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孙子兵法中用人标准
![孙子兵法中用人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418d3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2.png)
孙子兵法中用人标准
孙子兵法中的用人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五德:将者,智、信、仁、勇、严。
这意味着将领需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格的品质。
2.重将思想:孙子认为大将是国家军队的心脏,而士兵则是四肢百骸。
因此,选拔和重用优秀的将领至关重要。
3.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注重才能、品行和忠诚。
孙子认为,了解诸侯的谋略是选拔将领的关键。
4.用将思想:信任和放手是使用将领的原则。
君主应当信任选拔出的将领,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5.协同配合:孙子认为,优秀的将领应当善于协调和指挥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协同作战。
6.突然袭击:将领应具备迅速行动和突然袭击的能力,抓住战机的主动性。
7.重在力与慑:孙子认为,战争中的领导力与震慑力至关重要。
将领应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8.置之死地而后生:将领需要有勇气将部队置于险境,从而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实现转败为胜。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用人标准强调选拔有才能、品行端正、
忠诚可靠的将领,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2bc3b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0.png)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今中外,为了能克敌制胜,都是运用各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诡道之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但千条诡计,万般奇谋,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中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示形动敌”,即通过伪装、欺骗,造成对方错觉,调动敌人,战而胜之;二是“量敌用兵”,即兵家根据战场形势,实施灵活机动的指挥,因敌变化,随机处置,能打则打,不能打则不打,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第一法:能而示之不能。
【译文】本来是能攻或者能守,却故意把自己伪装成不能攻或者不能守,没有力量的样子,诱骗敌人上钩。
也可概括为“示弱计”。
【注意】一是示弱要适可而止,示弱的过程是创造战机的过程,一旦战机成熟,应即刻守弱逞强。
二是示弱要与出奇结合。
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设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后,方能乘隙破敌。
第二法:用而示之不用。
【译文】本来要用兵或做某事,却故意伪装成不用兵或不做某事,以迷惑敌方,导致其决策失误,而卧则乘隙而动。
【注意】一是“不用”的举措要符合调兵遣将的常理,“示之”要假戏真做,使敌人信以为真,这样才能为“用”提供战机。
二是“不用”的目的是为了用,一旦战机成熟,就应行动迅速,过早或过迟会影响“用”的效果。
第三法:近而示远。
第四法:远而示近。
【译文】攻击的目标虽然在近处,却装作远袭的态势;着眼在远方,却故意作出近攻的样子。
【注意】近与远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可以指任何两个不同方向,目标,对象等,与“声东击西”相似。
第五法:利而诱之。
【译文】对于贪利的人,用小利去引诱他,并伺机打击他。
【注意】一是要了解敌情,投其所好;二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诱敌方法。
对贪而不知其害,诱之以财物。
对愚而不知变者,故意露出破绽,使敌有可乘之机。
对急躁忿速者,利用其急于求成的心理。
对性骄轻敌者,故意示弱,使其得意忘形;三是所诱之法要隐蔽,使敌不察。
第六法:乱而取之。
【译文】用计谋使敌人发生混乱,或者当敌人产生内乱时,乘机攻击。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https://img.taocdn.com/s3/m/2e3e881b10661ed9ad51f33b.png)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孙子在强调为将须具备“五德”的同时,亦严重告诫将帅要注意五种致命的弱点。
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孙子在“九变”篇中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点明将帅有五种危险:一味拼死硬斗,其结果是被杀;贪生怕死唯求保命,其结果是被俘;脾气暴燥易于发怒,其结果是遭到侮辱后失去理智;过于看重自己的清誉,其结果是招来污辱而轻举妄动;过于仁义受民,其结果会因忙于救助民困而过度烦劳,使心绪不宁。
以上这五点,便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
让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擒杀,一定都是这五种过错引起的。
因此对这五种弊端,不得不要加以慎重考察。
A:必死可杀指挥战争的将帅,必须具备坚毅果敢的勇气,这在“五德”中已经强调过。
但那种勇气,却决不是无谋无虑的拼命三郎,如果只是一味不要命地拼死,就会变成缺陷,往往很容易被对手设计诱杀。
曹操说:“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对付这种死拼硬打,不会转弯的将领,可以设下埋伏使他落入圈套。
因此,将愚而勇,不但不是优点,反而是一种后患。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抬着棺材上阵,以示拼死的决心,结果被关云长所斩杀。
太平天国时期,湘军悍将李续宾由湖北东进安徽,孤军冒进。
连克潜山、相城、舒城后,李续宾贪功心切,不顾孤军深入,命部队向舒城以东约50里的三河镇急进。
三河镇为太平军军事要镇,此处设有重兵,广屯粮草,城垣坚固,易守难攻。
且太平军陈玉成的大军亦据扎在离此不远的六合,因此李的部将都劝李续宾就地休整,待另一路友军跟上来后,再行攻打三河镇不迟。
“目前我军人数不过数千,若孤军进犯,容易遇险”,但李续宾一心想早日拿下这个军事要镇,对部属的苦劝置若罔闻,还振振有词道:“我自用兵以来,只知向前,不知后退,即使死于敌手,亦是带兵者的本份。
有敢再言退军者,杀无敕。
