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与探索
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与探索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当前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究竟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困境分析当前,语文教学呈现出诸多困境。
教学内容滞后。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注重文言文的学习,而忽略了现代文学作品及当代语言运用,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当今社会的语言环境。
教学方法单一。
大部分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和背诵阶段,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语文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业成绩普遍不理想。
二、走出困境的思考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我们首先应该对当前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和调整,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
我们还应该注重语文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了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语言应用活动,如朗诵比赛、语文作文比赛等,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语文教学的困境,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
我们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浅谈语文教学的改革
生来说 , 根 本 不会 品读 意境 优 美 的 文 字 , 不会 品文 中精 美
的诗句 , 在 生活 中 , 更 不会积 累 语言表 达 自 己的 内心感 受 。
文天地里 , 让 学 生 感 受语 文 的 无 穷 魅 力 , 同时 使 其 受 到 情 感 的熏 陶 ,
并 且 获 得 思 想 的启 迪 , 以及 张 扬 个 性 , 进 一 步 提 高人 文 素 养 。 从 本 质 细 细品来 , 与“ 人文” 攀 得这 么近 的课 , 还有 多少语 文 味? 上来说 , 语 文 的本 色 就 是 一 种 爱 。 有 了 这种 爱 , 人 们 走 进 我们 的课 堂 , 2 语文 的“ 本 色” 才会说 : “ 语文课 , 真 美 !”
人间词话》 中, 王国维说 : “ 词以境界为最 学生 热爱 祖 国语 文 的思 想感 情 , 在理 解 和 运用 祖 国语言 方 美好的词语。在《 上。 有 境界 , 则 g成 高格 , 自有名 句 。 ” 在 讲授语 文课 的过 程 面对 学生 进 行正 确 的指 导 , 通过 积 累语 言 , 培养 语 感 , 发展 如 果 真正 上 出源 汁源 昧来 , 在 这种 情况 下 , 需要 我们 应 思维 , 在 一定 程度 上 使他 们 适应 实 际需 要 , 同时具 备识 字 、 中, 该 静 下 心来 , 抛 弃 世 间 的浮 华 , 一 方面 需 要 恰 当运 用 多 媒 写字 、 阅读、 写作 , 以及 口语 交 际 的能力 。 随着 新一 轮课 改 另一 方面 需 要让 学 生 充 分 朗读 , 领 悟 语言 文字 的 内 在 的 不断 深 入 , 语 文 教 育 逐渐 从 理 论 阐述 、 探讨 转 变 为课 堂 体 , 美 , 同 时感 受 文 中情 感 的激荡 , 进 而在 一定 程 度 上 唤 醒 学 教 学 实践 , 正 经历 一个 困 惑 、 反 思 到辩 证 、 统 一 的 发 展 过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的语文水平却越来越低,语言表达能力也难以令人满意。
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教育模式的改变,语文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功利化、应试化的方向,忽略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应该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语言能力发展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摆脱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
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当作一个分数堆积的工具,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教育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更要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质。
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情感认知,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建立起积极、健康、稳定的情感联系,使语文教育成为孩子情感态度培养的重要手段。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文字和语法,更应该关注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要教会孩子阅读、理解,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各种文体的重要性:篇章的缺失,文孔能力既没有提高也没有意义。
通过传统的文学作品、童话故事、诗歌歌谣等多种文学形式的教学,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我们应该注重语文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
从孩子的个性出发,教学适度灵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发展其个性特点。
语文教育既要以孩子为中心,又要有序、有度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的过程中发展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的求知思维、自主能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丰富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生命情感、人性品质的引导,我们要把个人与社会、文化与生命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在健康、积极的语文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凭借语文教育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
回归本源 走出困境——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堂模式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旦落实到我们 的课 堂, 都有可能成为“ 换汤不换药 ” 的老一套 , 即使再好 的教学方式方法也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形式上的游 戏。于是 ,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中, 我们经常 会发现以下现象 :
斥 着大 量 “ 非语 文 ”伪 语 文 ” 内容 , 文 课 失 去 了 “ 的 语 应 有 的 “ 文味 ” 结果 是 “ 了 别 人 的 田 , 了 自家 语 , 种 荒
的园” 。
验感悟能力难 以提高 。 还有一个 更为突出也更加令人难 以理解 的问
题 , 是 走进 一些 所谓 的热 心于 语文 教改 的学 校 , 就 从
龙冈中学校长 。
吕叔湘先生在论及语文教学根 本问题 的时候 ,
语文教学质量 , 课程教材 、 教学理念 、 教学方式方法 和手段固然重要 ,但现实的问题是失去了语文学科
