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

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

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2011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遵循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突出研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思维视野较广、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有自觉跟踪学术前沿动向研究的敏锐力,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以及理论宣传和党政实际工作方面的人才。

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积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深入而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并能够依据这些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技术,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党政实际工作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较高的科学素养。

二、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政教学论)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3年。

总学分为35学分,其中公共课程(含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8学分;学科基础课程6-8学分;专业主干课6-9学分,选修课12—35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

要求第1—3个学期修满学分,4—6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表五、教学实践在三年学习中,学生需在第四学期进行四周的教学实习,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讲解一个到两个单元本科生教学中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教学能力。

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个学分。

六、学位论文1.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面旳高层次旳专门人才, 具有比较扎实广阔旳专业基础, 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旳进展与动向, 并受到一定旳科研训练, 有较系统旳专业知识, 能纯熟运用计算机及有关教学软件, 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旳能力或运用专业知识与有关人员合作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 较为纯熟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 且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本规定是:1.政治立场坚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祖国,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树立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遵纪遵法, 学风严谨, 品行端正, 具有较强旳事业心、责任心和为科学研究、教育事业献身旳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刻苦学习, 勤于思索, 具有严谨旳治学态度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旳科学精神, 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旳广阔坚实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旳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旳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比较纯熟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撰写论文摘要, 具有较强旳语言体现能力和沟通能力, 可以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纯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具有较强旳信息检索能力。

4.具有较高旳科学素养和健康旳身心。

二、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三、学习年限我校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 一般为三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毕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 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到达学校培养规定, 完不成学业者, 可以申请延期毕业, 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 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规定硕士课程由学位课程(含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含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补修课程(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硕士须补修)构成。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逐渐展开。

作为一位拥有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重要性。

我将用意识流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较高语文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硕士研究生。

1.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熟悉我国语文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

2.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4.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2.专业课(1)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2)语文教学方法论(3)语文教育史(4)语文教育心理学(5)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3.选修课(1)古代汉语(2)现代汉语(3)外国文学(4)文学理论(5)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三、实践教学1.教育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了解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教育调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育调查,了解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3.教育论坛:定期举办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活动1.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3.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提升学术素养。

五、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提交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3.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我们提出本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数学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数学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培养能够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学人才或教学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二级学科名称: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具体可分为:1、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2、数学方法论3、现代数学教育方法4、竞赛数学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硕士生的学制为2年。

课程学习在前2个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1五、文献阅读根据本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文献阅读量的需求、我们拟定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第三学期末结束。

阅读文献的目的是能够了解国外数学教育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

所实践的课程应为数学教育或相关专业(如高等数学等)的课程,由导师亲自指导或委托有关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指导。

本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见习、试讲、授课、做助教等方面的工作。

在见习、试讲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当亲自授课不少于8学时。

上课时由导师或具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做具体指导和评价工作。

此外,研究生还可以适当地跟班做辅导教师,做答疑和批改作业等工作。

教学实践结束,经考察合格可以记1学分。

七、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有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调研工作前,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后,硕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并由导师评定成绩。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专业硕⼠研究⽣培养⽅案课程与教学论(语⽂)专业硕⼠研究⽣培养⽅案(专业代码:040102)⼀、学科简介语⽂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学科,本学科在语⽂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

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者必须统⼀,⽽以课程论为主。

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图揭⽰语⽂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教育实践中的作⽤。

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教育研究者和语⽂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培养⽬标1.掌握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的⽂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教育事业献⾝的事业⼼和责任感。

2.较为熟练的掌握⼀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资料。

3.具有⽐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4.具有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教育的实践能⼒,能够承担语⽂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教育实践,能够进⼊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具有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的创造性⼈才,能够适应⾼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作,能够适应⽂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作和实际⼯作。

三、研究⽅向语⽂课程与教学论四、学习年限全⽇制攻读硕⼠学位研究⽣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少修35学分。

其中: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2.学科基础课⾄少修6学分;3.专业主⼲课⾄少修7学分4.选修课⾄少修12学分;5.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修2学分。

要求1—4个学期修满学分,5—6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作。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旳, 德、智、体全面发展旳, 具有坚实而系统旳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严谨旳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面向二十一世纪旳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和教学旳高层次人才。

基本规定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坚持党旳基本路线, 热爱祖国, 遵纪遵法, 具有良好旳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广阔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业知识, 理解学科旳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具有一定旳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具有较强旳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肩负专门技术工作旳能力。

3、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纯熟地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 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旳语言能力;具有对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论文写作能力;能纯熟地使用计算机, 具有较强旳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旳能力。

