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作者:卫景琪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翻译实践当中,谚语的翻译是一个难点。
好的谚语翻译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往来。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奈达更加重视后者,译者在翻译时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英语谚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奈达形式对等功能对等谚语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他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是1969年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他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
所谓形式对等,其“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其中要关注的是接收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Nida, 1964a:159)。
而动态对等是基于奈达的“对等效应原则”,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上的一致”(Nida, 1964a:159)讯息需要根据接受者语言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期望进行调整,旨在达成“完全自然的表达”。
目地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受到原语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应减至最低程度。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教 育 战 线65INTELLIGENCE························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 黄 雁摘 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也为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实现源语文化向目标语文化的转换和处理文化差异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策略和技巧,意义重大。
关键词:动态对等 翻译教学 文化差异一、引言奈达在论述翻译的具体过程时,提出了译者应遵循的四原则,即:(1)内容的一致优于词与词的对等。
(2)动态对等优于形式上的一致。
(3)口头形式优于书面形式(这一点主要就圣经翻译而言)。
(4)听众或读者的需要优先于传统的语言形式。
尽管翻译界对奈达的翻译理论有不同见解,而且上述四原则主要是针对翻译《圣经》而言的,但本人认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至少有两个原则是可取的。
二、内容的一致优于词与词的对等原则的应用翻译时,词的选择是基础,正确的选词是译文准确的前提之一,但是,并不能一味地强调词语的对等,因为这样会让译文不自然、不准确。
因此,首先应该分析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定含义,才不会出现误译。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往往要采取相应的技巧,对原文进行灵活的处理,以求译文与原文上下文的一致,而不是词语的一致。
比如举两个简单的例子:1、— I t w a s n ’t c o l d yesterday, was it?— 昨天不冷,是吗?Yes, it was. / No, it wasn’t.不,很冷。
/ 对,不冷如果不考虑上下文,直接看yes 和no 来对应翻译,势必导致误译。
2、—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要来杯茶吗?Please.谢谢。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_评_红楼梦_英译本
119
青年文学家
I do what he’s like. It’s really only in having a mother that I can count myself a bit luckier than you. In other respects we have enough in common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fellow-sufferers. If you can see this—as with your intelligence I am sure you must— you have no cause to go echoing Si-ma Niu’s complaint: “All men have brothers, only I have none.”(冯,2008) ’ 《论语 · 颜渊》中“司马牛忧曰 :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是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这个典故在英语中很难找到 相 对 应 的 习 语, 若 意 译 为“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 则 , 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底蕴和通过对话进行人物塑造的机会。霍译 不拘泥于形式,把“司马牛之叹”的内容补充出来,既向译文 读者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展现了两位女子博古通今的气 质,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在另一层面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可 见,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 “功能对等理论”仍然是适用的,但 是, 不能太执著与现成的“对等语”甚至滥用, 而应该打破局限, 对译文做整体考虑,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共同的“对等”目的。 3、结语 本文试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了霍克斯与闵福德的《红 楼梦》英译本的部分例句,测试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虽然它在文化词句的翻译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用不同 方式进行弥补 ; 完全不同的对等翻译对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作 品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大致的对等是可以实现的。译者可调整 自己的翻译策略,尽可能表现原作的内涵、风格和文化,给译 文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 [1]、Eugene A. Nid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冯庆华 .2008. 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 [M]. 上海 :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葛南 .2011.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J]. 神州 (26): 132. [4]、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 武汉 : 湖北教育 出版社 . [5]、郭建中 2000 文化与翻译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 [6]、谢天振 .2008.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M]. 天津 : 南开 大学出版社 .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奈达的效果对等理论在汉英商标名称翻译中的应用
2 尤金、奈逵及 其效 果封等理揄 .
