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论
大教学论的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大教学论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共三十三章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二·教学理论
1·提出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2·提出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
3·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4·《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
三·教育主张:
1·教师应当主动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仁慈的情操与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粗鲁的办法使学生疏远教师。
2·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
3·所有年轻人,无论男女,不分尊卑贫富,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
读大教学论有感(优秀8篇)
读大教学论有感(优秀8篇)读大教学论有感篇一《大教学论》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在1632年写成,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的创造性,正在于开篇就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即“《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全书共三十三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各科教学法、学校纪律、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组成和重要性,涵盖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奠定了今天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一三百多年的教育名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惊叹、感慨、反思,笔者也来谈谈这本专著带给自身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做教育的人要有信仰。
每种职业都应该有其特定的信仰,笔者私认为教育者的信仰在于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意味着不凡与创新,也意味着高贵和尊严。
夸美纽斯在第一章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宗教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同时提到“愿它为一切教育的人的所做到,使他们能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使他们能用尽方法去图他们的神性的完全实现。
”夸美纽斯之所以如此强调人高贵性,实质也就是在强调教育的高贵性,因为在他看来,“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而且“生而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中国一直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形容爱情坚贞的诗句来称赞老师,诚然,教师确实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是如果广大教师在岗位上都如此艰苦的话,恐怕愿意从事这一职业也会寥寥无几,所以夸美纽斯才说,要使教育者”领略到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
”第二,教育者需要尊严和思想。
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写道: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权,不需要什么优越感,不需要谁来同情,但一定要自尊,自爱,自强,懂得怜惜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活出尊严;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
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的。
高贵在于思想的独立。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论大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 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 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
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
”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
可见,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 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 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1. 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 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 供大家利用”。
由此看来, 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
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 这说明, 对于大学生, 经常查阅资料, 多读书, 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
由此, 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 很少被用来查资料, 除非老师布置作业, 才不得已而查之……2. 大学对学生的要求首先, “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 根据考试的结果, 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 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
”“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 人类中的精英, 才去学习。
”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 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 是比较合理的。
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 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
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
的确,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 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
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 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 “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大教学论》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名词解释
摘要:
1.简介《大教学论》
2.《大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3.《大教学论》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正文:
《大教学论》是明代教育家、思想家王阳明的著作,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教学论》的主要观点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外在环境的污染而迷失了本心。
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找回本心,实现自我完善。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道和做到是同一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大教学论》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深远。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他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学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也为后世许多教育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大教学论》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教学论
学习材料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n Amos Comenius(1592—1670)一生著述265种著作。
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泛智学校》中提出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
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就可以自己总结了,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正规考试中,它会明确提问的,准确的应该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的第一本代表著作,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学独立的标志,也称为科学教育学的标志。
因此,你一定要注意是“近代”还是“现代”。
二、被称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什么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三、教育思想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在西方世界,整个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均活跃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雅典。
