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悟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
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马晶
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

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

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指向言语性的细读,
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一、透过历史悟文本
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

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

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更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深入的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示儿》
这一课,应该先从历史角度来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为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入情入镜的理解古诗。

现代文也不能忽视对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可以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二、透过作者悟文本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人,作品就是作家的心声。

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手写我心。

”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学生,翻开书本都会想到的问题。

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

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的把握。

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会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因此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背景,甚至应了解作家同时代作家或与之相关的同一流派作家的生活情况和创作风格。

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

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

想一想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创作
这篇作品的?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

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

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更加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再去解读文本我们就清楚的了解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就能为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品词析句悟文本
《阅读教学细则》中提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夏丏尊认为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这就是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

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

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通过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理解母亲的艰辛。

《穷人》一文,通过对“忐忑不安”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2、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文本
含义深刻词句是文章的精华。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

如《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从这句话中体会为什么“简单”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咀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细读文本。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只有我们潜心阅读,会发现在语文的课堂里处处都能出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