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元代戏剧

第一章    元代戏剧

如人物上场时的叙述交代,它不是对白,因其 没有面向剧中人物;也不是独白,独白是人物 心理的表露。它是面向观众的叙述话语,其主 要功能是交待故事人物身份、说明故事的来龙 去脉或剧情在暗场中的演进。 出现在全剧开头的,便于引领观众入戏 ,如:

[净扮罗大户同搽旦上,罗诗云]……老汉罗大户的便 是,这是我的婆婆,我有个女孩儿,唤做梅英,嫁与 秋胡为妻,昨日过门……(《秋胡戏妻》第一折)
出现在两折之间者,则对前后剧情起到承上
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胡冠带上,云]小官秋胡是也。自当军去见了元 帅,道我通文达武,甚是见喜;在他麾下,累立奇 功,官加中大夫之职。小官诉说离家十年,有老母 在堂,久缺侍养,乞赐给假还家。谢得鲁昭公可怜, 赐小官黄金一饼,以充膳母之资。如今衣锦荣归, 见母亲走一遭去。
参军戏:唐代形成的有角色
的滑稽戏(有两个角色:参 军为丑角,苍鹘嘲弄他) 金院本:北宋已出现的杂剧 “院本”,传至金都燕京, 继续发展。院:行院,歌舞 行乐之地。院本:行院中演 出的杂剧。
二、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体制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本四折
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唱用北曲, 题目正名是标题。
扮演剧中女角,净的次角叫副净。 其他还有孤、卜儿、邦老、孛老、俫儿等称 呼,孤是官员,邦老是强人或流氓,孛老是 老头儿,卜儿是鸨儿或老太婆,俫儿是小孩 子。
科介:杂剧表演中的动作叫做科介。
砌末: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时所用的道具。
题目、正名 :元杂剧在每剧的末尾,用二
句或四句结束全剧,前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 “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剧的内容;后 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正名”,也就是本剧 的剧名。

元杂剧

元杂剧
折。 2、剧本结构严谨。 《寺警》《赖婚》《听琴》《闹简》《赖简》 3、剧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酬简》 4、语言诗意浓郁,文辞优美。 七、《西厢记》第五本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庄岳委谈》。
第一章 元杂剧
八、《西厢记》的影响: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荀慧生改编的《红娘》 • 张君秋改编《西厢记》 • S•朱利安(儒莲)译为法文。 九、《长亭送别》赏析: • 第一项直接描写事物,诸如形象、性格等。 • 第二项则是通过第一项所暗示的一种更为深远
荆》。 •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 • 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 曲词豪放,曲白生动。 • "曲语句工当行,手笔绝高绝者"。
第一章 元杂剧
2、高文秀《双献功》: • “小汉卿”。“黑旋风”戏有8种。 • 《黑旋风双献功》。 2、石君宝《秋胡戏妻》: • 写家庭、爱情剧见长。 • 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 • 《鲁大夫秋胡戏妻》 • 京剧《桑园会》。
父、窦天章。
第一章 元杂剧
4、悲剧式的人物结构关系。
①窦娥、窦天章、蔡婆婆 家庭血缘关系。
②窦娥、桃杌、窦天章官 与民、官与官关系。
③窦娥、张驴儿、桃杌的 阶级对抗关系。
④窦娥、张驴儿之父与赛 卢医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 元杂剧Biblioteka 5、窦娥冤的悲剧性。 (1)“惊心动魄”、 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 (2)一个“不应该遭受 厄运而惨遭厄运”的人, 使观众产生“怜悯之情”。 (3)表现了“伦理的力量,即道德的力量”。 •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之 元

杂 剧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试讲(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后期:元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出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 到临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明显地减少了,作品对社会干 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 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北方戏剧圈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 朴 《梧桐雨》
元 杂 剧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一、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的背景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 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二、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 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 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第三、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 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 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二)角色。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 卜儿等 。 (三)曲辞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表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诸宫调和金院本的 演出,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 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 再次,元代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 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 最后,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 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更大的吸引力。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

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漳德等地区。
隋唐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商业繁盛。 《录鬼簿》记载前期真定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 尚仲贤、戴善甫、候正卿、史樟、江泽民等7人,此外还 有大名李进取、陈宁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成,漳 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他们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作品: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夫与《风光好》、郑廷玉与《看钱奴》等。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为主,包括济宁、兖州、泰安、德州、济南、棣 州、益都等地。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民间 演剧传统。 《录鬼簿》记载,前期作家中,东平籍的有高文秀、 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等5人。另外还有济 南的武汉臣、岳伯川、棣州的康进之、益州的王廷秀 等。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元杂剧存目的水浒戏约30种,山 东作家群有10种之多。其中康进之2种,高文秀8种。



