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讨论引入: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概念: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的基本特征:1、载体依附性(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课标要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
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
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维度(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2.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高中信息技术_1.1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载体3、信息的传播过程;4、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游戏探究、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理解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基本特征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利用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信息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利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案例分析法,与生活实际联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的理性思维;学法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表情、动作、声音、图形、动画等所包含的意义2、举例说明,讲解信息与载体的不同2、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学生回答向家长表达生日祝福的方式,讲解信息的传播,学生理解同一个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发出方(即信源),用某些载体表达信息,再选择某种途径把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方(即信宿)。
)1、让4学生说出如何给父母祝福的,同样是祝福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祝福方式,也就用了不同的载体。
学生也就理解了同一个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通过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理解信息的定义。
2、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通过观看微视频,先自学信息的特征。
2、通过课件展示案例分析信息的特征,加深学生对信息特征的理解。
3、通过传话游戏,让学生先自己找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定答案,检测学生对信息特征是否真的的理解。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1、微视频学习信息的特征,微视频里讲的非常清楚,学生对视频也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会更好。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信息及其特征》学案导学编制人:【学习目标】1、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区分开“信息”“载体”。
2、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知识概要】一、信息的定义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2、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3、信息论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课本: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象、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物质实体本身。
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
(载体、传播方式)小结:信息是含义,能“听、看、触”到的是载体。
*难点:区分“信息”和“载体”: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内共享。
3、依附性/可处理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表现出来,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存储;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但信息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接受信息者的需求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如:天气预报等。
6、真伪性:信息获取之后要对其进行鉴别真伪。
7、不完全性:“盲人摸象”。
8、普遍性:信息无时无处不在。
【典型案例分析】1、报纸是一个实体本身/载体,而报纸上的内容就是信息,文字、图片、表格等则是表达方式。
2、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6)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7)老黄历看不得,老地图误事——信息的时效性8)诸葛亮的“空城计”——信息的真伪性【当堂巩固训练】1、下列属于信息的是()A、世界杯现场直播的节目内容B、《春节联欢晚会》VCD光盘C、《电脑爱好者》杂志D、索尼数码相机2、下列属于信息的是()A、打印出的期中考试成绩单B、成绩单上的成绩表C、成绩表中的数字D、张华同学的期中考试成绩3、下列属于信息的是()A、马路口的交通信号灯B、交通信号灯的红绿黄三颜色C、交通信号灯交替点亮D、红灯亮起,必须停车。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十分重要。
本节课主要是知识和概念的介绍,理论性较强,无动手技能方面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和学习形式的丰富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趋于严密, 在初中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但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比较陌生,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特征, 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列举出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并能结合具体实例,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信息定义的理解。
2、信息实例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媒体播放,感性直观;师生游戏,互动活跃;协作交流,切入重点;启发引导,突破难点;探究思考,提高兴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环境】教室【教学准备】1、制作PPT 课件。
2、搜集素材,制作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卡。
八、教学过程九、教后反思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凝神欣赏, 不知不觉导入课程。
运用启发引导、互动游戏、实时情景等手段, 使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达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合作探究,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_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作为全书的开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信息的内涵,能够通过探究描述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2)理解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3)能够通过生活实例具体说出信息的特征。
(4)认识到信息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积极引导下,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经历亲身体验和感受信息在人类活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感受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
(2)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同时能够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
(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信息技术教学初期阶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非常重要,因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如下:重点: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挖掘出信息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教师通过列举“毛里奇的洞穴生活”“一条线和一万美金”“汶川地震蟾蜍迁徙现象”“张王两媳妇”小故事等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挖掘出信息的基本特点及其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资源】1、硬件环境:连接到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人一机),大屏幕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2、软件资源:教学网站、ppt课件、flash擂台、网络教学系统、导学案。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信息及其特征》学情分析上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采取了全员问卷调查及部分学生直接交流两种方法,调查得知由于学生在初中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系统Windows、文本加工软件记事本或Word或WPS、表格信息加工软件Excel、多媒体信息加工软件PowerPoint、因特网信息的获取方式如通过百度进行信息搜索、通过QQ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资源管理器进行计算机信息资源的管理等。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借你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信息——《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借你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信息——《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是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教材理论性较强,可让学生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而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师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应做到既不枯燥空洞,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对本课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在初中阶段及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引导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从不同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其特征,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掌握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2、养成信息采集、甄别、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信息的重要性,感受信息文化。
2、养成有效获取信息、自觉挖掘信息应用价值的意识。
3、通过关注时事,增强爱国意识,养成高尚的爱国情操。
4、通过“谁是大赢家”竞赛形成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精神品质。
5、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提升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2、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信息”的多元化定义2、实例的理解与提炼五.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课型:新授课九.教学过程设计:借你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信息——《信息及其特征》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在初中阶段及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特征的认识。
难点:信息的含义。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列举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效果分析通过“材料分析”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运用思辨能力。
学生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学生没有思考过信息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其练习,学生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对今后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个环节,我意识到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在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合理指导。
例如最后一题,学生们比较难理解,老师要正确引导,合理提示,要讲究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
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说法、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信息的特征。
本节叙述性内容多,应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评测练习分析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代表了信息的什么特征?1、李明早上听到广播说晚上有暴雨,他到学校把这个信息告诉班上的其它同学。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课标要求】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
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
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维度
(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维度
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学生通过对息事例的列举及信息特征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的重要性的认
识;通过新颖、贴近学生活的信息事例,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定义
【设计思想】
1.课前利用“问卷星”做一个的前置测评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进行一个测试,通过测评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课标对学生要求之间的差距。
为高效的组织好本节的教学垫定基础。
2.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