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机
第四节 社会动机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对社会控制的需求 对无能的恐惧
四、侵犯动机
侵犯动机: 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
心理倾向。
侵犯的构成包括: 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侵犯动机(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评价 指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
➢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 降)的趋势。
工 作 效 率 、 动 机 与 任 务 难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和友好关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和行为。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
其是儿童的侵犯性。
五、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 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利他行为: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望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性质: 1、亲社会行为 2、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不求回报。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
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成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
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 侵犯越可能发生。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
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来的)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强化、联想、模仿) 习得型无助(习得的无能为力)
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 代表人物:麦克利兰
➢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 1、个体发展依赖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者有可能
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 研究背景 • 研究假设 • 推理过程 • 研究结论 • 批评应用 • 个人看法
研究背景
•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荷兰 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
研究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 的孩子的智力有何种影响 意外的发现 :数据显示 ,出生顺序与被试在 瑞文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有显著相关
• 缘起 • 理论假设 • 设计与实施 • 结果 • 讨论 • 批评和后续研究 • 近期应用
• 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 抚育方式。
• 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 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
• 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
• 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 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
• 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 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 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
• 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 0.40,女孩为0.54)。
•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 儿遭受挫折,挫折使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 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
• Q:恐怖片,你是喜欢一个人看还是大家一 起看?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 1.利用和改进了默里的主题统觉测验, 形成了一套测定成就动机的技术
补充:经典研究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H.(1942).Psychodiagnostics: 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4=52.5] • NO.3 46[(100+100+20+10+0=230)
第五章 社会动机
(4)动机的挫折: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 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人类动机的基本特点
看书上P125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1. 2. 3. 4. 5. 6. 目标明确 适度风险 及时反馈 精力旺盛 责任感强 物以类聚
第四章 社会动机
1、麦克兰德认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有: (1)从宏观上看是社会文化因素 (2)在微观层面上,有个人的成长经 历、教育程度、个性特征
第四章 社会动机
2、杨国枢和余安邦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
参看教材P129-130
( 一 ) 麦 独 孤 的 本 能 论
构造本能
创造欲情感
第四章 社会动机
避害本能
好斗本能 拒绝本能 哺育本能 求偶本能 求新本能 服从本能 支配本能 合群本能 求食本能 收集本能
惧怕情感
愤怒情感 厌恶情感 母爱情感 妒忌情感 好奇情感 自卑情感 自负情感 怕孤独情感 食欲情感 占有欲情感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获得成功的取向 模式不同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会产生排斥作用
第四章 社会动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起作用,但 并非是简单的相加。 狄西 解谜游戏
无奖励 被试 有奖励 时间少 表明 奖励,削弱了内部动 机,加强了外部动机 时间多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需要的分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第五章社会动机本章要点1、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了解人类动机,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在人类的各种动机中,有些动机是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也有一些动机与生理内驱力没有直接联系。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
在很多时候,社会动机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比生物性动机更大。
3、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了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外在动机是相对于内在动机而言的。
当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时,他就是被外在动机驱使。
关系: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
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人们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一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4、在研究人类动机时,不少心理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理论,试图解释人类的动机体系。
麦独孤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学说。
在他看来,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
麦独孤的著作引发了人们探讨人类行为动机的兴趣。
但是,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
5、劳伦兹认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习性,攻击与食、性、逃跑一起构成动物的四种本能,在同类动物和异类动物之间都存在攻击,而且同类之间的攻击行为远远多于异类之间。
劳伦兹对心理学的最大影响是提出来关键期这个概念。
6、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性本能,二是自我保存本能。
在性问题上,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动机。
在他看来,人类的一些高尚行为也只不过是性冲动的一种升华。
社会动机
3、杨国枢和余安邦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
(1)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个体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和优秀标 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 取决于社会
(2)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个体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 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 取决于个体自己
(1)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
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维度
