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三国演义学案全

三国演义学案全

“好书伴成长”语文学科第二本教材学案设计 读的是书,看的是世界《三国演义》第 1 课时学案班级 姓名1.独立阅读1—28页。

2.找出不认识的字,写下来并能主动查阅字典。

《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 )(朝代)。

桃园三结义是指( )( )( )在( )结拜为异性兄弟。

刘备字( ),以前靠( )为生。

张飞字( ),原以( )为生。

关羽字( )。

董卓说:“顺我者生,( )。

”看出董卓( )的性格。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

”看出曹操( )的性格。

( )鞭打督邮。

吕布骑的马是( )送的,叫( )。

吕布背叛的( ),投奔了董卓。

《三国演义》第 2 课时学1.独立阅读27—37页。

第三回中作者时刻不忘在()中刻画人物,曹操、袁绍二人对关于是否上阵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二人对人才的不同态度:曹操();袁绍()。

这一章中()斩了华雄的头。

()、()、()三人在关前大战吕布。

第四回中王允把()献给了吕布,用()计,()计杀死了董卓。

《三国演义》第 3 课时学案班级姓名1.独立阅读38—58页。

2.找出不认识的字,写下来并能主动查阅字典。

曹操因为()被杀,杀向徐州。

陶谦()让徐州及众人相劝,()方答应暂且做徐州太守,后来()趁张飞守城松懈之机,夺了徐州。

曹操请()到园中开怀畅饮,他认为英雄应该(),(),当今天下英雄只有()和()。

( )骑赤兔马,提青龙刀,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为寻刘备,又()。

第()关斩了两将,第五关来到()。

《三国演义》第4课时学案班级姓名1.独立阅读59—67页。

2.找出不认识的字,写下来并能主动查阅字典。

1.我会认。

瞧,这是我独立认识的生字、生词,还能注音呢!三英重聚在()地方。

关公的扛刀随从叫()。

关公收的义子名叫()。

赵云字(),原属于()的部将,后投奔()。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胜()的战争,交战双方是( )和(),最后战胜方是()。

()向曹操献计烧乌巢。

谋士程昱向曹操献了一计叫()。

探索名著:《三国演义》教学计划

探索名著:《三国演义》教学计划

探索名著:《三国演义》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学生能够领悟作品中的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及社会价值。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三国演义》。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历史观念、哲学思想及社会价值。

3. 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三、教学安排课时分配1. 导言与概述:2课时2. 人物形象分析:6课时3. 情节解读与讨论:8课时4. 作品鉴赏与批评:4课时5. 总结与拓展:2课时教学过程1. 导言与概述: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成书时间、历史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入手,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情节解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重要情节,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通过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情节背后的历史观念和哲学思想。

4. 作品鉴赏与批评:教授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

同时,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推荐相关作品和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完整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_

(完整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_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新河中心小学施义宝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3.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4。

引导学生自主、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刚学过的课文《三顾茅庐》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回的内容改编而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三国演义》的名气已经远播于海内外,国外专家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

而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作为中国的一名小学生,你们想不想好好地读一读《三国演义》呢?二、阅读欣赏:(一)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呢?我相信肯定有不少同学对《三国》有所了解.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抢答几个问题?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2.你知道“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吗?3。

“过五关斩六将”的人是谁?4.“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5.“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6。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说谁的?(教师提示正确答案:1.罗贯中2。

刘备、关羽、张飞3.关羽4.周瑜5.貂禅6。

吕蒙)过渡:看来大家对《三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在读《三国》这部经典著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欣赏哪些内容呢?我觉得首先来了解一下它的语言艺术,今天我们且不去分析它的语言艺术如何精湛,只要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歇后语和成语,就知道它的语言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