尤金 . 连是 西方 捂 言孥 翻 理 挚派 的代 表人 物之 一 。自上 世纪 八 十年 代初 , 的理 被介 绍 到 中固 奈 他 以柬 ,是在 富代 西方 理输 中 ,被介 绍 最早 、最多 、影 簪最 大 的理 。他 的功 绩是 届 翻 理 提 出 了 “ 勤憋 封等 ” 的翻 檩 犟 ,并且 在 翻 浑史 上第 一 佃把 凄者 反 虑原 则纳 入 翻浑 檩 辈之 中。“ 憋封 等 ”在 《 勤 翻浑理 输 舆寅践 》中 ,奈 逵将其 稻 之 属 “ 果封 等 ”( 玲 ,20 ,P 4 ) 效 廖 06 . 8 。 按 照 “ 果 封等 ”理 “ 效 翻 虑兹用 最贴 切 自然 的 文再 现原 文信 息 ,在逵 到意 羲封 等的 同睛 ,退 需 连到凰格封等”( ia 0 2 P 1 ) N d ,20 , .2 。翻 畴,箨者往往要寻求 匿封等、句法封等、篇章封等以及文髓 封等 。在奈 逵看 柬 ,浑 者首 要考 虑 的是意 羲上 的封 等 ,其 次才是 凰格 上 的封 等 。焉 了作 好意 羲上 的封 等 , 奈 逵 届 挥者要 虎理 好 雨棰 嗣系 :原 作 品和原 文藕 者 的嗣 系 ;箨 文作 品和 箨文 蘸者 的 丽系 。封 于箨文 的
D c 2 0 , ou , .2(e i l o7 ) e . 0 9 V lme No1 S r .2 6 aN
Sn - n l hT a hn , S N 1 3 — 0 2 U A i oUSE gi e c i g I S 5 9 8 7 , S s
奈逵 的效果封等理 在漠英 商棵名稻翻 中的庶 用
【 作者简介 】许建航 ,硕 士 ,西安外 事学院外圆帮 擎院教 师;研 究方向 :外国语 言擎及庶 用蓓 言擎。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石惠方陈柯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从语意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旨在检验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功能对等;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9-02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其核心是功能对等理论。
1.1、动态对等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论对等原则》一文中得到了明确阐释。
文章一开头,奈达就提出:没有哪两种语言史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和句子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有理由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等同。
翻译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等同(谢,2008)。
既然没有“完全等同”,因此翻译所要追求的就是最接近的对等物。
奈达进一步把划分了对等的两种不同类型:一是形式对等;一是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内容。
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
而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不那么关注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一致,而更关注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在于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说明动态对等的含义。
他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在译语种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郭,2000)。
1.2、功能对等由于奈达“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受到误解,各种各样只翻译内容,而不注重形式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的名义。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奈达“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奈达的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随即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尤其是其“功能对等”理论更是为人们所极力追捧。
总结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其主要将传统意义上翻译,即原文与译文的比较,转移到二者的过程比较。
翻译的目的是不再是追求形式的对等而是转向“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与译文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的关系大体一致。
换言之,功能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其次功能对等要达到的翻译目标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 1969),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
由此看出奈达主张意译,主张“归化”。
掌握了功能对等的基本定义及要求,那么在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上,奈达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6个条件(原书38-38页),当然若直译或形式对等可以达到指称意义与关联意义在功能上的对等,则无须在形式上进行调整。
在此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是“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简而言之,指称意义指词的确切和字面意义,而联想意义往往指词的情感与隐含意义。
第一条: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指称意义传递错误时,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或可保留直译,但需加脚注解释可能造成的误解。
例如:SL:Nevertheless we are at a critical time for this species.(选自China’s Panda Reserves)。
TL1:但是,我们正处在熊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TL2:然而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例中,原文的意义指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处境不佳的现状,而译文按照形式对应的方式译,表达的意义却是“人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指称意义,因此应在译文中做出调整,应译为“大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Ab s t r a c t : Me t a p h o r u s e d t o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a r h e t o i r c a l p h e n o me n o n b y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me t a p h o r s t u d y .