因素1:外向性 因素2:善良 因素3:行事风格 因素4:才干 因素5:情绪性 因素6:人际关系 因素7:处世态度
1 活跃 利他 严谨 决断 耐性 宽和 自信
小因素 2
合群 诚信 自制 坚韧 爽直 热情 淡泊
3 乐观 重感情 沉稳 机敏
1、外向性
人际交往中表现活跃、积极,擅长与人交往,容易与人沟 通,受人欢迎,乐观;或被动、拘束、不易接近,个人情绪 消极和低落。
(2)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
• 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个人自己来决定。
• 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由个人 自己来作主
• 成就行为效果如何往往由个人自己来评价,评 价标准也是由个人自己来制定的
• 从总体上来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内化程 度比较高,相应地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教强,即 追求成就本身是一种目的
★ 机敏:自信、敏锐的特点。工作投入、热情敢为、积极 灵活;或回避困难、遇事退缩
5、情绪性
情绪稳定性特点。急躁、冲动,对情绪不加掩饰和难以 控制;或情绪稳定、平和,情绪表达委婉和可控。
★ 耐性:做事和人际交往中的平和与坚毅。情绪稳定、 平和,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急躁、冲动、冒失、 容易发脾气和难以控制情绪
★ 爽直:情绪表达的特点。心直口快、急性子和对情绪 不加掩饰,或情绪表达委婉、含蓄
社会动机的重点种类
社会动机的重点种类
社会动机是由个体的社会性所引发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动机比起生理动机对个体具有更大的影响。
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简单地说、就是对成就的欲求。
成就,不仅包含较高的目标,而且包含切实的努力,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意志的锻炼、不断地学习等,因此,社会心理学有时又把成就动机解释为不断克服困难,力图实现既定的较高目标的心理状态。
2、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待对亲和动机进行了深人地研究。
他研究了像囚徒及修道士那样长期处于和他人隔绝的孤立状态的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发现其中记载着许多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和不安的心境。
由此他提出了“经历过不安的人会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这一假说。
3、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
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的领导者的愿望。
高权力动机者,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好争论。
第三章 社会性动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 自利归因偏差: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 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 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 部因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 将人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内控型”的人:即认为自己可 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 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 • 二是“外控型”的人:即感到自己无 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 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2、影响因素
• 个体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自我需要制抚养 的孩子,成年后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 个体所处的情境:在焦虑、恐惧情境下,亲近他 人的倾向更强。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出生顺序:长子(女)、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更强。
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1、定义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 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 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 个体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即认知失调会 导致紧张和不适,这种力量驱使个体去恢复 平衡。
认知失调论示例
• 认知失调状态
– “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矛盾
• 改变途径
– 改变或否定其一: “我不再吸烟”或“如果 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 – 降低重要性/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 一些影响”或“要少抽点烟” – 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 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
社会心理学04社会动机精选全文完整版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理论 ◆社会动机举例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特点(性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
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第二节 社会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
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
(2)安全需要。生理上的安全:免于恐惧、焦虑,免 受病毒侵害等。心理上的安全:工作有保障、收入稳 定、情感安适,对体制、秩序、法律的需要等。
构成一个优势等级序列。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
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 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 动行为的动力。即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满足于高层次的 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凸 现,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二、成就动机
1、定义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较好的成就,达到
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宏观:社会文化因素 ; (2)微观: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
特征等。
3、我国学者余安邦和杨国枢把成就动机分为社 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 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 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如父 母、师长、家庭、团体或其他重要他人)。
社会心理学(2-6)社会动机
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 感的倾向性; 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 情感的倾向性.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 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研究表明: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 因为对他们最富挑战性;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会回 避这项任务,因为他们将心态定位在如何避免失败,而要避免失败, 所以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2)班图拉的自我强化论
班图拉认为:行为通常是在没有直接外部强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有些活 动是靠预期的后果来维系的,但绝大多数活动是由自我强化来控制的.
基本要点: 第一,强化物完全由个体自身所掌握和支配,即当个体打算想要自我强化时, 随时随地都有强化物可以使用. 第二,强化的标准和依据是由个体自己确定的,以及行为表现的好坏是由自 己确定的。因为行为的评价取决于自我的判断,因此,是否继续一种行为也 完全是由自我决定的. 评价: 这一理论从个体自身的自主能动性来论述行为活动的强化因素,强调了个体 的认知在强化中所具有的作用,肯定了个体的自我控制和选择的能力,对强 化理论具有修正、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二、成就动机
(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
1.成就动机的含义
成就动机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默瑞(1938)在“成就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50年代,麦 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成 就动机》麦克兰德等人,1953)
定义: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二)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 1.喜欢难度较大且具挑战性的任务,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应变能力很强,抱负水平高,并可随着活动目标的实现或任务的完成 与否自行调节; 3.精力旺盛,采用新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具有冒险性与创造性; 4.对自己作出的决定高度负责任; 5.喜欢选择有能力的人合作共事,处理人事关系精明. 可概括为: 进取心强,不安现状; 工作主动,生活充实; 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独立思维,创造性强; 竞争意识,自信心强.
