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
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
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3. 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第三种方法,即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首次由
McVay(2006)提出,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上市公司通过分类转移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将某些经常性的费用转移至线下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而将某些非经常性收入或利得转移至线上项目或经常性项目列示(McVay,2006)。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承担较低的成本:既没有会在未来期间转回的应计项目,也不存在如同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
可可影响公司未来正常运营的情况。另外,由于在特定会计科目之间分配费用是存在一定主观性的,审计师很难确认一种完全正确的分类方法。而且分类转移的方法并不会影响利润总额,因而审计人员不会过多关注于此(Nelson et al.,2002)。这使得分类转移的方式成为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盈余管理工具。
二、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即应计利润操纵(Healy,1985;Jones,1991;McNichols & Wilson,1988;Rangan,1998;Teoh et al.,1998;Philips et al.,2003)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Baber et al.,1991;Dechow & Sloan,1991;Bushee,1998)。然而,较少有文献直接研究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国外,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平滑核心盈余(McVay,2006)。证券分析师们进行盈利预测时,一般也要剔除不具可预测性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如Special Items),另外,在计算每股收益和其他财务比率如投资回报率时,非常项目也常被排除在外。Hoskin,Hughes和Risks(1986)研究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和财务分析师的错误判断具有相关性,分析师们的错误预测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特殊项目的忽略,从而强调了披露非常项目的重要性。Burgstahle,Dichev(1997)及Degeorge,Patel和Zeckhauser(1999)等的研究表明,美国上市公司具有为了盈余减少、避免亏损、与分析师预测一致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由于正常与非正常、营业与非营业之间的划分存在主观性,因此非常项目可能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手段。Barnea等(1976)利用经验证据总结出管理层对那些既可以界定为经常性损益也可以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的费用项目进行主观性的分类来操纵利润,从而表现出平滑的经常性收益。Deln Psty等(1993)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248个美国公司非经常项目报告的统计检验,也发现企业倾向于将损失报告为非常项目,而将利得报告为正常经营所得。Givoly等(1999)检查了公司各收入分部的利润分布情况,发现管理层会将利润转移到具有最高市盈率的收入分部,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Kinney和Trezevant(1997)发现管理层更倾向于将利润表里的费用类项目(Income Decreasing Special Items)分解披露,而不是将收入类项目(Income Increasing Special Items)分解,这与管理层倾向于突出呈现费用类项目的暂时性属性而不是收入类项目的暂时性属性是一致的。Weiss(2001)则针对公司对暂时性收入项目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发现管理层倾向于突出费用类项目,而淡化偶发性的利得项目,从而试图最大化未来的核心盈余。这表明,众多研究指出,管理层会通过操纵利润表的呈现方式来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利润表的理解和认知。
[摘要] 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两种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盈余管理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 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