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小儿癫痫医案

合集下载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展开全文文\熊继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面对一个已经高烧昏迷20多天的病人,我们该如何诊治呢?熊老认为:“越是对于复杂的病症,危重的病症,越是要抓住三点。

第一要抓住他的主症是什么,第二,抓住他的病邪性质,第三,抓住他的病变部位。

”我们来看看中医大家熊老是如何凭借这三点而妙手回春的。

昏迷男孩第三个,是一个高热、喘息、昏迷案。

这个病人是2003年的夏天,卫生厅给我打的电话,请我到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会诊,抢救一个危重病人。

那个时候我刚刚午休起来,他是一边打电话一边车子已经到小区下面的楼下,我起来还是迷迷糊糊的,卫生厅的人就已经来了。

他说没办法,要麻烦你一趟,请你帮忙。

然后就立马上车,又坐火车,到半夜才到病房。

这是一个领导的小孩,24岁,大学刚毕业,姓罗,男。

患什么病呢?高烧昏迷20多天,不到一个月,烧到什么程度呢?高热持续在40~41℃,每天下午高一点,上午低一点,一摸其身上高热烫手。

病人完全昏迷,呼吸迫促,喉中痰鸣,自汗。

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我问插这么多管子干嘛。

主任给我讲,第一根管子是呼吸机,呼吸机只要一拿下来,两分钟就会死人。

第二根是鼻子插的管子,我说干嘛呢?吸氧的。

第三根呢,鼻子里还有一根管子,鼻饲用的。

第四、第五根管子就是在胸部,一个是抽水的,一个是排气的。

病人又是胸水,又是气胸。

手上插一根管子,是输液的。

小便一根管子是导尿的,总共七根管子。

我说插七根管子,怎么这么严重不往省医院转呢,他们说这种情况太危险,根本无法转送。

已经从省里请了六七位教授会诊,诊断是病毒性肺炎。

我顺带问了一句吐什么痰?回答:吐的痰就跟那黄土一样的,有时带血丝。

再看舌头,舌红少苔,根部有黄腻苔,薄黄腻苔,脉象是个促脉。

高热,舌红,苔黄,脉促,其舌色深红,前半部无苔。

什么是促脉呢?就是数中时止,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脉跳六至七至,并且时而歇止。

当时他们中医科的主任和医生都在那儿,我告诉他们,这是促脉,还超过了七至,肯定是危险的脉象。

【干货分享】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医案之二

【干货分享】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医案之二

【干货分享】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医案之二深圳市老中医协会《杏林问道》是为中医同道提供学术交流、为优秀中医师传播学术专长、疑难杂病论治、医案讨论、推动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的平台。

欢迎关注!熊继柏(1942—),男,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老自13 岁习医,16 岁行医,迄今已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60 余年;熊老自1980 年起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执教至今已达40 年,历任该校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9 年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2017 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1 顽固性反胃呕吐(十二指肠淤积症,疑难病症)【诊疗经过】这里讲的是“顽固性翻胃呕吐”,翻胃又叫反胃。

有这么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病到什么程度呢?严重的反胃呕吐,不能进食,差不多快绝食了,一吃就呕,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淤积症”,这是一个疑难病症。

一个15岁的女孩,姓秦,长沙人,2007年就诊。

呕吐2个月,每于饮食之后5-10分钟左右就呕吐,倾囊呕出,一点残渣都不留,就这么厉害。

每天还是要吃,不吃又饿,但吃了就呕,呕吐很厉害,都不敢进食了。

西医没办法,完全靠补充能量合剂维持生命。

自觉胃中胀闷,呕后方舒,面黄肌瘦,精神疲乏,口干便秘,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这个病人得的什么病呢?轻而言之叫呕吐,重而言之叫反胃,又叫翻胃。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反胃”,这是古人讲的。

早上吃的东西晚上吐,晚上吃的东西早上吐,在胃中还能停留几个小时。

可是这个病人呢?吃下去才几分钟,就“哇啦哇啦”吐了,一点都未吸收,所以比古人描述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要严重得多。

《中医内科学》往往把噎膈、反胃连到一起,噎,吞咽困难;膈,阻隔。

所以把噎膈两字加起来,就是吞东西咽不下,阻在胃脘上面,这叫噎膈,往往伴有呕吐和反胃,所以噎膈和反胃是连在一起的,噎膈一严重就变成了反胃。

而这个病人没有吞咽困难,她没有噎,东西吞下去之后阻在胃脘,还是有膈,然后呕吐,不呕就不舒服,这是膈而非常严重程度的反胃。

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疑难病验案举隅

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疑难病验案举隅

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疑难病验案举隅作者:谭超刘朝圣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疑难病在临床上诊治难度大。

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疑难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中医诊治疑难病症三要素。

