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分别发生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和清末时期。
这两个事件在改革思想、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原因也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治维新的理念与实际相符。
明治维新的核心思想是实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和实现现代化,这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需求相吻合。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和制度,充分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政策和制度改革上实现了积极的创新。
第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统一了行动。
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当时的日本国内存在着诸多冲突和对立,包括封建主义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各种地方势力的争斗等。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共同推进了改革,这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实行了积极的外交政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的步伐,通过与外国的接触和交往,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日本还成功地以军事手段保卫了自己的利益,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朝,成功夺取了台湾。
第一,戊戌变法的理念与实际脱节。
戊戌变法尽管也有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宪政、建立警察机构等,但其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保守派官僚的观点,与当时国内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戊戌变法也未能引入西方的成功经验,从而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二,戊戌变法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触及的利益集团庞大而强大,如地主、官僚、军队等,他们对改革充满了敌意,甚至采取了明显的对抗措施。
而且,这些反对力量在清末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格局,包括各种政治派系、军阀势力等,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戊戌变法的外交政策不利。
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的困境中,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
与此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已经迫在眉睫,戊戌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难以突破列强的压力和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改革之后进行的相应的社会改革。
那么在倒幕运动之后,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首先便是作为封建社会代表的幕府派实在是不得人心,并且做出了许多闭关锁国的事情,还和欧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种种原因集结在一起便使得倒幕派的力量十分壮大。
再加上日本在幕府年代,其领土是以藩国为单位被分割的,各藩国之间有着绝对的自治权,只是在名义上奉天皇为主罢了,这和我国周朝时候的情形相似,只不过日本藩国的领土面积比较小。
藩国与藩国之间向来有着很难调和的矛盾,因此只要倒幕派一形成,便会有相当一部分的藩国加入倒幕派,使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在倒幕派获得较大的权力,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之后,并且在长时间的封建压迫之下,人民群众对倒幕派的呼声很高,反对幕府统治的农民运动也是层出不穷,此时的幕府早已处于不堪一击的脆弱状态,因此倒幕派能够轻易击倒幕府。
在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立马就以天皇为权力中枢建立了新的政权,通过对官职与机构的一系列改革来稳固政权,并且通过这个新的政治体系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对日本国内进行了重大改革。
除此之外,当时的西方列强正在合力侵略地大物博的中国,中国军队也是奋起反抗,因此西方众强没有多少时间来压迫日本,这也给了日本一个得以完成维新的机会。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简介明治维新是一场由上而下进行的、以全面西化为形式的改革运动。
在明治天皇于1868年建立了新的政府以后,日本便开始了近现代的政治改革,并且运用英国所使用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大力发展教育,使得民众得到全面的“文明开化”,除此之外还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日本的工业化改造。
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使得日本成为整个亚洲第一个进行工业化改造的国家,也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也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面对列强侵略与困境所进行的两次改革运动。
虽然两者的目标都是要摆脱国家的腐败与不发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19世纪末期的一场社会革命,主要由士族阶级发起,最终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天皇制度,实行了现代化改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晚期的一次政治改革,主要由新兴士人发起,旨在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实现政治革新和军事强化。
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日本幕府政权的内部分裂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幕府内部存在着权力的争夺和派系之间的冲突,使得士族阶级能够利用这一矛盾切入,形成了推翻幕府的共同理念和行动纲领。
明治维新中的中央集权和强化国家机关的改革措施为日本实施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包括农田改革、教育改革、工业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等,使日本逐渐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注重国际经验的吸收和借鉴,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取得了权利平等的对外关系。
他们从外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制度和管理经验,在相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相反,戊戌变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和点子,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戊戌变法采取了激进的改革措施,忽视了社会的特殊条件和现实的政治局势。
变法运动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改革,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和政治革新,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清朝政府对于变法运动的态度迟疑不决,无法坚定地支持变法派的改革措施。
