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导学案

合集下载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词义和主题。

3、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习和掌握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把握词的主题。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境。

2、难点(1)分析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晏殊(991 年—1055 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晏殊在一次暮春时节的宴会上所作。

当时,晏殊看到花落燕归,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四、字词积累1、字音浣(huàn)溪沙一曲(qǔ)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jǐ)时回无可奈何(hé)似曾(céng)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huái)2、词义(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过去的这一年。

旧,依旧。

(3)夕阳西下几时回: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奈何,如何,怎么办。

(5)似曾相识燕归来: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

徘徊,来回走。

五、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1)节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语调:前两句语调平和,读出怀旧之感;第三句语调上扬,读出疑问和感慨;第四、五句语调低沉,读出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语调缓慢,读出孤独和沉思。

2、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品味词的语言美。

3、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2)掌握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对词中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创作风格等,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打下基础。

2、作品背景讲述《浣溪沙》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个人处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主题和情感。

四、文本解读1、词句理解(1)逐句解释词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字面意思。

(2)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或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

2、意象与意境分析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如“落花”“流水”“夕阳”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以及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伤春惜时、感慨人生、思念故人等,并结合词句进行分析和阐述。

4、表现手法讲解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词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

五、课堂活动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同时加深对词的理解。

2、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重点问题,如词人的情感变化、意象的象征意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诗词仿写让学生根据《浣溪沙》的格律和表现手法,进行诗词仿写,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词的运用能力。

六、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同时期其他词人的相关词作,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和理解。

七、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词句理解、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对《浣溪沙》这首词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

”“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a)作者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

大家看,“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2.学会欣赏《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曲调。

3.理解《浣溪沙》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1.准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复印《浣溪沙》的词曲。

3.准备茶水。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浣溪沙》的演唱版本,并向学生介绍这首词的作者苏轼,以及创作背景和意境。

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词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

第二步:欣赏与解析(15分钟)请学生阅读《浣溪沙》的词曲,结合歌曲的演唱,让学生感受词曲之间的衔接和情感表达。

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词曲中的抒情意境、音韵节奏和情感表达,理解《浣溪沙》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情感交流(10分钟)组织学生分享对《浣溪沙》的感受和理解,展示个人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词曲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启发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仿照《浣溪沙》的风格和格律,自由创作一首词曲。

指导学生思考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感,欣赏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还学会了欣赏和解析词曲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通过文学创作,学生得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了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和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导入1. 讲解《浣溪沙》的背景,作者及创作时代;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浣溪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重要地位;3. 通过介绍词曲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理解1. 导读全文,了解《浣溪沙》的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词意,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3. 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词曲进行个人解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2024
现资料 课件补充: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
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 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种植, 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 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 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 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 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 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 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 “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 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 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 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 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 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 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 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感受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

3、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赏析词中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词中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探究法:自主探究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元丰五年(1082 年)三月,苏轼在黄州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领略其中的韵味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3.进修诗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三、导学过程: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闻名诗人,字少卿,号纳兰,又号南乡子。

他是清代闻名女诗人薛涛的曾孙,因家贫而未能出仕,一生以诗文自娱。

其诗作以七言律诗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遥,被誉为“纳兰词派”的代表人物。

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纳兰性德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云山之畔行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中融入了禅意和哲理,意境深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云山”、“浣溪沙”、“身向”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室讨论:1.你如何理解诗中的“云山”和“浣溪沙”?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象?2.诗人为什么选择以“身向”来开头?这种表达方式有何特殊意义?3.你认为诗中的孤独和迷茫是如何体现的?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室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摆布的诗歌鉴赏文章,谈谈你对《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理解和感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解读,写一篇300字摆布的文章,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境内涵,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词中的重点词句,背诵并默写全词。

2、难点(1)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姓名,朝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诗词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真挚动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作品背景这首《浣溪沙》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感受。

四、预习导航1、朗读全词,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探究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上阕的词句,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描绘了作者在庭院中一边饮酒一边填词,周围的天气和亭台依旧如去年的情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所感受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2、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几句,探讨作者面对时光流逝、花谢燕归的无奈和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独徘徊”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心境。

