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

合集下载

滋养生命的语文

滋养生命的语文

滋养生命的语文作者:吴迎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6期课堂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展和个体生命生长。

语文教学做到深入解读与深切思考,简简单单教学与轻轻松松阅读,方能回归语文之本。

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滋养生命的课堂。

一、滋养生命的语文,就要从学习经历上体验与感悟语文教学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教学设计是一种智谋,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智慧。

“没有经历就没有学习”,“让课堂从学习经历出发”和“学习经历成就有效课堂”。

告诉我们:学习,不管是学习技能,还是学习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主动的参与和切身的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肯定不会给学习者留下什么痕迹。

可见“经历”对一个人的生长与我们追求的高效教学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当一篇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只是用口读读,读完这篇文章也就过去了。

如果你不仅能用口读,还能用大脑去构思文章的情节,用情感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感受,用手在文章重点处勾画,把自己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写一写,甚至还当着全班同学把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公开宣讲,你觉得这篇文章还能够轻易从你的头脑中滑过吗?答案毋庸置疑。

这就叫“经历”。

课堂从“经历”出发,就能驶向理想的彼岸,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滋养生命的语文,就要从语文深度上挖掘与把握语文的深度不是简单的追求深奥和深刻,而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紧扣文本,通过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在教学中不断遮蔽,去蔽,再遮蔽,再去蔽,使文本的存在意义不断涌现,使学生达到可能认知的高度,不断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进而破除肤浅学习带来的倦怠感。

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应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单一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深度语文”注重文本与“我”互动,强调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一双手》这篇文章中,两次对张迎善的手进行了特写,凸现这双手与众不同,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仅从文字表面上理解,这双“大”而“奇”的手,就会很快出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双减的作文素材(1)

关于双减的作文素材(1)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柳宗元)适用主题:顺应本性,尊重规律运用示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的话,也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启发。

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其按照自身的习性成长,才能高大茂盛。

培养孩子也是一样,若逼着孩子参加课外培训,违反孩子成长天性,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最终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好在,“双减政策”如一场甘霖,及时落下,正在全面改变这种状况。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适用主题:重视根本,回归本质运用示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管是什么教育,都应该回归这个初心。

《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双减政策”的实施,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减缓家长焦虑,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适用主题:奉献,热爱运用示范:“双减”要有“减”,也要有“加”。

“减”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家长的升学焦虑,加的是学校的管理重任,老师的教学压力。

当然,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育人也是职责所在,不容推脱,而奉献精神则是优秀传统,理应传承。

面对“加责任”“加压力”,相信学校和老师可以有效应对,不负所托,力争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4.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叶芝)适用主题:教育,启发(诱导)运用示范:“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双减政策”相当于点燃了一把素质教育之火。

实施该政策后,孩子的负担大大减轻,以往那种灌输式的课外培训,基本上消失不见,而校内的素质教育则有效回归。

如此,将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将推动整个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

5.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的过程。

(佚名)适用主题:慢慢来,有耐心运用示范:有人说,教育孩子,就像牵一只蜗牛散步。

此话不无道理。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必须要有耐心,不能着急。

其实,也不必着急,把教育孩子当做养花艺术,多点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其实也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体现的教育思想作文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体现的教育思想作文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体现的教育思想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体现的教育思想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古语体现的教育思想。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按照事物的天性去引导它,使它能够尽其本性"。

听起来好像有点难懂,不过我觉得它讲的是一种尊重每个人天性的教育观念。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小朋友特别喜欢运动,有些小朋友则比较喜欢画画呢?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天性不同啦!有的人天生运动细胞多一些,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比较有兴趣。

如果老师硬是要让那些喜欢运动的孩子们整天画画写字,而把那些爱画画的孩子赶到操场上做体育运动,那就是违背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结果只会让孩子们觉得很累、很痛苦,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学习和发展,这样他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过上快乐的学习生活。

就像我的同学小红特别喜欢舞蹈,老师就多给她机会学习舞蹈并参加比赛;小力虽然不太爱运动,但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老师就适当减少他的体育课,多给他一些数学方面的培养。