熊教授在疑难病辨证中善于抓主症、抓特点,辨清病性与病位两个病机关键;特别强调全面分析,因证选方,精准选方,因方遣药。

列举五个不同的疑难病验案,介绍熊继柏教授关于疑难病辨治的学术观点和独到经验。

〔关键词〕疑难病;唇风;痿证;痉挛性斜颈;熊继柏〔中图分类号〕R249; ; ; ;〔文献标志码〕B;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7.003〔Abstract〕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are difficult in bot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ational TCM Master XIONG Jibo who is good at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ossesses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3 factors in TCM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Prof. XIONG focuses on characters and main symptoms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and identifies properties and locations, which are the 2 kinds of key points of pathogenesis. He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overall analysis, prescriptions based on syndromes, accurately selecting formulas and applying medicines according to formulas. This paper selects 5 different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that embody Prof. XIONG's academic thoughts and unique experience about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Keywords〕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lip wind; flaccidity pattern; spasmodic torticollis; XIONG Jibo“疑難病”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辨证疑惑不清,医治难度较大、长期治疗不效的一类疾病。

疑难病之小儿抽动症的学习

疑难病之小儿抽动症的学习

疑难病之小儿抽动症的学习中医夜雨寄北 7月7日刘茜檬导读:17年的时候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小儿抽动症。

最开始研究是因为和同道讨论过一例反反复复,屡治不效的小儿抽动症患者。

当时写下了我的猜想。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然的、多部位抽动伴暴发性发声和秽语。

经方治疗从《伤寒论》入手,考虑属于谵语,处方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白虎汤。

还有一个热入血室证小柴胡汤。

从《金匮要略》入手,考虑痉病,栝楼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

考虑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

考虑百合病,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

考虑虚劳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

考虑神经官能症,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

日本汉方主用抑肝散加减。

钱乙治一例用温补脾肾之黄土汤。

尚有肝热生风之羚羊钩藤汤,痰热之黄连温胆汤,滋阴息风之三甲复脉汤,土虚则木摇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小儿多动症,用'土虚木摇’理论,可以在健脾方中稍佐熄风之品。

)后来,我自己也治疗过小儿抽动症的患者,当时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服用半个月后,孩子抽动消失,恢复正常。

又过一年,又复发了,彼时我刚刚离职,介绍病人给同事看诊,处方温胆汤合芍药钩藤汤,脸色好转,抽动好了。

今天我们分享一些小儿抽动症的讲解和病案。

一、湖南的陈厚忠老师治疗小儿抽动症从痰入手,陈老说,他用的方是温胆汤加芍药钩藤汤。

陈老人为这个病要去痰,怪病治痰,去痰就要健脾。

这个病跟风木动摇有关,土虚则木摇土实则木牢,强大脾胃更容易好,这叫培土固木,抽动就会减少。

治本用四君子、六君子打底,有时要用点老鹳草,这是一味好药。

问,为何这时代小儿抽动症会日渐增多?陈老说,跟当今社会有关,现在的孩子受声光电热能的刺激太多了,自动多动浮躁。

所以只要远离手机电脑,一切辐射风动之象的物品,稍微配合点中医思路,基本百分之八十都能断根。

这个是他观察治疗这么多年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我临床发现确实如此,电子产品是很大的元凶,另外还有的是父母吵架以及对小孩过于严厉,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二、最近研读湖南的熊继柏老师的病案。

国医大师熊继柏——颤证的中医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颤证的中医治疗

国医⼤师熊继柏——颤证的中医治疗辩证经验紧扣“肝风内动”总病机,详辨虚实熊⽼认为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

⼀类以痰、⽕之邪留滞体内,同⽓相求,扰动肝阳,引动肝风,属实证。

常因饮⾷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痰邪内聚引动;或郁怒伤肝,肝⽓郁结不畅,化⽕⽣风引动。

另⼀类以阴津、⾎液亏虚,阴虚不能制阳,扰动肝阳,引动肝风,属虚证。

常因劳逸不当,损伤脏腑,致使⽓⾎不⾜,⾎失濡养,虚风内动;或房劳太过,久之肾⽔不⾜,真阴衰竭,⽔不涵⽊,虚风内动。

颤证发病初期,常因风⽕相煽、痰热壅阻⽽表现出实证;疾病后期,尤其是中⽼年患者,其本就⽓⾎不⾜、肝肾亏虚⽽表现出虚证。

故辨治颤证,应在“肝风内动”病机指导下,分清虚实。

治以“息风⽌痉”,常搭配经验⽅①阳亢风动证:多因郁怒伤肝,肝⽓郁结不畅,肝郁化⽕⽣风,风阳暴张,窜经⼊络,扰动筋脉所致。

症状可见肢体颤动粗⼤,⼼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烦躁易怒,⼝苦咽⼲,⾯⾚,流涎,尿⾚,⼤便⼲,⾆红苔黄,脉弦。