教 师专 业素 养这 个本 源 , 即使 再好 的教 材 、 再好 的课
曾语重心长地说 :语文教学的问题说干道万语文教 “
论 ”课 堂 表面 上热 热 闹闹 , 实 质 上学 生在 语 文 方 , 而 面 的收 获甚微 ,尤其 是对 提升 学生 的语 文 素养 功效
很少有人专门关注语文教师队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
的 问题 。长 此 以往 , 文教 师专 业 素养 的 问题 , 乎 语 似 淡 出 了语 文教 改 的视野 。 重读 吕老 的话 语 , 我 又一 次 想 到 了 当前 语 文 让 新 课程 改 革 中遇到 的 种种 问题 。对 这 些问题 作 一点 理 性 的思考 和 分析 , 以 为推进 语 文教学 改 革 , 高 窃 提
跳脱困境、回归本体:部编版初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跳脱困境、回归本体:部编版初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策略研究【内容摘要】现当代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从横向比较,诗歌地位无论是在应试抑或是在学生心目中都明显弱于小说和散文;从纵向比较,现代诗歌的地位同样难以比肩古代诗歌。
不仅如此,诗歌中象征意义的难解与诗歌创作背景的历史复杂,都使现代诗歌教学陷入了困境之中。
对此,从现代诗歌本体入手,探究诗歌传统、象征意义与作者背景和现代诗歌之间的联系,成为了现代诗歌教学解离困境的重要途径。
继而,在此可提出现代诗歌的三种教学策略:群诗教学、一字立骨与读写一体。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困境;本体;教学策略现当代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当代诗歌教学陷入了困境之中。
此时,以现当代诗歌本体作为出发点进行现当代诗歌理论层面的探索就尤为重要。
继而,在跳脱出困境、回归至本体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才更有参考与研究价值。
本文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新的见解。
一、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困境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现当代诗歌在初中语文应试中所占的分值、体量比重极小,完全无法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相提并论,教师往往会忽略或者轻视这方面的教学时间比重与教学质量,学生也相应地难以从中收获兴趣。
另外,笔者在整理统编版初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篇目时还发现了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初中三个学年共载录现当代诗歌18篇,并辑录成课文12篇。
但是这十二篇课文只分布在七年级与九年级,八年级未辑录任何一篇现当代诗歌。
这样的排布方式既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现当代诗歌来学习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弊处在于缺少了八年级的承上启下,知识的传递与记忆都将会出现一段空白期,初一的现当代诗歌积累很可能功亏一篑。
最后,由于现当代诗歌文体的朦胧性质与语句分行排列造成的意义割裂,再加上诗歌创作背景的历史复杂因素,导致文化程度仍在更新阶段且过分注重词句理解的初中生难以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蕴,由此对现当代诗歌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并逐渐失去兴趣。
回归语文“本体性提升课堂有效度
回归语文“本体性提升课堂有效度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教课文”现象仍然是一种常态,许多教师仍然辛勤耕耘在语文“非本体”教学内容上。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那么,如何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呢?一、追溯根源,明晰“本体性”教学目标只有心中明确追寻的是什么,我们才能向着“明亮的那方”奔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的热词。
在众多的素养中,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根本,围绕语文“本体性”教学目标精耕细作,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策略)、语文技能上的生长。
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作为主要目标。
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有很多教师可能会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这显然是侧重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薛法根老师教学此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迁移运用这些语言;于永正老师教学此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则是体会和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掌握和运用。
可见,薛法根老师和于永正老师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直接指向语文元素的,教学目标非常精当简明,本体意识非常清楚,。
二、权衡轻重,选取“本体性”教学内容1.斟酌“这一类”,探究普遍性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要选择适切的语文本体性内容,首先要解读这一类文体的共同特征,挖掘其普遍性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小猴子下山》等童话故事时,我们不能将关注故事内容和思想教育作为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应抓住童话这一艺术特点,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听故事、入情入境地讲(读)故事、兴趣盎然地演故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语、丰富词汇、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这才是“这一类”文体所蕴涵的普遍性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回归传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声 音 的高 、 、 、 在表 情 达意 中的不 同表达 效 果 , 一 低 缓 急 另 方 面 , 合 中 职 学 生 专 业 特 点 开 展 口语 活 动 , 学 生 进 行 结 让
自我 介 绍 、 拟 与 家 长 沟 通 、 置 场 景 进 行 应 聘 面 试 的 模 模 设 拟 训 练 等 , 学 效 果 良好 。 教 总 之 . 职学 生原 有 的学 习底 子 薄 , 想 提 高语 文 教 中 要 学 的效 率 。 正 提高 学生 运 用语 文 的 能力 , 必 须 采用 多 真 就
语 文教 育受 到 的批 评 和压 力有 增 无减 。为什 么 众 多专 家 和 教 师 费 了 九 牛 二 虎 之 力 换 来 的 是 这 种 结 果 ? 原 因 是 多
方 式 使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积 极 性 下 降 了 ,教 学 效 果 也 十 分
方 面 的 . 一 个不 可 忽视 的 原 因就 在 于 : 但 中小 学 语 文 教 育 似 乎 陷 入 了 一 味 求 新 的 误 区 无 力 自拔 。 年 来 , 种 新 的 近 各
的 激 愤 之 言 。 以 毫 不 夸 张 地 说 , 国 现 行 的 中 小 学 语 文 可 我
窘 境 ,公 式 化 的教 学 模 式 因 重 重 弊 端 已 经 受 到 了广 泛 的 批 评 ,4 不 少 学校 开 展 的 一 些 教 学 创 新 依 然 未 能 真 正 改 v _ - 变 中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效 率低 下 的 局 面 。 鉴 于 语 文 教 育 的 特