当然啦,这并不是说就完全放任不管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作为老师,还是需要适当地引导孩子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

有时候孩子们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在哪里,这就需要老师们用心观察和发现。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时刻谨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智慧,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去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每个孩子的潜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以上就是我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古语体现的教育思想的一些小小感悟,希望大家觉得有意思,也能从中get到一些宝贵的道理。

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指出来哦!篇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在上课的时候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种树郭橐驼传》讲种树要得法,否则“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家庭教育不也是如此吗?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才会有“硕茂”的结果。

你认同上述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对待树木的做法能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启示。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启示我们,何为对孩子真正的“爱”,怎样的做法是对孩子的“害”?郭橐驼点明自己种树的根本方法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人做不到,也就是他植者束缚或阻碍了木之天性。

那么要教育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什么。

孩子的天性就是渴望自由、爱玩、好奇等,父母懂得了这些,不去阻碍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自然就能像树木一样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敢放纵孩子的天性,或者出于父母之爱,或者出于社会的压力,早早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和培养,甚至从学前班就开始“卷”,报各种班,学各种才艺,恨不得把孩子打造成全能者,这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这些“爱”和“忧”表面
第1页共5页。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知识和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知识和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知识和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节选)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长寿,活得长B.不抑耗其实而已实,果实C.根拳而土易拳:拳曲、伸展不开D.则又爱之太恩恩:恩情2.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答案】1.D2.B【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爱之太恩”意思是“爱它太情深”。

所以“恩”,有情义。

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郭橐驼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

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专题29 读写结合与教考衔接(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原卷版)

专题29 读写结合与教考衔接(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原卷版)

考点二十九读写结合与教考衔接——突破高考作文题(原卷版)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诀窍,细细思忖,又何尝不是育人之法呢?其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种树”喻“育人”,如成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作为青年的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赤壁的明月与清风让贬谪黄州的苏轼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荷塘的月色与荷香让“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偷得片刻的宁静与欢愉,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让残疾而困顿的史铁生领悟到生命的活力……在人生旅途中,总会有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让人心生感慨并难以忘怀。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你以“带你走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纷繁芜杂。

身处其中,有些青年方向迷失,目标缺席,“佛系”“躺平”;有些青年志向远大,但半途而废,人生“停摆”……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获得人生启迪,如《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学之道》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对“始”和“终”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态度,甚至是事情的结果。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积极主张。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人也确实从国外拿来了不少精华。

但是,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抱有刻板印象,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明白我们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之道作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之道作文

“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发言稿写作指导及范文种树之道,移之教育【作文题目】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谈到郭橐驼种树的技巧,“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繁茂)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习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结实)。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这个问题先让同学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应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主动发挥自身的潜力特质;有的同学认为,学习需要干预和管理,应该“旦暮抚之”,不可“去而不顾”;有的同学认为,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加以约束,正确引导……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参考立意]1.最好的育人方法是尊重学生个性.顺应天性,做到因材施教;2.“放养”不是“放纵”,育人也需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精准培养;3.教育要讲究艺术性,既要给空间,也要有约束,主张张弛有度。

[思路提示]树木与育人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在育人方面,我们可以向郭橐驼学习什么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生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

可是,“放养”不是“放纵”,“放手”不是“无为”,积极的引导和约束也是必需的。

这道作文题立足育人话题,考查学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辩证性。

亮眼标题吴悦《诵天性之诗,歌引导之章》黄怡馨《顺天性而教,施约束以育》蒋洋《严管诚可贵,顺性价更高》丁鹏龙《顺性而为须存,引导约束勿缺》【学生范文1】顺木之天,旦暮抚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每个孩子都是深藏于土中的花种。

破壳、萌芽,须得种树人培土灌溉;舒枝、结实须得顺其本性,方可繁花压枝,香传千里。

顺天致性——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顺天致性——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顺天致性——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柳宗元认为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这是一种自然主义倾向的教育思想。

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记述了长安西乡一位以种树为业的驼背老人,实际上是个农艺家。

