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合集下载

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和亚病毒
●敏感性指示菌——遇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噬菌体 会裂解性生活周期的非溶源性菌株,这些菌株可以从自然 界或菌种库中获得。
痒病——绵羊、山羊(Scrapie)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BSE) 猫海绵状脑病——家猫(FSE) 动物的朊病 传染性貂脑病——水貂(TME) 毒病 慢性消瘦病——黑尾鹿,骆驼(CWD) 野生动物海绵状脑病——羚羊、猎豹等 克雅氏病——CJD 新型克雅氏病——vCJD 人类的朊病 库鲁病——Kuru 毒病 格斯斯氏综合征——GSS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
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5~10-6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具有“免疫性”:溶源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噬
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性。
可复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但不发生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

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
a
DNA病毒和RNA病毒中的一部分;b 利福平可抑制痘病毒复制
四、噬菌体的应用与防治
• 噬菌体的危害
主要是引起发酵中的噬菌体污染。 例:丙酮、丁醇发酵中的噬菌体污染;抗生素发酵
中的噬菌体污染;食品工业上的噬菌体污染。
• 防治
控制活菌排放,选育抗性生产菌株,生产中轮换使 用菌种,药物防治例如用金霉素、四环素等。
一、 病毒的一般特性
1、病毒的概念: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等物质组成的超显 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专营性寄生. 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二、病毒的基本特点
1.个体极小(以nm计),能通过滤菌器,形态多样, 有球状、杆状、复合型。 2.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核酸构成,一个病毒 体内仅含一种核酸,核酸以单链或双链形式存在。 3.生活方式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病毒酶系不全,离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二节
亚病毒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种,只含有 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该名词最 早是由Lwoff提出(1981年)。 有三类: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 体。 1、发现: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是1922年在美国发现的,它可使马铃薯减产20~70%。 我国于1960年时在黑龙江省发现,减产极其严重。 • 1967~1971年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Dimer发现,患PSTD的块 茎抽提物经超离心和凝胶电泳后,出现一条比一般病毒分子更 小的10S的区带(TMV19S)。经一系列试验后,证明它是一个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条长 50nm的棒状dsRNA分子,他称它为STV。 • 从此,一类新的病原体—类病毒就被广泛承认并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在1977~1988年间陆续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 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 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2、关于拟病毒的复制机制 • 拟病毒的复制是以自身侵染性RNA分子为模板,借助寄主 细胞内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进复制。 • 具体过程是: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 链R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于是形 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中间体,然后在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 线状的ssRNA-3分子,ssRNA-3再在RNA连接酶的作用下 环化成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现将它们的核酸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 组成。被 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为它 的“卫星”病毒。 • 拟病毒它是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小分子核酸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 同源性。拟病毒利用辅助病毒的复制酶进行复制,犹如病 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原料及酶进行复制一样。故可认 为拟病毒是寄生于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分子寄生物。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离心或用抗病毒血清处理, 去除游离的噬菌体 高倍稀释菌悬液(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效价的测定(双层平板法)
(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 绘制成的曲线为一步生 长曲线。 可分以下阶段:
噬菌体的形态与构造
谷氨酸发酵中所发现的噬菌体 E.coli的T偶数系列噬菌体
从形态学上可将噬菌体分为六群
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 头部:廿面体对称结构,由 蛋白质衣壳构成,内含一条 DNA。 颈部:薄盘状,附颈须。 尾鞘:长95nm, 衣壳粒螺 旋对称;可伸缩。 尾髓:中空,DNA可由此进 入细胞。 基板: 六角形盘状物,其上 有刺突、尾丝。 刺突: 有吸附功能。 尾丝: 有识别吸附功能。
用噬菌斑法类似的技术。
枯斑(lesion)
• 一些植物病毒会在茎、叶等植物组织上形 成一个个褪绿或坏死的斑块。
群体形态有助于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定和计数
病毒的增殖
• 病毒的增殖(viral multiplication)是病毒 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结果,它不同于其它 生物的繁殖方式,又称为病毒的复制 (viral replication)。 • 病毒的种类很多,它们的增殖方式既有共 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这里以研究得最为深 入的E.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代表,讲述病 毒的增殖过程,其它病毒则介绍其增殖特 点。
是一个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 不同的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
不同
有伸缩尾的噬菌体:采用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使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 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
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吸附
尾钉固着
尾鞘收缩
尾管穿入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可修改版ppt]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可修改版ppt]

