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

合集下载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品词析句教学方法。

你想啊,文字就像那五彩斑斓的糖果,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味道和魅力。

品词析句呢,就是带着孩子们去仔细品味这些糖果的美妙之处。

就好比一个句子是一幅画,那些词语就是构成画的色彩和线条呀。

咱得让孩子们学会抓住那些关键的词语,就像抓住了画的灵魂一样。

比如说,“太阳公公笑了”,这简单的几个字,“笑了”就是那个能让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的词呀!要是没有这个词,那太阳公公不就成了个呆板的圆盘啦?品词析句也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呢!带着孩子们在文字的丛林里穿梭,寻找那些隐藏的宝藏。

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可能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就像一个小小的钥匙,能打开一扇大大的智慧之门。

怎么教孩子们品词析句呢?咱可以先从最基础的开始呀。

让他们多读几遍句子,感受一下整体的氛围。

然后引导他们找出那些特别的词语,问问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个词有意思。

还可以让他们试着换个词,看看有啥不一样的效果。

这不就跟玩游戏似的,多有趣呀!比如说有个句子是“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那就可以让孩子们想想“欢快”这个词换成“快乐”或者“高兴”会怎么样。

一比较,他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欢快”所表达出的那种活泼灵动的感觉啦。

咱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一些句子,用上特定的词语,看看他们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想要的意思。

这就像是让他们自己去当画家,用词语来描绘出心中的画面。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呀,就像是给孩子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能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更多的美好。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功夫,得慢慢来,就像培育花朵一样,要有耐心,有爱心。

想想看,当孩子们学会了品词析句,他们就能从那些普普通通的文字中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他们会惊叹:“哇,原来文字这么神奇呀!”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吗?这就像给了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让他们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品词析句教学方法,它可是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呀!让我们一起努力,带着孩子们在品词析句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几点策略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几点策略

龙源期刊网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几点策略作者:徐丽丽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年第01期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当代小学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学生通过培养品词戏剧的能力,可以增长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过程,这项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巨大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过程终培养学生能力时存在的问题;其次,从两方面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次西剧的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以此供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词析句能力现状分析策略研究引言所谓品词析句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章篇目是能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寓意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能够对文章中的优秀语句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当今时代,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民众整体的文学素养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文学能力教育要求越来越高。

品词析句能力的养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得他们在进行各个学科的考试时,能够充分快速地理解题意,并完成解答。

[1]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落实,教师们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对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明确、备课内容不详细等问题。

首先,从重视程度而言,部分学校的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太大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的成绩而言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学生的成绩实现上升,因此教师更愿意采取应试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愿意采取能力培养的形式,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力度,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既想要重视,却又碍于现状难以重视。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品词析句。

关键词:品词析句;深化情感;善用想像;巧设情境“品词析句”是语文的一个基本功,字意不清、词义不明、句意不通,一切素养便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还要从文本整体入手,弄清关键词句与文本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激活对文本整体的解读。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不深入文本,充其量让学生交流读句子的感受;有的仅仅停留于形式,表面理解词语解释,而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词语”,没有把词语所包含的内涵与情感内化为学生“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品词析句不仅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更应进一步体会其内涵,深刻性、表现力。

所谓的“品”、“析”,不仅是一种理解,而且是一项挖掘,更是一次赏析。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感悟内涵,明其义;品悟语言,体其味;赏悟意境,感其情;领悟表达,得其法。

一、有效品析,深化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孩子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要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必须做到“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1.表象重现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记忆图像。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言语——老师的导语,或者通过词——重点词语来使学生的表象重现,从而达到身如其境,情同身感的教学效果。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二者如亲人般的感情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出来,首先要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十三自然段的过渡句:“朋友告诉我,十几年来,“亲人”一词,学生知道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学生读书体会从哪看出老人与海鸥是亲人?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虽然理解,但比较抽象。

小学语文品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作用

小学语文品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一遍遍地读,能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二年级上册《小英雄于连》一文中,“急中生智”一词,为什么急?导火线在咝咝地燃烧,干涸的沟里又窄又深没有水,没有长棍子,叫人来不及。

智,智谋,紧急时猛然想出办法。

用自己的尿浇灭了导火线的火花,救了全城的人,也救了国家。

一个词牵动一段话,表现出一个情景,表达一个中心。

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只要认真读两遍,结合课文仔细品析重点词义,即可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

