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症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一、消化内科常见病证1. 胃炎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胃部酸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

### 2.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3.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二、呼吸内科常见病证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喘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 2. 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闷、气促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3.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喘、胸闷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三、心脑血管内科常见病证1. 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失眠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 3. 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面瘫、言语不清、偏瘫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四、泌尿内科常见病证1.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第二节咳嗽【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内邪干肺(痰与火)【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标实为主:祛邪止咳本虚为主:扶正补虚【证治分类】(外感+内伤)第三节哮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病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诊断依据】①呈反复发作性。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目的:通过中医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住院医师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证、病种的中医诊断、治疗,成为一名能独立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的中医医师。

意义: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中医特色。

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技能以及内科危急重症的中西医处理技术,达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水平。

第一单元外感病症(一)感冒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2)感冒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1)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2)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3)风寒感冒治疗加减变化;4)寒包火感冒治疗原则。

(二)外感发热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兼夹证、变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发热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三)湿阻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湿阻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四)痢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常见主要症状、变证病因病机:1)痢疾的常见病因;2)痢疾发生主要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五)疟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临床特征、典型表现、分类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疟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第二单元肺系病症(一)咳嗽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二)哮病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2)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症状表现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症状表现

中内肺系疾病1感冒: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去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2咳嗽:风寒恶寒发热,风热发热重风燥口舌干燥痰湿痰多痰热痰有腥味肝火犯肺烦躁易怒,胁肋痛肺阴亏损烦热,阴虚3哮病冷哮鸡鸣音热哮吼肺脾气虚脾虚:四肢不温,拉肚子肺肾两虚腰膝酸软风哮时发时止4喘证风寒恶寒发热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痰黄痰浊痰多肺虚出汗,虚脉,细脉,弱脉肾虚腰膝酸软5肺胀风寒泡沫痰痰热痰红色痰瘀阻肺舌头紫色痰蒙神窍神志嗜睡肺肾气虚腰膝酸软,呼多吸少阳虚水泛水肿6肺痈初期痰粘液性成痈期腥痰溃脓期米白色痰恢复期潮热盗汗7肺痨肺阴亏损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虚火灼肺热多,烦热,口渴心烦,男子遗精气阴耗伤畏风,怕冷,自汗盗汗并见2胸痹心血瘀阻舌有没有瘀斑气滞心胸叹气痰浊闭阻舌胖大有齿痕寒凝心脉手足不温气阴两虚阴虚烦热潮热心肾阳虚腰膝酸软3不寐肝火扰心情志加重痰热扰心舌苔黄腻心脾两虚不爱吃脾虚纳差心肾不交腰膝酸软胃病1胃痛寒邪客胃得热缓解肝气犯胃:叹气协痛饮食伤胃暴饮暴食湿热中阻口中甜腻胃阴亏耗隐痛淤血停胃刺痛脾胃虚寒得食缓解2呕吐外邪犯胃起病急食滞内停呕吐食物痰饮内阻呕吐痰涎肝气犯胃情志脾胃气虚呕吐拉肚子胃阴不足饥不欲食3腹痛寒邪内阻温湿壅滞肝郁气滞淤血内停中虚脏寒4泻泄寒湿水样便食滞不消化食物湿热大便黄褐色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肾阳虚衰清早拉肚子五更泄泻肝虚乘脾腹中雷鸣切痛5痢疾寒湿白多赤少湿热赤白脓血疫毒高热阴虚口干心烦虚寒形寒畏冷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大便火绛色发作期时发时止肝胆1胁痛肝胆湿热身油腻,苔黄腻肝郁气滞情志变化肝络失养协通隐痛瘀血阻络瘀斑2黄疸湿热于重口干口苦湿重于热身热不扬胆腑郁热往来寒热疫毒炽盛神昏谵语寒湿阻遏黄色如烟熏3眩晕肝阳上亢面红目赤,口苦痰湿中阻胖大舌,太腻,瘀血阻窍,瘀斑肾精不足腰膝酸软气血亏虚面白血不足4头痛风寒连上背痛风热头痛入连风湿头痛如裹气虚气短乏力痰浊头昏瘀血刺痛肝阳胀痛血虚头晕目眩肾虚空痛5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眩晕面红目赤口苦风痰瘀阻苔白腻中脏腑阴闭素体阳虚阳闭起病急脱证快死了恢复期气虚络瘀面黄白气短1.水肿2.风水相博恶寒发热3.水湿浸渍4.湿热壅盛皮肤光亮湿毒浸淫皮肤溃烂脾阳虚衰纳少便溏肾阳衰腰痛桃红四五汤合五苓散5.淋证热淋小便短赤6.石淋石头血淋出血膏淋膏状气淋生气情志劳淋劳动后加重3腰痛寒湿阴雨天加重湿热苔黄腻淤血腰部刺痛肾阴虚口舌干燥手足心热肾阳虚手足不温针灸治疗学1.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前额痛) 2少阳头痛(偏头痛) 3 太阳头痛(后枕痛) 4厥阴头痛(巅项痛) 5全头痛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2.口眼㖞斜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阳白,四白,顴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心系病症(中医内科学)

