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孙子兵法中用人标准

孙子兵法中用人标准
孙子兵法中的用人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五德:将者,智、信、仁、勇、严。
这意味着将领需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格的品质。
2.重将思想:孙子认为大将是国家军队的心脏,而士兵则是四肢百骸。
因此,选拔和重用优秀的将领至关重要。
3.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注重才能、品行和忠诚。
孙子认为,了解诸侯的谋略是选拔将领的关键。
4.用将思想:信任和放手是使用将领的原则。
君主应当信任选拔出的将领,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5.协同配合:孙子认为,优秀的将领应当善于协调和指挥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协同作战。
6.突然袭击:将领应具备迅速行动和突然袭击的能力,抓住战机的主动性。
7.重在力与慑:孙子认为,战争中的领导力与震慑力至关重要。
将领应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8.置之死地而后生:将领需要有勇气将部队置于险境,从而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实现转败为胜。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用人标准强调选拔有才能、品行端正、
忠诚可靠的将领,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今中外,为了能克敌制胜,都是运用各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诡道之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但千条诡计,万般奇谋,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中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示形动敌”,即通过伪装、欺骗,造成对方错觉,调动敌人,战而胜之;二是“量敌用兵”,即兵家根据战场形势,实施灵活机动的指挥,因敌变化,随机处置,能打则打,不能打则不打,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第一法:能而示之不能。
【译文】本来是能攻或者能守,却故意把自己伪装成不能攻或者不能守,没有力量的样子,诱骗敌人上钩。
也可概括为“示弱计”。
【注意】一是示弱要适可而止,示弱的过程是创造战机的过程,一旦战机成熟,应即刻守弱逞强。
二是示弱要与出奇结合。
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设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后,方能乘隙破敌。
第二法:用而示之不用。
【译文】本来要用兵或做某事,却故意伪装成不用兵或不做某事,以迷惑敌方,导致其决策失误,而卧则乘隙而动。
【注意】一是“不用”的举措要符合调兵遣将的常理,“示之”要假戏真做,使敌人信以为真,这样才能为“用”提供战机。
二是“不用”的目的是为了用,一旦战机成熟,就应行动迅速,过早或过迟会影响“用”的效果。
第三法:近而示远。
第四法:远而示近。
【译文】攻击的目标虽然在近处,却装作远袭的态势;着眼在远方,却故意作出近攻的样子。
【注意】近与远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可以指任何两个不同方向,目标,对象等,与“声东击西”相似。
第五法:利而诱之。
【译文】对于贪利的人,用小利去引诱他,并伺机打击他。
【注意】一是要了解敌情,投其所好;二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诱敌方法。
对贪而不知其害,诱之以财物。
对愚而不知变者,故意露出破绽,使敌有可乘之机。
对急躁忿速者,利用其急于求成的心理。
对性骄轻敌者,故意示弱,使其得意忘形;三是所诱之法要隐蔽,使敌不察。
第六法:乱而取之。
【译文】用计谋使敌人发生混乱,或者当敌人产生内乱时,乘机攻击。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孙子在强调为将须具备“五德”的同时,亦严重告诫将帅要注意五种致命的弱点。
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孙子在“九变”篇中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点明将帅有五种危险:一味拼死硬斗,其结果是被杀;贪生怕死唯求保命,其结果是被俘;脾气暴燥易于发怒,其结果是遭到侮辱后失去理智;过于看重自己的清誉,其结果是招来污辱而轻举妄动;过于仁义受民,其结果会因忙于救助民困而过度烦劳,使心绪不宁。
以上这五点,便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
让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擒杀,一定都是这五种过错引起的。
因此对这五种弊端,不得不要加以慎重考察。
A:必死可杀指挥战争的将帅,必须具备坚毅果敢的勇气,这在“五德”中已经强调过。
但那种勇气,却决不是无谋无虑的拼命三郎,如果只是一味不要命地拼死,就会变成缺陷,往往很容易被对手设计诱杀。
曹操说:“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对付这种死拼硬打,不会转弯的将领,可以设下埋伏使他落入圈套。
因此,将愚而勇,不但不是优点,反而是一种后患。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抬着棺材上阵,以示拼死的决心,结果被关云长所斩杀。
太平天国时期,湘军悍将李续宾由湖北东进安徽,孤军冒进。
连克潜山、相城、舒城后,李续宾贪功心切,不顾孤军深入,命部队向舒城以东约50里的三河镇急进。
三河镇为太平军军事要镇,此处设有重兵,广屯粮草,城垣坚固,易守难攻。
且太平军陈玉成的大军亦据扎在离此不远的六合,因此李的部将都劝李续宾就地休整,待另一路友军跟上来后,再行攻打三河镇不迟。
“目前我军人数不过数千,若孤军进犯,容易遇险”,但李续宾一心想早日拿下这个军事要镇,对部属的苦劝置若罔闻,还振振有词道:“我自用兵以来,只知向前,不知后退,即使死于敌手,亦是带兵者的本份。
有敢再言退军者,杀无敕。
”诸将不敢再言。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孙子在“始计”篇中写道:“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认为用兵使诈有十二种基本的作战原则。
它们分别是:1,有能力打,却装着没能力打;2,想打,却装着不想打;3,明明想攻打近处,却装着要打远处;4,将要攻打远处,却装着要打近处;5,对付贪图利益的敌人,就用利益去诱惑他;6,对付混乱的敌人,就乘机攻取他;7,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8,敌人兵力强盛,就要暂时避开他;9,敌人性格暴燥易怒,就要想法刺激他;10,敌人卑微胆怯,就要设法让他骄横自大;11,敌人休整安逸,就要想法让他疲劳,12,敌人内部和睦团结,就要想法离间他。