3、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有何深意?让学生体会这两句中蕴含的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探讨这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4、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综合上阕和下阕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等。

5、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结合词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达情感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自己的写作中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六、课堂练习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仿照《浣溪沙》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词,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词人柳永及其代表作《浣溪沙》的背景和特点。

2. 精通《浣溪沙》的整体结构和文学特色。

3. 分析词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4. 提升同砚对唐词的观览能力和解读水平。

导学内容:一、柳永及《浣溪沙》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南宋初期著名词人,代表作品有《浣溪沙》、《望海潮》等。

《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南宋第一绝品词”。

二、《浣溪沙》整体结构和文学特色《浣溪沙》共四首,仅存前三首。

全词共有96句,以形式的横向进步体现了词的超出性。

每首词均由两句对牌开头,后接长句,内容多写爱情悲苦,缠绵悱恻,笔调沙哑,情感深沉。

三、词句分析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两句开篇即描绘了玉笛幽幽的声音在春风中传播,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同时,也暗示了词中将要展开的离愁别绪的情感。

2. “此夕迢迢欲明人,金窗玉户显高名。

”这两句描绘了夜幕到临,金窗玉户辉映,呈现出一种奢华的画面,与词中表达的离愁别绪形成鲜亮比照。

3. “朝来白发真如雪,不能相忘在茫茫。

”这两句表达了岁月易逝,白发如雪,却无法遗忘心中所爱之人的伤感情感,突出了词中的离愁别绪主题。

四、词意解读《浣溪沙》通过对爱情的描摹,呈现了柳永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沉思。

词中的意境美和感情真挚,让读者在细品其中时能够感悟到生活的无常和情感的深沉。

导学练习:1. 请简述柳永及《浣溪沙》的背景。

2. 试分析《浣溪沙》的整体结构和文学特色。

3. 解读以下句子中的意境:“此夕迢迢欲明人,金窗玉户显高名。

”4. 浣溪沙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感和情节?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的?导学扩展:1. 请结合柳永的其他作品,分析他的词风特点。

2. 观览《浣溪沙》并试译成摩登汉语,体会古词的美妙的地方。

3. 自选一首古代词作品,进行解读和比较探究,感受古代词人的世界。

同砚沉思:1. 你是如何理解《浣溪沙》中描绘的离愁别绪情感的?2. 《浣溪沙》中的意境对你有何启迪?3. 你对柳永及其词作有何看法?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浣溪沙》,使同砚们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培育同砚对古典诗歌的观览能力,增进同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忱。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体会苏轼在词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浣溪沙》,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这首词,感受苏轼面对人生起伏变化时的豁达与乐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苏轼《浣溪沙》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个人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苏轼的《浣溪沙》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词中表达苏轼对人生积极态度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选择题1.下列对苏轼《浣溪沙》中“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描绘了傍晚时分雨中的杜鹃啼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B.通过雨声和鸟鸣,以声衬静,增强了词中环境的清幽之感。

C.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述,没有特殊的情感色彩。

D.暗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悲观。

2.《浣溪沙》中苏轼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哀愁。

B.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C.对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D.对政治失意的苦闷和愤懑。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浣溪沙》中苏轼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2.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谈谈你对《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句子的理解。

三、全诗译文《过零丁洋》的译文如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_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浣溪沙》,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创作背景和特点,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导入1. 引入: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柳宗元的视频,了解他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柳宗元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有何特点?二、进修1. 教师讲解:柳宗元是唐代闻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写景抒怀为主,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

《浣溪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情之间的比照,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2. 学生阅读:请学生阅读《浣溪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思考1. 提问:你觉得诗歌中的“浣溪沙”象征着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 分析:请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照手法和排比结构,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拓展1. 创作:让学生仿写《浣溪沙》,选取自己喜欢的主题,运用比照和排比的手法写一首诗歌。

2. 比较:请学生比较《浣溪沙》与其他唐代诗歌,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五、总结1. 总结:通过进修《浣溪沙》,学生能够了解柳宗元的诗歌特点和创作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反思:学生可以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所启发。

六、作业1. 完成教室练习: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

2. 创作作业:继续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要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作者晏殊通过描绘新曲、美酒、暮春天气、亭台楼阁等寻常景象,所传达出的对年华流逝的淡淡感伤。