他因为能适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所种树木无不生长得很好,有人问及其中的道理,他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如果“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这段话实际上是柳宗元借种树老人之口,讲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地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近代龚自珍写的《病梅馆记》,受其影响。

第 1 页共 1 页。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王顺民柳宗元有篇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说种树要“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就是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用心栽好后不要剥开树皮去看死活,经常摇它看培土的松紧。

育人如同植树,我深以为然。

下面我围绕这个问题谈三点浅见。

教育开始于爱心。

树要栽好,需要对树的成活抱有强烈的希冀。

假如你有个继子,名义上是父子关系,却很难对他的成败真心喜悦或悲伤,但是亲生儿女就不一样了,他是你的作品,你生命的延续。

你当然会不惜用心全部的力量与智慧去促其成长。

原人大附中名师王金战让那么多的学生考上好大学并不令我很在意,但他将自己没考上高中的女儿,通过亲自调教,最终将其送进了北大法学院,却让我觉得他真有些本领。

不能不说这有爱心在支撑。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会怀疑,把学生当然子女来教育会不倾尽全力。

教育过程需要耐心。

树的成材非经多年不成,育人更是如此。

就在我跟大家说话的此时此刻,我班上很有可能有学生借上厕所的机会到外面去透风了。

我经常和李老师笑谈,带一届学生就是与部分学生做斗争的三年,而大多是以我们老师的妥协和失败告终的。

是啊,以成人的思维思考学生,以高三的眼光看高一的学生,可能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我经常跟学生说,我教不了你们什么,生活将教会你安身立命所需要的一切:你们睁眼看看,班上谁的成绩最好,他是怎么学习的;班上谁最受人尊敬,他是怎么做人的;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些特点等等。

世界上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是要经历挫折之后才会刻骨铭心的地记住道理,之前许多的行为可能都是徒劳的。

我能做的就是怀有耐心,帮助学生体验和思考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风雨历程,找到一个契机,让他们坚强起来。

如果他是可造之材,我将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高中三年或更短时间内,心智成熟下来。

细心想来,频繁的愤怒只会亵渎你的智慧,过多的唠叨只能说明你的无能。

少批评,少表扬,少表态,多给学生看世界的机会。

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

野生植物的总比盆栽的植物生命力顽强,这就是人为的祸害。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传统英语语言教学要么从人的角度出发,过度强调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要么从语言客体的角度出发,囿于纯粹的客观性,消极看待人的他主性和受动性;要么从外在环境的因素出发,无视语言的生成性和学习者的天性。

高职学生性格各异,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缺乏适合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因此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只有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扬长避短,才能促进英语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一部分孩子积极主动参与,而另一些同学会刻意边缘化,甚至对英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通俗而言,一类是优等生,至少是上课积极配合老师的一类,另一类就是消极对待英语课的后进生,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差距越发明显,许多同学在失败打击中,最终自我放弃。

这样的差距除了与他们自身英语基础有关,更多的是与他们自身性格有关,英语中性格一词(character)源于希腊语“character”,原意为雕刻,后转意为标记、记号、特点、特色。

性格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特质正是他们的性格自然流露,他是否喜欢这门课,与他的兴趣、性格有着很大联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天”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性”是生命体的自然本性。

我们强调在日常英语学习中,要多考虑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在英语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制定标准,而不能一棍子打死,泯灭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一、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性格外倾的人,善于交际,对外部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关心和兴趣,乐于学习,乐于表现,社会适应能力强。

所以在英语学习方面,外向型性格者言语表达倾向强烈,乐于张口读或说,这种表现不一定与英语学习成绩成正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的融入课堂环境,接受新的语言知识点,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习得语言。

相比内向型性格的人,外向性格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被指出,然后改正。

《种树郭橐驼传》的教育启示

《种树郭橐驼传》的教育启示

47B03/2017(二)教学过程1.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什么是数轴?数轴有哪三要素?”让学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2.5,0,2,-4,4。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家到学校和从学校到家行走的路线____,行走的距离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自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得出绝对值的定义。

