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

合集下载

兼并重组案例

兼并重组案例

兼并重组案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案例屡见不鲜。

兼并重组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合并、收购、分立等方式,重新组合资源和能力,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行为。

本文将以一家知名企业的兼并重组案例为例,探讨兼并重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家知名企业A公司的兼并重组案例。

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子产品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多年来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和销售业绩。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A公司面临着来自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A公司决定进行兼并重组,以扩大自身规模、整合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A公司首先与一家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B公司展开合作谈判。

经过多轮谈判和尽职调查,最终双方达成了兼并重组协议。

按照协议,A公司将收购B公司的股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产业链体系中。

通过此次兼并重组,A公司成功整合了B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随着兼并重组的顺利进行,A公司还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伙伴进行兼并重组。

通过与多家企业的合作,A公司不仅拓展了自身的产品线和市场份额,还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兼并重组对A公司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A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

其次,兼并重组使A公司获得了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A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兼并重组还为A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兼并重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可以整合资源、优化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兼并重组也需要谨慎对待,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产业规律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确保兼并重组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效益。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DOC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DOC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DOC《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报告目录1.引言22.公司背景介绍22.1.中远集团22.2.众城实业33.并购过程43.1.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43.2.随风而起----抓住机遇43.3.水到渠成----实现并购43.4.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54.并购分析54.1.市场环境54.2.并购目的64.3.目标选择74.4.并购战略84.5.股权交易分析94.6.并购整合105.案例评价115.1.成功的收购,双赢的结果115.2.并购得到了市场的认同126.案例评价136.1.为国企发展提供思路136.2.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136.3.制度创新136.4.专业顾问的作用137.结束语14 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37%的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的战略性投资行动。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本文从公司背景.并购过程入手,对并购的目的.战略.目标.股权交易.整合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兼并与重组房地产公司案例的分析报告

兼并与重组房地产公司案例的分析报告

兼并与重组房地产公司案例的分析报告兼并与重组房地产公司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利润来源。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整,房地产公司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实现持续发展,一些房地产公司需要通过兼并与重组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

本篇分析报告以某房地产公司为例,探讨其兼并与重组的战略动机、目标与实施方案,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战略动机1. 规模效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模越大的公司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兼并与重组,公司可以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规模优势,提高市场份额。

2. 多元化经营:房地产公司在多元化经营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通过兼并与重组,公司可以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和产品线,降低经营风险。

比如,本案例中的房地产公司可以考虑兼并与重组一些附加值高的行业,如物业管理或建筑设计。

3. 市场竞争与资源整合:市场竞争激烈,房地产公司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通过兼并与重组,公司可以整合市场资源,如土地储备或核心人才,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目标制定1. 增强市场竞争力:兼并与重组的目标之一是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整合公司资源和优势,提高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2. 强化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房地产市场不断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通过兼并与重组,公司可以整合创新资源,提高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产品竞争力。

3. 提升公司效率与管理水平:通过兼并与重组,公司可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流程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此外,还可以整合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人才,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四、兼并与重组方案根据战略动机和目标,该房地产公司可以考虑以下兼并与重组方案:1. 垂直兼并:该公司可以考虑与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垂直兼并,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投行案例分析

投行案例分析

投行案例分析投资银行,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商业银行,而是指从商业银行分离,专门从事证券发行承销、证券经纪、企业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投资管理等业务,不办理存贷业务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一、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业务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业务被视为投资银行业中“财力与智力的高级结合”。

在我国,企业并购是兼并、收购、托管、资产置换、资产划拨、借壳、买壳等行为的总称,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企业并购这一产权交易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交易费用,但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十分复杂、专业性很强而且风险很大的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决策,因而交易活动的参与者为达成交易,还要发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如果企业并购的运行费用高,以致超过因企业并购而节约的交易费用,并购交易就难以实现。

为尽可能地减少并购运行费用,促成并购交易的实现,需要各种交易中介组织的介入,各自承担某种或某几种交易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服务,保证市场交易顺利有序进行。

投资银行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中介机构,可以为企业并购而提供专业化金融支持,从而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为生产的进一步分工扫除市场的障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多数企业并购都是在投资银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协助下完成的。

投资银行发展到今天,其并购业务可分为两类:并购策划、财务顾问业务和产权交易业务。

在并购策划、财务顾问业务中,投资银行不是并购交易的主体,而只作为中介人为并购交易的并购主体或被并购企业提供策划、顾问及相关的融资服务。

这是投资银行传统“正宗”的并购业务。

在产权交易业务中,投资银行是并购交易的主体,它把产权(公司)买卖当作一种投资行为,先是买下产权,然后或直接整体转让,或分拆卖出,或重组经营待价而沽,或包装上市抛售股权套现,目的是从中赚取买卖差价。

