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非经常性损益。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可以包括一次性收入或费用,如处置资产、股权转让、法律诉讼等。

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这些非经常性项目来影响盈余,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来达到特定的盈利目标或者影响股价走势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公司的业绩表现,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影响。

研究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对于加深我们对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认识,增强监管部门对公司财务数据的监管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达到200字,可继续补充】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深入分析这种行为对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信息真实性和投资者关系的影响。

探讨监管与规范对于非经常性损益使用的限制和规定,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启示,以帮助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在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构建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环境。

1.3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了解上市公司如何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方面的案例,可以揭示这种行为对公司盈余质量、股价表现、投资者信心等方面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参考。

分析影响和风险也有助于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注意相关风险因素,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保护自身权益。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首先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与作用,然后分析了三个公司的案例:公司A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掩盖实际亏损情况,公司B虚增经营利润,公司C操纵股价。

在讨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了监管与防范措施。

未来展望部分指出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公司自律意识,以防止非经常性损益被滥用。

本研究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研究、风险、监管、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通常会运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影响其财务表现,进而达到操控股价或投资者心理预期的目的。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发生的与公司正常经营无关的收入或支出,通常包括一次性收入、重组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会影响公司的税前利润和净利润,从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并不合规,因为其虚增或减少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一些公司会通过将正常业务成本纳入非经常性损益,或频繁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稳定盈利水平,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甚至操纵股价。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会给公司自身带来风险和挑战。

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和原因,对于完善监管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揭示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深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及其在财务报表中的作用,揭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2.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上市公司如何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掩盖实际业绩状况,虚增经营利润,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3. 研究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探讨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加强监管,防范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4.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确定和分配利润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决策和行为。

盈余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股东利益。

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盈余管理的合理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

某公司在年末盈余分配时,由于公司业绩较好,盈余较多,因此在盈余分配时面临着一些选择。

首先,公司可以选择将盈余全部留存,用于未来的发展和投资,这样可以增强公司的资金实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公司也可以选择将一部分盈余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以回报股东对公司的支持与投资。

最后,公司还可以选择将一部分盈余用于员工的奖励和激励,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面临着如何合理分配盈余的问题。

首先,公司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资金需求,如果公司有较多的投资计划和扩张计划,留存一部分盈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公司需要考虑到股东的利益,如果公司一直不分红,可能会导致股东的不满和抱怨,影响公司的股价和声誉。

最后,公司也需要考虑到员工的激励问题,适当的奖励和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公司需要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规划、股东利益和员工激励等多方面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

只有在这样的综合考虑下,公司的盈余管理才能更好地为公司和股东创造价值,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盈余管理中,公司需要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配、公平公正,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同时,公司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督和审计,确保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更好地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和股东的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司需要在盈余管理中做出科学决策,合理分配盈余,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盈余管理案例

盈余管理案例

盈餘管理案例分析[編輯]案例一: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分析[4]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也已成為人所矚目的焦點。

過度的盈餘管理,一旦超越會計準則及制度的規定,則被稱之為利潤操縱,它會導致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誤導投資者,危害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

一、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目的(一)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企業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證券市場上籌集到大量資金,所以企業上市的願望十分強烈。

根據《公司法》等相關證券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且經營業績突出才能申請上市。

為達到上市目的,一些企業通過盈餘管理行為,粉飾財務報表,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

(二)保住配股資格能否獲得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影響到上市公司後續資金的註入。

但政策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10%,以及單個年份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才能獲得配股資格,於是上市公司便會想方設法採取盈餘管理措施,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配股目的。

(三)避免股票被摘牌根據有關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兩年虧損,或者每股凈資產低於面值,或財務狀況異常時,將進行特別處理,這樣不僅使公司的形象大大受損,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公司將面臨被摘牌的危險,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上市公司存在著強烈的盈餘管理動機。

二、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手段(一)巧用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原則及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由於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靈活性,所以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調整會計政策。

但會計政策的頻繁調整一方面削弱了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增加了投資者瞭解企業情況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給企業管理層打開了“利潤操縱”的空間。

1.變更會計核算方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根據自身需要來決定是否改變或採用什麼樣的會計核算方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财务操作手段,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处理和调整,使公司的盈余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

盈余管理既可以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引发负面的后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手段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BC是一家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主要经营电子产品。

