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一阶系统暂态性能(第三讲)
微分方程为:
T
C (S ) K 传递函数为: G ( S ) R( S ) TS 1
C
dc(t ) c(t ) Kr (t ) dt
R(S) — R u1(t)
K C(S) TS
实例:如右图所示的电路图,微分方程 为:
2 2 1
du (t ) RC u (t ) u (t ) dt U (S ) 1 传递函数为: G (S ) U ( S ) RCS 1
0 t 1(t ) t
t0 t0
拉氏变换为:
1 S
2
(4) 单位抛物线函数:
0 t 1(t ) t 2 2
2 2
t0 t0
1 拉氏变换为: S
3
注意: (1) 研究系统暂态性能指标时一般采用单位阶跃输入,原因:它是突 变的不连续信号,若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具有很好的暂态响应,则 对于实际输入信号系统都会具有满意的暂态性能。 (2) 研究稳态误差时,必须首先确定系统的输入类型,因为系统的输 入类型不一样,稳态误差也大不一样。
3
积分环节
C (S ) K G (S ) R( S ) S
dc(t ) Kr (t ) dt 如下电路:
R C
U0(t) Ui(t)
duo (t ) ui (t ) C dt R
G (S )
UO (S ) 1 1 U i (S ) RC S
4
微分环节
dr (t ) c(t ) dt
子。 拉氏变换的用处之一:将微分方程两边同时求拉氏变换后解 方程,对结果进行反拉氏变换,即可得微分方程的解,因 此,简化求解过程。
常用环节的传递函数 1 比例环节
C (S ) G(S ) K R( S )
c(t ) Kr (t )
2 惯性环节
dc(t ) c(t ) Kr (t ) dt
2 C 1
1 2
C
u2(t)
1 1 1 1 RC 当u (t )为单位阶跃时,U ( S ) ( ) S RCS 1 RC S RCS 1
1 反拉氏变换得: u (t ) (1 e ) RC
t RC 2
若取误差限为5%,调整时间:ts=3RC;若取误差限为2%,ts=4RC
定了。 1) 上升时间tr
1 1.1 1.4 t 取tr=t90%-t10%,根据有关公式可得:
r
2
即:
t 1 1.1 1.4
n r
n
2
jω
由上式可画出等tr曲线。
只要闭环极点不落
入某一等tr曲线与 虚轴所包围的区域以内
-ζ tr=0.2 0.7
8 6 4
2 0 -2 -4 -6 -8
0.5
1
2
,那么,系统的实际上升
时间就小于该区域边界相对应的上升时间。
2) 过调量MP: 根据响应曲线,求峰值时间tP,带入即得MP。
t 1
P n
2
M e
P
1 2
MP唯一由阻尼比ζ确定,一般ζ取0.4~0.8, MP对应范围为:26%~1.5%。 由上式可以得到等MP线族图如下:
L
e
( S )
( S )
JS
D
k
E (S )
a
I (S )
a
k
M (S )
e
1
2
- M (S ) 1 M (S )
L
e
-
JS
( S ) 1 ( S ) S
D
§2. 2
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系统性能与系统微分方程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物理系统其微分方程的解 分为两个部分:动态解(特解)和稳态解(通解)。动态解(特解) 反应了系统在响应的过渡期间输出量偏离输入量的程度、系统响应 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等;稳态解(通解)反应了稳态误差。 系统性能与系统传递函数之间的联系:传递函数能反应系统的所有性能。
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定义: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初始条件全为零时,系
统或部件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拉氏变换:函数 C (t ) 的拉氏变换定义如下:
C (S ) C (t )e dt
st 0
C ( S ) 称为函数 C (t )
的拉氏变换(象函数),S为拉普拉斯算
如下述电路:
Ui(t) C
C (S ) G(S ) S R( S )
R Uo(t)
1 uo (t ) ui (t ) dt uo (t ) C R
G (S )
UO (S ) RCS U i (S ) RCS 1
相当于一个惯性环节和一个微分环节的组合,只有当RC 远远小于1时,相当于微分环节。
§2.2.1
一 1 典型输入函数
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性能与输入信号类型之间的关系
0 (1) 单位阶跃函数: 1(t ) 1
(2 ) 单位冲击函数:
t0 t0
拉氏变换为:
1 S
0 (t )
t0
t 0
且 (t )dt 1
拉氏变换为: 1
(3) 单位斜坡函数:
2 n C 2 2 2 n
2
n
特征方程: S 2 S 0
2 2 n n
特征根:
S1,2 n n 2 1
当输入c(t ) 1 时 ( 1 ) 1 (2) 过阻尼,无超调,但t 长。
S S
1 临界阻尼,无超调,但 t 比 1短。 (3) 0 1 欠阻尼,振荡,振幅按 指数曲线衰减 (4) 0 等幅振荡。 (5) 0 1 发散振荡,系统不稳定 (6) 1 单调上升,不断增长直 至。
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1 由微分方程经拉氏变换求取。 线性定常系统可由微分方程描述:
d c(t ) d c(t ) d c(t ) a a a a c(t ) dt dt dt d r (t ) d r (t ) d r (t ) b b b b r (t ) dt dt dt
(7) 单环反馈的化简
U E(S) — B(S) _ G H Y U
G 1 GH
Y
3)有关概念 前馈通路:从系统输入端U(S)沿箭头到输出端Y(S)的通路。 前馈传递函数:G(S)。
反馈通路:输出Y(S)经中间环节反馈到输入端相加点为止的通路。
反馈传递函数:H(S)。 误差信号:输入信号U(S)与反馈信号B(S)之差。
a a a a a
