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2c1db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0b.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词义和主题。
3、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习和掌握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把握词的主题。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境。
2、难点(1)分析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晏殊(991 年—1055 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晏殊在一次暮春时节的宴会上所作。
当时,晏殊看到花落燕归,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四、字词积累1、字音浣(huàn)溪沙一曲(qǔ)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jǐ)时回无可奈何(hé)似曾(céng)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huái)2、词义(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过去的这一年。
旧,依旧。
(3)夕阳西下几时回: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奈何,如何,怎么办。
(5)似曾相识燕归来: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
徘徊,来回走。
五、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1)节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语调:前两句语调平和,读出怀旧之感;第三句语调上扬,读出疑问和感慨;第四、五句语调低沉,读出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语调缓慢,读出孤独和沉思。
2、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f68b0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26e48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
”“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a)作者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
大家看,“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e9cc4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ce25d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5.png)
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 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种植, 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 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 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 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 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 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 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 “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 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 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 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 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 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 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 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b936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7.png)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感受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
3、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赏析词中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词中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探究法:自主探究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元丰五年(1082 年)三月,苏轼在黄州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领略其中的韵味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9e6e3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e.png)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3.进修诗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三、导学过程: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闻名诗人,字少卿,号纳兰,又号南乡子。
他是清代闻名女诗人薛涛的曾孙,因家贫而未能出仕,一生以诗文自娱。
其诗作以七言律诗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遥,被誉为“纳兰词派”的代表人物。
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纳兰性德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云山之畔行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中融入了禅意和哲理,意境深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云山”、“浣溪沙”、“身向”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室讨论:1.你如何理解诗中的“云山”和“浣溪沙”?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象?2.诗人为什么选择以“身向”来开头?这种表达方式有何特殊意义?3.你认为诗中的孤独和迷茫是如何体现的?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室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摆布的诗歌鉴赏文章,谈谈你对《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理解和感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解读,写一篇300字摆布的文章,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境内涵,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da7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0f.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词中的重点词句,背诵并默写全词。
2、难点(1)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姓名,朝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诗词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真挚动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作品背景这首《浣溪沙》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感受。
四、预习导航1、朗读全词,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探究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上阕的词句,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描绘了作者在庭院中一边饮酒一边填词,周围的天气和亭台依旧如去年的情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所感受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2、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几句,探讨作者面对时光流逝、花谢燕归的无奈和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独徘徊”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心境。
3、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有何深意?让学生体会这两句中蕴含的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探讨这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4、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综合上阕和下阕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等。
5、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结合词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达情感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自己的写作中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六、课堂练习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仿照《浣溪沙》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词,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56126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9.png)
《浣溪沙》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词人柳永及其代表作《浣溪沙》的背景和特点。
2. 精通《浣溪沙》的整体结构和文学特色。
3. 分析词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4. 提升同砚对唐词的观览能力和解读水平。
导学内容:一、柳永及《浣溪沙》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南宋初期著名词人,代表作品有《浣溪沙》、《望海潮》等。
《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南宋第一绝品词”。
二、《浣溪沙》整体结构和文学特色《浣溪沙》共四首,仅存前三首。
全词共有96句,以形式的横向进步体现了词的超出性。
每首词均由两句对牌开头,后接长句,内容多写爱情悲苦,缠绵悱恻,笔调沙哑,情感深沉。
三、词句分析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两句开篇即描绘了玉笛幽幽的声音在春风中传播,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同时,也暗示了词中将要展开的离愁别绪的情感。
2. “此夕迢迢欲明人,金窗玉户显高名。
”这两句描绘了夜幕到临,金窗玉户辉映,呈现出一种奢华的画面,与词中表达的离愁别绪形成鲜亮比照。
3. “朝来白发真如雪,不能相忘在茫茫。
”这两句表达了岁月易逝,白发如雪,却无法遗忘心中所爱之人的伤感情感,突出了词中的离愁别绪主题。
四、词意解读《浣溪沙》通过对爱情的描摹,呈现了柳永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沉思。
词中的意境美和感情真挚,让读者在细品其中时能够感悟到生活的无常和情感的深沉。
导学练习:1. 请简述柳永及《浣溪沙》的背景。
2. 试分析《浣溪沙》的整体结构和文学特色。
3. 解读以下句子中的意境:“此夕迢迢欲明人,金窗玉户显高名。
”4. 浣溪沙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感和情节?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的?导学扩展:1. 请结合柳永的其他作品,分析他的词风特点。
2. 观览《浣溪沙》并试译成摩登汉语,体会古词的美妙的地方。
3. 自选一首古代词作品,进行解读和比较探究,感受古代词人的世界。
