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沸腾》教学设计
初中水的沸腾教案
教案:水的沸腾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操作。
3.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水的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2. 水的沸腾特点:温度保持不变,持续吸热。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
2. 数据分析:理解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计时器、石棉网。
2. 实验材料:水、火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沸腾?你们见过水沸腾吗?2. 学生分享生活经验,教师总结:沸腾是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二、探究水的沸腾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水沸腾的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疑问。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三、分析水的沸腾特点(15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沸腾时温度不变?3. 学生讨论,教师解答: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沸点不变。
四、实验操作技能训练(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提高实验技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水的沸腾条件、特点及实验操作。
2.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其他液体的沸腾现象,记录下来。
2. 完成实验报告:水的沸腾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然而,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和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21.《沸腾》教学设计
《沸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1.会用表格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能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一)、演示导课: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从开始加热到水烧开,看到什么现象?(温度逐渐升高,有大量气泡在水中产生,并且很快冲出水面,水烧开了,过一会儿,水明显的减少)。
水烧开了,也称为水沸腾了,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沸腾板书:《沸腾》(二)提出问题你们想研究沸腾的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猜想假设探究沸腾的秘密、实验预测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张表,我发给你们,每人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问题我的预测水的温度的变化趋势先快后慢均匀上升先慢后快水的沸点100ºc高于100ºc低于100ºc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的变化继续升高下降保持不变[学生填好后,老师收齐](四)、制订方案实验设计与探究我已把实验用的材料准备好,每小组都有两两个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凉水、酒精灯、温度计、计时的钟表一块,小组在组装时注意:温度计的野泡正好进入水中,不要触及烧杯壁及杯底。
每组都把实验材料组装好了,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酒精灯的使用,温度计的读数,同学的分工等)。
在做实验时,我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表不能停下来,只是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要记下水沸腾使用了多长时间;二是水沸腾了以后,再继续加热2—3分钟,仔细观察、记录。
(五)实施探究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记录记下来(发观察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学生做实验,老师汇总同学们的预测表,学生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开始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沸腾》优质课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准备:酒精灯、方座支架、铁圈、石棉网、小烧杯、温度计、火柴、实验记录表、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生活小事导入新课,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水烧开后是多少摄氏度?(学生自由汇报)。
师适时板书。
师:如果水开了之后,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根据学生猜测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二、设计实验1、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给水加热需要用到专门的仪器(课件出示仪器图片)有了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把它组装起来。
2、学生开始组装,师巡视。
三、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师:现在给水加热,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观察和记录。
2、师展示记录单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师: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小结:0分钟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
一直记录下去。
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到,现在开始探究吧!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3、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实验开始,教师要巡回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汇报与交流师:刚才各个小组都在认真地进行实验,并做好了实验记录,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发现,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沸腾年级: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理解沸腾的定义和条件;2. 掌握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3. 能够运用沸腾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沸腾的定义和条件;2. 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1. 沸腾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计时器等;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水沸腾的现象,那么什么是沸腾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 实验要求:观察水沸腾的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3. 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到水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4. 教师讲解:沸腾的条件是液体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
三、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15分钟)1.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 学生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验证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
3. 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到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确实保持不变。
四、生活中的沸腾现象(15分钟)1. 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沸腾来解释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例如煮饭时水沸腾后米饭变熟,蒸汽机车的水箱沸腾等。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沸腾的定义、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运用沸腾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沸腾的定义和条件;2. 学生能够描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沸腾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学生实验操作安全和准确。
初中科学沸腾课例和反思
《沸腾》课例教案一、教学目标二、学生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进入初中时间不长,本身对任何的科学实验与研究充满了兴趣。
由于是借班上课,自己所教的班级本课时已经上完,所以对学生的个性了解不够充分。
同时关于物态变化在初中还是第一次涉及,前面的熔化和凝固都还没有学习,只是在前面一天学了第一课时---蒸发。
三、教材教法分析本课时位于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三课时,教材编排由简入难,逐步学习,符合规律。
本课时教材从学生观摩的第一个实验出发,仔细观察实验,再总结实验,然后揭示沸腾的本质,分析沸腾的条件。
再进一步学习沸点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特点,再生活找到低沸点物质的具体应用。
而我再设计实验时,从分利用实验生成的101摄氏度来分析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四、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沸腾实验问1:你们在家里看到过沸腾的水吗?问2:你们仔细观察过沸腾的水吗?问3:你们想仔细观察谁的沸腾,了解沸腾吗?预设答1:看到过。
预设答2:没有。
预设答3:想。
学生活动:沸腾(本想学生实验,但是由于实验综合安全性要求高,故选择了容易控制的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实验)培养三个学生参与实验,一生看每1分钟报时间、一个每隔1分钟报水的温度、一个记录实验时间和温度。
其余同学和教师一起认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气泡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变化的原因思考。
(沸腾前)问1:在液体中见到了什么?问2:这个气泡有什么变化?问3:为什么会变?(沸腾时)问1:在液体中见到了什么?问2:这个气泡有什么变化?问3:为什么会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预设答1:小气泡。
预设答2:由小到最后几乎消失。
预设答3:汽化后上层液体由于较冷而又液化。
(或者不知道)预设答1:气泡。
预设答2:由小到大预设答3:由于液体不断汽化。