由以上问题可知,7到原点的距离与-7到原点的距离都为7,这时我们就说7的绝对值是7,-7的绝对值也是7。

那么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如何定义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当然,准确定义还要回归教材。

4.理解绝对值内涵,初步应用。

①|-3.7|表示什么意义?②-5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_____个单位,记作____。

③|15|=____;|-9|=____;|0|=___。

通过初步应用绝对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涵义的理解,加强学生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5.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呢?”例如|2|=2;|-2|=2;|6|=6;|-1.5|=1.5。

那么,|a|=?从简单的数字开始探究,然后过渡到数a 的研究,探究过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

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老师适时点拨,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6.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讲完课教师要及时布置课本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教师鼓励学生抢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7.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刀切”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鼓励学生使用“多观察、勤思考、大胆猜、勤钻研”的学习方法,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作者:肖雅思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22年第03期【摘要】教育应“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达到“以自然法育自然人”的教育目标。

建班育人的实践应根植于儿童世界,教师可以积极创建书香班级,以阅读活动滋养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以导行儿歌涵养学生的德性;打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时空交互维度,让家校共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自然主义教育【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3-0032-06【作者简介】肖雅思,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为只有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其按照自身的习性成长,才能高大茂盛。

作为教师,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立足三尺讲台,种桃种李种春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我一直秉持“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教育”理念。

正如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漫长的周期,教育也是“慢”的艺术。

树木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步增加年轮,学生的成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也需要在一轮又一轮的成长中圈画出自己的“年轮”。

万物的生长顺应自然规律,教育也应“顺其自然”。

在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当留白,张弛有度,让土壤酝酿、休整,在适当的“季节”里给学生适当的“阳光”和“雨露”。

一、育心:书香在满溢,悦读滋养儿童心灵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因而,教与学的任何行为,都应是顺应学生的天性自然而然展开的。

为了建设一个“要成长、正成长、持续成长”的成长型班集体,我在班集体中推广阅读,以书为媒,滋养学生的心灵。

为了营造书香班级的氛围,我带领学生们创立了图书角。

《种树郭橐驼传》主旨辨析

《种树郭橐驼传》主旨辨析

《种树郭橐驼传》主旨辨析作者:张倩邱道学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1年第11期摘要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的传统解读观点认为,《种树郭橐駝传》的主旨句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本文重新从文本语言层次、行文逻辑、思想主题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文章,指出“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才是文章主旨所在。

本文还借此反思了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提出:“熟读”文本结构与内涵,体会作者的视角与逻辑起点,是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文本内容;文章结构;主题思想;阅读方法深受名门望族“积极用世”家风影响的柳宗元,自登上政治舞台就非常关心现实社会情况。

面对中唐赋税甚多、民不聊生的现实,柳宗元抱着对百姓深切的同情,提出宽简为政、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

《种树郭橐驼传》写于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之初,作者在文中即明确表达了这些主张。

笔者研究发现,迄今为止,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仍存有不少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在文中的作用,而将注意力放在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句话上,导致了文本主旨句的错位。

下面,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观点,据此展开讨论,以明确本文的主旨。

一、对《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的两点质疑对于《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主旨,《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的阐释:第三段“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述,说明“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的养树法则,并由“顺木之天”推论出“顺人之天”,也就是“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规讽为政者,主张让百姓休养生息,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1]131但是,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以上阐释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从文章内容来看,“顺木之天”中“天”的具体表现就是“植木之性”。

为顺应“植木之性”,郭橐驼先是“其莳也若子”,其次才是“其置也若弃”。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构建自然成长家园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构建自然成长家园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构建自然成长家园作者:陈霞唐文亚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0年第11期学生的成长应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应适应自然、合乎自然。

只有“让生命自然成长”才能“为幸福未来奠基”,后者是目标,前者是实现目标的策略。

要想“让生命自然成长”就是要站在儿童立场,顺应儿童天性,回归教育的本真。

2018年,我校提出自然成长取向的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及精细化实施,形成我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并保持强有力的生命潜力。