”诸将不敢再言。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https://img.taocdn.com/s3/m/ff2a7dc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4f.png)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孙子在“始计”篇中写道:“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认为用兵使诈有十二种基本的作战原则。
它们分别是:1,有能力打,却装着没能力打;2,想打,却装着不想打;3,明明想攻打近处,却装着要打远处;4,将要攻打远处,却装着要打近处;5,对付贪图利益的敌人,就用利益去诱惑他;6,对付混乱的敌人,就乘机攻取他;7,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8,敌人兵力强盛,就要暂时避开他;9,敌人性格暴燥易怒,就要想法刺激他;10,敌人卑微胆怯,就要设法让他骄横自大;11,敌人休整安逸,就要想法让他疲劳,12,敌人内部和睦团结,就要想法离间他。
这就是孙子提出的“诡道十二法”。
在战场中,采用“诡”道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得胜利,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
熟悉和了解这些“诡道”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己方使用和识别敌人的计策。
A:能而示之不能能够打,装着不能打。
有能力守,却装着没能力守。
张预对此解析为:“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
”,本身强大,却装着弱小,本身勇敢,却装着害怕。
这种精心伪装的目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给对手造成蒙蔽,诱骗对方,让对方产生麻痹大意的轻敌思想。
这是孙子的一种通过向敌人“示弱”,造成对方判断失误,放松戒备,或轻举妄动,从而给己方以可趁之机的谋略智慧。
后世三十六计中“扮猪吃虎”的计谋,可以说就是从这一“能而示之不能”中受到的启发。
《淮南子》说:“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对人将动,必有愚色。
”说的是凶猛的野兽将要搏击猎物,先垂下耳朵俯下身子一动不动;聪明的人准备有所行动,却表现出一副愚弱的样子。
无论是弭耳俯伏,还是必有愚色,都是进攻前的暂时退却。
“示弱”只是暂时的手段,逞强才是最终的目的,“示弱”的过程,只是为创造更为有利的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出其不意,收弱示强,迅猛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9652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e.png)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与商战第2篇 计篇之五德、十二诡道
![孙子兵法与商战第2篇 计篇之五德、十二诡道](https://img.taocdn.com/s3/m/40bcd18d76eeaeaad1f3309a.png)
一、将之五德
----成为一个优熊熊一窝
▪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 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知兵 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者主”(《作战 篇》)。孙子在《谋攻篇》说:“将者国之辅 也。”在《九变篇》中还强调指出将帅必须精通 各种机变,必须克服贪生怕死、急躁易怒等等弱 点。
▪ 为此,孙子在本篇讲到了为将需要具备的五种品 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只 有这种杰出的将才方能率军在决定国家和百姓的 生死存亡命运的战争中取胜。王哲注曰:“智者, 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仁者,惠抚恻 隐,得人心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 者,以威严肃众心。五者相须,缺一不可。”
▪ 三是目光敏锐、思维活跃。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预见性、敏捷性和理解感悟能力。以较强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宽广的视野,预知未来,未雨绸缪;并能从错综复杂 的问题现象中认识其关键之所在,做事严谨而有条理;思维 积极准确,行动迅速灵敏,能很好地领悟上级的命令和政策, 有创新的开展工作,理解不同下属的思想。
▪ 又如,在80年代初举办的一次世界性的评酒大会 上,各国的评酒专家对包装简陋、不为世人所知 的中国国酒茅台不屑一顾,企业因此无法获得市 场和订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茅台酒厂一 位经理急中生智,故意将一瓶茅台酒打碎在地, 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从此茅台酒名声大振, 跻身于世界名酒之列。
▪ 总之,作为企业之“将”,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 识和丰富的经验,足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 善断才能多胜。美国管理大师泰勒说得好:“具 有丰富知识的人,就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 更容易产生新的和独立的见解。”
▪ 《财富》杂志给予乔布斯很高的评价:在一个领域能 得心应手或许是靠运气,可是能在四个领域呼风唤雨 的就称得上是智慧了。
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
![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https://img.taocdn.com/s3/m/4ebaa4b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6.png)
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2008-04-12 17:18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原文为: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孙子兵法》中讲到,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
“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这个“道”讲的就是现在的公司文化。