Viral Structure (Enveloped Polyhedral Viru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Stained to Show Surface Glycoprotein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 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
• 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 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 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 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 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不能生长和复制。
• 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 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
• 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Dmitry Ivanovsky)在研 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将感染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 过滤后能够感染其他烟草。
• 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重复了Ivanovsky的实验,发现这种新的感染性物质 只在分裂细胞中复制,并称之为contagium vivum fluidum(可溶 的活菌)并进一步命名为virus(病毒)。
• 1963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 • 1965年,霍华德·马丁·特明发现并描述了第一种逆转录病毒,逆
转录酶在1970年由霍华德·特明和戴维·巴尔的摩分别独立鉴定出。 •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吕克·蒙塔尼和弗朗索瓦丝·巴尔-
西诺西首次分离得到艾滋病毒(HIV),与发现了能够导致子宫 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分享了 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10
20
30
40 Tim e(m in)
现在是3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F ig. O ne-step grow th curve of T 2
5、温和噬菌体的繁殖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
DNA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 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 解的噬菌体, 如E.coli的 、P1、P2,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P22等。 ★前噬菌体(prophage):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其核酸的类型都是dsDNA;具有整合能 力;具有同步复制能力。 ★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现在是1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Stained to Show Surface Glycoproteins
现在是1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病时发现将感染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能够感染其
他烟草。
• 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 重复了Ivanovsky的实验,发现这种新的感染性物质只在分裂细胞中 复制,并称之为contagium vivum fluidum(可溶的活菌)并进一步命 名为virus(病毒)。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构造
现在是2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四
2、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The lytic life cycle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teps: Adsorption→ Penetration→ Replication→ Maturation → Release

第3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3章 病毒和亚病毒

(二)化学因素影响
1、脂溶剂 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使病毒灭活,均对病毒包膜具破坏性; 2、醛类 甲醛对核酸和蛋白均具破坏性,与氨基酸反应,但对免疫原性 无影响; 3、氧化剂、卤素 病毒对H2O2、漂白粉、高锰酸钾、碘及其卤素化合物均敏感, 70%乙醇多数灭活,次氯酸盐、过氧乙酸对HBV有效 4、抗生素 抗生素无效,但可抑制细菌,分离病毒,大青叶、百兰根、贯 仲大黄抑制病毒
2、射线
电离辐射与UV 灭活病毒,剂量大于细菌,其 破坏病毒核酸结构,但保留免疫原性 有些病毒具光复活特性,不能用UV灭活制备 疫苗

3、干燥
常温干燥易灭活,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 用此技术 制备疫苗
4、酸碱度

多数在pH6-8稳定,pH<5,>9迅速灭活,器材 可用1-3%盐酸浸泡消毒;

1995年报告了4000余种病毒,划归为49个病 毒科. 分类: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种类等

病毒的分类


依据宿主范围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人、 脊椎动物、昆虫) 微生物病毒(真 菌、藻类、原生动 物、细菌、放线菌、 蓝细菌) 噬菌体 是感染细菌和放 线菌的病毒。
2 病毒的存在状态

感染态:活细胞内专性寄生,V一般不含酶系或酶系 极不完全,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 活宿主细胞里,利用宿主cell酶进行复制和增殖。 非感染态: 在离体条件下,V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 子状态长期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性。

不同噬菌体吸附的位点不同,如脂多糖、脂蛋白、 磷壁酸、鞭毛等, T3、T4和T7噬菌体的受点是脂多糖层;T2和T6是脂 蛋白质
4、细胞经病毒感染呈现不同反应
细胞无任何明显变化 由于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导致细胞损伤、 死亡 细胞增生,继而细胞死亡, 细胞继续失去生长控制,转化为癌细胞—乳头 瘤病毒