在2019年和2020年的年报中,该公司的盈余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在2019年,公司的盈余为1亿元,但在2020年,盈余突然下降到5000万元,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原因分析:经过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资料的分析,发现了以下可能的原因:1. 销售额下降:公司在2020年的销售额较2019年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需求下降或者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掩盖销售额的下降,公司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

2. 成本控制:为了维持盈余水平,公司可能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手段,例如缩减员工数量、削减研发投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盈余水平,但可能会影响公司长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 资本支出决策:上市公司往往面临大量的资本支出决策,例如购买新设备、扩大产能等。

在2019年,公司可能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支出,导致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当年的盈余水平。

为了在2020年恢复盈余水平,公司可能推迟了一些资本支出项目或者调整了资本支出计划。

盈余管理手段: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采取各种手段,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中隐藏真实的盈余水平。

以下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1. 收入确认的时间安排: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确认的时间来影响当期的盈余水平。

例如将部分销售收入延后到下一期,或者将一部分费用提前计入当期,从而调整盈余水平。

2. 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改变公司财务状况的呈现。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企业在面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如何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最佳的财务绩效。

本文将从概念解析、影响因素分析和具体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如何应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合规建议。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如重大合并、重组、资产减值等。

这些项目往往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挑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还会影响外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认知和信任度。

正确处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避免过度盈余管理,实现真实、可靠的盈余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字数200】"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盈余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概念和盈余管理的概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实际企业在应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所采取的盈余管理策略及其效果。

本文旨在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未来企业在面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的风险警示和合规建议,以及展望未来盈余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正文2.1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概念解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与核心业务不直接相关的收入或支出,这些收入或支出通常是一次性的、偶发的或与非常规业务有关的。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通常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段内所面临的特殊条件或事件。

这些项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处置损益、重组费用、诉讼费用、自然灾害损失等。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出现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收入和费用的管理,目的是确保企业实现盈余最大化。

合理的盈余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企业的市值,并对投资者和管理层都能带来好处。

本文通过分析某企业的盈余管理案例来探讨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

某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竞争对手蚕食,企业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逐渐下滑。

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企业采取了一些盈余管理的手段。

首先,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盈余。

企业聘请了专业的成本管理团队,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费用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和分析。

他们发现企业在某些方面的成本支出过高,没有高效地利用资源。

通过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调整生产流程,并与供应商进行协商,企业成功地降低了成本。

这种盈余管理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盈余,并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企业通过提高销售额来增加盈余。

企业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以及推出新产品。

这些策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企业还通过定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及时调整产品价格和销售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的销售额能够持续增长,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盈余。

最后,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盈余。

企业认识到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投入。

通过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这种盈余管理手段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盈余,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盈余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增加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盈余。

盈余管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并为投资者和管理层带来更大的回报。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盈余管理,制定明确的盈余管理策略,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指的是在财务报表编制中对盈余的管理和调控,以达到管理者的目标。

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会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及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或调整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各种会计手段来实现,例如改变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调整等。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影响公司的盈余水平,以达到管理者的特定目标,例如实现市场预期、满足股东需求、实现年度奖励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激励合同、套利、避税、满足市场预期等。

在激励合同方面,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的激励目标,例如完成业绩指标、获得奖金激励等。

在套利方面,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股价提升的机会,例如通过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调整等手段来实现。

在避税方面,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税务负担,例如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达到减税的目的。

在满足市场预期方面,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盈余水平,从而满足市场的预期,避免股价波动。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的激励目标,进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也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股价水平和企业价值。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双赢。

四、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盈余质量的影响,二是盈余透明度的影响。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中通过选取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对会计估计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和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行为。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影响等方面。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分为两类:市场反应和管理者激励。

市场反应主要指的是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变投资者对于企业价值的认知。

而管理者激励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反应主要包括投资者的需求和资本市场的奖励机制,管理者激励主要包括奖励制度和股权激励。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和会计准则的运用。

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影响财务报表的收入和盈余。

会计估计的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估计方法来影响盈余。

会计准则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利用会计准则中的灵活性来实现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投资者认知的影响、对经营决策的影响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盈余管理会改变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知,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盈余管理也会对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经营目标的达成。