同砚沉思:1. 你是如何理解《浣溪沙》中描绘的离愁别绪情感的?2. 《浣溪沙》中的意境对你有何启迪?3. 你对柳永及其词作有何看法?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浣溪沙》,使同砚们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培育同砚对古典诗歌的观览能力,增进同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忱。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cc252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a.png)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体会苏轼在词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浣溪沙》,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这首词,感受苏轼面对人生起伏变化时的豁达与乐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苏轼《浣溪沙》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个人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苏轼的《浣溪沙》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词中表达苏轼对人生积极态度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选择题1.下列对苏轼《浣溪沙》中“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描绘了傍晚时分雨中的杜鹃啼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B.通过雨声和鸟鸣,以声衬静,增强了词中环境的清幽之感。
C.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述,没有特殊的情感色彩。
D.暗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悲观。
2.《浣溪沙》中苏轼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哀愁。
B.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C.对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D.对政治失意的苦闷和愤懑。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浣溪沙》中苏轼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2.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谈谈你对《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句子的理解。
三、全诗译文《过零丁洋》的译文如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3baeb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8.png)
《浣溪沙》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浣溪沙》,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创作背景和特点,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导入1. 引入: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柳宗元的视频,了解他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柳宗元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有何特点?二、进修1. 教师讲解:柳宗元是唐代闻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写景抒怀为主,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
《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情之间的比照,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2. 学生阅读:请学生阅读《浣溪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思考1. 提问:你觉得诗歌中的“浣溪沙”象征着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 分析:请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照手法和排比结构,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拓展1. 创作:让学生仿写《浣溪沙》,选取自己喜欢的主题,运用比照和排比的手法写一首诗歌。
2. 比较:请学生比较《浣溪沙》与其他唐代诗歌,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五、总结1. 总结:通过进修《浣溪沙》,学生能够了解柳宗元的诗歌特点和创作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反思:学生可以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所启发。
六、作业1. 完成教室练习: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
2. 创作作业:继续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ac906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f.png)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要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作者晏殊通过描绘新曲、美酒、暮春天气、亭台楼阁等寻常景象,所传达出的对年华流逝的淡淡感伤。
其次,要品味词中凝炼的语言和虚词对仗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文章富贵,出于天然”的魅力。
此外,还要体会词中所展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晏殊在感伤中寻求慰藉的积极心态。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浣溪沙》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词人_____,字同叔,号_____。
2.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描绘了词人_____的生活场景,同时也透露出词人_____的情感基调。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既表达了词人_____的感慨,又寓含了_____的哲理。
二、选择题1.下列对《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B.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C.词人在询问夕阳何时能再次升起,表现了对自然的好奇。
D.通过夕阳这一意象,增添了词作的感伤氛围。
2.下列对晏殊《浣溪沙》艺术特色的分析,错误的是()A.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B.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C.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D.词作结构紧凑,上下片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词人在《浣溪沙》中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三、全文翻译《浣溪沙》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下面是该词的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园中的小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a4f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3.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一、学习目标学习《浣溪沙》,首要目标是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其次,要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略词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其艺术魅力。
此外,还应通过学习这首词,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这首词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修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浣溪沙》一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描绘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饮酒作词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中,词人通过描绘________和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答案:花落;燕归二、选择题1. 下列对《浣溪沙》一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中,“旧”字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B.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C. 全词情感基调低沉,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D. 词中的“小园香径”是词人独自徘徊、沉思的地方,也是全词情感的寄托。
答案:C(全词情感基调并非低沉,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的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2. 《浣溪沙》一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的含义是()A. 询问夕阳何时落下B. 感叹夕阳美景难以长久C. 询问美好的时光何时能够重现D. 表达对夕阳下美景的留恋答案:D(这句词表达的是词人对夕阳下美景的留恋和不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三、简答题1. 请简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c488c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a.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深入理解几首著名的《浣溪沙》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习并掌握鉴赏《浣溪沙》的方法和技巧。
4、能够模仿创作一首简单的《浣溪沙》。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分析词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感悟。
(2)把握《浣溪沙》词牌的格律特点,并能运用到创作中。
三、知识链接1、词牌简介《浣溪沙》,又作“浣纱溪”,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2、代表词人及作品(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3)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所选的《浣溪沙》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作的大意。
2、词句赏析(1)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进行赏析,分析其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2)探讨词中的意象,如“落花”“流水”“燕子”等,它们在词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情感探究(1)思考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忧伤、喜悦、感慨还是其他?(2)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
4、格律分析(1)了解《浣溪沙》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句数、押韵规则等。
(2)尝试分析所选词作是否符合格律要求,体会格律对词作艺术效果的影响。
5、创作实践(1)根据所学知识,模仿《浣溪沙》的格律和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创作。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五、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不同词人的《浣溪沙》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a2df1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5.png)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作者纳兰性德及其背景;2.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主题和意境;3. 进修赏析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诗人,号石湖,字性德,江苏无锡人。
他是清代闻名的词人,代表作有《浣溪沙》等。
2. 诗歌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鸟飞不到鹤归林。