也就是说只有塑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公司文化,形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才能让中心结成一个紧密的团队,上去冲锋陷阵,而不会畏惧危险了。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7dbbcea0975f46527d3e150.png)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290b6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3.png)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论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严》
![孙子论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严》](https://img.taocdn.com/s3/m/7ee35e2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c.png)
孙⼦论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严》将者智信仁勇⾔--《孙⼦兵法》《孙⼦兵法》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齐⼈孙武所著,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第⼀兵书”、“兵学圣典”。
它以当时进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作指导,⾼度浓缩我国古代⼈民的⼤智慧,构建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到政治、经济、体育等社会⽣活的各个⽅⾯。
它不仅受到国内外军事家,⽽且也受到政治家以及企业家等各⽅⼈⼠的⼴泛关注与推崇。
掀起了对《孙⼦兵法》研究的⼀个⼜⼀个的⾼潮,他们从不同的侧⾯去挖掘《孙⼦兵法》现实价值,其中包括军事学、管理学、领导学、⼼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并且把它运⽤到⽣活的各个⽅⾯。
《孙⼦兵法》⼗三篇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要求,孙⼦⾮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
另外,《孙⼦兵法&作战篇》还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可见,孙武⾮常重视将帅在国家⽣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将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孙⼦兵法》的许多论述中都涉及到领导⼼理学的内容。
其中五事之⼀的“将”就是专门阐述将帅本⾝素质和领导艺术。
下⾯分别对《孙⼦兵法》中有关领导⼼理学的思想加以探讨。
1、领导特质论孙武系统论述了领导特质的结构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简称“五德”。
他⾼度简明的概括了作为军队将帅需要的领导素质,同时也是选择将领的主要标准。
1971年,⼼理学家爱德华*吉⾊利通过事实研究,采⽤语义差别量表法得出领导特质可以分为3⼤类、13个因⼦,包括能⼒、个性品质和激励3个⼤类。
通过对⽐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的⼼理学家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与两千多年前的孙⼦所提出的领导特质有很多相似。
当然,⽤现代的观点分析,孙武的领导特质论显然是不充分的。
孙子兵法全文书写
![孙子兵法全文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cafeb4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e.png)
孙子兵法全文书写《孙子兵法》全文: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与阳,寒与暑,时间与事,夜与日,是故孙子曰:自出关谷,无敌者也。
地者,山陵,沟渠,凹凸,疾徐,远近,险易,广狭,是故孙子曰:凡有利而动,即此必争,乃为应便。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非以智,不能使人至于巧;非以信,不能使人买德;非以仁,不能使人与众同;非以勇,不能致利;非以严,不能训下。
法者,不贵乎设,不贵乎察;不贵乎权,不贵乎节;是故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是故战不百胜,有战不告胜,不可不察也。
作战篇孙子曰:凡战之法,不在乎多,而在乎奇,不在乎胜,而在乎全。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进不能退,能攻不能守,能动不能静。
故陈在乎亢,而不在乎血;出在乎勇,而不在乎逞;动在乎神,而不在乎谋。
是故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是故贵胜不贵久,贵于决胜而在于无穷,故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而有赫赫之势。
不可不察也。
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力求以求胜不求力。
故善用兵者,能使敌人败弱而己强弱,能使敌人寡弱而己众強,能使敌人饥饿而己饱,能使敌人乏限而己有余。
是故孙子曰:取人之短而钝其锐,取人之侧而利其主,故兵不厌诈,此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军形篇孙子曰:故形兵之极,言不几而止,执不几而从,败不绝而飞。
行不几於乱,众不多於寡,贵乎不正,而安乎不治。
地不得失也,欲全胜不得而致完胜。
故孙子曰:吾爱清卆贱!兵者,诚信非勇也,哀老非快也,怯薄非治也愚想非智也。
不威以破敌,取敌之地非闻。
是故德好者军,而信者任,刑强者求,力刚者怨。
不蚝于五言,而博于逸人也。
可以为故意。
必用九变。
兵势篇孙子曰:战势居天,君商所养,其父则以天之常度耳。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治军的智慧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治军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96413d30c281e53a5802ff3b.png)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治军的智慧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强调懂得用兵之道的人,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这里的知兵之将,除开懂得对敌用兵的策略和方法之外,还包含有整治、管理军队等诸多内容。