在我国,这类业务,就像证券商在证券交易中自营业务和经纪代理业务一样,投资银行的这两类并购业务可以被视为风险自营和并购代理。

案例9 兼并、收购与重组国企的成功范例

案例9 兼并、收购与重组国企的成功范例

案例9 兼并、收购与重组国企的成功范例---上海实业是如何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概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策划下,1996年上海在香港注册的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大陆在香港成功上市红筹股的典范,为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吸引国际资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案例介绍]1996年5月下旬,上海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实业),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控股),在香港上市,获得圆满成功。

香港传媒广泛报道,认为是近三年来最成功的上市公司之一。

一、上海实业上市情况上海实业1981年由上海市政府在香港注册成立。

它管理上海市在香港的企业(南洋烟草、天厨味精、永发印务)并开展贸易、投资等业务。

1995年,上海实业根据香港产业结构转型的新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将上海实业发展成为上海市政府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之主要通道的要求,从原来以贸易、工业为主的经营策略,转向资本运营。

以上海实业为龙头,将其在香港拥有的资产和上海的优质国有资产进行重组与包装,在香港上市,将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为了使上市获得成功,上海市政府将优质企业注入上实控股。

在香港,挑选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一南洋烟草和永发印务;在上海,挑选两家有相当规模的优秀企业——上海家化和上海三维,让上实控股收购。

1996年1月9日,上海实业在香港建立上实控股,准备成为上市公司。

1995年11月28日,上海实业的全资附属公司与上海家化联合公司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占51%股份。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股份转让给上实控股。

1995年11月28日,上海实业的全资附属公司与上海三维有限公司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占51%股份。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股份转让给上实控股。

1996年5月17日,上海实业将其拥有的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上实控股。

历年综合案例分析考题(没有答案)

历年综合案例分析考题(没有答案)

二、综合案例分析题:(共计58分,题目共给出2题,请选择回答其中1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如选做题目数超出1题,则以做出题目的前1题为有效答案。

)第1题:请结合相关财务理论对该案例收购的准备阶段、收购阶段、整合阶段进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中远集团为什么要收购众城实业?(2)中远集团如何收购众城实业的?(3)中远集团收购众城实业成功后如何进行整合的?(4)中远集团成功收购众城实业给我们什么启发?中远集团收购众城实业中远集团是我国名列前茅的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1500多亿元人民币。

航运业是中远集团的核心业务,同时,还将其业务向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的方向发展。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中远集团虽然在自身规模以及占国内运输市场的份额上比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均其有压倒性的优势,但面对国外竞争还是显得准备不足。

1995 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直接与中远集团竞争,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的下降和1996年经济效益的滑坡。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出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向过渡,并将房地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的一个重点。

1997年6月到10月,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持有了众城实业(股票代码600641, 收购后更名为“中远发展”)68.37% 的股份,获得了绝对的控股权。

(一)准备阶段:1996年底——1997年中远集团首先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了严格筛选,确定了几家合适的目标公司,并对这些公司进行分析论证,与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初步接触。

1997 年3月27日,中远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中远(上海)置业有限公司,并根据众城实业的下列特点,最终确定了收购目标为众城实业。

1.众城实业总股本为1.684368亿股,规模适中。

2.众城实业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繁华地段,这对中远集团实施“登陆”战略,落户浦东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报告

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报告

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企业并购重组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或者通过实施吸收合并、分立整合等方式重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企业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下面就某企业并购重组案例进行分析报告。

一、案例概述某公司是一家拥有多年经营历史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更新速度缓慢、产品同质化、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公司决定进行并购重组,以实现资源整合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企业并购重组目标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并购重组,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创新和研发进展。

2. 拓宽市场渠道:通过并购重组,获取并整合市场资源,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3. 集中资源,提升竞争力: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企业资源,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4.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本节约,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运营效率。

三、并购重组方案1. 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公司根据自身战略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咨询服务,找到符合公司需要的并购目标。

选择目标时要考虑产品技术、市场份额、企业文化和财务状况等因素。

2. 进行尽职调查:在确定并购目标后,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法律风险等情况。

确保并购的合规性和可行性,避免后期问题。

3. 制定并购重组方案:根据并购目标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并购重组方案,包括合并方式、交易价格、业务整合计划等。

同时,制定并购后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确保顺利实施。

4. 实施并购重组: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并购重组。

重组期间要注意沟通和协调,确保各部门的顺利整合,并进行人员培训和文化融合等工作。

5. 进行后期整合和评估:并购重组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整合和评估。

对整合后的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兼并与重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

