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关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而需要紧急救护的特点,且对陌生环境及对疾病本身的体验,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俱、愤怒等心理障碍[1]而需要心理治疗[2]。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急诊;心理辅导;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120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外伤、腹痛、骨折等,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

1.2急诊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

①急切与紧张:急诊患者因突发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着缓解病症、解除痛苦的急切心理来就诊。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手足无措,感到无助。②焦虑与恐俱: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发展迅速和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往往使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过分的恐惧使其失去心理平衡,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急诊室的陌生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等都无意识中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③情绪易激动:多见于家庭矛盾、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自杀等患者。表现为情绪反常、乱吼乱叫、不配合治疗、不让做检查、拔掉输液针头、拔掉氧气鼻导管等。病情复杂,需要作相应检查和会诊,患者就会认为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结果病人身心舒适。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 人生中最不愉快的事情,莫过于接受病痛的煎熬。而癌症病人尚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理反应取决于个体对人生的态度,平时对疾病和挫折的认识和评价。有些人对治疗的适应和进入病员角色都比较快,这类病人一般都通情达理,生性乐观,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规律。他们遇事镇定,能理智地对待疾病,满怀信心地同疾病斗争,从而康复较快或超过预期的生存期。有些人则比较悲观,遇事慌张、忧郁、孤僻,一听到自己患癌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脚冰凉、两脚站立不稳,心理的天平严重失衡,机体抵抗力下降,从此一蹶不振。这些不同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疾病的预后。临床上,消极悲观的癌症病人治疗效果差,药物副作用高,并能加速疾病的恶化,预后不佳,而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治疗充满信心,平时注意气功、体育锻炼者,预后佳,三年、五年以上生存率高。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曾对1981年度住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通过粗略的分类,总共91名病例中,精神一直处于乐观状态的41例,其中5例(14%)治愈(肿瘤完全切除、甲胎球降至正常),13例(38.1%)好转,10例(28.4%)稳定;而处于忧虑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组57例中,仅8例(14%)好转,12例(21%)稳定。 一、焦虑和恐惧

焦虑是癌症病人在预期可能发生不良后果时出现的一种 复杂的情绪反应,严重的焦虑可发展为恐惧。恐惧,可以知道也可以确定其对象,如恐癌,恐惧手术,恐惧死亡。而焦虑是一种担心和害怕,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可以没有确定的对象。比如早期肿瘤病人感觉到自身种种不适,尚未做出检查诊断,也不一定考虑到要患癌,但有一种罹患大病的预兆。 焦虑和恐惧也可发生在没有危险或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时。如良性肿瘤病人或疾病恢复期癌症病人的无根据焦虑、夸大的恐惧,在行为上表现为神经过于敏感。通常,癌症病人因生活、工作而忧虑,至于忧虑什幺,有时他们自己也讲不清,因此医护人员常常需要耐心细致地寻找病人焦虑的心理根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 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由于对癌症缺乏早崩诊断和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所以一旦发现并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很高。目前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已经接近国外的最高水平。再加上平时看到癌症的严重症状,如剧烈的疼痛等,可造成人们恐癌、畏癌的不正常心理。 个体的人格特征、过去的生活经验及目前身体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对焦虑和恐惧的忍受力。患癌后人的防卫能力很差,那怕是日常琐事也会引起严重的不安。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急诊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均为61例。给予实验组研究对象常规护理,而对照组予以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 <0.05)。结论针对急诊患者,予以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其抑郁、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缓解其心理问题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几率。 标签: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筆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旨在研究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现将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22例,男女比例为72:50;年龄在22~76岁,其平均年龄约(40±5.03)岁;病程在0.5~24h,其平均病程约(6±0.12)h。其中,有58例患者为外伤,31例患者为急腹症,18例患者为中毒,15例患者为其他类型急诊患者。将12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均有61例,且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外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外伤类患者,其身体均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和伤害,加之伤口疼痛与出血,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患者伤口,予以快速止血和包扎。为了避免患者直视自身伤口,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以此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和疼痛感,从而提升患者配合度。②急腹症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机体患上急腹症类疾病后,其心理上会形成巨大恐慌,剧烈的疼痛感使之产生濒死感,因此在情绪方面的波动较大。这类型患者极易被激怒,在态度方面也会发生转变,不仅语生硬,而且动作粗暴。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护理,防止其生命活动终止,使之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针对患者家属,还需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之知晓确诊之前禁止使用止疼类药物,以防具体病情被掩盖,不利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以及在支持,使之形成治愈信心,从而提升治疗疗效。③中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毒类患者可有分成两组,即自服毒和误服毒。?訩自服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服毒类患者均有轻生的念头,引发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心理状态大多较为狭隘,觉得自杀是解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对于抢救工作也保持消极态度。针对这类型患者,在予以及时抢救的同