A:治众如治寡孙子在“兵势”篇中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治理人数多的部队和治理人数少的部队,其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军队组织编制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有次问大将韩信:“韩将军可以指挥多少兵呢?”韩信回答说:“臣带兵多多益善。
”韩信带兵之所以能多多益善,就在于他能深刻理解孙子“治众如治寡”的智慧。
只要按孙子这套分数治众的系统管理办法来统率军队,那么,管理再多的军队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孙子的“治众如治寡”,说白了就是分层管理。
比如说交十个人给你管理,你能管理好。
交给你一百个人。
你只要管理好其中的十个,然后让这十个人按你的方法分别管理好十个人,那么,也就等于你管理好了一百个人。
班长管理好士兵,排长再管理好班长,连长再管理好排长,营长再管理好连长,团长再管理好营长,依此类推,只要按这种分层管理的方法,就是指挥千军万马,也就如同指挥几个人一样简单。
“治众如治寡”,避免了事必亲躬和越级管理的混乱,可以使将帅轻易抓住主要方向,从而指挥起来轻松自如。
这是孙子治军的第一要点。
B:视卒如婴儿孙子治军的第二要点是“仁”,用关心士卒疾苦,对兵仁爱的方法来联络与加深与士兵的联系,从而俘获人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感情投资或感情管理方式。
孙子在“地形”篇中写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一般呵护,那么士卒就会同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爱子一样关怀,那么士卒就会与他同生共死。
这符合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的“仁”的法则。
孙子受先秦诸子“仁爱”思想的熏陶,强调治军重在爱兵,将帅应通过对士卒充分关心、爱护、体贴,来获取他们的尊敬和拥护。
将之五德
![将之五德](https://img.taocdn.com/s3/m/dbce9a22915f804d2b16c112.png)
将之五德所谓将之五德是指作为将领应该具备的五种优秀品质,即智、信、仁、勇、严。
这是判断一个将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个管理者是否具备作为领导者素质的基本标准和依据。
将是孙子兵法五事之一,也即是军事的五大事务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执行者。
除了道的最大执行者是国君之外,这五项都是要由将来执行和运筹。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位置何等重要自是不言而喻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五事的穿针引线者,是五事之纲,其他的都可以算是“目”了,纲举而目张,所以对于具体的军事行动而言,他是最核心的部分了,这个位置不可不慎,也不得不慎。
选拔将帅之才,对于一个国家和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性命攸关的部分。
宋朝的张预讲“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时之顺逆,次审地形之险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将征之。
兵既出境,则法令一从于将,此其序也”。
由此益加可见将领之重要了!将之五德,智、信、仁、勇、严即智慧、威信、仁德、勇敢和严格。
唐杜牧对此有非常好的解释,“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能机权,识变通是需要足够的知识底蕴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对眼前的事务茫茫然无所知觉的情况下识机权之变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只有在掌握了事物的深层次内涵和运行规律和机制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到明察秋毫之末,而巧于驾驭。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现者彰”,也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生动说明。
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而刑赏正是制度和规则,要想做到令行禁止,那么法令就必须得到严格的执行和有效的贯彻,如果制度不能被有效地执行就无异会形同虚设,不如没有。
规则只有在被执行的时候才能产生效益,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孔子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当一个人的讲话不被认可,别人再也不信任他的话时候,他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了,当一个人没有朋友的时候他还能做成什么呢?所以法令的生命就在于它的强有力的执行性。
孙子兵法为将的标准
![孙子兵法为将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d167f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c.png)
孙子兵法为将的标准孙子兵法对将领要求极高,不仅提出了对将领的具体要求,而且在每一篇的操作实务中都有对应的能力要求。
1、始计篇提出了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2、作战篇讲“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从消耗角度对将领提出了具体要求。
3、谋攻篇不仅体现了“善用兵者”,还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的目标实现的作用。
4、军形篇不仅强调“善战者”之攻守功能设计能力,还提出了“善用兵者”的“修道而保法”的适应能力。
5、兵势篇既指出了“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更要求为将者必须是“任势者”。
6、虚实篇要求将领能够打胜仗,要“能为敌之司命”,通过排兵布阵和兵力运作之后实现虚实之间的转化。
7、军争篇强调“将受命于君”之后的“军争之难”,难在“分合为变”,难在“治众”、“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之法,也要避免被“将军夺心”的情况出现。
8、九变篇不仅要求将领必须“知九变之术”、“通于九变之利”,还要懂得“智者之虑”利害之变,更要避免“将之五危”,引来的“覆军杀将”之灾。
9、行军篇的战场选择中,要求将领知地形,也要知治兵,既能“料敌制胜”,还能“取人”,做到“令文齐武”的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并重之团队建设。
