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21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妊娠期血压的生理变化特征是妊娠期血压管理的基础。

正常妊娠期血压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中期达到最低点,晚期逐渐升高,但不应超过孕前水平。

孕期血容量增加和血管阻力降低是造成血压降低的主要原因。

此外,孕妇的心脏、肾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器官也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

因此,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和全程管理。

二、血压的规范测量规范测量是妊娠期血压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血压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

规范测量包括测量前的准备、测量方法、测量时间、测量位置和记录等方面。

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遵守规范测量的要求,确保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妊娠期血压管理中涉及的相关诊断问题妊娠期血压管理中涉及的相关诊断问题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子痫前期和子痫的诊断、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分类等。

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准确的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四、正常血压孕妇的管理正常血压孕妇的管理包括定期血压监测、营养健康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重视正常血压孕妇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预防和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

五、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血压管理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血压管理是妊娠期血压管理的重点之一。

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根据孕妇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对子痫前期高危孕妇进行及时有效的血压管理,以预防和降低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风险。

六、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是妊娠期血压管理的难点之一。

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血压管理方案,以保证患者和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七、妊娠期低血压的管理妊娠期低血压的管理同样重要。

在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应该关注妊娠期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压的原因,避免低血压对母胎的不良影响。

2019 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

2019 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

2019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摘要背景与目的:中青年人群高血压伴随肥胖、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愈发普遍,这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尽管国内外都对老年患者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管理给予了更多关注,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年轻患者的高血压评估和治疗尚无共识。

我们达成了共识,旨在为中青年人群的高血压管理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策略。

方法:中国心脏病学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小组的作者和专家回顾了有关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抗高血压治疗的现有文献和证据,进行讨论并就相关建议达成了一致意见。

讨论和建议:青年和中年人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与老年人所观察到的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该人群中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均被显着激活。

应进行总体CVD风险评估,作为开始抗高血压治疗的决定因素。

降血压治疗首先应达到把血压降至低于140/90mm Hg的目标,如果可以忍受,大多数患者的最终血压应低于130/80mm Hg。

在高CVD风险的患者中,首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R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联合开始降低血压的疗法,以及积极改变生活方式。

结论:应在年轻和中年高血压人群中实施积极、全面的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内容介绍高血压定义为血压(BP)≥140/90mm Hg,是心血管疾病(CVD)最常见但可逆的危险因素之一。

2010年,全球有940万人死于高血压,占总死亡人数的17.8%;由高血压引起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为1.7亿人年,占全球DALYs总数的7.0%。

来自中国的数据显示,高血压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4.6%,占全部DALYs的12.0%,每年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366亿元人民币。

年轻人和中年(<65岁)人群的高血压大多是潜伏的或偶然发现。

从历史上和目前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老人的血压和CVD风险管理。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185.《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从2002年的18.8%上升至2020年的27.9%,患病人数已达2.45亿。

虽然控制率从2002年的6.1%提高到2020年的16.8%,但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除高血压外,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和糖尿病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高血压人群中,80%~90%伴有上述一种或多种ASCVD危险因素。

单纯降压治疗对降低ASCVD的致死及致残率作用有限。

高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二者并存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

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现状【专家共识】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

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首要危险因素,患病人数高达2.45亿,其中41.3%的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对自身血压及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当不理想。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脂全面管理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点。

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加速ASCVD进程【专家共识】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均提示,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并存的患者ASCVD风险倍增。

血压升高和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暴露时长与终生ASCVD发病风险相关。

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中高血压和高LDL-C分别为第1、3位的危险因素。

预测未来15年我国心血管疾病会日益严重。

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LDLC治疗获益更大【专家共识】无论是单用他汀,还是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的系列随机对照试验(RCT)均证实,随着LDL-C目标水平的大幅下移,进行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达40%~8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HOPE-3、ASCOT-LLA等研究亦证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联合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越早启动获益越大。