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是柏拉图,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雅典的智者们的思想却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反。
也由此,开启了教育史上持续几个世纪的关于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或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观的争论。
首先,在雅典,倡导民主、自由,反映在教育上,力图是个人的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多方面和谐发展。
而不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民,应该培养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
其次,柏拉图:教育首先是国家与社会的教育,教育属于国家所有,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而不是促进个人的发展。
极力推崇斯巴达政体中的国家教育理想。
其思想反映在《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强调个人是属于国家的,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公民;同时,他也主张,教育应使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正如他说的”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本性-----” 遵循自然的教育观点,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著作中多次提到,并从此,为后来西方教育思想所倡导。
把教育分为实用教育与文雅教育,前者是不高尚的;后者才是高尚的,是服务于闲暇的,是符合人性的,值得大力提倡的。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大教学论》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开端。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重要问题,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教育的状况十分落后。
他深感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于是通过《大教学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的方面,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但同时也强调教育应该在今生实现对人的有益影响。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种教育目的观既关注了人的精神追求,又考虑到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他认为人们应该掌握广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各个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强调教育应该具有普及性和公平性,不论贫富、贵贱、男女,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打破了教育只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的局面,为大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原则方面,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他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即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他认为人的发展就像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一样,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教育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违背它们。
例如,儿童在幼年时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多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教育则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夸美纽斯还提出了直观性原则。
他认为直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直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图形展示,让学生直接观察和触摸,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此外,他还强调了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一、概述《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杰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誉为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其中所蕴含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研读,探讨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这一思想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等各个方面的论述中,为后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对《大教学论》的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借鉴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教学论》中的“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阐述其内涵、特点和实践价值,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简述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神学家和改革者,被誉为“近代教育之父”。
他的杰作《大教学论》(Didactica Magna)于1632年首次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等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系统阐述了其“教育适应自然”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还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地位来看,《大教学论》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后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夸美纽斯在书中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成为后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在这部著作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与统一的教育制度以及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教学理论。
这部著作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夸美纽斯在教育中所坚持的“对象普及化,目的世俗化,内容泛智化,方法心理化以及组织班级化”的理论特点。
《大教学论》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教育学著作,是人类历史中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供挖掘和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我在这里重点想讨论的则是夸美纽斯在本书中所呈现的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以及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内容。
并希望通过分析能更加明确对各类学生所应采取的不同教育措施。
在本书的第12章“改良学校是可能的”当中,夸美纽斯详细地论述了他通过教育实践和观察对学生作出的分类。
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类前,夸美纽斯首先肯定了每个人都是可教的,都是能够掌握知识的,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夸美纽斯给出的这个“人人皆可教”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他承认人的才智是有区别的,但并未剥夺天性迟钝的人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泛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正是近代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具备这样一种“人人皆可教”的理念更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承认每名学生都有被教好的潜质,一名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倘若一出现学生没学会的情况,教师就断言“这个学生天赋太差不可教”,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彻底失去发展成真正的“人”的机会,而教师本身也绝不可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倒会成为“人类灵魂的筛选师”。
但是时间过去了300多年,时至今日现实中仍有很多教师连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职业出发点”都没有,动辄就给学生贴上“笨”、“朽木”这样的标签,放弃对学生的培养,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大教学论》简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授学》(《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1632年出版。
共三十三章。
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
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
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
在《致意读者》中,夸美纽斯明确表述了《大教学论》的最基本的目的。
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
《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人。
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