第 4期
丽 江 师 专 学 报
2 0 1 4年 l 2月
No . 3 De c . 2 0 1 4
用 奈 达 的功 能 对 等 理 论 浅 析 隐 喻 汉 英翻 译 的方 法
王娅妮
(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随着 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隐喻逐渐被视为一
As he t r e s e rc a h o n me ap t h o r g o e s d e e p e r a n d wi d e r , me ap t h o r wa s n o t o n l y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a r h e t o ic r a l d e v i c e , b u t r a he t r a hi t n k i n g wa y o r c o g n i i t v e a p p r o a c h wi h t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 Th e k e y t o t r a n s l a t i n g Ch i n e s e me t a p h o s r i n o t E n g l i s h l i e s i n a p p r o p ia r t e d e a l i n g wi h t t r ns a f o m a r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i ma g e s f r o m Ch i n e s e i n t o E n g l i s h , t he r e f o r e t h e o ig r i n a l me t a p h o r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Ch i n e s e me ap t h o r s t o g e he t r
奈达“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应用文翻译
奈达“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应用文翻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商务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方式。
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跨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存在着许多挑战,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和交流方式都有所不同。
商务英语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对等理论,以确保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得以准确传达。
奈达“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语气和意思,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信息。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奈达“对等”理论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使跨国企业之间的商务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商务英语文档时要保持专业性和优雅性。
在商务交流中,专业用语和术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与此商务英语的翻译也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通过奈达“对等”理论的指导,译者可以在保持专业性的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传达商务信息。
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商务英语文档时要注重文化差异的处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和交流方式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汉语文化中,礼貌和尊重被视为商务交流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翻译商务英语文档时要注意传达出这种礼貌和尊重的语气和态度。
通过对等理论的指导,译者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用奈达“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商务信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对等理论的指导,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跨国企业的商务交流需求,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需要在奈达“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从而促进国际商务交流的顺畅和有效。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翻译目论()翻译目论产生翻译目论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r R)她97年发表《翻译批评可能性与限》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Rl)、连贯性原则(r Rl)和忠实性原则(l Rl),目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定了翻译行整程翻译目也就是翻译要包括译接收者使用目、、地、情形、交际媒介及译应有功能等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诞生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视角它改变了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作翻译程主导原则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核心理论是翻译目论即翻译是有定目性跨化人类交际行翻译目论包括目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原则其对各领域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影响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论;目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引言这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当今社会翻译作项跨化活动变得越越频繁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体(风格)译语用贴切而又然对等语再现原信息”翻译程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现实问题翻译实践程和译证明仅依靠单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翻译程所遇到问题那么就要翻译理论作支撑进行翻译因主要介绍翻译程应用到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论并选择了日学作品《城崎》作翻译翻译目论三原则二、翻译目论()翻译目论产生翻译目论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r R)她97年发表《翻译批评可能性与限》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不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翻译目论产生奠定了基础赖斯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研究其发展做出了巨贡献汉斯从新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翻译其他人类活动样翻译也具有目性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翻译行包括翻译身都可以看做是种行而任何行都有目标或目”(二)翻译目论基容翻译目论是费米尔978年发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他强调翻译目论包括三原则即目性原则(k Rl)、连贯性原则(r Rl)和忠实性原则(l Rl)目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定了翻译行整程翻译目也就是翻译要包括译接收者使用目、、地、情形、交际媒介及译应有功能等()连贯性原则是指语连贯连贯性指导下助譯者选择翻译策略实现译连贯译目语化有实际义译接受者必须能懂译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目和译者对原理定了译和原相似译和原要有语际连贯原则忠实程和形式是由译者对原理所定也取翻译目可以随目不而变化上述三原则关系是忠实原则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又从目原则三、翻译目论视角下两译对比分析()从目性原则角翻译目论“目性原则”处首要地位目包括译者基目和译交际目但是通常情况下要比较分析两译不处首先就要分析译交际目其次应该关两位译者立足原节选《城崎》要译者将日原著译显而易见译受众是使用汉语人群因可以推测该译交际目是学作品传播般说这类学作品翻译通常要合目语语言习惯做到简单明了例鼠はどうかして助かろうとしている顔の表情は人間にわからなかったが動作の表情に、それが生懸命である事がよくわかった译老鼠想方设法想寻助虽然人们无法懂它脸上表情但从它动作神情可以清楚地知道它拼尽全力(高嘉临译)译B老鼠想方设法逃命人们虽然看不懂它脸上表情不从它动作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出它已竭尽全力(王志镐译())从两版译可以看到译和译翻译句话给出了不译因两人立足即译者基目不造成了结差异性明显译翻译没有做到把原还原根据语境翻译而且也不理“助かる”词根据面所理思直接进行翻译;而译B比较重语境和故事发展脉络更表达了原思例「フェータルなものか、どうか?