盈余管理还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例如通过对盈余进行管理来影响股价。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从本文前述公司概况中可得知,煤气化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政府背景。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带来一些政绩上的好处,如促进地方就业率,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等,地方政府往往有动机给予一些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来支持上市公司,避免上市公司被ST,甚至摘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煤气化暂停提取安全生产费可以减少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费用,从而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从某种程度增加了公司利润,削弱了煤气化被ST的风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者经济利益不一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相关理论,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通过采取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四)从外部审计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是通过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
三、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依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可选择的空间。为了压缩盈余管理空间,笔者认为,应从根本上完善会计准则,涉及管理者主观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做到更加具体细化,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再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业务,为能使这些新业务在会计处理时有法可依,防止企业利用新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应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公司如何决定盈余的规模、分配和使用。

一个好的盈余管理政策可以使公司增加盈余、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市场价值,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不同行业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案例,探
讨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个电子设备制造公司的案例。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盈利稳定,但是股价却
相对低迷。

经过对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分析后,管理层意识到公司盈余管理存在问题。

他们发现,公司在过去几年中,盈余分配主要是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进行,虽然这在短期
内可以满足股东的需求,但却忽视了公司未来的发展需求。

公司决定改变盈余管理策略,
增加资本支出,提高研发投入,并开展市场推广活动,以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提高盈利
能力。

这一决策得到了股东的支持,股价在短期内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公司业绩也逐渐改善。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展开分析。

首先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及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然后解析了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盈余管理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应用与效果。

还分析了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盈余管理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应对相关挑战和风险。

【关键词】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分析、挑战、风险、应对措施、问题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财务报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收入或支出。

这些项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处置损益、重大诉讼赔偿、自然灾害损失等。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合理处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影响着盈余管理的效果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某些特定目的而采取的管理行为,旨在调节财务表现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或盈利增长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相关的挑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议题,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的更深入理解和思考。

1.2 问题提出在进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时,我们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如何确定哪些项目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以避免过度使用这些项目来美化财务状况。

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评价,因此如何平衡盈余管理与真实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挑战。

一旦公司过度依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实现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风险,如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加剧公司的财务风险。

在进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时,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潜在的风险。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

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事实上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根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p.m.healy与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同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有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懂得。

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事实上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者会计选择的过程。

刘峰与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要紧是对盈余进行操纵。

张祥建与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同意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要紧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促使下,在法律与会计准则同意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与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要紧是为了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

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要紧是为了下列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

契约动机要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

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在外界的监管环境下,通过调整会计信息的收入和支出,以达到管理者期望的利益,从而提高盈余水平的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正当的盈余管理和非正当的盈余管理两种。

正当的盈余管理旨在为企业争取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股价和股东回报。

非正当的盈余管理则是为了掩盖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下将分析两个案例,分别展示正当的盈余管理和非正当的盈余管理。

正当的盈余管理案例: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其成功的一部分归功于其盈余管理策略。

在2018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苹果公司的盈余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得益于其成功的销售策略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苹果公司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确保了产品的需求量和出货量。

苹果公司还通过控制成本和优化供应链等措施,提高了盈余水平。

苹果公司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降低了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从而提高了毛利率。

苹果公司还通过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如AirPods和Apple Music等,进一步提高了盈余水平。

苹果公司的盈余管理可以被视为正当的盈余管理,因为其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更好的回报,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苹果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动了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安然公司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例之一。

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通过非正当的盈余管理手段掩盖了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安然公司通过虚报盈余、滥用特殊目的实体和伪造合同等手段,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减少了公司的支出。

这些行为使得安然公司的盈余水平被高估,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一无所知。

安然公司的非正当的盈余管理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在2001年爆发的财务丑闻和190亿美元的会计丑闻曝光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失去了对安然公司的信任,导致了公司的崩溃。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学界与我国学者开始陆续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不断增高。

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安然事件,世通,施乐的财务舞弊案件以及我国银广夏事件,最近的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等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而会计信息质量往往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经济后果,资本市场一、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较早,加上证券市场产生较早且发展相较中国更成熟完善,各类财务数据更易获取,加之盈余管理在企业中存在普遍性,故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西方学者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

1。

1.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概念及评价第一,schipper(1998)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Healy&Wahlen(1999)对其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及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ott(2000)同样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计权)来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

这些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企业或自己牟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公众的行为。

第二,从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盈余管理的合法性角度定义。

Goel&Thakor (2003)以及Levill认为所有赢余管理都具有欺诈性,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当局期望的盈余水平,并不是一个企业真实业绩的表现,由此从报表上反映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他们对盈余管理持否定的意见;Marin(2000)认为,通过盈余管理形成的会计报表信息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有合理和可利用的,不是一种欺诈性的报告,盈余管理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边缘的行为或现象。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来操纵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旨在使企业的盈余能够达到或超过特定的目标。

