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货币需求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复习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范围
一、货币流通量的含义
1、狭义货币
1)是指金本位货币制度中的金属铸币。
2)其特点是:
A.货币本身含有足值的价值;
B.可以看得到,触摸得到;
C.可以长期贮藏,作为财富而保值。
3)金本位货币制度是货币发展史上尽善尽美的货币制度,它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与世界货币职能发挥到十足,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本身内含价值,具有对货币流通量的自动、自发调节机制。
4)金本位货币制度由于贮藏量、开发能力的局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模的急速扩张,货币制度及交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广义货币
1)是指货币的价值符号,即信用货币制度下的纸质货币。
2)特点是:
A.以货币价值符号等形态表现;
B.本身没有价值,其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人们赋予这种货币价值符号一定价值量的代表来执行的;
C.有些货币可以直接出没触摸得到如现钞,有些则无法触摸如存款、电子货币等;
D.作为贮藏手段职能和社会财富代表是有限制条件的,即所代表的币值是基本稳定的;
E.货币形式繁多,计算口径难以统一,需要根据各国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不同范围的控制;
F.极易产生供求不一致的非均衡运行态势,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形式繁多,其流动性不同,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影响即实际起到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具有很大区别。
1、IMF的标准:
M0——银行体系外的现钞、铸币;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它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政府债券)。
2、划分货币层次的意义
1)从理论上探讨和寻找在纸质货币流通的信用货币制度中能够使流通中的货币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均衡运行机制,以确保不至由于信用货币量过多或不足而引发社会经济大的震荡与破坏。自上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之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
2)从实践上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金融调控和监督提供决策依据。可根据不同政策目标进行重点层次调控,如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可重点控制M0层次的货币投放量;对企业投资增长过快,抑制生产物价上涨,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来重点调控M1层次的存款货币量的投放;还可以通过政府债券发行、买卖的数量规模对整个社会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等。
3、划分货币层次的理论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
第二节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
1867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中,马克思提出了:金属货币制度基础上的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M=PQ/V。
2、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从根本上揭示了商品经济中决定货币流通量的本质因素,即商品流通决定了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的规模决定了货币流通的需要量或必要量;货币只起交换媒介作用。在这种因果本质联系基础上建立了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基本公式。
3、信用货币制度中纸币流通规律公式。
即: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金属货币的必要量/流通中纸币总额。马克思揭示了纸币流通规律是:1)在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
是由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2)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总量受到制约,因为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由金属货币需要量所制约。
4、马克思货币需要理论对当代市场经济运行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即:货币发行与货币流通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5、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局限:
A:存款也是货币,而且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货币形态。
B:与货币流通相对应的不仅是PQ,即反映商品流通规模的商品价格总额,还有各种劳务服务。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张,其规模也越来越大。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交易额、对外贸易额、跨国投资形成的商品流通与劳务等。
C:对纸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分析不充分。
上述理论局限源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实践的限制。
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是古典经济学中最为典型、最有影响的货币数量说;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环节。
一、费雪的货币数量说
古典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货币本身无内在价值,货币仅仅起到方便交换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们实质是在分析研究纸币制度下的货币流通数量问题,与马克思金属货币制度前提、金属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的起点、内涵完全不同。
1、“费雪方程式”
1)1911年在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费雪对货币数量说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MV=PT或P=MV/T,又或M=PT/V。
2)在这个方程式中,费雪认为:V与T长期不受到M变动的影响。因为:A:V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凡是的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决定的,而制度和技术因素只有在较长时间中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轻微影响,因而是常数,相对稳定;
B:T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供给状况和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也不会改变。
3)由于M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M即货币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P水平的变化。4)“费雪方程式”是研究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他立足于纸币制度下,阐述了货币数量对物价影响的这一重要经济现象以及因果关系。
5)费雪方程式与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在形式上相同。将MV=PT调整为M=PT/V,与马克思的M=PQ/V看似相同。但两个公式的分析前提与内涵却有着实质性区别:A:马克思以金币制度分析为前提,货币有价值;费雪以纸币制度分析为前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