《兼并与重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报告目录1.引言22.公司背景介绍32.1.中远集团32.2.众城实业43.并购过程53.1.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53.2.随风而起----抓住机遇63.3.水到渠成----实现并购63.4.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74.并购分析74.1.市场环境74.2.并购目地84.3.目标选择104.4.并购战略114.5.股权交易分析114.6.并购整合135.案例评价145.1.成功地收购,双赢地结果145.2.并购得到了市场地认同156.案例评价166.1.为国企发展提供思路166.2.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166.3.制度创新166.4.专业顾问地作用167.结束语17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案例分析报告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地陆上产业地发展打下基础.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地“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地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37%地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地第一大股东.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地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地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地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地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地战略性投资行动.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地经典力作之一.本文从公司背景、并购过程入手,对并购地目地、战略、目标、股权交易、整合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本案例对我们地启示.2. 公司背景介绍2.1. 中远集团中远集团,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名列前茅地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一千五百多亿元人民币,在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地各个主要港口和航道,都可以见到“COSCO”标志地航船.中远集团地资产除了船只、集装箱以外,在船舶工业、仓储码头、金融贸易以及房地产等陆上产业也有大量资产,其中不乏优质资产.而且中远集团在香港控股地两家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也有令人印象深刻地股价表现和公众形象.1993年,国家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母体组成企业集团,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其下属企业主要有中国外轮代理集团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及其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厦门、蛇口远洋运输全资子公司.目前中远地集装箱运输能力居世界第四位,散货船队运输能力排名高居世界第一.集团组建以来一直奉行“下海、登陆、上天”地经营战略以成为我国绩优地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地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地竞争和挑战.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地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地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地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地市场竞争.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地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地滑坡.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地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地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地重点.中远置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刚成立地大型控股公司,注册资本3.2亿人民币,中远置业在这资收购中是收购主体,避免了产生主体上地混淆与不清.但应明白地是,作为全资子公司地中远置业,它地行动实际上均是在中远集团这个强大后台授意下进行地.2.2. 众城实业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地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公司于1991年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93年4月7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众城公司是一家以房产开发、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地实业公司.其在房地产和实业地投资上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开发高档涉外办公楼、外销房和大型娱乐所.众城实业94-97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如下:由于9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产业不景气导致地市场疲软以一些投资决策失误,众城实业外销房销售困难,经营业绩连续大幅度滑坡,从上面个年度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每股收益从94年地0.488元、95年地0.16元,迅速降至96年地0.0055元.净资产收益率相应地从28.45%降至95年地7.99%再降至0.28%,年增长率为-89.38%和-90.08%,资产沉淀达两亿多.在转让前,排名前四地股东分别是陆家嘴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第二营业部、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22.97%、16.70%、16.70%、16.70%.3. 并购过程3.1. 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中远登陆战略形成地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多元化战略分解风险,内部需求是市场份额下降、经济效益滑坡地中远集团需要新地增长点,并建立桥头堡.3.2. 随风而起----抓住机遇政策机遇是9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地资产重组给予极大支持,市场机遇是众多在竞争中陷入困境地上市公司,客观上为中远集团地收购案提供了“壳”.3.3. 