医者は何といっていた?」こう側にいた友に訊いた「フェータルな傷じゃないそうだ」こう言われたこう言われると分は然し急に元気づいた译“是致命还是不致命?医生怎么说?”我问身边朋友“据说不是致命伤”他这样说他这么说我马上精神振作起(高嘉临译)译“严重么?医生怎么说?”我问身边朋友“听说不是严重伤”听他这么说我突然精神起心出兴奋而变得非常快活(王志镐译)从目性原则角出发译首要目是便交际既然翻译是交际行那么就应该考虑译者感受译和译两种译法所传递信息都是样但者反应却有所不译语言偏向直译;而译语言表述上虽然不够生动但翻译选择通俗易懂语言并没有拘泥语言形式着重原思传达合表达规和习惯便理因而翻译出译对者更具吸引力因我认虽然交际翻译法对语言进行了优化了更加清楚传递信息选择了译因对日说进行翻译有些译让者无法理或是不便接受这就可以选择交际翻译方法使用易者接受语言替换原语句(二)从连贯性原则角连贯性原则要译必须做到语连贯让受众群体能理译并且合者语言习惯、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实现交际情境所连贯例3分はいもりを驚かして水へ入れようと思った不器用に体を振りながら歩く形が思われた分はしゃがんだまま、わきのまりほどの石を取り上げ、それを投げてやった译我想吓唬下蝾螈让它钻到水里想象着它那摇摆着笨重身体走着情景我蹲了下身边拾起块皮球石头掷了(王志镐译)译我想吓吓蝾螈让它回到水里我觉得我己行走身体很笨拙是就蹲那捡起身旁球般石头朝它扔了(高嘉临译)对比原和两版译不难发现两译对“不器用に体を振りながら歩く形が思われた”这句话理不译“我想吓唬下蝾螈让它钻到水里想象着它那摇摆着笨重身体走着情景”句紧密连接上下做到了语连贯遵循了译连贯性原则;而译则认这句话主语都是人称——我因导致上下句子衔接不上從而使整句话思发生了改变这会给者造成疑惑也不知所言因翻译作品要连接上下做到语际连贯(三)从忠实性原则角忠实性原则要译应忠实原语际连贯致译忠实程和形式取译目和译者对原理能力这就要译者翻译既要限忠实原表达出作者原又要合目语使用者习惯行便者例あひるはとんきょうな顔をして首を延ばしたまま、鳴きながら、せわしく足を動かして上流のほうへ泳いで行った译G鸭子反常态伸长脖子鸣叫着慌忙挪动脚掌向上游游走了(高嘉临译)译鸭子们突然发了疯似伸长脖子边狂叫边急忙摆动双腿向上游方向游(王志镐译)译G选择译虽然表达思和译相似但欠缺了对鸭子惊慌失措样子表达译力目语与语言词对应整体上保持致语言简洁凝练起顺畅易懂比较合目语情况也比较合正常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很诠释了原想表达思反而做到了忠实原做到了遵循译忠实性原则因翻译作品虽不能拘泥原词句译应该容、形式、风格、思想上尽可能与原作保持致做到尽力保持其“忠实性”四、结语通以上几翻译对比实例分析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论及其三原则即目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将日语学翻译成首先应忠实原作品思想翻译就是要充分掌握作者想要传达容将原作品心思想限地再现次翻译实践以目论指导针对学翻译程遇到难进行探讨寻方案功能主义翻译目论是种非常有价值理论目论指导下翻译也更者所接受目论三原则译者提供了广阔视野有助译者翻译能力提高目前功能主义翻译目论已应用各领域并且发挥了巨作用特别是传播和交流化方面有很贡献释黄辉辉杜敬目论视角下学翻译策略研究——以《人猿泰山》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9()89其所译《城崎》译被收录到《日语综合教程》七册七课参考献[]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论研究[]国科学社会出版社008[]何永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学作品应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6[3]陈静浅析翻译目论三原则及其翻译实践应用[]海外英语06[]黄辉辉杜敬目论视角下学翻译策略研究———以《人猿泰山》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9[5]李杰翻译目论视角下《日人无思想》汉译实践报告[]烟台学07 相关热词目论翻译浅析。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作者:葛南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尤金. 奈达—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及其主要的翻译核心理论“对等功能”。
本文主要结合具体事例阐明了翻译“对等功能”理论。
文章表明翻译工作者应该学习奈达的翻译理论成果及其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字:奈达翻译对等功能尤金. 奈达(Eugene A. Nida)出生于1914年。
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影响很大。
其中, 影响最大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一、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翻译观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是在1964 年,奈达将这个新的名词发表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
他总结了翻译《圣经》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圣经翻译中出现的两种基本倾向: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所谓动态对等翻译, 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之后,奈达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他提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针对意义和语体而言。
奈达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是在他与瓦德尔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与“动态对等”相比,“功能对等”则更具有说服力。
所谓语言的“功能”,就是指它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出不同的言语作用, 形形色色的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形式不可避免的会有所不同, 不是发音, 词条或语法知识不同, 就是表达形式或用法习惯不同, 当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功能。
奈达对于读者反应很在意,他在其理论中经常谈到这个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重视读者的反应是因为在他看来, 翻译是为以读者或者说言语接受者服务的, 要评判一个译文的好与不好, 首先要看读者对译文的翻译如何。
“功能对等”的灵活性很大, 对此,奈达也承认对等的程度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差异越大, 对等程度越低。
论奈达的等效对等理论对英汉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作用
论奈达的等效对等理论对英汉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作用只有三个原则: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来自于奈达年所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提倡的“对等效应”原则,动态对等包含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动态对等原则的建议就是使目标语读者和文中传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言的接受者和文中表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维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因此,信息须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的特点、市场需求和目标语读者所在的文化语境的期盼利尼县展开适当的调整。
