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悖论

合集下载

吉登斯的气候政治悖论

吉登斯的气候政治悖论

识 的呼声取代 了以前 的石块 、 反对 的标 语和 口号 。日趋严 重
的气候 变化 , 让人 感觉灾难就在 不远的 明天 。 那 么 , 谁会 是 下 一 个救 世 主 , 各 种 环 保 组 织 、各 国政 府 、
威活动 已经充分表达 了公众的这种心情 。
不知 道 吉登 斯对此作何 感想 。 我认 为 , 吉登斯 本人 似乎 太过依 赖政 府 , 新政 治文 明的建立 固然是 改 变人 类进程 方向 的 关键 一步 , 但在 这场 自 中更应 该重视 大众 的作 用 。这场 救 气候 变化引起 的深刻危机是 我们 每个人造 成 的 , 那 么每 个人 都应 负有责任 。只要每 一 个个人 愿意做一 次历 史的主人 , 那 么他就 能成为我们 家 园的救世 主 。 碳政 治和低碳 经济 , 必 低 须以低碳 生活方 式作为 支撑 。我 觉得 , 这 才是 治理低 碳政 治 的关键 所在 。 相 比往 昔 , 在互联 网时代 , 类似 维基这 种 自 的群众 组 发
盼。
最 新一 位诺 贝尔奖 华人得 主光 纤 之父高银 的自传 。 潮平岸阔 ” “ 既可以 用来形容今天 的宽频传送 , 又是作者 生 命形态的最佳写照 。此书除了高馄 闯荡 世界科技文明 、 周游 列国的广阔人生外 , 还 与读者分享他对人 、对世 界的开阔视 野 。传主对其个人对家庭生活的记述尤 其动人 , 而对学生的爱护则尤其显示 出 他作为一位伟大学者的胸 怀 。书中还有 大最生活照片 , 从中可 以看到高银如何 度过童年 , 如何 负丝英国 , 并一步步从 一名见 习工程师成 为 “ 光纤之父 ” 摘 , 取诺贝尔奖 。
中国觉 , 》 【 〕 良 沈弘 译 美 丁胜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年 月版
《 湘平岸目 》 高银 著

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及我国化解对策

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及我国化解对策

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及我国化解对策
毛国旭
【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2)006
【摘要】气候治理问题一直是我国环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气候治理中存在着“吉登斯悖论”,在个人层面、国际层面、国内层面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将“政治敛合”、“经济敛合”融入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力度,凸显国家在气候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有效化解“吉登斯悖论”的途径,以期为我国气候治理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毛国旭
【作者单位】[1]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吉登斯悖论"下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研究 [J], 刘秋生;樊震超;陈翔;张同建
2.我国星级饭店行业服务质量悖论的成因及其化解——以湖南华天酒店集团为例[J], 伍蕾;谢如冰;唐榆茜
3.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及我国对策 [J], 何建坤
4.协商民主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 [J], 冉冉;阎甜
5.我国人口城市化悖论的化解及其经济学分析 [J], 张光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 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结构观念,不是传统认识论所称的逻辑
思维,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判断,而是在日常生活 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实践意识。所谓“实践意 识”,指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 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有能力支配行为但又不是形成 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识;日常性 和惯例性。
• 目的在于:试图克服“正统共识”社会理论中客观
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 意志论之间的二元对立,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创新之处在于:从运动的角度、从社会实践的角
度来理解社会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内在于人类 行动者在具体情景中的实践活动。行动者和结构 二者的构成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 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一种二重性。
“自我意识”,而应是一种“人类意识”——人类行动者认识能 力。
• 贯彻两种分析的主线是结构二重性的观点与方法。在制度分
析中,不研究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去研究行动 者进行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区域化与范围更广泛的各种区域化 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活动在时间中的根植性;时空 延伸的方式,各种活动和关系与整个社会的特征或者跨社会 系统的联系。
• 吉登斯还始终敏锐地捕捉着实践所带来的那些有可
能破坏极其周密的筹划的意外后果。
• “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
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 ” 。这就是说,他要在社会 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 解结构。“社会再生产”——蕴含了对社会实践循环 性的理解。
•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
• 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

吉登斯脱域理论

吉登斯脱域理论

吉登斯脱域理论
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吉登斯脱域理论(Giddens’sascastheory),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社会学家、著名的哲学家、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的作者Anthony Giddens 提出的。

