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及效率
公共政策考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相关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3、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做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应。
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
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市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做出。
4、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做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斗争妥协的结果。
5、全体一致规则:所谓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原则。
6、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总,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
7、博尔达计数法:即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列为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含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作用:一、导向功能: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二、管制功能:通过制约、禁止政策对象行为来实现。
表现为: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积极性管制功能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规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消极性管制功能三、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
为了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公共政策,需要调控社会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就其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四、分配功能:政府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
表现形式:西方国家是三权分立中国是议行合一在中国的表现形式1、党的政策2、人民代表大会立法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分类:一、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二、分配性政策、管制型政策、自我管制型政策和再分配政策三、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四、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客体: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决策者一、官方决策者: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政务官)、行政执行机关(文官)、司法机关二、非官方参与者: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公民目标群体含义: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又被称为政策对象态度: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目标群体的态度有两种:、1、接受(完全或部分接受;积极或消极接受)2、不接受(完全或部分不接受;积极或消极不接受)目标群体接受服从政策的原因: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威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环境含义: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构成因素:1、地理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4、社会变迁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2、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3、公共政策是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4、公共政策必须适应环境,环境决定政策5、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6、公共政策对环境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政策模型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一、理性主义模型:追求最优又称为全面理性或纯粹理性模型,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决策。
第六专题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
第六专题公共政策内容的执⾏第六专题公共政策的执⾏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经采纳即进⼊政策执⾏阶段。
政策执⾏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途径。
政策执⾏的有效性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
因此,政策执⾏是政策⽣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
公共政策的执⾏活动也是⼀个完整的过程,下⾯的案例说明了这⼀问题。
案例9-1 营⼝市委贯彻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改⾰开放以来普遍实⾏和不断完善的⼀项最为重要的“三农”(农民、农村、农业)政策。
辽宁省营⼝市委按照“宣传—试点—推⼴”的程序开展⼯作,确保了该项政策的有效执⾏。
1980年11⽉初,中共营⼝市委召开五届四次全委(扩⼤)会议,系统学习和全⾯理解中共中央[1980]75号⽂件,认识到应当把推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的重要内容。
全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1年10⽉开始酝酿、调查,12⽉上旬县、区召开三级⼲部会讨论贯彻和落实,各县、区层层训练⼲部,提⾼对该政策的认识程度,并在⼀些社队进⾏政策试验。
县乡(社)共抓了102个试点队,参加试点⼯作的县乡⼲部790多名。
1982年1⽉1⽇,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作会议纪要》。
营⼝市委认真贯彻《纪要》精神。
市委领导带领农⼯部⼲部到农村⽣产队搞调查研究,总结出⼀套包⼲到户的典型经验;并发动群众,指导落实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
1984年1⽉1⽇,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村⼯作的通知》即⼀号⽂件,作出关于延长⼟地承包期的规定,从根本上解除了⼈们长期存在的“三怕”顾虑,即农民怕政策变,冒尖户怕露富,基层⼲部怕犯新错误。
⼀号⽂件有⼒地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落实,营⼝全市实⾏这项制度的农户由1982年的76.8%发展到99%。
1984年12⽉24⽇营⼝市委宣布,全市以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的农村第⼀步改⾰已基本完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极⼤地解放了⽣产⼒,推动了农业⽣产的发展。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
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2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效率与公正平衡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效率与公正平衡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社会目标、提升公众福祉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效率与公正平衡,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效率与公正的概念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产出。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效率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否高效、经济,并且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公正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对所有人都平等、公正对待。
公正的实现需要确保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偏袒或歧视,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二、效率与公正的冲突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效率与公正往往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追求效率,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等,但这可能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受损,进而引发不公正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公正,政府可能会增加程序、加强监管等,但这又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使公共政策的执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解决效率与公正冲突的方法为了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实现效率与公正的平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引入科技创新:利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如采用电子政务系统、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促进公正,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监督政策执行过程,减少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
2. 加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积极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此外,政府还应该提供信息透明,让公众了解政策执行的过程和结果。
3.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共政策执行公正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同时,还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增加监督的力度和广度。
4. 优化资源配置: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公共政策分析】_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n 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政策实验步骤大致包 括以下三个阶段: ¨ 选择实验对象 ¨ 设计实验方案要周密 ¨ 总结实验结果
n 法律手段的特点:除与行政手段一样具有权威性与强制性以 外,还具有稳定性与规范性的特点。
n 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依法行 政、依法管理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只 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 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 顺利实施。
9-2-1 政策执行过程
n 政策宣传
n 政策分解
n
物质准备
n
组织准备
n
政策实验
n 全面实施
n 协调与监控
过程
9-2-1-1 政策宣传
n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 活动。
