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在华外报 第一节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第三章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发展情况
【注意】
这些多语种报刊的出版,显现了中国
近代报业的半殖民地色彩。
三、上海的中文报刊
1、《六合丛谈》
(1)创办:1851年1月26日(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创刊, 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月刊。由英国伦敦会在上海 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主编:传教士伟烈亚力
(alexander wylie)。
(2)性质:宗教报纸 。但它并不是单纯介绍宗教教义,而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系列报道
(4)版式的革新
1868年2月1日改为双面印刷,计为四版。
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
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
1870年3月24日起,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
加强对消息来源的说明
(5)《上海新报》与《申报》的竞争
《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 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 《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 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很 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 《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 而且都发在头版。 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曰自动停刊。 《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 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二、上海的外文报刊
• 1870年12月5日创刊的《上海新闻》——中国最早的法文
报刊。(周刊,出版3年,1891年停刊)
• 1890年6月5日创刊的《上海新报》——中国最早的日文
报刊。(周刊,1891年停刊)
• 1886年创刊的《德文新报》——中国最早的德文报刊。
(周刊,1917年停刊)
1、第一份外文报刊:《字林西报》
对言论的改革体现在:
(1)重视论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主要特点:
——商业新闻唱主角 ,广告所占篇幅居多。 曾因报道太平军活动而销量激增 ——变革编排形式,从编辑业务的改进上来为中国读 者服务。 1868年2月起采用英国式的固定版面安排方法 开始采用新闻标题
第四节 外资中文商业报纸 与早期《申报》
第三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一、广学会
初名“同文书会”,1877年11月在上海成立,1892年改 称“广学会”,最初的英文名称是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在中国人当中广传基督教及一般 知识的会社),这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 以推广西学为宗旨,并以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为主要是宣 传对象 出版报刊书籍是广学会的主要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万国公报》 创办人是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二节 外文报刊与《字林西报》
一、概述
鸦片战争后,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外 国人获得了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力,报刊数量急 剧增加。外文报刊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9世 纪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外文报刊,约有300多 家,其中鸦片战争前只有20家左右,其余200多家 是在战后创办的。 这一时期,外报在华的发展,形成报刊与《字林西报》
早期的外文报刊: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 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英文报刊,是英国鸦片商马 地臣1827年11月创办的《广州纪录报》(Cantou Register)。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 《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 《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英文1845年创刊 《孖刺报》英文1857年创办 《字林西报》英文1864年创办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 报》的出现
(5)《京报》的成熟
– “京报”发展到成熟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
指称,则始于乾隆年代。 – 其印制任务由与内府有关系的荣禄堂南纸铺承担,
清代的《京报》
其性质仍为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可以公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 了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 节度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 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 进奏官给节度使提供的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亦称进奏官 报)。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后人称之为“邸报”。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 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接 近,直至清王朝的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4)古代报纸内容模式的确立
– 在宋代,进奏院状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 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 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 消息。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 章,即臣僚给皇帝的上书。 – 这三项内容,以后成为历代古代报纸的内容模式,经历了近千年 而没有变化。
第三章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发展情况
性。
1882年10月,北京顺天乡试的榜文
(4)1884年增办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
三、商业竞争手段
1、尽量降低报纸成本。
2、搞好发行。
3、大力招登广告。
4、搞多种经营,陆续出版了文艺期刊, 时事画报,开办了书局(申昌书局)。
美查时期,申报馆经营的副业计为四种:
(1)编印综合性的月刊。 文学性期刊。 (2)办白话新闻报。 1876年3月30日创办中国最早的通俗白话报 《民报》。 (3)编印画报。 1877年,《寰瀛画报》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系列报道
(4)版式的革新
1868年2月1日改为双面印刷,计为四版。
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
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
1870年3月24日起,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
加强对消息来源的说明
(5)《上海新报》与《申报》的竞争
《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 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 《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 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很 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 《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 而且都发在头版。 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曰自动停刊。 《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 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中国政策方向。