吉登斯脱域理论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社会理论,它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和脱域的新的社会结构。

它强调连接,而不是社会间的分开,强调复杂的多重网络,而不是划分的结构性系统。

吉登斯脱域理论注重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连接,它重视家庭、国家、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以及传播技术和全球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在当代全球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被认真考虑。

吉登斯脱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变化与传播的连接,他认为,当今社会结构的实质内容是传播,传播与变化紧密相关,传播和变化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势不可挡。

例如,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位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就像作者Anthony Giddens在他的书中指出的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脱域发展。

此外,吉登斯认为,传播也可以引起一些现象,比如社会差异、社会改变和社会重构。

吉登斯的理论也建议,由于传播的连接,就社会和个人而言,它们之间变得越来越脱域,越来越失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和个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与其他社会连接,可以流入和涌出,以及跨越时空限制,追求在社会结构中更自由的生活和发展。

综上所述,吉登斯脱域理论的核心是变化与传播的连接,它着重于当代全球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可以说,吉登斯的脱域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当前全球社会结构的方法,并为连接不同社会形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但是 , 在吉 登斯 此书问世之前 , 学术界并没 有从 政治学 那样 的情况 , 我们就 不再 有行动的余地 了, 一切都 为时 的意 义上探讨 过气候 变化 问题 , 没有理解 气候 变化 已晚。… 如 果我们再 不把气候 变化 问题 有效 地纳入 并 的社会学意义和 政治学意义。 吉登斯 对气候 变化政 治 的阐述可谓 广博 深厚 , 对
“ 登斯悖 论 ” 吉 主要 指这样 一种 困境 : 气候 变化 问
影 响。2 0 年 , 登斯再 出新著 《 09 吉 气候 变化 的政治 》 题尽 管是一 个结果 非常严重 的 问题 , , 但对于 大多数 公
民来说 , 在 日常生活中感受不直接 , 由于 人们 虽然 意识 在 当今 的这个世界 和时 代 , 气候 变化政 策是 一个 到 它的重要性 , 普通人 的 日常生活却鲜 有 因此发生 改
英 国著 名社会 学家 、 敦政治 经济 学院前 院长安 伦 去 的4 年 里 , 提 出的一 系列 理论对世界 产生 了重要 0 他 并迅速在全球学术界和政治界引起广泛关注。


破 解“ 吉登斯 悖论 ” —— 给各级 地方政 府 以节
东 尼 ・ 登斯是 当今世界 最重 要的思 想家之一 。在过 能减排降耗的动力与激励 吉
这本 书里 , 登斯特 别提到 了中国 , 中国治理 气候 变 部 的考核 指标 , 吉 “ 但是宣传 和推行都 不够 高调 , 目前来说
化 的决 策遇到 的最 大障碍就 是 中央政府 的“ 政治整合 ” 这一举措没有运行起来 , 其成效不彰是必然的。
和 “ 济整合 ” 经 在上令 下达 的过程 中 , 往往经 过层层 官
国家不能回避的重要主题。这一 问题 的解决最终要走 变 , 更没 有动 力做 出实质性的努力 , 几乎没 有人 以 自己

求解“吉登斯悖论”:评《气候变化的政治》

求解“吉登斯悖论”:评《气候变化的政治》
10 年 以来 ,世界 的平 均 气 温上 升 了 07  ̄ 91 .4C,如 果 以 当前 气 候 变
暖的趋势发展下去 ,到 20 1 0年世界平均温度将上升 6 ;在人类历 ℃
史 上 ,二 氧化碳含 量一 直在 20 p 以下 ,但 最 近 几 十年 来 ,其增 9 pm
长率逐年提高,20 年的增长率为 2 1pm,20 07 .4 p 08年为 2 p pm,二
实质 性 的行 动 ,而等到真 正被迫 采取行 动 的时候 ,那 又一 切都 为时
过晚。正是针对这样一种处境 ,吉登斯提出了一个以 自己名字命名
的概念— — “ 吉登斯悖 论 ” ( idn aao ) “ Gdes rdx 。 吉登 斯悖 论 ” 的 P
含义是 :“ 既然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在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不 是具体的、直接的和可见的,那么 ,不管它实际上有多么可怕 ,大 部分人就依然是袖手旁观,不做任何具体的事情。但是 ,一旦等情 况变得具体和真实,并且迫使他们采取实质性行动的时候 ,那一切
的关系时,奥菲 ( f ,18 :13 Of 94 5 )提 出: “ e 资本 主义不 可能
‘ ’福利 国家 同时存在 ,然 而 ,资 本主 义又 ‘ 能 ’没有 福利 国 与 不
家。 ”这是因为 ,资本主义经济 “ 需要”福利国家来解决其必然导
致 的各种 毁灭性 后果 ,但 另一方 面 ,福利 国家用 以解决 这些 后果 的 政策又使 资本主 义的存在 越来 越成 为 不可 能 。 由此 可见 , “ 菲悖 奥 论” 表 明的是社会 的 “ 结构 性矛 盾 ” 。如 果继 续 深究 吉登 斯悖 论产 生的原 因 ,我们大致 可 以归结 为两个 方面 :一是 瑞 士心理 学家 布洛