(二)积累语言-—歇后语、成语1。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学案12

《三国演义》学案12
蓝田,看望蔡邕女蔡琰,试杨修才。黄忠从法正步步为营、“反客为主”之计,打败驻守定军山的夏侯渊,俘夏侯尚。黄忠在法正帮助下,先夺得定军山西一山头,以逸待劳,杀了夏侯渊,夺了定军山。黄忠烧操粮草,被围,赵云救出,据汉水打败操追兵。玄德,孔明赞子龙一身都是胆。操命徐晃从斜谷小路取汉水,王平往助。
E.消息传入汉中,惊动了汉中太守张鲁。张鲁想,曹操必定会侵犯汉中,不如自已先派兵占据西川。西川财富粮足,人口众多,地势险要,而且西川太守刘璋昏庸无能,可以先取西川,然后称王。
答案:BD(B.马腾没有请曹操饶命,而是骂不绝口。D.“抹书”之计是谋士贾诩提出的。)
二、简答题
1.请简述“黄忠智斩夏侯渊”的情节。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凌统奉权命欲败操锐气,与张辽斗不分胜负。孙权部将甘宁带一百人夜至操中军左冲右突,不折一人而回,权深赞之。甘宁射中乐进面门,救出凌统,凌统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二处交兵,权伤亡甚大;双方讲和罢兵。崔谈因阻操为魏王而死。操从贾诩计,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操于邺郡筑魏王宫。左慈以妖术戏曹操。
参考:夏侯渊坚守定山不与黄忠交战,黄忠领军乘夜占领了对面的山顶。杜袭丢了山寨,夏侯渊恼而不听张郃劝阻,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对山,大骂挑战。黄忠在半山腰看见在山顶上的法正举起白旗,便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就举起红旗,黄忠一声令下,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连头带肩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
C.马超与许褚两员虎将互不服气,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搏斗。马超迟迟不能取胜,韩遂有意和谈。曹操乘机使用离间计,使马超对韩遂产生了疑心,进而两人又互相残杀起来。曹操乘机取胜,声威大震。
D.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抹书”之计。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与韩遂,申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并取得了成功。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案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导读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2.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4. 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三国演义》的背景与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文本导读与分析(30分钟)1. 教师借助教材或其他资源,逐章节导读《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剧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三、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4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故事情节或场景;2.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角色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特点;3. 各小组依次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学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4.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演员发挥角色特点,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文本解读与写作练习(30分钟)1. 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或描写,请学生分析、解读,并进行讨论;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创作角色对话、解读文本或描述故事情节;3. 学生互相分享并互评作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学生需要继续阅读、思考和分析《三国演义》;2. 鼓励学生展示对于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

《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教学设计——我眼中的诸葛亮创新整合点“涵养化育,自然天成”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对话。

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也不是我们一向追崇的“循规蹈矩”,而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

她如同阳光雨露般自然的滋润着学生,促其生长,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开展经典阅读班级读书会,着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对话平台,实现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在交流与感悟中,分享阅读情趣,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名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精彩,人物性格鲜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在我校领导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领导下,我们开设了阅读课,我们本着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原则,积极筹备,大力宣传,校领导精心指导,年级组大力支持,老师统一认识,学生积极响应,在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高二这一年,在备课组长李晓凤老师的带领下,配合语文必修五对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纳入常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三国演义》,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学情分析学生读高二的时候,人生观世界观相对成熟,对中国的四大名著应该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甚少,读过的不多,尤其是女生,连水浒和三国的人物都分不清。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调动学生热爱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我们每人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开展走进《三国演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收集有关三国时期、三国背景的知识,评价事件,赏析人物,鉴赏诗词,学习成语歇后语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学生能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认识。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三国》的结构特点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些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难点,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理解和对其中人物关系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引出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2. 学习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背景(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该作品的成书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 学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3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介绍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4. 学习三国演义的影响(15分钟)。

教师讲解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5. 分组讨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三国演义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感。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材料和讨论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三国演义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三国演义》教案1《三国演义》导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

“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④张飞: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

痛打索贿的督邮;三顾茅庐时,耐不住性子要放火;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举起枪便刺,误会消除后,他又痛哭参拜;长坂坡单枪匹马拦住曹军百万大军;关羽死后,因粗暴急躁而为叛将所杀。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

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

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

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

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

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⑦黄忠:归附于刘备时年近六十,在葭萌关,定军山等战役中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后在讨关战役中,以75岁高龄又斩吴一部将。

后为暗箭所伤,不愈而死。

“老黄忠”是老当益壮的老英雄的代名词。

⑧鲁萧:字子敬,和周瑜同辅孙权。

力排众议,与周瑜一起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并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待人宽厚诚恳,但他的忠厚有时显得近愚。

⑨刘备:知人善用,是一个从平民奋斗到开国帝王的圣君形象。

⑩蒋干:曹操的幕僚,一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政客。

⑩杨修:曹操手下主薄。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人物和情节的分析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读《三国演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讲解。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讲解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作品的故事脉络。

2. 教师详细讲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教师讲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

2. 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四个课时)

(完整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四个课时)

《三国演义》阅读欣赏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三国演义》阅读欣赏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多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多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总理也曾经教导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幻灯片)(学生上课前齐读)一、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画面和一首歌曲。

(用多媒体放映《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做为欣赏者,我们宛然被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我们会发出由衷的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慨叹“走近三国”。

二、出示有关《三国演义》的评论介绍(幻灯片制作)(四名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三国演义》内容梗概: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知识冲浪师:我们先来个(出示课件“记忆小热身”)出几个小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以小组为单位。

1、你来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 《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三国演义》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篇1阅读指导目标: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三国故事深入理解成于含义,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事物。

3、通过分小组汇报阅读成果,训练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1、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每人准备一个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要求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2、摘抄其中优美的语言或收集关于“三国”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谈谈自己的感悟。

评价任务: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2、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深意,会运用部分成语。

阅读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激趣导入1、师:让我们首先来观看一个片段,欣赏一首曲子(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及开剧片段)。

知道这出自哪一部电视剧吗?2、生:(齐答)《三国演义》。

3、师:悲壮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我们带到了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三国演义》让我们认识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孔明,骁勇善战、忠义为先的关云长,雄霸江东的孙仲谋,一代奸雄曹阿瞒,旷世奇才周公瑾等生动传神的人物。