这就是孙子提出的“诡道十二法”。
在战场中,采用“诡”道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得胜利,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
熟悉和了解这些“诡道”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己方使用和识别敌人的计策。
A:能而示之不能能够打,装着不能打。
有能力守,却装着没能力守。
张预对此解析为:“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
”,本身强大,却装着弱小,本身勇敢,却装着害怕。
这种精心伪装的目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给对手造成蒙蔽,诱骗对方,让对方产生麻痹大意的轻敌思想。
这是孙子的一种通过向敌人“示弱”,造成对方判断失误,放松戒备,或轻举妄动,从而给己方以可趁之机的谋略智慧。
后世三十六计中“扮猪吃虎”的计谋,可以说就是从这一“能而示之不能”中受到的启发。
《淮南子》说:“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对人将动,必有愚色。
”说的是凶猛的野兽将要搏击猎物,先垂下耳朵俯下身子一动不动;聪明的人准备有所行动,却表现出一副愚弱的样子。
无论是弭耳俯伏,还是必有愚色,都是进攻前的暂时退却。
“示弱”只是暂时的手段,逞强才是最终的目的,“示弱”的过程,只是为创造更为有利的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出其不意,收弱示强,迅猛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与商战第2篇 计篇之五德、十二诡道

一、将之五德
----成为一个优熊熊一窝
▪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 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知兵 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者主”(《作战 篇》)。孙子在《谋攻篇》说:“将者国之辅 也。”在《九变篇》中还强调指出将帅必须精通 各种机变,必须克服贪生怕死、急躁易怒等等弱 点。
▪ 为此,孙子在本篇讲到了为将需要具备的五种品 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只 有这种杰出的将才方能率军在决定国家和百姓的 生死存亡命运的战争中取胜。王哲注曰:“智者, 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仁者,惠抚恻 隐,得人心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 者,以威严肃众心。五者相须,缺一不可。”
▪ 三是目光敏锐、思维活跃。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预见性、敏捷性和理解感悟能力。以较强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宽广的视野,预知未来,未雨绸缪;并能从错综复杂 的问题现象中认识其关键之所在,做事严谨而有条理;思维 积极准确,行动迅速灵敏,能很好地领悟上级的命令和政策, 有创新的开展工作,理解不同下属的思想。
▪ 又如,在80年代初举办的一次世界性的评酒大会 上,各国的评酒专家对包装简陋、不为世人所知 的中国国酒茅台不屑一顾,企业因此无法获得市 场和订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茅台酒厂一 位经理急中生智,故意将一瓶茅台酒打碎在地, 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从此茅台酒名声大振, 跻身于世界名酒之列。
▪ 总之,作为企业之“将”,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 识和丰富的经验,足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 善断才能多胜。美国管理大师泰勒说得好:“具 有丰富知识的人,就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 更容易产生新的和独立的见解。”
▪ 《财富》杂志给予乔布斯很高的评价:在一个领域能 得心应手或许是靠运气,可是能在四个领域呼风唤雨 的就称得上是智慧了。
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

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2008-04-12 17:18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将者五事,智信仁勇言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原文为: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孙子兵法》中讲到,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
“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这个“道”讲的就是现在的公司文化。
也就是说只有塑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公司文化,形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才能让中心结成一个紧密的团队,上去冲锋陷阵,而不会畏惧危险了。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那些深刻理解用兵艺术的优秀将帅,他们是民众生命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正因为这些肩负重任、身系国家之安危的将帅们如此举足轻重,因此,孙子才对他们提出了许多特别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中首先强调的便是“五德”。
在“始计”篇中,孙子写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认为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果断勇敢、军纪严明这五种品质德行,是作为将帅的基本素养。
盖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者,谓之将才。
A:“五德”之“智”注意,孙子在这里将“智”放在五德之首,说明孙子认识到:战争首先是智慧的较量,一个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力超群,懂战略,知“五事”,精“七计”,能谋虑,通权变,运筹帏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杜牧对此解释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这里的“智”,应包括知胜之智,识人之智,料敌之智,应变之智等多个方面。