急诊护理工作计划

急诊护理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急诊护理工作计划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急诊护理工作计划(一) 一、要不断加强急诊护理站的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1、加深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意识,定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业务目标训练,培养急诊专业合格的护理人员。 2、不断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人员的法律意识。 3、推进各项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重点抓好三基训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 1、纯熟把握常见病情的判断及抢救流程及护理要点,施行定期考核。 2、纯熟把握心肺复苏术的抢救技能。 3、纯熟伤口的处理和包扎止血技术及伤员的心理护理。 4、纯熟急救时的催吐、灌肠、注射、给氧及体位一系列操作技术及病情监测等专业技能,要求准确及时到位。 三、严格抢救室、处置室的管理,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机遇 1、纯熟把握各种仪器的运用并保证其性能良好,随时备用。

2、各类抢救药品、器械由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定期消毒、维护药品基数与卡相符,严格急救药箱管理,保证院外急救的正常运用。 3、各类急救药品运用后及时清理、补充、记录,保持整齐清洁。 四、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标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及整体护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护理程序,以增进或恢复病人的健康为目标开展整体护理,从生理上、心理上、生活上关怀体贴病人,推行人性化服务。 3、严格执行十二项核心制度 4、加强废旧一次性物品的妥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急诊护理工作计划(二)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适应医疗、护理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护理部的计划目标,充分调动科室的积极性、创造性,认真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强化科学管理,护理人员人材培养,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拟定今年的护理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以病人的要求为工作起点,以病人满意度为工作终点,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护理工作。 二、具体目标 1、病人对护理工作和服务态度满意度90%。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 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X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得惊慌和不安。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共同的心理愿望是迫切希望得到认真细致的检查及准确度诊断,希望看病后药到病

