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词句训练
只有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理解以后,学生才能对这篇课文的主要了解,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
而对于那些学过的词语句子,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这些已学的词语句子重新造句组词,时间久了,他们就能更好地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上课新课之间,教师要让学生提前预习。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还不会预习,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当他们在预习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一个了解,预习了以后,学生应该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多,所以一般来讲一篇课文中会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在预习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利用字典查阅相关字,让他们在课前就能对生字有所掌握。
三、善于质疑,启发学生
一个人带着问题阅读,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学习上也是如此。
当一个学生脑子里存在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去思考,他就会去试着找到问
题的答案,在阅读中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他们学会质疑。
这样一来,当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地在脑子里产生问题,那么他们也就更有动力阅读这篇课文,直到自己找到答案为止。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之我见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之我见作者:唐琼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12期词句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在阅读教学中以词句教学为核心,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现以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永不凋谢的玫瑰》一课为例,就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品词析句教学,浅谈一下我在这课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开端,让情感得到宣泄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时我就适时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词句教学。
例如,在本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不正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吗?”可在学生的头脑中,究竟怎样的心灵才是纯洁、善良、美好的?这时,我出示了照顾瘫痪的哥哥、关爱非亲非故的老人、帮助受灾的人们等图片,这些画面映入学生的眼睛里时,课文中的句子不再是些呆板的文字,句子所展现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理解了,随后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的心灵才算是纯洁、善良、美好的?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同时在无形中就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做一个有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的人。
二、运用比较法进行词句教学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词句的恰到好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玫瑰花的娇艳迷人,以及体会用上比喻句的好处,我就采用了对句子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我出示下列两组句子。
句子一: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句子二: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在这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用上比喻句的好处,这对三年级学生在写作中用上好词佳句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词句教学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就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品词析句。
关键词:品词析句;深化情感;善用想像;巧设情境“品词析句”是语文的一个基本功,字意不清、词义不明、句意不通,一切素养便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还要从文本整体入手,弄清关键词句与文本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激活对文本整体的解读。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不深入文本,充其量让学生交流读句子的感受;有的仅仅停留于形式,表面理解词语解释,而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词语”,没有把词语所包含的内涵与情感内化为学生“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品词析句不仅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更应进一步体会其内涵,深刻性、表现力。
所谓的“品”、“析”,不仅是一种理解,而且是一项挖掘,更是一次赏析。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感悟内涵,明其义;品悟语言,体其味;赏悟意境,感其情;领悟表达,得其法。
一、有效品析,深化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孩子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要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必须做到“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1.表象重现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记忆图像。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言语——老师的导语,或者通过词——重点词语来使学生的表象重现,从而达到身如其境,情同身感的教学效果。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二者如亲人般的感情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出来,首先要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十三自然段的过渡句:“朋友告诉我,十几年来,“亲人”一词,学生知道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学生读书体会从哪看出老人与海鸥是亲人?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虽然理解,但比较抽象。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语文2015·3教学研究·阅读·课堂透视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小学(211200)李继霞[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46【背景】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前言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品词和析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同时也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品词的作用品词是语言中的基础,是构成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品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品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例如,通过学习名词的种类和用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名词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此外,通过学习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时间和语气。
通过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特点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修饰关系和描述信息。
其次,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的用法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析句的作用析句是对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
通过析句,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主谓宾关系,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其次,通过对句子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构建句子,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何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首先,要注重品词和析句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通过练习识别各种品词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品词析句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第一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
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
生:自己换着比较读。
师:体会到了吗?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
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
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
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
阅读教学之炼字悟词品句
阅读教学之炼字\悟词\品句作者:顾军然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1年第10期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看似热闹的阅读课堂,却时常让人感到“飘忽”和“空洞”,因为这样的教学缺乏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语文昧被冲淡,课堂显得浮华和浅薄。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从语言文字人手,引领学生反复涵咏体味,嚼出语言的滋味,品出语文的味道呢?我认为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汉字、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人手,在与文本的多层次对话中,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深入推敲、潜心感悟,从而在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品出语言的真味,进而构建自己的世界言语。
下面我以教学课文《黄河的主人》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炼字:推敲涵泳语言训练中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而教师应把表达语气的关键字作为调动语感的抓手,对其进行反复推敲涵泳,让学生不断揣摩语言的内蕴。
从而增强语感。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生:再定睛一瞧,啊(读成第四声),那上面还有人哩!师:如果要读出惊讶之情,你认为该把哪个字读好?生:要把“啊”字读好。
师:他把“啊”字读成第四声,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赞叹之情。
那么。
要读出惊讶之情,应该怎么读?生:再定睛一瞧,啊(读成第二声)。
那上面还有人哩!师:刚才第一位同学把“啊”字读成第四声,第二位同学则把“啊”字读成第二声,仔细体会这两种读法,你认为哪种读法更贴切?(生自由练读、品读。
)生:我认为读第二声更贴切。
因为在这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有一个羊皮筏子已经很让人惊讶了,没想到上面还坐满了人,因此作者感到更加惊讶,所以这儿的“啊”字读第二声更能表达作者的惊讶之情,也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师: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但更要尊重文本所创设的特定意境。
你理解得非常正确,在这儿“啊”字读第二声更符合当时的情境。
读书时要学会思考,这个“啊”字的读法就是思考的结果。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
、
段话 , 表现 出一 个 情 景 , 达 一 个 中心 。学 表 ! 生 会 在 短 时 间 内捕 捉 到 课 文 的精 华 和 亮 点 ,只 要认
一
. J 真读 1 Ⅱ 兑l 两遍, 课文 结合 仔细品 析重点词义, -理解 即. 课 - ] -
.