具体到战争中,上智便是“伐谋”、“伐交”,中智便是“斗阵”、“设伏”,下智便是灵感触发,见机而行。
这三种智慧,将帅皆不可或缺。
1:“知胜之智”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经过多轮角逐后,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
当时,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拥兵数十万。
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整体军事实力弱于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集结十万精兵,挥师南下进攻许昌,企图实现消灭曹操独霸中原的目的。
大军压境,曹操招集手下幕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曹军诸多将领皆被袁绍当时的强大所吓倒,认为只能避战,但曹操却分析说:“袁绍看似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却有致命的弱点。
他的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喜欢猜忌却没有威信,兵多却不擅长指挥,将领骄傲且互不卖帐,所以他的部队再多,也并不值得可怕。
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足,也不过都是为我们所准备的战利品。
”曹操的谋士荀(或)也同意曹操的判断,他进一步分析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认为袁绍的谋士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无守,武将纪配独断专横,逢纪则刚愎自用,颜良、文丑更是缺乏谋略的匹夫之勇。
加上这些人还彼此勾心斗角,相互拆台,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战斗力,不足为虑。
就这样,曹操和部属们通过仔细“庙算”,从双方“道、天、地、将、法”等多方面入手,详细对比和衡量,最后得出结论:战争的形势将不利于袁绍而有利于曹操。
于是下定决心,全力进兵抗击袁绍的进攻。
后来经过一年多的战争相峙,曹操采用许攸的计谋,成功偷袭了袁绍的粮仓,最终在官渡决战中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就得力于战前拥有孙子所说的“知胜之智。
”2:“识人之智”说完“知胜之智”,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识人之智”。
春秋时晋国的智宣子想让智瑶作为他的继承人,就去征询智果的意见。
智果反对说:“选智瑶不如选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他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
虽然有此五项长处,但他却还有一个致命的短处,那就是为人极不仁厚。
如果他当上国君,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那么谁又能和他和睦相处呢?你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
”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意见。
智果为了避祸,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改为辅氏。
后来,智瑶果然被赵、韩、魏三家联合所灭。
智果因有“识人之智”,早作图谋,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再看看另一个例子: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开始入伍时,仅在宗泽的手下当任一名非常不起眼的下级军官。
一次,岳飞因事违禁当斩,将要行刑时,宗泽发现岳飞临危不惧,威武刚强,不免有些惊奇,于是询问岳飞的生世。
岳飞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未了一声长叹:“我岳飞前来投军,原本是想抗金杀敌,报效国家,不料壮志未酬,却先枉死法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憾事啊!宗泽见岳飞言语不俗,志气刚强,于是让他当面测试弓箭和枪法。
发现岳飞居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便当即免了他的死罪。
后来,岳飞在宗泽的栽培下,果然不负厚望,迅速成长为一位抗击金兵的骁将,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作风硬朗,通过多次浴血奋战,逐步收复了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山河。
宗泽刑场慧眼识岳飞,真正具有孙子所说的“识人之智。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假若当初宗泽稍稍粗心,不明不白将岳飞处死,那一代名将又如何诞生?3:“料敌之智”分析了“识人之智”的重要,再来看看何谓“料敌之智”。
三国时司马懿是魏国一位极富军事韬略,善于用兵的将军。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造反。
消息传到当时正驻守在宛城的曹军主帅司马懿耳里。
按当时的程序,这样的大事情是先得上报朝廷,得到皇帝诏书批准后方能进兵平叛的,否则有可能担当擅作主张的罪责。
但从宛城到都城洛阳来回有一千多里路程,往返一趟最快也得半个多月,如果等到诏书到来后再行发兵,到新城少说也得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孟达如果做好了充分准备,又得到蜀军的支援,就将贻误战机,使进剿变得十分困难。
但假如突发奇兵,出乎孟达意料,在孟达未作充分防备的情况下,必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考虑到这点,司马懿一面赶紧派人上疏报告情况,一面果断率大军即刻进发。
孟达以为司马懿要等到皇帝诏书批准后再发兵,于是按一个月时间来布置修筑工事、加固城墙的任务,哪想到司马懿不出八天,就已兵到新城。
由于城墙尚未加固,其它备战措施也未到位,加上蜀国援兵远在路途,所以很快,新城就被司马懿攻破了。
孟达也被杀掉。
魏国由于司马懿的“料敌之智”,使得一场叛乱得已很快平息。
“料敌之智”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战国著名纵横家张仪,胸藏鬼神莫测之机,拥有翻云覆雨之智,在“料敌”上有一次仍输给了司马错。
事情是这样的: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蜀路险峻难行,东边的韩国又可能乘机偷袭,因此有些犹豫不决。
便请来张仪和司马错问策。
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理由是:“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