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加之外界的压力和干涉,使得清朝政府的决策不够果断,无法全力支持变法运动,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推进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力。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恢 复 王 权 的 口 号 推 进 维 新 改 革 ,而 明 治 天 皇 其 实 也 是 借 助 的 维 新 派 的 力 量 从 幕 府 手 中夺 回 了 国 家 的 控 制 权 。 可
以 说 明 治 维 新 是 伴 随 着 改 朝 换 代 进 行 的 。幕 府 统 治 在 日 本 延 续 了 3 0 年 , 皇 的 权 力 被 幕 府 架 空 , 皇 朝 廷 名 0多 天 天 存 实 亡 。 是 “ 皇 神 授 ” 意 识 形 态 在 E本 人 心 目 中 具 但 天 的 l 有 根 深 蒂 固 的 地 位 . 即 使 幕 府 将 军 也 不 得 不 承 认 天 皇 的 权 威 及 其 存 在 。 治 天 皇 重 新 获 得 权 力 , 翻 的 是 被 人 民 明 推 认 为 是 祸 国殃 民 、 败 无 能 的 幕 府 政 府 。 此 天 皇 的 权 威 腐 由
也 出 现 了 洋 务 运 动 , 1 9  ̄ 的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宣 告 了 中 而 85g 国 洋 务 运 动 的 失 败 , 展 示 了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的 成 功 。 为 也
什 么 亚 洲 诸 国 只 有 日本 通 过 维 新 走 上 君 主 立 宪 、 国 强 富
日本 的 官 吏 的 选 拔 及 任 免 遵 循 门 阀 和 世 袭 制 。 日本 的 武士 按 照 门第 高低 划 分 成 了2 多 个 等级 。幕 府及 各 藩 0
维 新 改 革 , 者 维新 的思 潮 , 没有 一 个 能 够 通过 维 新 改 或 却 革 完 成 强 国 之 梦 。 1 世 纪 6  ̄ 代 发 生 在 日本 的 那 场 变 革 9 01 z 到 底 有 什 么 特 殊 之 处 ? 到 底 为 什 么 整 个 亚 洲 只 有 在 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那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日本维新变法成败的原因吧!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
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
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
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
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背景佩里来航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成败原因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维新运动成功,推翻了幕府体制,建立了明治政府,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启了日本从闭关锁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清朝在1898年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推进现代化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腐败,日本内外形势严峻。
日本国内大量农民和士族积极要求变革。
茶饭无心,所谓的“饥荒”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对外领土主权的威胁。
1866-1868年间,日本内战频们戏,乱局不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形势迫使士族和自由民等政治力量通过联合起来对中央幕府体制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胜利。
与此不同,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原因多方面。
变法措施实施得过于急切。
当时的清政府通过戊戌变法试图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
由于改革措施推行得太急,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导致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和反对声音的迅速兴起。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清政府承诺支持变法措施,但实际上却在政治上限制了变法的范围和力度。
在变法过程中,清政府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导致各地官员的抵制和拖延变法实施的进程。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保守性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稳定和秩序,对于改革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就给了改革者很大的阻力。
尤其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等,引起了传统保守势力和知识界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当时的列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对于中国的变法活动持有不同的态度。
部分列强国家支持变法,但也有些列强利用中国的内政混乱来达到自己的利益。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以佩里叩关为起点打开了日本国门,随着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的日本面临民族和民主革命双重任务。
明治维新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相近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也进行过一次类似的改革活动,即戊戌变法,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相近的历史背景,相近的改革方向,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么使得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1、符合历史发展需要19世纪60年代之前的近300年来,工业化成为西方强国的发展主要道路,资本主义迅速取代封建制度成为主流,西方强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此时的日本政府由于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极大地减缓了社会发展速度,抑制了本应该出现的发展力发展。
经济上工业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农业则基本由封建统治者控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教育上由于德川幕府的愚民政策,平民百姓中文盲众多,甚至武士阶层中也不乏其人;军事上国家积弱,在与西方诸强的战争中屡屡失败,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深陷殖民地危机。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整个社会包括一大部分统治阶级在内出现了极大的发展诉求,需要出现一种变革打破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与封闭的藩幕统治,使得整个日本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打破现状,将日本社会引向自由发展的道路。
由此日本民众开始了一系列的斗争活动,且规模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激烈,即便是皇族,藩主之中,也出现了很多反对幕府统治的呼声。
