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时浙教版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7(浙教版七年级下)
![《力的存在》教案7(浙教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81a7de5602768e9951e738ca.png)
2. 3力的存在(力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弹簧秤、木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
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
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
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二、新课展开(一)、力的单位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
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
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二)、弹簧秤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弹簧秤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
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
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学生回答:0.2牛顿)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1742f66137ee06eff9184d.png)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学会从试验中结合学知识。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让学生感受力大小。
实验,客观地表达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cc9105e2bd960590c6774c.png)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
〔2〕、通过观看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从而亲近科学、喜爱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要紧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两大知识块。
由于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是后续力知识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内容,同时学生对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因此该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里中学生尽管第一次接触力的知识,然而学生在生活中对力依旧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是浅显的、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因此,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建构科学的力知识。
同时由于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加之在许多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还特别难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1〕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的相互性教学器材:气球小木棒装有色水的劲酒瓶教学设计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创造情景〕: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2、游戏: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那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3e5636b8f67c1cfbd6b8b6.png)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https://img.taocdn.com/s3/m/f90fb55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9.png)
《力的存在》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ebe89e4ee06eff9aff8074e.png)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教材: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二节教学片段:力的存在(本节完整内容: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一、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本教学片段对于力的存在的探究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的。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了力是什么,并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再进一步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结合活动以及生活实例介绍了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并引入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力是初中科学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该教学片段属于运动和力这一章,紧跟着第一节的机械运动之后,介绍了力的存在,完整了整章的内容,并且通过力的存在的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后面重力、摩擦力等基础力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本片段的初一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该阶段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对于力的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对于具体力是什么,以及力的概念和相关性质,学生还并不是很了解。
本节课力的存在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相关知识,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对于力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逐步去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存在、力的测量、力的示意图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四、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例,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具体情况下力的三要素;(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画出具体情境下力的示意图;2.通过实际操作,能够学会并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力的存在 教案7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力的存在 教案7](https://img.taocdn.com/s3/m/bc3831befad6195f302ba675.png)
2.3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展开(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
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
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学生回答)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存在》学案3(说课稿)(浙教版七年级下)
![《力的存在》学案3(说课稿)(浙教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a0fc6b7ca6c30c2258019e58.png)
龙岗区初中科学第二册师生共用学讲稿姓名:班级:学号:主备人:审核人:时间:月日第二章第3节力的存在(一)【学习目标】1.能从力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1.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预习】1.力是直接看到的,但可根据来感知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3.对下列力的现象归类:①手挤矿泉水瓶壁;②压力将铝板压成锅;③手拉弹簧,弹簧变长;④运动员将标枪投出;⑤飞来的足球被守门员接住;⑥扣过来的排球被挡了回去。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的是:;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速度的现象是;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是。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4.右图中,能反映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有,能反映改变物体形状的有。
5.用红色气球压绿色气球,观察到,这个现象说明。
6.地空导弹向前前进的力来自于。
7.准备两个实验,分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或力的相互作用,在课堂交流。
疑难重点:1.以下四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A.匀速转弯的汽车B.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C.正在荡秋千的小孩D.守门员踢出去的足球2.下列各运动中属于运动状态不变的是:()A.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B.被扔出的手榴弹在空中运动C.小球从空中自由落下D.木块从斜面上匀速滑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人拉车前进时,车也在拉人D.做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变4.用绳子系着的水桶把井水吊上来,提拉绳子时手受到竖直向下的力的作用,作用这个力的物体是:()A.手B.绳子C.水桶D.地球5.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和的改变。
6.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为什么?。
【巩固练习】1.下图所指的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2.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描述正确的是:()A.大的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小的力不会使物体发生形变B.力作用在软的物体上会发生形变,作用在硬的物体上不会发生形变C.手指用力按在石头上,石头不会发生形变D.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形变,有些在力消除后能恢复,有些则不能恢复3.下列不一定属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是:()A.物体由运动逐渐变为静止B.物体的运动速度由慢到快C.物体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D.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了变化4.如图:用手拿住拴着钢球的绳子,使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力的存在1教案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1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7896b00b1c59eef9c7b42c.png)