动态血压监测—从最新指南到临床实践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动态血压监测—从最新指南到临床实践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动态血压监测—从最新指南到临床实践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单选题1.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B)A.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mmHgB.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mmHC.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白天血压平均值≥130/80mmHD.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平均值≥135/85mmH2.清晨血压是指(A)A.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血压B.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1小时血压C.清晨醒后2小时内的家庭自测血压D.清晨醒后半小时内的家庭自测血压3.清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C)A.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 135/85 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B.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0/80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C.清晨时段的家庭自测血压平均水平≥130/80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D.清晨时段的家庭自测血压平均水平≥135/80mmHg,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4.动态血压中24小时平均血压为140/85mmHg,相当于诊室血压((A)A.160/100mmHgB.150/90mmHgC.160/95mmHgD.150/95mmHg5.杓型血压的诊断标准是(C)A.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20%B.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0%~10%C.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10%~20%D.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比值<0%多选题1.动态血压同诊室血压相比,具有下列哪些优势(ABCD)A.反映24小时血压全貌B.更全面地反映血压变异性C.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D.更好地评估疗效2.动态血压监测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哪些(ABCD)A.新发现的1~2级诊室高血压B.诊室血压正常高值,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高心血管风险C.血压波动大,或怀疑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D.在临床试验中,评价药物或器械治疗的降压效果3.判断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有效的指标包括下列哪些(ABC)A.有效读数大于等于所设定应获取读数的70%B.白天至少有20个有效读数C.夜间至少有7个有效读数D.有效读数大于等于所设定应获取读数的80%4.关于血压监测上臂选择,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AC)A.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 10 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B.选择左上臂C.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 <10 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监测D.选择右上臂5.根据我国专家共识,下列哪些情况,符合高血压诊断(ABCD)A.诊室血压≥140/90mmHgB.动态血压平均血压值≥130/80mmHgC.动态血压平均血压值≥140/90mmHgD.动态血压平均血压值≥135/85mmHg。

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评估高血压病情
通过比较四肢血压的差异 ,可以初步评估高血压的 严重程度和靶器官损害情 况。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中作用
预测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四肢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提示动 脉粥样硬化的存在,进而预测心脑血 管事件的风险。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四肢血压的变化,可以评估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效果,指导临 床调整治疗方案。
接受度。
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
03
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准确,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工作。
测量环境准备
01
02
03
安静、舒适的环境
选择一个远离噪音和干扰 的测量环境,确保患者能 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测 量。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 度适宜,避免影响患者的 舒适度和血压测量结果。
合适的测量位置
06 共识总结与展望
主要观点总结
强调四肢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四肢血压测量在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标准化测量方法
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应使用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和设 备。
关注异常血压差异
当四肢血压差异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 管狭窄等病变,需进一步检查和干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老年阶段
老年人由于动脉血管弹性降低,血 压可能会有所偏高,但只要控制在 一定范围内,便不会对健康造成过 大影响。
性别差异对参考值影响
男性成人
男性通常血压相对较高, 血压可能会有所变化,如孕期、 更年期等,需要特别关注。
特殊情况下的参考值调整
局限性及挑战分析
测量设备和技术限制

难治高血压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难治高血压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4.4 药物治疗及介入微创治疗
总体原则:(1)选择合理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2)达到可耐受最人剂量并持续药物治疗(3)衰弱、高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血管病等特殊人群应个体化用药。(4)依据患者特点和意愿按照适应证考虑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N)的介人微创治疗
药物选择原则: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继发性高血压较常见的原因包括: 肾脏疾病 内分泌疾病 心血管病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应警惕心理因素导致难以控制的血压升高
表1 影响降压药效果的其他药物
CONTENTS
对RH患者血压管理的几点建议
06.
4. RH的血压管理方案
4.1 RH血压管理总体原则
4.2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天然甘草和药源性甘草
甘草片
中药
麻黄、高剂量人参等
其他
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治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结核药物等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可以导致血压难以控制,对于怀疑RH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有一些特殊症状体征或特殊实验室指标异常且有继发性高血压线索的患者、出现与高血压程度不相符的靶器官损害、有明显血压波动、急进性或恶性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难治高血压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CONTENTS
对RH患者血压管理的几点建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6.
1. RH的定义
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造成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以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全世界30~79岁高血压患者约为12.8亿,其中血压控制率在女性中为23%,男性中为18%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在较低水平(15.3%)
CONTENTS