所以词句品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边读边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读文的精美和感悟词汇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语文2015·3教学研究·阅读·课堂透视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小学(211200)李继霞[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46【背景】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品词析句——精选推荐

品词析句——精选推荐

“品词析句,体会思想感情”——《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案例《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特点是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

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注重学生的朗读。

”这篇课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下面是我曾经听过的教学片段,教师尊重学生阅读个性,“以人为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多读多想,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片段(一)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发现小兴安岭什么最多?生:小兴安岭树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文中用了“数不清”这个词,还说“森林像绿色的海洋”。

生:课文还说森林几十里连成一片,都说明树多。

师:除了树的数量多,还有什么多?生:树的种类多。

师:都有哪些树种?红松、白桦、栎树……师:这么大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惊叹)太大了!太美了!师:我们就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吧。

……片段(二)师:我们首先进入春天去寻找美吧!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一起去发现小兴安岭的春天美在哪?师:思考过后,让我们各抒己见吧!生:我从“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感受到小兴安岭的春天美在树木。

师:(板书:树木)是呀,春姑娘已经给小兴安岭披上了绿色的新装,那你们知道“抽出”是什么意思吗?生:长出师: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要用“抽出”呢?认真读书,你就能体会到。

生:我体会到“抽出”是用力地、很快地生长。

生::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抽出把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形象;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更贴切。

师:这就是春天的脚步,(播放课件)转眼间,田野、山川……就连我们的梦都已被染绿。

一个“抽出”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兴安岭春天勃勃的生机,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啊。

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火红的枫叶》这篇课文选取了秋天里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物——火红的枫叶来描写秋天,本课不仅赞美了秋天的美丽,更是赞美了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要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进一步识字,理解词语。

如抓住重点段落第二、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走来走去、又找到、终于找到、拾起”等词让学生交流体会作者寻找枫叶的经过,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我”是非常认真、精心地在挑选枫叶。

另外抓住句子“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

”让学生认读“朝霞”、“玫瑰”,联系生活体会两者的“红”,再从这两个“比”中体会到枫叶的“更红”。

这是从颜色方面来描写枫叶。

另外一个句子“它的样子也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则从枫叶的形状进行描写。

我通过让学生上台用自己张开的小手描画出枫叶的形式形象地体会枫叶像手掌这一特点。

接着师生共同小结前三个自然段“我”的态度与心情是“认真”、“惊喜”、“高兴”的,然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通过提问:我为什么要那么用心地寻找枫叶?要最红最红的枫叶做什么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阅读兴趣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想象孩子在制作贺卡时的精心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我”对老师的“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师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品味着文章字里行间的意味,在读中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品词析句“嚼”出真滋味

品词析句“嚼”出真滋味

©I美的寻觅品词析句“嚼乃出真滋味◎强亚兵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只有弄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真切的感悟与体会,就离不开对句子的细心揣摩品味与体会。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品词析句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读出文本的味道,嚼出真滋味。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

一、聚焦一词,盘活全文在语文教材中,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从这些关键词句入手,引领学生品析,仔细揣摩隐藏在这些词语背后的深意。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在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呢?“偷枣”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值得我暗暗钦佩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钦佩”一词入手,引领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刺猬偷食之“偷”与小偷偷盗之“偷”有着显然的区别,在这儿贬为褒用,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表现刺猬寻食时的机警与机智,这样的刺猬谁看到都会喜爱。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偷”字就被作者赋予了特别的情感,学生也会在阅读中为刺猬的机警感到忍俊不禁,此时,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教学,简单明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印象深刻。

在语文教材中,鉴于一些关键词语与文本内容的密切联系,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新的突破口,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教师就是抓住关键词语“钦佩”,让学生从刺猬偷食之机警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这样引领学生们品析句子,既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又抓住了品析句子的有效突破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真切体验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嚼出文本语言的味道,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

教学感悟-品词析句悟写法

教学感悟-品词析句悟写法

品词析句悟写法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的《如何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颇多!正如吴教授所言,“教学每篇课文,几乎都会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确如此。

而课堂上,我们往往止步于“通过品词品句,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追求的是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对照课标要求(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审视语文课堂,品词品句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因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通过品词品句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词语写好句子,追求的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体悟”。