4、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为中心,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显要的地理位置、人口仅次于大都、有着民间艺术的深 厚传统(诸宫调的发源地)。 《录鬼簿》记载,前期杂剧作家中平阳籍的有6人:石 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太 原籍2人: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籍的1人:吴昌龄。他 们构成山西作家群。 代表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 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 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跻身仕途被断绝,民分十等,儒居末流,知识分子沉入社会底层,位居 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修养颇高的文化人疏远经史,冷淡诗文,于无可 奈何之中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寻求生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 批又一批专业创作者。剧作家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 加入书会的称为“书会先生”。落魄文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 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 黄金时代。

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发展和体制P191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一、中国戏剧的渊源中国戏曲,包括金元以来的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戏、近世京戏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历史上略具雏形的或简易的戏剧表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劳动歌舞、祭祀歌舞——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时期的“俳优”表演——一定的戏剧因素汉代的说唱、傀儡戏(木偶戏)和角抵戏——戏曲的萌芽南北朝、隋唐时诗词、传奇文、“士人小说”、俗讲变文和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

歌舞戏和参军戏(化妆相声)——略具雏形的戏剧。

二、中国戏剧的形成宋代产生了“杂剧”。

包括一些短小的诙谐滑稽戏,也有情节复杂,运用唱、念、对话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金朝杂剧,称为“院本”,即“行院”(勾栏妓院)演唱之本。

两者皆无剧本流传。

宋金杂剧演唱时运用北方的诸宫调和小令与套数作音乐和唱腔。

因为它兴起于北方,用北方乐曲来演唱,所以称为“北杂剧”。

南宋光宗朝浙东温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不断吸收宋杂剧、诸宫调和各种民间技艺的成分,迅速发展成熟起来。

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在临安和浙闽地区广为流行后,称为“南戏”或“戏文”。

北杂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三、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产生兴盛的原因:1. 从我国戏曲艺术内部发展规律上考察: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 从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去考察:(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大量的勾栏瓦肆(演出舞台和观众)元代众多的妓女(大量演员)(2)元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地位的卑下,使他们大批地走进勾栏瓦肆,充当“书会才人”,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创作队伍。

“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元杂剧概述——精选推荐

元杂剧概述——精选推荐

目录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第一节戏曲发展轨迹第二节元杂剧繁荣原因第三节元杂剧体制第二章作家作品述评/7第一节前期作品第二节后期作品第三章关汉卿/13第一节生平及作品第二节题材与主题第三节艺术成就第四章西厢记/19第一节故事演进第二节爱情发展第三节人物形象第四节艺术成就第五章南戏和《琵琶记》/29 第一节南戏概述第二节琵琶记第六章诗文和散曲/38第一节诗文第二节散曲元代文学教案中国古代文学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漫漫历程,出现了两个大的高潮,一是雅文学高潮,一是俗文学高潮。

第一个高潮至宋已经完成。

元明清文学是我国古代第二高潮—通俗文学的高潮。

典雅的诗、词、文地位下移,戏曲小说成为了文坛的主角。

元代文学文学女神是公正的,在中国文学走过了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之旅后,在世人有了场面壮阔、气势弘大不足的遗憾之时,文艺女神又让人们所需的文学应运而生,大部的叙事作品在元代终于出现了。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可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及焉。

”元曲就是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包括戏曲和散曲。

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因而总称为曲。

戏曲:包括杂剧和南戏。

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

散曲:是指小令和套曲。

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与过去的文学不同,元代的代表文学是元曲。

重点:戏曲的形成过程;元杂剧体制;第一节戏曲演变的轨迹:我国的戏曲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因素形成期,基本形式形成期,成熟期。

一、戏剧因素形成期:唐以前,没有真正的戏曲,只是出现了一些戏曲因素。

具体的说有下列几点:秦的俳优:是一种由贵族豢养起来的专门以滑稽娱人的职业艺人。

如:《孟优衣冠》据《史记滑稽列传》载:我国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个叫孟优的艺人,他的职业就是以滑稽表演取悦或讽谏君王。

