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洪拳

编辑词条

编辑摘要

大洪拳据传一说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赵二君)习练的拳术六步架,一说上古伏羲遗之,尧王则之,老之继之,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凡练少林拳术、器械、短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故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称。

基本内容

编辑本段

宋太祖赵匡胤大洪拳是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之一,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它动作连贯、功架完美,体现了少林拳的主要风格。凡练少林拳术、器械、散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称大洪拳为“诸艺之源”。它的特点是以活马步为主,加入军队战斗中的刺枪、托枪、刀劈、落马倒地后翻滚防守等技法,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故。目前流传的大洪拳大多招式残缺不全,此套路是现存动作最完美、招式最完整的套路之一。首次面市供广大研术爱好者学习、研练和收藏。主要在北方流行。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架势比小洪拳路大,步型有所增加,技法也较周全,故称大洪拳。请求,少林寺武僧游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把此拳传授于民间。

大洪拳是中华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历史久远,以实战为主要特征,是人们在生产斗争和

战争中不断演变和完善的拳种。历经数十代门人继承、发展与完善,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格与特点的大洪拳。[1]

相关历史

编辑本段

大洪拳纪念像大洪拳的文场是八卦教,俗称白莲教;武场是六步拳,俗称六步架。白莲教是总称,天理教是其一支,经文教义是反对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黑暗。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清朝廷蔑称粤匪、长毛)称其为“洪拳”,并编有清王李开芳所绘制的《大洪拳谱》,捻军后人编写有《大洪拳要诀图解》和《小洪拳招式》;义和团运动乾(乾隆)嘉(嘉庆)时期称其为“红拳”,义和团(拳)在清代的出现可分两个阶段,先为林清、李文成、冯克善领导的义和团,19世纪初,林清发动了一次京郊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入皇宫,称天理教起义(或八卦教),当时他们的文场是八卦教,俗称白莲教,武场是六步拳,俗称六步架子(即三晃膀)。目前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民间仍有流传;后为赵三多领导的义和团,包括梅花拳、红拳、山东的神拳和金钟罩(大刀会)组织。

拳法精华

编辑本段

内容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拳术套路、长短兵器、软硬兵器、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暗器、擒拿、气功点穴、散打及辅助练功方法等近200余套。

特点鲜明

身法讲究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眼法:以目注目,以审敌势;身法:起横落顺,着重掌握重心,不失平衡;步法:近低退高,轻灵稳固。

战术上,善于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兼用,刚柔相济,乘势飞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拳谚云“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

演练套路时强调一气呵成,在外要求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在内要求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做到内外一体,拳打一线。

动静、呼吸、运气用气皆有其独到之处: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武术,尽在一呼吸;呼吸者气也,动静者心也,心一动而气一吸,则无力而势虚也,然静要专一,动要精神,吸必紧急,呼必怒发,心为元帅,气为先行,目为旌旗,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则动静失宜,呼吸倒置,阵必失也;眼位要明,视之不要恍惚,则目之所注,志必至也,志之所至,气必发也,心一动而百体从命,振其神,扬其武威,动静呼吸之间,而接法取法尽纳于一气之中也。

门规严明

大洪拳门人严格遵循“十大戒约”的行为准则:勤练不辍、不可好勇斗狠、尊敬师长、不得恃强凌弱、戒淫逸、艺不轻授,等等。教授弟子尤其注重德艺双修,与当前国家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

适应性

大洪拳内容宏富、拳打一条线、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且可健身、防身,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妇孺、老幼、男女皆可依据自身喜好、身体条件、价值诉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内容练习。

群众基础

目前大洪拳不仅在菏泽、郓城、鄄城、巨野等山东境内传播,而且在安徽的萧县、砀山、单县,江苏的丰县、沛县等地也广为流传。

时代鲜明

冷兵器时代,习练大洪拳强身自卫、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今社会,习练大洪拳于己而言可健身养生、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于中华武术而言可传承国粹;对外可展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魅力,为国争光。