一、建设自然成长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我校“诚晓文化”的建设已初具体系,我们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将文化完美地融入故事之中,使其具体生动地走进师生心田。

我们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以“自然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校训“诚、晓”为思想底蕴;以优化、美化校园为重点,积极营造物质与精神浑然一体的“自然成长文化场”,从而唤醒生命自觉,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活动文化为延伸的学校文化系统。

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

城小着力打造绿色草木文化、六艺班级文化、经典楼道文化、同时,追求大科普基地、大图书馆的格局,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独具特色,使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二、创建自然成长背景下的无形德育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深入落实精致德育,将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突破口,开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是最高的准则;管理,是最严的关爱;学习,是最佳的路径;行动,是最好的传承;成效,是最真的体现。

我校把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除了发挥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外,还形成了“知行课程、爱国课程、科普课程、感恩课程、艺体课程、家校课程”六项特色德育课程体系。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学解读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学解读

作者: 李志清[1]
作者机构: [1]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215011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视界
页码: 17-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儿童天性;社会化;规则意识;教育学
摘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阐述的是“治民”之术,被现代人引用为教育上对儿童天性的顺从。

面对这种观点,需要从儿童天性及其社会化的视角加以正确的教育学解读。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其紧要之处,需要对这样的规律加以合理运用,而非消极顺从。

古人在论及“性本善”后紧接着就指明“习相远”和“性乃迁”,这就要求教育要正视儿童的天性之恶。

人的本质是有其社会性的,所谓顺应人的天性发展,要基于社会化过程,要在社会化进程中得到规范。

学校教育要旗帜鲜明地树立起为了学生社会化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遵守规则,敬畏规则,把恶的天性关进规则的笼子里。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单篇梳理5 种树郭橐驼传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单篇梳理5 种树郭橐驼传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单篇梳理5种树郭橐驼传微点夯实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第1段)郭橐驼,不知始①( )何名。

病偻②(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①( )。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②( )蕃③( )。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④( ),莫能如⑤( )也。

当初,原来脊背弯曲用,使且多仿效比得上(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①( )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②( ),其培③( )欲平,其土欲故④( ),其筑⑤( )欲密⑥( )。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⑦( )。

其莳⑧( )也若子,其置⑨( )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⑩( )得矣。

故吾不害⑪(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⑫( )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⑬( )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⑭( )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繁殖舒展培土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结实照看栽种放下本性妨害拳曲,伸展不开已经察看,检验(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①( ),移之官理②(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③( )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④( )尔植,督⑤( )尔获⑥( ),早缫⑦( )而⑧( )绪⑨( ),早织而缕⑩( ),字⑪( )而幼孩,遂⑫( )而鸡豚⑬( )。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⑭( )且怠⑮( )。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顺性而为,共筑人才之林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顺性而为,共筑人才之林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顺性而为,共筑人才
之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中国人常以栽种树木来比喻人才培养。

《管子•权修》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种树成功的关键;违背树木生长的天性,“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是栽种树木的大忌,是种树失败的根本原因。

读了上面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管子•权修》中的话意思一年的计划,莫过于栽种谷物;十年的计划,莫过于种植树木;终身的大计,莫过于培育人才。

此句演化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生动地强调了人才培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国家管理者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

《种树郭橐驼传》中“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指顺应树木发展的自然规律,使其本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按照规律来培养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

两段话分别说明了国家培养人才的
第1页共5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第一篇:“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家现在经常谈到的,要“回归语文”。

问题在于:什么是语文之“本”,我们要回到哪里去?一、追求本色的语文教学有论者提出“本色语文”、“自然语文”,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法,这个“自然”、“本色”就是语文之“本”,语文首先应该务本、求实。

这个提法是有针对性的,目前在课改进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有的地方语文课上得不太像语文课,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就是打外围战,唱歌、跳舞、多媒体、音乐、图画、综合实践活动,走到社会上去,生活中去,还有的在教学中链接了很多跟语文关系不大的各种资源,主观上是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就采用了很多手段,有些手段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直接或间接起了作用,而有些手段现在看来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或离开语文课程目标本身越来越远的。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一个词,叫“做课”。