e
2 a
E (S ) k (S ) M (S ) k I (S )
a 1
a
e
2
a
注:me:电磁转矩;J、D转动惯量及阻尼系数;k1、k2为比例系数。 ② 绘制方框图
S
U (S )
a
-
E (S )
a
1 LS
a
I (S )
a
R
a
+
( S ) 1
(S )
- M (S ) 1 M (S ) JS L
m m D J
e L
1 ( S ) ( M ( S ) M ( S ) D( S )) JS
e L
1 ( S ) ( S ) S
e u i R Li
a a a a a
a
e k m ki
a 1
1 I (S ) (U (S ) E (S ) R I (S ) LS
2 性能指标与闭环极点位置之间的关系
闭环传递函数除了前述的表示方式以外,还可以将分子、分母进 一步分解为如下式子:
K (S Z )(S Z )(S Z ) G (S ) S (S P )(S P )(S P )
r 1 2 m C
1
2
n
Kr 称为增益因子;
开环传递函数(G0(S)):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
B( S ) G (S ) G( S ) H ( S ) E (S )
0
闭环传递函数(GC(S)):输出信号Y(S)与输入信号U(S)之比。
Y (S ) G(S ) G (S ) U (S ) 1 G(S ) H (S )
m m 1 m m 1 1 n n 1 n n 1 1
0
0
2
由方框图、信号流图求取(参阅有关自动控制书籍)。 下面以方框图求取传递函数为例加以讲解。
1) 方框图的建立
(1) 列写描述实际控制系统中每个物理部件动态特性的方程式,并且 表示成线性方程的形式。
注意:所得系统方程个数应与这些方程中所含未知变量(输出变量 及中间变量,不含输入变量)的个数相等。 (2) 在零状态下,对所得时域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将结果整理成 频域中线性代数方程组形式。
e
( S )
D
E (S )
a
( S )
k
I (S )
a
k
M (S )
e
1
2
S
U (S ) - E (S )
a
a
整理得:
1 LS
a
I (S )
a
R
1 LS
a
a
-
-
2
R
a
k
1
若不考虑负载转矩ML ,试根据方框图化简规则化简。
+
U (S )
a
I (S )
a
k
+
( S ) 1
(S )
M (S ) 1 M (S )
源自文库
G1 +G2
(4) 方框与相加点前后交换
U G 1 Y + V G1 Y U + 1/G1 U G1 V G1 Y V Y + G1
U + V
(5) 方框与分支点前后交换
U G 1 Y Y U G1 G1 Y Y
U G 1 U
Y
U
G1
Y 1/G1 U
(6) 相加点与分支点前后交换
U
+ + V Y Y U + + + V + V Y Y
三
二阶系统的暂态响应
高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可近似为二阶系统进行分析。
1
二阶系统数学模型
2
微分方程: d c(t )
dt
n
2
dc(t ) 2 c(t ) k r (t ) dt
2 2 n n n
:
系统阻尼比
: 系统自然振荡角频率
K K G (S ) 传递函数: T S 2TS 1 S 2 S
C (S ) K G (S ) R( S ) S 1
如直流电机的励磁回路(回路电感L和电阻R):当励磁电
压输入u时,其输出励磁电流i就相当于一个惯性环节。
di(t ) L Ri (t ) u (t ) dt
I (S ) 1 G (S ) U (S ) L S 1 R
第2章 传统控制方法简介
§2. 1
§2.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2. 3
§2. 4 §2. 5
根轨迹法
控制系统频域分析 离散系统简介
§2.1
分类: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第2讲)
定义:凡揭示控制系统各变量内在联系及关系的解析式或图形表示。 静态模型:在静态条件下描述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方程。 动态模型:用微分(或差分)方程描述的各变量动态过程中的关系。 表示形式: 图形表示:信号流图、方块图及频率特性图。 数学表示:微分(差分)方程、传递函数或频率特性、状态空间。 数字计算机上的程序综合。 建模方法: 分析方法:从物理化学规律出发,通过分析和推导,建立数学模型。 实验法:
C
4) 例 如下图所示电枢电压控制式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其中,各符号 含义如下,求输出为电机转角、输入为电枢电压的系统传递函数。
+ ua -
Ra ia
La
ea mL
ω
ua:电枢控制电压(V);θ:旋转角位移;ω:角速度;mL:负载转矩; ea:电枢反电动势;ia:电枢电流;Ra、La:电枢回路等效电阻及等 效电感。 解:① 由物理定律可得: 经拉氏变换后如下:
n n 1 n n n 1 n 1 1 0 m m 1 m m m 1 m 1 1 0
当初始条件全为零时,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可得传递函 数为:(此公式同后面进行稳定性判据的公式之间有区 别,注意)
C (S ) b S b S b S b G( S ) R( S ) a S a S a S a
(3) 绘制每一代数方程的局部方框图,然后把它们互连起来,构成 一个整体,即得全系统方框图。
2)方框图的化简规则 (1) 相邻点的相加与合并。 U
+ — V
+
+
Y W
U
+ W + — V
Y
(2) 串联方框的合并 (3) 并联方框的合并
U
G1 + +
G2
Y
U G G 1 2
Y Y
U G 1 G2
Y
U
Z1, Z2 , Z m为传递函数零点; P 1,-P 2, Pn为传递函数极点
由前述讨论可知:典型二阶系统的全部性能只由两个参数:ζ、ω n所确 定,而根据闭环极点S1、S2和S平面上的位置又可确定出对应的ζ、ω n,
因此,只要闭环极点的位置确定,该系统的全部性能也就被完全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