治宜镇肝息风,舒筋⽌颤。

选⽤镇肝息风汤加减,⽅由怀⽜膝、代赭⽯、⽣龙⾻、⽣牡蛎、龟甲、⽩芍、⽞参、天冬、茵陈、川楝⼦、麦芽、⽢草组成。

②痰热风动证:多因饮⾷不节,滋⽣内热,损伤脾胃,聚湿成痰,痰热互结,壅滞筋脉,化⽕⽣风。

症状可见头摇不⽌,肢⿇震颤,重则⼿不能持物,头晕⽬眩,胸脘痞闷,⼝苦⼝黏,⾆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选⽤导痰汤合羚⾓钩藤汤加减,⽅由法半夏、陈⽪、茯苓、枳实、胆南星、⽢草、羚⽺⾓、桑叶、川贝母、⽣地黄、钩藤、菊花、茯神、⽩芍组成。

③⾎虚风动证:多因劳逸不当、久病体弱、饮⾷不当等损伤脏腑,致使⽓⾎不⾜,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症状可见头摇肢颤,⾯⾊⽩,表情淡漠,神疲乏⼒,⾔迟语缓,动则⽓短,⼼悸健忘,眩晕,纳呆。

⾆体胖⼤,⾆质淡红,⾆苔薄⽩,脉沉濡⽆⼒或沉细弱。

治宜益⽓养⾎,濡养筋脉。

选⽤定振丸加减,⽅由天⿇、秦艽、全蝎、细⾟、熟地黄、⽣地黄、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术、黄芪、威灵仙组成。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疑难重病验案两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疑难重病验案两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疑难重病验案两则疑难顽疾之所以难治,多是因病情复杂、诸症交织。

面对疑难顽疾,l国医大师往往能够透过表象,分析病证本质,抓住根本,然后对证用方,往往药到病除。

【验案一】经前泄泻便血:经前泄泻便血是妇科病,有个病人月经前大便下血、大便溏泻,已经10多年了,在西医院多次诊断的结论都是乙状结肠炎。

每逢月经前一个星期之内拉肚子,大便溏泻,接着就是下血,血色偏淡红一点,但还是红色。

张仲景《金匮要略》云:近血是湿热,用【赤小豆当归散】;远血是脾经的虚寒,用【黄土汤】。

病人当时一讲经前大便下血、便溏,就想到是远血,但是她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每逢经前才会大便泄泻,而不来月经的时候,或者是月经过了以后,泄泻也就随之没有了,不需要吃药也会好,每个月都如此。

关于经前泄泻,中医妇科学讲得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讲:经前泄泻的病机是脾虚。

当然经前泄泻肯定是脾虚,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个病人是大便之后便血,因此她是远血。

有很多人、很多妇科专家都就经前便血立过方,比如傅青主提出【顺经两安汤】,我当时也想过【顺经两安汤】,但没有用。

张景岳在《妇人规》里面有一个约营煎,是清血热的,组成是生地、白芍、黄芩、荆芥炭、续断、地榆炭、乌梅、甘草。

而现在这个病人也不是热证,而且是明显的远血,又是10多年的经前泄泻,显然是脾阳衰弱,她的舌和脉都表现了虚寒征象。

因此,就根据《金匮要略》关于远血的论述,诊断为脾阳衰微引起的经前泄泻和远血,于是就用了一个标准的【黄土汤】,没有加减,这个病就治好了。

【验案二】肿胀重症:患者是一个36岁的小伙子,有水肿、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状,诊断为克罗恩病。

治疗一个月,水肿更厉害,就抬到门诊。

刻诊:病人不能起身,问病、看脉都是在担架上,患者一身浮肿,头面及下肢部肿势尤甚,按其皮肤凹陷不起,腹部胀满,尤其是阴部肿胀明显,阴茎、阴囊尽肿,阴囊肿大如球,伴有腹痛,大便溏泻,日泻4~6次,并有畏寒、肢厥、气喘这样一些兼症,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沉细迟。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辩证论治经典案例分享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辩证论治经典案例分享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辩证论治经典案例分享
患者钟某,男,66岁,长沙人。

初诊(2005年06月07日):患者1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胁背疼痛,胸闷,胸胁部有明显的拘急紧迫感。

伴口苦,自汗,头晕。

耳鸣,欲吐。

在外院具体治疗不详。

后无明显好转。

纳差,大便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辩证:痰热胸痹,肝风拘急。

治法:通痹宽胸清痰热,平肝熄风止拘挛。

主方:小陷胸加枳实汤合镇肝熄风汤。

黄连,法半夏,炒瓜壳,代赭石,炒龟板,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甘草,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枳实。