扎
文 内容 。 而 , 文 本 中 的 每 一个 字 、 因 对 每一 个 词 、 每一
法分析 . 文章 中心 归 纳 和 多 观 点 论 辩 选 考 此 类 文 章 具 有 很 强 的思 想 引 导 性 , 学 生 能 够 亲 近 自然 . 人 自然 . 利 于 培 养 良 让 融 有 好 的 修 养 和 情操 。 阅读 这 些 问题 的 时候 , 准 确 掌 握 答 题 的 方 应 法 和 技 巧 . 能 无 目的 地 乱 答 . 想 做 到符 合 高考 的要 求 . 须 不 要 必 在 平 时 的 训 练 中 多看 一 些 类 似 的 文 章 。 毕 淑 敏 的 文章 《 心 》 像 造 中, 如何 塑 造 青 年 人 美 好 的心 灵 ; 骥 才 的 文 章 《 阳 投 入 书 冯 夕 房 》 考 查 对 传 统 文化 的依 恋 , 实 是 引 导 中学 生 如 何 对 待 中华 , 其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问题 等 凡 是 高 考 选 考 的试 题 ,都 紧 紧 围绕 社 会 发展 的 主 流 思 想 . 有 着 积 极 向上 的精 神 价 值 取 向 . 选 作 品 必 须 是 能 够 紧 扣 时 代 所 的脉 搏 。 比如 , 考 阅 读 文 本 考 试所 选 的 文 章 . 萧 乾 的 《 大 高 有 伟 的人 格 内涵 》 作 品 能够 引 导学 生 树 立 积 极 的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 池 莉 的 《 器 》 介 绍 的 是 祖 国 悠 久 的文 化 和 古 玩 知识 ; 凝 的 瓷 , 铁 《 亲》 母 ,阅读 理解 围绕 社 会 责 任 和 人 的奉 献 这 一 主题 来命 题 的 . 四道 试题 基 本 上 也 全 是 围绕 文 章 的 主 干 问 题 和 中 心 来 提 问. 几乎 每道 试 题 都 涉 及 了 文 章 的 主 旨思 想 阅 读 文 章 时 只 有 了解 了文 章 主 旨所 在 . 能 知 道 怎 么 来 回 答 所 以平 时 多 看 一 才 些 高 考 类 的 文 本 文 章 . 时 多 阅 读 理 解 此 类 文 章 . 高 考 阅 读 平 对 是 有很 大 帮 助 的 高 考语 文 阅读 试 题 不 管 选 考 何 种 文 本 形 式 . 归 只 是 形 式 终 而 已 , 章 只 是 一 个 载体 , 题 才 是关 键 。 文 试 高考 无 非 是 通 过 考 查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标对每个学段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品词析句中,教授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的热议话题。
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语言为基石,着重培养孩子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词语的精妙,体会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
因此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每个生动词、每句鲜明句,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反复地读,使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段语句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就是苍白对红润,作者想通过这对反义词表现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答:“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小钱此时已病重,生命奄奄一息。
”借着这位学生的回答,我顺势而上,我们该如何品读?学生从朗读中把苍白和红润体现得更加明显。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在处理这句时,我故意说出这是作者在多此一举,如果把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学生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是一个比喻句,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体现文章的美感,此其一;“凋零的”、“含苞的”,作者同时使用两个形容词来表现小钱危在旦夕此其二,使读者萌生出对小钱生命即将丧失的挽惜之情和怜悯之意此其三。
基于这几点,这句话在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如此解析文本,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从这段解析中感受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因而,对文本每字、每词、每一句话都不要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
引导 学 生 的 : 读 了这 个 句 子 , “ 哪些 词 语 一 下 子 就 跳 入 了你 的 脑 海 中 . 你 给 留下 了 深刻 的印 象 ? 什 么 ? 学 生 不 为 ” 约 而 同 地 就会 抓 住 “ 绿 ‘ 青 ” 吹 吹 吹 “
词句 的方 法 等
当然 . 由于 年 级 和 文 本 的不 同 , 在 对 词 句 的 品 析 中不 可 能 处 处 都 同
时 收 到这 几 种 效 果 . 师在 教 学 时还 教
说 自 己的 独 特 理 解 . 把 这 种 感 悟 通 再 过 朗 读 表 现 出来 。这 样 , 生 就 知 道 学 如 何 抓 住 重 点 词 句 来 感 受 春 天 大 地 复 苏 .万 物 充 满 生机 和 活力 的特 点 。 思 考 的 目标 和 内 容 明确 . 生 在 理 解 学
些地 方 还 体 现 了小 英 的 这 种 心 理 ? ”
学 生 就 会 兴趣 盎 然 地 到 全 文 当 中 去
找。
这 一 做 法 . 是 以这 一 句 为 触 发 就 点 . 学 生 在 主 动 积极 的思 维 和 情 感 让
是要根据具 体情况对 品析 的预定 目
的作 适 当 调节
专 题研 究
品味 词 句 的方 法 很 多 . 面 对 不 在 同 的 品析 对 象 时 . 法 是 不 同 的 。阅 方 读教 学 中进 行 品 词 析 句 时 . 于 品 析 对
一
、
开 门见 山— — 让 学 生 在 问 题
力 向深 度 和 广 度方 面 探 究 。 二 、 妙 质疑 — — 让 学 生 在 思 维 巧
的 ”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清新县龙颈镇南冲学校梁惠琼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小学生的点滴语文知识主要是从词句中获得的。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句训练呢?一、善于结合语境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品味和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所说的“碰壁”,并不是把鼻子碰扁了,而是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几次“碰壁”说明多次受到残酷迫害。
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顽强斗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中的“才”字,与“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才”字,意思是不同的。
前一句话中的“才”字,表示烧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邱少云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
叶圣陶先生说:“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词不离文,文不离词。
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一、换词比较,品悟真情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在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持续地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