07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07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四)昆虫病毒 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 包涵体,称多角体,成分为碱溶性结晶蛋白,其内包 裹着数目不等的病毒粒。 主要有三种类型:
核形多角体病毒(NPV):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 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
质形多角体病毒(CPV):在昆虫细胞质内增殖、可形 成蛋白质包涵体的球状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 化学成分
(一)病毒的大小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毒粒的形状大致可分球形 颗粒(或称拟球形颗粒)、 杆状颗粒和复杂形状颗粒 (如蝌蚪状,卵形)等 少数几类。
(二)病毒的形态
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基本成分
核酸——位于中心,称为核心
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离心或用抗phage血清处理, 去除过量phage 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取样人为裂解处理(每5min) 样品中加入氯仿裂解细胞
裂解液加入敏感菌液中 适当稀释混合液 涂布于琼脂培养基上
24-48h
计数噬菌斑
3、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 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
氨基酸组成一个皮鞋状的衣壳粒,相对分子量为17500,总共 2130个衣壳粒,排列成130圈螺旋,核酸核心是单链的RNA, 相对分子质量为260万,含有6390个核苷酸,每3个核苷酸与 一个衣壳粒相结合,盘绕于蛋白质的中空内径中。
2、二十面体对称型:
二十面体具有12个角、20个面 和30条棱。腺病毒 的衣壳是典型的二十面体对称, 由252个衣壳组成,没 有包膜。腺病毒的核心是由线状双链DNA构成的。 其基因组的大小都 约为36500个核苷酸对。

03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03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4)病毒的糖类
某些病毒含有少量的糖类。糖类主要是以寡糖侧链存在于病毒糖 蛋白和糖脂中,或以粘多糖形式存在。除了有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突 外,某些复杂病毒的病毒颗粒还含有内部糖蛋白或者糖基化衣壳蛋白。 糖蛋白还是重要的免疫原,例如抗流感病毒血凝素的血清具有明显的 病毒中和作用。
5)其他化学成分
一些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存在一些丁二胺、 亚精胺、精胺等阳离子化合物。某些植物病毒中还存在金属阳离子。 这些含量极微的有机阳或无机阳离子与病毒核酸呈无规则的结合,对 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其结合量仅与环境中相关离子浓度有关,是 病毒装配时从环境中获得的不恒定成分。
二、 病毒的主要类群与繁殖方式
(一)病毒的主要类群与分类系统
1.病毒的分类系统
属(genus)、种(species)分类阶元。 国际 病 毒 分 类委 员 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国际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亚科(subfamily)、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数量和功能依据病毒的种类、病毒基因
组的复杂程度和病毒复制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具有酶活性,参与和调控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有的具有抗凋亡、抗细胞因子活性及干扰抗原递呈的功能, 如口蹄疫病毒的 3ABC蛋白已经用来区分野毒感染和弱毒苗免疫。
3)病毒的脂类
病毒脂类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主要存在于 病毒的包膜,约占其结构成分的 20%-35%。但痘病毒脂类的含量约占 5%,而狂犬病毒脂类的含量高达50%。
RNA: 线状单链
双链
小 RNA 病毒、披膜病毒、RNA 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和大多植物病 毒 线状、单链、负链 弹状病毒、副粘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正链 雀麦花叶病毒(多分体病毒) 线状、单链、二倍体、正链 逆转录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负链 正粘病毒、步尼亚病毒、沙粒病毒 (步尼亚病毒和沙粒病毒有的 RNA 节段为双义) 线状、双链、分段 呼肠孤病毒、噬菌体 Φ 6,许多真菌病毒