2024年健康体检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PPT

2024年健康体检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PPT
(3)血压筛查相关基础项目推荐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腰围测量等);内科体检( 观察面容、皮肤等;触诊甲状腺;听诊颈动脉、锁骨下动脉等有无杂音);实验室检查(空 腹血糖、血脂等);辅助检查(心电图,肾脏超声等)。
一、健康体检血压筛查
(4)血压升高者的血压评估:建议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者(测量均值≥140/90 mmHg) 进一步到专科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或开展家庭血压监测,评估血压真实水平。有条件的健康管 理(体检)机构也可开展动态血压监测。
(3)心理干预推荐与处方:心理干预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以改善血压。在考 虑实施心理处方(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干预等)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文化背 景,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需要与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 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综合的治疗计划,为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常见心理干预方 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情绪管理,戒烟推荐与处方;睡眠管理 推荐与处方。
四、检后智慧化血压监测与随访管理
(4)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可实时记录、共享血压数据的智能血压测量设备 问世。利用经过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检出率,从而进 行早期干预。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规律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了解日常血 压波动,提高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时提醒并督促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和 及时就诊,改善血压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四、检后智慧化血压监测与随访管理
(2)工作场所的血压监测:体检人群多为在职人员,因此,工作场所的血压监测 非常重要。“标准化自动血压测量系统”可以提高职业人群血压测量的便利性和可及 性,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为职业人群提供线上高血压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职 业人群管理血压。

《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以下简称“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等,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敌人。

通过健康体检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干预与检后跟踪管理是贯彻落实该办法的具体举措及有效途径。

一、我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健康状态(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具有重要归因危险或通过基本的健康干预手段能够改变,并且在人群中比较容易观察测量的那些健康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

表1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年龄* 超重/肥胖教育程度(偏低)家族史* 血清甘油三酯增高职业类型及倒班男性* 血清载脂蛋白增高经济收入水平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不健康饮食吸烟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增高)缺乏运动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慢性炎症(超敏CRP升高)过量饮酒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血清骨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性格类型糖尿病注:* 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流行特点(1)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2)男性吸烟率高。

(3)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4)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10余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

(5)超重、肥胖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

(6)体力活动明显不足。

(7)不合理膳食。

(三)我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特点据2008至2009年涵盖我国北方和南方7个省份的244万余人群体检数据资料分析显示,多个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

动脉血压临床监测共识

动脉血压临床监测共识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夹层动脉瘤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

根据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2.7亿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者仅占13.8%,血压全面达标者的比例更低。

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必需手段。

目前除了可以在医院由医生、护士进行“诊室血压测量”之外,“诊室外血压测量”尤其是动态血压监测,正在高血压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主要就以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的四个问题达成了专家共识:1、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2、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与适应证;3、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判定与意义;4、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对策。

在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方面,共识建议必需选择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过独立临床验证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器;必需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监测时间必需达到24小时或以上,通常白天20分钟测量一次,晚上30分钟测量一次。

动态血压测量的对象,既包括怀疑高血压需明确诊断者,识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也包括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疗效评估,识别出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这些特殊时段的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主要依靠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值。

如果24小时血压≥130/80 mmHg,日间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则可诊断高血压。

通过和诊室血压进行对比,可识别出那些动态血压正常而诊室血压升高(≥140/90mmHg)的白大衣高血压,动态血压升高而诊室血压正常的(<140/90 mmHg)的隐蔽性高血压。

如果清晨起床后2小时以内所有血压读数平均值≥135/85 mmHg,则可诊断为清晨高血压。

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动态血压监测,建立了基于云平台、互联网的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可以依托高血压专业机构,完成监测报告的解读与判断。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血压整体情 况#发 现 !隐 蔽 性 高 血 压 ".4&9/#包 括 单 纯 夜 行过独立临 床 验 证 )K(*)+(D)23*的 动 态 血 压 计#即 选 择 间高血压.=&>/&动态血压监 测 由 血 压 测 量 仪 自 动 完 成# 验证过的型号%在临床应用过 程 中#还 要 定 期 进 行 校 准
通 信 作 者 王 继 光 #%&'()*$O)G/(3GU!#98-12'
量血压5次#确认血压计正常 工作&另 外#诊 室 测 量 的
, =5> ,
中 华 高 血 压 杂 志 !5$#4 年 > 月 第 58 卷 第 > 期 !?.)3@A,B0CD03E#F/G/ED5$#4#H2*-58 I2->
但因高血压患者人数庞大#需要更多依靠 创 新 科 技#才
要获得真实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需要从正确选择
能管理好高血压#减少其所承受的巨大心血管风险& 血压计及正 确 制 定 监 测 方 案 开 始& 然 后#根 据 相 关 指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 断 技 术 发 展 史 上 的 重 大 南等指导性 文 件 以 .4&9/ 及 临 床 研 究 证 据 所 确 定 的 血 压
个昼夜中血压的 总 体 变 异 情 况 & .#$/ 因 此#动 态 血 压 监 因此#在得到相应的临床研究 证 据 之 前#其 他 类 型 的 动
测已成为高血 压 管 理 不 可 或 缺 的 检 测 手 段#用 于 高 血 态血压计不推荐使用&
压的识别与诊断%用于评估心脑血管 风险%用 于 评 估 降
中 华 高 血 压 杂 志 !5$#4 年 > 月 第 58 卷 第 > 期 !?.)3@A,B0CD03E#F/G/ED5$#4#H2*-58 I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方案中国专家共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方案中国专家共识