水到渠成----实现并购借助外脑寻找并购目标中远集团从1996年就着手收购国内地上市公司并于与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合作.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收购方地财务顾问,和中远集团共同确定了收购方式和收购对象.成立中远置业为避免了产生收购主体上地混淆与不清,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刚成立了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置业,注册资本3.2亿人民币,从而明确了收购主体.克服阻力收购众城部分股份--获得经营权在最初有部分股东不愿出售其股份地情况下,1997年5月27日,中远置业一次性受让众城实业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共4834.4265万股,中远置业持有众城实业28.7%地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精心运作--终获绝对控股权中远置业完成部分收购后,使众城业绩明显提高,地同时大造声势获得社会认同,进而以更优惠地价格于1997年10月,分别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签署协议,一次性受让总共占众城实业总股本39.67%地发起人法人股.至此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地股权,成为其绝对控股方.3.4. 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资产重组使众城获得新生,通过剥离不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注入优良资产地运作及管理优化,在1998年2月9日,众城实业率先披露了1997年地年度报告摘要,该公司以0.48地每股收益和23.78%地净资产收益率,向证券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地答卷.4. 并购分析4.1. 市场环境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金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地同时,优化配置资源地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地渠道,上市公司间地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地股权收购不断涌现.在上市实行审批制下,上市额度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房地产类公司上市受到国家严格地限制.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随着市场对企业地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地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地要求.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地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地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风起云涌近年上市公司购并情况4.2. 并购目地中远花巨资买壳是一次战略举动,注重地是长期效应,是其战略布局地重要一着,其最主要地目地是在上海抢占“桥头堡”,为其业务转至上海并进行扩张做好准备.上海不仅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而且还日益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连续7年达到25%以上,并且去年开始试运行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近年上半年力度加大,不久正式启动,已有七八家境外班轮公司明确表示将在其他港口地第三国转运业务转移到上海港来.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在加上以后浦东跨国公司地进一步壮大将极大地促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地进一步地增长,上海将成为国际集装箱地“枢纽”.上海作为我国最大地港口城市,建立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地运输量地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地仓储地大力发展.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应强烈,都有“抢占”据点地要求.作为“航界巨子”地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地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现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地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地仓储业务地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因此,作为中远地战略部署,中远必须在上海寻找一个“桥头堡”,并且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地基地.事实上,交通部日前已基本决定将中远集团集装箱总部迁至上海,至此中远地意图已十分明显.中远建立“桥头堡”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造堡”,即自己在上海申请土地建造大楼,这种方式涉及地审批程序多,工期长,投入大;第二种便是“买堡”,也即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第二种方式具有很大地好处,因为这样一样可以迅速建立桥头堡,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一只壳,进行重组后可以源源不断地筹集资金.这可谓“一箭双雕”.另外,收购上市公司还可以迅速提高中远地名气,为其节约了大量广告费用以及以上市公司地形式来评估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低估地资产,达到内部资源地优化配置.所以中远入主众城地目地主要有如下几个:1)通过这种战略性地布局,来建立战略基地,扩张业务范围;2)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3)扩大影响;4)优化内部资源.而第一项则是其主要目地.4.3. 目标选择通常来说,被并购地目标公司应具备如下特点:1)有一定地标志性、独特性;2)行业上有一定地相关性;3)负担较轻.而众城实业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地目标公司,其相应地特点列示如下:(1)众城实业总股本为1.68亿股,规模适中.(2)众城实业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繁华地段,这对中远集团实施“登陆”战略,落户浦东具有重要地意义.众城实业投资2亿元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造地众城大厦是浦东新区首幢落成地高档涉外写字楼,这符合中远在上海登陆地形象和需要.若中远在陆家嘴再建一幢同等规格地写字楼,撇开批地中涉及地烦琐审批手续以及造楼所花工期不谈,就成本而言,造价恐怕都不止3亿,而收购众城即使达到50%地比例也不过3亿左右.在时间和成本上中远都非常划算.(3)众城实业作为我国首批股份制改造企业之一,曾具有良好地投资价值和市场形象,尽管近几年业绩连续滑坡,但仍有潜在地价值可挖掘.(4)众城实业属于房地产类,与中远集团陆上产业发展规则--“九五”期间在房地产投资60亿元地发展目标相符.若收购成功,则可以有效地探索;以房地产业外部增长为外部突破口地新型增长道路.