教学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意识。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
实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说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比照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比照,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水准得到逐步提升,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
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
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
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
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
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语文教学品词析句
浅析语文教学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魔术棒一点,苹果变雪梨;魔术棒一指,小丑变公主;在童话世界中,神奇的魔术棒总是能制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就看你的魔术棒能不能指到它。
1、利用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人说,人聪不聪明,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
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例1:老舍先生的《猫》第一段话中的关键词:古怪教学步骤:(1)任红卫老师抓住这一文眼先解释字典本意: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生疏罕见的。
(2)然后通过读第一段,边读边画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理解古怪一词,得出这是一只老实的猫,这是一只贪玩的猫,尽职这是一只尽职的猫,有些课文的关键词很明显,如课文《女娲补天》的;可怕。
课文《掌声》中的忧郁;等。
但更多的课文,关键词却隐藏在文章当中,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发现。
例2:《将相和》关键词:负荆请罪教学步骤:(1)出示负荆请罪的插图(2)简介负荆本意,追问什么是荆条(3)创设情境,假如荆条抽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廉颇负荆可以看出他很有诚意,用诚心诚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4)结合实际,你如果真要做错事能负荆请罪吗?但廉颇是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啊,再读,体会大将风范(5)引用赞廉颇的古诗赞廉颇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真是将军胸胆在,始留佳话后人看。
齐读,赞叹通过五步教学一个勇于改错的廉颇形象就凸现出来了2、引出暗词,柳暗花明又一村课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好词都能在书面表达出来。
有些语言是作者故意省略,有些词句则隐藏在文字的背后。
对于这些文中的暗词,我们更要具备一双慧眼,将它们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例谈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例谈作者:陈兰兰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年第04期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典范化的语言特征,开掘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挥教材作为范例的资源价值。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语言和句式都极为规范严谨,需要学生在深入推敲、细细揣摩、悉心品味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知。
为此,我们不能放过文本语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要让学生在对比、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韻,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智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严谨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潜入文本内核,体悟作者的表达用心,咀嚼语言文字所形成的丰富内涵,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熏陶学生的内在情感、启迪学生的内在思维、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体悟深度情感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一、聚焦重点,在智慧取舍中品词析句汉语具有神奇的魔力,看似普通的文字却承载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入选教材中的文本,可谓字字珠玑,并不需要整篇品味、处处辨析,而要紧扣文本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语言价值点展开辨析,从文本表达的主题入手,紧扣凸显核心目标的关键点细加品味与感知,才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如源自于佛经的故事《九色鹿》旨在赞扬九色鹿智慧冷静、善良美丽的高贵品质,指引人类要积极行善。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将文本故事推进的情节进行淡化处理,而将品词析句的重点聚焦在九色鹿的言行细节上。
如在国王即将抓捕九色鹿时,九色鹿所说的一段话即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首先,先从人物称谓上洞察九色鹿的智慧。
面对国王,九色鹿称之为“您”,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而称“调达”直接为“他”,言语之中流露出不屑与鄙夷,这正是九色鹿言语智慧和嫉恶如仇最直接的体现。
其次,摆出事实,分析道理。
面对调达的出尔反尔和国王的听信谗言,九色鹿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摆出了事实,并心平气和地用“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再次,抬高国王,促其反省。
浅谈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的基本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的基本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摘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片段时,都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主,其实,必要的提问是不可少,但提的问题越多便使学生独立思考、阅读的机会减少,这样会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全面深入理解文本、欣赏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
