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讲课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1教学⽬标
1.知道⼒的作⽤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知道⼒的作⽤是相互的;
3.能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学情分析
⼒、⼒量、作⽤⼒和反作⽤⼒等词,对学⽣来说⼀点都不陌⽣,学⽣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有怎样的作⽤效果?反作⽤⼒到底是怎么产⽣的?这些问题学⽣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来说,能举出⼒的作⽤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的概念。
基于学⽣对⼒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活中有关⼒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积极动⼿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的作⽤效果和⼒的概念概括出来。
3重点难点
重点:⼒的作⽤效果及⼒的作⽤是相互的。
难点:⼒的概念的建⽴的过程及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
4.1第⼀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新课情景:林丹、谌龙在⽻⽑球赛中的⼀组图⽚。
观察图⽚,有什么共同感觉? ⽣:帅⽣:强壮师:肌⾁的紧张程度发⽣变化感受到⼒这是⼈对⼒最初的认识。
⼆、⾃主探究,建构概念 1.感受“⼒”的存在请同学们来互相展⽰⼏个⼒,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组设计的⼜多⼜好,并请仿照着填⼊下⾯的表格中。
例⼿搬桌⼦⼿搬桌⼦ 1 2 3 4 5 【体会】要想有⼒的话,需满⾜什么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之。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将拉力器拉开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那你能展现你的力量吗?但我们能看到力吗?通过这组图片能判断力的存在吗?我们应怎样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存在。
(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说明它的存在。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第一章:力的概念1.1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1.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力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点3.1 引入力的作用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作用的起始点。
3.2 讲解力的作用点的判断:力作用的起始点即为力的作用点。
3.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作用点,并判断力的作用点。
第四章:力的计算4.1 引入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4.2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变形或运动变化的程度。
4.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计算力的大小,并判断计算结果。
第五章:力的实际应用5.1 引入力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讲解力的实际应用:力可以用来启动机器、移动物体等。
5.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力的存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力的存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认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理解力的种类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产生及存在方式,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规范性和观察分析能力。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推箱子、踢足球等)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1)力的定义及产生:讲解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3)力的单位及测量: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单介绍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秤)。
3. 实验探究(15分钟)(1)实验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重物等。
(2)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弹簧拉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力的特点及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及种类,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加强学生对力种类及测量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力的应用的短文。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2
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的图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或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相互性指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矢量性指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用力的箭头表示法表示。
物质性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至少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单的图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箭头表示法是一种更精确的表示方法,除了表示方向和大小外,还表示力的作用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绳子使车移动、用手推门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图示表示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讲解。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效果分,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吸引力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力的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的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等。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书包,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性质:讲解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等。
6.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性质,并反思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力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教案3
探究中感受乐趣,合作中提高能力——《力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产生、力的相互性。
教材的编写是在学生具有充分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教材注重用精美的照片和图片来表达信息,以增强科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而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如大气压、功、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过力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比较详细地学习过有关浮力的知识,知道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但这一些知识和概念的建立还处于朦胧的阶段,由于力的存在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桥梁,才能体会和感受无法直接观察的知识。
2、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对于运动的相对性已经了解,合作的意识也已建立。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同时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体现的更直观、生动。
三、教学目标1、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来类比明确“转换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观察和活动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产生和相互性。
3、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小组之间的挑战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从而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会利用生活实例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2、探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1、明确转换法和放大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探讨力的相互性。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任何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性质: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举例说明。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7. 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的教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下的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滑轮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 教案4
第三节力的存在一、教材分析:教材第一段从“树动知风”这一日常生活的经验提出判断力的存在的一种方法:根据里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