教学过程尝试发现,探究新知1.请学生捏一捏皮球,观察球的变化。
2.请学生捏一捏玻璃瓶。
3.请学生传一传皮球,小组讨论皮球的运动情况。
4.请学生观看足球比赛视频。
5.请学生压一压皮球,观察两球的变化。
6,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球时,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问】皮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说明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PPT展示问题】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PPT展示图片】图1.跳高图2.风吹树动图3.射箭【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大量现象证明了力能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回答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
【观看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图片中的现象。
【演示】学生代表上台用力按红墨水瓶子,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根据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在两种选择面前,我们不应马上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应先设法改进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毛细管液面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到毛细管的液面在升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能改变红墨水瓶的形状。
【传皮球】学生通过传皮球,讨论皮球运动情况的变化。
【回答】学生分析得出力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样的变化。
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从现象中看本质。
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PPT展示的图片,体现了科学注重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
这样设计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这个设计更正了学生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力只能使某些物体发生形变,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微小形变对于正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该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同时因为初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水平还不够,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探究停留在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阶段,而实验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学生通过观察毛细管液面的一上一下的变化,直观形象。
3.2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下
![3.2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下](https://img.taocdn.com/s3/m/a6582f2ebb4cf7ec4bfed053.png)
力的存在枫桥镇中姚琳娜【教学目标】1、根据力的作用生活实例概括出力的意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根据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能从力的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4、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认识力的相互作用。
5、利用力的相互性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他们对自然界的科学奥秘充满信心,好奇心强。
“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时时接触到,但对于力的相关的深层的知识,却知之不多。
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的学习力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认识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气球、吸管、橡皮筋、弹簧【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猜一自然现象(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风为什么能使小树“招手”、禾苗“弯腰”,花儿“点头”呢?(学生根据常识可得出这是由于力的作用。
)二、力是什么1、提问:力到底是什么呢?观察图片:磁铁吸引铁钉人推轮椅压路机压路面提问:磁铁、人、压路机是什么?铁钉、轮椅、路面是什么?吸引、推、压是什么?得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通过三个事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概括出力的定义)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并指出这两个物体分别是什么物体,两个物体的作用是什么?3、思考: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一定。
像重力、磁力等属于非接触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1、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2、【活动1】提供的器材:橡皮圈、弹簧、橡皮泥,刻度尺提问:如果给你一下的器材,你会怎样验证你的猜想?3、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提问:矿泉水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运动员射箭,提问:射箭时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用头顶球:提问:足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3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3e1166eaf121dd36a32d828e.png)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3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依照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材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难点:力的相互性。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树枝、橡皮筋、气球、细线。
教学方法实验法、对比法、合作探究等。
科学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设问:鼓掌的时候用了力吗?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的老师们。
学生回答设疑,并引起学生思考。
〔二〕新课引入:展示“风”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是如何感受它的存在?〔被你的皮肤感受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
〕讲述:我们依照风力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风的存在。
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依照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思考并回答。
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通过感受风的存在来为后面感受力的存在做铺垫。
并随带复习了前面“感受世界”的相关知识。
学会将平时所用的方法提炼升华,并加以应用。
【一】力的作用效果:1.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力”,你看见了吗?触摸到了吗?那么你通过什么来判断力的存在?预备矿泉水瓶子、树枝、橡皮筋。
让学生通过预备的用品,或者是自己的周围的用品来向大伙展示力的存在。
依照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充分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上台演示。
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充分体验力的存在,而不是由老师陈述。
真正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周围。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自主、合作的精神。
学会交流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结合事例巩固你们还有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看课本插图,加深印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教案3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02a465014b73f242326c5f07.png)
探究中感受乐趣,合作中提高能力——《力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产生、力的相互性。
教材的编写是在学生具有充分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教材注重用精美的照片和图片来表达信息,以增强科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而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如大气压、功、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过力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比较详细地学习过有关浮力的知识,知道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但这一些知识和概念的建立还处于朦胧的阶段,由于力的存在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桥梁,才能体会和感受无法直接观察的知识。
2、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对于运动的相对性已经了解,合作的意识也已建立。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同时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体现的更直观、生动。
三、教学目标1、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来类比明确“转换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观察和活动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产生和相互性。