而品词析句是研读教材的必由之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意趣和抒发的情感,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与作者精神对话,让文字的美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内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几种品词析句的方法要抓住关键句和精彩句细细赏析,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课堂上主要针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品词析句有效性一、换词法,反复朗读,用近义词替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必要时我还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课文中的词,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
它能使学生从最简单的比较中体味到作者用词之准确,感受祖国文字奥秘。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学时,我把“抽出”换成“长出”,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细品,很快体会到“抽出”形象地把春天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比“长出”贴切多了。
又如“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我用同样的方法,把“飞舞”改为“飘落”,让学生品味,“飞舞”不但表现了落叶随风飘落的情景,而赋予落叶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绝妙之至。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学生反复读几次后就会明白,此处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竹笋。
这时,我再问学生:“从哪个词语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学生就会很活跃地回答:“‘探’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2010-03-29 20:28黄陈仙[博客]3270 字, 阅读981, 评论1本文收录在623039: 教学论文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固然不少,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浊和高尚的人对话”。
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一般地说,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而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语言材料,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上。
一、品赏理解词语含义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
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粉身碎骨”,其本含义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形容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
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1、借助工具书理解。
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上文理解:有些词语的出现,受到上文的支配,它对上文的叙述起着小结、概括的作用于。
这类词语,只要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其意思就清楚了然了。
如:《桂林山水》中的“形态万千”一词,其上文描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它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叙述;联系下文理解:为了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这样的句子,往往重点词语出现在前,后续文字就是上文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的陈述。
如《鸟的天堂》中的“应接不暇”一词,其后在叙述就是它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3、比较词语理解。
一般通过换句比较理解。
如把“麻雀”中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的“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理解。
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表面看来“逼”字能使气氛更紧张,但联系课文内容,用“走”却更贴切。
用“走”字,表现了猎狗完全无迅猛的动作。
而是神态优哉游哉。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只久经“猎”场的猎狗,它只识眼前这只羽毛未丰的小猎物唾手可得,无需那么的剑拨弩张。
猎狗的“大”而“凶”麻雀的“小”而弱,作者通过这个极为平常的“走”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4、通过课件展示理解。
如《长城》中“条石”、“垛口”、“城台”等词,通过引导仔细看画面,学生就能明白其含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准确。
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一篇课文,要分析理解的主要是:1、描写生动的句子;2、含义深刻的句子;3、概括段意句子;4、点明主题的句子;5、承上启下的句子;6、决起总收的句子;7、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分析句子,一般要分析理解的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意思,二是深层含义,三是在课文中的作用。
如《少年闰土》“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是,广阔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只有狭小的一块,就像坐井观天;深层的含义,表明“我”的眼里只是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在课文中的作用,表现出“我”对少爷生活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闰土有一种羡慕、敬佩的感情,这就深化了主题。
这样分析理解句子,就算到位了。
分析理解句子,通常如下几种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党政军不容易碰壁吗?”,句中“黑洞洞”比喻旧社会非常黑暗,“碰壁”用来比喻人民没有丝毫自由,老百姓处处受到迫害。
再把句子前后联系起来想想,这句话表现上是说天色黑,容易撞到墙壁上,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谈笑来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表达自己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2、反复朗读,增删比较来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增添或删减句中的修饰成分,也能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千斤巨石一般”刻画了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体会含义时,如果删去括号里的比喻成份,比较分析,更能体会到邱少云的英雄形象。
3、变换句型比较分析理解。
如把感叹句改成反问句,把设问句改成陈述句等等,然后比较分析其所表达的不同效果。
三、练词练句能准确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这是词语教学的目的。
要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多动口动手练。
即动口读,动手写。
而学生动口读,教师要教给读的方法;学生动手写,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