吴教授的一番话醍醐灌顶,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例,谈谈我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的教学尝试。

1、紧扣中心,勾画句段上课伊始,从课题入手,紧扣“抗日英雄”关键字眼,质疑而入:从哪些描写中看到他是一位英雄?自主勾画,尝试写下发现。

2、品词品句,比较鉴赏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杨靖宇是英雄?在交流环节,孩子们分享了勾画的句子。

有描写人物语言、动作与神态的。

没有止步于找到句子说发现,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的方式,体会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如: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

通过减一减的方式,体会“挥动”“左右开弓”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对比读一读,加深体验。

交流人物语言过程中,将杨靖宇的话放在一起比较。

如: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我们不能无谓地死。

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

”杨靖宇深情地说。

抓住关键词“果断”与“深情”,探究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作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语言的诀窍。

3、总结方法,能力提升语言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体会了细节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之后,相机出示练习进行实践。

回顾总结方法,提炼写作诀窍,并鼓励孩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我正尝试着让“品词析句”由领悟其精神层面,向学习写作的实用层面转变,践行新课标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重心中去。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



段话 , 表现 出一 个 情 景 , 达 一 个 中心 。学 表 ! 生 会 在 短 时 间 内捕 捉 到 课 文 的精 华 和 亮 点 ,只 要认

. J 真读 1 Ⅱ 兑l 两遍, 课文 结合 仔细品 析重点词义, -理解 即. 课 - ] -


文 内容 。 而 , 文 本 中 的 每 一个 字 、 因 对 每一 个 词 、 每一
法分析 . 文章 中心 归 纳 和 多 观 点 论 辩 选 考 此 类 文 章 具 有 很 强 的思 想 引 导 性 , 学 生 能 够 亲 近 自然 . 人 自然 . 利 于 培 养 良 让 融 有 好 的 修 养 和 情操 。 阅读 这 些 问题 的 时候 , 准 确 掌 握 答 题 的 方 应 法 和 技 巧 . 能 无 目的 地 乱 答 . 想 做 到符 合 高考 的要 求 . 须 不 要 必 在 平 时 的 训 练 中 多看 一 些 类 似 的 文 章 。 毕 淑 敏 的 文章 《 心 》 像 造 中, 如何 塑 造 青 年 人 美 好 的心 灵 ; 骥 才 的 文 章 《 阳 投 入 书 冯 夕 房 》 考 查 对 传 统 文化 的依 恋 , 实 是 引 导 中学 生 如 何 对 待 中华 , 其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问题 等 凡 是 高 考 选 考 的试 题 ,都 紧 紧 围绕 社 会 发展 的 主 流 思 想 . 有 着 积 极 向上 的精 神 价 值 取 向 . 选 作 品 必 须 是 能 够 紧 扣 时 代 所 的脉 搏 。 比如 , 考 阅 读 文 本 考 试所 选 的 文 章 . 萧 乾 的 《 大 高 有 伟 的人 格 内涵 》 作 品 能够 引 导学 生 树 立 积 极 的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 池 莉 的 《 器 》 介 绍 的 是 祖 国 悠 久 的文 化 和 古 玩 知识 ; 凝 的 瓷 , 铁 《 亲》 母 ,阅读 理解 围绕 社 会 责 任 和 人 的奉 献 这 一 主题 来命 题 的 . 四道 试题 基 本 上 也 全 是 围绕 文 章 的 主 干 问 题 和 中 心 来 提 问. 几乎 每道 试 题 都 涉 及 了 文 章 的 主 旨思 想 阅 读 文 章 时 只 有 了解 了文 章 主 旨所 在 . 能 知 道 怎 么 来 回 答 所 以平 时 多 看 一 才 些 高 考 类 的 文 本 文 章 . 时 多 阅 读 理 解 此 类 文 章 . 高 考 阅 读 平 对 是 有很 大 帮 助 的 高 考语 文 阅读 试 题 不 管 选 考 何 种 文 本 形 式 . 归 只 是 形 式 终 而 已 , 章 只 是 一 个 载体 , 题 才 是关 键 。 文 试 高考 无 非 是 通 过 考 查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
手 法 及 叙 述 、 明 的 方 法 , 包 括 学 说 也
引导 学 生 的 : 读 了这 个 句 子 , “ 哪些 词 语 一 下 子 就 跳 入 了你 的 脑 海 中 . 你 给 留下 了 深刻 的印 象 ? 什 么 ? 学 生 不 为 ” 约 而 同 地 就会 抓 住 “ 绿 ‘ 青 ” 吹 吹 吹 “
词句 的方 法 等
当然 . 由于 年 级 和 文 本 的不 同 , 在 对 词 句 的 品 析 中不 可 能 处 处 都 同
时 收 到这 几 种 效 果 . 师在 教 学 时还 教
说 自 己的 独 特 理 解 . 把 这 种 感 悟 通 再 过 朗 读 表 现 出来 。这 样 , 生 就 知 道 学 如 何 抓 住 重 点 词 句 来 感 受 春 天 大 地 复 苏 .万 物 充 满 生机 和 活力 的特 点 。 思 考 的 目标 和 内 容 明确 . 生 在 理 解 学
些地 方 还 体 现 了小 英 的 这 种 心 理 ? ”
学 生 就 会 兴趣 盎 然 地 到 全 文 当 中 去
找。
这 一 做 法 . 是 以这 一 句 为 触 发 就 点 . 学 生 在 主 动 积极 的思 维 和 情 感 让
是要根据具 体情况对 品析 的预定 目
的作 适 当 调节
专 题研 究
品味 词 句 的方 法 很 多 . 面 对 不 在 同 的 品析 对 象 时 . 法 是 不 同 的 。阅 方 读教 学 中进 行 品 词 析 句 时 . 于 品 析 对