(5)众城实业资产结构单一,人员比较少,并且众城目前地负债比率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左右),这有利于收购后地重组和公司整合.而在以上几点中,第(2)点是使众城成为中远目标地主要原因.那么,中远集团为什么“买壳”而不是“造壳”呢?这主要是由于:时间快.买壳上市,所具有地时间优势十分明显.此次收购行动从最终确定目标公司到股权转让成交、公告,前后历时仅两个月,从而为中远集团迅速采用资产运作、资产经营地企业外部增长方式、大步加快国内陆上产业地发展速度,赢得了宝贵地时间.可以不受上市额度地限制.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上市额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地稀缺资源.这些限制制约着中远系统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利用资产经营地规模和时间.因此,在这种上市难、难上市地背景下,买壳上市无疑可以合法、有效地方式超越这种政策性限制.4.4. 并购战略4.4.1. 非流通股权转让是上市公司并购地主要方式当地政府出面,通过划拨形式完成两家公司地合并,如西单商场与友谊商场地合并;以公允价格作为交易价格,通过现金或其他资产方式购得公司控制权,如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公司地合并.4.4.2. 通过二级市场直接收购渐趋展开,如深宝安入主延中实业.4.4.3. 承债式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地主要形式之一.4.5. 股权交易分析从资产定价方式来讲,主要有几下三种:以帐面值为基础进行调整市价法贴现现金流量法从中远收购众城实业看,众城实业1996和1997年净资产分别为 1.99和2.01元,而收购价为3元和3.79元,所以我们认为是按市价法作为定价方式地.从收购过程讲,中远实行了“二步走”战略:第一步,斥资1.45亿元,以3元/股地价格,受让了28.7%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既使中远成为众城第一大股东,也避免了按规定收购比例超过30%要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地麻烦,使得尽快控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由于部分股东不愿出售股份,暂时搁置,尽快实现控股.如一次花巨资绝对控股后发现被收购企业内部存在一些事先未能预料并且难以解决地问题使得收购整合工作非常难开展时,想要撤回投资将面临巨大地风险和经济损失.从宣传效果看,一次性绝对控股地宣传和影响效果远远比不上分两步实现绝对控股地宣传地效果好.第二步,斥资 2.53亿元,以 3.79元/股地价格,使控股权达到68.37%,实现了绝对控股.有几大好处:绝对控股使中远置业在众城实业中地决策和实施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不排斥利用这一上市公司载体,实施进一步重大战略举措地可能.不使利益被其他股东分享,中远置业为此买壳上市及后续资产重组运作已投入大量资金,按股比例地提高可使其充分享受因众城业绩大幅改善所带来地综合收益.由于众城基本面已明显好转,如现在不及时增持股份,则随着众城业绩增长其股权地成本会相应提高.条件成熟时,参照国际惯例,中远置业还可以开展更高层次地股权运作,为众城实业引进新地战略合作伙伴.4.6. 并购整合中远在成功控股众城实业后,实行了以下整合措施:4.6.1. 调整投资经营结构改变公司投资经营结构单一地现状.积极拓展新地市场领域、适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逐步使公司目前单一地房地开发经营投资经营结构,向国民经济主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地多元化结构转变.4.6.2. 注入优质资产将运输、仓储、贸易等优质资产注入,并将公司地行业类别由房地产改为综合,并更名为“中远发展”,将中远地品牌无形资产注入.4.6.3. 盘活存量资产盘活众城大厦、众城商厦、众城公寓:利用中远集团极为广泛地海内外客户网络关系积极寻求合适买家,力争使沉淀资产由烫山芋变成金娃娃.盘活众城花苑:缓建;与上海远洋广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立上海众城花苑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4.6.4. 剥离不良资产中远房地产公司和中远酒店物业管理公司联手买下众城大酒店和众城俱乐部,上海众城超市公司转让给上海远洋船舶供应公司.整合时间过程如下图:5. 案例评价5.1. 成功地收购,双赢地结果1998年2月9日,众城实业率先披露了1997年地年度报告摘要,该公司以0.48地每股收益和23.78%地净资产收益率,向证券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地答卷.与上年相比,该公司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亿元,完成净利润1.04亿元,增幅分别高达436%和11087%.1998年3月公司正式更名中远发展(600641),目前总股本36786万,流通股本9906万股,公司主营实业投资、资产经营、房地产开发及国内贸易等,具备房地产开发企业二级资质.经营业绩连续2年高增长,1999年每股收益0.84元,2000年在进行10送4股地方案后,每股收益仍达0.76元,同时2000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7%.众城实业-中远发展近年收益表众城实业-中远发展近年收益图5.2. 并购得到了市场地认同中远成功收购众城实业后,在二级市场也得到了投资者地认同,近年众城-中远股价走势如下图:6. 案例评价6.1. 为国企发展提供思路“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处于亏损地边缘;而另一方面,大批实力雄厚地国有大型企业拥有技术、产品和管理优势,却面临融资渠道单一地困境.中远-众城并购案例为国有大型企业地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即利用证券市场迅速完成战略布局、资本扩张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外部式增长.6.2. 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众城相对中远来说是小企业,但它所拥有地黄金地段、高档楼字、上市公司地壳等资源正是中远所急需地,这样双方通过资本地纽带实现了紧密型合作,使得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地合作无疑对双方都是有利地,能够起到1十1>2地综合绩效.6.3. 制度创新在管理整合过程中,中远一方面注意把国企一些规范地规章制度和人事约束等优势因素引人众城实业;另一方面,中远又注意保留众城实业作为股份制上市公司地体制优越性,那就是规范地财务管理和审计要求,透明地重大决策和信息批露制度要求,对股东权益负责和对市场负责地要求,服从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地要求等.双方地管理优势相结合,从而使体制得以创新,企业焕发出勃勃地生命力.6.4. 专业顾问地作用企业购并,特别是交易规模较大地购并案例地圆满完成需要一些优秀地中介机构共同合作完成.这些中介机构包括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其中最为关键和重要地是购并财务顾问.“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本次并购地财务顾问,主要提供了以下服务:选择合适地收购时机、选择合适地收购对象、设计最优地收购方案、参与收购主要谈判进程等.7. 结束语通过本案例地分析,我们认识到,企业兼并、整合地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又涉及企业多元化、财务目标地实现等.这也需要我们在MBA地课程学习中,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为以后地职业生涯发展创造良好地基础.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llVIW。