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试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感觉教育思想
试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感觉教育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感觉教育思想,揭示其重要性和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夸美纽斯,作为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被誉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感觉教育理论,强调了感觉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夸美纽斯的感觉教育思想进行概述,阐述其核心理念和基本观点。
接着,将深入探讨感觉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感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分析夸美纽斯感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探讨如何在当代教育环境中运用这一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感觉教育思想,挖掘其内在价值,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感觉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二、夸美纽斯的感觉教育思想概述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者,他的著作《大教学论》被誉为近代教育学的开端。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深入探讨了感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他坚信,感觉是知识的入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起点,他极力主张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感觉器官,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感觉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决性。
夸美纽斯认为,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最初和最直接的方式。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首先通过感觉教育,使学生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初步联系,为后续的认知活动打下基础。
夸美纽斯提倡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和发展学生的感觉器官。
他鼓励教育者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实验操作、户外观察等,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再次,夸美纽斯注重感觉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他认为,感觉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教育理念一、主要内容夸美纽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
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
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
其实“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不仅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也是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主导原则或基本原理。
他企图从对自然界的类比研究中,探求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
在教育史上,他这一开创性的实践,既奠定了教育的科学化行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除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人的自然特性。
这也是夸美纽斯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则,夸美纽斯称其为“秩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都应服从这一普遍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改造旧学校,创办新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自然界的变化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动植物都是在春天里生长和繁殖的,人类的教育也应从“人生的春天”,即从“儿童时期”开始。
夸美纽斯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创设新学校的主导原则。
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他自己的整套教育体系。
名词解释大教学论
名词解释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Great教学 Theory)是指德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通过引
导个体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来促进其智力和道德素质的发展。
大
教学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和自
主性的个体,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和自
我发展。
大教学论主要包括以下原则和方法:
1. 自主性原则:学生应该通过自我探索、自主思考和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合作性原则:学生应该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3. 创造性原则:学生应该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来发展和提高
自己的智力素质。
4. 实践性原则: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应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大教学论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但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而不
是知识的来源和传授者。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讲解、讨论、实践、反思等,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大教学论》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大教学论》的概述
2.《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3.《大教学论》的作者及其影响
4.《大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正文
1.《大教学论》的概述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主要研究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该书详细阐述了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和评价,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原则:包括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2)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3)教学过程:包括预备阶段、呈现阶段、理解阶段、应用阶段和评价阶段。
(4)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的依据、标准、方法和程序等。
3.《大教学论》的作者及其影响
《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
他的教育理念对 20 世纪初美国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教
育改革和发展。
4.《大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大教学论》写于近百年前,但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大教学论》内容
《大教学论》(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著)【作者简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ý,1592—1670)是一位以捷克语为母语的摩拉维亚族人,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人类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代表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其中《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作品简介】《大教学论》是捷克卓越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1-5章),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第二部分(6-9章),主要探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社会作用;第三部分(10-14章),论证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创办新学校;第四部分(15-19章),详细论证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五部分(20-25章),专门论述教育方法;第六部分(26-33章),讨论学校的管理。
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使基督教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阐明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特别是他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成为儿童中心论的思想来源。