也让我们目睹了桃园结义、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场面。

让我们再次漫游“三国”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三国中的成语(板书课题)活动一成语知多少师:我们先畅游知识园,考考大家对“三国”中的成语到底了解了多少。

(多媒体出示“畅游知识园”及相关题目。

)(1)魏国的霸主是谁?(曹操)蜀国的霸主是谁?(刘备)吴国的霸主是谁?(孙权)(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是哪朝人?(明朝)(3)这部著作写的是哪段时间到哪段时间的历史故事?(汉末年到晋代初)(4)“七擒七纵”跟谁有关?(诸葛亮、孟获)(5)“羽扇纶巾”描写的是三国中的哪位人物?(诸葛亮)(6)请列举“过五关斩六将”中的“五关”或“二将”。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经典片段。

4、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

(2)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它们对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2、难点(1)探讨《三国演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品味《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体会其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民众渴望统一和安定。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愿望。

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阅读《三国演义》的梗概,了解故事的大致脉络。

(2)列出书中的主要人物,并简单描述他们的身份和特点。

2、人物分析(1)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如诸葛亮。

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如智慧、忠诚、谨慎等。

可以通过他在书中的言行举止、战略决策等方面来体现。

(2)比较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例如刘备和曹操。

刘备以仁德著称,善于笼络人心;曹操则被描绘为奸诈多疑,但也有雄才大略。

3、情节探讨(1)选取一个重要情节,如赤壁之战。

研究这场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它对三国局势的影响。

(2)分析情节中的谋略和战术运用,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苦肉计等。

4、语言品味(1)摘抄书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战争场面、人物外貌或心理活动的句子。

(2)分析这些语句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的选择等。

5、主题探究(1)思考《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主题,如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英雄人物的歌颂等。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2、熟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其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

4、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

5、探讨《三国演义》所传达的历史观、价值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

(2)理解重要情节的发展和其背后的意义,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3)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烘托等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中的运用。

2、难点(1)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进行梳理和理解。

(2)探究小说中历史与虚构的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体会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创作处于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的时期。

当时,民众渴望有英雄人物能够拯救天下,结束战乱。

这种社会心理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土壤。

3、文学地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习过程1、阅读指导(1)建议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重要的人物情节和精彩的描写部分进行精读,仔细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对于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可以略读,以把握故事的整体脉络。

(2)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疑问和对人物、情节的分析。

2、人物分析(1)刘备形象特点:以仁德著称,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他心怀兴复汉室的大志,始终以仁义为立身之本。

相关情节:三顾茅庐,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品质;携民渡江,体现了他的仁德爱民。

学案4: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学案4: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等,代表作《三国演义》。

相关背景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董卓趁机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图谋铲除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本文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一系列情节,刻画出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曹操立在了读者面前。

结构图解揣摩领悟赏情节1.试概括本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2.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文中写到了王允和众官的哭,有什么作用?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情节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赏语言4.曹操行刺时,偏遇吕布“侍立于侧”,加大了行刺难度,曹操随机一句“马羸行迟”,化解了危机。

试分析这四个字的作用。

5.如何理解“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6.“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结合相关信息,交流讨论对历史英雄的理解。

【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了解作品】一、简介: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

《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二、中心思想:《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

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

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

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

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

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

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

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

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

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军事意义《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

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

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

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

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于是。

继而再攻,各个击破。

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

实在是指挥不当。

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其他如赤壁鏖兵、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

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

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

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四、文学影响《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

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

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

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

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

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

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

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这就是“七分事实”。

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

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

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

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

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

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

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

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

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但它也有种种不足。

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

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交流讨论】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2、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学习目标】1、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知识链接】1.节选以前的情节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密诏董卓进京。

十常侍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

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

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

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

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

他听从父亲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明意愿,卫弘慷慨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

此时,刘备也弃去县令之职,带关羽、张飞前来。

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

共推袁绍为盟主,准备进兵,讨罚董卓。

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

【节选部分赏析】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

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

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

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他又慨然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曹操先“笑”众人无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但前边一席话已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

“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

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

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

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

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概括延伸】《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

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

比如写外貌,刘备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

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

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

此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出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三国演义》学案(第三课时)(教师用) 《青梅煮酒论英雄》补充曹操煮酒问英雄,刘备出于安全考虑,顾左右而言他,遍撒“英雄帖”,单不说在座两位真人。

曹孟德忍不住一揭谜底——“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玄德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筷子不觉落地。

时值雷声大作,于是从容拾起,自言自语:“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听了解释,“操遂不疑玄德”。

今重读此回,不觉有了新发现:刘备是惊中有喜,曹操乃大智若愚。

刘玄德闻言吃惊,有点儿惊惧,害怕对面有权有势的曹操控制或加害寄人篱下的自己独享天下;也有点儿惊喜,一者,获得曹操大英雄的肯定,受宠若惊,因为快乐而“筷落”;二者,感到与自己看法完全一致,英雄所见略同,遇到知音而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