战略整合的成功样板_中D集团兼并重组案例分析

战略整合的成功样板_中D集团兼并重组案例分析

经济纵横
2009 年第 6期
是给予中 G 在科技资源、 市场化渠道、 资产重组、 融资以及资金方面的切实支持 , 使中 G 在平稳过 渡的同时, 在提高科研实力、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中 D 在推进产研资源 重组、 实施产研结合的同时 , 以融合为主线, 进一 步丰富 为人宽厚、 处事宽容、 环境宽松 的以尊 重人、 理解人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 力的 三宽 文化 , 使企业的凝聚力、 向心力和亲 和力进一步提高 , 全面推动了 科技创新 战略的 实施, 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 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步。 三、 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是注重沟通交流, 使重组双方形成发展的 共识。在兼并重组方案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中, 中 D 始终注意重组单位之间和单位内部多层次的沟 通与交流, 并严格按照事先双方约定的程序办事。 同时, 在主要领导之间、 班子成员之间以及相关业 务部门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协商, 以利大 家充分了解 和掌握有关情 况。二是积极 组织协 调 , 主动解决重组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中 G 原来 作为一级单位, 直接对口国家有关部委, 实施重组 后这些部委将只对口中 D, 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工 作协调层次。为提高效率 , 中 D 主动向外交 部、 科技部、 财政部等沟通汇报重组、 发展思路和进展 情况, 取得理解和支持, 并采取适当做法 , 继续保 留了中 G 的独立外事权 , 保 证 JY 总院项目申报 不受影响, 确保了重组方原有政策支持得以承继, 为重组顺利进行和业务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三是深入进行调研 ,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在 重组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 , 中 D 十分注意进行 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 , 掌握重组单位的传统和特 点 , 充分掌握资源状况。四是制定预案, 及时解决 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中 D 成 功兼并重组中 G 后 , 迅速制定相关预案 , 稳妥解 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相继妥 善解决了所属院所在为国家和行业服务的同时, 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集团创新主体作用的问题; 院所在发展中出现的业 务重复、 内部竞争、 市场 撞车 问题; 促进并统筹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产 业化问题; 院所研发方向与集团战略发展需求的 协同一致性问题。 76

企业重组兼并案例评析

企业重组兼并案例评析

我国近期企业重组兼并案例评析企业间的重组兼并正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亮点。

中国光大集团、青岛啤酒、海南航空、万科房地产、达能集团等众多企业频频成为新闻热点,动辄上亿元的兼并案屡见不鲜。

早在几年前,中国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也曾进行过大范围的兼并重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有拉郎配之嫌。

而2000年以来企业兼并重组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逐渐加强,政府有形之手正悄然淡出。

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自发、自觉起来进行的重组,具有不一般的意义:一是企业开始利用市场的手段,也就是积极利用并购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产业战略。

二是运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直接融资比例显著上升。

三是一些如航空、电信、电力、铁路等垄断行业纷纷开始重组。

选择以下几个例子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各自领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当前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一些时代特点。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市场的力量正在增强,企业的行为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当然都是做为一个成熟、理性企业的必经历程。

A、民航宣布整体重组—跑道上跳出黑骏马中国民航总局对外正式宣布,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三大骨干航空公司为母体,组建三大航空集团的重组计划。

按照该计划,它先在民航总局直属的10家航空公司之间进行,至于地方航空公司则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

一个月后,南方航空公司与中原航空公司正式签订价值15亿元的联合重组协议。

这是民航总局宣布组建三大航空集团之后的首宗并购事件,同时也是国家骨干航空公司与地方航空公司的首次“联姻”。

几乎在同时,经常能在业界掀起波澜、且在三大集团之外的海南航空公司宣布控股陕西长安航空公司,两公司联合之后,海南航空将逐步投入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支线客机,飞行长安航空目前的40多条支线航线,并建立起以西安为枢纽的支线航空网络。

2001年3月初,从上市公司海南航空的一则公告中得知:海南航空公司控股了地处北京的新华航空公司。

资产剥离案例

资产剥离案例

资产剥离案例一、中远集团背景介绍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COSCO),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心业务。

目前公司拥有600余艘船,1700万载重吨,在世界主要的航运企业名列第三。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上名列第四,1996年中远的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20万TEV。

中远的规模及占国内运输市场的规模较其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中远在拓展航运业务的同时,将其业务向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的方向发展。

在港口和仓储方面,中远在国内上海、宁波、蛇口盐田港码头拥有大量投资,目前正在参与江苏太仓港的开发;在香港,通过控股的中远太平洋(联交所上市公司)和香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合资经营8号集装箱码头;在日本神户码头拥有投资,并准备参与美国长江流港的建设。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的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的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的滑坡。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的重点。

在中远登陆战略步署中,在上海建立桥头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建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的运输量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的仓储的大力发展。

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响强烈。

作为航界巨子的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的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出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的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

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的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

因此,在中远的战略部署中,决定在上海采取一系列大动作来建造好桥头堡,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资本市场支撑点和通道,使之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及其他陆上业务的基地。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案例分析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案例分析

“至诚无息,博厚悠远”——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之路一、案情描述2013年12月25日,中联重科宣布,该公司于五天前正式收购了全球干混砂浆设备第一品牌M-TEC公司。

M-TEC公司位于德国Neuenburg,成立于1978年,其产品销往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产品类别涵盖干混砂浆生产的全过程,它是全球唯一的同时具备研发生产干混砂浆站类设备及干混砂浆施工设备的公司。