2、奈达动态对等到奈达功能对等的转换奈达在他年所撰的《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中,首次明确提出“功能对等”这个多样的专业术语,但他指出之前所明确提出的“动态对等”和之后明确提出的“功能对等”没非常大的相同。
他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言》中解释道:之前的“动态对等”是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语言的对应必须要优先于文体和形式上的对等,这样的说法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争议,反而会让人们产生“翻译文本的意义和信息与翻译文体本身的文体形式是矛盾关系”的观点,所以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与困惑,他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
因为这个术语里的“功能”一词重点注重了译者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功能对等”更能够精确地抒发奈达所明确提出的对等思想。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导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翻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奈达的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该理论通过对等将原文和译文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翻译的忠实还原。
本文将结合奈达的对等理论,探讨其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20世纪最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在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对等理论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代表自然翻译运动的精神。
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两种对等翻译原则。
功能对等指将原文的含义和功能传达到译文中,而形式对等则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在形式结构上保持对应。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和信息传达,成为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保持原意在日语笔译中,保持原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忠实还原,日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持原文的含义和信息表达。
通过对等翻译原则,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2. 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在日语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文化特定的内容,可以使用功能对等原则,通过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功能,进行翻译。
而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或需要形式结构对应的内容,则需要运用形式对等原则,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3. 注重文化因素4. 保持语体和风格统一奈达的对等理论还强调了对原文语体和风格的保持。
在日语笔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体和风格,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和词语,保持译文的统一性。
奈达的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保持语体和风格对应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特点,提高了翻译的可读性和质量。
5. 弥合语言差异在日语笔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对等翻译原则,弥合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差异。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语言之间的对等和联系,使翻译过程更加顺畅和自然,同时保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作者:田庄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9期摘要:目的论和对等理论是翻译界备受争议的两个理论。
本文旨在简要回顾两个理论的基本要点,并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二者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目的论和对等理论在不同文本翻译中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各理论,取长补短。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对等理论;动态对等;形式对等作者简介:田庄园,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16-021、奈达的对等学说奈达(1964)认为,对等分为两种形式: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是指译入语应与原语各单元保持高度一致[1]。
形式对等旨在让读者最大程度的获取原语信息,将原语信息完全准确的翻译成译入语。
而动态对等则追求对等效果,也就是说,源语与源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应与译入语及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对等。
1.1、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在文化翻译中应用广泛。
汉语和英语在交际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在两种语言转换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很难。
因此,怎样处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主要问题。
“这种以受众为主的方法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认为语法,词义,以及文化意义词汇的归化非常重要”(奈达,1964:167-168)[2]。
以下通过例子来阐述动态对等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例1:SL: You’re the one who married Jonathan, so it stands to reason you thought he was the bee’s knees. If I’d told you then what part of a bee I thought he was, you’d have hated me. (Jill Mansell, 2003: 1) [3]在上例中,对于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bees”的联想意义并不相同。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 四)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效果 要 达到这 一 目标 ,译 者不 仅需 要
精 通 两种 语 言 ,还 要 深谙 两 种 文 化 , 知道如何将 两种语 言 、 两种文化对 应 起来 以取得最接近的效果 。 不 论是英 译汉 ,还是 汉译 英 ,各 自译 文的读 者都可 以理解 原 文 ,得到
和 “ ” 达 ,而且要臻于 “ 雅”了。
语 、 典故 、习语等方 面都具有 其独特 性 ,与其 他语言形成千变万化 的差别 , 这种 差别 在不 同文化背景 中更显悬殊 。
因此 ,在翻译 中应尽 可能 地消 除隔 阂
义 ,动态对等 翻译 不等 于传统 的 “ 自 由翻译”或 “ 活译 ” ,因为动态对等 有 严格要求 ,它要求 译文在 不 同的语 言
二、成 功译 文的基本要求
以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