种 形式 进 行课 堂 教学 方法 的改革 ,在激 发 中 职学 生语 文
中职学 生课 业 负担 较 小 , 余 时 间充 足 , 们 应该 鼓 课 我 励 学生 的课 外 多 阅读 优 秀 的文学 作 品 , 中汲取 知 识 , 从 逐 步 提升 语感 . 尊重 学生 审 美需 求 的前 提 下 . 导 学 生用 在 引
提升语文素养 回归教学本质——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解 、作文 写 作 、 r语 交 际 以及综 合 性 学 习等 方面 提 出 了具 体 学 习 ”教 学模 式成 效 较 为 明显 ,教师 可 以将 学 生 分 为多 个学 ]
要求 ,如 “ 能够 在 语 文 阅读 中初 步 熟 悉与 掌握 叙 述 、描 写 、 说 明、议 论 、抒 情 等表 达 方 式 ” 、 “ 步 了解 与 掌 握基 本 的 初 语 法 知 识 以 及 修 辞 手法 ”等 ,但 是在 部 分 教 师 的语 文 教 学 中 ,不容 忽 视地 存 在着 一 些弱 化 语 文 学科 工具 性 的现 象 ,表 现 在 解 读 课 文 内容 时 随 意 性 人 ,在 文 章 内容 发 挥 上 用 时过 多,对 文 本 的解 读 深入 程 度不 足 , 没有 注 重启 发 引 导学 生 感 悟 与研 究 重 点词 句在 具 体 语言 环 境 中 的含 义 ,甚 至有 将 语 文 习 小 组 ,提 出探 究 题 , 引 导 学 生 按 小 组 为 单位 进 行 学 习 讨
“ 到位 ” 齐
促 进 学 生 自主 学 习不 断 深 入 ,取 得 预期 的成 效 。 四 、 充分 体 现 语 文 教 学 和 谐 性 ,构 建 指 导 与 帮 助 作 用
“ 立体 式 ”
初 中语 文 教 学 改革 的 另一 个 重要 特 征就 是 教师 角 色 的有 效 改变 。教师 以往 充 当 的是语 文 知 识传 授 者 、学 习 过程 管 理
人文 性 是语 文 学科 的 一个 重 要特 征 ,教材 内容 大多 是 对 者和 学 习 成效 评 价 者 的角 色 ,在 新 课程 理 念 下 ,教 师应 该转 社会 生 活 的生 动 再现 与灵 活 表 达 ,与 学 生 的生 活与 思 想发 展 变 为学 生 学 习 的引 导者 和 帮助 者 角 色 。在 教学 过 程 中 ,教师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等问题。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的根本意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汉字、学习语法规则,更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是人们交流知识、传承文化的媒介。
只有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语文的本质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愿意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综合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写作、朗读、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知识的用途和重要性。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不仅仅是传统的诗词文章,而应该是一个包容性强、富有创造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样化表达,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社会的结合。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需要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热点、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贴合社会的需求。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语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希望各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能积极践行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走出困境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教学改革如何走出困境
走出困境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教学改革如何走出困境【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但冷眼旁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多地方走入误区,陷入困境。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改革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顾理成章。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
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
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
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但冷眼旁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多地方走入误区,陷入困境,现列举如下:一、自主学习之冷思考:从教师把握话语权,满堂灌而变成缺乏教师指导的放任自流,节奏调控失调,课堂教学松散、凌乱。
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无所适从。
学习过程容易失控,学生思维表面化,对文本理解局限于浅层次浮光掠影,忽略了实效。
二、合作学习之冷思考:几人一组围坐一起讨论的合作小组模式,表面看起来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分组讨论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其实仔细看,发言的老是几个“精英”,其它人或趁机讲闲话,或等着听现成答案,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
形式上热闹,实际上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
三、探索性学习之冷思考:探索性学习被有些老师理解成就是师问生答,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从头问到尾,固然有利于有效突破课堂重难点,使教学过程有序而规范。
但更多体现着预设,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处于被动思考状态,忽视了学生阅读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限制了个性化理解和自主表达。
回归本真,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回归本真,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作者:王红宾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20年第6期王红宾提倡初中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就是回归语文本来的、真实的面目。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回归本真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反思,促使自己能够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回归本真,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一、在阅读过程中领悟文章真谛,促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础。
阅读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