10、地形篇既有知“六地”、“六败”的要求,也提出了“大将之道”的职业素养要求,更强调了微观上的“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11、九地篇要求“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从而能够实现对“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的把握。
12、火攻篇对将领提出了“战胜攻取”的“修功”之道,并有“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和对战争“良将警之”的“安国全军之道”。
13、用间篇首先要求为将者要善于“五间俱起”,如果“吝惜爵禄财物”而“不知敌之情”,就是“不仁之至,非民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同时也给出了“名将”之标准“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的具体要求。
“十二诡道”的兵法商用(一)
![“十二诡道”的兵法商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5fa9f3e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d.png)
“十二诡道”的兵法商用(一)小编一开始就提到,《计篇》中的“计”不是奇谋技巧、阴谋诡计,而是计算、对比、分析的意思。
接下来我我们就要讲到《孙子兵法》中的诡计,而且孙武一口气就讲了十二条诡道,“兵者,诡道也!”因为篇文过长,小编将分为三段为您讲述这“十二诡道”,一方面要了解孙武心中的“诡道”与“正道”;另一方面是这“十二诡道”放在现代企业运营中的变现和使用。
首先,为什么“五事七计”之后是“十二诡道”?“计利以听”,之前说到《孙子兵法》开篇就在教我们“五事七计”做可行性分析,那么分析之后呢?“计利以听”就是说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有胜算、可以战。
那么就该“诡道”出来“以佐其外”,记住这里很重要的一点,“诡道”是用来在基础、根基完备之后的辅佐手段,再次提醒我们“诡道”不是重点、不是主线,“五事七计”才是,奇谋技巧只是辅助,这在很多人心理恰恰是相反的。
不管是带领军队还是运营企业都应该重视这一点,首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基础建设、制度设计、人员培养上,之后才是各种巧计,不要一开始就想绕开基本面走捷径。
“因利而制权也”,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都应该根据局势的变化,做到趋利避害、化不利为有利、相机行事,懂得借势造势,这个是《势篇》的内容精髓,后续小编会为你做详细讲解。
“能而示之不能”。
兵法上就是强而示之弱,勇而示之怯。
现代话讲:夹着尾巴做人、韬光养晦、障眼法、战略示弱···,总之一点:迷惑对方误导对方的判断。
这在企业管理中,特别是市场竞争红海的领域是我们非常值得思考的方面。
这种“示弱”是基于战略考虑的,不是所谓的“怯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几人能用呢?现实当中往往是相反使用的,那就是明明很弱却要鼓吹自己很强,明明怯懦,却要变现自己勇敢,这个在生活、工作、企业运营中比比皆是。
还有一方面就是过早的暴露自己的底牌,《孙子兵法》不是让你一味地去“示弱”,而是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还没有打算出手的时候要采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d1874c1a37f111f0855bb7.png)
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诡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4.利而诱之,5.乱而取之,6.实而备之,7.强而避之,8.怒而饶之,9.卑而娇之,10.逸而劳之,11.亲而离之,1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子兵法之计篇》能而示之不能,隐藏实力,迷惑敌人,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如司马懿之于爽,备之于操,示之不能,示弱于敌,让敌轻视麻痹,必要时予以致命的打击。
用而示之不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此亦是迷惑敌人的策略。
表面示好,很和平,使敌无防我之心,当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攻击,可以使敌在短时间崩溃,取得最大的战果,如日军之于珍珠港,德军之于联,以与现代特种部队的使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战术的运用,通过宣传和间谍、调兵等手段,使敌误信我军的攻击目标和方向,产生错误的判断,防守错误的地点和方向,我再迅速调整,攻敌之无备,获得理想的战果。
象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仓。
如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
利而诱之。
利为利益,投其所好,抓住对方心中的欲望,满足他的欲望,然后为我所用。
金钱、名誉、美人、地位、欲望、忠义、要地等等都是利,人活在世界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利诱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如西施、貂禅是以美人为诱饵,赤兔马是以好物为诱饵,金钱为诱饵是常用的,还有以名誉和地位为诱饵、围救是以重要性为诱饵等等。
乱而取之,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待敌之可胜。
一、敌乱,我乘机而起,获得利益;二、使敌乱,我离间敌人部,使其制定错误的方针政策,使敌主无道、不保法、军队无纪律、人民有怨言,然后乘机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敌我力量强弱明显,我不宜以硬碰硬,“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孙子作战法则》原文全文
![《孙子作战法则》原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43a72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4.png)
《孙子作战法则》原文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能五者而先传之者,未之有能也;未能五者而后传之者,亦未之有能也。
此谓胜负之道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凡此五者,必知而全胜矣。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是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死、多死、亡国之器,此官之事也,不可不察也。
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
