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合集下载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读后感(集合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梦溪笔谈》读后感(集合6篇)以供参阅。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大师沈括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书中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语言华丽,思想深邃,不仅是一部文化、学术、思想领域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梦溪笔谈》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翻译界重要的翻译文本之一。

在翻译这一领域中,《梦溪笔谈》的翻译及原文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的问题。

一、《梦溪笔谈》的译文《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奇闻轶事的作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的翻译界历来有"信达雅"的翻译理念,译者应该秉持这种思想,力求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将其传达给读者。

下面将针对几个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1、直译过度在翻译中,有些译者会过于直译而忽视原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导致翻译结果过于生硬或不合适。

比如,有译者将“茕茕孑立”翻译为“只身独立”,虽然这个译词用的比较传神,但缺乏原著的深层含义,不利于译文的传播和阅读。

因此,翻译时应该注意审慎,不宜仅凭语言的表面理解,而要多加思考和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尤其是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2、文化差异《梦溪笔谈》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作品,而文化差异是翻译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

比如,"孝"、"义"、"仁"等中文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虽然可以用英文来表述,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内涵却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解。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难题,应该多加解释和说明。

3、用词精准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是关键的环节,这关系到翻译质量和效果。

《梦溪笔谈》是一部既有文学性又有哲学特点的文学作品,因此在译文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词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义和情感层次,最好选择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风格和意境。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

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

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家沈约所著,共收录了300余篇的随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随笔集,内涵极为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历史、音乐、政治等各个领域。

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哲学思考:《梦溪笔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间万物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通过思辨并将自己的观点体现在书中。

其中,最为著名、较为重要的篇章是《天人感应篇》,其中讲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说明天、地、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文学创作:《梦溪笔谈》对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沈约提出了“质疑之论”,即作家不能完全照搬先前的文学作品,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创意,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对于诗歌创作,《梦溪笔谈》中提到了“物我两忘”、“妙用胸臆”等创作技巧,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政治见解:《梦溪笔谈》中也涉及一些政治的问题,这与其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

沈约在唐朝官场经历了多次的得失,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察。

在其书中,尤其突出的是他对唐朝政治的批判和反思,用文字揭示唐朝的种种弊端,确立了唐朝文学批评的基础。

沈约认为,一个政体的健康是决定文学与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历史文化:《梦溪笔谈》可以看作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研究。

书中对于当时中国的宗教文化、音乐音律、服饰习俗、美食饮食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其作品中,沈约描写了当时的生活细节,使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生活。

总之,《梦溪笔谈》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其各种文学思想、哲学思辨在当时都是颇为先进的,其影响也深远而广泛。

这一部艺术巨著是历史和现实的结晶,是一部不朽的文化遗产。

对于文学界和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梦溪笔谈》是一种有益的、有收获的阅读体验,也是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当时的文化背景《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家沈约所著,其所处的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峰时期之一,盛行着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当时的文化繁荣程度在全球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梦湲笔谈

文言文梦湲笔谈

文言文梦湲笔谈1. 文言文梦溪笔谈《梦溪笔谈》介绍《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还称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宋史· 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简而言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2. 文言文梦溪笔谈《梦溪笔谈》介绍《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简介北宋沈括撰。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沈括与《梦溪笔谈》□林炳伟(浙江衢州一中)沈括是北宋杭州钱塘县人。

元朝修的《宋史》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能"。

他所写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 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

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

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

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

《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三则及译文,需要的同学们可以看看!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官至尚书左丞。

②币:丝织品礼物。

遗(wèi):赠送。

③藉:垫。

【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

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

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

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

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

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

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

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

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

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者。

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

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

每为閤门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梦溪笔谈权智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权智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权智翻译及原文原文:陵州①盐井②,深五百余尺,皆石也。

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③”。

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④,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⑤而下,方能至水。

井侧设大车⑥绞之。

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⑦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⑧,稍可施工,雨晴复止。

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⑨,酾⑩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注释:①陵州:古州名,在今四川仁寿,宋神宗熙宁五年被废并。

史载四川盛产井盐,陵州的井盐产量最高。

②盐井:为开采地下盐卤水而修建的井。

③杖鼓腰:形容盐井呈两端阔大、中间狭窄的样子。

绞车④干:井干,指井中用木料制作的支架,也有人认为是用来加固井壁的。

⑤绠(ɡěnɡ):系桶汲水用的绳子。

⑥大车:绞盘,用来提水。

⑦阴气:指井中的有毒气体。

一般认为盐井有可能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

因为这些气体的比重较空气重,因此沉积于井下,人下到井里后容易因缺氧而窒息身亡。

⑧阴气随雨而下:毒气随着雨水淋入而消解。

因为水可以吸收或溶解部分有害气体,再加上雨水也可以把部分新鲜空气带到井里,所以井里的有毒气体会因为下雨而有所减少,这也就是“阴气随雨而下”的道理。

⑨窍:孔。

⑩酾(shī):滤酒,斟酒,文中是“洒水”的意思。

译文:陵州有一口盐井,深五百多尺,井壁都是石头。

其上部和下部都很宽敞,唯独中间稍微狭窄,俗称“杖鼓腰”。

以前从井底立柏木为井干,上出于井口,自木干垂汲绠而下,才能送汲器至井底取盐水,井旁设一大绞车把汲器绞上来。

年深月久,井干折坏,屡次想换新的,而井中阴气袭人,下井的人往往会丧命,没有办法着手。

只能等到有雨的时候下井,这时阴气随雨水下落,稍可以施工,雨过天晴就又停止。

后来有人用一个大木盘满满地盛上水,盘底穿许多小孔,用它洒水一如雨点落下,置于井口上,叫作“雨盘”,使盘中的水终日洒个不停。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笔记体科学著作之一。