随着倒幕派的出现,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决策者都想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却成功了,经过我们组的讨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日本一向是一个文化输入国: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而中国一直是一个文化输出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排斥现象严重,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部分人发起的,虽然这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广大民众的排外思想十分严重,所以洋务运动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2、明治维新有其启蒙运动→日本的兰学运动(与荷兰贸易接触时向荷兰学习,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一直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根本就没出现过类似的启蒙运动。
3、变革的内容不同洋务运动主要是军事上的变革,而明治维新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改变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当时的强大也证实了完全走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会成功的正确性,所以明治维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4、根本原因→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和明治维新的开化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带领下,创办的工厂大多为官府垄断,商人几乎没有话语权;除此之外,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其本身的管理也具有腐朽性;而明治维新是日本在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统治,由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带领的一场彻底的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摆脱落后的现状,其在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的领导下完全学习西方。
与洋务运动极力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同,明治维新期间不但不限制其发展还给予民营企业补贴,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三井船业)。
从两国对待商人的不同态度也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明治维新的原因有哪些
明治维新的原因有哪些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那么你明治维新的原因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明治维新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明治维新的原因明治维新直接原因是什么?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在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日本,有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名明治维新的内部原因是日本内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倒幕派已经成立。
明治维新的外部原因是当时外国列强的目光主要在中国身上,日本被压迫得比较轻松,反倒是当时的中国时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明治维新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明治维新直接原因是“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发生在1853年,发生“黑船事件”的相关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当时的美国直接率领着舰队进入了江户的浦贺港,美国方面的将领叫马休·佩里,是一名美国的海军准将。
马休·佩里直接将当时的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信交给了幕府政府,但其实这封信是写给日本天皇的,内容是想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并且允许美国在日本的港口进行商业买卖。
在马休·佩里到达美国的第二年,日本便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的待遇,并且一下子开放了箱管和下田两个港口给美国。
在《神奈川条约》之后,日本又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而签下这些条约的德川幕府便成为了当时所有阶级攻讦的对象。
也就是因为德川幕府的腐朽与无能,中下级武士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改革派,并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始进行武装起义,倒幕运动也正式开始。
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的影响有什么?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末期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明治维新推翻了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幕府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的国度,并且在整个日本上进行了一场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去旧革新运动,颁布了许多政策与规定,硬生生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将日本从一个诸藩国林立的毫无凝聚力的国家转变成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
专业分析--明治维新何以成功
明治维新何以成功19世纪60年代,当东方一系列国家相继沉沦的时候,处于东亚一隅的日本却以明治维新的成功而崛起。
特别是明治维新缘何产生并得以成功的历史因素,可以与中国近代史上之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等改革运动相比较,从中能找到些中日间的改革一败一成的某些原因。
关于这些因素,可大致总结如下:(1)德川幕府后期,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和成长;(2)国内社会阶级关系力量对比的变化;(3)土地结构的差异性,使日本更容易传统的束缚,走上革新、近代化的道路;(4)政府的腐败,指导性政策的失误等等。
纵览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表面上好像是短期突进,其实是长期酝酿的最后爆发。
一、江户时代幕藩统治政体的影响1603年,德川家康在荡平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后,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了幕府。
他根据日本社会多元化的具体国情,逐步在日本推行建立在封建领主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由将军的幕府和大名的藩国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
将军将全国1/4的土地合680万石作为自己的辖地,称为“天领”,且都是些肥沃的土地,又掌握着三大城市:江户、大阪、京都,和唯一进行对外贸易的港口长崎,并拥有对商业的控制权、货币的铸造权、采矿权,以及对全国最大的武装部队8万多兵力的动用权。