总结实验展示PPT,教师慢慢引导生作教师总结1、沸腾前的气泡沸腾时的气泡2、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3、到达一定温度才开始沸腾多人逐渐补充的形式完成沸腾的现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沸腾的概念,了解沸腾现象的发生原因和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沸腾的概念和条件,了解沸腾现象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沸腾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
三、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沸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并询问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进而引出本节课将学习的沸腾现象。
2. 讲授1.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情况下水会沸腾,并引导学生形成对沸腾现象的初步认识。
2.讲解沸腾的概念:指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液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增加,热能储存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的汽涌现象。
讲解完毕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沸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沸腾现象。
3.探究沸腾的条件:导电性、热传导、物质的特性等。
4.进一步讲解沸腾的应用。
3. 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沸腾现象的原因,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
实验步骤:1.先让学生把热水倒在一个大容器中。
2.把酒精灯放在底部,加热或降低酒精灯的高度,让火焰直接加热干净的试管底部。
3.用一根小木棍轻轻地搅拌一下试管底部,热水就会沸腾。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一些探究性问题,如:1.试管底部为什么会沸腾?2.加热试管底部的酒精火焰对热水产生了什么影响?3.沸腾的现象和热传导、导电性有什么关系?4. 总结1.询问学生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总结沸腾现象的概念和条件。
2.引导学生思考沸腾现象的应用。
5. 作业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沸腾现象的认识:1.沸腾现象是什么?2.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3.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沸腾有关?五、板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 能力目标3. 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1. 单元2. 课程## 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授3. 实验4. 总结5. 作业## 板书- 沸腾的概念和条件- 沸腾现象的应用六、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
初中沸腾物理教案设计
初中沸腾物理教案设计年级:八年级教材:《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沸点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影响沸点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沸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沸腾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沸腾?沸腾有哪些特点?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沸腾的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实验探究影响沸点的因素(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的沸点。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理论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影响沸点的因素。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沸腾现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强调影响沸点的因素,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沸腾的短文。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影响沸点的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理论学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掌握影响沸点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新水的沸腾教案
教法建议 本节得出结论部分是学生实验, 教材提供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这部分教学要注 意培养学生观察、 实验能力, 一定要认真观察在沸腾过程中现象, 例如气泡的变 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情况等,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填写表格, 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 并利用数据制作表格,从表格中找出物理规律.
【课题】实验:水的沸腾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 要 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 从不同角度的观察.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会描述 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 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
3.液体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4.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二.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课题】高压锅的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八、、・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提出的问题可以有: 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 什么问题; 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 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观察 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 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理解沸腾的含义;- 掌握造成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原因;- 观察和描述液体沸腾的过程,并能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2.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学课件、两种不同的液体、火源、温度计、实验笔记本;- 学生准备:学生文具、实验笔记本。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沸腾现象的兴趣。
提问学生,他们曾经见过或听说过液体沸腾的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第二步:知识讲授(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教学课件,介绍沸腾的定义和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原因。
让学生了解到,当液体受热至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会变得活跃,形成气泡并从液体底部向上升。
- 温度升高是造成液体沸腾的重要条件之一;- 加热液体时,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加快,使水分子逐渐与周围分子相撞,逐渐形成气泡,气泡从液体底部向上升,直至液体表面破裂。
第三步: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示范:将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加热至适当温度。
2.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沸腾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观察结果并回答问题:“为何一种液体沸腾的速度比另一种液体快?”4. 整理实验结果:学生将实验结果用图表或文字方式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第四步: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
通过整理实验结果和回答问题,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沸腾速度受到其性质和温度的影响。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学生个人完成拓展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原因。
通过实验记录和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了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与拓展环节,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了检验和拓展。
初中沸腾教案
初中沸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沸腾的定义及条件2. 沸腾的特点3. 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4.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5. 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沸腾的定义、条件、特点及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 难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以及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沸腾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沸腾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沸腾的定义及条件:让学生了解液体沸腾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沸腾的过程,总结沸腾的特点。
4. 讲解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液体沸腾时温度的变化。
5. 讲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气压对沸点的影响。
6.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沸腾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水沸腾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沸腾现象,认识沸腾的过程和条件;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沸腾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沸腾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记录数据并分析;2. 教学难点:理解沸腾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准备:1. 烧杯、热水、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等实验器材;2. 沸腾现象的视频或图片;3. 记录表、计时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热水瓶、烧杯、试管等器材,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水沸腾现象。