无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股价,满足利润预测或符合财务分析师的预期,盈余管理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

盈余管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有收入的操纵、成本的操纵、会计估计的偏倚和应计核算的操作等。

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改变会计估计值和偏离会计准则来操纵盈余。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假设,来改变其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数。

盈余管理并非一种坏事。

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表现、增加股东价值。

一些企业在满足市场预期和对股东负责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优化成本结构等方式来盈余管理,以取得更好的财务业绩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利影响。

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的判断。

长期以来进行盈余管理可能削弱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导致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和信誉风险。

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引发监管机构和法律的关注,给企业带来声誉损害和法律责任。

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者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探讨企业为何选择和如何操纵盈余。

研究者关注盈余管理的后果和影响。

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对企业财务绩效、股价表现、投资者的资本市场反应等的影响,评估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研究者关注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治理机制。

通过研究会计准则、审计监管、公司治理机制等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和规范,为监管机构提供改进和加强监管措施的建议。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财务表现和股东价值,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削弱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因素和后果,同时关注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治理机制,为企业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其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一个常见的议题。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公司在特定时期内发生的不经常性、与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联并影响盈余的收入或费用,例如重组费用、诉讼费用、自然灾害等。

这些项目不仅对公司的盈余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盈余波动,影响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投资者信心。

为了应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带来的影响,许多公司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平滑盈余波动,达到稳定盈利的目的。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操纵财务报表等方式,对外界传递一种盈利状况,以影响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盈余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负面影响,需要公司谨慎对待。

本文将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的概述、识别与分类、盈余管理手段、案例分析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盈余管理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和影响机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盈余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和挑战,为企业提供对策建议和指导。

1.2 问题提出本文将围绕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展开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相关概念、识别分类、管理手段、案例分析以及对公司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应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盈余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盈余管理,以维护公司财务稳健。

盈余管理在公司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盈余管理的风险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终对整个议题进行总结。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概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偶发发生的、与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收入或支出项目。

这些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非常规的,不会在公司日常经营中频繁出现。

对于公司来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会对盈余管理造成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调整和操纵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据,以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的行为。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企业,主要经营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为了实现盈余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司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盈余管理。

二、问题分析1. 盈余亏损情况: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亟需采取措施提高盈余水平。

2. 盈余管理意义:盈余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力。

3. 盈余管理目标: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企业的盈余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解决方案1. 成本控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余水平。

2. 销售策略: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额,增加盈余收入。

3. 资金管理: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财务费用,增加盈余。

4. 员工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盈余收入。

5. 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盈余收入。

6. 市场调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提高盈余水平。

四、实施步骤1. 制定盈余管理计划: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盈余管理目标,制定详细的盈余管理计划,明确各项措施和实施时间表。

2. 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盈余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

3. 实施措施:按照盈余管理计划,逐步实施各项措施,包括成本控制、销售策略、资金管理、员工激励、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等。

4. 监控和评估:建立盈余管理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及时跟踪盈余水平和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盈余管理计划。

5. 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不断改进盈余管理措施,提高盈余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五、预期效果1. 盈余增长:通过盈余管理措施的实施,公司预计盈余将逐年增长,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

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

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

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

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3. 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第三种方法,即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方式。

分类转移首次由McVay(2006)提出,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

上市公司通过分类转移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将某些经常性的费用转移至线下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而将某些非经常性收入或利得转移至线上项目或经常性项目列示(McVay,2006)。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承担较低的成本:既没有会在未来期间转回的应计项目,也不存在如同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可可影响公司未来正常运营的情况。

另外,由于在特定会计科目之间分配费用是存在一定主观性的,审计师很难确认一种完全正确的分类方法。

而且分类转移的方法并不会影响利润总额,因而审计人员不会过多关注于此(Nelson et al.,2002)。

这使得分类转移的方式成为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盈余管理工具。

二、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即应计利润操纵(Healy,1985;Jones,1991;McNichols & Wilson,1988;Rangan,1998;Teoh et al.,1998;Philips et al.,2003)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Baber et al.,1991;Dechow & Sloan,1991;Bushee,1998)。

然而,较少有文献直接研究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国外,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平滑核心盈余(McVay,2006)。

证券分析师们进行盈利预测时,一般也要剔除不具可预测性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如Special Items),另外,在计算每股收益和其他财务比率如投资回报率时,非常项目也常被排除在外。