n 政策宣传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 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 有一个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 极主动地执行政策;
9-2 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n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一些基本环节或一系 列的功能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一些必要的执行 手段。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手段的研究是政策执行理论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n 7-2-1 政策执行过程
¨ 政策执行的过程主要是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 段与反馈阶段。具体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 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根据制定的公共政策,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措施来实施并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效果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本章将就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特征、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将通过决策形成的公共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和实施过程的环节。
它包括政策的落实、监督、评估等,并需要与其他政策和机构相协调和整合,以实现政策目标和社会效果。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1.多层次性:公共政策执行涉及到各级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协作与合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负责相应的政策执行任务。
2.多要素性:公共政策执行需要动员和调动各种资源和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3.多环节性:公共政策执行涉及到多个环节的操作和活动,需要形成完整的执行流程和机制。
4.多角色性:公共政策执行需要涉及到不同的角色和实施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
三、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目标模糊: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原因,政策目标可能存在模糊性,给执行过程带来困难。
对策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明确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和完善。
2.资源短缺:公共政策执行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财政预算、人力投入等限制,导致执行过程中资源供给不足。
对策是政府要合理配置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行动不力:执行者的行动不力、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是公共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
对策是加强执行者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和责任意识。
4.监督缺失: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存在。
对策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公共政策执行的对策1.加强协调和沟通: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要加强协作和沟通,形成统一的执行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政策的协调和一致性。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行动,并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社会活动中各利益诉求者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方式,以达到政府既定目标的一些规定和行为。
因此,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参与和民主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期望,但如果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很可能导致政策与公民的需要和期望脱离实际。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公开、透明、高效、民主的政策制定模式,倾听和参考各方声音,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推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决策过程。
2. 官僚主义和手段型思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官僚主义与手段型思维的问题十分突出。
官僚主义问题表现在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封闭性与自我保护性等方面;而手段型思维问题则表现在政策制定者将手段作为目的,忽略了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促进上下联动和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创新和实现政策目标,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强化对政策实施的审查和监督,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
3. 利益分配不均公共政策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还要货币和非货币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对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和认真地考虑。
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均会影响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各利益关联方的沟通和交流,强化政策宣传和公众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政策资源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政策衔接、协调和整合,提高政策效应的协同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1. 执行缺乏有效措施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最终实现的过程,但常常会受到执行机构和官员素质、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及效率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
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
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
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
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根据立法和决策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通过组织资源和行动来实现政策目标,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实施的最后一环,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成功与否。
本章将从政策执行的原则、要素、方法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策执行的原则1.党的指导原则: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党的领导、党的纪律,确保政策执行符合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2.均衡原则:要确保公共政策的执行,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地区之间,不偏不倚,不现象,不因地制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3.科学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包括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监督,为政策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4.可持续原则:政策执行要有持续性,不能停滞不前。
政策执行需要提供持久、可持续的支持,以确保长期发展。
5.公正原则: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避免滥用权力、不当干预和不合理规定,保证民众的合法权益。
二、政策执行的要素1.领导与管理:政策执行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和人员,负责监督、指导和管理政策执行工作,确保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2.资源和能力:政策执行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以及具备执行相关政策的能力和技术。
3.组织与协调:政策执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同时,要加强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
4.监督与评估:政策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困难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
评估政策执行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
三、政策执行的方法1.制定具体措施:政策执行需要根据政策目标和方针,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工作计划,明确行动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政策执行有条理、有计划。
2.加强宣传和培训:政策执行需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政策执行的能力和素质。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效果评估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效果评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一直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环节。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以更好地指导政策实施和调整。
因此,政策效果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进政策执行的高效、科学、公正。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效果评估公共政策效果评估是指对已经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验证政策实施的成效和影响,并提出对政策的改进建议。
效果评估通常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变量,例如政策本身的理论基础、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管理。
评估结果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执行的效果和问题,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同时也能推动政府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二、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必要性1、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