教材安排的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扁的实验十分简便,可以让每一个学会僧做一下。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橡皮筋,将它套在两手的食指上,拉一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实验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技能目标〗1、在列举生活事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单级水火箭,从中提高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从生活事例中获取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热情。
2、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提高对价值的科学认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
难点: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弹簧、铁架台、弹簧秤、两个鸡蛋、回形针、磁铁、海绵、课件。
五、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式、讲授式。
六、教学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师:你看得见风吗?你能说明风的存在吗?(课件打出图片)生:飘起来、冷、气象设备、风车、风发电、风铃等:师:能不能总结一下我们是看到风产生的什么而知道风的存在的?生:效果。
师:我们看不到风,但可以通过风产生的作用效果知道风的存在。
同样的,生活中力普遍存在,你能看到吗。
你能通过一些事例说明力的存在吗?(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一:(以四人小组开展讨论)讨论:哪些事例说明了力的存在?生:人提水桶,肌肉紧张;人踢足球,脚趾疼痛;人推桌子,桌子移动;压路机压路,路变平实…师:若有必要教师在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左边的物体和右边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拍打篮球,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基本要素。
3. 实例分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
5. 知识拓展:介绍力的示意图及其绘制方法。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力的示意图,加深对力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
9.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10.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力的相关知识,如牛顿三大定律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相关问题,正确绘制力的示意图,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相关章节。
2. 教具:力的示意图示例、实例物品(如弹簧、小车等)。
3. 课件: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物理实验视频、图片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教案1
《力的存在》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的第一课时,这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形式、分类、速度等知识后,来学习力学的相关知识。
本节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力和力的测量几块,分为二课时,是力学的开篇,是对接下来本章内容学习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我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我们六班的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几乎时时接触到,但是对于力学相关的深层的知识,却知之不多,对于某些现象的解释也不明确,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的具体学习力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②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科学方法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③情感、态度、科学观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难点:力的相互性五、教学准备Ppt、橡皮绳、气球、磁铁、弹簧、矿泉水瓶六|、教学过程⑴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们的到来生,用力拍掌问,真的是非常热烈的掌声,现在大家的手有什么感觉吗生,有点痛,红了问,为什么手会痛呢师,是的,因为力的作用,那这个力我们能看见吗。
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让我们从具体的例子入手,谁能举几个力存在的例子师引导通过什么现象知道力的存在师,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根据某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⑵感受力(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师,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感受力请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其他学生观察现象现象:矿泉水瓶变扁了问,这是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的,矿泉水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力的作用下矿泉水瓶发生了形变拿出自己的橡皮绳,用手向两边拉,请一个学生上来拉弹簧现象:变长了结论:力可以使橡皮绳发生形变小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Ppt展示撑杆跳、足球、拉弓问:物体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举例: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生。
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力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目的]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3.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秤[教学准备]磁铁、铁块、水火箭的原理图、弹簧、铁架台、弹簧秤、鸡蛋、木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1.给出一组图片或影片让学生感知力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例子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两组物体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认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练习:判断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一只花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支持力(b)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c)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对地面的压力(d)足球运动员踢球2.为上述图片和影片分类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一〉(a)用手将弹簧拉长,力的效果是(b)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二〉下列现象中属于里产生的效果的是(a)弹簧伸长了(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d)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的方向改变了3.观看图片、演示磁铁和铁块吸引作用及学生自己拍手感受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一〉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什么?二〉人在划船时,是什么力使船前进()(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桨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教师讲解水火箭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生小结新课内容第二课时引入:复习在弹簧下的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精品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一、内容说明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年级(第二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一个活动内容。
二、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
教师一定要扼制住自己极力表现的欲望以使学生充分活动,借此来杜绝侵占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生行为,学生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只要利用有趣的、学生熟悉的现象将其引入到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中并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定有所收获。
三、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准备:拉力器一个,气球每人一只,橡皮筋每两人一根,矿泉水瓶,下载必须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一个拉力器师:谁会玩这个生:学生上来表演(学生群情激昂,特别是男学生个个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这使得学习气愤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学生在心中不断地猜想:老师今天的用意。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位同学的表现,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弹簧被拉开了一点。
生:弹簧伸长了。
生:他很吃力,很难把弹簧拉开。
:师:他很吃力,呢们有没有看到这个力呢?生:没有。
师:是啊,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力,而是根据力对弹簧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它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根据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今天我们学习的《力的存在》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确认的演示实验,获得数据演示一:用手指压矿泉水瓶壁。
学生动手,用力拉伸橡皮筋。
投影:大风中树枝弯折的图片。
问题:1、矿泉水瓶壁、橡皮筋、树枝都方法了怎样的变化?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这说明了力和作用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有弹力的作用,物体一定发生了形变。( √ )
②物体发生了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
③只要接触的物体,一定会有弹力。( ×)
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的例子吗?