当他听说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死后,儿子没有得到丝毫照顾,感到很不公平。

于是,他就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衣冠来到楚庄王面前。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概述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 王国维《 王国维 戏曲考原》 戏剧:演员演故事 戏剧: ♦衡量一种艺术样式是否形成的标 艺术特征·体制规范 准——艺术特征 体制规范 文字底本 艺术特征 体制规范·文字底本
四、宋金杂剧与古南戏 ——中国戏剧的成熟 中国戏剧的成熟
l.宋杂剧 宋杂剧 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 “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 先作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先作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 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 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 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 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 装孤’ 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 ‘装孤’。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 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 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 此本是鉴戒,又隐为谏诤,故从便跣露, 此本是鉴戒,又隐为谏诤,故从便跣露,谓 无过虫’ 之‘无过虫’耳。
思考复习题: 思考复习题: 1. 你认为我国戏剧什么时候产生和成 说说你持这种看法的理由。 熟?说说你持这种看法的理由。
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及兴起
一、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剧本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 剧本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 剧本结构 有时外加一个楔子。 有时外加一个楔子。 剧本文字由曲词(抒情)、宾白( )、宾白 剧本文字由曲词(抒情)、宾白(叙 )、科范 表情态、动作、效果) 科范( 事)、科范(表情态、动作、效果) 三部分构成。剧末有二或四句诗, 三部分构成。剧末有二或四句诗,用 以概括全剧内容、结束全剧, 以概括全剧内容、结束全剧,称题目 正名。 正名。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漳德等地区。
隋唐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商业繁盛。 《录鬼簿》记载前期真定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 尚仲贤、戴善甫、候正卿、史樟、江泽民等7人,此外还 有大名李进取、陈宁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成,漳 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他们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作品: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戴善夫与《风光好》、郑廷玉与《看钱奴》等。



4、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为中心,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显要的地理位置、人口仅次于大都、有着民间艺术的深 厚传统(诸宫调的发源地)。 《录鬼簿》记载,前期杂剧作家中平阳籍的有6人:石 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太 原籍2人: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籍的1人:吴昌龄。他 们构成山西作家群。 代表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 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为主,包括济宁、兖州、泰安、德州、济南、棣 州、益都等地。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民间 演剧传统。 《录鬼簿》记载,前期作家中,东平籍的有高文秀、 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等5人。另外还有济 南的武汉臣、岳伯川、棣州的康进之、益州的王廷秀 等。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元杂剧存目的水浒戏约30种,山 东作家群有10种之多。其中康进之2种,高文秀8种。


(二)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

时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至大德(1297- 1307)年间;
作家:北方杂剧名家南下,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 贤、戴善夫等; 特点:继续保持北方杂剧初期生气勃勃的精神,关注现 实。

元杂剧PPT

元杂剧PPT

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 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关目之拙劣,所不
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 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情,与时代 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流露于其 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字,无不可 也。 元曲之胜,正在荒唐。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时期 原始歌舞 图腾崇拜 巫祝活动 宫廷歌舞 汉 代 百 戏 隋 唐 戏 文 宋 金 杂 剧 南 宋 戏 文 元 代 杂 剧 明 清 传 奇
萌 芽 期
Hale Waihona Puke 形 成 期繁 荣 期
3.元杂剧具有独树一帜的体制特征
体制特征:四折一楔子 剧本构成
宾白 唱词 科范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
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 角色分工
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
净:副净、二净
梧 桐 雨
楔 子
(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 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 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 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净 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也,……(卒报科。 张守珪云)着他进来!(安禄山作见科。张守珪云) 安禄山,征讨胜败如何?(安禄山云)贼众我寡,军 士畏怯,遂至败北。……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元杂剧,是指中国元代(1271-1368年)时期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剧种。

在元代,元杂剧被视为是宫廷艺术,常常在皇宫里表演;但后来,它逐渐流入民间,并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戏曲剧种。

元杂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始于金朝(1115-1234年)时期,当时在金朝曾流行一种叫做“杂剧”的艺术表演。

因为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剧情反映生活,所以被称为“杂剧”。

另一说法是,元朝的前身是蒙古贵族部落,这些部落在生活和祭祀活动中经常表演一些类似歌舞的文艺节目,这些文艺节目在元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杂剧的一个分支——元杂剧。