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可以透过实际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研究问题,推动政府更合理地配置和调整资源,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
2、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公共资源是社会共同拥有的,需要通过透明公正的方式分配和管理。
政策效果评估可以帮助政府监督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评估前期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是否合理,进而更好地管理公共资源,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
3、增强政府管理的科学性政策效果评估不仅能够检验政策执行的效果,还可以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性。
因为政策效果评估是基于实际数据的分析,评估结果可以提供政府管理的科学依据,使政府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在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过程中,评估者一般会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同时也会运用多种评价指标来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
目前运用较多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种:1、政策目标指标政策目标指标是一个政策制定者希望实现的结果,包括社会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分布式指标。
对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时,可以通过比较目标指标和实际指标的差异来衡量政策执行的效果。
2、政策影响评估指标政策影响评估指标是指政策在不同方面引起的社会影响。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汇总(1)
一、单项选择题1. 最早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的学者是(A.拉斯韦尔)。
2. 秉持“英雄史观”的观点在公共政策学上属于(B.精英理论模型)。
3.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C.决断子系统)4.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政策议程的建立)。
5.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是(B.政策执行)6.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D.林德布洛姆)。
7.“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B.基本政策)。
8.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的模型是(A.系统模型)。
9.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C.大众传播媒介)10.政策咨询机构的职责主要在于(A.“谋”)。
11.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B.政策方案设计)。
12.政策方案在向上层层禀报的过程中,在一定层次上有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合议审批。
这种行政审批形式是指(C.禀议合议结合制)。
13.“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途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求政策的(D.明晰性)。
14.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B.政策执行效果)。
15.政策执行后对客体所产生的影响或结果进行的评估。
这一评估是指(A.效果评估)。
16.判断政策价值的基本手段是(C.政策评估)。
17.监控的根本目的是(B.保障系统目标的实现)。
18.通过视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组织机构是(A.立法机关)。
19.在政策客体的立体运行层面上,政策过程的起点是(B.社会公共问题)。
20.一般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其他几个步骤的前提和基础的是(B.对政策问题的认定)。
21.美国总统制是一种最典型的(A.首长制)。
22.政策法律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A.立法过程)。
23.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D.交易理论)。
公共政策评估3e原则
公共政策评估3e原则
公共政策评估的3E原则指的是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性(Equity)。
这三个原则是评估公共政策的重要标准,旨在确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兼顾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
1.有效性(Effectiveness):指政策实施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解决预定问题。
评估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关注政策实施的结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如果政策实施后达到了预期目标,说明政策是有效的。
2.效率(Efficiency):指政策实施过程中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评估政策的效率需要比较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与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
如果政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果,说明政策是高效的。
3.公平性(Equity):指政策实施过程中和结果对于不同群体、地区或个人的公平程度。
评估政策的公平性需要关注政策在资源分配、机会提供和成果分享等方面的公平性。
如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和结果上能够体现公平,说明政策是公平的。
公共政策评估的3E原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框架,有助于决策者和政策实施者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
考虑有效性、效率和公平性,从而提高政策质量和实施效果。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子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最近二三十年:(1)与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支比如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制定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评价
公共政策制定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评价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
通过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政府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是公共政策实施的具体目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效率和质量两个维度对公共政策制定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进行评价。
一、效率评价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效率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所投入的资源与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具体地说,评价公共政策的效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首先,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价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指标。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益的最大化,以确保所投入的资源能够得到最佳利用。
例如,如果一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或冗余,那么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和社会效益。
其次,经济效益是评价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考虑政策的成本和效果,以评估政策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进行。
如果一项政策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其成本,那么可以认为该政策在经济上是高效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政策。
二、质量评价在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首先,可及性是评价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应保证公共服务能够提供给所有需要的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
例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应该覆盖到每一个人,不论其经济和社会地位。
其次,可靠性是评价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指标。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例如,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公共安全等服务需要以稳定可靠的方式运行,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最后,公正性是评价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基本要求。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受个人利益的干扰,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综上所述,对于公共政策制定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评价,需要从效率和质量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公共政策与经济效率
公共政策与经济效率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这些目标可以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要考虑经济效率,即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益。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定来提高经济效率。
一、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原理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效果两个方面。
首先,公共政策应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资源得以最优化利用。
例如,通过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可以促进市场机制的运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次,公共政策应该实现市场效率,即通过政府的调节和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使市场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