皮肤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皮肤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皮肤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针对皮肤科的特点,对门诊120例皮肤性病(80例皮肤病,40例性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解除了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了治病和防病意识。结论心理干预是对皮肤科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 标签:皮肤科;心理特点;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移,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皮肤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因皮肤病种类繁杂,且都是发于内而形于外,和机体内部脏器在功能上常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特别是有些病变广泛而又严重的皮肤病,病程慢而目前尚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造成患者康复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心理上的压抑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 1皮肤科患者心理特点 1.1自卑、恐惧皮肤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发生在颜面部或暴露在体表的皮肤病,如白癜风病,表现为皮肤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虽然不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但由于影响美观,使患者的形象受损,给患者的社会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心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天疱疮、硬皮病等患者由于病程长和长期激素的应用,导致患者色素沉着,造成满月脸、水牛背等,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使患者羞于与人交往,因害怕传染给家人和遗传给下一代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1.2抑郁、烦躁如银屑病患者由于皮疹呈多种形态,鳞屑厚积,头发呈束状,造成患者自我形象紊乱,因病情反复和长期的疾病折磨,造成患者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由于患者对疾病过程不了解、治疗方案不清楚以及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产生郁闷、烦躁。 1.3羞怯、懊悔多见于性病患者,其大都因不健康性生活而感染发病,对自己的病情难以启齿,羞于就医,害怕无法治愈及病情反复、担心被发现以及传染给家人和担心费用过高等等,其来自社会、家庭及疾病本身等各方面的因素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在心理上表现为恐惧、懊悔。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以文雅的举止、娴熟的操作技术来取得患者的信赖,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和理解患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痛苦;针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病种类型最多的部门。大部分门诊患者都处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恐惧.紧张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确诊,达到最佳治疗。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诊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针对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找对策。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来就诊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惊慌,急躁,易怒。希望医务人员最好的,技术过硬,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1.2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表现为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这个现实,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初诊患者对医院的环境陌生,患者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大,科室和专业又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2 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患者交谈时要正视患者,专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让其感觉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绝不能敷衍患者及恐下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一个称职的医护人员,常常要做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这句话常记心中。同时在做病情介绍时尽量不要用医术语,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重视患者的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就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摘要】不同的性格、病情和治疗过程,使癌症患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增强生理机能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超前预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护理语言积极施护。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特征;心理护理;语言 1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怀疑否认期 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乳腺癌,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上的错误。 1.2愤怒发泄期 否认之后,患者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癌症的诊断,病人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还会认为所有人都对他不起,委屈了他。同进以怕周围人遗弃他。表现这些心理行为的如:大声喧哗,百般报怒,愤愤不平,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病人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1.3悲伤抑郁期 当病人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已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用药难受,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1.4情感升华期 也有许多癌症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就是升华,升华为积极的心理防范反应,病人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病人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但心理平衡,而且身体状态也会随心理状态的改变朝好的方面发展。 2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癌症患者的护理,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除创造安静、舒适、良好的修养治疗环境和提高病人同病魔作斗争的积极性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情况,要了解病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把关心病人,对病人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都就在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熟悉病人的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3T10:35:39.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常易被忽视的问题。 李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41-01 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常易被忽视的问题。顾名思义,“急诊”一词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急感。有些人认为,对急诊患者,只需施行先进、有效的救治措施,不需要心理护理,况且在紧急关头,也没有时间、精力搞心理护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质、职业素养、救治水平都可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心理护理的成败。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急诊时的护患交往不同于平常,患者没有机会充分了解护士以及修正或改变对护士的最初印象。因此,能否使患者建立起对护士的信赖,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源于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 1.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能体恤和宽待病人。如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应耐心抚慰患者,直至解除其心理症结。 2.能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善于以静制怒。对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某些丧失理智的行为,护士应能理解,并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耐心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地面对现实。 3.讲究文明礼貌,能注重从仪表、举止、神态、语调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如对老年患者施以尊称和扶助,对丧失生活勇气的青年患者予以特别关注等等。 4.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动作都是保证护士参加急诊抢救时能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的必备条件,是消除病人负性情绪的一剂良方。如护士能根据经验,主动针对病人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做工作,可以优化患者对护士的“第一印象”。 (二)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在急诊情境下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询问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主要依据源于护士的观察。 1.掌握一般情况。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若掌握某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是由于职业因素导致高焦虑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置。 2.家庭背景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经济收入,与家庭成员的差系及亲属对患者的态度等等。如某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态度所左右,就应首先做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情绪。 3.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有无急诊经历,此次发病的超因,严重程度及预后等。若患者平素体健,此次虽因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入院,但因其自觉症状不明显而麻痹大意时,护士应主动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防止病人因疏忽而发生意外。 4.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都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护士应既不被因耐受力差而被夸张了的负性情绪所迷惑,也不忽视由于患者自控能力强而遮掩了的心理反应。 5.综合分析,寻找症结。通过以上几点,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整体归纳,综合分析,才能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应防止凭“先入为主”的印象,对患者心理主观臆断。如不能因某个女患者形体娇小而怀疑其主诉的真实性,不能凭衣着打扮判断个体的心理素质;不能歧视自杀生还者等。 (三)实施心理护理的几个原则 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有时一个护士要同时面对几个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患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注意: 1.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的问题。如心绞痛时出现的高焦虑一般要比肾绞痛引起的心理反应严重得多。 2.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其心理障碍。如同样得了急腹症,老年患者多担心危及生命,青年患者多担心落下残疾,影响日后的生活。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方可取得良效。 3.主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作出恰当的解释或预告,帮助患者建立必要的心理准备。如告知心绞痛患者用硝酸甘油片后可能出现头痛,待头痛发生后,病人不仅不会生疑,反而会增加对护士的信任,获得安全感。 4.场合允许时,可在对患者实施救护措施的同时予以开导和劝慰。如既往健康者得了急病,有的已感心理压力很大,再接受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检查、治疗,容易产生恐惧和顾虑。护士若能一边行操作准备,一边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意义,便可得到病人积极、主动的合作。 5.时常与患者“心理换位”,设想并防止患者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如亲人突然亡故的刺激可使一个健康者晕厥倒地、卧床不起,成为急诊患者。故在通知猝死者亲属时,应注意策略,使其有一个逐步认可事实的心理准备过程,建立起较好的心理应付机制。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摘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关键词】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

得惊慌和不安。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共同的心理愿望是迫切希望得到认真细致的检查及准确度诊断,希望看病后药到病除,花最少的钱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一旦检查内容多、时间长,就会产生焦虑情绪。13抑郁主要是久治不愈、经济条件差不能够入院治疗的患者。由于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身心痛苦、对治疗丧失了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主要表现是淡漠、寡言少语、愁容满面、不愿与人交谈。2门诊患者心理因素改变的对策21加强健康指导和防病治病宣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门诊患者一进医院就能主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并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些顾虑合理解决,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因此我们门诊工作优化对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了辨证施护、辨证施养、辨证施膳,定期进行门诊患者健康讲座,体现了中医健康保健的创新之路。22以人为本,取得患者的信任门诊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和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修养