初中学生因为阅历、基础等方面的局限,有时在阅读文章时,往往很难找到突破口,通常只会机械地去念文本,思想却游离在文本之外,这样并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省略了“读”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不会深刻,从而无法感受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另外,通过阅读,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文本,将自己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相互交融,从而领悟文章的真谛。
在现实情况中,有些教师会觉得,学生虽然朗读比较流利,但是却无法体现出他们的个性。
而这也就是语文脱离本真的具体表现。
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就需要改变学生的朗读方式,创设一种更加鲜明的朗诵情境,让学生与教材互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采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更加新鲜、有价值的。
“读”就是要进行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最早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术语,通常是指要立足文本,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感知、阐释以及分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内涵。
“读”必须要回归文本,让学生与教材对话,直面文本,敢于提出疑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认知—质疑—再认知—再质疑的循环过程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必须要建立在文本之上,以文本为依托,围绕文本的内容来展开,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新课标下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
新课标下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迎来了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想顺利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这篇文章从教师、学生、教材和学校四个方面分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一、教师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要求最高的一环。
除了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
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多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对于不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采取“示范+锻炼”的方法,通过模拟写作过程,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乐趣。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思维的引导。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首先,学生需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的观念,学会主动出击。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
其次,学生要善于合作,培养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在课内外培养学生主动开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智慧,通过合作来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三、教材教材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多元化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增加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一,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现代教育不再强调知识的输入和记忆,而是注重知识的应用。
因此,教材中需要添加更多案例并通过实际应用来进行知识展现。
第二,教材也要创新,注重情境和实践的呈现。
除了注重文化传承和国学经典的学习,还要注重实际应用和情境体验的学习。
回归本位,探寻语文教学真谛
回归本位,探寻语文教学真谛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规定了总体框架,更赋予了许多精彩的内容及更加丰富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给语文课堂吹来了新风,这是一股清新之风、创新之风。
但是不能为了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活动,却忘记了小学语文教学之根本,回归教学的本位、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是真谛。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文本教学,较好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回归本味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086-01面对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的角色重心发生了变化。
教师用“语文的方式”上好语文课,显得更加重要。
这不仅是停留在语文的内容、人文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语文的形式,即语言的解读,国学经典的再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教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呢?一、兴趣洋溢,叩响语文教学之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那么这“快乐”从何而来呢?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源泉来自于兴趣,因此,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为人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小学阶段,课堂主人是儿童。
教育儿童,应顺从儿童喜欢嬉戏的天性,蹲下身子关注儿童的生活和需求,着眼儿童的生命成长。
兴趣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循序渐进,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享受快乐。
如在教学课文《雨后》时,我可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创设夏天大雨过后的情境,然后再唤起学生玩水、踩水的生活体验,甚至时逢雨季,也可以让孩子们放肆一回,在雨后的操场上跑跑跳跳,来感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验与水共乐、与泥共舞的情趣。
相信这样的教学将激起学生的童趣。
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策略分析
“语文越来越难教”,是众多语文教师的感叹。
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烦琐浮华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教学“套路”的华而不实。
就如孔乙己,明明已经穷得连饭也吃不饱,却非要穿上那件标志身份的长衫,尽管那件长衫又破又脏——这种脱离本位的举措,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我们提倡学科本位的回归。