第03章病毒与亚病毒因子ppt课件

第03章病毒与亚病毒因子ppt课件
现指原核生物的病毒
E.coli T系--phage
本节提要: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噬菌体的增殖 噬菌体的分离检出 噬菌体的应用和防治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 形态:
复合对称结构
基本形态: 蝌蚪形——复合对称结构 微球形——廿面体对称结构 纤丝形——螺旋对称结构 形态可分6群。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2. 组成
蛋白质 核酸(多见DNA,少见RNA)
例外:Pφx中,有脂类,有三条双链RNA。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3. 结构:(以大肠杆菌T系偶数噬菌体为例)
头部——廿面体对称结构; 组成:蛋白质、小肽、多
胺、内含DNA。
颈部——六角形薄盘状、 连接头尾的结构;附颈须。
尾部
病毒的形态结构
3.空斑或病斑
空斑或病斑:是动物病毒 感染了动物细胞而产生 的;在覆盖一薄层琼脂的一
片单层细胞上,如某一细胞 感染有病毒,则增殖后的病 毒粒子扩散至邻近细胞,最 终形成一个与噬菌斑类似的 空斑。若单层细胞被肿瘤病 毒感染,则细胞剧增产生与 菌落类似的病灶称病斑。
检测空斑或病斑可用于有活性的动物病毒粒子的记数, 染色可区分死活细胞。
为正链,即表示其可作为 mRNA模板。 负链RNA(-RNA):其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 双意RNA: 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单链DNA (single strand DNA, ssDNA): 正链DNA(+DNA):碱基序列同mRNA的为正链; 负链DNA(-DNA):碱基序列同mRNA互补, 可直 接作为转录模板的DNA链为负链。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尾鞘(tail sheath): 长95nm, 衣壳粒螺旋对称;可伸缩,伸展时24 转,收缩时12转。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PPT课件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PPT课件

五、毒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毒粒的形态结构
•毒粒的构造 •毒粒的对称性 •病毒的群体形态
毒粒的化学组成
•核酸:遗传物质基础 •蛋白:构成外壳,保护病毒免受核酸酶及其 它因子破坏;决定感染特异性;决定抗原性。
1、毒粒的形态结构
(1)毒粒的构造
#毒粒又称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 是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是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形式。 #核壳(nucleo-capsid)病毒主要由壳体和核酸二部 分构成,二者统称核壳,又称核衣壳。是任何病毒 (真病毒)都具有的基本结构。 #壳粒(capsomer) 是构成病毒粒子的最小形态单位, 每个壳粒由1-6个同种多肽分子折叠缠绕而成的蛋白 质亚单位。也称为衣壳粒
典型病毒粒子的构造和
糖蛋白
衣壳(capsid) 核心(genome)
衣壳粒(capsomere)
核衣壳(nucleocapsid)
衣壳 核酸
包膜(envelope)
(2)毒粒的对称性
•螺旋体对称是指毒粒壳体蛋白质亚基有规律地沿着 中心轴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 定结构,如:烟草花叶病毒。 •二十面体对称是指毒粒壳体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 对称的正多面体(二十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 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如:腺病毒。 •双对称结构是指病毒毒粒具有上述两种对称结构,
95nm
刺突tail pins 尾丝(tail fibers)
3、病毒的 群体形态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噬菌斑(plaque) 空斑(plaque) 枯斑(lesion)
、毒粒的化学组成
(1) 病毒蛋白 病毒蛋白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结构蛋白和 非结构蛋白两类。 (2)病毒的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一种 核酸,DNA和RNA.除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为二倍体外, 其它病毒的基因组都是单倍体。 (3)脂类和糖类

病毒和亚病毒.pdf

病毒和亚病毒.pdf

朊粒蛋白( PrPC )
PrPc为20号染色体短臂上的PrP基因编码,分子量为2730kd的单体,称为“朊粒蛋白”(PrP)。 PrPC含四个α-螺旋,几乎没有β-折叠 PrPSC链上有变构,转换成四个β-折叠
PrPc
PrPSc
Prion的结构模型
朊病毒
2、朊病毒的特性
1)理化特性 (1)朊病毒蛋白: 哺乳动物细胞蛋白缩写为PrPC,变构后 变成有致病性的PrPSC (2)PrPC 和 PrPSC 氨基酸序列相同、但构象不同,PrPC 以α螺旋为主,PrPSC以β片层为主 (3)PrPC抵抗内切酶凝聚 成螺旋状纤维
4、用无性繁殖法培育无毒苗 大部分植物病毒是通
过维管传递而非种子,即使是通过维管,也可以用其未传染病 的种子,部分组织或生长点,采用组培的方法得到无毒苗。
5、种弱毒株来保护植物
类似给庄稼接种。
染病郁金香01碎色
染病郁金香02
四、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昆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其中大部 分对人类有害。过去人们曾采用过物理治虫、化学治虫,绝育 除虫等。也采用过生物治虫(动物治虫、以虫治虫、性激素引 诱治虫、真菌治虫和病毒治虫)等,其中病毒治虫具有致病力 强、专一性强、抗逆性强和生产简便等特点,故发展极度快, 前景诱人。 但病毒的工业化生产还有困难;病毒多在紫外线下被杀 死;杀虫效果要经10 - 20天才显露等。
类病毒的发现,是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上的重要事件,开 阔了病毒学的视野。它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类病毒,而且研 究动物或者人类等可能存在的类病毒开辟一个新的方向。对于 探索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本质等重大理论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二、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
1981年Randles在鉴定缄毛烟的斑驳病毒 ( VTMoV)时,发 现VTMoV的核心的组成如下: 1)一种大分子线状 ssRNA(RNA-1) 2)有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 ssRNA(RNA-2) 3)线状形式 (RNA-3) 研究表明,对RNA-1和RNA-2单独接种时,都不能感染和 复制,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感染。 其中的ssRNA(RNA-2)是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新型RNA分 子。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病毒的复制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 -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 细胞,待病毒吸附后,或高倍稀释病毒-细胞 培养物后,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 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 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 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 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 曲线。