A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妇女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

欧美国家人群发病率占孕妇的6%〜10%。

我国人群发病率与之相似,为孕妇的5.6%-9.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显著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孕前高血压以及妊娠期出现的高血压、子痫前期以及子痫等。

由于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特点不同,其防治原则与非妊娠期慢性高血压亦显著不同。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综合管理过程中,既要适度控制血压,预防或延缓由血压升高所致的靶器官损害的发生,还需充分顾及孕、产妇与胎儿的安全,因而显著增加了血压管理的难度。

由于国内外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均不会纳入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

因此,近年缺乏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压药物治疗的新证据,目前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是小样本观察性临床研究的结果以及临床经验。

为规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组织心血管以及高血压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充分地分析现有的研究和治疗现状,在征求妇产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共识文件。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参照美国妇产科学会和美国高血压教育工作组标准,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4类(图1)。

1.1慢性高血压妊娠前或孕龄20周前出现收缩压三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三90mmHg,或产后12周后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

依照美国妇产图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分类科学会分级标准,收缩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 为轻度高血压,收缩压三180mmHg和(或)舒张压三110mmHg,特别是并发靶器官损害时称为重度高血压。

1.2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

高血压的确诊需2次测量,均符合收缩压三140mmHg和(或)舒张压三90mmHg(取柯氏音第5音读数),且至少相隔6h。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丹红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它具有活血化瘀、舒 经活络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不断深入,其在心血管、脑血管和肾脏疾病等方面的治疗作用逐渐得到认可。本 次演示将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 参考。
内容摘要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丹红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疾 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丹 红注射液能够显著缓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改善其心功能和预后,且不良反 应较少,因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内容摘要在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丹红注射液对脑梗、脑出血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其 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减轻脑水肿等。丹红注射液 能够显著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安全性较高,因此被广 泛应用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
实践建议
实践建议
针对ABPM的临床应用,提出以下实践建议和方法:
1、如何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
1、如何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
在选择ABPM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精度,同时设备的便携性和舒适 性。一般来说,经过医疗机构认证的正规品牌较为可靠,如无特殊需要,不建议 使用家庭用ABPM设备。
2、如何设置监测参数?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高血压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遵守操作规范、 选择合适的设备、设置合理的参数以及正确解读监测结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血 压管理方案。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动态血压监测的临 床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为高血压防治工作带来更多福音。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摘要】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对2015年发表的《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社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及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展望,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血压管理;高血压;指南2020 Chinese Hypertension League guidelines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Writing Group of the 2020 Chinese Hypertension League guidelines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Correspondingauthor:WangJiguang,E-mail:*******************【Abstract 】 Hypertens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of hypertensio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 therapeutic monitoring, and guiding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The 2020 Chinese Hypertension League guidelines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s based on the 2015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use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 It update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major issues of ABPM, such as the device requirements and methodology,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in reporting, clinical indications, special populations, the utility in the communit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t aims to guide the application of ABPM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Hypertension; Guideline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通信作者:王继光 E-mail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1-3]。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动态血压监测诊断标准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动态血压监测诊断标准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动态血压监测诊断标准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动态血压监测诊断标准
本篇指南基于2010年全国召开的高血压指南制定委员会对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提出了相关修订建议。

以下为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1.血压监测标准
- 血压监测仪器应具备精确、可靠、便携、经济的特点,常用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和48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 监测时应遵循规范操作,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
- 白天最高血压水平≥135/85mmHg、夜间最低血压水平≥120/70mmHg,且平均24小时血压水平≥130/80mmHg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对于高危人群和疑难病例,可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确定是否为高血压患者。