社会动机名词解释
社会动机名词解释
社会动机( 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动机推动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与他人交往,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性评价等,社会动机既可用来描述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可用来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
具体而言,社会动机对个体行为具有激发作用,它能引起并推动个体的活动;同时,社会动机对个体行为又具有维持和导向功能,使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坚持某项活动,并促进个体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实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协调。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一)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动机
3、动机的性质
(1)人是一个一体化、有组织的整体,动机 是完整的个人动机,而不是个人某一部分的; (2)总,但满足方 式可能因个人、文化而异; (4)复杂多样,个体的动机与行为绝非一一 对应,而是错综复杂的; (5)存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动机; (6)动态过程,连续不断、无休止; (7)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有动机。
四、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从两个纬度来区分动机的类型, 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纬度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纬度
五、成就动机理论
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达到既 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阿特金森
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 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 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技能多样性 任务完整性 任务意义
体验到工作的意义
自主性
体验到地对工作 结果的责任感
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 高质量的工作绩效 对工作高度满意感 低缺勤率和离职率
反馈
对工作活动实际 结果的了解
职工成长需求强度
4、需要、动机、行为三者关系
三者之间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述:
需要 心理 紧张 动机 行为 满足需要 紧张消除 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向社会需要的过渡
3、需要与生产 在整个需要与生产的新陈代谢系 统之中,消费作为中间环节,起着重 要的作用。
其一,消费是对生产者需要的满足 其二,消费是对生产和需要的生产
二、社会动机 1、动机(motivation) 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为的内 在力量。
动力 内在心理过程 动机的有意识性,是人与动物动机之区 别。人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但它是 意识活动的暂时压抑和调整,是意识活 动的另一种表现。
第四章社会动机
神经性厌食症
• 玛丽被确诊为患有神经性厌食症,患此症时,人的体重会 降到标准体重之下(显著地下降15%或更多),却仍认为 自己胖,并受到减肥的困扰。即使已经很消瘦了,还会继 续限制食物摄入。这种失调多见于青少年,90%为女性。
“狂食症”
• “狂食症”的标志是,反复过量进食,随后是补偿性呕 吐、使用泻药、禁食或进行过度锻炼。狂食症病人就像 酒鬼饮酒那样狂吃,有时也受狂饮暴食的朋友们的影响。 大多数狂食症患者是十八九岁或二十一二岁的女子。和 那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一样,他们都为食物所困扰 (喜欢甜食或高脂肪的食物),都害怕超重,而且都很 抑郁或焦虑。她们的这种抑郁和羞耻感在暴饮暴食期间 或之后最为强烈。约有一半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也表现 出了像狂食症那样的狂食——狂吐——抑郁的症状。但 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同,狂食症的标志是体重在标准范围 之内或之上波动,致使症状容易隐匿。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人类的主要动机 2、需求层次论 3、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批评
1、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
• 对食物、性和栖居场所的需要。 • 生理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 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饥饿时,人会怎样?
• 戴维· 曼德尔曾是前纳粹集中营的一名被关押者,他回忆了一对饥 饿的父子为一片面包而争斗的情景。20岁的儿子在父亲入睡时把 枕头下的面包偷走了,父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一遍又一遍 地追问他的儿子怎么能干这种事情。第二天,父亲死了。曼德尔 解释到:“饥饿带来的后果是难以形容的” • 科学家基斯及其同事请志愿者作了半饥饿的后果会是什么的实验, 从100多名基于道德原因而反对战争的志愿者中挑选了36名男性 参与实验。最初让他们吃只够维持最初体重的食物;后来的六个 月,在这个水平上再减去一半的食物。 • 结果:无精打采,漠无表情。体重迅速下降,最后逐渐稳定在最 初体重的75%左右,对心理的影响:受到食物的困扰,谈论食物, 做关于食物的白日梦,收集食谱…
社会动机
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导言: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动力,而动机(motive,或motivation)就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人类的动机有源于生理需要的生物性动机,更有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性动机。
在很多时候,社会动机对人类行为的作用要比生物性动机更大,而且,人们处理生理需要的方式也会受到社会动机的影响。
例如,为了维护尊严,人们可能宁愿挨饿,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
一、社会动机的含义(一)动机概念1、动机定义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概括。
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思是“趋向于”(to move)。
所有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他们的喜好和厌恶决定的。
2、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均衡作用(homeostasis):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机制。
(失衡——恢复平衡的需要)需求(need):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会导致个体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drive):一种驱动个体采取行动,去补足需求,恢复平衡的内在力量。
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是动机的生理基础,延伸到心理层面,描述人类心理上平衡、匮乏状态和心理上的内在动力。
诱因(incentive):就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在刺激。
本能(instinct):是个体天生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
(二)社会动机定义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这一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有些学者主张把它描写为“人的动机的社会的方面”。
(加腾义名,1987);有的学者则主张“人的动机以它的本性而言是社会性的,故动机也可称为社会动机”(朱智贤,1989)。
有的学者认为动机就是内驱力。
动机不同于内驱力:“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是社会化了的内驱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期望达到的行 为结果,并使得个体的行为具有方向性。 2)奖励与惩罚:可以通过预期而转化为行为 的内在奖励因素 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是动机产生的生理 基础。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刺激。
4、自我调节 它介于动机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之间,是连接内在需求、驱力 与外部目标、奖惩的桥梁。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期望、自我 效能、意志和反馈 1)期望 是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产生的对满足需要行为的途径、 后果等的预料或预期。 2)自我效能 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或任务的能力的判断。自我效 能越强,个体所确立的目标水平越高 3)意志 个体自己的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 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反馈 受控部分送回到控制中枢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5)行为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1903-1989),奥地利动 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 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 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 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 《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最美丽的城市维也纳的劳伦 兹,是世界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从大学时代 开始,劳伦兹便一直潜心于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并获 得了博士学位。尤其是在生理医学研究上的巨大贡献, 使他在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