如何理解病毒的大小?
病毒(10钠米)——————芝麻(3毫米)
细菌(1微米)——————? 30厘米(篮球) 人脂肪细胞(70微米)————? 21米(大仓库) 人(1.7米)————————? 510公里(岛)
四、病毒的结构
病毒粒子(Virion) 是指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病毒颗粒 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是包围着病毒核酸的 蛋白质外壳。 1、螺旋对称 2、二十面体对称 3、复合结构
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 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4.噬菌体的成熟(Assembly)
装配是将分别合成的噬菌体核酸、蛋白质装 配成一个成熟的、有侵染力的噬菌体粒子的过 程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DNA、头部蛋白质亚单位、 尾鞘、尾髓、基板、尾丝等合成后,收缩聚集, 被头部外壳蛋白包围,形成二十面体的噬菌体 头部。尾部也同时装配,着与头部连接 最后装配完毕,成为新的子代噬菌体
3、病毒的脂类 4、病毒的糖类
六、病毒的分类
1、实用性分类——寄主型分类 动物性病毒 植物性病毒 细菌病毒 2、病毒理化特性分类
– 科(viridae) – 亚科(virrinae) – 属(病毒)
3、以病毒核酸分类 类型:脱氧核糖核酸或RNA 股数 病毒粒子有无囊膜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重点:三种典型形态的病毒、噬菌体的繁殖、溶源性难点是噬菌体的繁殖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个体非常微小,测量单位为 nm 。

大小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电子显微镜法、分级过滤法、电泳法等。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病毒比细菌小得多,但比多数蛋白质分子大,而且病毒的大小相差很远。

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直径达 200nm 以上,最小的病毒如菜豆畸矮病毒的直径只有 9-11nm 左右。

病毒的形态有球形、卵圆形、砖形、杆状、丝状及蝌蚪状等。

其中动物病毒多为:球形、卵圆形或砖形,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多为杆状、丝状,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丫病毒。

细菌病毒多为蝌蚪状,如噬菌体。

病毒虽然是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但当它们大量集在一起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可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例如动、植物细胞中的包涵体以及噬菌体的噬菌斑。

病毒感染寄主细胞后,所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它属于蛋白质性质,呈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

它们多数位于细胞质内,具嗜酸性,如天花病毒。

少数位于细胞核内,具嗜碱性,如疱疹病毒。

也有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都同时存在的,如麻疹病毒。

有的包涵体还给予了特殊的名称,如天花病毒包涵体叫顾氏小体;狂犬病毒包涵体叫内基小体;烟草花叶病毒包涵体叫 X 小体。

昆虫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称多角体。

在实践上,病毒的包涵体主要有两类应用:①用于病毒病的诊断。

②用于生物防治。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连续重复感染使大量的细菌死亡,这样在培养细菌的平板上,可以看到一个个透明不长细菌的小圆斑,这些圆斑由无数个噬菌体粒子组成的群体,称为噬菌斑。

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称为空斑。

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会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类似细菌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叶片上出现的一个个坏死的病灶,称为枯斑。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_微生物学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_微生物学