心系病症(中医内科学)

(2)根据不同的病因,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 痰火扰心者,宜清心豁痰;饮遏心阳者,宜温阳化饮;气滞心胸者,宜疏肝理气、 和血疏脉;心血瘀阻者,宜活血化瘀通脉;寒凝心脉者,宜辛温散寒通阳。 (3)急性发作期 应加强病情监护,注意神志、呼吸、血压、舌苔、脉象等方面的变化,做好各种 急救准备,必要时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期应保持心情舒 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刺激,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劳逸适度,保证 充分休息及充足睡眠。 心悸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心悸的诊断依据、辨证要点、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心悸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转归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心悸进行正确诊断和具备辨证论治的能力。 2.能够熟练地为心悸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王某,男,62 岁。因“心慌、心悸不安反复发作 3 年,加重伴胸闷 1 个月”,于 2017 年 3 月 2 日就诊。 患者 3 年前因生气后,岀现心悸不适、心慌,到某医院诊治,做心电图诊断为“频 发室性早搏”,用西药治疗后,症状减轻,早搏明显减少,未予重视。近 1 个月
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多为气血阴阳的亏损,实多为痰、饮、火、 瘀的阻滞。 如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 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 阳盛阴衰,阴阳不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 3.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①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血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而气也必须靠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 心与肺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气血正常运行。心肺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若肺气虚 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而导致心脉瘀阻,而见胸痛、心悸、唇舌青紫等证候;
一般来说,发病急骤,新病,或处于发作期,病程较短,实象如气滞、瘀阻、寒 凝、痰浊或痰热、火热之象突出而虚象相对不明显,脉弦、滑、涩者,多属实证; 若发病势缓,久病,或处于缓解期,病程较长,气血阴阳亏虚之象突出而实象相 对不明显,脉细弱无力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中医内科学-病症及方药

中医内科学-病症及方药

• 熱毒夾痰瘀蘊結於肺,導致部分肺葉腐敗化膿而產生的以 發熱、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濁痰乃至膿血痰為主要表現 的急性肺病。
• 初期(風熱犯肺挟痰) – 銀翹散加減
• 釀膿期(熱毒壅盛兼挟痰) – 千金葦莖湯合黃連解毒湯
• 潰膿期(熱毒痰瘀減輕兼肺絡受損) – 加味桔梗湯加減
• 恢復期(氣陰兩虛,餘熱未盡) – 沙蔘清肺湯加味
咳嗽
• 由於外感或內生病邪侵入肺臟導致肺失宣降(肺氣 上逆),而以咳嗽、咯痰為主症的疾病。
• 風寒束肺 – (表証痰濁) 三拗湯合止嗽散 – (痰濁兼表証) 杏蘇散
• 風熱犯肺 桑菊飲 • 燥邪犯肺
– (溫燥輕症)桑杏湯 – (溫燥重症)清燥救肺湯 – 涼燥 杏蘇散去半夏、陳皮
加百部、紫菀、款冬花
• 外寒內飲 – 小青龍湯 (解表散寒) – 射干麻黃湯 (降氣平喘止咳)
• 痰熱壅肺(通常不兼表) – 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 痰瘀阻肺(肺源性心臟病) – 桂枝茯苓丸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 痰蒙心竅(神竅)
– 涤痰湯合至寶丹
• 肺腎氣虛症 – 補虛湯合蔘蛤散
• 陽虛水泛(心、脾、腎) – 真武湯合五苓散
哮病
• 宿痰伏肺,常因多種誘因而發作,而以嚴重氣喘伴哮鳴為 主症的發作性疾病。
• 發作期
• 寒哮
– 氣逆重不兼表証
• 射干麻黃湯
– 寒飲重兼風寒表証
• 小青龍湯
• 熱哮
– 定喘湯 – 越婢加半夏湯
• 緩解期
• 肺氣虛 玉屏風散合桂枝湯 • 脾胃氣虛 六君子湯 • 腎氣虛
– 督氣丸和人蔘蛤蚧湯加減
肺痈
病症及方葯
感冒
• 由於感受風邪或其他時邪導致肺衛功能失調,而以惡寒發 熱、頭痛、鼻塞流涕為主要表現的常見而淺的外感病。又 稱為普通感冒。其中病情嚴重、船變快而傳染性強者,稱 為時行感冒,屬於溫病範疇。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1234

