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七年级上册地理优质教案-人教版)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运动的第一部分内容。
地球的自转重点讲述的是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同时还需要着重强调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还很陌生,他们刚开始会不理解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当结合身边的现象来讲解自转时,让学生慢慢地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得到地球是在转动的。
因此,在讲授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一定要注意将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转化到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球的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等。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视频动画,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认识人们是如何根据这一现象协调生产生活的。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地球的自转》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看巴黎奥运会运动员们比赛时间是在晚上,难道他们是在晚上比赛的吗?学生:……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对地球的自转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导致观看巴黎奥运会的时间出现差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自转,去更深刻的认识地球的自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新课教授】一、地球自转的概况1.地球自转的概念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说说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绕转中心是地轴。
2.地球自转的方向(1)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第一段,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地球的自转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航空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课后作业要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自转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习题,加深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4.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对地球自转影响的认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结合板书、讲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导入课题。
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投影仪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做简单的描述等。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南北两极观察会是怎样?学生:北逆南顺(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示范,得出本质还是自西向东)(2)极地判断经度练习(3)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第二节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地球运动的概念:第二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这部分内容是为下一节地球的公转运动的铺垫,也是为高中地理的地球运动鉴定了基础。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轴、方向和周期等基本特点。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立体空间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昼夜交替现象。
3、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因为学生思维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形成空间抽象思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
学生只能借助自然现象解释地理意义和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作出归纳。
三、教学方法演示、阶梯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美国是夜晚?(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承转,关于地球运动人类历史上认识有一个过程:有”地心说”和”日心说”,是“天动”还是“地动”?展示视频地心说和日心说视频.。
学生阅读老师讲述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堂。
教学新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过度: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今天先学习地球的自传运动。
那什么是地球的自传运动?展示视频(观察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问:1、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生:地球环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自主探究】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自主探究】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1.1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移解释所发生的昼夜更替与吋间差异现象。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对学习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1:情境设置-动态地球自转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来看地球的运动状态,我们今天来了解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自转。
说明本课内容:一、地球自转的定义;二地球自转的方向;三、地球自转的周期;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切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地球自转的定义】活动:阅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一)观看地球自转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自我运动形式。
简称绕轴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观看地球自转方向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
(三)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动态图中表述的信息。
讲解:举例说明-对比诠释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引发的。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力目标: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目标:(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师:通过学生有关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自转方向
2.自转周期
3.旋转轴
4.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实物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
1.师:请2-3位学生到台上演示,大家判断演示是否正确。
2.有地球仪的学生与老师一起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地轴,运动方向。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掌握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思维能力。
5.通过尝试画图,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
并在画图和纠错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知识。
6.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强调3个演示角度观察地球自转:赤道,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7.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地球顺时针旋转。
演示活动: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借助实物直观进行演示。
利用手机模拟太阳光。
1.在地球仪上用红色标志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北京朝向手机的关系,看看伦敦此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伦敦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老师:强调几个点日出。
4.学生观察思考:(1)北京和伦敦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假设地球不自转,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3)假设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还会有昼夜更替吗?。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学设计—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是本册教材紧接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性知识,对后面天气与气候,地球的公转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认识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
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基本特点。
五、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七、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归纳总结提问: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了解了哪些内容?结合板书梳理知识点逻辑。
学生总结反思所学内容,同桌之间互相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1、继续完成《地球的自转》学习任务单。
2、填充图册P7 (1)(2)(3)。
认真做练习巩固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和解题能力。
布置作业预习《地球的公转》,学习地球的公转微课,完成相应预习作业。
九、板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知识点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的解释。
2.地球自转周期的理解。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自转的模型或图片。
3.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同时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球自转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3.1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导入通过暑假最热门的巴黎奥运会让学生感知时间差异,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24年7月27日1:30(巴黎时间7月26日19:30),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隆重举行,现代奥运会开幕式首次从体育场搬到城市空间举办,在法国巴黎感知地球的运动2020年,故宫午门拍摄到的星轨照片。
日夜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
地心说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最早的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各自轨道上绕地球旋转。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