另外,幕府依据在“建幕”过程中贡献程度和亲疏关系将全国二百六十多个大名划为“亲藩”、“谱代”、“外样”,并把自己辖地之外的3/4土地分封给大名们相应的石数。
将军成为日本实质上的统治者,“幕府”也就相应地成为实质上的中央政府,日本历史进入了德川幕府时期,又因其“府治”在江户,又称江户时代。
在整个江户时期,幕府为了钳制各藩,防止大各的叛乱,巩固幕府统治的中央政权,颁布《武家诸法度》,“实行了大名轮流到江户侍奉将军一次,其妻子类似人质必须经常住在江户的‘参觐交代’制度”,并陆续施行改易,转封、兵农分离、“领知朱印状”等强硬措施,以及赐姓(松平姓)和联姻的优柔政策。
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的成功
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的成功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但是为什么会一个成功一个才白日便失败了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宏观方面讲1.中国封建主义实力太过强大,日本封建主义已经风雨飘摇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根基太深,立宪阻力太大。
而日本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2资产阶级发展不同在中国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也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人数众多,而且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3.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侵略势头还没有以后那么猛烈,并且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们正忙着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观上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使很多东西得以操作起来。
从具体实施讲1.领导力量不同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和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战斗,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2.策略不同清政府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当时的当朝权贵,废除科举也得罪了普天下的读书人,除了光绪帝支持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当朝的实权派支持了。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为什么日本的维新变法成功了?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历史知识点】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和主要内容
【历史知识点】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和主要内容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1、日本封建统治相对中国来说比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实力能够发展壮大;2、倒幕派发展壮大以后推翻了幕府的腐败统治,拥立明治天皇实行改革。
3、明治维新实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4、很重要的一点,日本明治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侵略势头还没有以后那么猛烈,并且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们正忙着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观上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使很多东西得以操作起来。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
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国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
2、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
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币和15%的附加税。
3、社会生活方面: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即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
(1)殖产兴业: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与lT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
(2)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
(3)富国强兵: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探析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探析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日本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从一个封闭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先进的现代国家,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这次变革的成功,虽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国元勋的领导和决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开国元勋如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的领导和决策。
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军事策略,而且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概念和前途也有明确的认识。
在维新初期,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军队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迅猛发展,从而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二、学习西方的文明和科技在维新时期,开国元勋决定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和科技,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思想,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使得日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比如在军事方面,日本引进了欧洲的先进武器和战术,使得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中国海军。