故用兵之法,百里而争上,五十里而争其次,三十里而争其下。
是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
形不可谓远,则望之而不见,近之而不知。
至于眼与耳,凡军之所为,见之而后知之,非所闻之也。
夫未形而位者操之,未形而神者预之。
未形而器者取之,未形而务者先之。
凡形而位,形而神,形而器,形而务者必有所属也;故主将常以先推之,将不常以先趋之,军不常以先跃之。
是故屈兵者强,伸兵者弱。
故善用兵者,弁勇而无义,窘存而不见,橐弊待时而不穷,动静有权,若将无共,若主无害,虚而待实,弱而制强。
是故其战胜不复,而应战胜者强。
故兵强者先胜,兵弱者后胜。
兵强则易胜,兵弱则难胜,兵强则佐胜,兵弱则不足以佐胜。
夫未战而庙胜者,得一计而足以至于千里之外,庙败者,计穷则力竭也。
孙子兵法之五事五德
![孙子兵法之五事五德](https://img.taocdn.com/s3/m/6d4d8cff76eeaeaad1f330d9.png)
●选将●将军对军队和国家的重要性(1)、将将军的能力纳入战略要素考虑五事:道、天、地、将、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七计:将孰有能?(2)、将军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孙子兵法·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尉缭子》,“在全军参加的大规模战斗中,如果大将军战死,他的部下凡统帅五百人以上的将官不能拼死杀敌的,都要斩杀;大将军的亲兵,凡当时在阵中的,都要斩杀。
其余士卒凡有军功的,降一级;没有军功的,惩罚守卫边境三年。
”(3)、“欧洲战神”拿破仑对将军的论述拿破仑说:“一头狮子可以把一群绵羊变成狮子,一头绵羊可以把一群狮子变成绵羊。
”拿破仑说:“一只狮子带领的绵羊队伍,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狮子队伍。
”(4)、中国对将军的论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军不力,累死三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六韬》“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其命运全在将军.将军实为国家辅佐之臣,而为先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军,不可不加以慎重审查.”朱镕基,“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西方经营管理,又懂《孙子兵法》和《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五德★智智,智慧,古代也通知。
孙子兵法有七十多处提到了知,可见其对智的重视。
智是五德之首,是对将军的第一要求。
智商是天生的,智慧却是后天学习磨练而来的。
(1)、自知者智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并能扬长避短的人,不失为智者。
自知之明:有人从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有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不知道如何改正;有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如何改正,但没有决心改正缺点;有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如何改正,并持之以恒地改正缺点,提高素质。
最后一种人才是自知之明的智者。
孙子兵法,“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0d5f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3.png)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孙子兵书》,是一部古代军事文化经典,作者为中国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武。
本文将提供《孙子兵法》全文的中文原文及英文翻译,并逐章进行解读和注释。
第一章计篇孙子曰:________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________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第二章作篇孙子曰:________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其命,是谓胜敌而不败,是谓用众之法也。
第三章谋篇孙子曰:________凡用兵之法,将之以五,曰:________疾,可则进。
不可,则退。
不可,则乱。
是谓胜负之政。
孰能久?此谋之道也。
第四章军形篇孙子曰:________军形象水,水之形,避高则趋下,避阳则趋阴,避宽则趋狭,避易则趋难,故水之行避地而趋高,至无形。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五章兵势篇孙子曰:________孙子曰:________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不常胜,水不常流。
水因地而制流,称制于固,因形而制胜,称制于变。
故其势胜,以示众人而不可胜者,从众而不可攻者,屈伸者也。
第六章虚实篇孙子曰:________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是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人分。
我专为一,人分为十,是以数敌,如数筹画,计地形而动,日星为标,不守约束,一可赴也。
第七章军争篇孙子曰:________夫用兵者,以正合,以奇胜。
而天人与常,不可不察也。
故温、顺、恭、让,则内劲而外柔,劲则不伦。
此而不伤者,谓之神。
故佛以假,叛人以直,众怒以僵局,此谓不可革也,史称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那些深刻理解用兵艺术的优秀将帅,他们是民众生命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正因为这些肩负重任、身系国家之安危的将帅们如此举足轻重,因此,孙子才对他们提出了许多特别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中首先强调的便是“五德”。
在“始计”篇中,孙子写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认为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果断勇敢、军纪严明这五种品质德行,是作为将帅的基本素养。
盖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者,谓之将才。