其次,要品味词中凝炼的语言和虚词对仗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文章富贵,出于天然”的魅力。

此外,还要体会词中所展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晏殊在感伤中寻求慰藉的积极心态。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浣溪沙》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词人_____,字同叔,号_____。

2.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描绘了词人_____的生活场景,同时也透露出词人_____的情感基调。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既表达了词人_____的感慨,又寓含了_____的哲理。

二、选择题1.下列对《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B.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C.词人在询问夕阳何时能再次升起,表现了对自然的好奇。

D.通过夕阳这一意象,增添了词作的感伤氛围。

2.下列对晏殊《浣溪沙》艺术特色的分析,错误的是()A.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B.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C.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D.词作结构紧凑,上下片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词人在《浣溪沙》中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三、全文翻译《浣溪沙》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下面是该词的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园中的小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一、学习目标学习《浣溪沙》,首要目标是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其次,要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略词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其艺术魅力。

此外,还应通过学习这首词,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这首词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修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浣溪沙》一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描绘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饮酒作词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中,词人通过描绘________和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答案:花落;燕归二、选择题1. 下列对《浣溪沙》一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中,“旧”字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B.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C. 全词情感基调低沉,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D. 词中的“小园香径”是词人独自徘徊、沉思的地方,也是全词情感的寄托。

答案:C(全词情感基调并非低沉,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的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2. 《浣溪沙》一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的含义是()A. 询问夕阳何时落下B. 感叹夕阳美景难以长久C. 询问美好的时光何时能够重现D. 表达对夕阳下美景的留恋答案:D(这句词表达的是词人对夕阳下美景的留恋和不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三、简答题1. 请简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深入理解几首著名的《浣溪沙》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习并掌握鉴赏《浣溪沙》的方法和技巧。

4、能够模仿创作一首简单的《浣溪沙》。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分析词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感悟。

(2)把握《浣溪沙》词牌的格律特点,并能运用到创作中。

三、知识链接1、词牌简介《浣溪沙》,又作“浣纱溪”,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2、代表词人及作品(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3)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所选的《浣溪沙》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作的大意。

2、词句赏析(1)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进行赏析,分析其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2)探讨词中的意象,如“落花”“流水”“燕子”等,它们在词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情感探究(1)思考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忧伤、喜悦、感慨还是其他?(2)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

4、格律分析(1)了解《浣溪沙》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句数、押韵规则等。

(2)尝试分析所选词作是否符合格律要求,体会格律对词作艺术效果的影响。

5、创作实践(1)根据所学知识,模仿《浣溪沙》的格律和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创作。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五、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不同词人的《浣溪沙》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作者纳兰性德及其背景;2.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主题和意境;3. 进修赏析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诗人,号石湖,字性德,江苏无锡人。

他是清代闻名的词人,代表作有《浣溪沙》等。

2. 诗歌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鸟飞不到鹤归林。

世间万事无人会,唯有相思在心头。

3. 诗歌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歌,通过云山、鸟飞、鹤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遥,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4. 诗歌解读:诗中“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通过云山的遥遥、高遥,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鸟飞不到鹤归林”一句,则暗示了诗人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和离别之情;“世间万事无人会”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无奈;“唯有相思在心头”则突出了诗人心里深处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眷恋。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分享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请学生依次朗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赏析:指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创作活动: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感受,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并与同砚分享。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纳兰性德及其代表作品,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进修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纳兰性德,掌握其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2.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意境和内涵;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纳兰性德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介绍;2.《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原文赏析;3.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4.诗歌意境解读及个人感悟。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观看纳兰性德的生平介绍视频,了解其成就和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第二步:进修诗歌原文让学生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原文,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比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技巧。

第四步:诗歌意境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意境,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诗歌鉴赏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让他们欣赏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并尝试模仿其风格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步: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收获,回顾纳兰性德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境界。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对人生的启迪和意义,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深入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鉴赏与创作,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激情,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深入体验纳兰性德的诗歌艺术,感悟诗歌的美丽与哲理,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愿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感受诗歌的魅力与力量,成为有情怀、有文化、有品位的摩登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事迹;2. 理解《浣溪沙》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浣溪沙》的基本词牌和格律特点;4. 分析《浣溪沙》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5. 欣赏《浣溪沙》的诗意之美,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二、导学内容1. 词曲赏析《浣溪沙》是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女子对爱情的眷恋和无奈。