10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06月17日):诸证悉减,但胸背胁部拘急感未减,舌苔仍黄腻,脉滑数。

上方小陷胸加枳实汤合镇肝熄风汤加木瓜,全蝎,僵蚕,地龙,浙贝。

10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07月06日):胸痹心痛及胸胁部拘急已减,但休息时显减,站立行走时则拘急感复增,口中多痰,口干。

舌苔黄腻,脉转滑而细。

拟小陷胸加枳实汤合镇肝熄风汤加贝母、白芥子。

本证一为痰热结聚胸膈,出现胸闷、胸痛、口苦欲呕及舌苔黄腻等症;二为肝风内动出现胸胁部拘急及头晕、耳鸣等症。

其治则针对二证,一以小陷汤加枳实汤苦辛通降;二以镇肝熄风汤熄风止挛急。

国医大师熊继柏从痰辨治神志病医案举

国医大师熊继柏从痰辨治神志病医案举

国医大师熊继柏从痰辨治神志病医案举作者:隅聂娅刘朝圣郭春秀尹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神志病主要责之于心,痰饮是导致神志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化痰法是中医治疗神志病的常用方法,但必须以神志异常,兼痰多、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通过列举癫证、狂证、痫证、失眠、梅核气5个医案,介绍熊教授从痰辨治神志病的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神志病;从痰辨治;癫证;狂证;痫证;失眠;梅核气;熊继柏〔中图分类号〕R256.2; ; ; ;〔文献标志码〕B;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7.004〔Abstract〕 National TCM Master XIONG Jibo believes that mental disorders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heart. Phlegm reten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ological factor leading to mental disorders,and phlegm-resolving therapy is a common method of reatingmental disord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bnormal mind, excessive phlegm, greasy coating and slippery pulse. This paper selects 5 medical cases that embody Prof. XIONG's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mental disorders from phlegm.〔Keywords〕 mental disorders;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from phlegm; depressive psychosis; manic psychosis; epilepsy; insomnia; plum-stone Qi; XIONG Jibo神志病指人的神志表现失于正常状态,主要指狭义之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失常的疾病[1]。

国医大师熊继柏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疾病

国医大师熊继柏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疾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第36卷第4期2020年8月Vol. 36 No. 4Aug. 2020DOI : 10」3463/zyy.2020.04.012国医大师熊继柏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疾病贾秋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130021 )摘要:补阳还五汤是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创立的经典名方,现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的治疗.熊继柏教授是第三批国医大师,从医60余载,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熊老将补阳还五汤创造性应用于治疗临床一些疑难 疾病中,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

通过列举熊继柏教授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病症的典型病例,为探索经典名方在 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疑难病;熊继柏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20)04-0650-03TCM Master Xiong Jibai's treatment of d ifficult diseases with Buyang Huanwu DecoctionJIA Qiuyi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C hangchun University of C 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021, China)Abstract: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is a classic prescription created by Wang Qingren in Yilin Gaicuo.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treatment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the sequelae of stroke. Professor Xiong Jibai is the third group of Chinese medicine masters, who has been practicing medicine for more than 60 years, and is good at treating various di 伍cult diseases.Buyang Huanwu Decoction was creatively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difficult clinical disease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By citing the typical cases of Professor Xiong Jibai's application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difficult diseases, this paper explored new ideas for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difficult disease; Xiong Jibai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证60载,思维敏捷,经 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疗效显著。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熊继柏医案补肝柔筋去阵发筋挛急案马某,女,37岁,门诊病例,2000年9月25日初诊。

主诉:全身拘挛半年。

患者半年前生小孩后,全身阵发性筋挛,发作时四肢筋挛掣痛,僵直不能屈伸,但四肢并不抽搐振动,腹部肌肉筋挛并有拘紧感。

同时全身瘫软无力,每日数发,每次发作半小时左右,甚则持续达1小时许。

来诊时精神特别疲乏,不能活动,甚至连行步都感觉困难,只能卧床休息,若稍事活动则筋挛必发,小动则小发,大动则大发。

伴有失眠,心悸,头晕等症。

查面色淡白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而弱。

辨证:血不养筋。

治法:补肝柔筋。

主方:补肝汤加参芪。

处方:红参10克,黄芪20克,当归身10克,白芍30克,川芎6克,熟地15克,木瓜20克,麦冬10克,炒酸枣仁15克,炙甘草10克。

10剂,日1剂,水煎服。

10月10日二诊:诉服药后筋挛发作次数已明显减少,精神亦见好转,但仍不能活动,更不能劳累,劳则筋挛必作。

查面色及舌色仍显淡白,脉细。

拟原方再进10剂。

10月20日三诊:一身筋挛已明显减轻,精神明显转佳。

近日试着擦了两次地板,仍感疲乏,并自觉有欲发筋挛之兆。

其筋挛虽未发,但觉腰腿酸痛。

查面色较前略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拟原方加味,巩固疗效。

处方:红参10克,黄芪20克,当归身10克,白芍20克,川芎6克,熟地15克,木瓜20克,麦冬10克,炒酸枣仁15克,炙甘草10克,续断15克,炒鹿筋10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4日四诊:诉筋挛全止,精神转佳,腰腿酸痛亦显减。