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八讲病人心理 一、病人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病人的概念 “病人”过去常指一个患有病痛的人,即病人是忍受疾病痛苦的人。现在我们视“病人”为寻求医疗或正处医疗之中的人,因而,现行的医院统计方法无形中体现了医学社会学的观点,即广义的病人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二)病人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病人的权利 病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有其一定的心理要求,被社会所认可就成为他们的权利,这是维持病人社会利益的标志。病人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社会给予病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病人担负一定的社会义务。病人的义务主要有;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三)病人求医、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 1.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因素。 2.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病人是否遵从医嘱常常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后果。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范围为19~72%。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⑴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职业、婚姻状况、种族和宗教信仰等。 ⑵所患疾病的特点:包括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⑶治疗计划的特点:用药方式、所要求行为改变的程度、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及费用。 ⑷医患关系的特点:包括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与满意程度、对医务人员的一般态度,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情况等。 ⑸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如病人对治疗效果的看法、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经验、智力以及家庭的影响等。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1.角色行为缺如 指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个体可能怀疑医生的诊断,忽视自己患病的严重程度。角色行为缺如者不易与医护人员

急诊护理安全措施

急诊抢救护理工作安全措施 1.接诊: (1)如患者自行来院,急诊护士迅速安排诊床,报告值班医师。(2)如为120所接病人,应在救护车停稳后打开后车门,将平车推至后车门处,平稳搬运病人。如为外伤病人一定要注意避免二次伤害。 2.测生命体征,对病人的神志、瞳孔、面色、皮肤等情况进行评估。 3.协助病人取合理体位,建立静脉通路。 4.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处理,如吸氧、吸痰、心电图、心电监护、外伤包扎等。 5.护送病人完成各种辅助检查,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生异常情况紧急处理。 6.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如有创通气、各类插管、引流管,有精神、神志障碍,治疗不配合等。 7. 密切观察约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必要时进行调整,做好约束处皮肤护理,防止由于血运不畅,造成的肿胀、青紫、破溃等损伤。 8.依照病情诊断,配合医生做好进一步抢救工作,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9.病人物品交家属或相关人员保管,如无家属,由两人核对签字后交主任护士长保管。 10.需住院者,护送病人至病房,与值班护士认真交接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现输液体及所用药品情况,并签字。 11.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2.护士的操作应紧张有序、忙而不乱,让患者感到安全。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安抚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13.做好抢救设备、物品、药品的整理、清洁、消毒、补充,使之达到完好备用状态。进行空气、地面的终末消毒处理,为下一次抢救做好准备。 14.认真书写护理抢救记录。 急诊输液护理工作安全措施 1.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及家属,耐心细致解答各种问题,让病人及家属有安全感。 2.按照医嘱认真核对输液药物种类、剂量、次数,并在液瓶上标记病人姓名、所输药物名称、剂量、同时要做好输液的各项登记工作。 3.输液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及无菌技术规程。 4.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及病人主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输液及换液时要反复核对病人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滴速,切实做好三查七对。

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

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 发表时间:2016-04-25T10:48:45.6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作者:包琼芬[导读]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室为与患者的第一接触者,代表着整个医院的综合实力,也是医院的“脸面”。包琼芬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655000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患者心理特点,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87例本门诊接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47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焦虑、就医依从率及门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8.114.13,优于对照组43.20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就医依从率95.7%,优于对照组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34例(72.3%),一般10例(21.3%),不满意3例(6.4),优于对照组满意9例(22.5%),一般14例(35.0%),不满意17例(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门诊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焦虑,提升就医依从性,提高患者诊疗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患者;心理护理;诊疗 门诊室为与患者的第一接触者,代表着整个医院的综合实力,也是医院的“脸面”。患者在进入到门诊室时,因对自身身体状况发生原因与其严重程度的不了解,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焦虑等问题。本门诊将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予以心理干预,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门诊接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87例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7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29.4±2.2)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147例,女性23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7.3±3.1)岁。 1.2 接待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门诊常规接待与护理;观察组加以心理护理:热情接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性护患关系,了解患者需求,引导患者入诊治疗;了解患者病情,对于因病情心理有一定压力与焦虑情绪的患者,积极沟通,耐心疏导,帮助患者放松心情,以正面的心态面对诊疗;引导患者进入诊疗室后,主动介绍医生,接近医患距离,简要说明患者基本情况,消除患者顾虑。 1.3 评价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疗效果(本次研究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结果以及就医依从率)本次研究中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统计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焦虑程度,量表分值为:1~4分;共20个项目,50分以下为正常,50分<轻度焦虑<59分;60分<中度焦虑<69分;70分以上则为重度焦虑。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诊疗工作的满意度(本次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问卷由医院自行拟制,共设三个选项: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9.0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 2 结果 2.1 87例患者焦虑评分与就医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8.11 4.13,优于对照组43.20 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就医依从率95.7%,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多表现为:①焦虑、恐惧心理。患者患病后,受病痛折磨,心情烦闷,多会有焦虑心理,而对医院的陌生感,以及对病情病况的不确定,衍生出恐惧心理[1];②疑虑、不信任心理。医患关系的恶化,让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变低,好感度变差,同时部分患者会对医生的能力有所怀疑,不利于患者良好就医[2];③消费心理。现代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回注重身体的健康,对于看病治病也“舍得花钱”,但也使得患者对就医费用产生怀疑,担心“被宰”。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常规 ⒈热情接待病人,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或重症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入院(科)宣教。 ⒉及时评估: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⒊急救护理措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视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滴速),吸氧(视病情调整用氧流量),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暖,做好各种标本采集,协助相应检查,必要时行积极术前准备等 ⒋卧位与安全 ⑴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病人应及时吸出口鼻及气管内分泌物,予以氧气吸入。 ⑶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舌后缀。 ⑷高热、昏迷、谵妄、烦躁不安、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加用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防止坠床,确保病人安全。 ⑸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置备用状态。 ⒌严密观察病情:专人护理,对病人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血情况、SpO2、CVP、末梢循环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动态观察;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抢救,做好护理记录。 ⒍遵医嘱给药,实行口头医嘱时,需复述无误方可使用。 ⒎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脱落、扭曲、堵塞;