开 门见 山— — 让 学 生 在 问 题
力 向深 度 和 广 度方 面 探 究 。 二 、 妙 质疑 — — 让 学 生 在 思 维 巧
的 ”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清新县龙颈镇南冲学校梁惠琼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小学生的点滴语文知识主要是从词句中获得的。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句训练呢?一、善于结合语境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品味和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所说的“碰壁”,并不是把鼻子碰扁了,而是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几次“碰壁”说明多次受到残酷迫害。

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顽强斗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中的“才”字,与“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才”字,意思是不同的。

前一句话中的“才”字,表示烧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邱少云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创设情境,音乐渲染,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赏析教学目标:1.感受锡林郭勤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及富饶,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积累、使用语言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1.感受锡林郭勤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摘录并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能读得准确、流利,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直奔中心,理解过渡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请齐读课题。

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广阔而美丽欢腾的世界)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大草原的印象?3.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连接在一起,我们把它叫过渡句。

因为这句话独立成段,也能够叫过渡段。

(简笔画并板书:不但……还……)辅助板书:过渡句(段)[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过渡段,通过简笔画直观形象地理解过渡段,了解全文结构]二、品词析句,感悟草原的广阔与美丽1.我们首先跟作者细细欣赏草原的广阔与美丽,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哪句话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出示句子:蓝天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品词语:满眼绿色铺师:朝前看,一片绿,向后望,绿一片,往左望,绿油油的,往右望,还是满眼的绿,我们似乎站在一幅巨大的绿毯上,这绿毯一直铺向远方,铺到天边。

这草原真大呀!把这种感觉送进句子中,读!3.哪些句子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呢?4.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品读:野草(绿)①出示对比句,比较体会草之深;②创设情境,理解“没过十来岁的孩子”指导读出野草的“多”“深”“趣”。

浅析语文教学品词析句

浅析语文教学品词析句

浅析语文教学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魔术棒一点,苹果变雪梨;魔术棒一指,小丑变公主;在童话世界中,神奇的魔术棒总是能制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就看你的魔术棒能不能指到它。

1、利用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人说,人聪不聪明,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

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例1:老舍先生的《猫》第一段话中的关键词:古怪教学步骤:(1)任红卫老师抓住这一文眼先解释字典本意: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生疏罕见的。

(2)然后通过读第一段,边读边画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理解古怪一词,得出这是一只老实的猫,这是一只贪玩的猫,尽职这是一只尽职的猫,有些课文的关键词很明显,如课文《女娲补天》的;可怕。

课文《掌声》中的忧郁;等。

但更多的课文,关键词却隐藏在文章当中,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发现。

例2:《将相和》关键词:负荆请罪教学步骤:(1)出示负荆请罪的插图(2)简介负荆本意,追问什么是荆条(3)创设情境,假如荆条抽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廉颇负荆可以看出他很有诚意,用诚心诚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4)结合实际,你如果真要做错事能负荆请罪吗?但廉颇是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啊,再读,体会大将风范(5)引用赞廉颇的古诗赞廉颇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真是将军胸胆在,始留佳话后人看。