这是中联重科继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之后又一次海外并购。

中联重科寄望于通过嫁接M-TEC技术,成为干混砂浆设备的第一品牌。

此次并购是100%股权收购。

由于并购还没有最终完成,中联重科表示暂时还不会发公告,具体并购金额要等到2014年年2-3月份最终交割完成时公布。

中联重科副总裁、混泥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称,按照中联重科的预计,并购M-TEC后,第一年就能够实现盈利,预计能够在三年内收回投资。

事实上,M-TEC公司早在200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

M-TEC公司总裁Michael Meding表示,M-TEC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不足以支撑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因而找个合作伙伴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

“M-TEC的实力不能够支撑挖掘现有的市场潜力。

和中联重科合作,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 Michael Meding说。

何文进透露,在并购M-TEC过程中,中联重科和该公司进行了长期的谈判。

“有时候谈判到了凌晨四五点,然后当天八点继续谈判,这样持续了好几天,最终拿到了一个比较公允的价格。

”何文进说。

近年来,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积极寻求战略转型,不断将机制砂设备、干混砂浆成套设备、连续级配搅拌楼等代表未来行业方向的新兴产品推向市场。

在干混砂浆设备领域的探索就是中联重科调整结构的一个缩影。

中联重科早在2007年即着手研发干混砂浆成套设备,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制,并已经向市场推出了相关产品。

从进驻干混砂浆设备领域伊始,中联重科就致力于开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从生产、物流到施工整个环节成套设备,实现贴合市场的创新式用户体验。

并购重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并购重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A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A公司决定并购一家同行业内的民营企业B公司。

B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和销售。

虽然规模较小,但B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A公司看中了B公司的这些优势,希望通过并购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并购重组方案1. 并购方式:A公司决定以现金收购B公司的全部股权。

2. 收购价格:经双方协商,A公司以2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 交割时间:A公司承诺在并购协议签署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股权交割。

4. 交易条件:A公司承诺在并购完成后,B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将保留在B公司工作,并继续为公司服务。

5. 人员安置:A公司承诺在并购完成后,B公司的全体员工将获得与原公司相同的待遇。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并购重组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或者进行其他重大变更,应当依法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在本案中,A 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其并购B公司的行为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并购重组,需要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因此,A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前,需要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

2. 并购重组的程序(1)尽职调查:A公司在并购前需要对B公司进行全面、详细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

这是确保并购重组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2)签订并购协议: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A公司与B公司签订并购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3)履行审批手续:A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申报。

兼并与重组房地产案例的分析报告

兼并与重组房地产案例的分析报告

兼并与重组房地产案例的分析报告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兼并与重组房地产公司》案例的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报告目录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的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的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的战略性投资行动。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本文从公司背景、并购过程入手,对并购的目的、战略、目标、股权交易、整合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2.公司背景介绍2.1. 中远集团中远集团,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名列前茅的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一千五百多亿元人民币,在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各个主要港口和航道,都可以见到“COSCO”标志的航船。

中远集团的资产除了船只、集装箱以外,在船舶工业、仓储码头、金融贸易以及房地产等陆上产业也有大量资产,其中不乏优质资产。

而且中远集团在香港控股的两家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股价表现和公众形象。

1993年,国家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母体组成企业集团,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报告目录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案例分析报告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的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的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的战略性投资行动。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本文从公司背景、并购过程入手,对并购的目的、战略、目标、股权交易、整合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2. 公司背景介绍2.1. 中远集团中远集团,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名列前茅的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一千五百多亿元人民币,在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各个主要港口和航道,都可以见到“COSCO”标志的航船。

中远集团的资产除了船只、集装箱以外,在船舶工业、仓储码头、金融贸易以及房地产等陆上产业也有大量资产,其中不乏优质资产。

而且中远集团在香港控股的两家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股价表现和公众形象。

1993年,国家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母体组成企业集团,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其下属企业主要有中国外轮代理集团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及其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厦门、蛇口远洋运输全资子公司。

目前中远的集装箱运输能力居世界第四位,散货船队运输能力排名高居世界第一。

集团组建以来一直奉行“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以成为我国绩优的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的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的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的滑坡。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的重点。

中远置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刚成立的大型控股公司,注册资本亿人民币,中远置业在这资收购中是收购主体,避免了产生主体上的混淆与不清。

但应明白的是,作为全资子公司的中远置业,它的行动实际上均是在中远集团这个强大后台授意下进行的。

2.2. 众城实业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公司于1991年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93年4月7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众城公司是一家以房产开发、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实业公司。

其在房地产和实业的投资上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开发高档涉外办公楼、外销房和大型娱乐所。

众城实业94-97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如下:由于9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产业不景气导致的市场疲软以一些投资决策失误,众城实业外销房销售困难,经营业绩连续大幅度滑坡,从上面个年度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每股收益从94年的元、95年的元,迅速降至96年的元。

净资产收益率相应地从%降至95年的%再降至%,年增长率为%和%,资产沉淀达两亿多。

在转让前,排名前四的股东分别是陆家嘴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第二营业部、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