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受夸美纽斯的影响,在其《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要求培养反封建的自由人。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提倡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强调直观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观察实物、图像 或模型等直观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培训的应用
教师职业化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选拔,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评估
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套教师评估标准, 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职 业道德等方面,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和提高教学质量。
自然适应性原则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应适应 自然法则,遵循儿童的年 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提出将学生按照 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由 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 授课。
课程与教材
综合性课程
01
夸美纽斯主张设置包括宗教、科学、艺术、体育等在内的综合
性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化教材
02
夸美纽斯认为教材应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繁琐。
对未来教育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这一思想为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启示。
教育公平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公平,主张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这一思想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和均 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与社会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思想对于推动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目录
• 引言 •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 《大教学论》的影响与评价 • 《大教学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夸美纽斯简介
出生背景
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幼便失去了父母。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大教学论》是毛泽东于1961年12月开始写作,1962年4月完成的一部论文集。
这本书分为24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总结”这一章主要总结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目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强调了通过大规模的教育运动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运动的阶级斗争性质,并指出教育运动必须与实际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第二章:“大教学中的肃反问题”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在教育运动中如何处理反对派和错误思想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要正确对待反对派和错误思想,既要坚决斗争,又要加以教育改造。
第三章:“防止教育工作脱离实际”这一章主要强调了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毛泽东指出,教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章:“开展阶级教育运动”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在教育运动中进行阶级教育。
毛泽东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要善于发现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阶级矛盾的观点。
第五章:“开展群众教育运动”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教育运动中进行群众教育。
毛泽东强调了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使广大群众成为学习、改造和监督的主体。
第六章:“党对教育运动的领导”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党对教育运动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指出,党必须坚决领导教育运动,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教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它强调了教育运动的阶级性质,指出了教育运动必须与实际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了党对教育运动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教学论》原文摘抄
《大教学论》原文摘抄1. 《大教学论》里说教育像一场奇幻的魔法之旅,教师是那手持魔杖的魔法师,学生就是等待被点化的小精灵。
2. 教学在《大教学论》的描述下,就似一场盛大的烹饪比赛,知识是食材,教师得像个顶级大厨,把食材加工成美味佳肴喂给学生这个小食客。
3. 按照《大教学论》,教育仿佛是一场宇宙大冒险,教师是飞船的船长,学生们是一群好奇的小宇航员,探索知识的浩瀚星空。
4. 《大教学论》里的教学啊,好似一场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教师要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魔法道具,塞到学生这个小魔术师的手里。
5. 在《大教学论》眼中,教育就像一场滑稽的马戏表演,教师是那个耍着各种知识杂技的小丑,学生在台下瞪大眼睛瞧着。
6. 《大教学论》提到的教育,仿若一场疯狂的植物大战僵尸,教师是那给植物浇水施肥(传授知识)的园丁,学生是那些茁壮成长起来对抗无知的植物。
7. 教学根据《大教学论》的说法,像一场激烈的足球赛,教师是教练兼中场组织者,把知识这个球巧妙地传给学生这些小前锋。
8. 《大教学论》描绘的教育如同一场热闹的动物狂欢会,教师是指挥动物们(学生)跳舞的驯兽师,知识就是那欢快的音乐。
9. 从《大教学论》来看,教育宛如一场超级英雄的养成计划,教师是那给小菜鸟(学生)注入超能力(知识)的神秘导师。
10. 《大教学论》里的教学像是一场荒诞的梦境之旅,教师是那造梦者,把知识编织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梦境送给学生。
11. 按照《大教学论》,教育仿佛是一场激烈的赛车比赛,教师是那赛车维修师,给学生这辆小赛车(知识载体)不断加油和修理。
12. 《大教学论》中教育就像一场奇妙的木偶戏,教师是幕后操纵的木偶师,学生是那被丝线牵引着演绎知识故事的木偶。
13. 在《大教学论》的世界里,教学好似一场惊险的寻宝游戏,教师是那个画着宝藏地图(知识框架)的老海盗,学生是急切寻找宝藏的小海盗。
14. 《大教学论》提及的教育仿若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教师是指挥家,拿着知识的指挥棒,让学生这些小乐器奏响美妙乐章。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大教学论》《大教学论》篇1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芒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好的教育学著作。
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那么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开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展了详细的分析^p 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那么,如直观性原那么、循序渐进性原那么、稳固性原那么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根底;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留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首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忠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忠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获得。
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说话、走路和考虑的,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训练才能达成的。
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说会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诲、示范、指引下不断学习发音、说话,在老师的教诲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逐渐得到开展的。
所以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在课上对学生的语言才能进展训练,及时抓住学生说话当中的破绽、缺乏之处、语言不标准之处进展纠正指导,更要时时处处运用标准准确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来以身示范,给学生良好的典范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的标准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人生的许多启示,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无法亲自去经历的东西。
读课外书的好处可多了。
读课外书可以增加识字量;很多同学在没上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就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
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词汇量;书上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成语,可以让说的话很精彩。