3、此时的报纸的发行总量增加了。
香港报纸的影响
一、上海的两次发展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将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 并且强行建立了所谓“国中之国”的租界。随着外国侵略 者在上海的经济活动、宗教活动的广泛开展,上海的报业 在19世纪50年代后开始起步。但是时间上比香港晚了8年。 且发展程度也不及香港。1860年为止,在上海仅仅只有4 种英文报纸。 2、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长江中下游生产的恢复、商 业贸易的活跃,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上海迅速取代广州、 香港,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工商业 的中心。上海 租界人口激增至数十万,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此时,上 海的报业也开始后来居上,至19世纪90年代为止上海已 经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中新史 外国人在华办报(:)
中文文
作
刊
①改名前,内容以宗教为主,间或刊载一一
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方方面面稿件,以及中
《万国公报》 (前身《中国教会新报》)
美国监理理会传教 1868 士士:林林乐知
传教士士所办历史最⻓长,发 国教育方方面面信息
行行行最广广,影响最大大的中文文 ②改名后,以时事政治为主,时常发表时
报刊
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文,大大量量
①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 ③②该性报质当:时商影业响报很纸大大,读者远及南洋,印英文文 度及英美商埠
《东⻄西洋考每月月统纪传》 《香香港钞报》
广广州 普鲁士士传教士士郭士士
1833 立立
1841
香香港第一一份英文文报刊
①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文化知识, 新闻等各个方方面面 ②发表《新闻纸略略论》,叙述了了报纸的起 源,新闻自自由和当时⻄西方方国家的报纸出版 情况
记录了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八十十年年间的政治、
经济、文文化、社会各方方面面情况,具有很高高 的史料料价值,被称为研究近代史的“百科全
中文文
书”。
1949
①1912-1931.9.18(九一一八八),只重经营而而
在政治上极为保守,采取拥蒋立立场
②1931-1949 转向积极宣传抗日日和要求⺠民
主。进行行行改革革,实行行行新的编辑方方针。
①线装书形式 ②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 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了连续报道等新中文文 形式 ③率先在我国中文文报刊上推出广广告收费
1856
《香香港船头货价纸》 (后改名《香香港中外新 报》)
1857 孖刺刺报馆
我国第一一份中文文商业报纸 ①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行行情和广广告为
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兴起与影响
米怜在《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一书中, 曾经谈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办报旨趣。他指 出:知识、科学与宗教本是相辅相成的。他说:
“中国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缚,而呻吟憔 悴无以自报者,相沿迄今二千余载,一旦欲唤起其 潜伏之本能,而使之发扬蹈厉,夫岂易事。唯有抉 择适当之方法,奋其全力,竭其热忱,始终无懈, 庶几能挽回万一耳。”
马六甲
宗教月 刊(英 商资助)
主要为欧洲与中国的新闻,宗教 和道德文章退居次要地位。最先 采用活铅字单张印刷,赠阅。
澳门
广州 (后迁新
加坡)
广州
原件不 存
宗教月 刊
教会月 刊
内容“多有讽刺之陋规”。木版 与铅字印刷,中英文对照排版。 赠阅。
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高教 道德文章,强调中西应以理相待, 公平和睦相处。中西文学、新闻 与言论增多。雕版印刷,书本式。 赠阅。
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介绍,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以广州新闻 为主,特辟专页刊载广州商情。 石印,赠阅。
尽管我们和他们(指中国人)有长期的交往, 他们仍然公然表示是高于其他国家而位居世界第一, 并视其他民族为“蛮夷”。这种无知与自傲,严重 地影响了旅居广州的外国人的利益,妨碍了他们与 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这个旨在维护广州与澳门的外 国人利益的月刊,就是要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 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其高傲和排外的观念相抗 衡。此刊物将不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问题上以 刺耳的语言触怒他们。我们有更高明的办法显示我 们并非“蛮夷”。编者认为更佳之手法是通过事实 的展示,从而说服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许 多东西需要学习。与此同时,编者也认识到外国人 与当地有影响力人士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将尽 力促进彼此间的友谊,并希望最后能证明是获得成 功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26页精选文档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马礼逊来华传教 与办报活动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信徒家世,神学肄业 “愿至异邦宣传圣教” 绕道美国来华1807 “文字与教育播道”(译经) 汉学家的成就:
麦都思颇丰的著述 中文著作及译著59本,马来文著作7本, 英文著作28本,《英文与日文词汇》一本。 曾经为的报刊《中国从报》《北华捷报》 撰稿。 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墨海书馆,由 英国伦敦教会麦都思创立,其前身是设在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所。1843年(清道光 二十三年)迁移上海,这是外国教会在上海开 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当时用牛为动 力 “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 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
名称由来: 宗旨: 内容特点 版式与发行: 编辑方针: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3)梁发的 办报活动
梁发(178818ຫໍສະໝຸດ 5)贫苦之家,四 年村塾广州谋生 1804 结识马礼逊
1810 投身报刊 1815 澳门办学 1829 遗恨国人 1855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一、清末“西学东渐”之潮流
清末的国际国内情势 清末“西学东渐”之过程与影响 中西启蒙之不同进路 在华外报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问题: 1、简要评述一下在华外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介绍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教士及其所办的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
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 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 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 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 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 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 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在业务上,(1)设立了新闻专栏,发表国际
和中国广州、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3) 言论上设立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 题。(4)1833年该刊第五期所载的《新闻 纸略论》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及出版 自由观念,是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5)内容上更贴近生活,题材多样化,稿件 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 现的内容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等四人合资在上海创