在经济方面,日本学习了欧洲的工业制度,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从而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因此,西方的文明和科技的借鉴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与国家建设维新时期的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比如实行平民等级制度,赋予平民更多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取消了武士的特权地位,使得社会阶层逐渐平等;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开放了港口,促进了国际贸易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稳定,也促进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日本在国家建设方面也非常重视,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如修建铁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四、优秀的教育体系在维新时期,日本注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除了普及义务教育外,日本还不断开办各种各样的高等院校和专业学校,以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知识普及,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开国元勋的领导和决策,以及借鉴西方的文明和科技,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和国家建设,以及优秀的教育体系等多种因素。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1)国内背景:明治维新:幕府对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
守旧势力很强大. 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模式,土地私有制下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互相勾结,使旧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为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3)领导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戊戌变法:中国的维新派由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藩国、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5)政策措施:明治维新: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戊戌变法: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6)思想文化传统:其一、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其二、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7)结果:其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分析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分析历数世界近代史的重大改革,我首推日本明治维新,他们富国强兵的手段至今令人称道,那场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基础,我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家力量的支持,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2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3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4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在欧美各国开展,而日本四面环海,虽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包容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说,是大海给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5当时杰出人物对这场改革的贡献,所谓英雄促时势,在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在政治层面有“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还有辣腕外相——陆奥宗光,这些人对本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在经济层面涩泽荣一功勋卓著,辞官后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企业家生涯。
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现代化、工业化综上所述,一场成功的改革所需的因素日本基本具备,正是这些原因是日本改革成功,走向了近代化。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作者:沈丽君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比中日两国的维新运动的区别,从政治体制、改革时机、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力量以及国际环境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日本去的维新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独特性成功原因近代亚洲历史上,日本可谓是一枝独秀,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体,走上了近代强国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其他国家虽然也出现了维新改革,或者维新的思潮,却没有一个能够通过维新改革完成强国之梦。
19世纪6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那场变革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到底为什么整个亚洲只有在日本成功的实现的维新变革呢?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加大的殖民扩张的力度,亚洲诸国在当时依旧处在封建锁国的状态之下。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国通商,史称“黑船来航”。
1854年1月,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等,这是近代日本和西方列强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自此接踵而来,1855年日俄签订了《下田条约》,1858年日本又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
至此日本民族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民族矛盾凸显,半殖民地化危机加深。
这一危机促使日本国内的新兴阶级和开明知识分子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开始。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洋务运动,而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展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为什么亚洲诸国只有日本通过维新走上君主立宪、富国强民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与同时期的中国进行对比,从多个方面对明治维新发生的独特性进行分析,总结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一、政治体制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幕蕃制。
国家实际的军政大权控制在幕府将军的手中,在最高统治者之下有260多个大名(藩主)。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是中国这位大哥身后模仿的小弟,那么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狂潮之后,日本便远远将自己曾经的老师抛在了身后。
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和几乎相同的国情之下,两国都遭受了几乎相同的侵略方式,两国同样做出了变革的尝试。
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倾倒进了黄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一次被冠上“百日维新”的短寿变法。