讲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读写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读的训练,就要讲究方法。
现在有一种读书方法叫“以问促读”,值得我们的采用。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扣住要理解的词语、句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这样,读懂了词语、句子的意思,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能逐步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如《我爱家乡的杨梅》一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会运用“惹人喜欢”这一中心词语,就可以采用“以问促讯”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师问:在重点部分(3—6自然段)”有一个中心词,这个词是什么?学生读:…惹人喜欢‟。
教师问:课文中哪些词句写杨梅…惹人喜欢‟?学生读:…杨梅圆圆的‟、…细腻而柔软‟、…新鲜红嫩的果肉‟。
教师问:这说明什么?学生读:形状…惹人喜欢‟。
教师问:颜色怎么样?学生读:…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深红,最后几乎变黑的了‟。
教师问:还有什么…惹人喜欢‟?学生读:滋味…惹人喜欢‟。
教师问:滋味怎么样?学生读:…又酸又甜‟、…甜滋滋的‟、…越吃越爱吃‟”。
通过这样的“以问促读”,“惹人喜欢”一词被学生反复运用回答,这就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会运用了。
“问”,不仅可以促“读”,还可以促“说”、促“思”、促“写”。
关于动手写,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写。
动手练写亲自实践,是迁移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可以填空,可以造句,可以写片断等等。
练习题一定要紧扣要理解、掌握词语、句子,这样就达到了对词语、句子的迁移、运用的目的,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达到最佳效果。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的品词析句庆元县松源镇第一小学胡菲红大纲明确地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反思现象一: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现象二: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
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
有些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
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读声琅琅。
可是,就是感觉没有读出语文课的味道。
读前没有启发,读中没有思考,读后没有评价,这样一味、单调的读书,学生究竟获取了多少语文素养?二、原因阅读教学出现“一读到底”的局面,或者读的多,思考的少,是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影响。
认为语文课,不充分地读,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不读书就不是语文课。
但是,过分地强调读,占据了思考与练习的时间,也不是好的语文课。
另一种原因,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也就是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不能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上显得很盲目,不让学生读书就不知道引导什么了。
索性,就让学生反复的读,变着花样的读。
反正读不能说是不对的.三、反思(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如此这般,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
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
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四、结论:因此,阅读教学不是多读就好课,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
浮在文本表面的朗读,没有深层次地挖掘,那也是阅读教学的缺失。
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流传千古的许多佳作也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著称,所以学会品词析句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五、启示:(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
(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
六、具体做法:1、单刀直入法“再读一读,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或“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例如:在《西沙渔人》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他们驾一叶扁舟就敢出没在波涛险恶的南海上。
他们敢于潜入几十米深的海底采集海参、珊瑚,敢于下海擒拿七八百斤重的大海龟,甚至敢于只身去钓鲨们驾一叶扁舟就敢出没在波涛险恶的南海上。
”这个句子时,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读完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一下子就跳入了你的脑海中?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抓住“一叶扁舟”和“波涛险恶”这两个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理解,再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渔人的“剽悍”了。
2、欲擒故纵法当学生对句子中某些重点词语或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是视而不见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欲擒故纵法,正题反问。
比如:在执教《不合群的小蝌蚪》一课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对如何品词析句训练得少,所以往往不懂得教师引导的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中作者那种细致观察、敢于动手实践的科学精神,于是我从“细微“一词入手。
我故意说,”我觉得这作者也真够计较啊!这么一点细微的区别也要写啊。
我觉得没必要,可以把这个词删掉。
你们认为呢?学生被我这么一说,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个词上来,然后联系上下句子认真读一读,马上就体会到了这个词的重要性。
然后教师再请他说说理由,这时学生就能够读懂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小作者那种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
教师在因势利导:“你们再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小作者的这种精神?”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到全文当中去找。
这一做法,就是以这一句为范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喜爱的个性化冲动,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受到思想启迪,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