弹簧的弹力、绳子的拉力、物体之间的挤压力(如桌子的支持力等)
为什么弹簧拉伸的长度不一样呢? 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
弹簧秤
人站在旱冰鞋上 会后退。
3、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
是( C )
A 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
B 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
C 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D 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
4.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 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 时,也受到 跳板 对他的作用 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却不同, 跳水运动员在向
速度的大小变化 运动方向的改变
运动状态改变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足球运动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力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思考: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 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 产生?
不一定。拉力、压力、推、 提力是属于接触力,像重力、 磁力等属于非接触力。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
物体与物体
力
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
形变 作用效果
改变 运动 状态
改变速 度大小
改变方向
1、下列情况分别反映了力的哪种作用效果?
a.人拉弹簧拉力器,使弹簧 b. “神舟6号”着陆时尾部
伸长
释放出降落伞。
2.穿着旱冰鞋站在 墙边用力推墙,会 发生什么现象?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什么是力?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定义解释:出现一个力必定伴随着两个物体, 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施加力的那个物体--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那个物体--受力物体
练习:判断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a一只花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支持力 b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c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对地面的压力 d足球运动员踢球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
科学方法:根据 某事物所产生的 效果来确认该事 物的存在
动手实验
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 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并思考物 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 变化?
1、手指挤压气球,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手拉伸和压缩弹簧,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 的力改变了跳板的 形状 ;
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推运
动员力的作用效果改变了运 动员的 运动状态 。
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会 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 力,这个力叫弹力。
弹力发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 弹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反抗形变
1.地空导弹的推进力来自哪里?
导弹和火箭 内的燃料燃烧时, 会向尾部喷出燃 气。这时导弹和 火箭对燃气就有 一个向后的作用 力。根据力的相 互性可知,燃气 也会对导弹和火 箭有一个向前的 作用力。
2.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当汽车撞到柱子上, 汽车给柱子一个力,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反过来柱子作为 施力物体也会给汽车 一个反作用力。由于 柱子和汽车的牢固程 度不同,所以反而汽 车受损比较严重。
1、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
个力叫做 弹力 。形变越大,这个力 越大 。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 测力计 ,我们常用的 有 弹簧秤 。
N 3、力的单位是 牛 ,用符号
表示。
4、下列关于弹簧秤的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错误的
是( D )
A、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秤的最大范围。 B、测量时,指针不要与外壳摩擦。 C、使用前要先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 是应该矫正后再测量。 D、弹簧秤只能测量竖直方向的力。
握力计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牛
单位的符号为 N 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是 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秤)
弹簧 面板
吊环
指针 铁杆 挂钩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1)指针调到零刻度线。 (2)测量时不应超过测量范围。
(3)观察最小刻度值。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 (5)测量前,最好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挂钩, 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
1、观察弹簧秤的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 量程、最小刻度。
①弹簧秤上的单位是 牛 。 ②指针有没有对准零刻度? ③量程是 5 牛,最小刻度为 0.1 牛。
2、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 处,感受1 牛力的大小,注意弹簧的长度。 (手掌对两只鸡蛋的托力)
科学探究 有一个原长为10厘米的弹簧,现用
不同的力拉时,它的长度为下表所示 ,请思考得
出一些结论:
弹簧受到的 拉力/N
0
2
4
6
8 10 12 14
弹簧的长度 /cm
10 11 12
13
14
15 17
19
弹簧伸长的长
度/cm
01
234
5 79
结论:在一定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 拉力成正比
小结
• 一、弹力 • 弹性、弹性形变、弹力 • 二、力的测量 • 测力计、单位、使用方法
1、右图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 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 ___A__、_B__、_C_______________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2、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 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_力___的__作___用__是__相___互__的____
仔细观察,物体 发生什么变化
一、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读图分析
奥运会上,运动 员将标枪投出
标枪在运动员 力的作用下, 运动情况有什 么变化?
足球比赛中,门将扑住飞来的足球
足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
排球比赛中,中 国队将日本队的 扣球拦了回去。
排球的运动有 什么变化
5、下列情况中存在着力的作用吗?请说明理由。 1、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2、从树上下落的苹果 3、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 4、在水平地面上,两张紧挨着的课桌之间
相互接触的物体并不一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