已能从事如擦地板、做饭等轻度的家务活动,并准备去上班。

嘱以前方再进15剂,善后收功。

按:《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藏象论》又云:“肝者,罢极之本”。

罢极者,劳困疲乏之意也。

肝主筋,司运动。

若肝血不足,则筋失其养,不耐劳困。

本案一身筋挛而并见劳困疲乏,且遇劳即发,其形色舌脉又见一派气血虚衰之候。

故以补虚为治,肝血足而筋自柔矣。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熊继柏医案---口疮治验张某,男,25岁,南京人。

门诊病例。

初诊(2011年08月18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年,患处灼痛,进食痛甚,伴口臭、口干,多痰,尿黄。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降火。

方药:甘露饮合泻黄汤、封髓丹。

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花粉15克,砂仁10克,黄柏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浙川贝20克,川牛膝20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09月01日):口疮显减,口臭亦除,仍口干,多痰,偶有咽痛、齿衄,舌红,苔薄黄,脉滑。

前方加栀子炭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09月15日):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嘱继以上方15剂,巩固疗效。

按口舌生疮,又称“口疳”“口疡”“口糜”等。

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谓口疮:“是湿热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

”清·何梦瑶《医碥》曰:“口疳……积热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

”病机归于脾胃积热,上攻于口,熏灼肌膜。

本案口舌生疮,日久不愈,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积热。

甘露饮、泻黄汤合用,再加封髓丹、川牛膝导热下行,清降积热,而获全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李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熊继柏医案---产后抑郁治验周某,女,32岁,湖南人。

初诊:产后9个月,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口干,口苦,纳少。

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肝郁血虚,内有郁热。

治法: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

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甘草10克,炒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炒麦芽20克。

1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心烦等减轻,有时胸闷、心慌,舌苔薄黄,脉细数。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熊继柏国医大师(1942-)熊继柏,第三届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顾问,熊继柏教授行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临证思维敏捷,善于抓住患者主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病必有理、法、方、药。

选方用药精准、处方灵活,效果显著,现将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 眼睑并嘴唇痉挛案蔡某某,女,时年56岁。

2019年1月10日初诊:眼睑痉挛3年余,现症见:眼睑瞤动不止,甚则不能睁眼,嘴唇也时有抽搐。

有疲倦感,双目有畏光,脸部及手部无麻木感,无行走困难。

眼部有干涩、偶见头晕,口干但不苦,二便调。

舌苔薄黄,脉细。

辨证:虚风内动,经络痹阻证。

治法:滋阴养血,搜风通络。

主方: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

炒酸枣仁10g,木瓜15g,麦门冬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5g,川芎5g,天麻20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蜈蚣1条,甘草6g,蝉衣10g。

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天麻3月7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脉细。

方选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当归5g,白芍15g,川芎5g,生地黄10g,酸枣仁30g,木瓜20g,麦门冬10g,天麻15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地龙10g,蜈蚣1条,甘草6g。

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5月19日三诊:药后复诊,症状明显缓解,苔薄白,脉细,方药:镇肝息风汤、天麻四虫饮20服。

水煎服。

按:眼睑痉挛指非继发性的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不随意的非节律性的强直性收缩的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不自主频繁的跳动,甚者引起面部肌肉及口角发生抽动。

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体征,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胞轮振跳”“脾轮振跳”“目瞤”等范畴。

其发生多与风邪有关,所谓风胜则动是也。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精彩医案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精彩医案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精彩医案熊继柏医案---红眼病治验姚某,男,63岁,湖南人。

患者双眼红赤、痒涩、眵多、畏光,视蒙,10余日,3日前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诊为“急性结膜炎(双)”,给予银翘散5剂,内服“强的松”,用药3天,略有好转,但眼红赤各症不退,二便可,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方: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薄荷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蒲公英10克,天葵子10克,地丁10克,野菊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

0.25%氯霉素眼水、15%斑马眼水,交替点眼,每日5~6次。

二诊:上法治疗5天,诸症悉解,视力完全恢复。

按风热外袭,上攻于目,壅阻目络,气血瘀滞,故有目红痒涩诸症,舌脉证候均显热象较盛,故以疏风清热之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以增清热解毒之效,则风热毒邪全消,病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李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熊继柏医案---眼睑痒疮治验程某某,男,55岁,湖南人。