一、课前预习——务必注意有效时间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在中小学和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中观摩语文公开课。
那些“成功”的语文课,听课者不得不为一些学生(往往不是大多数)超乎想象的接受能力所惊叹,一经打听,则是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而那些不甚“成功”的语文课,授课教师常常归因于学生未曾好好预习。
据笔者所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花在面面俱到的预习上的时间绝对不少于一课时。
试想,每堂课一个课时的预习,再一个课时的复习,在如今每日语文课都要上到两节左右的情况下,如此重负,学生如何承受?如果常态授课也如此操作,现实吗?教师、学生能不累吗?我们提倡当堂预习。
据笔者调查,由于学业负担沉重加上天生的惰性,一般情况下,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者不超过五分之一。
另有五分之一学生以“抄”的形式敷衍了事,而超过60%的学生无动于衷。
如果有重大的公开教学任务,三种学生各占三分之一。
总之,课前预习所起的作用颇为有限,常态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笔者当年在中学任教时,基本不布置课前预习;如今,因工作需要偶尔也到中学借班上课,总是上课铃响后挤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做当堂预习。
可以这么说,授课之前,学生基本不知道教学内容。
当然,预习要求必须简明扼要,只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如此,一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二来学生在教师的眼皮下预习,难以偷工减料,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另外,也顾及了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当场预习当场巩固,效果特别好。
二、教学环节——力求达到返璞归真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范本,基本都有硬性的规定,尤其是教学环节,硬性地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正视“困境”才能走出困境——读《回归本体 走出困境》后
正视“困境”才能走出困境——读《回归本体走出困境》后朱显驹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7(0)11
【摘要】《中学语文》就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文章尖锐指出:“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使语文教学的本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异化,成了应试工具。
”文章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体,才能走出困境,而要走出恶性循环的困境,“必须坚定不移地确立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性质和地位。
【总页数】2页(P4-5)
【关键词】走出困境;语文教学实践;语文学科;回归本体;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改革;语文素质;大学生;中学生;表达能力
【作者】朱显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走出困境实现"统合"、回归本然--读杨坤生老师所著《课程统合化的探索》 [J], 程方平
2.走进生活,走出困境--新课程下农村学校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之路 [J], 黄灵福
3.只有进攻才能走出市场低迷!!——方便面企业如何走出原料涨价困境 [J], 金焕民;刘宇
4.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J], 本刊评论员
5.汉语文教学的曙光——读《回归本体,走出困境》有感 [J], 崔志强;高兴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归本源走出困境——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回归本源走出困境——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王万忠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年(卷),期】2011(634)006
【摘要】语文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
当前,在一些地方语文教改更多地关注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转变,而忽视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致使语文新课改在一些地方陷入了困境。
语文教改要想走出"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就必须切实重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王万忠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江苏盐城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走出困境迎接挑战——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和反思 [J], 陈丽华
2.正视“困境”才能走出困境——读《回归本体走出困境》后 [J], 朱显驹
3.探幽与反思:走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困境 [J], 黄丹丹
4.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J], 本刊评论员
5.走出“制度陷阱”: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供给困境反思 [J], 王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困境?对于这个问题,要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本体去考察。
按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
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本体的这一界定,是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中学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语文教学距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
这里有汉语文本身的问题,有教学认真、得法的问题,还有应试教育影响的问题。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与考试“对口径”,语文课教得比较死,知识讲得多,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法也多,通过语言实践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够。
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少地区和学校,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任务,使语文教学的本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异化,成了“应试工具”。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走出恶性循环的困境,必须深化教改,回归本体——坚定不移地确立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地位,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7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第一线涌现出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宁鸿彬、魏书生、洪镇涛、陆继椿等一大批教育改革家。