Hoskin,Hughes和Risks(1986)研究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和财务分析师的错误判断具有相关性,分析师们的错误预测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特殊项目的忽略,从而强调了披露非常项目的重要性。

Burgstahle,Dichev(1997)及Degeorge,Patel和Zeckhauser(1999)等的研究表明,美国上市公司具有为了盈余减少、避免亏损、与分析师预测一致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由于正常与非正常、营业与非营业之间的划分存在主观性,因此非常项目可能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手段。

Barnea等(1976)利用经验证据总结出管理层对那些既可以界定为经常性损益也可以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的费用项目进行主观性的分类来操纵利润,从而表现出平滑的经常性收益。

Deln Psty等(1993)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248个美国公司非经常项目报告的统计检验,也发现企业倾向于将损失报告为非常项目,而将利得报告为正常经营所得。

Givoly等(1999)检查了公司各收入分部的利润分布情况,发现管理层会将利润转移到具有最高市盈率的收入分部,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Kinney和Trezevant(1997)发现管理层更倾向于将利润表里的费用类项目(Income Decreasing Special Items)分解披露,而不是将收入类项目(Income Increasing Special Items)分解,这与管理层倾向于突出呈现费用类项目的暂时性属性而不是收入类项目的暂时性属性是一致的。

Weiss(2001)则针对公司对暂时性收入项目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发现管理层倾向于突出费用类项目,而淡化偶发性的利得项目,从而试图最大化未来的核心盈余。

这表明,众多研究指出,管理层会通过操纵利润表的呈现方式来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利润表的理解和认知。

[摘要] 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两种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盈余管理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10[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13- 021 引言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中,会计盈余一般分为应计现金流量和经营性现金流量。

因此,从盈余管理方式看,盈余管理可以被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调节。

这种方式通常指操控应计项目,这些应计项目不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而应计项目的回转性质使得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的盈余总额产生影响,只会对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余分布产生作用。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控制交易的发生时间,或者构造真实交易等方式,来调节公司盈余。

这种方式通常既会影响应计利润,也会改变公司各个报告期间的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长期看来甚至会使公司的价值和利益受损。

然而,由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隐蔽,并且计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多数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集中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注还较少。

2 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操纵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主要指公司通过安排实际交易来操纵盈余的方式,如关联交易、资产销售等。

2.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2.1.1 会计政策变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很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选择。

例如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运用年限平均法可以降低折旧提高盈余,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则会增加当期折旧以降低盈余。

然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调整盈余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同时,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愿性政策变更和强制性政策变更往往很难区分,对公司盈余的影响也更难确定。

2.1.2 操纵应计项目企业的会计政策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样就会产生应计项目和待摊费用。

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对其进行估计。

企业可以通过递延确认费用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来调高其利润,反之来降低利润。

企业可以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在公司业绩好时可以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作为秘密储备,而在业绩差时通过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提高盈余。

由于会计估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对会计估计的合理和准确性很难进行评判,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盈余管理的研究初期,国外学者Schipper(1989),Healy & Wahlen(1999)等就已经提出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这个概念。

Roychowdhury(2006)首次通过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保盈目的,更倾向于通过操纵真实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在此之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焦点。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2.2.1 日常经营与投资活动(1)操控销售。

如放宽信用条件、价格折扣、异常地降价促销等。

通常情况下,操控销售会导致当前较高的生产成本和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

Jackon & Wilcox(2000)以微盈企业为样本,发现这些企业会通过在第四季度降价促销来实现利润增长,避免亏损。

(2)减少可操控费用。

如减少研发支出、广告支出和管理销售费用等。

Dechow & Sloan(1991)通过研究405家每年发生巨额研发费用的美国制造业公司,发现这些公司的高管在任期的最后一年会通过减少研究费用支出来进行盈余管理。

Gunny(2005)以美国1998-2000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通过操控销售管理费用来提高公司短期的经营业绩。

(3)生产性操控。

如利用规模效应,通过大量生产产品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利润。

Roychowdhury(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通过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条件和超额生产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

当销售无法增加时,公司可以通过扩大生产的方式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

(4)出售长期资产。

当公司的经营业绩无法达到预期水平时,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者有价证券等方式来获取收益调节盈余。

Bartov(1993)研究发现公司会选择一定的时机销售长期资产以平滑盈余减轻债务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