2009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诉双眼睑皮肤瘙痒、红疹,20余天,伴眼胀、视蒙、久视则疲劳1年多,西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内服抗过敏片剂、霜剂,并涂消炎药膏,无效。

舌红,舌苔白腻,脉细。

查眼睑皮肤潮红、粗糙、有黄白色皮屑附着,无破损,无溃脓。

辨证:风热血燥。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养血。

主方:消风散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苦参10克,苍术1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石膏20克,牛蒡子10克,通草10克,银花15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5剂,水煎服。

外擦0.5%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每日2次。

二诊:眼睑皮疹全消,皮面色泽正常、光滑,且眼胀、酸涩诸症均消。

按风邪上受,客于胞睑,搏于睑肤,伤津化燥,则有睑红、脱屑;风盛则痒,故见眼睑瘙痒。

风热血燥为其主要病机,治当祛风清热、凉血止痒,方选消风散加减,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小儿神志病验案5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小儿神志病验案5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小儿神志病验案5则
张思明;姚欣艳;刘侃;欧珂;罗敏;王媛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2)12
【摘要】小儿神志病从脏腑辨证,属心肝系病症,包含现代医学中的癫痫、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失语等疾病。

例举国医大师熊继柏诊治的小儿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3类疾病医案,分别辨证为风痰闭阻证、肝热动风证、惊痫证、痰火扰神证、肝风掣动证,方选定痫丸、羚角钩藤汤、安神定志丸、生铁落饮、镇
肝熄风汤、天麻止痉散等经方,并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临床疗效确切。

【总页数】5页(P1961-1965)
【作者】张思明;姚欣艳;刘侃;欧珂;罗敏;王媛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
工作室;宁夏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9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疑难病验案举隅
2.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金铃子散复方\r治疗痛症验案5则
3.国医大师熊继柏从痰辨治神志病医案举隅
4.国医大师熊继柏诊治
疑难病验案撷萃5.国医大师熊继柏化裁运用李东垣方验案三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继柏医桉10例(全国中医经典培训班课)

熊继柏医桉10例(全国中医经典培训班课)

运用经典理论,辨治疑难病症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中医经典理论对临证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在五十年来的临证实践中,凡遇疑难棘手的病症,应用经典理论进行辨析,每可启迪辨治思路,获取息好疗效。

这里就本人所治的实际案例,择举10则讨论之,以供参考。

例一、黑疽案张某,男,64岁。

2000年11月门诊病例。

患者因患黄疸、腹胀,从本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省级某大医院住院治疗156天,诊断为:①胆汁瘀积性肝硬化,②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性结石,③糖尿病(Ⅱ型)。

由于病情不断发展变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8U/L),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严重黑疽,于是出院转请中医治疗。

诊见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黯,其状如烟煤所染,众人望之莫不惊愕。

并见目黄、身黄、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痛,大便溏泻,足胫微肿,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黄滑腻,舌质紫暗,脉细数。

辨治论据:“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金匮要略》)“心中懊憹面热,……名曰酒疽。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而黑,……虽黑微黄。

”(《金匮要略》)“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例二、忍小便则手掌心胀痛案郑某,女,68岁。

2006年5月门诊病例。

诉其小便较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疼,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之消失,而手已掌心及于腕内侧疼痛处并无红肿灼热之状。

由于不尿则手掌痛,只得频频去解小便,昼夜如此,约隔2小时必须上一次厕所。

病一月余,诊断不明,治疗无效。

舌淡紫,苔薄白,脉细。

辨治论据:“心手少阴之脉,……入掌内后廉,……心所得生病者,……掌中热痛。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

”(《灵·经脉》)“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灵·本输》)例三、少腹胀满小便频数案胡某,女,42岁。

熊继柏医案二则

熊继柏医案二则

熊继柏医案二则熊继柏医案二则胁痛脘痞严某,男,53岁,门诊病例。

2009年3月15日初诊:患者素患“乙肝”,又因服药治疗胆囊疾病致肝功能受损,总胆红素20.9μmol/L,谷丙转氨酶146.6u/L。

就诊时胁脘痞闷,胀痛,疲乏,纳差,苔黄腻,脉细略数。

辨证:湿热内阻。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方用甘露消毒丹合金铃子散。

组方:茵陈30克,藿香10克,丹皮10克,平贝母20克,栀子10克,白蔻仁6克,滑石15克,石菖蒲15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炒山楂20克,鸡内金2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

20剂,水煎服。

2009年4月3日二诊:胁脘痞痛稍减,畏风寒,舌薄黄,脉弦细。

继原方加减。

组方:茵陈20克,藿香10克,丹皮10克,平贝母10克,栀子10克,白蔻仁5克,滑石15克,石菖蒲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山楂20克,炒麦芽10克。