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所以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韩国新城、宜阳,然后兵临东周王都洛阳,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天子以号令诸侯,各国就不得不听从号令,这是称王的大业。
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要去讨伐蜀国,纠缠于远方戎狄小族的争斗,这做的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秦惠王于是征询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分析说:“张仪先生说的并不正确。
我也听过有这样的说法: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疆拓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威。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做起。
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它的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取得成功十分容易。
攻占了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蜀国的财富可以赡养秦国的百姓,而军队不需付出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
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丰厚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能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
现在秦国若是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
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
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共同来对付秦国。
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又难以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举动。
所以,我认为大王进兵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
”秦惠王于是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果然仅用了半年多就轻松攻克了蜀国全境。
秦国吞并蜀国后,秦国变得更加富庶和强盛起来,为后来扫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完全得益于司马错的“料敌”之功。
4:“应变之智”“应变之智”则指一种遇到未曾预料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妥善处置,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它需要极强的快速观察、判断、决策综合才能,足以当机立断,捕捉战机。
由于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所以拥有“应变之智”,也是作为优秀将帅必具的素质。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春秋时齐景公即位初年,由于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齐国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齐国的繁荣引起了中原大国晋国的不安,晋平公想用武力讨伐齐国,来确保自己的中原霸主地位,为了试探齐国的虚实,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范昭来齐国后,齐景公设下高级酒宴来款待他。
酒酣耳热之际,范昭突然对齐景公提出要求:“请借大王的酒杯让我喝一杯酒。
”齐景公当时不知其意,不好拒绝,便命从人用他的酒杯斟满酒,为范昭敬酒。
范昭毫不客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喜形于色的样子,被坐在一旁的国相晏婴看在眼里,晏婴强压怒火,等侍从再要给齐王重新斟酒时,便厉声呵斥侍从:“别人用过的酒杯,能给大王再用吗?还不赶快给换个新的!”侍从于是连忙给齐景公重新换上一个干净的酒杯。
范昭见状,吃了一惊,但仍不死心,过了一会,范昭又来了个花样,他装着喝多了酒,站起来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跳边吩咐乐师:“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舞兴。
”晏婴向乐师使了个眼色,乐师会意,站起来大声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恕不能从命。
”范昭讨了个没趣,于是借口不胜酒力,告辞回了驿馆。
齐景公见范昭不悦而去,心有不安,乃责备晏婴不该唐突上国使者。
晏婴解释说:“晋国早有攻伐我国的图谋,今次范昭是在以喝酒之名试探我国的国力,为臣这样做,为的是要挫败他的锐气,让他不敢轻视我国啊。
”乐师也跟着说:“成周之乐是供天子使用的乐曲,范昭他一个小小的使臣,哪里有姿格来享用?这不是太狂妄了吗?”至此,齐景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晏子的良苦用心。
范昭后来回国,和晋平公谈起齐国实情,不无感触地说:“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
齐国有晏婴这样一批贤臣,人才济济,国政清明,暂时不可图谋啊。
”晋平公听完范昭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打消了向齐国用兵的念头。
齐国由此避免了一场看不见的兵戈。
孔子后来在评价这件事时由衷赞叹说:“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能够在酒席之间,就轻松挫败千里之外意欲进犯的敌人,这完全得益于晏婴的“应变之智”。
B:“五德”之“信”谈完了“五德”之“智”,再来分析一下孙子的“五德”之“信”,所谓“信”,指的是信誉、信用。
梅尧臣注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
”“信”不仅是将帅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国君或将帅的治国、治军之本。
它要求国君或将帅要赏罚有度,取信于民。
只有做到执法如山,说一不二,才能严明军纪,得到部众的信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