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

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

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读《社会学(第五版)》有感第一部分:引言自从1974年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首次提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概念以来,无论学者还是政府部门,“社会排斥”已经变成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是正如牛津大学纽费尔德(Nuffield)学院院长托尼•阿特金森一再提示学者们那样:虽然人们逐渐广泛使用“社会排斥”,但仍然不清楚它的准确含义。

这说明了一个现状:人们广泛关注社会排斥,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权威的理论体系。

吉登斯(Giddens)也是众多关注这一理论的学者之一,199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吉登斯为该院院长)成立了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社会排斥分析中心。

该中心是全球最权威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第二部分:吉登斯的社会排斥理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第五版)》是一本教材性的书籍,书中介绍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不是很多,只占了一章节。

由于是教材的缘故,他在介绍这一理论时力求客观,因此这本书中社会排斥理论不仅仅是吉登斯自己的观点,还部分引用了其他学者的意见。

《社会学》对社会排斥的介绍分为五个部分:(一)对社会排斥的定义;(二)社会排斥的维度;(三)社会排斥的实例;(四)犯罪与社会排斥;(五)上层社会的社会排斥。

(一)社会排斥的概念。

1.吉登斯指出,“社会排斥”是社会学领域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已被政治家所接受(例如英国政府设有社会排斥部;上世纪80年代末,社会排斥概念被欧洲委员会所采纳并作为其形成社会政策的核心)。

“社会排斥”指的是造成新的不平等的根源,是指通过某些方式有可能阻隔个体全面参与社会。

2.社会排斥的原因:一方面是个体的行动与责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在塑造人们所处的环境时所起的作用。

3.社会排斥的概念比“底层阶级理论”更宽泛,它不单指状态,其优越的地方在于强调了动态过程,强调了排斥的动力机制。

(二)社会排斥的维度。

吉登斯根据戈登及其同事所做的“英国的贫困与社会排斥”调查,区分出了“社会排斥”的四个维度:1.贫困,但是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理论”比“贫困”更宽泛,它关心的是一系列妨碍个体或群体拥有对人口中大多数人开放的机会的广泛因素。

吉布斯悖论——精选推荐

吉布斯悖论——精选推荐

吉布斯悖论在统计力学中,对基于玻耳兹曼统计的一种对理想气体熵的简单推导,产生出的对熵的表达式不是一个它所应该是的广延变量(extensive variable ),导致了一个表观上的悖论被称作吉布斯悖论。

解决这个困难是通过假设粒子是不可分辨的,从而得出了“修正玻耳兹曼计数”。

得出对于理想气体的熵的公式是广延的,称为Sackur-Tetrode 公式。

如果你有一个固定体积的理想气体,那么如果你将这个体积分隔成两个(或更多的)相同的部分,然后将隔板去除,在这个体积里测量到的总的熵应该是不变的。

然而,如果你通过测量(以及加和)在这个体积中的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来计算总的熵,那么你计算出的熵会发生变化,取决你是增加还是减去该固定体积中的隔板。

这个矛盾称为吉布斯悖论。

解决这个悖论是通过认为每一个粒子是和该体积中的其它粒子不可分辨的,这样你不能够就像每个粒子都是独立可确认的那样,通过测量粒子来测量熵。

计算吉布斯悖论如果我们有能量U ,体积V ,N 个粒子的理想气体,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N 个粒子的每一个详细说明它们的3D 动量矢量和3D 位置矢量来表示气体的状态。