中国至此积贫积弱,一蹶不振几十年;日本却趁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如此类似的两个国家会在近乎相同的事件中分道扬镳。
威廉·G比利斯在《明治维新》中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明治维新乃是这一反差的核心所在。
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知道日本的人都会知道这场在1868年发生的变革,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它促成了一个未来的资本主义强国。
彼时的日本,刚刚被美国人的黑船强行打开国门,正如二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一紧要关头实施的明治维新为何如此顺利取得了成功?明治维新的背景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背景。
政治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控制之下。
德川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实行如同中国当时实行的行省制或者之前的郡县制,它其实更像西周时期的中国,地方上的权力由藩国控制,幕府的统治者——将军,凭借着手中的实权控制了天皇,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幕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交替居住制度”以及削减各个藩国的军力和强迫藩国的统治者大名修建耗时耗力的公共工程的政令,确保了封建集权。
它没有实行像中国一样的强大集权制度,这为之后维新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阶级结构也是很特殊的。
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是天皇、朝廷贵族、将军和大名,其余的部分则分为四个不断下降的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
这些等级还可以接着细分,这里拿在明治维新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士阶级为例,武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明治维新制度移植成功的原因(一)审慎的选择所移植的制度前已提及,后发国家在进行制度移植时要尽量选择与自身基本制度相容的制度。
一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形成取决于其初始的地理情况即生产的原始条件,是自然形成的,并非是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在西欧和北美地区,由于气候比较湿润,土地肥沃,个人或家庭可以不需要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就可以独立使用生产要素,并有效组织生产独立支配所获取的成果,这就使得在这些区域形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联邦政治结构制度、自主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制度、个人价值高于社会公共价值。
而在亚细亚、俄罗斯和拉美地区,由于人们进行生产的原始物质技术环境比较恶劣,所以人们在进行原始的耕作时必须要联合起来发展灌溉系统等公共设施,这就使得在这些地区发展出了体现中央权力的分配主义经济制度,公有意识占统治地位、集体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5]日本处于亚细亚的边缘,国土面积狭小,人们在进行原始耕作时面临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其基本制度具有典型的集体主义制度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在进行政治体制的移植时不能采用英美的模式。
日本政府在1871 年派出的全面考察西方世界的岩仓使节团在对欧美各国的宪法作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加以比较后,得出了尽管英、法、美在当时最为繁盛,但其政治体制不适合日本国情的结论。
大久保说:“民主政治……实乃至合天理……但不适合于习惯旧习、盲崇宿弊之国民”。
在日本,不仅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治,也“不能简单地模仿欧洲各国的军民共治之制,当按照我国皇统一系的典例和人民的开化程度,斟酌其得失利弊,制订法宪典章”。
宪法应“上定军权、下制民权,使人君安于万世不朽之天位,使生民保有自然固有之天爵”。
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德国的情况和日本的国情极为相似,其统治经验和专制主义制度尤为值得日本效仿。
木户明确地表示,“尤当取者,以普国为最”,而“建国之大法,唯在专制”。
维新者决心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政体,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
而且后来的情况也表明,日本的制宪工作和国家专制主义官僚体制的建立正是沿着普鲁士的道路进行的。
[6]日本选择的普鲁士道路无疑是符合日本的基本制度的,这样引进制度与原有制度间较小的紧张程度促进了日本制度移植的成功(二)江户经济和明治经济在制度框架上存在连续性明治政府除了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还引进了西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等的经济制度。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日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国内场和商品经济,而且有了一定的货币金融制度基础,具有公司功能的原始形态的共同企业也已经出现了。
正是由于这些制度基础的存在,日本的制度移植才能够顺利进行,并产生了有效率的新制度。
1.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形成。
日本是一个从东北到西南成狭长状的岛国,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使得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产物,[7]从而促进了地域间的分工,构成了地域间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另外,德川幕府时期特殊的制度结构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德川时期的制度可以概括为幕藩体制,幕藩体制的主要内容有兵农分离和石高制。
兵农分离使领主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士农工商的身份秩序,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必须各尽其职,不能逾越身份从事与身份不符的职业,并且使商人、武士聚于城市而农民聚于农村,这样武士与农民既按身份分离也按地域分离,这一体制形成了大量的消费群体,也成为社会分工关系的起点。
石高制是幕藩体制的经济支柱,对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高制用米来表示所有土地的标准收获量,以米谷产量为基础征收年贡,而且为村税制而非人头制。
即便是不生产稻米的地区也要把其生产物换算成稻米,用石数表示,用作住宅的非耕地也必须用稻米交纳年贡,因此会导致农民尽可能多的种植稻米,这就必然导致了其他物品生产的不足,农民必须用稻米来换取其他生活用品。
同时,大名和其家臣所获得的唯一收入也是年贡米,因此也要用稻米换取货币并购买其他的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各领国必须将一部分稻米换成货币以汇往江户作为“参觐交代制”的费用。
这必然会造成本领国稻米的供给大于需求,这就需要将一部分稻米运往由大阪、京都和江户组成的中央市场上出售,促成了日本以稻米为中心的全国商品流通网,从而稻米不仅是作为粮食,更作为重要的货币等价物发挥着商品流通介质作用。
稻米市场的形成又促进了其他物资商品化的过程,同时使得江户时代出现了大量从事与稻米贸易相关的商人。
[8]由此可见石高制对于日本明治前期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江户时代日本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中的交易费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江户时代,日本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了以江户为中心,连接各藩的五条交通干线,即五街道。