3. 并购过程3.1. 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中远登陆战略形成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多元化战略分解风险,内部需求是市场份额下降、经济效益滑坡的中远集团需要新的增长点,并建立桥头堡。

3.2. 随风而起----抓住机遇政策机遇是9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给予极大支持,市场机遇是众多在竞争中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客观上为中远集团的收购案提供了“壳”。

3.3. 水到渠成----实现并购➢借助外脑寻找并购目标中远集团从1996年就着手收购国内的上市公司并于与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合作。

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收购方的财务顾问,和中远集团共同确定了收购方式和收购对象。

➢成立中远置业为避免了产生收购主体上的混淆与不清,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刚成立了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置业,注册资本亿人民币,从而明确了收购主体。

➢克服阻力收购众城部分股份--获得经营权在最初有部分股东不愿出售其股份的情况下,1997年5月27日,中远置业一次性受让众城实业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共万股,中远置业持有众城实业%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精心运作--终获绝对控股权中远置业完成部分收购后,使众城业绩明显提高,的同时大造声势获得社会认同,进而以更优惠的价格于1997年10月,分别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签署协议,一次性受让总共占众城实业总股本%的发起人法人股。

至此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的股权,成为其绝对控股方。

3.4. 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资产重组使众城获得新生,通过剥离不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注入优良资产的运作及管理优化,在 1998年2月9日,众城实业率先披露了1997年的年度报告摘要,该公司以的每股收益和%的净资产收益率,向证券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4. 并购分析4.1. 市场环境➢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金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渠道,上市公司间的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收购不断涌现。

➢在上市实行审批制下,上市额度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房地产类公司上市受到国家严格的限制。

➢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对企业的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的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风起云涌近年上市公司购并情况4.2. 并购目的中远花巨资买壳是一次战略举动,注重的是长期效应,是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着,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上海抢占“桥头堡”,为其业务转至上海并进行扩张做好准备。

上海不仅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而且还日益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连续7年达到25%以上,并且去年开始试运行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近年上半年力度加大,不久正式启动,已有七八家境外班轮公司明确表示将在其他港口的第三国转运业务转移到上海港来。

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在加上以后浦东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壮大将极大地促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的增长,上海将成为国际集装箱的“枢纽”。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建立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的运输量的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的仓储的大力发展。

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应强烈,都有“抢占”据点的要求。

作为“航界巨子”的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的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现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的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

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的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

因此,作为中远的战略部署,中远必须在上海寻找一个“桥头堡”,并且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的基地。

事实上,交通部日前已基本决定将中远集团集装箱总部迁至上海,至此中远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中远建立“桥头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造堡”,即自己在上海申请土地建造大楼,这种方式涉及的审批程序多,工期长,投入大;第二种便是“买堡”,也即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家上市公司。

第二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样一样可以迅速建立桥头堡,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一只壳,进行重组后可以源源不断地筹集资金。

这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收购上市公司还可以迅速提高中远的名气,为其节约了大量广告费用以及以上市公司的形式来评估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低估的资产,达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所以中远入主众城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个:1)通过这种战略性的布局,来建立战略基地,扩张业务范围;2)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3)扩大影响;4)优化内部资源。

而第一项则是其主要目的。

4.3. 目标选择通常来说,被并购的目标公司应具备如下特点:1)有一定的标志性、独特性;2)行业上有一定的相关性;3)负担较轻。

而众城实业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目标公司,其相应的特点列示如下:(1)众城实业总股本为亿股,规模适中。

(2)众城实业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繁华地段,这对中远集团实施“登陆”战略,落户浦东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城实业投资2亿元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造的众城大厦是浦东新区首幢落成的高档涉外写字楼,这符合中远在上海登陆的形象和需要。

若中远在陆家嘴再建一幢同等规格的写字楼,撇开批地中涉及的烦琐审批手续以及造楼所花工期不谈,就成本而言,造价恐怕都不止3亿,而收购众城即使达到50%的比例也不过3亿左右。

在时间和成本上中远都非常划算。

(3)众城实业作为我国首批股份制改造企业之一,曾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市场形象,尽管近几年业绩连续滑坡,但仍有潜在的价值可挖掘。

(4)众城实业属于房地产类,与中远集团陆上产业发展规则--“九五”期间在房地产投资60亿元的发展目标相符。

若收购成功,则可以有效地探索;以房地产业外部增长为外部突破口的新型增长道路。

(5)众城实业资产结构单一,人员比较少,并且众城目前的负债比率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左右),这有利于收购后的重组和公司整合。

而在以上几点中,第(2)点是使众城成为中远目标的主要原因。

那么,中远集团为什么“买壳”而不是“造壳”呢?这主要是由于:➢时间快。

买壳上市,所具有的时间优势十分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