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⒏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⒐视病情予以饮食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满足机体对营养的基本需求;禁食病人可予以外周静脉营养。 ⒑基础护理 ⑴做好三短九洁、五到床头(三短:头发、胡须、指甲短;九洁:头发、眼、身、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清洁;五到床头:医、护、饭、药、水到病人床头)。 ⑵晨、晚间护理每日2次;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气管切开护理每日2次;注意眼的保护。 ⑶保持肢体功能,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或协助主动活动。 ⑷做好呼吸咳嗽训练,每2h协助病员翻身、拍背、指导作深呼吸,以助分泌物排出。 ⑸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⒒心理护理:及时巡视、关心病人,据情作好与家属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信任、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⒉评估GLS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了解昏迷程度,发现变化立即报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了解病人心理特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情绪,对提高诊疗效果、减少病人痛苦、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患者康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门诊病人尚未完全进入“病人”角色,往往存在“急躁、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故对门诊病人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从事门诊护理工作的体会。 1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1.1门诊病人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会有一定的陌生复杂心理,病人来到医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来院就诊者希望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的诊治。需要更多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除了就诊时的焦虑心理还往往表现为抗拒与依赖赖的用药心理。由于受到“病弱需进补”理论的影响,病患常常要求医生开些含有人参等补气养血成分的药物,对

患者中最多见的这种盲目求补的依赖用药心理,医护人员要指出其危害性,必要时可做适宜的行为阻断。 1.3大多数门诊就诊病人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 2 门诊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门诊护士需要积极主动的观察病情,寻查病因,实施治疗,了解思想,接受建议,征询需求。然而,门诊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对病人的外部心理观察是我们门诊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理,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制定下列措施: 2.1挂号室及住院处是门诊的窗口,我们要热情相接,礼貌相待,在其挂号、候诊、就诊、治疗、划价、收费、取药等过程中,用我们的言行去赢得真诚的信任和融洽的感情,做到认真解答病人就诊时的置疑,对老人、儿童、残疾、文盲、农村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解决他们就诊时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 2.2治疗室是一般实施治疗的地方,我们应“细”字当头,认真“三查七对”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利用墙报、板报等宣传手段介绍有关卫生预防常识,使患者能在心理上感到主动的配合及自我保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应多给予疏导,注意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300例慢性病老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并分析心理护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措施,心理情况均得到了改善,其对医疗人员也充满了信任,可以在治疗中给予配合。结论:在给老年人护理时把握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使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老年患者;心理变化;护理 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必需根据其心理学上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会表现出不良心理,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且老年慢性患者的疾病多为终身性,治疗时间长,多会出现复发。故临床治疗时应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笔者临床中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共收治老年患者300例。临床病例尤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梗塞等患者居多。男128例(42.6%),女172例(57.4%);年龄70~82岁,平均70.24岁。针对此阶段老年患者笔者进行了心理特点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方案,有效的减轻老年患者在诊疗期间经常出现的焦虑、抑郁、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在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利用护理、治疗的一切机会,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以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性格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指导。 2 结果 300 例老年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耐心护理,均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3.1.1 脑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这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