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军波-行走在“言意相融”的语文康庄大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在“言意相融”的语文康庄大道上

大溪镇中心小学江军波

[内容提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寻找‚言意相融‛的最佳原点:概览‚单元导学‛,借助单元导语、交流平台、词语盘点等踏寻‚言意相融‛之路;研读阅读提示、文中泡泡、文后习题等立足‚课例特征‛,切中‚言意相融‛之脉;通过行文结构、典型段落、关键词句、特殊标点等捶打,紧扣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践行‚言意相融‛之点,让课堂彰显生命的张力。

[关键词] 言意相融言语形式言语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靠理解、积累和运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寻找“言意相融”的最佳原点,踏寻最佳路径,立足“课例特征”,叩击文本细读的大门,在教学中践行“言意相融”点,让课堂彰显生命的张力。

一、宏观把握:

概览“单元导学”,踏寻“言意相融”之路

现行人教版教材,都采用了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个专题都设置了单元导语、课例、语文园地等内容。其中语文园地中又涵盖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高段为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栏目。这些素材,有的统领单元,纵横贯通;有的提示写法,注重能力,只有充分把握各自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借助“单元导语”,构建话题

单元导语揭示了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统领。有些导语还提出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口语交际、回顾拓展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主题内涵。如四上第三组单元导语:“让我们跟随着本组课文,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神奇的童话世界到底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内容?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还有哪些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特征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张“学习单”(见下),就童话内容和文体特征构建了话题,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以激励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数,激发起学习动机。

四上第三组‚中外童话‛学习单

通读本组四篇童话,你发现了什么?请完成学习单,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并深深地喜欢上童话。

2.援引“交流平台”,指导学法

“交流平台”中的内容,主要指向于阅读感受和读写方法。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领悟单元在读写方面蕴含的一些基本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整组前,要援引“交流平台”,对本组的阅读方法进行梳理提炼,并主动构建,从而能在具体的课例中指导其学法运用。如六上第五组“初识鲁迅”交流平台中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关于第二点,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例中,有不下四处含义深刻的句子。而如何理解这些句子,教师必须心中明确。在具体的操作时,要同学生一起归纳出可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已有经验、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理解句子,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本组课文中的其他一些难理解的句子,加深对鲁迅的认识,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关注“词语盘点”,提示写法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了“词语盘点”,包括“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读读写写”是由本组精读课文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则是本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让学生识记的词语组成。笔者发现,“词语盘点”中的好多词语结构相似,组成形式相同,若在教学时能适时点拨,加以运用,就能掌握这类词语的共性。如四下第一组的48个词语中,有些是描写形状的,有些是带有色彩的;有些写水,有些绘山……教师应敏锐地发现这一点,让学生分类整理,归纳延伸,并在实际教学时进一步明确写景散文用词语来描写景物特点的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养成了分析比较的思维习惯,而且不断地总结方法,为能力训练奠基了基础。

总之,教师在概览教材中的“单元导学系统”,做到“心中有毛竹”、“一览众山小”,使单元导语、交流平台等加强整合,互相渗透,反复呈现,使导学系统成为一个相融相织的整体,开辟出一条“言意相融”之路。

二、微观探析:

立足“课例特征”,切中“言意相融”之脉

本套教材按专题编排,着眼于人文,促使学生从小打好精神的底子。但细读每篇课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语言训练点。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课例特征”,挖掘语言因子,把这些隐性的语文知识点、语文能力点,化隐为显,融情于形,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并最终积累和运用这些语言。

1.以“阅读提示”为指引,把握训练点

纵观教材,在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设置了“阅读提示”,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实践的拓展点给予提纲挈领性

的导向。如五下《金钱的魔力》一课的“阅读提示”为:“……下面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认真读读课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细细读读“阅读提示”,不难发现,这一课延续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以及上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用前两课习得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托德和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并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对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直接切入文章的关键,反复体悟,展开想象,由表及里,走进人物充满铜臭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理解金钱所焕发的巨大“魔力”。

2.用“课中泡泡”作载体,落实训练点

许多文本将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置于“小泡泡”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表达方式的精准。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在课堂上捕捉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推敲语言,既丰厚文本的内涵,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小泡泡:“‘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发现”与“发明”虽一字之差,意义迥别。第一层次,找到含有两词的句子,举例说明,区别两词意思,初步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二层次,牵引链接第四段,找寻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举例说明“人类靠人造卫星登上月球,这是发明;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这是发现。”,明白发明与发现有时存在承接关系。第三层次,回归课文,找寻电视、课外书中的其他“发现”与“发明”,出示20世纪重要科技成就,朗读深化。本片段教学中,教师用“课中泡泡”作载体,通过想象画面,举例比较等手段,重锤敲击,释词及句,由句及段,由段至篇,串起整个课文的教学,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

3.化“课后习题”于课堂,发展训练点

小语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具体体现,既突出训练“双基”,又突出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课后题,编者在编排上颇费心思,给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明白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的内在逻辑,在教学中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如《颐和园》一文有如下课后题:“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笔者是这样落实教学的:

师:《颐和园》写了大门、长廊、万寿山脚下、昆明湖‛等几大景点,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景点连接起来的?

生:用过渡句来连接的。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过渡句?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句子都含有两个景点,前一个景点是写前面的意思,后一个景点就是提示下面的内容的。这样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师:你真不错,还发现了过渡句的作用呢!(全班书写:承上启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