郓城大洪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郓城这块古老神奇的大地上孕育发展起来的,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反映了郓城人的强悍、忠义的民族性格和精神以及深远的文化底蕴,承载了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第一、强身健体价值:经常参加郓城大洪拳的训练,可起到活动筋骨,疏通经络,提高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

第二、实用价值:郓城大洪拳招数丰富多样,攻可以制敌,防可以护身,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

第三、观赏价值:动作舒展大方,姿势优美,可以参加各自种形式的比赛和表演。

拳种演变

编辑本段

大洪拳演练本拳数百年来流传于冀鲁豫皖等省的古老拳种之一。据可靠资料可追溯到宋朝初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华武术起源于春秋之际,孙武子之后,分出四大名拳:第一为十名趋罗汉拳,第二为六趋韦陀拳,第三为七十二趋孙膑拳,第四为一百单八趋大圣拳。本拳系数百年来取四大名拳之精华而形成的。

到大明天启年间,按照八卦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门,由“姬郭张陈邱郜王柳”八

姓老师各占一门。又有李姓老师掌握中央戊已土,故此拳术大兴。至清嘉庆年间,有河南省清丰县李沙窝村孔昭武师传河南省清丰县孟焦府村任恒泰、孟庆昌、张文堂等人。任恒泰老师于山东菏泽朱楼村设场,授徒朱效章、朱凤钧等。此间,又吸收内外家和水浒拳等众拳之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鲁西南特色的大洪拳支派而传流后世。

1984年,樊庆斌、刘国庆创办了“郓城宋江武术学校”,把传承鲁西南大洪拳作为已任,把本拳列入学员的必修内容,为本拳的传承和普及做出了贡献。

本拳入门功夫,先练“五花炮”,身法讲究“起落进退反侧收纵”八法,使手眼身法步运用自如。在此基础上,接着练单拳、罗汉架、跑步架(炮锤架)、二红架、身法架、大红架、四厢架、五行架、六合架、七星架、八卦架、九宫连环架等架式,然后练对打拳:“窜花”、“跳楼”、“五风赞”、大小“二红”、大小“过桥、“二龙戏珠”、“三人打”、“拳打二人忙”等三十余趟。在拳术练到一定程度后,再练十八般兵器:枪刀剑戟鞭锏锤抓钩镰钺斧棍棒槊靶戈矛,及绳鞭、流星锤等软器械。现保留单人器械32趟、对打器械41趟

本拳身法

编辑本段

本拳身法讲究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纵。

手眼身法

手法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眼法是以目注目,以审敌势;身法起横落顺,掌握重心,不失平衡;步法进低退高,轻灵稳固。使用方法上:藏而不露,内静外猛;战术上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兼用,刚柔相济,乘势攻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拳谚曰: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演练时强调套路要一气呵成,做到肩与胯合、手与足合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形成内外一体,拳打一线,此是本拳最鲜明的特点。

本拳在动静、呼吸、运气、用气方面的特点是: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且有呼吸动静之说,呼吸者气也,动静者心也,心一动而气一吸,则无力而势虚也,然静要专一,动要精神,吸必紧急,呼必怒发。心为元帅,气为先行,目为旌旗。目若恍忽,指示不明,则动静失宜,呼吸倒置,阵必失也。习此技者,先要讲明眼位,视之所注,志必至也,志之所至,气必发也。心一动而百肢从命,振其神,扬其威,一切在动静呼吸之间,接法取法尽纳于一气之中。故有棰把尚一起,两气不打人之说。力之起落,步之进退,手之出入等,法活而气练,来速而去疾,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拳谚曰:练拳若不知练气,纵有仙着不足奇,头束肩提步存尽,一动一静一呼吸。

本拳在技击上还有八打序、虚实法、乱环序以及一身暴气八个字诸说。[2]

本拳歌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