A:“五德”之“智”注意,孙子在这里将“智”放在五德之首,说明孙子认识到:战争首先是智慧的较量,一个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力超群,懂战略,知“五事”,精“七计”,能谋虑,通权变,运筹帏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杜牧对此解释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这里的“智”,应包括知胜之智,识人之智,料敌之智,应变之智等多个方面。
具体到战争中,上智便是“伐谋”、“伐交”,中智便是“斗阵”、“设伏”,下智便是灵感触发,见机而行。
这三种智慧,将帅皆不可或缺。
1:“知胜之智”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经过多轮角逐后,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
当时,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拥兵数十万。
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整体军事实力弱于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集结十万精兵,挥师南下进攻许昌,企图实现消灭曹操独霸中原的目的。
大军压境,曹操招集手下幕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曹军诸多将领皆被袁绍当时的强大所吓倒,认为只能避战,但曹操却分析说:“袁绍看似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却有致命的弱点。
他的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喜欢猜忌却没有威信,兵多却不擅长指挥,将领骄傲且互不卖帐,所以他的部队再多,也并不值得可怕。
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足,也不过都是为我们所准备的战利品。
”曹操的谋士荀(或)也同意曹操的判断,他进一步分析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认为袁绍的谋士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无守,武将纪配独断专横,逢纪则刚愎自用,颜良、文丑更是缺乏谋略的匹夫之勇。
加上这些人还彼此勾心斗角,相互拆台,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战斗力,不足为虑。
就这样,曹操和部属们通过仔细“庙算”,从双方“道、天、地、将、法”等多方面入手,详细对比和衡量,最后得出结论:战争的形势将不利于袁绍而有利于曹操。
于是下定决心,全力进兵抗击袁绍的进攻。
后来经过一年多的战争相峙,曹操采用许攸的计谋,成功偷袭了袁绍的粮仓,最终在官渡决战中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就得力于战前拥有孙子所说的“知胜之智。
”2:“识人之智”说完“知胜之智”,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识人之智”。
春秋时晋国的智宣子想让智瑶作为他的继承人,就去征询智果的意见。
智果反对说:“选智瑶不如选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他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
虽然有此五项长处,但他却还有一个致命的短处,那就是为人极不仁厚。
如果他当上国君,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那么谁又能和他和睦相处呢?你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意见。
智果为了避祸,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改为辅氏。
后来,智瑶果然被赵、韩、魏三家联合所灭。
智果因有“识人之智”,早作图谋,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再看看另一个例子: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开始入伍时,仅在宗泽的手下当任一名非常不起眼的下级军官。
一次,岳飞因事违禁当斩,将要行刑时,宗泽发现岳飞临危不惧,威武刚强,不免有些惊奇,于是询问岳飞的生世。
岳飞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未了一声长叹:“我岳飞前来投军,原本是想抗金杀敌,报效国家,不料壮志未酬,却先枉死法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憾事啊!宗泽见岳飞言语不俗,志气刚强,于是让他当面测试弓箭和枪法。
发现岳飞居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便当即免了他的死罪。
后来,岳飞在宗泽的栽培下,果然不负厚望,迅速成长为一位抗击金兵的骁将,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作风硬朗,通过多次浴血奋战,逐步收复了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山河。
宗泽刑场慧眼识岳飞,真正具有孙子所说的“识人之智。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假若当初宗泽稍稍粗心,不明不白将岳飞处死,那一代名将又如何诞生?3:“料敌之智”分析了“识人之智”的重要,再来看看何谓“料敌之智”。
三国时司马懿是魏国一位极富军事韬略,善于用兵的将军。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造反。
消息传到当时正驻守在宛城的曹军主帅司马懿耳里。
按当时的程序,这样的大事情是先得上报朝廷,得到皇帝诏书批准后方能进兵平叛的,否则有可能担当擅作主张的罪责。
但从宛城到都城洛阳来回有一千多里路程,往返一趟最快也得半个多月,如果等到诏书到来后再行发兵,到新城少说也得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孟达如果做好了充分准备,又得到蜀军的支援,就将贻误战机,使进剿变得十分困难。
但假如突发奇兵,出乎孟达意料,在孟达未作充分防备的情况下,必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考虑到这点,司马懿一面赶紧派人上疏报告情况,一面果断率大军即刻进发。
孟达以为司马懿要等到皇帝诏书批准后再发兵,于是按一个月时间来布置修筑工事、加固城墙的任务,哪想到司马懿不出八天,就已兵到新城。
由于城墙尚未加固,其它备战措施也未到位,加上蜀国援兵远在路途,所以很快,新城就被司马懿攻破了。
孟达也被杀掉。
魏国由于司马懿的“料敌之智”,使得一场叛乱得已很快平息。
“料敌之智”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战国著名纵横家张仪,胸藏鬼神莫测之机,拥有翻云覆雨之智,在“料敌”上有一次仍输给了司马错。
事情是这样的: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蜀路险峻难行,东边的韩国又可能乘机偷袭,因此有些犹豫不决。
便请来张仪和司马错问策。
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理由是:“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