这可以想象为描述一个在六维相空间中的点的坐标,每一个轴代表一个粒子的一个动量或位置坐标。

由于该气体具有特定的能量,在这个约束下该气体在相空间所占据的所有可能的点的集合可以描述为:∑∑===N i j ij p m U 131221 而且被包含在体积V (我们设这是一个边长为X 的盒子,X 3=V )中:0≤x ij ≤X这里[p i1,p i2,p i3]和[x i1,x i2,x i3]是粒子i 的动量和位置向量。

第一个约束定义了一个半径(2mU)1/2的3N-维的超球面,第二个约束是一个体积V N 的3N-维的超立方体(边长为X ——译注)。

这些组合形成了一个6N-维的“超圆柱体”。

就像圆柱体的壁面积是圆周长乘以高度一样,超圆柱体的壁面积ϕ为:()()⎪⎪⎪⎭⎫ ⎝⎛Γ=-2/322),,(21323N Um V N V U N N N πφ ? 满足这些约束的气体的状态数的对数是和熵成比例的。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林出版社.
吉登斯, 安东尼. (2009). 社会的构成. 北京: 三联
书店.
吉登斯, 安东尼. (2011). 现代性的未来. 北京: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技术失误
02
人为技术的失误或错误是人为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核事故、化
学泄漏等。
社会冲突
03
社会内部的冲突、矛盾和不平等是人为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战
争、社会动荡等。
风险对社会的影响与后果
社会不安
风险的产生常常引发社会的恐慌、 不安和不稳定。
经济损失
风险常常导致经济活动的损失和破 坏,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批判传统社会学理论
吉登斯认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现象, 因此他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来弥补这一缺陷。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思想基础
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理论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受到了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人的理论影响,他吸收了这 些理论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与稳定。
理论局限性与批评
• 局限性与批评: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在解释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时,有时过于宽泛和抽象,难以具有实证 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该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其过于强调现代性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 文化、传统等对风险的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展与建议
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探索 风险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权力、不平等等的关联,以及 如何通过实证方法评估和应对风险。同时,对于吉登 斯的理论局限性和批评,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回应。
研究建议
为了完善和发展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建议未来的研究 应结合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对理论进行实证性检 验和修正。同时,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 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对风险 的理解和研究。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2009-12-08 14:02:57)共有192个国家,1.6万名与会代表参加的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已经在利益争吵和博弈中召开。

以美国为首的“多碳”集团、欧盟、以中国印度代表的77国发展中国家集团,44个最不发达国家,以及40个小岛国联盟等若干个阵营之间的较劲最后还是归结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归结到发达国家如何看待历史责任,以及资金资助和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是否要作出减排承诺,以及排放计算的监督检查体系等议题上来。

西方媒体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年排放量60.7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1%,但人均只有4.58吨,排名世界第64位。

目前中国已经承诺以2005年的水平为基础,到2020年碳密度将降低40-45%。

据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到204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给世界提供了几乎全方位的产品。

正是因为中国的牺牲,才使得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而且中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如果中国作出硬约束的指标,将会带来上千万人失业,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很难会有实质性的收获。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除了各种问题确实盘根错节,民族国家利益纠缠不清外,一个原因就是类似安东尼·吉登斯所称的“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是安东尼·吉登斯的新著《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的一书中的观点。

以下是该书的内容介绍。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几十年来他提出了一系列象“第三条道路”一样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重大理论。

《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旨在从政治的角度“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同时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书中一些概念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一、“吉登斯悖论”(Giddens P ara-dox):气候变化问题尽管是一个结果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不直接,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很少被纳入短期考虑的范围。