一
、
奈达的翻译理论
尤金 ・ 奈达博 士是美 国著名语言学 家 、翻译 家 和翻译理 论家 ,他 提 出了 “ 动态 对等 ”(y a ceuvlne等一 dnmi qia c) e 系列 翻译理 论 ,对更 好地 理解并 解决 翻译 中的意义对等 问题有很 大的启示 , 对翻译实践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 按 照 奈 达 的定 义 , “ 谓 翻译 , 所 是指从 语义 到文体 ( 风格 )在 译语 中 用最 切近 而又最 自然 的对 等语 再现原 语 的信 息 。 ”其 中, “ 对等 ”是核 心 ,
关键 词:奈迭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应用
翻译 ,是 将储 存于一 种语 言符 号 系统 的信 息转 换成另 一种语 言符 号系 统 的信息 。但 是 ,现 实 中并 不存 在两 种完 全对 等 的符号系 统 ,各 种语 言在 其 组 词 造 句 、表 达 方 式 ,特 别 是 成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LuoheV 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 o1.10No.1Jan.20l1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1.01.039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冉红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十.夺'々'申'々'夺'+々''々'々.+'+.夺?夺?々?牵'牵'幸'々?+?夺?夺??夺?夺?争?夺??夺?夺?夺?牛?串?夺?专??寺?夺?串?夺?辛-寺?串?幸?夺?摘要: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对等论",对中西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奈达;等效;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11)0l-0094-02 ●?~}-?夺??专??串?々?专?夺??夺?专?夺?夺?夺?夺?牛??夺?夺?夺?专??夺?÷夺??÷?夺?夺??÷??夺...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悉的一面,就是他的对等翻译观,它摈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更多关注的是一向受忽视的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酬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曾经一度在译沦界备受推崇,但是,近2O年来,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对所谓的"等效'等值"翻译原则直争执不休.为了避免偏见和误解,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奈达等效翻译理论,同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一,功能对等论的发展历程首位提出等效理论的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1790年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一一文为"好的翻译"下的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去,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强烈的感受,正像使』}j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Tytler,1978:15—16).随后,在1890年,德网翻译家考尔在《翻译艺术》一书中称这种现象为comparableeffect(效果相等).1931年,中国的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_r到那个时候最全面的概念:"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罔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金,1998:14).这里明确地提出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概念的关键.奈达首次提出等效理论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书中,并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因为动态对等有严格的要求,不足那种自山发挥.然而,这一理论引起了一些误解,人们把它理解为仅指某些特殊效果和感染力的东西.奈达本人也意识到"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f: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楚,后来改称"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到了90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等的灵活性,提II{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以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标准的模式),提出了以读者和文章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且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应的特点,这是以往的翻译理论所不能及的.二,功能对等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意义奈达在和塔伯合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翻译的定义: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 theclosestnature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 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intermofstyle(Nida,1969: 12).奈达从功能角度对翻译下的定义有三大优点:首先,它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很明显,是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其次,它表明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最后,它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下面就其对中英互译的意义做进一步阐述. (一)相对的对等"对等论"自提出之后在很长时间内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一直备受争议. 其中,对"等"的理解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里的"equiva—fence"不是绝对的,《牛津英语词典》对"equivalence"的解释是"virtuallythesamething".这个解释的关键之处就是virtu—ally一词,它的意思是"近乎于",并非"完全一样".奈达所采用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等术语,问接说明了对等只是相对的.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以manandwife为例,汉语"男人"可以表示丈夫(如"他男人是谁?"),"女人"可以表示妻子,(如"他的女人很漂亮"),似乎正与这个英语短语中的两个名词的词义范围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用"男人","女人"来翻译它吗?显然不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介:冉红雨(1983一),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第1期冉红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95能."一对男女"不一定是夫妇,而如果把"Theyarenotmanandwife"译成"他俩不是男人和女人",那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需要搬用一些僵硬,简单化的公式以求形式对等,而是灵敏地抓住微妙的变化,使这种语言转化过程符合真正的语言规律.在理论上复杂得多的问题,是某些文字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对于译文读者是难于理解的,其中既有形象化语言中的问题,也有实际事物,然而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变动?