刊《申报》。买办(经理)赵逸如,主笔蒋芷湘。四 开一张。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初两日刊,第5期起 改日刊。1909年席裕福接盘全部产业,1912年由史 量才接盘,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经历 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 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重要的历史时期,内容丰 富,保存了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因此 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闲报〉是我国第一个副刊 《新闻报》 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 1893年2月 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由中外商人合组 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 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 主要特点。 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纸形成了《申报》,《新闻 报》、《字林沪报》三足鼎立的格局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在华外报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综合分析如下:1.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在中国相对封闭的时期,外国报纸成为了外界信息和文化的窗口,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国际动态、科技进步、文化风貌等方面的渠道。
它们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带来了外来思想和观念的引入。
2.媒体发展和新闻业改革:外国报纸的介入推动了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和改革。
外国报纸引进了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新闻报道方法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中国新闻业从传统的官办报纸向民间商业报刊的转变。
3.民主观念和社会进步:外国报纸在报道上讲究客观、公正和多元的原则,它们的存在和观点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国报纸传递了民主观念、人权保护、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等理念,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需求。
4.培养新闻人才和推动新闻教育:外国报纸在中国环境中孕育了一批新闻从业人员,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他们通过在外国报纸工作,获得了现代新闻报道和编辑技巧的培训,为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和传媒教育的推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5.影响社会舆论和权力控制:外国报纸在报道中常常关注社会风气、政府政策和社会问题。
它们通过批评、调查报道和舆论引导,影响了中国社会舆论的走向,推动了政府的政策调整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在华外报在推广新闻报道和印刷技术、促进文化交流、传递民主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新闻传媒环境,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推动力。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
三、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创办宗旨:维护在华经商和冒险的外国人的利 益,主要是创办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 (1)《蜜蜂华报》由葡萄牙政党于1822年9月12 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有增刊数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主编是安东尼奥。 1824年改名为《澳门报》,两年后停刊。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广州周报》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出版了一张号外,这是中国近 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号外是指定期出报的报刊前一期已经出版,后 期尚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重大突发新闻和特 殊事件增发的不列入原编号的特殊报刊。版面设计精 美、发行方式灵活,印量较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
(2)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无足 够实力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 首的列强一方面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 的侵略,一方面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 书报等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二、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罗伯特•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 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来到中国。
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却赢得敢言的美名。 1869年停刊。
《香港纪录报》 前身为《广州纪录报》,产权 几度变换,但基本立场不变,反对香港政府。 1863年停刊。
1、1841年5月1日,马儒翰在香港创办《香港 钞报》(Hongkong Gazette)双月刊,这是香港 出现最早的报纸。
2、《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 《孖剌报》是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 性报纸。
《中国之友》 于1842年3月创办于澳门,创办 一周后迁往香港,支持政府。1950年,台仁特主 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 申 报 》
十九世纪《申报》的办报经验
1.在经营管理方面: ①尽量降低成本 ②努力搞好发行 ③大力招登广告 ④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
①中国化
②重视言论
③重视新闻
④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 性内容
(8)《新闻报》
清末与民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的商业报纸。 时间:1893年2月17日 地点:创办于上海。 初创时为中外合资性质。后为美国人福开 森购得。 内容:注重经济新闻,强调读者兴趣 主要发行对象:工商界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穿 着 中 式 服 装 的 澳 门 西 方 传 教 士
二、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两个阶段
以鸦片战争为界线: 第一阶段是1815年至1842年
第二阶段是1843年至1919年
(一)第一阶段 1815-1842
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报主要是在广州、 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带。
2.《广州周报》
时间:1835.9.12 1835.10.13刊发了在中国出版的近 代报刊的第一份号外
3.《广州杂志》
时间:1831
4.《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时间:1831.7.28
5.《中国丛报》
时间:1835.5
《广州纪录报》1827-1843 The Canton Register
(二)第二阶段1843-1919
(1)《遐迩贯珍》
◆时间:1853 ◆地点:香港 ◆形式:月刊 ◆中国境内最早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第一份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 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1853.8-185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5, 1837—1838)
①广州创办1833-1835 创办宗旨 形式特征 内容特点 业务改进 《新闻纸略论》 ② 新 加 坡 复 刊 18371838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1834 复刊《东西洋考》1837
4.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的新闻传播思想
问题?