吉布森悖论

吉布森悖论

吉布森悖论
吉布森悖论出自《大众心理学》,书中有言:“我们每天看电视时,只会注意前面2秒钟的事情。

比如说在中央台播报新闻,通常我们很少能够记住头两条消息,而第三条和以后的信息就更难被记住了。

”此话是否正确暂且不提,但细想却觉得颇有道理。

当然,吉布森作为经济学家,他所谈论的也许仅限于日常生活的表象,而未涉及深层原因。

吉布森认为人的行动受到一种神秘力量控制,并把它称之为“惯性定律”。

即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趋势。

换句话来讲,那些容易停下来思考问题、做决策的人往往倾向于遵循旧习惯去解决问题;反过来,那些喜欢改革创新的人则愿意尝试用新方法处理问题。

对于社会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无非分成两类——顺应型与创造型。

在这个“三足鼎立”中,创造型的企业总是最先冒尖儿,占据市场主导权,从而获取巨额利润。

相较之下,顺应型的公司由于缺乏竞争优势,逐渐走向衰落甚至破产倒闭。

虽然目前尚没有证明这种假设的科学依据,但毋庸置疑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个悖论背后隐藏的真谛。

比尔·盖茨曾说过:“你必须让你的员工知道什么东西值钱,同时又要使他们知道什么东西不值钱。

”显然,顺应型的管理者还需多加努力才能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

生活是不断地演变,人们永远不可能预测到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困境。

所谓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便是指这个道理吧!既然选择
了安逸舒适的环境,就该承担随之带来的风险。

所幸的是,人们早已意识到这点,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比如微软的“再造”计划,苹果的“再造”计划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举措,才促使世界越来越好。

吉登斯悖论——精选推荐

吉登斯悖论——精选推荐

吉登斯悖论“吉登斯悖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复⼀⽇的⽣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会袖⼿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

然⽽,坐等它们变得有形,变得严重,那是再去临时抱佛脚,定然是太迟了。

得⾃吉登斯的新著《⽓候变化的政治》。

其实,从书的内容看,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候变化的政治学》(英⽂原书名: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回归悖论。

悖论所揭⽰的,是⼈性中根深蒂固的⼀点缺陷:短视(需要中性地理解这个词…)。

明天不如今天,明年不如今年。

下辈⼦不如这辈⼦。

——这⽆⾮好与坏,不过是事实罢了。

背后的⼼理学根源,恐怕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

或者说,对未知的恐惧。

⼤学毕业论⽂写的是亚洲⾦融危机,研究的是⾦融风险是如何积累和传导,其中看到⼀位法国⾦融教授的paper, 他问了⼀个“天问”⼀般的问题:为什么利率⼀定是要是“正的”?换句话说,为什么未来的⼀分钱就不如现在的⼀分钱值钱?换句话说,当⼈们尝试把“未来的现实”“贴现”到此时此刻时,总会打个折扣,从⽽让“未来”变得不那么真实和有价值了。

所以即使如“吸烟有害健康”这样深⼊⼈⼼的认知,仍然⽆法阻⽌许多⼈今天去继续抽烟。

由此,吉登斯作了⼀个重要推论:与其消极地展现⽓候变化的恐怖⼀⾯,不如积极地把⽓候变化问题与其它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环境议题“敛合”(我居然查不到吉登斯的英⽂原⽂⽤的是那个英⽂单词……)。

这是唯⼀能够克服⼈类作为⼀个整体“短视性”的途径。

这⼀点,对于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从事climate campaign的NGO同仁来说,尤为重要。

这不仅仅是⼀个单纯的communication 的问题,⽽是如何参与、影响和设定议程的关键问题。

例如,今年两会中“低碳经济”的提案风起云涌,其中却不见NGO朋友们的⾝影,即为⼀个反⾯的例证。

P.S. 到SEE半⽉,许多朋友问到有何感受。

可归结为8个字:如履薄冰,且谨且⾏。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人类学家。
他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
他曾担任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 长、英国社会学会主席等职务。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贡献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是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工业社会的风险基 础上形成的。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大的 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金融风险的控制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 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防范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注重预防和预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金融 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 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自律,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和意外风险。
复杂性和模糊性
现代风险的性质复杂,涉及多个领 域和层面,如环境、经济、政治等 ,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也很难准确把握。
全球性
现代风险往往超越国界,具有全球 性,例如气候变化、疫情等,对整 个世界产生影响。
现代风险的产生原因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能等,这些技术既带来了发展也带 来了潜在的危险。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 性,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吉登斯的理论框架与主要观点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与风 险、现代性的反思、生活政 治的崛起。
他认为,传统工业社会的安 全体系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 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 要建立新的安全体系来应对 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吉布斯悖论

吉布斯悖论

吉布斯悖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艾萨克·吉布斯提出了“吉布斯悖论”,这是
一种古老而持久的哲学问题。