3.48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
- 白天最高血压水平≥130/80mmHg、夜间最低血压水平≥110/65mmHg,且平均48小时血压水平≥125/75mmHg为48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对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不确定的患者,或临床上存在高度疑问的患者,推荐进行48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4.动态血压监测的参考指标
-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参考指标包括、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血压反差等,可更准确地反映病情、评价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等。

以上就是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动态血压监测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

根据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我国≥18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中≥60岁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9.1%2。

目前,我国≥18岁人口>11亿≥60岁人口>2亿,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近3亿。

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使用各种类型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因高血压患者人数庞大,需要更多依靠创新科技,才能管理好高血压,减少其所承受的巨大心血管风险。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

它可测量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既可测量轻、中度体力活动状态下的血压,也可测量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因而可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血压整体情况,发现“隐蔽性高血压”56,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8。

动态血压监测由血压测量仪自动完成,因而还可避免“白大衣现象”。

如进行一个昼夜24h的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了解血压的变化趋势,包括血压在夜间的下降情况-8;在晨起时的升高情况9;及个昼夜中血压的总体变异情况10。

因此,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高血压管理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用于高血压的识别与诊断;用于评估心脑血管风险;用于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56。

目前,英国1及加拿大口12高血压管理指南明确建议,诊室血压在1、2级高血压范围内即收缩压140~179舒张压90~109mmHg(1mmHg0.133kPa),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对高血压进行确首选动态血压监测,若动态血压监测的白天血压Hg,则可诊断高血压无创的动态血压监测进入临床应用已超过年13,在我国也已超过20年14。

在这20多年时间里,我国动态血压监测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在高血压诊治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生开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诊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也开始主动要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但在其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使用不够规范,包括监测对象选择不合适,或监测仪器设置不合理;其次,不能正确解释监测结果,导致信息使用不恰当或不充分;还有,对现有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夜间睡眠期间测量血压时干扰睡眠是否会影响测量准确性等,还无一致意见。

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动态血压监测的健康发展与广泛开展。

因此,亟需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规范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要获得真实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需要从正确选择血压计及正确制定监测方案开始。

然后,根据相关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以及临床研究证据所确定的血压指标及其判别标准,对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做出判断动态血压计:选择动态血压计的基本原则是,选择按照国际标准方案如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方案等15进行过独立临床验证( validation)的动态血压计,即选择验证过的型号;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要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每台血压计在每个时间段的准确高血压并发症为研究目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大多来自使用“示波法上臂式袖带动态血压计因此,在得到相应的临床研究证据之前,其他类型的动态血压计不推荐使用新型的动态血压计增加了安全保护装置,比如袖带安装了排气装置,增强了使用的安全性。

有些动态血压计则增加了肱动脉血压之外的心血管检测项比如,中心动脉血压、脉搏波增强指数或脉搏波传导速度等1;或增加了其他检测指标,比如血氧饱和度等。

这些附加功能在选择血压计时具有参考意义监测方法:应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和诊室血压测量一样,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如果肥胖上臂臂围较大,应选择大袖带;相反,如果臂围较小,则应选择小袖带。

监测前,应先测量诊室血压,测量双侧上臂血压。

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10mmHg,应选择血压高的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如果两侧差别<10mmHg,则选择非优势臂进行监测。

在装好血压计后,应手动测量血压2次,以测试血压计是否正常工作。

监测结束后,在卸下血压计之前,最好再手动测量血压2次,确认血压计正常工作。

另外,诊室测量的这几次血压有助于判断有无“白大衣时间窗”监测方案适的监测方案,应尽可能确保监测时间>24h,而且每小时都有1个以上血压读数通常白天每20min测量1次;晚上睡眠期间每30mi测量1次。

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在设定读数的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20个以上,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7个以上,可以看作有效监测。

如不满足述条件,则应重复进行监测2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与适应证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3个方面的临床应用:①诊断高血压,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②评估心血管风险,提高心血管风险评估的水平;③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提高降压治疗的质量,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由于动态血压监测持续时间较长(≥24h),监测前后需要专业技术支持,目前的服务能力还存在不足,资源有限,而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众多,需求量大,造成供需矛盾。