一 基督东来与我国第一批中文教会报刊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马礼逊米怜来华
传教与办报活动 米怜(willim Milne,1785-1822)
米怜来华(1813) 选择马六甲(英属殖民地) 创办《察世俗》(还有 “英华书院”、“立义 馆”) 米怜病故(1822.6)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内容与形式
业务改进:①设新闻专栏,每期刊登新闻。新闻绝大部分为 翻译自外报的国际新闻,间或广州、澳门新闻,②开始选录《京 报》内容,并不时刊出贸易物价表。③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与 “新闻”并重。值得注意的是,刊物上的言论已不再用来阐述教 义,而是用来回答现实生活中所提出问题,如中外贸易,中国应 学习各国所长,中国人不应称外国人为“蛮夷”等。这已和报刊 言论的要求相接近了。④写作、编辑等方面:写作上强调通俗、 短和吸引读者兴趣,对米怜所提出三条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 东西洋考》的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题材也多样化,对读者的 吸引力显然超过《察世俗》,在贯彻“短”的原则方面它做得更 好一些。《东西洋考》除了一篇文章外,不登长文,不作连载。 在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都刊有本期内容目录、清晰醒目,便利读 者阅看。栏目基本稳定,随着需要的变化略有改动。在篇末有时 加上编者按语。这些做法,后来中文报刊经常采用,但当时还是 第一次出现。总之,在业务上,《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 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 该刊1833年12月(阴历)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应当为 中文报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3.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创办者与创办背景
郭士立 Charles Gutzlaff,1803-1851 普鲁士人,18岁时入柏林教会 学校学习,1923年加入荷兰 布道会,1826年被派往荷属 殖民地的巴达维亚,1829年 改入伦敦布道会。1830年抵 达暹罗(今泰国),从事基 督教新教的播教活动。 郭士立1831年从东南亚地进入 中国。
麦都思颇丰的著述 中文著作及译著59本,马来文著作7本, 英文著作28本,《英文与日文词汇》一本。 曾经为的报刊《中国从报》《北华捷报》 撰稿。 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墨海书馆,由 英国伦敦教会麦都思创立,其前身是设在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所。1843年(清道光 二十三年)迁移上海,这是外国教会在上海开 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当时用牛为动 力 “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 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
米怜在《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一书中, 曾经谈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办报旨趣。他指 出:知识、科学与宗教本是相辅相成的。他说: “中国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缚,而呻吟憔 悴无以自报者,相沿迄今二千余载,一旦欲唤起其 潜伏之本能,而使之发扬蹈厉,夫岂易事。唯有抉 择适当之方法,奋其全力,竭其热忱,始终无懈, 庶几能挽回万一耳。” 中国知识界普遍注重民智启发,要待中日甲午 战争之后。米怜等人希望用宗教宣传来唤起中国人 的智力,事实上并未做到。在他们传播的近代文明 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知识分子中开明之士首 先觉醒了。
名称由来: 宗旨: 内容特点 版式与发行: 编辑方针:
(3)梁发的参与
(3)梁发 (1788-1855) (第一个华人传 教士) 贫苦之家,四年 村塾 广州谋生 1804 结识马礼逊1810 投身报刊 1815 澳门办学 1829 遗恨国人 1855
2.麦都思、吉德等的人创办的早期教会报刊
(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的 看法)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urst,1796-1857) 幼年就读英教会学校,印 刷技工学徒 来华协助米怜印报1817 槟城传教 1819 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计 传》1823 墨海书馆 颇丰的著述: 吉 徒 Samuel Kidd,17991843) 学习中文;1824年抵达马六 甲,1825年到槟城传教 1827年返回马六甲成为英华 书院的中文教师;1828年 任英华书院院长,创刊 《天下新闻》 1829年曾开后返英。1837年 成为伦敦大学中国语文与 中国文字讲座教授,开英 国大学汉学讲座之先河
综述历史事实,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了那些新 闻传播思想 ?