要搞公开课、观摩课,要组织教学大奖赛,我们就经常讲“做课”。

仔细一琢磨,“做课”这个词我总觉得有点问题,“做”很大程度上是人工的,就像雕琢,“做”很有可能隐含着预演,“做”会变成让学生配合教师。

有的公开课上完了,主讲老师会说:“谢谢同学们对我的配合。

”这意味着任务完成得很圆满,一切都在预设之中。

这就使我想起,美国政府派了一个专家代表团到中国来考察访问,听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于是到课堂上来听课,主讲的是特级教师,讲得神采飞扬,课堂设计结构严丝密缝,无懈可击,学生是对答如流,发言踊跃,老师的板书是一丝不苟,没有一个废字,那位特级教师自认为圆满完成了任务。

后来请问美国代表团的反应,有一位就讲:“这节课,学生看来好像原来已都懂了,既然学生已经全都懂了,老师上这堂课干什么?”我想这是一堂非常典型的“做课”。

那么在我们基础教育实验过程中,我们开展的各种活动,有没有在有意地做课呢?我们各种培训会上的课,观摩会上的课,教学大奖赛比赛的课,和平时所上的课是一样的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呢?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培养出的是教师演员,培养出的是学生演员,然后作为课改的典范在全国推广,这样是不是课·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改的本意呢?我们每位老师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因此提出“本色语文”、“自然语文”,要“回归语文”,这是完全正确的。

二、语文教学回归何方但同时问题就来了,回到什么地方去?“回归语文”就是回到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吗?“回归语文”就是要回归到过去“工具论”大行其道的那个时代吗?我不否认,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好的语文改革经验,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宝贵经验,就是感召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他们的经验要我们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和推广,最终超越个人的教改成果,实现全国语文课程的一次重大转型。

新世纪初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过去的传统和经验有继承,也有创新,其中比较正确的理念,体现母语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一些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是由他们的心血凝铸而成的。

不能认为,搞语文课程改革把这些老师的经验抛弃了。

问题是虽然有这些优秀教师,但是我们普遍的课程实践、课堂上通行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

如果说我们现在在课改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要“回归语文”,回到语文之“本”是那个“本”的话,那么第八次课程改革,国家投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在全国大张旗鼓地步步推广,我想完全没有必要。

为什么要改革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我们过去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与学生经验、社会经验不联系的,是封闭式教学;是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语文“工具性”的目标落实到一个个知识点上,而不是三维交融的;它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

所以《纲要》指出要改变几个“过于”:过于死记硬背,过于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机械操练等等。

⑴我们衡量语文课程的成败得失,首先要回到这个“本”,就是课程改革之本。

如果我们回归语文之本,离开了这些课程改革的根本的话,我们的大方向就错了。

这是回归语文之本的一个根本的根本。

回归语文不是回到过去的状态,这是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指出的。

三、回到人本我们要改革语文课程,会不会有弱化双基之嫌?课改绝对没有否定语文的基础。

真正回到语文之本,我们要培养新型人才,就包含着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

但我们现在讲知识讲基础,已经不完全是过去语文课程所理解的那个知识和那个·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基础了,它是新教育背景下的知识,新知识背景下的基础。

信息时代的信息社会非常讲究知识的整合,整合到哪里呢?应该整合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中整合语文知识。

这和我们原来所理解的、孤立地以技艺性手段来掌握的、离开人的心智情感发展的、把它逻辑化线性化的、把它抽象概括的、以知识点方式呈现的知识,不完全是一回事。

时代不同,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也不同。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讲过一句话:“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法国当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埃德加·莫兰在谈到面向未来的教育时说:“这个教育的任务不是传授纯粹的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它同时促进一种开放的和自由的思维方式。

”⑵如果说过去普遍流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把知识分离、隔绝、“箱格化”,在培养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的话,那么未来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呼唤我们,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往培养具有构造得宜的头脑这个方向努力。

