然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配置最有效,但现实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例如外部性、公共品等问题会影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社会最优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提醒我们要警惕市场失灵的情况,并通过政策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
4. 探索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通过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政策制定中的指导意义。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促进市场竞争的避免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政府也需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以更好地实现社会最优配置。
只有充分理解并运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才能更好地引导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经济学爱好者,我深刻理解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对政策制定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实际社会中,政府需要在维护市场竞争的警惕市场失灵的情况,并通过政策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社会最优配置,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福利经济学第一丶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如果不存在不对称信息和外部性,换句话说不存在我偷吃了你的奶酪你不知道,和我抽烟不会让你抽二手烟这两种情况,市场竞争实现的分配是帕雷托最优的,也就是这个社会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变得更满意而不伤害别人的利益。
在我讨论那些前提是否成立之前,我之想指出,除了这些提到的前提,这个定理几乎不再需要任何别的条件,有一个技术性的条件是一个人不可能感到自己的状况好到了极点,即使上帝来也不能让一切变得更好了。
如果说,经济学家对市场迷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定理的存在。
因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帕雷托最优。
当然这个定理成立需要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1.充分竞争; 2.没有信息不对称; 3.没有外部性。
第一条经济学家的方案比较简单,那就引入竞争啊,所以管制啊,壁垒啊,垄断啊等等等等,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遭到经济学家反对的。
在这点上,经济学家和人民大众是站在一起的。
竞争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对厂商是不利的。
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都是市场失灵的经典原因。
这大概也是我们需要政府的原因,政府是用来提供那些市场无法提供的东西的,而不是应该用来替代市场的,原因是因为刚才说的第一定理。
因此,很多经济学家会主张一个小政府,因为政府需要把自己的功能限制在需要它的领域。
但是,究竟在哪些领域市场失灵,失灵的程度有多大,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
但是总的说来,很多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第一定理假设的世界,因此他们的政策建议就会是努力像那个方向努力,反垄断,明晰产权等等等等。
第一定理的一个重大漏洞是,帕雷托最优的分配方式,可以是极度不均的。
我拿10000万,你挣1000块可以是帕雷托最优的。
第二定理的目的就是要修复这个漏洞。
第二定理说的是通过合理的总量税调解,任何帕雷托最优的分配都可以通过上述的竞争性市场来实现。
第二定理的成立条件,在数学上比第一定理要强,它要求人们不是那种追求极端的人,不是赌徒或者偏执狂。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名词解释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名词解释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供需自由调节可以实现社会总收益最大化。
这个定理表明,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市场价格和数量会自动调整到最优水平,从而使市场参与者以及整个社会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具体来讲,这个定理中的“社会总收益最大化”是指,市场中的资源会流向其最高价值的用途,有效地满足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进而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这个定理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田纳西大学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于20世纪30
年代提出的著名理论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成立的,实际市场并不总是完全竞争的。
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市场失效,这时候市场价格和数量将不能够自动调节到最优水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这些情况下也将受到限制。
微观经济名词解释

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理想生活成本指数:计算要以多少成本以当前价格购买一个商品组合才能达到在基期以基期价格消费的一个商品组合所达到的相效用水平。
拉氏物价指数:以现期价格购买一个基期选定的商品组合的成本相对于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的成本的比值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一种商品支付的数额与他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所有生产单位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总和网络外部性:当一个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受到其他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影响时,就有了网络外部性。
攀比效应:较为典型的连带外部正效应,消费者的一种赶时髦的偏好,即想拥有一种其他消费者已拥有的商品。
虚荣效应:较为典型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偏好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吉芬品: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显示性偏好: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可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恩格尔曲线:商品的消费数量与收入间的关系,劣质品的恩格尔曲线向后弯折。
风险溢价:风险规避者为规避风险而愿意付出的代价降低风险的三种措施:多样化,保险,获取更多的决策信息边际替代率: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每得到额外一单位商品A之后愿意放弃的商品B的数量。
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使用的某种投入要素(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增加时,最终必会出现一点,在它之后产出下降。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名词解释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名词解释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价格的调整所实现的均衡,即完全竞争均衡,在经济上是帕累托最优配置。
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隐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竞争均衡的结果是帕累托有效的,但它与分配无关,利润最大化只保证效率,不保证公平;第二,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有效均衡只有在竞争均衡实际存在时才有效,因此排除了较大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区域;第三,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暗含假定了任何一家厂商的选择并不影响它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就是说不存在生产的外部效应和消费的外部效应。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中任何一个竞争均衡的分配结果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即达到了没有人可以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改善自身福利的状态。
对许多人来说,这一定理是自由竞争的胜利。
但是,自由竞争还不能与帕累托最优划等号。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恰恰表明了这一点。
这一定理说的是,如果可以对行动个体的初始禀赋进行适当的再分配,则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社会分配都可以通过自由竞争达到。
这里的前提条件是相当惊人的,因为它等于是说,要达到某个特定的帕累托社会分配,以财富再分配为目标的社会革命是必要的,由于这一原因,经济学家更看重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课后答案(部分)

一、名词解释:1、福利经济学(P2):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2、社会福利(P3):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6、帕累托改进(P14):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7、帕累托最优(P15):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8、卡尔多补偿标准(P39):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9、潜在帕累托改进(P39):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地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地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
10、希克斯补偿标准(P41):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P41):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重检验标准。
12、李特尔补偿标准(P42):(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如果(1)和(2)中满足一条标准,同时(3)也能满足,则该项社会改革是可取的;如果均不能满足,则该改革不可取。
13、消费者剩余(P52):是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
15、如何理解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其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
在图中(P53图4—3),横轴代表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价格或边际成本,SS’表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
生产者供给产品的数量一旦确定,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供给边际成本要大于在它之前的各单位产品的供给边际成本;而所有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均按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来确定,这样由所销售的各单位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的差额的累积和就形成了生产者剩余。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内容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一、引言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其中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更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浅入深地探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二、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这表明资源分配已经达到了一种不能再通过重新分配实现某个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而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水平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的自发机制会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不能再通过简单的转移获得利益。
这一定理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应用。
某个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不断变化,最终会使得市场上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并实现了最优状态。
这一定理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三、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存在市场摩擦或者外部扰动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再分配,可以使得任何帕累托改进的社会选择都能够通过合适的转移支付来实现。
简单来说,就是在市场条件不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再分配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这一定理强调了政府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不完美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来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应用。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资源再分配,从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这一定理对于我们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来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在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不完美性的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改革和政策创新,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分配,使得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供求将达到社会最大福利水平。具体来说,如果在市场上存在一个商品,那么当该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时,社会总福利将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且市场上所有交易的边际收益相现最大福利分配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一定理基于许多假设,如完全竞争市场、完全信息、不存在外部性等,实际上很难在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些条件,因此该定理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