地心说在欧洲盛行长达1000多年。
日心说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他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拓展:镀铜金七政仪表在故宫钟表馆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坐立的镀铜金七政仪表,它的表面刻画着那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此表由底座、七政仪和钟表三部分组成。
资料上说上弦启动后可以在七政仪上看到星盘上的众星沿着各自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月球也会绕着地球运转。
这是18世纪英国钟表的代表作品,作为形象演示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天文仪器,此表又被称为“铜镀金天文地理表”。
地球的运动特征师:现实中,地球是像图片中这样旋转的吗?生:地球自转是倾斜的,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延长方向指向北极星。
2、运动方向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北极上空俯视、南极上空俯视三个视角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标注地球自转方向。
生:补充以及秘诀:NNSS3、周期●自转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约24小时。
●这样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昼夜交替影响人类的作息,因此自古以来太阳日就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现象的产生分析为什么会有昼夜?问题1:假如地球是一个透明球体,还会有昼夜现象吗?问题2:假如地球是一个会发光的球体,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因此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科目讲课班级教课内容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理设计者讲课者第一课七年级讲课时间课时数时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实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含地球自转,以及由此惹起的日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地球公转以及由此惹起的四时交替,五带的区分。
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并且都是要点内容。
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初步成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 大小,经纬度。
本节教材波及到的地理现象,拥有动向变化的特色,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必定的困难。
幸亏教材中好多内容是学生平时能察看和体验获得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知识与技术: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色(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察看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别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日夜更替、时间差别。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别难点教课过程时教课教师活动学生设计间教课内容环节活动企图安排发问、直奔主思设疑导入[ 设问 ] 请问我们每日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考、题激趣原由?回答明确 1. 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分析学习目标识记明确学习 2.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说基本运动规律,学习目标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日夜更替。
3.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达成以下问题)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日夜也随着交替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合作研究活动一:阅读课本P11 图 1.14 “昼与夜”、演示地球的自转,察看后达成以下问题:1、何为昼半球?何为夜半球?为何会分为昼、夜半球?(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日,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地球的运动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有:地球自转现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又一次比较系统的探知地球的运动情况。
试图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等知识,使他们能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由此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现等现象,同时,也为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意义做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地球自转的含义,掌握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如地球仪实验演示、角色扮演等;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2.借用地球运动动画及地球仪演示,培养读图能力,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其原因,初步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和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在学习地球自转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初步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
2.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播放视频《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利用影像资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引导学生交流自转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开展演示实验:要求:(1)分小组合作演示:每组4人,一个地球仪。
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拨动地球仪,观察,然后保持转动,先后将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
(3)请每人转动一次,并做好记录,交流成果。
3.观察交流:3.提出要求:你能从不同角度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呈逆时针,南极呈顺时针。
1.2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地球自转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解释地球自转的基本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播放24小时的延时摄像视频。
学生活动回答观察到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感受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美,引发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思考。
教师活动提问地球运动有几种形式,分别是地球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是先进行自转,再进行公转,还是先进行公转,再进行自转,还是什么?学生活动两种,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
教师活动为方便大家理解,本节课主要介绍自转的内容。
教师活动是谁首先质疑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活动请阅读课本书P12阅读材料第2小节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并介绍哥白尼的主要观点。
教师活动提问,哥白尼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吗(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学生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观点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位同学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同学观察纠错。
继续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自我实践,互相纠错,得到真实体验。
教师活动旋转轴:地轴。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教师活动区分“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假设,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活动有的。
原因:地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作为光源,提供光线。
教师活动假设,只有公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活动有的/没有,小组讨论1分钟。
教师活动有的。
昼夜周期为1年。
教师活动假设,既有公转,又有自转,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活动有的,周期为1天。
教师活动昼夜交替现象(24h)的原因昼夜现象原因+地球自转(24h)。
设计意图假设层层递推锻炼想象力与逻辑思维。
教师活动晨昏线,ABC三点各位于什么时间?补充:一般认为东北三省为我国雄鸡版图的鸡头部分,在自转背景下,雄鸡向前走。
1 地球的运动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差异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出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例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天中我们会在白天的时候在教室上课,晚上回到寝室睡觉,每天都经历着从白天到黑夜,黑夜到白天这样的变化,那同学们知道这个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吗?(生答:地球的运动)对,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自主学习一、地球的自转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动画,回答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3、什么是地球的自转(注:通常我们把跟钟表运行方向一致的称为“顺时针”,相反的称为“逆时针”)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观察特点,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加深记忆。
观察昼夜半球分布图,提出晨昏线的概念。
可以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演示昼夜更替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晨线和昏线。
小组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13页活动,根据对话引出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
过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时间差 的理解,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上海和开罗两个城市,然后转到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先看到的是哪个城市?从而得出时间东早西晚,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小结:教学反思: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 地球的自转运动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自转中心 地轴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能力目标
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
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练一练:给出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什么?(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