读课外书可以增添丰富知识;书上有各种各类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方法与结构从认知科学研究得知,概念形成的过程与问题解决过程是一致的、对应的、可转化的。
概念形成可以转化为问题解决,而问题解决又可以转化为概念形成。
同时,问题的解决又总是伴随着方法的产生与应用;同样,方法的产生和应用,又总是可以转化为更多的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
概念形成就意味着一类问题解决和一些方法的应用;重要概念的形成就是意味着一大类问题的解决和一大群方法的应用①。
这些方法群是互相联系的,依据一定的范畴,形成结构。
科学方法群对应科学方法结构;教育科学方法群对应教育科学方法结构;物理教学方法群对应物理教学方法结构。
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物理教学方法这三者是包容关系(见图9-1)。
物理作为一门较完善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同样要面临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必然要用到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和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
所以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和物理教学方法三者是包容的,也是联系的。
一科学方法的范畴结构作为普遍概念的哲学范畴,它是从自然、社会、思维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因而,哲学范畴总是对应着普遍的问题解决和一般的科学方法。
哲学范畴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对应性和可转化性,使我们可以从哲学范畴体系去研究科学方法的结构。
我们可以将哲学范畴依据不同来源,分成四组,即:从辩证法上升的哲学范畴、从逻辑学上升的哲学范畴、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升的哲学范畴、从系统科学上升的哲学范畴。
现代科学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方法上升为哲学范畴。
根据范畴结构,新的哲学范畴对应着新的科学方法。
哲学范畴的普遍适用性,决定了它所对应的科学方法的普遍适用性(见表9-1)。
二教育科学方法的范畴结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杜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入类杜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并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①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为“教育”下的定义。
简言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与教学有密切联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给“教学”下的定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②“教育”是宏观的、广义的;“教学”是微观的、狭义的。
教育包括了教学。
从整体上看,离开了教学的教育与离开了教育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
教学具有教育性,反之教育具有教学性——两者都是合理的命题。
这里论述的教育方法论的范畴,主要是从教与学的活动中抽取出来的,这是基于教育具有教学性,教学具有教育性而言的。
这些一般的教育范畴总是对应一般的教育方法(见表9-2)。
我们在应用时不应忽略它们之间的广义、狭义、宏观、微观上的差异。
教育范畴大致分为:基础范畴、整体范畴、分析范畴、综合范畴四组。
教育范畴对应的教育方法,依据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特殊性,而大量采用的科学方法叫做教育科学方法。
在教育领域内,这些方法有着广泛的适用价值。
表9-2教育范围对应的教育方法教育范教育方法畴基础范畴适应与转化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反馈方法、转化方法个性与社会个性分析法、选择法、统计法、普查法、抽样法兴趣与意义激励方法、形象方法(参观、视听、操作)循环与跃迁渐近法、跃进法、涨落有序法、结构与能力结构分析法、问题研究法整体范畴直观与抽象直观方法(图示、演示、活动)、抽象方法直觉与逻辑直觉方法、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法)传统与现代批判继承方法、移植方法、对应方法心理与伦理联想法、结构法、精神分析法、伦理法教学与科研开放的方法、教学相长法、教研相促法分析范畴教材与教法教材分析方法、教授法(注入、启发、讨论、发现)重点与全面整体方法(整体—部分—整体)突出重点法班级与个别反馈方法、因材施教方法、个别辅导方法他学与自学注入式、启发式、自觉法、读书法讲解与练习讲练结合法(口头、书面、操作)、及时评讲法综合范畴知识与方法结构方法(框图、例表等)、转化方法理论与操作独立复述法、演示法、实验法、示范法、实习法复习与评价考试方法(笔试、口试、评价)整体评价法见识与问题预测法、价值分析法、战略研究法、问题法积累与创新积累法、记忆法、创造法(发散、收敛)三教学方法的范畴结构物理教学方法作为更直接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物理教学方法的范畴,是从物理学科的科学性、物理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以及学科的教育功能三个方面抽取出来的。
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物理理论体系是伴随一大批问题的解决和概念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在建立物理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用的方法群,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行之有效的工具。
科学方法群中的方法,也是物理教学中可以借鉴的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归纳物理学科的科学方法抽取教学范畴的依据。
现行的物理教学以班级授课、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以上范畴对应的科学方法以及表9-2中的教育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在这里构建了课堂教学范畴。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
所以教育、教学系统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对社会、对客观世界开放的大系统。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对现代人类生活有广泛的适用性;物理教学要继承、发展和应用物理知识,必须要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在这方面我们构建了物理教学的一个范畴——活动教学范畴。
教学具有教育性。
物理教学中,丰富的物理学史料、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学生的好材料。
物理教学也要研究教育心理、遵从认知规律、激励学生、优化学习环境,力求达到最优化教学。
从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中抽取出来的方法,组成了物理教学的又一个范畴——隐性教学范畴。
范畴对应的方法有一定的变化性和灵活性。
我们可以大致把物理教学范畴分为以下三组:1.课堂教学范畴这是针对班级授课中,师生课堂教学常规行为的范畴。
例如,搜集与准备、讲解与练习、自学与他学、班级与个别、直觉与逻辑、直观与抽象、复习与总结、考试与评价等。
2.活动教学范畴这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范畴。
例如,兴趣与参与、探究与变革、审美与立美等。
3.隐性教学范畴这是针对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及教育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范畴。
例如:潜在与暗示、认同与熏陶、感召与移情等。
以上教学范畴对应的物理教学方法参见表9-3。
表9-3 物理教学范畴对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范畴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范畴搜集与准备讲解与练习自学与他学直觉与逻辑直观与抽象复习与总结考试与评价经验方法、预测方法、教材分析方法、备课方法讲授方法(注入、启发、讨论、发现)、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提问讨论方法、模拟发现方法、讲练结合方法整体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因材施教方法、个别辅导方直觉方法、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图示方法、模型方法、模拟方法、演示方法、理想方法、数学方法归纳方法、纲要图示方法、讲练结合方法、积累方法、记忆方法考试方法(口试、笔试、操作考试)、及时评讲方法活动教学范畴兴趣与参与探究与变革审美与立美“茶馆”方法、讨论方法、实作方法、实验方法、实习方法、竞赛方法、创造方法调查方法、普查方法、访问方法、参观方法、研究方法、答辩方法美学方法、观察法、模仿方法、创新方法隐性教学范畴潜在与暗示认同与熏陶感召与移情激励方法、顿悟方法、精神分析方法、示范方法、暗示方法联想方法、转化方法历史方法、伦理方法方法论的范畴结构使我们对方法群有一个整体认识,以便我们在应用中更好地选择和发展方法。
但是,方法的范畴结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范畴结构没有提供各种方法之间的逻辑联系。
因此,研究这众多方法构成的方法群间的联系很有必要。
笔者通过研究,构造了图9-2的物理教学联系图。
教学活动是一个较复杂的双边或多边活动,联系图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满意的、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框架;而主要在于联系图把物理教学中的各种主要方法作了比较合理的分类,并建立了一目了然的联系,为教学方法应用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以下几节,我们将讨论物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由于方法群庞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点予以介绍。
“常规方法与应用”,介绍了备课、讲课和复习方法;“科学方法与应用”,罗列了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模拟方法、理想方法、类比方法和比较方法;“综合方法与应用”,讨论了活动教学方法,隐性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控制方法的应用,并研讨了优化物理教学的方法——综合交叉方法。
①查有梁:大教育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教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教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