教师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沸腾?”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观察准确、记录及时等。
3. 探究影响沸点的因素教师提出问题:“影响沸点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影响沸点的常见因素,如气压、水的纯净度等。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所学知识,探究这些因素对沸点的影响。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沸点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思考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5.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包括理论知识复习和实践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水沸腾的本质特征和影响因素。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有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水的沸腾现象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腾过程中的变化,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沸腾现象。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课程标准:1. 知道沸腾的条件,会解释生活中有关沸腾的现象。
2. 能利用温度计正确地测量液体的温度。
3.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会比较它们的异同。
教学目标:1. 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掌握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沸腾的条件。
2. 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 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2. 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沸腾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沸腾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沸腾?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沸腾的条件。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沸腾的条件。
三、学习沸腾的特点(15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总结沸腾的特点。
2.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蒸发与沸腾的比较(10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的过程,总结它们的异同。
2. 教师讲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并进行总结。
五、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学生举例说明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讲解沸腾在生产中的应用,如锅炉、热水器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沸腾的定义、条件、特点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沸腾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沸腾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
2.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2. 实验原理及方法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分析与处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分析与处理。
2. 教学难点:实验原理及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烧开水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
提问:水产生了什么现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沸腾的现象,并引入新课——沸腾。
2. 讲授新课(1)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讲解沸腾的定义,即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阐述沸腾的特点,如伴随着响声,有很多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2)实验原理及方法介绍实验原理,即通过测量液体温度变化来研究沸腾特点。
讲解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
(3)实验操作步骤1)组装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铁架台、温度计、秒表、硬纸片等。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4)分组实验,重复以上步骤。
(4)数据分析与处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进一步分析水沸腾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沸腾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了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感受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 思考:为什么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请举例说明。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沸腾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沸腾教案及说课
21.沸腾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表曲线图等方法记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难点: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铁架台、小烧杯、温度计、火柴、石棉网、线、温水、钟表、彩笔、泡沫杯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一杯水)师:这是老师在课前从自来水龙头接的一杯水,这杯水能喝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呀?生:因为它是一杯生水。
师:对呀,咱都知道不能喝生水。
那如果要喝的话应该怎么样?生:把它烧开。
师:对,如果要喝的话必须要把它烧开。
那关于烧开水你有哪些问题?(师相机板书问题)生:烧水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温度怎样变化?水开时什么样子?温度是多少?烧开以后继续加热,温度有什么变化?二、猜想与假设师:我早就说过,咱班的同学都是善思考会学习的孩子,你看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那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研究这几个问题好吗?生:好。
师:别着急,现在咱们先就这几个问题来猜一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猜测?生:(略)三、制定方案、计划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那你们的这些想法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想不想验证一下?生:想。
师:那想要验证就必须要亲自去烧一烧。
那这节课咱们就来模拟一个烧水的实验好不好?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说一说。
生:(说实验器材)师:那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咱们刚才的猜想呢?实验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怎样分工的?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制定出一个方案来,可以简要的写一写。
沸腾教学设计
沸腾
教材简要说明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我们给水加热,会有什么发现?”主要探究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通过做好观察记录搜集变化过程中的信息,并在对信息的分析整理中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
3.了解水的沸点。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1.提出问题: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现象进行预测。
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预测:
一是在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二是水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三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怎样。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活动,证实预测结果
1.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适当对实验的方法给予补充指导。
3.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内密切合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5.对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
6.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相对照,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
三课堂自我评价
四拓展活动
反复进行本课中的实验,且在不同地点、不同天气里做同样的实验,有什么发现。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水沸腾时的特征。
3.了解沸腾与水的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沸腾时的特征。
2.沸腾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沸腾现象的科学原理。
2.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水的三态及相变规律回顾。
2.水沸腾的特征及沸腾的科学解释。
3.沸腾现象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态及相变规律。
2.提问: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2. 操作环节1.展示水沸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水沸腾的特征。
2.在实验室里准备一个较大的玻璃杯,倒入适量的水,加热它,并观察水的特征变化。
3.让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每次加热后水的温度与沸腾状态,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沸腾的特征和变化。
4.提问:什么因素影响水的沸点?请学生进行讨论。