这个悖论认为,不可能连续取得成功,因为任何想要成功都需要嘉奖,但能获得嘉奖的人只能是成功的,这样就会产生矛盾。

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他总是会失败。

其实这个悖论最初并非为了表达成功者没有希望,而是提出一个
问题:人类到底能实现什么样的成功?
它王提出了一个尚未答复的问题:奖励是如何定义的,成功又能有多
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个悖论引发了有关成功的讨论,同时它也引出了一
些深刻的思考:人们是否应该重视奖励,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成就?应
该更重视成功的内涵,而不是结果?
尽管吉布斯悖论本质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观点,但它能激起人们
思考成功的本质,以及成功能赋予我们什么样的力量。

它提醒人们,
成功不仅仅是衡量我们行动是否正确,而且也是衡量我们是否正在正
确的道路上追求进步。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一直在追寻着答案。

但在人类不断探索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却渐渐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许多不合理。

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像在演一出戏剧,某些细节甚至可以让我们发笑,然后陷入沉思:生命本身,究竟有何意义呢?吉登斯悖论,它揭示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充满矛盾和混乱的根源,而其关键就在于人性与机械性的冲突。

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吉登斯在《社会学原理》中提出,人是非理性的。

每个人都渴望生活的幸福、事业的成功、财富的丰盈。

但他认为,在通往目标的路上,我们经常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逃避选择,要么面对选择。

于是,人便经历着痛苦、焦虑、迷茫等种种情绪的折磨。

这样看来,如果在我们面临问题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所作的决定总是令自己感到不快或者缺乏理智,那么我们必然会感受到无尽的痛苦。

所以,要想从痛苦和失望中摆脱出来,就必须使用“选择理论”。

基于自我保存本能而形成的基因,通过延续其自身的繁衍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基因对环境中的一切资源具有趋利避害的功能,它们迫使生物适应环境,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一般说来,生物主动地、积极地创造、适应和利用环境,而环境只是被动地适应生物的这种行为。

可是,当基因、环境和人类三者的功能组合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时,也就形成了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系统。

然而,随着人口的膨胀,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大,以致于改变了基因本来的功能,让基因背离了初衷,加之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为了满足欲望,对资源的开发程度大大增加,生产方式也不再依赖自然资源,人类渐渐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同时,由于技术和智慧的发达,人类又创造出了可怕的新工具——机器。

在此情况下,人类文明和基因之间的相互融合导致了很多社会弊端。

由于人类本身具有两面性,并且人类是不理性的,这也使得这个系统里的物种陷入了分化。

人类本身只是这个复杂体系的一个部分,既不能脱离环境独立生存,又不能消灭其他物种。

这样一来,人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漫长的生命中,与其他物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但是最终,这种平衡将打破,人类最终会成为宇宙中的孤儿。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吉登斯悖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吉登斯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在理性判断过程中常常受到对群体观念的影响。

其含义是: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到兴趣,就会把它看成是关系到大家的公共利益的事情;如果对某件事情没有意见,就会把它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由于受“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常常根据个人的偏好对别人的活动作出不合理的解释,使公众的福利遭到损失。

从而在经济学上引起了著名的“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假定在人们对社会不平等保持沉默的情况下,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由法律和政策确定。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不公正的现象,甚至许多同类事件也是在被媒体曝光后才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吉登斯悖论因此产生了。

一个人对一个陌生人行为所做的合理的经济分析,要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第一,行为必须是在其道德感约束下进行的;第二,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普遍情感”,即把他人的行为看作是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能的组成部分,并据此判断该行为的利弊;第三,这种情感是一种非利己主义的。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便会犯吉登斯所说的错误。

吉登斯给出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很难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力消除社会不公正。

另一方面,一旦我们发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我们就应该及时地反映出来,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

当然,吉登斯悖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相对不足造成的,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自己的理性判断,既要维护社会公正,又要让经济生活充满活力。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公平竞争,经济的稳定增长,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些都需要社会成员具备理性判断的能力。

看了这些例子,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有时候即使知道是公正的,却还是需要反映出来,希望社会有更多的合理的投诉途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关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举报热线,让全民的公平意识觉醒,不能再让这样的悖论发生了。