2.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有包膜
杆状:烟草花叶病毒(TMV)等 丝状:大肠杆菌的f1、fd、M13等 卷曲状: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等 弹状: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等 大型:腺病毒等
螺旋对称
对 称 体 制
无包膜
无包膜 二十面体对称
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 φX174噬菌体等
有包膜:疱疹病毒 复合对称 无包膜: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蝌蚪状)等 有包膜:痘病毒(砖块状)
衣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牛痘病毒
大肠杆菌
1. 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病毒长什么样子?
衣壳(蛋白质外壳)
核衣壳
病毒的基本结构
DNA:DNA病毒 核心(核酸) (如天花病毒、腺病毒等) RNA:RNA病毒 (如HIV、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只含有其中一种核酸
囊膜上还长有很多管状突 起物——刺突(spike)等 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 附属物。 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疱 衣壳(capsid):包围在核心 疹病毒、狂犬病毒、水泡性 周围的蛋白质,由蛋白质亚基 核心(core)或基因组 口膜炎病毒、以及小麦丛矮 按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 (genome) 病毒等),其核衣壳外还被 而成,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 位于病毒中心的核酸。 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 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 作用。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 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 的形态学亚单位 衣壳粒 为包膜(囊膜,—— envelope )。 (capsomere 或 capsomer)所 构成。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
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 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

4.病毒与亚病毒

4.病毒与亚病毒


衣壳:由许多蛋白质亚基构成

包膜(非基本结构): 刺突(非基本结构)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只 含有一种核酸;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在离体条件下,它们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 存在.
本章的主要内容
1. 病毒的形态构造及化学成分 2. 病毒的繁殖 3. 亚病毒 4. 病毒与实践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构 造及化学成分
1. 病毒的大小
不同的病毒大小差别很 大,最小的如植物的双 粒病毒(geminivirus) 直径仅为18~20nm,最 大如动物的痘病毒(pox Virus)大小可达300~450
噬菌体所形 成的噬菌斑 噬菌斑的形态与病毒、细菌及培养基的情况有关 空斑: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
3
.
3
病 毒 的
动物病毒感染 形成的空斑




——
空 斑

肿瘤病毒的感染结果
但如果肿瘤 病毒,细胞不 是被溶解,而 是生长速率大 增,结果,这 些受感染细胞 就堆积起来形 成类似于菌落 的感染病灶。
3.4 病毒的群体形态——枯斑
枯斑(lesion)
!病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 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4.1、病毒的培养
噬菌体
细菌培养物
培养液
细菌培养液变清亮
营养琼脂平板
细菌平板成为残迹平板
若是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
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可形成圆形局部透明区域,噬斑(plague)
研究,认为它是由一种极小的“细菌”引起的; 病毒概念的提出:1898荷兰人M.W.Beijerinck 1935年美国人Stanley和Bawden揭示了烟草花叶病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病毒的研究方法
一、分离与纯化 二、效价测定
一 、分离纯化
(一) 分离 1.标本采集与除菌处理 (1)采集:有足够活病毒。
如倒罐液,感染者血液、分泌物等。
(2)除菌处理 采用抗生素、离心、过滤等。
2.接种与感染表现 (1)接种
考虑宿主范围、组织嗜性;
操作简单、易培养、易判断。
注:
防治痢疾杆菌、耐药性的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清除藻类污染
3.防治害虫和植物病害:多角体、真菌病毒,卫星RNA等。 4.基因工程工具酶:聚合酶、连接酶、核苷酸激酶等。
练习题
1.名词:烈性噬菌体、噬菌斑、枯斑、蚀斑、包涵体、致 细胞病变效应,噬菌体的效价、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 菌体、卫星病毒、朊病毒、溶源菌,溶源转变、感染性 核酸、干扰缺损病毒、整合感染、中和作用。 2.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哪几类,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3.一步生长曲线包括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4.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及溶源菌的特性。 5.包涵体有哪些应用?
核酸(DNA)复制 晚期蛋白(衣壳蛋白、装配酶等)
晚期mRNA
2.核酸复制 (1)基本规律 双链为半保留,单链先合成互补链,再复制。
(2)病毒DNA或RNA的复制
双链DNA和双链RNA复制(半保留复制)
单链+DNA和+RNA复制
先合成负链,再合成正链。 单链-RNA复制 -RNA→+RNA(即mRNA) → -RNA。 逆转录病毒单链RNA复制 RNA → DNA → 双链DNA →单链RNA。
2.射线
击毁病毒核酸。
活性染料(如甲苯胺兰、中性红、丫啶橙)渗入并与
核酸结合→可见光灭活。
3.pH:5.0~9.0稳定。
4.脂溶剂 破坏包膜,如乙醚、氯彷→分类的依据。
5.化学消毒剂
对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次氯酸盐)敏感;
酒精、酸碱、环氧乙烷可杀灭。
6.抗生素 不敏感,但患病须注射。
衣壳对称类型
螺旋对称
二十面体对称
复合对称
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核酸(DNA或RNA) 1.正极性和负极性