3. 归纳总结环节1.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出沸腾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表,帮助学生总结沸腾现象与温度的关系和沸腾现象与压强的关系。
3.教师讲解沸点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4. 拓展延伸环节1.提示学生讨论汽车等机动车辆行驶时,为什么要加装散热器?2.告知学生可尝试在不同环境压强下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变化,计算出水的沸点变化大小。
六、教学评价1.询问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和水的沸点变化的原因的理解。
2.对学生实验记录表格的填写和实验记录的描述加以评价。
七、教学资源1.视频:《沸腾的奇妙》。
2.实验设备:玻璃杯、酒精灯或热水浴。
八、教学亮点通过实验和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沸腾的特征和现象,加深学生对沸腾现象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沸腾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提高学生科学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 (2)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沸腾》一课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五年级的学生都应该熟悉它,但是,对于水的沸腾过程中伴随的热量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等问题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
本课以探究水的沸腾现象为载体,引领学生经历猜想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全过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许多关于沸腾的直接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沸腾现象,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
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感。
3、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烧杯、水、酒精灯、火柴、酒精、温度计学生:铁架台、烧杯、水、酒精灯、火柴、温度计、手表、实验记录单、水温变化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有名的礼仪之乡,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为客人沏上一杯热茶表示欢迎,只要沏茶就免不了烧水,生活中你们烧过水吗?烧水时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2、学生随意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出:今天这节课一起在课堂上烧杯水。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水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预测现象、实验记录。
1、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猜一猜,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2、学生猜测:(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3、谈话: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做实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蚂蚁》和《沸腾》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
从《蚂蚁》和《沸腾》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作者:王心敬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3期《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过程,课堂交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交流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严重阻碍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本文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求提高课堂高效交流的方法策略。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提问走过场。
老师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是不适当的提问,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变成走过场。
如,教学《蚂蚁》一课,有的老师问学生:关于蚂蚁,你想研究什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
有的说:我想研究蚂蚁吃什么;有的说:我想研究蚂蚁怎么睡觉;还有的说:我想知道蚂蚁怎么打架……学生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偏离了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浪费了时间,使组织教学陷入混乱,小组交流流于形式,汇报交流表面化,师生评价空洞无物。
二、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课堂中的交流,要有内容,有实效,这就需要有高效的交流策略来保障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青岛版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蚂蚁、观察蚂蚁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难点是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具学具】蚂蚁若干只、玻璃瓶、水槽、瓶盖或小木块、放大镜。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谜语激趣: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请在动物王国里寻找谜底。
引导探究:找到谜底后,寻找它的踪迹,捉几只,观察它的外形。
注意:不要伤害它,并把它画下来,下节课一起带到课堂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沸腾
教学目标:
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试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不一样。
实施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表的使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教学重难点:
沸腾后水温还会不会变化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小事导入主题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
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度呢?
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发言)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拿出“我的猜想”记录表,把各自的想法记录下来。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猜测的现象(用√表示)
(让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同学们猜想的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要通过今天的实验验证一下。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1、实验注意事项及记录单的填写
如果我们现在来给水加热,你认为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回报)
根据学生汇报讲解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的操作,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要用酒精灯的火焰外延加热。
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课本上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本,看到第一份记录表:
水在加热过程中的观察记录
问:谁能说出0分钟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放在水的中上层来测量。
2、读取温度计的数据时,眼睛要与温度计平行。
3、表不能停下来,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记下把水烧开用了多长时间。
4、水开了之后,在继续加热1-2分钟,再记录观察结果。
5、同时记录发生的现象,加热过程中烧杯中的水会有哪些变化,仔细观察,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
再看到第二分表:
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105
90
75
60
45
30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时间(分钟)
它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假如0分钟也就是没加热之前水的温度是20ºC,就在0往上20的位置上点一个点记录,依此类推,然后把所获得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就行了。
讲解
2、学生实验:
(1)说明实验器材的名称: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钟表
(2)组织学生开始试验。
3、学生回报交流
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通过实验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内部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沸腾”
教师总结: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板书:“沸点”
提问:实验之前,你们预测的水的沸点是多少度,实际是多少的度?(学生发言)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小组测得的水烧开的温度高于或低于100℃,有些是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忽高忽低。
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其实造成误差的原因很多,像使用的材料不同、温度计的灵敏度,火力的大小等等,科学家也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多次实验,水沸腾时达到一定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会保持不变,他们就把这个温度定位100 ºC ,科学上称100℃为水的沸点。
板书:“100
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提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在高山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会有给多的发现。
四、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学习了沸腾的知识以后,你们知道沸腾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小故事。
(出示课件)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热爱科学重视实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挫折坚持不懈) (出示课件)学生做的小发明,引导学生课后尝试利用蒸汽来制作一个简单的“蒸汽动力机”。
板书设计:
21、沸腾
起始温度(℃)烧开时温度(℃)继续加热
沸腾液体的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