因此,只能选择极少数人,在最需要的时候,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对象包括:①诊室或家庭血压监测发现血压升高,怀疑“高血压”者,血压的平均值在1、2级高血压范围内,即140~179/90~109②确诊高血压并已接受降压治疗者,若≥2种药足量治疗,血压仍未达标,即多次测得诊室血压平均值仍≥140/90mmHg,或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③确诊高血压并已接受降压治疗者,若血压已达标,即多次测量的诊室血压平均值<14090mmHg,仍发生了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或新出现了靶器官损害,如蛋白尿、左室肥厚、腔隙性脑梗死等,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④未服用降压药,诊室血压<140/90,但家庭血压≥135/85或诊室或家庭血压12089mmHg,但出现了靶器官损害,如蛋白尿、左心室肥厚、腔隙性脑梗死等,而并无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偶尔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者,很大一部分可能真的患有高血压,但也有许多人可能只是血压测量错或一过性血压升高,或属于典型的“白大衣性高血压”。

虽然,通过多次诊室随访反复测量血压,或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可以排除部分假性高血压,但通常仍需要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才能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以避免对“白大衣性高血压”实施降压治疗。

因为,盲目针对“白大衣性高血压”者进行治疗不仅无益还可能有潜在的低血压风险在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单纯采用诊室血压评估降压疗效,既可能低估血压控制情况,也可能高估血压控制情况。

在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140/90mmHg的患者中,24h 动态血压的平均值可能已经<13080mmHg,即已经达标。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出这些治疗后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避免给予这些患者过度治疗,既节省药物费用,又可以减少多种类、大剂量使用降压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避免血压过度下降的潜在风险18。

也就是说,不仅在初次诊断高血压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有效鉴别出“白大衣性高血压”;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来发现“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以发现那些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特别是夜间血压未控制者。

诊室血压通常在白天静息状态下测量,因而完全不了解夜间血压,也无法评估日常活动状态下的血压。

这些诊室血压无法识别的隐蔽性高血压”很常见,也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这些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一部分可能因为病情较重但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所选择的降压药物种类或剂量不合适。

比如,未能选择一天一次服药能够控制24h血压的长效药物,如钙拮抗剂氨氯地平、拉西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等;而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不仅可以增加降压药物的降压幅度,还可以延长降压药物的作用时间,从而有效控制夜间以及清晨等关键时段的由于新诊断的“隐蔽性高血压”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也有较高的心血管风险78,但因筛查对象尚不容易确定,而且诊断之后是否需要进行降压治疗的问题也还未解决;因而,目前不建议普遍进行这样的筛查。

但如果家庭血压监测持续显示“隐蔽性高血压即诊室血压正常(<140/90mmHg),但家庭血压已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135/85mmHg);或诊室或家庭血压虽处于正常偏高水平,但已出现明显的靶器官损害,而又无其他明显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应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动态血压监测除了通过计算24h、白天以及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值用于高血压诊断与疗效评估之外,还可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比如,夜间血压下降情况(夜间血压不下降, dipping)78;清晨血压升高情况(清晨高血压, surge);一天之中相邻血压读数之间的变化情况(血压变异, variability)[101;舒张压变化与收缩压变化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20以及血压与心率之间的关系(自主神经功能2或盐敏感性等)22。

此外,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发现一些特殊的血压情况或相关疾病,比如发作性低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这些评估在特殊人群中也有重要诊断价值,但仍需要开展更多研究工作3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判定与意义血压指标:目前用于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指标主要包括24h、白天、夜间所有血压读数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

白天与夜间最好以动态血压监测日记卡所记录的起床与上床时间为准。

如果未记录日常活动信息,也可根据固定时间段定义白天(8:00-20:00,共12h)和夜间(23:00-5:00,共6h)。

该狭窄时间段定义去除了5:00-8:00与20:00-23:00两个血压大幅度迅速变化的时间段。

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应按照北京时间顺延2h,即白天为10:00-22:00,夜间为00。

近来,清晨起床后2h内所有测量值的平均值所定义的清晨血压的重要性受到特别关注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3080、白天≥135/85或夜间≥120/70mmHg;通过与诊室血压对比,可以进一步确立以下诊断,包括未服药者的“白大衣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而24h、白天、夜间血压均正常),“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而24h、白天或夜间血压升高),正在接受降压治疗患者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血压判别标准同未治疗者)。

不论是否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清晨血压5mmHg,都可以诊断“清晨高血压夜间血压的下降幅度、清晨血压的升高情况9、相邻血压读数之间的变异情况10以及AASI 等指标可以帮助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或做出更合理的预后判断,相关的研究很多,但尚无统一的正常值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