无论哪种说法,元杂剧都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剧情特点。

元杂剧重视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表演,具有较高的语言和音乐性。

在唱腔上,元杂剧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唱腔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表演上,元杂剧注重服装、道具、舞蹈等方面的表现,从细节上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文化背景。

在剧情方面,元杂剧的表演顺序一般是先唱后做,即先由歌手唱出情节,然后由演员循着情节表演出来。

元杂剧的剧情内容较丰富,除了宫廷剧、历史剧、神话剧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的剧目。

这些剧目往往从民生出发,反映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如国家之乱、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社会文化较为繁荣,这为元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代中期开始,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大大增加,传统戏曲文化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元杂剧在宫廷文化中得到重视和推广,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评剧爱好者,他们喜欢在宫廷中邀请著名戏剧表演家表现才能,训练年轻的演员。

元杂剧自上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语言、音乐、表演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的加强,元杂剧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推广。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元杂剧的形式(二)
剧本的内容:曲词、宾白、科范、题目正名。 曲词就是唱词,主要用于抒情。曲词有严密的格律
要求,不同的曲子的曲词有不同的句数、字数、平 仄规定,同一折的曲词必须押同一个韵。 宾白就是道白,有散、韵两种,包括对白、独白、 背白等。宾白主要用于叙事,即交代故事情节。 科范是演员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提示。 题目正名是概括素
城市繁荣为戏曲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包括演出 场地,市民观众,服装、乐器等其它物质条件。
意识形态的相对宽松,知识分子边缘化导致专业作 家群的出现,读书人大量参与杂剧创作。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 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还有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影 响,重要的有“说话”、诸宫调和舞蹈表演。
元杂剧的形式(三)
角色分工:一角众脚。 杂剧一般是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
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其他角色主要有净(扮反面滑稽形象)、杂
(孤扮官员;卜儿扮老年妇女;孛老扮老年 男子;俫儿扮儿童)
元杂剧重要研究资料
《元刊杂剧三十种》 无名氏《录鬼簿》 元夏庭芝《青楼集》 明臧懋循《元曲选》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 今人王季思《全元戏曲》
???12951307??????????????????????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古代戏曲的演变
古代戏曲起源的问题,现在尚无定论。一般认为, 远古时代的歌舞、特别是宗教性的歌舞中已经包含 有后世戏曲的因素。
一般认为,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它和金 院本是元杂剧的最直接的来源。
元杂剧首先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流传。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活跃在全国各地,将元杂剧 推向了鼎盛时期。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概要课件

•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 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 本”。
• 关于“宫调”: •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 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 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 (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 “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 “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 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 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 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
•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 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 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 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 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 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 (《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 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 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 是王与郑。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

3.元杂剧的角色分末、旦、净、杂四大行
末是男角,有正末、副末、冲末、外末等之 分 旦是女角,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等之 分; 净演刚强或凶恶或滑稽人物, (丑演滑稽人物,男女皆可。) 杂是末、旦、净之外角色的统称,包括驾 (皇帝)、孤(官员)、孛老(老头儿)、 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孩儿)、细酸 (年轻书生)等

庶尹,众百官府之长。
东海黄公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 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 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 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晋· 葛洪《西京杂记》

第二节 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一)发展概况 元杂剧的分期(元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 ): 前期:鼎盛时期 中心大都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杨显之《潇湘夜雨》 马致远《汉宫秋》 高文秀《双献功》 石君宝《秋胡戏妻》 纪君祥《赵氏孤儿》 康进之《李逵负荆》 尚仲贤《柳毅传书》 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元代四大悲剧 :《窦娥冤》、《梧桐雨》、《赵氏 孤儿》、《汉宫秋》
二)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1.元杂剧的体制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少数也 有一本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的。 折——幕,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一般用在开头,介绍故事的由来或发 端——“序幕”; 放在折与折之间的——“过场”。 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2.元杂剧的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范和题目正 名四部分组成
(二)形成期:唐和宋、金时期
唐参军戏:载歌载舞,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角色的扮演 宋杂剧、金院本:分场次和角色、一定思想内 容,形式相当完整。如《目连救母》杂剧 诸宫调、鼓子词(说唱艺术):宫调音乐和曲 白结合、散韵交错 (三)成熟期:元代以来 元杂剧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前期杂剧各类题材名作
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2、公案戏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 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 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 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 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 《窦娥冤》《西厢记》等。
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1.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 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
2.
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 自己娱乐之用。南宋· 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 “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 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
2、显畅
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
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
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 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 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 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 “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 “代”剧场观众“言”。