全词共五十六字,采用了“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开头,将词牌直接融入了词的内容之中,富有情调。

通过对《浣溪沙》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那种对爱情的矛盾情感和心里的挣扎。

2. 词牌介绍《浣溪沙》是一种七绝词,又称“浣溪沙七首”,是北宋词的一种。

它的格律要求是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共二十字。

这种格律简洁明了,适合表现作者的情感,也给予了词曲一种奇特的韵味。

3. 作者生平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作以抒写女子的爱情为主,情感精致,意境深遥,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事迹和爱情经历也为她的词作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4. 语言特色《浣溪沙》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感人。

通过对词语的精准运用和意境的营建,李清照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5. 艺术手法《浣溪沙》运用了比喻、拟人、比照等手法,使整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揣摩,构建了一幅幽静、凄美的爱情画卷。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词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赏析:指挥学生一起朗读《浣溪沙》,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诗意之美,让学生体会词曲的魅力。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浣溪沙》的主题、意境、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词曲的深入思考。

4.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用七绝的格律写一首自己的词曲,表达自己对爱情或其他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月亮或月光还表达(苦闷、孤独、惆怅等)等感情。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朱阁(ge2)绮户(qi3)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 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 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 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 枢密使,谥“元献”。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 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

作品大多 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 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 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 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 趣。

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① 夕阳西下:。

② 无可奈何:。

③ 似曾相识:。

写一段有中心的话:(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

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 向衰落。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 物再度出现。

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 这似曾相识的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等待。

“有约不来过夜 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是等待。

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 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 寞里等待着詹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 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 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命的圆寂。

示例二:或许生于夕阳西下的缘故, 面对落日,只有无 课题诵读欣赏一一《浣溪沙》 课型新授 课 学习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学 法 指 导 相 关 链 接 课前预习 知 识 预 习 旦竺 课时声的叹息,我早在无可奈何中牺牲自己,在那一片似曾 相识的欢乐中遗失了微笑,孤寂的影子映在夕阳下显得 那么地苍凉,仿佛似一个失了心的魂魄在徘徊、在流荡, 在漂泊……二、说出诗的大意。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 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 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 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 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一、 导入新课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 以“善知人”著称。

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

他能诗、 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 词人”之称。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 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无可奈何花 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

你可知道他是谁?二、 整体感知。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 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 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3. 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 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4. 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一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一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一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一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5. 本词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 与感受,书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 景理 结合,浑然一体。

7. 词的上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 了怎样的哲理?① 写词人借酒消愁,抒发孤单冷寂之情,表述了对时 光流逝的怅惘。

② “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 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 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试简 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 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

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课 堂 探 究好事物都尢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在先, 生活的不因为消逝而虚无。

三、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 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 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 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 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句话的含 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 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夕阳西下”是 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 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 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 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 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 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 或感情的象征。

)3•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 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 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 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 含蓄。

四、 课堂小结 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也无法挽回 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 去。

宦海风波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

在官场平庸 无聊的应酬中,敏感的诗人当然会时时痛切地感受到生命 的无意义消耗。

同学们: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伤感, 不要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而气馁,不要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 抱怨,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

1. 默写《浣溪沙》的名句,。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2. 《浣溪沙》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答: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 徘徊(答出2句即可)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落寞、孤独 4.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新”与“旧”对比;(“去”与“来”对比)好处:“新”是巩固训练 当 堂 练 习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一一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 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 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5•“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 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答: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 地抒写了伤别之情。

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试简析这两句 好在哪里。

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 和对友人的思念。

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在先,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变得一片 虚无。

2. 《浣溪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 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 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 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

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3. 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 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2005年湖南省益阳市(一)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7, 8题。

(6分) 一曲新词酒一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7. 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 优美的画面。

(3分) 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 句诗好在哪里。

(3分)答:7.夕阳、落花、归燕 8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 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给满分。

) 去年天气旧事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精心选择了、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课 后 作业结格言警句: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

罗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