3、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小组之间的挑战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从而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会利用生活实例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2、探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1、明确转换法和放大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探讨力的相互性。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任何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4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4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0f002610a6f524cdbf8526.png)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会用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1)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实验过程,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力的图示法”的学习过程,感受用图示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体验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否有关。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小铁球、锯条、弹簧测力计。
2、演示实验器材:弹簧、钢尺、气球、锯条、弹簧测力计。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图片霍元甲与对手搏斗设疑:霍元甲与对手搏斗,他战胜了对手,是因为力气比对手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有关。
引入课题力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效果活动1:学生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现象: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活动2: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
活动3: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从侧面靠近(但不要接触)运动的小铁球。
活动4: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放在运动小铁球的前方或后方(但不要接触)。
现象:小铁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归纳: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1、熊猫用力使竹枝弯曲,这现象表明力可以。
2、运动员用力把足球踢出去,这现象表明力可以。
二、力的三要素猜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 教案4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 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83bdd1c97e21af45b207a899.png)
第三节力的存在一、教材分析:教材第一段从“树动知风”这一日常生活的经验提出判断力的存在的一种方法:根据里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
教材安排的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扁的实验十分简便,可以让每一个学会僧做一下。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橡皮筋,将它套在两手的食指上,拉一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实验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技能目标〗1、在列举生活事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单级水火箭,从中提高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从生活事例中获取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热情。
2、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提高对价值的科学认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
难点: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弹簧、铁架台、弹簧秤、两个鸡蛋、回形针、磁铁、海绵、课件。
五、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式、讲授式。
六、教学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师:你看得见风吗?你能说明风的存在吗?(课件打出图片)生:飘起来、冷、气象设备、风车、风发电、风铃等:师:能不能总结一下我们是看到风产生的什么而知道风的存在的?生:效果。
师:我们看不到风,但可以通过风产生的作用效果知道风的存在。
同样的,生活中力普遍存在,你能看到吗。
你能通过一些事例说明力的存在吗?(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一:(以四人小组开展讨论)讨论:哪些事例说明了力的存在?生:人提水桶,肌肉紧张;人踢足球,脚趾疼痛;人推桌子,桌子移动;压路机压路,路变平实…师:若有必要教师在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左边的物体和右边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cfbd1ca524de518964b7d4c.png)
第三节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第二课时]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执教者:余志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看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明白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的形成缘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盼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看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一〕.弹性和弹力Ⅰ.活动1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明弹簧有些什么特点?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依照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②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举例:压力、拉力、支持力等〔二〕.力的测量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是否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小呢?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力的测量至55页阅读〕Ⅲ.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介绍一些常见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牛,托起一本科学书本的力大约2牛,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力的存在
[第二课时]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执教者:余志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
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的形成原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希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
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
(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弹性和弹力
Ⅰ.活动1
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现弹簧有些什么特点
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
叫做弹性
(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②
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测量
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大
小的,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小
呢
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力的测量至55页阅读)
Ⅲ.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 N
(介绍一些常见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牛,托起一本科学书本的力大约2牛,拿起一块砖
用的力大约是20牛等。
同时出示课件中的常见力的大
小)
单位的由来: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进行努力学习,积极
进取的思想教育)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Ⅳ.弹簧测力计
①种类(用课件直接出示)
②构造(老师讲解,学生把名称写在课本图2-40)
③工作原理
提问:弹簧测力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弹簧)弹簧测力计是利用
弹簧的哪个特点工作的
实验: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即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④正确使用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方法:
1.看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利用弹簧秤测量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提问:你们的弹簧秤的量程是多少(学生回答:5牛)
你们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学生回答:牛)
2.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提问:如果没有对准,怎么办(学生回答:调零)
3.弹簧秤要正确放置,使弹簧能沿着其轴线方向自由伸缩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进行读数指导和训练(先看一大格,再看一小格,最后读数)
Ⅴ.学生实验
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2牛顿的力有多大。
②在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上文具盒、钥匙等物品,测出弹簧秤对它们的拉力。
(三)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四)练习(课件)
(五)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