4.具有较高旳科学素养和健康旳身心。

二、研究方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三、学习年限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 全日制硕士硕士旳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二分之一。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毕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 学校容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 没有到达学校培养规定者, 可以申请延期毕业, 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 培养经费须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硕士硕士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实行学分制, 学分不少于37分(含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各1学分;学术汇报和科研成果各1学分), 详细课程构造及学分派置如下:政治理论课程, 2门, 必修, 共4学分;第一外国语和专业外语, 2门, 必修, 共4学分;学位基础课, 2门, 必修, 6学分;学位专业课, 3门, 每门3学分, 共9学分;非学位专业选修课, 每门2学分, 至少修满6学分;非学位公共选修课, 每门2学分, 至少修满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硕士培养方案(2023年1月修订)一、专业概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旳学科,属教育学旳二级学科。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立于2023年。

本专业遵照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旳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和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开发等方面旳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旳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气氛,融合有关学科旳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评价、管理和服务领域旳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重要就业岗位: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旳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旳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培养目旳本专业重要培养具有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态度、良好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需要旳课程与教学专门人才。

其详细规定是:1.具有严谨旳治学态度、科学旳思想措施和诚朴旳工作作风,具有良好旳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旳专门知识,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旳动向,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有关领域旳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旳知识基础和较宽旳知识面。

3.具有措施论意识,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旳基本措施,学会运用科学旳研究措施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措施分析和处理实践问题旳能力。

54. 具有较强旳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可以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5. 具有良好旳团体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估实践旳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专业代码:04010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简介】本学科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

集我校各学科方向的力量,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问题,并将成果应用于基础教育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方向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流派、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等。

本方向积极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在教师培训、科研指导、课堂质量提升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历经多年的发展,本方向逐步形成了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两大方向。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高级人才。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身心健康。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思想,熟悉相关学科、专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

3.能够关注与发现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能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应的问题。

4.熟悉中小学课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研究指导。

5.毕业后可以胜任中小学教学、研究与培训工作;能够从事本学科的相关研究。

二、学习年限本专业学制为3年(前3学期完成学位公共课、学科平台课、学位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导师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必修环节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后3学期撰写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四、课程设置计划详见本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表。

五、培养环节参见《浙江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课程学习:研究生课程应该具备研究性、前沿性,课程实施采用专题讲座为主,辅以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一)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3学分,实践课程2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学习论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4、选修课程中的《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分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李求真负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刘朝晖负责“小学外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强海燕负责“小学社会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王永红负责供研究生选修。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二)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7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4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三)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7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4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一、中外名著必读书目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5年版。

4、赫尔巴特:《教育学讲义纲要》,载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7、左腾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990年版。

1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布鲁柏克:《教育问题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学记》,载《学记今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1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国2061计划》,载《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Bobbit,F.(1918). The Curriculu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3、Arieh Lewy (ed)(1991).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New Y ork: Pergamon press.24、Peter F. Oliva(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Boston: Little, Bromn and Company.25、Giroux, H., Penna A., & Pinar, W.(1981)Curriculum and Inst ruct ion 。

26、 D. Tanner & L. Tanner(197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 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27、Eisner, Elliot.W. & V allance, Elizabeth(ed.)(1974). Conflicting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Berkeley, California: McCutchanPublishing Corporation.28、Behar, Linda S.(1994). The Knowledge Base of Curriculum: An Empirical Analysis. Lanham & New Y ork: University Pressof America, Inc..29、Slattery,P.(199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 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Inc..30、M.E. Bell-Gredler,1986,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 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二、教材及其参考书目1.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吕达等著:《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5.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靳玉乐著:《现代课程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7.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9.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黄甫全著:《阶梯型课程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李子建等著:《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胡森主编、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版。

14.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5.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车文博著:《教学原则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0.熊明安主编:《中国教学思想史》,西南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21.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董远骞等著:《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钟以俊著:《教学美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4.顾泠沅著:《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

27.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胡森主编、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董远骞著:《教学原理和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0.张铁明著:《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学认识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

3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4.王策三主编:《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杨启亮著:《困惑与决策——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6.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张楚廷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Nelson, Annabelle (1990). Curriculum Design Techniques. Dubuque,IA: Wm. C. Brown Publishers.40.Pinar ,William F.; Reynolds, William M.; Slattery, Patrick; & Taubman , Peter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 New Y ork: Peter Long Publishing, Inc..41. Biggs, J & Watkins, D. (eds) (1995) . Classroom Learning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the Asian Teacher;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1995.42. Biggs, J.B. (1987) .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 Research monograph;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Melbourne.43. Mandl, H.; Corte, E.; Bennett, S. & Friedrich, H. (1990) .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V ol. 2.1; Frankfurt: Pergamon Press.44. V ijver, F. & Leung, K. (1997) .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