因此,语文回归本体,不是回到过去曾经流行过的唯工具论,回到唯知识论。

具体说来,对于语文之“本”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人本。

语文课程要实现的目标,首要的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

要了解学生,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才是好的语文老师。

这里所讲的人本,不要觉得那是西方的东西,我们的老祖宗,孔子也好,老庄也好,都关注人本。

孔夫子是中**语教育的奠基者,他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孟子把他的思想概括为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叫“仁者爱人”⑶。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也可当作教育思想来理解。

仁者爱人,从课堂来说,从教育者来说,就包含着老师与学生这样一对关系。

“仁”字的造字方法是会意,二人,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说文解字》云:“仁,亲也。

从人从二。

”孔子对人的理解,字义的核心说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按徐铉的解释,“仁者兼爱,故从二”,二人,就是我和你的关系,自者和他者,自者是我,他者就是另外一个人。

既然有自者有他者,所以他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到了孟子那里就发展为“推己及人”,那就涉及到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继承这一核心思想,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人,其次把学生当成人,这与现代社会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要求·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是相通的。

叶圣陶先生当年曾经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这心灵的发展便是国文教授的重要目的。

”⑷我们不能不佩服前辈语文教育家的前瞻性眼光。

这次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首先是要倡导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建立民主的教学秩序,打破教师中心教学权威。

有这样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才会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对话。

有的老师把对话仅仅理解为“我提问,学生回答”,我抛一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先是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大组总结发言,认为这就是对话,这种对话是从技术层面、形式层面上体现的对话。

真正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沟通,那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是我们从孔孟讲的“仁者爱人”引出的思考。

要把学生当成人,而不是当成工具,用孔子的另一表述,就是“君子不器”⑸。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完全是后来所说的阶级等级关系中的君子,孔子所说的君子包含着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区别,是指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这样的君子是真正的人。

器是器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具。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评论子贡的一段话,可作为“君子不器”的佐证: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弓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

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⑹ 你看中国人的人本思想多么伟大,在孔子时代就提出了真正的人的涵义。

一个真正的人,重要的不在于掌握一门具体的谋生技艺,而在于有“志广思远”的独立人格和理想,他是不会把自己当工具的;既然自己不把自己当工具,自己把自己当成人,那么推而广之,推己及人,你当然也就不能把别人当工具,当一名教师,你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的人,那么学生就是有生命力的种子,等待你给他浇灌,给他土壤,给他阳光,给他肥料,让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现代教育关注的人的终身发展。

我们看过去的课程,看过去的社会,看20世纪的整个工业化时代,我们就是在把人当成工具,很大程度上,由于生产是批量的生产,所以教育也是批量地生产人,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人。

这里,我不禁联想起古希腊一个著名的传说:有一个拦路大盗名叫达马斯忒斯,外号“铁床匪”,他常把行人请到自己家里,招待吃喝,然后让他上床休息。

他的床有长、短两张,他强使身高的睡短床,截去长出的部分;身矮的睡长床,拉长他的身体,使与床齐。

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是像达马斯忒斯一样,拉长截短,使之整齐划一,那将造成·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什么后果呢?特别是20世纪后期较普遍的情况是,受到国际上技术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语文课程成了纯工具课,课程的人文资源大量流失,反复地搞机械训练。

当语文课程排除了学生的情感,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能养成很好的习惯,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投入,老师在技术层面叫他操练、操练、再操练,你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能体现吗?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是老师的工具,到了考场是应试的工具,到了社会上就是机器里的一颗听话的螺丝钉,这样,何来人的全面发展?何来人的终身发展?前面说过,一堂公开课完成了任务,老师会不由自主地说“谢谢你们配合我”,其实就包含着学生已经成为老师的工具了,帮他完成任务,帮他表演角色而已。

所以,回归语文,注重人本,我们要坚持改革的思想,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

四、人本要落实到文本回归语文首先要突出人本,然而又要关注文本。

如果光说人本不说文本,那么其他课程、整个教育都在关注人本,这不是语文的特殊性。

所以回归语文,我们要关注文本,这里讲的文本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是一篇篇课文,讲到文本的时候,文本的两个层面都要关注,即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两个层面,通过文本,指向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