正极性(+RNA):可作为mRNA。 负极性(-RNA):与其mRNA序列互补。 双意RNA:正极性+负极性。 DNA:和mRNA互补→-DNA;和mRNA序列相似→+DNA。
③蚀斑(空斑)
动物病毒→细胞单层上→病损区。 细胞内部发生“致细胞病变效应”(细胞聚集 成团、肿大、融合成多核细胞,有包涵体或裂 解)。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光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的蛋白质结晶。
组成
• 多为病毒颗粒或病毒亚基; • 少为细胞对感染的反应产物,无病毒粒子。
2.限制性感染 细胞瞬时允许,病毒不能复制或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
毒。如:人乳头瘤病毒,
感染各分化期的上皮细胞,不能晚期转录。 感染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细胞→晚期转录。
3.潜伏感染
在细胞内,不产病毒,不破坏细胞。
可由病毒基因表达,改变宿主→恶性细胞。
二、缺损病毒
主要为基因组有缺陷,须依赖其他病毒才能复制。
质粒形式)和营养噬菌体(营养态)三种存在形式。
(2)溶源菌 ① 特征 溶源性可遗传 可(自发或诱发)裂解 有免疫性 复愈:辐射或氮芥处理,有些菌体会失去原噬菌体。
溶源转变:除免疫性以外获得新性状。
局限转导
② 检出方法 紫外线照射; 将少量溶源菌和大量敏感菌混合,倒平板培养,观 察。 出现独特噬菌斑→溶源菌。
膜融合:包膜和细胞膜融合。
3.植物病毒:伤口或口器侵入。
(三)生物合成
1.特点:时序性。 早期转录→→次早期转录→→晚期基因表达。 以E.coli的T偶数双链噬菌体为例。
dsDNA
宿主细胞RNA聚合酶
早期蛋白 (次早期RNA聚合酶)
次早期DNA
早期mRNA
次早期mRNA
晚期基因
次早期蛋白(DNA分解酶、DNA、mRNA聚合酶 等)
实践应用
• 病毒诊断—大小、形态、数量、组成以及位置→快速鉴别 →辅助诊断。 • 用于生物防治—昆虫病毒→多角体(碱性蛋白)→杀虫。
(二)、病毒的纯化
1.标准
(1)保持感染性;
(2)大小、形态、密度、组成及抗原性均一。 2.方法