齐读,赞叹通过五步教学一个勇于改错的廉颇形象就凸现出来了2、引出暗词,柳暗花明又一村课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好词都能在书面表达出来。

有些语言是作者故意省略,有些词句则隐藏在文字的背后。

对于这些文中的暗词,我们更要具备一双慧眼,将它们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

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态度。

因此,从重点词句入手品析词句,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解读文本。

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着眼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对教材中的某些字词的处理,来理解文意。

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想想作者的言外之意,想想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为教材中的某些字词恰好就是全文的文眼,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如:学习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的《望江南》一词时,抓住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字,女主人公“孤独苦闷、又满怀希望之情”便会跃然纸上;而抓住“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皆”字就能体会主人公“望眼欲穿,失望惆怅”的情感。

又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把词人李清照后期生活的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悲痛再现无遗。

二、借助重点语句,进行拓展 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些语句为依托,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第一次真好》时,依托文章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中的“珍重”一词,就可结合课后练习“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进行拓展练习,把“珍重”一词的含义丰富化,最终可以拓展为“珍惜,慎重”,从而得出像“吸毒”“犯罪”等有的“第一次”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不能尝试。

又如:学习《孔乙己》一文,让学生依托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去分析“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然后分析鲁迅为什么如此来写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的拓展训练,为故事续写… 三、立足生疑句,展开讨论 教材中的某一个细节,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抓住它们进行深入讨论,会使语文学习变得别有一番情趣。

点词成金别句匠心——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例谈

点词成金别句匠心——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例谈
—笨需㈣臣 得看我们如何点亮它们了。
地名师在线
例: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 朋友解开了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 缓地 动了 ,向着 河中间 流去 。
—一 浙教 版第 十二册 第1 1 课《 鸟 的天堂》)
这 段话中 ,“ 陆续 ”和 “流 ”两 个词 用得尤为妙。首先用比较法,拿“继续” 与“陆续”比较,学生体会到了“用词要 恰当”。而“流”字的妙处则用换词的 方法体会,学生说出了“漂”——显得 小船行驶没有目的:又换成了“驶”—— 觉得动静太大、速度太快,与下文内容 不协调;再换成“挪”——显得船很笨 重、速度过于慢……经过分析与比较, 学生体会到用“流”字既能写出船行驶 速度的缓慢,又体会到“静”字,更隐含 了作 者和 朋友们 的那份 闲情逸 致— — 懂得 了“用词 要精妙” 。
例: 星期 天我 去看花 。进 了公 园 门,步步登山。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 极了。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 荫, 只见一 片红 云望不 到边际 。这 时 候,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 都挽 不住 游人 。大家 一口 气攀 到最 高 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
——( 浙教版第十二册第10课《花 潮》 )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
活”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紧接着又
词便 是散落 在课 文中的 星星, 要让 它
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9- , 样。就怎么 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
让学 生进入 角色 再读… …步步 深入 , 学生 就能逐 渐体 会到这 个“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 有
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
中,惊喜就藏在宇里行间,就看你的魔
蝶。 它们 是从 谁家来 的, 又飞 到谁 家
绍棠后,以。为什么~个大作家要这样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感悟真挚情感西港路小学刘琳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词人的情感,体验渴望的语言。

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比如说,在《生命,生命》这一课中,师:学习第一个事例:飞蛾扑火,找出令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感觉飞蛾很勇敢。

师:如果将文中的“极力”改为“用力”,“跃动”改为“鼓动”好不好?为什么?生:原文中的词语好,我觉得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它不像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手,就干脆束手待毙!我觉得他还不如文章中的小飞蛾那般勇敢!至少搏一搏,小飞蛾却获得了生的希望。

品读词句,是感悟的有效策略。

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极力”和“用力”进行比较,“跃动”和“鼓动”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学生感悟到两组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组词的使用就能很好的把握住了。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

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生:一样吧?不一样吧?……师:自己比较着读。

生:自己换着比较读。

师:体会到了吗?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

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

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

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

师:文中为什么把老桥说成“弓着腰”?你再读文中这句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