20剂,水煎服。

2009年5月24日三诊:右胁胀痛、脘痞显减,舌苔薄黄,脉细。

再以前方加减。

组方:茵陈20克,藿香10克,薏仁20克,平贝母10克,薄荷6克,白蔻仁5克,通草6克,滑石15克,石菖蒲10克,黄芩15克,连翘15克,甘草6克。

20剂,水煎服。

2009年7月3日四诊:诸症悉解。

化验单表明:谷丙转氨酶正常。

舌苔薄黄,脉细。

上方10剂,巩固疗效。

按:《灵枢·五邪》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观诸症,既有湿热内阻之征,又有肝郁气滞之象,故拟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宣气化浊;合用金铃子散,理气止痛,使湿热得祛,经络畅通,脘胁痞闷胀痛得止。

咳血邓某,男,45岁,门诊病例。

2008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有“支气管扩张”病史多年,曾服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就诊时胸闷,气促,咳喘,咯血痰,舌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痰火犯肺。

治法:清热化痰,凉血止血。

方用咳血方合小陷胸汤加味。

组方:诃子10克,炒瓜娄壳10克,海浮石10克,栀子炭10克,桑白皮30克,川贝母10克,青黛粉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0克,藕节15克,杏仁10克。

熊继柏疑难病症验案

熊继柏疑难病症验案

1、身如虫行案陈某,男,75岁,长沙市人。

门诊病例。

初诊(2003年9月7日):患者自诉一身皮肤瘙痒,已1年不愈。

可是近3个月来,其皮肤瘙痒仅时作时止,犹可忍耐,难耐之症则是一身皮肤竟时时有如虫子爬行一般。

时或在上肢,时或在下肢,时或及于胸腹、背部,时或及于头面部,总以四肢发作为甚。

夜间亦发,以至夜寐不安。

由于发作之时,是一种虫蚁爬行之感,因此每常脱开衣服去查找,但并未发现虫蚁、跳蚤、虱子以及其它虫类杂物。

患者一再诉述,此种虫行的感受比一身瘙痒更为痛苦。

察其身上并无疮疹,惟见其下肢轻度浮肿。

询及四肢畏冷。

并觉四肢酸重,精神疲乏。

舌苔薄白而滑。

脉细缓。

辨证:气虚皮水证。

治法:益气通阳化水。

主方:防己黄芪汤合黄芪赤风汤。

处方:黄芪40 g,汉防己10 g,茯苓皮3O g,桂枝6g,防风10 g,赤芍10 g,甘草6 g。

7剂,水煎服。

二诊(9月14日):诉一身如虫行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双下肢浮肿已除,疲乏酸重感亦觉减轻。

舌脉如前。

仍拟原方微调剂量再进。

/处方:黄芪40 g,汉防己8 g,茯苓30 g,桂枝4 g,防风10 g,赤芍10 g,甘草6 g。

10剂,水煎服。

三诊(9月24日):诉上症大减,近3日以来,身如虫行之感仅偶有发作,且感觉轻微。

双足酸重明显减轻,精神亦明显转佳,但原患身痒未除。

舌苔薄自.脉细。

再拟原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处方:黄苠30 g,汉防己6 g,茯苓30 g,桂枝3 g,防风10 g,赤芍1O g,刺蒺藜15 g,乌蛇肉15 g,甘草6 g。

10剂,水煎服。

按:身如虫行之症,《伤寒论》谓其属虚,“阳明病,。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本案患者年迈体弱,又见疲乏,脉细,属气虚无疑。

然患者双足浮肿而酸重,且舌上见薄白滑苔,是水气病之征。

《金匮要略》云:“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可见,本案患者既属气虚,又兼皮水,故防己茯苓汤在所必用。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熊继柏医案通阳行痹疗皮肤硬肿郭某,女,36岁,2005年4月29日初诊。

主诉:四肢皮肤硬肿1年。

患者四肢皮肤硬肿,双手指关节肿胀不能屈伸,四肢关节均屈伸不利,伴一身皮肤粗糙。

曾去多家医院诊治,诊断结论均为“硬皮病”。

刻诊:四肢皮肤硬肿较显,尤以手指及腕关节、踝关节等处肿而僵硬为甚;手背及足背皮肤不能捏起,其肿胀处并无灼热感,但皮肤色泽略暗,且一身皮肤较为粗糙。

四肢肌肤触觉不灵敏,活动明显困难,动则关节疼痛。

伴足底酸痛,四肢无力。

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营卫滞涩,皮肤顽厚。

治法:调和营卫,通阳行痹。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大枣10克,生姜3片,红花4克,小海龙10克,山茱萸15克,木香10克。

10剂,水煎服。

5月8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四肢舒展,活动时疼痛已减轻,但四肢皮肤硬肿未减,舌脉如前,拟原方再进10剂。