中医内科学1234
※方药专著,陶弘景著。
4、《雷公炮炙论》
※方药专著,雷敩著。
5、《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
6、《千金方》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7、《外台秘要》
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
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
9、《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
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 (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
• 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 义。
• 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 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 1、治疗原则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1.胸痹: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3.眩晕:弦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4.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5.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6.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7.中脏腑: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馈,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

8.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9.中经络: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

10.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11.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期末复材料1.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和脉浮等症状。

伤风是感冒的轻度表现,而重伤风则是感冒的严重表现。

时行感冒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的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病情。

2.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的表现,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咳嗽和嗽都是指不同类型的咳嗽,但通常都伴有痰声。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和喉中哮鸣声。

4.喘证是一种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轻者只表现为呼吸困难,重者则会出现喘息、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喘脱等症状。

5.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和耳鸣等症状,通常呈反复发作性。

6.胸痹是一种以胸部闷痛、呼吸欠畅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轻者只感到胸闷,重者则可能出现胸痛彻背、心痛彻背和背痛彻心等症状。

7.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8.腹痛是指腹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9.泄泻是由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

五更泄是指在黎明前后、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时发生的泄泻。

脾约是指脾的运化失调,导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引起大便秘结的病证。

10.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和痢下赤白黏冻为主要表现。

11.黄疸是一种以目黄、身黄和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中目睛XXX是其重要特征。

12.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内伤杂病。

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13.眩晕是眼花或眼前发黑和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的表现,通常同时伴有这两种症状,统称为眩晕。

尿总量明显减少或完全无尿。

淋证多由湿热蕴结下焦所致,常伴有小腹胀痛、尿道口灼痛等症状,而癃闭多由肾气虚弱,膀胱失于通畅所致,常伴有腰酸腿软、畏寒怕冷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一辛温发汗;风热证一辛凉清解;暑湿杂感一清暑祛湿解表)【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

内邪干肺(痰与火)【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I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J-标实为主:祛邪止咳、•本虚为主:扶正补虚【证治分类】(外感+内伤)【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医内科学(十版)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泄泻
暴泻
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
清热燥湿,分消止泻
葛根芩连汤
平胃散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保和丸
久泻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

四神丸
痢疾
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
泻白散

黛蛤散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
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

十灰散
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

槐角丸
热灼胃络
清胃止血
泻心汤

十灰散
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胃虚寒
中医内科学(十版)
第一单元:肺系疾病
病名
二级诊断
辩证
治则
关系
代表方
感冒
实证感冒
(常人感 冒)
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

荆防达表汤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银翘散

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参苏散
阴虚感冒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内科概述 • 中医内科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特色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 中医内科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中
中医内科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 证候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 内容的中医临床学科。
哮喘与肺胀
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
肺胀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 等。
哮喘与肺胀的治疗原则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阳利水、补肺益肾 等。
胃痛与呕吐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 耗等。
呕吐的中医辨证分型
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持久的特点,与现 代医学结合可减少药物 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中医内科在急症处理中的应用
高热
中医可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迅速退热,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急性腹痛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改善胃肠功能。
促进中医内科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 展中医内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泄泻与便秘的治疗原则
散寒化湿、清热燥湿、消食导滞、疏肝健脾、益气健脾、温阳通便 等。
胸痹与心悸
1 2
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 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
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 饮凌心、瘀阻心脉等。

中医内科类疾病的两大特点

中医内科类疾病的两大特点

中医内科类疾病的两大特点中医内科疾病的两大特点,从其名字可以看出第一个特点,内科疾病,多由内伤为主。

中医内科疾病第一大特点——病因以内伤为主。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大都以内伤为主。

如情志内伤,可引起郁证、癫狂、中风、眩晕、瘦病等;劳倦过度,可引起水肿、消渴、阳痿、遗精等;饮食失宜,常致胃痛、呕吐、呃逆、噴隔之病。

在内科疾病的病因中,还有一类因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之邪,因其临床表现与外感六淫之邪有相似之处,但究其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由内而生,故又称为“内生五邪”。

'内风”的表现主要是头目昏晕、肢体麻木、四肢抽搐等,常见于眩晕中风等病症。

“内寒”的表现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脘腹冷痛等,常见于胃痛、腹痛等证。

“内燥”的主要表现是口咽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常见于咳嗽、便秘等症。

“内火”主要表现是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等,常见于血证、郁证、中风等。

“内湿”的表现主要是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大便溏薄等,常见于泄泻、痞满等病证。

在内科疾病的病因中还有痰饮、瘀血等病邪,也都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这一类病理产物形成之后,也可成为致病的“病邪”,进一步引起多种病理变化,形成多种病证。