作者沈括,字存中,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

沈括一生著作很多,但今大多已经失传。

《梦溪笔谈》是
他最有影响的著作,今得以保留下来。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根据他平生的见闻和心得写成的。

全书今本为26卷,又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1卷,共40卷,分17门,共计609条。

书中所记载的科学知识极其庞杂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地质、数学、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以及生物、医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以及音乐等众多领域。

在书中所记的这些知识中,既有沈括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有他对别人科学成果的记述。

若说古代百科全书,此书可以算得上一本了。

《梦溪笔谈》对后世影响很大,对研究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它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古人的科技在某些方面,即使今人也难以做到,很多遗失了的,并非就一定是遭淘汰了的,而是文明雪藏后没有了继承发展面向世人而已。

中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中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有关历史、艺文、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体著作,是一部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

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为什么叫《梦溪笔谈》?用沈括自己的话来说,是他曾在三十来岁的时候,就经常有过这样的梦境:他来到一座小山,看到山上花木如锦,绿荫成林,山下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清沏见底。

他在梦中很喜欢这个地方,也总想找到梦境中的地方居住。

这样相同的梦境每年都会重复几次。

直至十多年以后,沈括被贬谪到宣城这个地方做官,又过了几年后,在无意中来到一个地方,景致和以前梦境中一模一样,他概叹道:“这才是我真正的归宿呀”。

于是,钱买下这个地方,取名“梦溪园”,在此写下他平生所见所闻所疑所虑。

于是就给这本书起名叫《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内容有故事、辩正、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类,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如布衣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技术、有关中世纪指南针的装置方法、喻皓的建筑技术、陕北鄜延境内的石油等等。

这些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北宋社会、政治、科技、经济诸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梗概《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各卷依次为“故事(一、二)、辩证(一、二)、乐律(一、二)、象数(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机智、艺文(一、二、三)、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一、二、三)、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一」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

令还,大怒,将加严罚。

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

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

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

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

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

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

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

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

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

越即辟焉。

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

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

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

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

时人谓之八达。

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

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冒寒举体冻湿举:全B、逸解衣炙之炙:烤C、若不暂温温:温暖D、逸将排户入排:推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便呼上车,与谈良久遂与饮,不舍昼夜B、逸解衣炙之令奇而释之C、荐逸于越逸便于户外脱衣D、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令奇而释之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C、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D、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书画作者:沈括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谓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可验,此亦不然。

《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

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权智原文作者:沈括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

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

旧自吉底用柏木为榦,上出井口,自木榦垂绠而下,方能至水。

井侧设大车绞之。

歳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惟侯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復止。

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如此数月,井榦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旧。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

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

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

此亦可记也。

《庄子》曰:“畜虎者不与全物、生物。

”此为诚言。

尝有人善调山鹧,使之斗,莫可与敌。

人有得其术者,每食则以山鹧皮裹肉哺之,久之,望见其鹧,则欲搏而食之。

此以所养移其性也。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遇寇多北。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广西。

时侬智高昆仑关。

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

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

久之,使人谕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勤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

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争小捷,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起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若弃之,整众而归。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看看下面的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吧.【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

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

余出使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

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

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注释】①柔铁:熟铁。

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

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

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

⑥假:借。

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

⑩筋: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

莹:光洁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样子。

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

【译文】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

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熟铁。

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

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

凡是铁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

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翻译句子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检测
一、填空:《梦溪笔谈》其中
部分,总结了
我国古代,特别是 时期的科学成就。该书
的作者 ( 人名)是 (朝代)的 , 。
二、解释红色的字(共10个)
庆州界生子方虫
千万蔽地
岁以大穰 方为秋田之害
悉为两段 其虫旧曾有之
三、翻译句子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 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第一课时 学习《以虫治虫》
❖ 活动一:准确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 (独自朗读课文,并将注释中的注音写到课
文中 组长组织全组朗读 班级展示)
请你读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 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 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第二课时学习《梵天寺木塔》
❖ 活动一:准确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 (独自朗读课文,并将注释中的注音写到课
文中 组长组织全组朗读 班级展示)
请你读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 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 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 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 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 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 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准确翻译红字和划线的句子。如有疑难,组内解决, 仍不能解决的板书到黑板上。)
活动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 思考:1.文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谁 解决了这个问题?怎样解决的。

2.文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匠
师,一
详略得当

3.文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喻皓的?结
❖ 思考:1.文中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是怎样 开始、发展和结束的?

2.沈括把这件小事记入《梦溪笔谈》
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沈括充分认识到了生物间的生存斗争对农业的
重要影响。

3.编者从《梦溪笔谈》众多辉煌的科学
成就中选这篇入教材,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开展生物防治,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 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合具体的词句分析。

4. 重点写喻皓,要表达什么主题。
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笑”字一方面写出他对匠师无 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用匠师来反衬喻皓。
检测
❖ 一、解释红色的字 未布瓦 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 密使其妻 便实钉之 匠师如其言 人皆伏其精练 而动如初
活动二:掌握关键词语,翻译全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 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 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准确翻译红字和划线的句子。如有疑难,组内解 决,仍不能解决的板书到黑板上。)
活动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请你评价。从读音、停顿、 语气语调的角度。
活动二:掌握关键词语,翻译全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 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 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 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 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 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 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文学常识
《<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沈括 ,字 存中 , 北(宋朝代) 科家学、 政家治。《梦溪笔 谈》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 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 术等。其中 自然部科分学,总结了我国古 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