例如,在某些垄断市场中,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机构来确保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公共政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会对经济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公共政策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例如,鼓励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政策可以提高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公共政策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经济效率。
例如,高税收和过度监管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三、提高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为了提高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明晰的目标和指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应明确目标和指标,以便能够及时评估政策的效果。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政策评估和监测: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通过评估和监测,政府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提高经济效率。
3.鼓励市场竞争:政府应通过减少限制和垄断,鼓励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通过开放市场和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效率提升。
4.提供创新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经济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
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
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
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
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三)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经济手段更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切不可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
经济手段有以下主要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四)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非强制性手段,诱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思想诱导手段常用的方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
其特点是主要是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能起到牢固而持久的作用。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
其效能必须经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
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而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政策敷衍。
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政策, 而是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
(二)政策选择执行。
现实中运行的政策往往由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政策目标的小政策组成, 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
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大打折扣。
(三)政策附加。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 导致政策扩大化,致使政策执行变形。
(四)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 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政策。
(五)政策抵制。
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野蛮执行公共政策。
目前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 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
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演变成野蛮执行,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的中国“城管”。
那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最大化呢?首先,从政策执行主体来说。
(一)提高执行者的素质要求。
1.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2.培养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拥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政策执行组织的合理结构。
政策的高效执行,还需要有一个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合理,其功能会大于所有执行人员个人作用的简单相加;组织机构不合理,因内耗而造成的组织功能损失就会大大增加。
为使组织机构的配置合理,就要充分考虑执行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乃至性格志趣方面的协调与互补。
其次,政策对象对政策高效执行的影响。
(一)政策对象的数量。
一般而言,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二)政策对象的类型。
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象。
(三)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
如果对政策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与他们原来的习惯差距较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大。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缩小”对政策对象行为的调节量,或采取“渐进”的政策执行方式。
再次,从政策本身来说。
(一)政策修正。
指对既定政策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有关限定等具体规定做某些改正、整治,使之趋向正确、完善、符合实际。
(二)政策增删。
指在政策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对现行政策的具体条文做某些必要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扩大其内容、适用范围和延长其适用期限;或者缩小其内容、适用范围和缩短其适用期限等。
(三)政策更新。
指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做出的革新、除旧布新。
它是政策在不改变控制对象的基础上,对现行规范的整体性进行调整。
最后,注重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自然条件。
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某种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
因此,政策执行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展开执行活动,实现政策目标。
(二)社会环境因素。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精神、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
其中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举一个实际的案例:1994年春节,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究竟的什么原因使得该项公共政策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呢?一、从政策本身来说,禁放烟花爆竹是顺应民意的政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禁放令制定前期北京是已经发生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安全事故。
北京市民已经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是民众所需,执行起来困难必然会降低不少;令一方面,加强了政策的整合。
禁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相关政策在执行。
比如严禁烟花爆竹进入北京市区,收回所有烟花爆竹的销售许可证,以及动员和组织了80余万群众直接参与禁放工作。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很注重宣传,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思想。
爆竹植根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国人驱邪驱鬼的工具,在爆竹声中除旧迎新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古老习惯。
要禁放令顺利实施,首先就必须改变人民的传统思想,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
不仅在中小学生中宣传,包括新婚夫妇,以及中老年人都进行了宣传。
在禁放令执行前就使大部分市民已经接受了这项新的法规。
三、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智囊原则,体现了群众路线原则。
市人大在市区召开了各界人士的座谈会,进行市民意见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都同意着一新的公共政策。
这样就坚定了北京市执行这一新政策的信心,在经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四、注重实施反馈控制,执行“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
春节前期《规定》生效,市民都比较遵守新法规,说明《规定》已经能够被民众接受,给春节期间大规模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五、从政策执行主体来说,有一支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孟学良副市长亲自到达政策执行的一线,说明领导对政策的执行非常重视。
执行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内保人员及公安部队参与,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在执行新政策。
执行初期肯定有人没有遵守新政策,执行队伍都进行了处理,确保的有法就依的原则。
六、确定了政策执行的目标和讲究了效益则。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除夕夜11点50至次日0点30分,没有发现一个燃放烟花爆竹者,119火警没有接报一起烟花爆竹所致的火灾,从而节约了1000万资金,使千家万户得到了安宁,也消除了潜在的痛苦。
综上所述,政策的制定对政策最后的实施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影响政策执行的种种因素也不容忽视,因为政策最终要在执行中检验效果。
因此,正确、科学地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的因素,并进行有效的改革,一定会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詹国彬.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6 期[2] 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 求实.2004年第1 期[3] 雷洁.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严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 王丽伟.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偏差问题研克.黑河学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