如痰饮伏肺,可引起咳嗽、哮喘等病证。

瘀血内停可致胸痹、癥积、心悸、胃痛、腹痛等多种病证。

第二大特点便是——复杂(寒热虚实错杂)内科疾病由于大多病程较长,既有寒热等病邪内盛的一面,又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一面,所以内科疾病的病机大多寒热虚实错杂。

内科疾病虽多,但究其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气血两虚,阴阳俱损等正气不足之候,皆属虚证;气滞、血瘀、水停、湿热、痰饮等病理产物,其病理过程大多属实证。

寒证与热证,是用以辨明病证的属性。

一般而言,内伤疾病中的寒证与热证,多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于平衡所致,故其寒热常与其他虚实之象并见,较少单独出现。

中医内科病症表

中医内科病症表
5胃阴不足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二十一、呃逆-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二十二、噎嗝-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
启膈散
2津亏热结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发作期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营汤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3气不摄血
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十四、痴呆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髓海不足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七福饮
2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安神宁志
归脾汤
3痰浊蒙窍
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洗心汤
4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通窍活血汤
5心肝火旺
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黄连解毒汤
十五、厥证-醒神回厥
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2阴虚火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病症概述中医内科病症概述中医内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病”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中医内科疾病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来说,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论治。

内伤病包括《金匮要略》与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病和气血津液疾病等,它们主要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论治。

外感病与内伤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病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病由邪气稽留或余邪未尽,迁延日久则可进一步造成内伤。

随着学科分化与发展,中医内科学已分为热病、脑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肿瘤病等。

一、外感病证:是指感受外邪,正邪相争,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一类病证。

是指在原有内科疾病基础上复感外邪所致的外感发热,以及伤寒、温病以外的常见外感病证,包括有:1)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2)外感发热: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3)湿阻:主要表现为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4)痢疾: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5)疟疾:主要表现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二、肺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肺脏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感受外邪,首先犯肺。

所以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其常见的证候有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等。

包括:1)咳嗽: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2)哮病:主要表现是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3)喘证: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4)肺胀: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5)肺痈: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6)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表现,有传染性;7)肺癌: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表现的恶性疾病。

三、心脑病证:指由于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

心主血脉,主神明,心病的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志精神活动异常。

脑为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脑病的证候特征亦表现为神志精神活动障碍。

临床常见的心脑病证其实证有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及脑脉受损;其虚证有心脑气血、阴阳不足及脑髓空虚等。

包括:1)心悸:主要表现为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胸痹心痛: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眩晕: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4)中风病: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

5)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6)痴呆:以呆傻愚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7)痫病:是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叶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8)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不关心,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多动为特征的临床常见多发的精神病。

9)狂病:发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精神病。

四、脾胃肠病证:指在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病因的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证。

脾胃同居中焦,功能各异。

胃主纳,脾主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同完成生化气血之功。

肠为腑,以通为顺,司传导之能。

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为阴土,易被湿困而失健运;胃病多实,常为寒热、饮食所伤,胃为阳土,易化燥伤阴,亦可因燥屎内结,而致腑气不通。

主要疾病有:1)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

2)痞满:是胸腹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3)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4)呕吐:以胃中之物从口吐出为主在表现。

5)呃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症证。

6)噎膈: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

7)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

8)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

五、肝胆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肝与胆功能失调和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发肝病的证候学特征以实为主,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

但在实的基础上又可形成虚或本虚标实,从而表现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等。

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胆的病变常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及肝,肝病也可以及胆,甚至肝胆同病。

主要疾病有:1)黄疸: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

2)胁痛: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3)胆胀:主要表现为右胁胀痛。

4)鼓胀:主要表现为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5)肝癌:主要表现为右胁肿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

六、肾膀胱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诸因素作用下,造成肾与膀胱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

肾之病变可引起藏精、气化、生殖,以及诸脏腑功能的衰退,膀胱气化失司可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因而肾的病变涉及的病种较多,以肾和膀胱为主要病位的病证有:1)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

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大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耳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3)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4)关格:由于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而致的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

5)遗精:因脾肾亏虚,精关不固,或火旺湿热,扰动精室所致的以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6)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失养而弛纵,引起阴茎萎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的一种病证。

七、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

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的病证主要有:1)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血证: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

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

3)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4)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致的以脏腑阴虚燥热,津液输布失常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5)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6)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7)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8)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9)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病证。

八、经络肢体病证: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因素,导致经络肢体发生有关病理改变,而出现相应机能失调的一类疾病。

以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机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临床特征,主要病证有:1)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2)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3)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

4)痿病: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及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5)颤震:是指由内伤积损或其他慢性病证致筋脉失荣失控,以头身肢体不自主地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6)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