他们从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序列、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效能(包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体系的革新等层面,向语文教学上的传统偏见和习惯老例进行冲击,开拓创新,建构起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而大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却呈下降趋势。
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使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效率,必须在80年代奠定的基础上,把语文教改的重心自觉地直接推向本体层面,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
80年代末,东西南北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这一探索,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不大也不小的浪潮,其中洪镇涛关于“学习语言”的理论与实践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经过他的积极探索,和在他指导下武汉市洪山区三年来富有创造性的语感教学实验,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本体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框架。
这个体系以文化上的反省与自觉为前提,以对语文学科本体的科学认识为逻辑起点,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感训练为贯串线,以语文能力的建构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为归宿,以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为依托,力求将教法与学法、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先进教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从而在众多语文教学体系中独树一帜,生气勃勃。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体?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探索者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特别是洪镇涛构建的'新体系中涵括了学习语言的基本原则、训练途径、操作方法,应认真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使之不断得到修正、丰富和完善。
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来把握学习语言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为教学与教改提供正确的导向。
那么有哪些规律需要我们去把握呢?
第一,科学性与人文性。
语言的构成和语言的组织是有规律的,语言又蕴涵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产物,因此,语言是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教学对人文性的忽视,使活生生的语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暗淡了德育的光采和美育的魅力。
这是应试教育扭曲语文本体所必然带来的负面效应。
如果离开语言实践语言训练去弘扬人文,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削弱乃至否定语文本体。
弘扬人文,首先就要认识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
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最大的失落,正是这种最基础、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思想教育的失落。
在主张加强人文性的时候,不要忘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指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序列化,做到“目标与目标间的系统完整”[1]。
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规律可寻的。
张志公先生认为,“摸清楚这些规律,运用它,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
[2]当然,也不能理解得太死,要求一环套一环,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固定。
因为“语文教学中有这种现象:往往一个内容不可能一次学好,而是要反复学,循环学,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
这个特点应该考虑到”[3]。
如何从学习语言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内容,安排序列,讲究方法,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
那些流行于世以单纯应试为目标的“训练体系”,很难说是科学的。
语文教学要总结历史的经验,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的需要,批判借鉴西方语文的科学传统和中国语文的人文传统,建立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第二,语言系统与言语活动。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个由关系构成的系统,其结构可区分为“ 语言系统”和“言语活动”;语言系统是隐藏在言语活动之中的语言能力,即作为一般规范的语言,言语活动则是语言模式得以抽象的语言能力的体现,是最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行为,二者相互依存。
从这个基本原理可以分离出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系统,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进入他周围由每个个体的听说读写构成的言语世界的同时,构建他自身的言语世界,使他获得作为言谈者显示他对世界的复杂感受和生动经验,显示他的心理和个性的生活能力。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语言,而是“言语”,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从这个基本原理还可以分离出每个单词既具有公共语言活动所赋予的那种固定的普遍的意义,又具有因说话人的个人化使用、解释而作为言语的特定意义。
所以,意义是流动的,只存在于语言的应用之中,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唤醒人对语言的意识。
这就决定了不能静止地学习语言,要在运动中、在
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
把言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实践、训练作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绑在“应试教育”战车上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主要表现在言语的一体化或规范化。
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程度作为个性发展目标的不可替代的内容。
提倡大语文教育、设置语文活动课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们符合在运动中学习语言的规律,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能促进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