我们都应该警醒,不能只顾着享乐,忽视了公正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去创建一个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环境,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用正直善良的心灵拥抱未来!。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作者:高盼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6期摘要:吉登斯把风险分为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

人造风险究其本质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它是没有多少历史经验借鉴的、在知识不断累积中生成的风险。

设计错误、操作失误、未预期的后果与知识的循环性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知识演进的后果,它们将人们人类推向了“失控的世界”。

在探寻防范技术风险的路径时,吉登斯指出正视技术风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技术风险是前提,同时他还诉诸乌托邦现实主义。

关键词:吉登斯;技术风险;人造风险一、当代技术风险:人造风险吉登斯根据风险产生的根源把风险分为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

前者“在工业社会存在的头两百年里,占主导地位。

”吉登斯认为,“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传统社会与工业社会早期人们对外部风险已经司空见惯,但在风险社会,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自然与传统的终结,而且推动着外部风险向人造风险转移。

吉登斯深刻地指出:“在自然和传统消亡后生存的世界,其特点是从外部风险向我所说的‘人造风险’的转移。

人造风险是由人类的发展,特别是由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所造成的。

”在吉登斯看来,历史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人造风险的任何经验,我们实际上不知道它是什么,更不要说精确地计算其发生的概率与有效地防范风险了。

伴随技术的复杂性提高,人造风险的后果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了“高后果风险”。

吉登斯对“高后果风险”进行了界定,它指“会对极大量人口造成普遍性后果的风险。

”核技术风险就是典型的“高后果风险”。

吉登斯所理解的技术风险就是指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当代技术应用所引起的人造风险。

他在《失控的世界》中归纳了人造风险的形成与特征。

“一是这种人为不确定性是启蒙运动引发的发展所导致的,是‘现代制度长期成熟的结果’,是人类对社会条件和自然干预的结果;二是其发生以及影响更加无法预测,‘无法用旧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它们也不符合启蒙运动开列的知识越多,控制越强的药方’;三是其中的‘后果严重的风险’是全球性的,可以影响到全球几乎每一个人,甚至人类整体的存在。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吉芬反论(Giffen Paradox)是经济学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现象,指的是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却购买更多该商品,而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却购买更少该商品的现象。

这一现象与一般理性消费者的行为相悖,因此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而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上升。

这种关系被称为价格效应(Price Effect),它符合一般的供求关系和消费者理性选择原则。

吉芬反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认识,为经济学家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要解释吉芬反论,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入手。

我们来看一下供求理论。

根据经济学的供求曲线,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这是由于价格上升能够激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同时也能够促使消费者减少购买;而价格下降则会减少生产者的供给,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购买。

这种现象在一般的商品上是成立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可能出现吉芬反论。

我们来看一下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会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最优化的消费选择。

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购买的数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不符合一般的理性预期,也就是出现了吉芬反论。

一个经典的解释吉芬反论的案例是马歇尔在19世纪末提出的马铃薯例子。

当时,英国的穷人主要以马铃薯为主食,而面包是次要食物。

面包价格上涨会导致穷人的购买力下降,而他们会转而购买更多的便宜的马铃薯,从而导致了吉芬反论的现象。

这一案例揭示了吉芬反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对价格效应(Price Effect)的影响。

收入效应是指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而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和价格效应相互作用,使得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收入效应的影响可能会超过价格效应,从而导致吉芬反论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
(2009-12-08 14:02:57)
共有192个国家,1.6万名与会代表参加的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已经在利益争吵和博弈中召开。

以美国为首的“多碳”集团、欧盟、以中国印度代表的77国发展中国家集团,44个最不发达国家,以及40个小岛国联盟等若干个阵营之间的较劲最后还是归结到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归结到发达国家如何看待历史责任,以及资金资助和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是否要作出减排承诺,以及排放计算的监督检查体系等议题上来。

西方媒体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年排放量60.7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1%,但人均只有4.58吨,排名世界第64位。

目前中国已经承诺以2005年的水平为基础,到2020年碳密度将降低40-45%。

据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到204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给世界提供了几乎全方位的产品。

正是因为中国的牺牲,才使得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
的排放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而且中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如果中国作出硬约束的指标,将会带来上千万人失业,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很难会有实质性的收获。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除了各种问题确实盘根错节,民族国家利益纠缠不清外,一个原因就是类似安东尼·吉登斯所称的“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是安东尼·吉登斯的新著《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的一书中的观点。