第一讲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第一讲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说,戏曲以唱为主说为宾,故称“宾白”,分“散 白”“韵白”两种。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 较典雅;“散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 写。“韵白”是诗词及其他韵语。。 ▪ “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武打、歌舞及音响效 果等内容。 ▪ 题目正名,剧本结尾处常用两句或四句韵语,说明剧本 的思想内容,作为全剧场的收场语。叫做“题目正名”, 一般摘取题目正名中末句作为剧本的全名,截取全名末 三字或者四字作为简称。如《窦娥冤》题目正名为“秉 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剧本全名为“感天 动地窦娥冤”,《窦娥冤》为简称。
包括驾皇帝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邦老强盗徕儿小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都不是正式的脚色名而是表明人物的身分
第一讲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开课部门:人文学院 主讲:何水英 讲师 制作日期:2012年2月10日
1
内容
▪ 元以前的杂剧发展情况 ▪ 杂剧的体制 ▪ 杂剧兴起繁荣的原因 ▪ 元杂剧的发展分期
2
▪ 一、元以前中国戏剧的发展:
7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 4、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 ▪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外末、小
末等。 ▪ 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副旦、外旦等。 ▪ 净:扮演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男女均扮。 ▪ 5、其他: ▪ 杂:包括驾(皇帝)、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
邦老(强盗)、徕儿(小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都不 是正式的脚色名,而是表明人物的身分。 ▪ 服饰叫穿先,道具叫砌末,演戏的地方叫勾栏或行院, 演戏叫做场。
▪ 1、唐以前: ▪ 上古时代: 歌舞; 春秋战国:傩舞、傩戏(驱鬼除疫); ▪ 汉代:角抵戏;南北朝、隋代:乐分九部,百戏空前 ▪ 2、唐代 ▪ (1)“参军戏”: ▪ 参军和苍鹘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用以讽刺朝政或

第六编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

第六编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
历史剧:《赵氏孤儿》 故事剧:《西厢记》《倩女离魂》
现代戏:《窦娥冤》
题材
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表现剧作家的郁闷和愤怒。
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感情自然流露, 形象生动自然,语言自然本色,表演自 元杂剧的发展
从元灭金到1368年元朝灭亡这段时间的文学创作
体制
把词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
剧本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
一人主唱,以唱为主,并把“唱、做、念、 打”组合成演出过程中优美的动态系列
角色分为:末、旦、外、净、杂五类
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
兴盛 衰微
作家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与观众基础 统治者的爱好、需求和利用,直接促进杂剧的发展 新型剧作家群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作并提高戏曲艺术的质量 中外文化交流、北方诸民族音乐的传入,丰富了杂剧的表演艺术 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因而为人民所关心和热爱 文人地位的提高,戏剧家精神素质的变化 戏剧中心的南迁,杂剧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南方观众对北方的乐曲有审美隔阂 元杂剧的艺术格局已经由成熟而趋于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章节名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授课时数: 1 学时教学目的和任务:元杂剧的发展、元杂剧的体制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
第一节元杂剧的体质特点
一、元杂剧概念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以北曲演唱的一种完整的喜剧形式。

它综合了多门类艺术,体制完备,角色齐全,剧本成熟,题材广泛。

大量采用口语和方言俗语,著名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

二、体质特点:
(1)剧本三要素:曲词、宾白、科(范)
(2)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楔子篇幅短小,位置不定。

(3)角色分工和表演体制:旦末净杂。

一人主唱,分末本、旦本。

(4)音乐体系:北曲。

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
而成;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5)砌末:道具。

(6)题目正名:元杂剧剧尾用两句或四句诗、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作为全剧收场语,并以末句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字眼作为本剧的简名,这就是题目正名。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兴盛的表现第一、作品数量多,名家辈出,名作如林。

剧目530 多种,保存至今的有150 种,作家220多人。

第二、题材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

第三、戏剧演出繁盛,名伶众多。

第四、元杂剧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繁
盛、后期衰弱。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第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第二、元代政治队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

第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三、衰微与影响
元杂剧衰微的直接原因是戏曲中心的南移。

部分优秀剧目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和创作经验也为后来的演员和作家所继承,它和宋元南戏一起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 年版。

2.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 年版。

3.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年版。

4.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版。

思考题:
1、元杂剧兴盛和衰微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