是性本能,是指一切的感官的快乐,二是 自我保存本能。 “将每一种神经症状、每一个梦以及每一 类外显行为,皆归因于性” 把性本能称为性欲力,认为这些性能量在 人体内逐渐积累,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发泄 出来,从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原动力。
第三章:社会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原形,行为又是动 机的外显表现
-----有极多的显得可笑的行为方式, 其隐藏的动机却是明智而合理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动机研究概述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研究概述
一、动机研究 动机就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动机与内驱力是不同的。 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 动机带有社会内容,受个体社会生活经验和社 会生活条件调节; 内驱力是没有任何特定条件的。 “动机是社会化了的内驱力。”个体在社会生 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 社会动机
1、认知性内在动机
(1)一致性需要。 (2)分类需要。 (3)自主需要。 (4)目的论的动机。
2、情感性内在动机
(1)减少紧张的需要。 (2)自我防御的需要。 (3)自我维护的需要。 (4)认同的需要。
3、认知性社会动机
(1)归因的需要。 (2)客观化的需要。 (3)刺激的需要。 (4)功利性动机。
四、动机分类 一是生理性动机与心理性动机,二是:
(一)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了满 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引起: 一是好奇心,即对于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二是好胜心,即胜任工作、表现能力的欲望; 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求。 五种工作特性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 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 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 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 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 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 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 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 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 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 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 觉。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 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 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 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 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 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 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 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 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 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 事。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 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 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 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 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 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 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 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 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 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三、动机性质
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 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的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 3、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 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4、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 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 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 6、动机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7、并非所有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分为表现性和反应性行 为 8、不同性质的动机在支配和影响人的行为方面强度不同 9、动机具有更替性
4、情感性社会动机
(1)自我表达的需要。 (2)强化的需要。 (3)亲和需要。 (4)模仿的需要。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
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很多。在宏观层面上, 有社会文化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有个人 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
以得到更多的异性,有利于种族的生存适应, 同类之间的竞争可以使它们在空间上合理分布, 不会因为动物密度太高而耗尽食物。自然选择 对侵犯行为进行了改造。 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 对心理学的最大影响是提出了关键期这个概念。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 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对于人类来说儿童在某个 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只 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这个概念是从奥地利著名的动物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 发育过程中发现的“印刻现象”引入的,“印刻现象”是 指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生成的一种本 能的反应。如追随对象、偏爱对象、对象消失时发出悲鸣 等反应。印刻只有在小动物出生时一个短时期内反应,劳 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时间非常有 限,各有迥异,如小鸡印刻得关键期是生后10-16个小时; 小狗的关键期是生后的3-7周;小野鼠的关键期是睁开眼和 能听之后的10天。如果小猫在睁开眼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和 鼠一起生活,待成年后即使在饥饿状态下也不会吃鼠,小 羊生后十天内由人抚养,以后永远不合群。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心理学应该以本能、情绪情操和意志作为主要研
究对象。 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 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 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因此,各种本能都有相伴随 的情绪。(P155-156) 本能论意味着无论什么行为都可以用本能去解释,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理论的发展。
二、动机过程分析
1、平衡作用与驱力 平衡作用是指个体为了生存适应,在生理上生来 就有某种调节机制,能够自行运作,保持机体各 方面的平衡,以维持生命。如体温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当有机体处于偏离平衡状态时, 就有生理上的需求,造成紧张状态,产生一种促 使个体活动以适应恢复平衡的内在力量,这种力 量就是内驱力。 不平衡既指不足、匮乏,也指过剩。 驱力已经有了方向性、力量、强烈的情绪体验, 但它只是一种内部唤醒状态,不足以产生行为动 机。
1935年,他提出,引起有机体定型化行为
的刺激信号,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也来 自其同种成员的结构特征或定型化行为。 他称后者为社会释放物,这种释放物能激 活另一种个体内在的本能释放机制。雄性 啄木鸟的黑色触须。
攻击与食、性、逃跑一起构成动物的四种本能。
攻击本能具有积极的功能:通过攻击,强者可
(一)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 详细说明了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在 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也说明,这些需 要不能放在基本需要层次之中。
(二)需要层次论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 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 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 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 努力的内在动力。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于高层次的 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果低层次需要能够长 期得到满足,它们对行为就不再有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