以下是该书的内容介绍。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几十年来他提出了一系列象“第三条道路”一样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重大理论。

《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旨在从政治的角度“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同时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书中一些概念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一、“吉登斯悖论”(Giddens P ara-dox):气候变化问题尽管是一个结果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不直接,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很少被纳入短期考虑的范围。

悖论在于,一旦当气候变化的后果变得严重、可见和具体,我们就
不再有行动的余地了。

因为一切都太晚了。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本世纪,地表温度将平均升高1.4℃至5.8℃,海平面将升高98cm左右。

北冰洋的冰盖以每12年近3%的速度在融化,到2030年,北冰洋将可以直接通航,世界海平面到时将提高26cm 至50cm。

可以预见,地球的气候如果这样恶化下去,它将不再成为人类的栖身之所。

二、现有的气候政治话语的局限。

现今气候变化的政治话语基本上来自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为宗旨的绿色运动(TheGreen Movement)。

但绿色运动本身作为一种反对传统政治的政治运动,其许多价值理念与现有政治经济框架无法协调,比如回归自然、对权力机构的不信任、参与型民主制度等等,因而难以在传统政治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而一些进入主流政治话语的“绿色概念”,却有着内在的模糊和抽象,难以起到分析行为的效果。

比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吉登斯认为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使得它的定义只能以一些目标来取代,只能说是口号而不是分析性概念(The Greensand after,p.63)。

因此“绿色运动”的原则往往否定了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因此对应对气候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三“政治融合”(Political Convergence)和
“经济融合”(Economic Convergence)。

融合的意义在于把政治、经济议题和气候变化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在政治、经济目标的激励下同时追求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政治融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追求GDP以外的发展目标和气候变化政策的结合,例如减少汽车保有量,大力改善公共交通。

经济融合是把碳成本内化为市场成本的一部分,从而激励对低碳、高能效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通过这两种方式,改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消极看法,更愿意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
四、“保证型政府”(Ensuring State)。

吉登斯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政府的作用应该加强。

要有比“赋权型政府”(Enabling State)更强有力的政府,因为前者不仅要调动各方面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更要保证这些行动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所以,依靠自下而上的市民社会或者环保主义运动是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它的解决更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政治行动。

五、政府的努力方向。

第一“前景化”(Foregrounding):即保持气候变化议题在政治议题中的中心地位;第二、“政治超越主义”(Political Transcendence):气候变化的议题应该超越左右派之争,并防止其成为达到其他政治目标的工具。

为了保持气候变化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应该在各个政党之间达成有效的共
识,并设立有关监督机制;第三、比例原则(Percentage Principle):在政策考量中,不能仅着眼于某一种风险,而应该对所有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衡量,以求最理性的政策;第四、必要发展(Development Imperative)和过度发展
(Over-development):在发展问题上,应该以这两种发展代替模糊的“可持续发展”。

前者是摆脱贫困所必要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取得可以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是不可缺少的;后者则是发达国家所要注意的,因为富裕本身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整体福利应该比发展更受到关注;第五、前摄性适应(Proactive Adaptation):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减轻气候变化的程度(Mitigation)之外,还需要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气候变化做出积极适应(Adaptation)。

此种适应并非消极被动的事后适应,而是应该建立在风险评估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前摄性适应。

六、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分析。

在国际政治层面,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是在各国对能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
下展开的。

罗伯特·卡根在其《历史的回归和梦想的终结》一书中曾认,气候的变化将导致世界共同体梦想的彻底覆灭,世界将回归由权力政治和军事力量统治。

吉登斯则认为虽然权力政治仍将活跃,但是,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特别在经济上,仍会以合作为主。

但他也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会使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底层的十亿人”(The bottom Billion),他们的生存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容易导致冲突与战争的发生。

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导致的高油价使得产油国在宗教上更加激进、政治上更加保守。

而发展中大国对石油的需求也让世界安全格局受到挑战。

正如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的最后一章所说的,世界也许会索马里化。

如果真是这样,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悲哀和丧钟!
吉登斯在书中希望美国和中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
的领导责任,但中国岂能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很快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一直在为养活十几亿人操心。

中国只能承担与其能力相称的责任。

注:有关内容摘自《气候变化的政治》,(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2月0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