与此同时,北陆- 津轻海峡- 江户的东线海运和下关- 濑户内海- 大阪的西线海运也已形成。
交通的畅达,促使了“一物一价”价格体系的形成,使全国性的商品流通更为活跃。
由此可见,在江户时代,日本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制度雏形,为以后明治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提供了制度基础。
2.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方面。
尽管士农工商这种身份制度存在,但武士与农工商在财富分配上的差距较小,注重业绩的价值观得到了提倡。
具有公司功能的原始形态的共同企业在日本也已经出现了。
在17 世纪,在贸易活动中出现了由船主、投资者和进出口商相互合作的资本结合方式,例如进出口商从负有责任的投资者那里取得资金,而后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付给船主进行经营,如果船只获利,利润可在上述参与人之间进行分配,如果因海难出现损失,则进出口商无需还本付息。
18 世纪后,日本又出现了商人之间的长期共同经营。
同族间的商品资本结合形式更为普遍。
例如,三井家各子女并未将创始人八郎兵卫留下的遗产分割,而是将财产统一使用,各家对拥有对经营发表意见的平等权利,并对总资产负有无限责任。
这些初始的共同企业形式虽然还远不是近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
但是它们的出现为明治时期公司制度的移植准备了条件。
3.在货币金融制度方面。
在幕府时期,由于实行石高制,农民和士族等需要把多余的稻米换成货币以购买其他生活用品,各大名也需要将一部分稻米换成货币以汇往江户作为“参觐交代制”的费用,这一活动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德川幕府的货币制度力图以“三币”即金、银、钱三种货币为基本货币来实现全国性统一,并以三币间官方规定的交换比率和货币价值为依据来实行这种制度。
小额货币在流通中尤其活跃,各藩发行的纸币对幕府货币起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该时期日本国民所形成的国权货币观和对纸币流通的习惯性,对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银行制度方面,江户时代业已存在的从事存款、贷款、票据和汇兑业务的机构,如“两替屋”、“挂屋”和“札差”等,从事该行业的商人也大量存在。
另外,为了维持行业间的信用和互相监督,大钱庄之间还建立了同行业公会。
[9]日本江户时期存在的市场、公司以及金融等制度虽然很不成熟,更谈不上完善,但毕竟为西方各项经济制度的引进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减少了新制度运行的摩擦和成本,促进了新制度的生效。
(三)町人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引入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属于非正式制度,对于经济绩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意识形态节约了交易成本,参与人用它来与外界进行协调,使决策过程简化。
(2)意识形态对于产权分配的公平性等提供了一种评判标准。
町人思想强调四民平等,提倡经济自由,注重经济理性,这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町人重视经营理念,虽然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其重视道德与协作的经营理念与欧洲商人以个人为中心的理念不同,但与资本主义体制并无相悖之处。
另外西学的传入也对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44 年~1852 年,日本翻译西方书籍的学者共177 人,译书总数约为500 部,有些学者甚至开设私塾传授西学。
后来,更有些有为青年亲自到西方学习,后来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维新的主力,如井上馨、涩泽荣一、伊藤博文等。
西学的传入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武士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们深受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改变了思维模式,比较容易接受新制度的运行模式和规律,这些不仅为以后维新的展开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且有助于新制度的顺利运行。
(四)独特的双重结构促进了两种制度的融合日本经济的双重结构是有泽广巳在1956 年提出来的,是指以国外移植技术为中心,基于官僚制性质合理性组织的大规模资本主义经营和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中小规模家庭共同体式经营并存的状态,指的是从松方通货紧缩后的企业兴盛时期到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现代”与“传统”并行发展的独特现象。
[10]但实际上,日本的双重结构不仅体现在松方通货紧缩之后日本的经济结构上,还体现在之前的幕府时期的政治体制和日本的文化上。
从1192 年的镰仓幕府开始,幕府既与朝廷并存,幕府成为日本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机构,将军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
但是尽管天皇朝廷名存实亡,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天皇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天皇神授”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根深蒂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将军掌握实权,天皇朝廷掌管着意识形态的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二元政体结构。
日本的维新派利用这种二元政体存在的矛盾,提出“王政复古”的口号,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一方面利用天皇的威望使维新合法化从而被普遍接受,另一方面,维新政府直接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使维新的各项政策得以进行。
维新人士提出了“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利用意识形态减少制度变迁成本的思想。
在文化方面,日本地处亚细亚的边缘,其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日本欲摆脱中国文化的羁绊却又不可能完全挣脱,想加入西方文化圈却不得其门而入,于是造就了日本文化介于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周边文化特征。
[11]周边文明受到中心文明的影响和压力,不存在自身文化独立的内核,但是在它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以及其文化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又都保存有本民族的特征,即它一方面在努力吸收对改善自身文化质量有利的大文明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努力维持区别于他民族文明的民族个性,时时处处都融合着外来文化和日本本民族文化。
这就决定了日本善于学习和改造的文化特征,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双重结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了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
日本文化的这种特征,促进了制度移植过程中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从而减少了前文提及的两种制度之间的紧张程度。
三、结语明治维新是日本经济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它为日本经济的现代化扫清了一切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