4.早期传教士向中国输的新闻传播思想
(1)报刊文章的通俗化原则 (2)出版自由的观念 (3)开发民智观念
汉学家马礼逊 马礼逊的成就 马礼逊
《汉语语法》(1812) 《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六卷之大 本,1815-1823) 《圣径》(新旧约全部译竣,共21卷, 1823年) 创办“英华书院”; 办报刊《察世俗每月 统纪传》、《澳门杂文编》(英文周刊, 1833) 但是,作为译员,参与过雅片贸易及中英 外交事务。
1834《新闻纸略论》“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 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 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说加西打, 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 篇纸,至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 而国内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 官而能得准印新闻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 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 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每日出一次的,有 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一月出一 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一 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 学之文。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 八十多种,在米利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 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 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
报刊名称 察世俗每 月统计传 特选撮要 每月统计 传
出版 时间 18151 821 18231 826
创办人 米怜
William Milne
创办地 点 宗教月 刊 宗教月 刊
宗教月 刊(英 商资助)
内容与形式说明
“神理”“人道”、“国俗”,天 文地理知识‘还有诗歌、寓言和 “告贴”。雕版印刷,书本式。 赠阅。 内容与上相同,仅地理、历史等 知识性内容有所增加,阐述教义 的文章略有减少。雕版印刷,书 本式。赠阅。 主要为欧洲与中国的新闻,宗教 和道德文章退居次要地位。最先 采用活铅字单张印刷,赠阅。 内容“多有讽刺之陋规”。木版 与铅字印刷,中英文对照排版。 赠阅。 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高教 道德文章,强调中西应以理相待, 公平和睦相处。中西文学、新闻 与言论增多。雕版印刷,书本式。 赠阅。 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介绍,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以广州新闻 为主,特辟专页刊载广州商情。 石印,赠阅。
第二章 在华外报的 兴起与影响
第二节 中文教会报刊的 发展及其影响
问题
1、简要评述一下在华外报产生 的背景及原因。 2、介绍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教 士及其所办的报刊。
一 基督东来与我国第一批中文教会报刊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马礼逊米怜来华
传教与办报活动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信徒家世,神学疑业 “愿至异邦宣传圣教” 绕道美国来华1807 “文字与教育播道” 汉学家的成就:
创办宗旨:是为在华外国人的利益辩护,宣传目标是宣 扬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思想,传播西 方友谊以清除中国公公敌视外国人的心理。 形式特征:雕版印刷,书本式,封面设计与刊名同《察 世俗》,内容结构也是宗教、伦理、科学知识。 内容特点:①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解释教义的专 文没有了。②伦理道德的内容以中外关系的行为准则为重 ,如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外人士要和睦相处,以礼相 待,而不要的外国人为“蛮夷”。③文化科学知识成了刊 物的重要内容,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且偏重反映西方科学成就的实用知识而不是宣扬上帝全 能的天文知识,如“火蒸车”,《救为绝》(急救方法) 、《东西史记和合》,殖民地印度政绩等等。④中西文学 ,如《李太白文》,《伊里亚得》并称荷马和英国密文顿 的作品为“诸诗之冠”。
广州
教会月 刊
尽管我们和他们(指中国人)有长期的交往, 他们仍然公然表示是高于其他国家而位居世界第一, 并视其他民族为“蛮夷”。这种无知与自傲,严重 地影响了旅居广州的外国人的利益,妨碍了他们与 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这个旨在维护广州与澳门的外 国人利益的月刊,就是要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 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其高傲和排外的观念相抗 衡。此刊物将不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问题上以 刺耳的语言触怒他们。我们有更高明的办法显示我 们并非“蛮夷”。编者认为更佳之手法是通过事实 的展示,从而说服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许 多东西需要学习。与此同时,编者也认识到外国人 与当地有影响力人士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将尽 力促进彼此间的友谊,并希望最后能证明是获得成 功的……
麦都思
W.H.Medhu rst
天下新闻
18281 828 19371 938
纪德
Samud Kidd
马六甲
依泾杂说
士罗
郭士立
澳门
原件不 存
东西洋考 每月统计 传
18331 838
Karl Friedrich Auqust Gutzlaff
广州 (后迁新 加坡)
宗教月 刊
各国消息
18381 939
麦都思
马礼逊1819年他对白话的见解:“中国有学问的人以 为凡可敬重的书籍,当以深奥的古文辞出之,而不当以白 话写成,一如欧洲中古的学者们必用拉丁文一般。朱子写 其理学,始别开生面,用语录体。因为新的观念之传达, 诚不如用浅白文字之为愈,若采用这样深奥艰涩的文体翻 译圣经,以取悦于一般的学者,或以炫耀自己的文才,是 无异古埃及的祭司们已写出象形文字,除却他们自己或少 数人可以会意之外,真是难索解人。翻译圣经当用浅白及 简易文字之为至高原则,则不得不完全承认的。……我宁 愿采用易认易解的通俗字,而舍弃深奥罕见的经典字;我 宁愿被人视为俚俗不雅,而不愿令人难读难解。”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序》为报刊文体规定了短、通俗 引人看的三项写作原则是颇具开创意义的。中国士大夫直 到80多年之后,才创刊了白话报章,而真正不以写白话为 俚俗,更要待百年后的五四动运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