奈达在和华德合着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提到只有以下五种情况才可以作"形式上的改变":1.直译原意会使意义发生错误.2.借用会构成语义空白,因而可能使读者填入错误意义.3.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4.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达法.5.形式对应引起译文语法错误,语体不合(Waard&Nida,1986:36—39).这几条规定显然包含现代符号学理论和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贡献,是翻译工作者在需要变动语义时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二)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取得绝对对等已是不可能的.一个成功的翻译家总是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也就是说,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贴切原文,此外,译文还应该是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如:Inconsequence,I'minclinedtoreservealljudgments,a habitthathasopenedupmanyCUriOUSnaturestomeandalsomademethevictimofnotafewveteranbores. (ScottFitzgerald,TheGreatGatsby)译文一:……也是我成为不少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的受害者.译文二:……也使我饱尝了不少烦人透顶的家伙之苦.这两种译文不能算错,但是渎起来很不自然,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原因是汉语中的"受害者…'受苦者"跟"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或"烦人透顶的家伙"之问,并不像英语victim 和bores之间那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摆脱victim =受害者,受苦者的影响,将其灵活地加以变通为"……也使不少爱唠叨的人喜欢缠住我不放"之类的话,就比较容易达到更切近原文的意思.此外,"切近""自然"不仅指语言,还指在文化上,思维习惯上行得通.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就辞格而言,英汉语之问有相似也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就必须得考虑到原语中的修辞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词汇搭配能否符合对方的习惯和审美特性,进而选择与原文辞格相对应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试看对李白的《静夜思》的两篇译文: w.J.B.Fletcher的译文:TheMoonShinesEverywhereSeeingthe1110013beforemycouchSObrightIthou[ghtb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Thenhidethemfu11ofYouth'Ssweetmemories赵甄陶的译文:QuietNightThoughtsMoonlightbeforemybed,Coulditbefrostinstead?Headup,1watchthemoon;Headdown,Ithinkofhome.在这两篇译文中,赵译更容易让人接受,简洁明了,风格和诗中情境是协调的."Headup,…Headdown…"这个译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和原文一致,达到了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 译文一,诗句本身很美,但文体或意境与全诗不协调,把"明月"译成"Herclearface","望明月"译成"凝视着她的明亮的脸庞",虽有诗意,但浪漫色彩过重,而且与乡思毫不相干,不能像原文一样能触动读者的感情.因此,不管是语内交际(intralingualtranslation)还是语际交际(interlingualtranslation),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别,不可能绝对对等.如上例所描述,不同的语音语法词语等表达形式的差异并不影响相同的表达功能,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研究这种差异,在意义和文体上找出最佳对等语言关系,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从内容和形式七贴近原文.三,奈达"对等论"的不足之处奈达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然而他的理论远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长期从事《圣经》翻译和研究的奈达认为上帝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真理,译文应使"万国子民"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对原文文本中审美信息的传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赵元任先生这篇精妙绝伦的文章《施氏食狮史》含有中国特有的同音导意词,如何将其原汁原味地译成其他语言,尤其它无法转换的音律变化和语体,恐怕很难达到等值.其次,奈达特别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然而,由于读者的信仰追求,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对同一作品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全民读者是没有的.而且,这一理论低估了读者的求真心理,读者还是愿意在译文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时尚的.但是当他们看到译文表述与本国社会相差无几时,他们就会产生怀疑.综上所述,等效论有实用性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是对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理论的缺陷,我们所作的就是"吸取精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学习,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参考文献:【1]金陡.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3]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 48—51.[4]贾秀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fJ].东北财经大学,2008,(4):92~94.[5]Waard,Jande&Nida,EugeneA,FromOneLanguageToAnother, Nashville,Tenn,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36—39.[6]AlexanderFrasterTytler,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 Amsterdam,JohnBenjaminsB.V..1978:15—16.[7]Nida,EugeneA.&Taber,Chades.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m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2[责任编辑孟蕴华]。
浅析功能对等原则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 24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功能对等原则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吉林师范大学/董敏【摘要】“功能对等”原则是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
他的理论对英汉互译有总要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从词汇的翻译,双关语,谚语的翻译,三个方面来探讨对等原则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 英汉互译20世纪80年代,影响较大的西方翻译理论,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应只追求字面逐字对应,而要达到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译文的读者群与信息的关系和源语言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两者必须一样。