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所以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韩国新城、宜阳,然后兵临东周王都洛阳,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天子以号令诸侯,各国就不得不听从号令,这是称王的大业。
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要去讨伐蜀国,纠缠于远方戎狄小族的争斗,这做的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秦惠王于是征询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分析说:“张仪先生说的并不正确。
我也听过有这样的说法: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疆拓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威。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做起。
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它的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取得成功十分容易。
攻占了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蜀国的财富可以赡养秦国的百姓,而军队不需付出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
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丰厚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能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
现在秦国若是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
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
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共同来对付秦国。
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又难以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举动。
所以,我认为大王进兵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
”秦惠王于是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果然仅用了半年多就轻松攻克了蜀国全境。
秦国吞并蜀国后,秦国变得更加富庶和强盛起来,为后来扫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完全得益于司马错的“料敌”之功。
4:“应变之智”“应变之智”则指一种遇到未曾预料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妥善处置,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它需要极强的快速观察、判断、决策综合才能,足以当机立断,捕捉战机。
由于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所以拥有“应变之智”,也是作为优秀将帅必具的素质。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春秋时齐景公即位初年,由于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齐国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齐国的繁荣引起了中原大国晋国的不安,晋平公想用武力讨伐齐国,来确保自己的中原霸主地位,为了试探齐国的虚实,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范昭来齐国后,齐景公设下高级酒宴来款待他。
酒酣耳热之际,范昭突然对齐景公提出要求:“请借大王的酒杯让我喝一杯酒。
”齐景公当时不知其意,不好拒绝,便命从人用他的酒杯斟满酒,为范昭敬酒。
范昭毫不客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喜形于色的样子,被坐在一旁的国相晏婴看在眼里,晏婴强压怒火,等侍从再要给齐王重新斟酒时,便厉声呵斥侍从:“别人用过的酒杯,能给大王再用吗?还不赶快给换个新的!”侍从于是连忙给齐景公重新换上一个干净的酒杯。
范昭见状,吃了一惊,但仍不死心,过了一会,范昭又来了个花样,他装着喝多了酒,站起来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跳边吩咐乐师:“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舞兴。
”晏婴向乐师使了个眼色,乐师会意,站起来大声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恕不能从命。
”范昭讨了个没趣,于是借口不胜酒力,告辞回了驿馆。
齐景公见范昭不悦而去,心有不安,乃责备晏婴不该唐突上国使者。
晏婴解释说:“晋国早有攻伐我国的图谋,今次范昭是在以喝酒之名试探我国的国力,为臣这样做,为的是要挫败他的锐气,让他不敢轻视我国啊。
”乐师也跟着说:“成周之乐是供天子使用的乐曲,范昭他一个小小的使臣,哪里有姿格来享用?这不是太狂妄了吗?”至此,齐景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晏子的良苦用心。
范昭后来回国,和晋平公谈起齐国实情,不无感触地说:“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
齐国有晏婴这样一批贤臣,人才济济,国政清明,暂时不可图谋啊。
”晋平公听完范昭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打消了向齐国用兵的念头。
齐国由此避免了一场看不见的兵戈。
孔子后来在评价这件事时由衷赞叹说:“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能够在酒席之间,就轻松挫败千里之外意欲进犯的敌人,这完全得益于晏婴的“应变之智”。
B:“五德”之“信”谈完了“五德”之“智”,再来分析一下孙子的“五德”之“信”,所谓“信”,指的是信誉、信用。
梅尧臣注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
”“信”不仅是将帅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国君或将帅的治国、治军之本。
它要求国君或将帅要赏罚有度,取信于民。
只有做到执法如山,说一不二,才能严明军纪,得到部众的信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