世间万事无人会,唯有相思在心头。
3. 诗歌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歌,通过云山、鸟飞、鹤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遥,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4. 诗歌解读:诗中“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通过云山的遥遥、高遥,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鸟飞不到鹤归林”一句,则暗示了诗人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和离别之情;“世间万事无人会”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无奈;“唯有相思在心头”则突出了诗人心里深处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眷恋。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分享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请学生依次朗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赏析:指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创作活动: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感受,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并与同砚分享。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纳兰性德及其代表作品,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进修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9c127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0.png)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纳兰性德,掌握其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2.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意境和内涵;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纳兰性德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介绍;2.《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原文赏析;3.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4.诗歌意境解读及个人感悟。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观看纳兰性德的生平介绍视频,了解其成就和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第二步:进修诗歌原文让学生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原文,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比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技巧。
第四步:诗歌意境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意境,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诗歌鉴赏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让他们欣赏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并尝试模仿其风格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步: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收获,回顾纳兰性德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境界。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对人生的启迪和意义,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深入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鉴赏与创作,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激情,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深入体验纳兰性德的诗歌艺术,感悟诗歌的美丽与哲理,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愿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感受诗歌的魅力与力量,成为有情怀、有文化、有品位的摩登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aaa2d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月亮或月光还表达(苦闷、孤独、惆怅等)等感情。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朱阁(ge2)绮户(qi3)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0d93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37af6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1.png)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2.学会欣赏《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曲调。
3.理解《浣溪沙》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1.准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复印《浣溪沙》的词曲。
3.准备茶水。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浣溪沙》的演唱版本,并向学生介绍这首词的作者苏轼,以及创作背景和意境。
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词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
第二步:欣赏与解析(15分钟)请学生阅读《浣溪沙》的词曲,结合歌曲的演唱,让学生感受词曲之间的衔接和情感表达。
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词曲中的抒情意境、音韵节奏和情感表达,理解《浣溪沙》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情感交流(10分钟)组织学生分享对《浣溪沙》的感受和理解,展示个人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词曲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启发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仿照《浣溪沙》的风格和格律,自由创作一首词曲。
指导学生思考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感,欣赏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还学会了欣赏和解析词曲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通过文学创作,学生得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了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和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导入1. 讲解《浣溪沙》的背景,作者及创作时代;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浣溪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重要地位;3. 通过介绍词曲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理解1. 导读全文,了解《浣溪沙》的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词意,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3. 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词曲进行个人解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99200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2.png)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事迹;2. 理解《浣溪沙》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浣溪沙》的基本词牌和格律特点;4. 分析《浣溪沙》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5. 欣赏《浣溪沙》的诗意之美,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二、导学内容1. 词曲赏析《浣溪沙》是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女子对爱情的眷恋和无奈。
全词共五十六字,采用了“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开头,将词牌直接融入了词的内容之中,富有情调。
通过对《浣溪沙》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那种对爱情的矛盾情感和心里的挣扎。
2. 词牌介绍《浣溪沙》是一种七绝词,又称“浣溪沙七首”,是北宋词的一种。
它的格律要求是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共二十字。
这种格律简洁明了,适合表现作者的情感,也给予了词曲一种奇特的韵味。
3. 作者生平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作以抒写女子的爱情为主,情感精致,意境深遥,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事迹和爱情经历也为她的词作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4. 语言特色《浣溪沙》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感人。
通过对词语的精准运用和意境的营建,李清照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5. 艺术手法《浣溪沙》运用了比喻、拟人、比照等手法,使整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揣摩,构建了一幅幽静、凄美的爱情画卷。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词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赏析:指挥学生一起朗读《浣溪沙》,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诗意之美,让学生体会词曲的魅力。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浣溪沙》的主题、意境、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词曲的深入思考。
4.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用七绝的格律写一首自己的词曲,表达自己对爱情或其他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醉花阴》导学案
班级:108班姓名
学习目标
反复阅读,掌握词的吟诵方法。
结合注释、背景理解词之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比较阅读,学习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
背诵这两首词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通读两首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点诗词味。
2、对照注释,结合背景,理解词的大意(自读自讲)
3、同桌齐读,读出情感。
助读材料: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
(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边读边赏
◆一读:读出词味,体验情感
▼边读边想,两首词各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抒发了什么情感?(从哪些词句中
可体会到)
◆二读:读出情感,品味语言
1、你最喜欢哪一句话或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
2、你认为景物描写在这两首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读:读出韵味,感受画面
▼边读边感受词作所展现的画面,任选一首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四人小组共同创作)
四、背诵这两首词
边理解内容,边背诵,看谁背得又好又快
五、视野拓展
李清照词赏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轼词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