奈达在1964年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功能对的”有四项基本原则:(1)有意义;(2)准确传达原文的风格和内涵;(3)表达方式自然流畅;(4)两种语言信息接收者产生相似反应。
因而,翻译不仅要达到对文本信息的了解,还要对源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有足够了解,才能做到完整传达原文的思想,目的。
一、功能对等论具体应用从字面来看,对等理论追求的是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对等,奈达的理论解决了意译和直译的争论,不再拘泥于二者,而把重点放在结果上。
主张内容信息高于形式,可见在对译文的把握上,形式可少许加以改变。
因此,作为译者,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既表达原文内涵,又不丧失译文的美感。
1.词语,短句的翻译。
①词性。
在我们固有思维中,词语的核心是词性,决定了翻译属性。
外语学习者的通病是在翻译时,很难改变对词性的认识,使译文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在奈达看来,他把词重新归类:object(实体),具体的人或物;abstract(抽象概念),指对具体事件实物的客观描述;event(事件);relations(关系)。
举个例子,look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那么在翻译时就要根据词性决定句子译法,但是在奈达的分类中,loo是一事件,因此翻译成名词和动词区别都是不大的。
举个例子:(1)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Sunday.这周末放映什么电影。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中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李灿宇,李永兰(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该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老人与海》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性、句法的角度浅析该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功能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7-0135-021概述奈达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界的泰斗。
他还发表了许多与翻译科学、理论、实践相关的书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翻译的科学探索》,该书被业内认为是学习翻译的必读书之一。
2理论综述奈达将语言功能分为9类,即表现、认识、人际、信息、祈使、行为、情感、审美、自我解释的功能。
对等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判断是否对等主要在于读者的心理反应。
在他看来,译文应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要任务是重现原文的意义,其次是风格(奈达,1969)。
他主张要打破传统翻译壁垒,抛弃传统的词性、句法概念,在词性和句法上给予译者一定的自由度,让译文更自然、更通顺易懂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内涵,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3功能对等理论在《老人与海》李继宏、吴劳译本中的应用《老人与海》的中译本有很多,本文选择了李继宏和吴劳译本,首先两位都是翻译家,专业从事翻译活动,译作多而著名,在翻译界的影响较大。
其次吴劳先生作为翻译前辈的译作与现在翻译界热门的李继宏先生的作品进行对比,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两位译作中发挥的作用。
3.1词性转换实体、活动、状态、过程、特征、连接、指示七大类是奈达对词新的分类(奈达,1996)。
重新分类后,词汇的翻译灵活性提高,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1:...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which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P1)译文1:……这个老人现在绝对是个衰神,倒霉到了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1、奈达的对等学说
奈达(1964)认为,对等分为两种形式: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是指译入语应与原语各单元保持高度一致[1]。
形式对等旨在让读者最大程度的获取原语信息,将原语信息完全准确的翻译成译入语。
而动态对等则追求对等效果,也就是说,源语与源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应与译入语及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对等。
1.1、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在文化翻译中应用广泛。
汉语和英语在交际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在两种语言转换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很难。
因此,怎样处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主要问题。
这种以受众为主的方法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认为语法,词义,以及文化意义词汇的归化非常重要(奈达,1964:167-168)[2]。
以下通过例子来阐述动态对等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例1:
在上例中,对于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bees的联想意义并不相同。
在英语中,短语the bee’s knees 是出类拔萃的意思。
如果直接译成出类拔萃,译文则稍显平淡。
tl1: 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明摆着你觉得他很出色,要是我早说他不怎么样,你肯定会恨我的。
这个译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并没有表达出原文表达出来的强烈感情色彩。
由此产生了第二种译文:
tl2 : 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明摆着你觉得他是个金龟婿。
要是我早说他是个龟孙子,你肯定会恨我的。
金龟婿和龟孙子是两个含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汉语词汇,其中也都包含龟字。
这与原文中的bees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采用归化法谨慎措辞,选用了令译入语读者更熟悉的词汇进行翻译,达到了更高级别的忠实。
1.2、法律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注重语言上各个单元形式上的对等,在翻译多种文本类型时应用广泛,特别是法律文本,科技文本等等。
以下这个例子旨在阐述形式对等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文本的特点是严谨,严肃,规范化。
对于法律文本来说,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
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与原文的文本风格保持一致(孙万彪,2003:6)[4]。
例2:sl: 未经事先书面批准,任何一方不得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任何和全部权利和权益让与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任何第三方。
但乙方有权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和权益让与及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一家关联公司,但是乙方应继续保证该关联公司将以本协议拟定的方式完成对股权的购买 (孙万彪, 2003: 19)。
原文中的将、其等词是汉语中的典型法律用语,因此此处相应的翻译成shall、its。
这样一来,译入语和原语在内容和风格都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法律文本中语言规范化的特点。
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化中达到了对等的效果。
对于译者来说,奈达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除了严格的字对字的对等之外,为译者开拓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