盐析、等电点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
超速离心
二、效价测定 效价:指1mL培养液或试样中病毒感染单位数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性质 第二节 病毒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病毒复制
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第五节 亚病毒
第六节 病毒的可利用价值
第一节
一、形态结构
病毒的性质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理化抗性
一、形态结构 1.形态和大小 形态多样, 100nm以下。
2.结构:核(衣)壳+核酸或包膜(来源于核膜或细胞膜)。
盲传:第一次接种未出现症状,重复接种。 目的:提高效价。 盲传二代后,仍未症状→无活病毒。
(2)感染表现 噬菌斑、坏死斑(枯斑)、蚀斑(空斑)。
①噬菌斑(plaque)
噬菌体→平板培养物→圆形的透明区域。
有一定的形态,用于分离、鉴定和计数。
噬菌斑
②坏死斑(枯斑)
植物病毒→敏感植物叶片→坏损区域。
2.限制性感染 (restrictive infection) 3.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1.流产感染
(1)依赖于细胞 病毒 非允许细胞 (缺乏复制酶、tRNA或
细胞因子) 不能复制
如:人肾细胞允许→人腺病毒;猴肾细胞非允许。
(2)依赖于病毒 病毒基因组不完整(缺损病毒)。
(三)、脂类和糖类 都来源于细胞;
种类和含量同于宿主细胞(磷脂+胆固醇);
注:少数无包膜病毒(T系噬菌体、λ噬菌体 等)也有脂类。
三、理化抗性 1.温度
耐冷不耐热,离体,56~60℃,30min→灭活。 保存:低温真空干燥法(-20~-196℃); 适量盐溶液(MgCl2,MgSO4)可提高热稳定性。
1.干扰缺损病毒 (干扰缺损颗粒)
(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颗粒
2.卫星病毒
3.条件缺损病毒 4.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1.DI颗粒
♦ 复制时产生的基因缺失突变体。
♦ 各病毒均可产生,在高感染复数(m.o.i)时产生频率最
高。
m.o.i :每一敏感细胞表面吸附病毒的数量。
目(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
1.物理颗粒计数:电镜。 2.感染性测定:测噬菌斑、枯斑(须用石英砂 摩擦叶片)和蚀斑数。
上 2-4ml上层培养基 层 培 0.2ml敏感菌悬液 养 0.1ml噬菌体试样 液
噬菌斑
底层培养基
37℃,12h
双层平板法
第三节 病毒复制
一、 病毒的增殖过程 二、 一步生长曲线 (one-step growth curve )
一、病毒的增殖过程(E.coli T4噬菌体)
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一)吸附
1.特异性 吸附蛋白(VAP)→ →细胞受体(细胞生长必须)。
2.原理: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
(二)侵入 1.噬菌体:注射。
2.动物病毒
直穿细胞膜; 细胞内吞:累积在细胞质的小泡内→释放;
(四)、装配 (五)、释放 裂解和出芽。
二、一步生长曲线(描述烈性噬菌体的复制) 1.具体操作 敏感菌+噬菌体(10/1)。 噬菌体抗血清→去除游离噬菌体。 将培养液高倍稀释→终止抗血清作用。
定时取样0.5mL+0.5mL敏感菌悬液+5mL半固体培养基
混匀→37℃培养,12h→观察测定噬菌斑数。
二、类病毒 有单独侵染性,单链环状RNA。(其RNA无
mRNA活性)
三、朊病毒:独立复制、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角蛋白。
1982年,美,prusiner发现→1996年诺贝尔奖。
引起的疾病:
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
羊痒疫(羊搔痒症);
人的克-雅氏症(老年痴呆症)等。
第六节 病毒的可利用价值
1.疾病防治
6.如何测定样品中噬菌体的效价? 7.某发酵工厂生产菌株经常因噬菌体“感染”而
不能正常生产,在排除了外部感染的可能性后,
有人认为是由于溶源性菌的裂解所致,你的看
法如何?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敏感菌菌苔 溶源菌菌落 透明裂解斑
(3)肿瘤病毒的整合感染 肿瘤病毒(如乙肝病毒)或RNA病毒,一定 条件下可转入复制循环,产生子代病毒。

DNA病毒:直接整合。
RNA病毒:如逆转录病毒。
第五节 亚病毒 一、卫星RNA(拟病毒)
单链RNA片段,在辅助病毒衣壳内,无单独侵
染性。
与辅助病毒无明显同源性。
绘制一次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
为纵坐标)。
噬 菌 斑 数 潜伏期
平稳期 裂 解 期
一步生长曲线
时间
2.三个特征数据: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裂解量=稳定期病毒效价/潜伏期病毒效价
第四节 非增殖性感染与缺损病毒
侵染后,不产生有感染性子代病毒粒子。 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1.流产感染 (abortive infection)
2.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 nucleic acid) 抽提分离的病毒核酸→导入细胞→产生子代毒粒。
(二)病毒的蛋白质 含量多(40-90%);种类少(一种或几种)。 1.结构蛋白 如壳体蛋白、包膜蛋白,主要是保护、参与识别和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