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

一、绪论

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内经》中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3. 刘河间在热病的治疗方面大胆地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

4. 王履(安道)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认为伤寒和温病的发病机制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因而主张对温病的治疗应当以清里热为主,解表兼之。 (标志温病开始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

二、温病的概念

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温邪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物质,通过皮毛、口鼻等途径从外而侵入人体 ②温邪具有阳热性质。 特定的侵犯部位。

2. 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传染:指疾病在人群中的相互感染

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①起病急,传变快 ②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③易化燥伤阴 ④易内陷生变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瘟疫: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种。

温毒 ①病名。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②病因。温热毒邪。 温病与伤寒: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平列于狭义伤寒

三、温病病因与发病

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特性:①从外侵袭人体,多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②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 ③温热性质显著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比较

四、温病的辨证理论

1.卫气营血辨证

2.三焦辨证

五、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辨舌验齿

1.辨舌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体正,红活而泽

(1)辨舌苔:舌苔是胃气熏蒸于舌面而形成(阳气+浊气+津液)。

舌苔变化过程:白——黑(火极似水)

白苔: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邪客于肺卫;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津液已伤;

3)苔白厚而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泛;

4)苔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邪热被气分湿浊阻滞,不能外达,而被逼入荫、营阴);

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多见于湿热性质瘟疫

7)白苔如碱状——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8)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9)白霉苔——秽浊偏盛,胃气衰败。

黄苔:从白苔热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标志。

舌苔的变化的一个过程:白——黄白相间——黄(淡黄—金黄—老黄)

1)薄黄苔:润者邪热初入气分,津伤不甚;燥者气分热盛,津液受伤;

2)黄白相见苔:初入卫分,表邪未罢(卫→气转变);

3)苔黄干燥:气分热燥,津液已伤;

4)苔老黄燥裂:舌苔甚则起芒刺,热结肠腑,多为阳明腑实,津液受伤之征象

(诊断时应按诊腹部,特别是脐周,左下腹降结肠是否有硬块,并询问大便情况);

5)黄腻苔或黄浊苔: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湿热并重。

灰苔: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1)灰燥苔: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

2)灰腻苔:为温病兼夹湿痰内阻的征象;

3)灰滑苔: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

黑苔:主热(火极似水);主大寒(肾之寒水),全身一派寒象。

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

2)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津枯火炽”;

3)遍舌黑润:温病兼夹痰湿之征;

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后期,湿随热化,伤络迫血,气随血脱(失血);

5)黑苔滑润而舌淡不红:湿温后期阴寒内盛。

(2)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质依赖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心及营血关系密切。

红舌:多由邪热较甚,或邪入营分而引起,也有因阴伤而致者。

1)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之征,红绛舌早期;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心营热毒炽盛之征;

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干燥无津:阴液损伤之象。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

4)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心脾气血两虚,气阴两虚之征。

绛舌:标志着病情深重。

色鲜绛者多主实证,为营热炽盛之象,若绛而燥甚至干枯不荣者多主虚证,为阴液亏耗之象。

1)舌质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2)舌绛而干燥:邪热入营,营阴耗伤(“火邪劫营,营阴受损”——叶天士);

3)舌绛而舌面上有大红点:心火炽盛,热毒乘心;

4)舌绛而有黄白苔: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往往气分邪气太盛,逼入营分,向舌绛无苔转化);

5)绛舌上罩粘腻苔垢:热在营血夹痰浊;

6)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胃阴衰亡之征; 7)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肾阴耗竭之征。

紫舌:多为温病危重病证,多为脏腑郁热,热淤营血或肝肾阴竭。

1)舌焦紫起刺(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之征(烂喉痧、猩红热); 2)舌紫晦而干(猪肝舌):肝肾阴竭之征(青黑相合为紫——肝肾真脏色见); 3)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内有瘀血有感温邪之象。

(3)辩舌态:多与肝有关。

舌体强硬;舌体短缩;舌卷囊缩;舌体痿软;舌斜舌颤;舌体胀大。 2. 验牙齿润燥 门齿尤为明显

光燥如石→胃热伤津、肾阴未竭;多见于温病初起,肺卫郁遏,表气不通,津液不能上布者。 燥如枯骨→肾阴枯竭;多见于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 预后不良 齿燥色黑→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 3. 验齿缝流血

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实证;胃火冲击。

齿缝流血,齿龈暗红无肿痛→虚证;肾阴耗伤而虚火上炎动血。 4. 验齿龈结瓣

结瓣色紫→阳明胃热亢盛动血 结瓣色黄→肾阴虚竭,阴不敛阳,虚阳载血上浮。 5.

察齿垢形质 灰膏样→胃肾两虚,津气耗竭。 (二)辨斑疹白㾦 1.辨斑疹 麻疹的分布规律:多先起自上颚、口腔,继而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再则布于胸腹四肢,约三四日,以手足心见 疹为出齐。

丹痧:多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斑疹的诊察及临床意义

①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若见斑疹色淡红,而病势很重,则多为气血不足、邪毒无力透发之象,病情亦多危重。 ②审视形态

顺证:斑疹松浮洋溢,洒于皮表。(邪热外达)

逆证: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面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者。(热毒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