5月20日三诊:四肢皮肤硬肿开始减轻,手背及足背皮肤已能捏起,原足底疼痛亦见减轻。

但近日下肢皮肤隐隐出现散在红色小疹点。

舌脉如前,仍拟原方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10克,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山茱萸15克,木香10克,小海龙10克,红花3克,大枣10克,生姜3克。

15剂,水煎服。

6月5日四诊:四肢硬肿渐消,皮肤色转正常,手指关节已能屈伸,下肢隐疹亦减,舌苔仍薄白,脉细。

药已取效,拟原方再进10剂。

6月20日五诊:皮肤硬肿显减,但晨起时双手指尚感僵硬。

询其口不渴,舌苔仍薄白,脉细。

病势显减,自当击鼓再进,仍着原方再进10剂。

7月15日六诊:四肢皮肤硬肿全消,10天前出差完成工作,四肢活动已经正常。

舌苔薄白,脉细。

改拟十全大补汤以调养巩固之。

处方:西洋参10克,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山茱萸15克,木香6克。

15剂,水煎服。

按:硬皮病,中医并无确切病名,据其症状特点分析,与《素问·痹证》所云“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小儿癫痫医案
【诊疗经过】
唐某,女,12岁,石门县人,1970年冬就诊。

小孩5岁开始发作癫痫,病已7年。

开始时每半个月发作1次,发作时昏倒,手足抽搐,口中吐白沫,每次约3分钟。

往后发作次数逐渐频繁,程度逐步加重,少则三五天一发,多则一天一发,甚至于一天数发。

开始发作时间每次只有3~5分钟,后来发作时昏仆抽搐竟长达到半小时,病情非常严重。

每次发作时症状相同:突然昏扑,两眼上翻,手足抽搐,颈项强直,四肢僵直,口角流出涎沫,喉中漉漉痰鸣,发出叫声。

发作前没有明显的诱因及征兆,发作后精神极度疲乏。

患儿平时精神不振,面色淡黄,食纳很差,大便溏泻,形寒畏冷,骨瘦如柴,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一派虚象。

患儿长期服用西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抗癫痫,7年没有停药。

并且曾经用“爆灯火”治疗,其手上、身上伤痕累累,几无完整的皮肤。

昏倒后抢救也是经常的事情,病情比较严重,治疗效果不佳。

癫痫是西医的病名,我们中医诊断为痫证。

中医有一类疾病叫癫、狂、痫。

癫、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病,癫属于阴证,狂属于阳证;痫即“羊痫风”,也就是西医讲的癫痫。

这个小孩的病机特点:第一,痰重,患儿发作时口角流出涎沫,喉中漉漉痰鸣,属于痰痫;第二,虚弱,哪个脏腑虚弱呢?患儿食少、形瘦、便溏、疲乏,典型的脾胃虚弱。

于是治疗的时候一治癫痫,化痰熄风;二治根本,健脾益胃。

所以用两个汤方,第一个方是定痫丹,第二个方为六君子汤。

定痫丹做成丸剂,六君子汤煎服,汤丸并进。

服药1个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病情减轻,食量增加,精神好转。

服药3个月,癫痫未再发作。

服药半年病情完全控制,随访癫痫未再发作。

【简要阐述】
(1)痫病的症状特点《中医内科学》把癫痫的特点讲得很清楚的,发作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中发出叫声,或如猪叫,或如羊叫,或如鸡叫,移时复苏后一如平人,
唯精神疲乏而已,故又称之为“羊痫风”、“猪婆风”、“鸡爪风”。

我曾经治疗一个头上长癞子的男孩,他到树上摘李子吃,结果羊痫风发作,一下子从树上掉下来,手摔断了。

这种病发病非常突然,具有相当高的潜在危险,如果在悬崖、高楼、马路、水中、厕所突然发作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是癫痫的特点,不抓住特点就不能明确诊断。

(2)痫病的辨治要点羊痫风,它的病机首先是痰,其次是风。

痫证多由痰作祟,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讲:“痫者……虽有五脏之殊,而为痰涎则一。

”这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历代医家都认为癫痫的病机关键在于痰,它是顽痰作祟,所以治疗癫痫离不开化痰。

虽然症状表现为抽搐,但重点是痰,其次才是风。

《寿世保元》讲过一句话:“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

”认为治疗癫痫一要治脾,二要治肝,脾虚生痰没错,肝虚生风也没错,所以我们治疗癫痫病,既要化痰,也就是健脾;又要熄风,也就是养肝。

这是治其根本,是大的原则。

程钟龄的定痫丹又叫定痫丸,还有一个痫症镇心丹,都是治疗癫痫的常用方。

治好这个病人,一以化痰,一以健脾,这是经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