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一)
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3学分,实践课程2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以及学习论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
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4、选修课程中的《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分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李求真负责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刘朝晖负责
“小学外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强海燕负责
“小学社会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王永红负责
供研究生选修。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二)
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7
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4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三)
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7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4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中外名著必读书目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5年版。
4、赫尔巴特:《教育学讲义纲要》,载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
7、左腾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990年版。
1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布鲁柏克:《教育问题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学记》,载《学记今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1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国2061计划》,载《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Bobbit,F.(1918). The Curriculu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3、Arieh Lewy (ed)(1991).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New Y ork: Pergamon press.
24、Peter F. Oliva(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Boston: Little, Bromn and Company.
25、Giroux, H., Penna A., & Pinar, W.(1981)Curriculum and Inst ruct ion 。
26、 D. Tanner & L. Tanner(197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 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27、Eisner, Elliot.W. & V allance, Elizabeth(ed.)(1974). Conflicting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Berkeley, Californi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8、Behar, Linda S.(1994). The Knowledge Base of Curriculum: An Empirical Analysis. Lanham & New Y 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9、Slattery,P.(199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 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Inc..
30、M.E. Bell-Gredler,1986,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 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二、教材及其参考书目
1.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吕达等著:《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5.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靳玉乐著:《现代课程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7.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9.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