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op.31 no.2第一乐章》演奏技巧
◎ 器乐演奏实践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3期 总第548期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OP.31 No.2第一乐章》演奏技巧
刘映辰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生创作体裁极为广泛。尤其是钢琴方面的创作,其中著名的《暴风雨》 是贝多芬的第十七首钢琴奏鸣曲。这篇论文对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描述,主要从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目 的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奏鸣曲。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参考文献] [1] 阎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 院学报),2009,02:188-193. [2] 张燕.贝多芬“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157-163. [3] 李琴.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作品风格与演奏分析[J].黄河之 声,2011,08:44-45. [4] 孙绍强,赵颖,陈琳.浅谈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 现手法[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166. [5] 朱敬文.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赏析[J].当代音乐,2015,03:127-128.
音乐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
X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View 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Piano Sonata Storm总计:毕业设计(论文)13页表格:0个插图:9幅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音乐学专业[摘要]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贝多芬的一首著名作品,作于1802年,表达了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和勇气。
本文从《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出发,探讨其在曲式、和声、主题发展等创作方面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乐曲在速度、力度层次、踏板运用等演奏方面的处理发表个人的见解,使演奏者深入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演奏的细节处理。
[关键词]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演奏View 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Piano Sonata StormMusicology MajorAbstract: The piano sonata Storm is one of Beethoven’s most famous works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year of 1802. It expresses his high spirit and great courage to fight against fate. This essay is to discus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form, concord, theme and some other cre ation by analyzing it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then put forward self view on skills of speed, l evels of strength, and the use of the pedal that i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so that the performer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to better deal with performing detail.Keywords: piano; sonata; storm; performance目录前言 (1)1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1)1.1作者简介 (1)1.2《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2)2 《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 (2)2.1独特的结构布局 (2)2.1.1 大规模的展开部 (2)2.1.2 具有独立意义的尾声 (2)2.1.3 伸缩自如的连接部 (3)2.1.4 主题个性化、音乐一体化 (3)2.2戏剧化的主题形象 (3)2.3和声特色 (4)2.3.1独特的主题和声 (4)2.3.2和声语言的简洁性与和声手法的多样性 (5)2.4织体特色 (5)2.5 具有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 (6)3 《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处理 (6)3.1整体的演奏处理 (6)3.1.1 触键技巧 (6)3.1.2夸张的力度对比 (7)3.1.3 细腻的踏板运用 (9)3.2 各部分的演奏处理 (9)3.2.1呈示部的演奏处理 (9)3.2.2 展开部的演奏处理 (10)3.2.3 再现部的演奏处理 (10)3.2.4 尾声的演奏处理 (12)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前言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传世之作。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技法分析
如上所示,力量自开始的pp—p—cresc—sf—p,这连串的强弱变动很好地营造了浓郁的音乐特色。
自21节起,左手主旋律搭配右手的连音。
高低声部交互诉求传达出内心的矛盾以及紧张情绪。
于主体瞬即改变处,则相对从容处理。
55小节和弦的演绎诉求力量内涵。
69小节的八分音符经过音则诉求更为激烈。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前奏演绎期间更应当具有欢快性、清晰,同时切实依据乐谱内的拍点以及断句等展开。
第二小节后左右手并行落起,第一小节拍点为强弱,而第二小节内的左手弱拍引入了突强,诉求连续的手法予以演绎,第一至第二音为连奏形式。
断句内诉求断奏,从而呈现出爽朗以及干脆的内涵。
二、音色与触键第一乐章为4/4拍子的d小调奏鸣曲式。
这也引起了深刻的激动,深入、精髓地传达出情感的挣扎以及坚毅激昂的矛盾问题。
这一乐章强调暴风雨为核心一以贯之。
呈示部核心主体即为音乐核心,在表达方面相对激烈但也不失自然流露,在一个简短的乐句中实现了三类不一的演奏速率,并且随着表演速率的变化,各个力量自由发展,暗示出暴风雨随即到来的情境同时逐步深入发展,切实提高了主题的戏剧内涵,同时也是该作品的高潮部分,再现部则为高潮以后存在的主题戏剧性发展,拓展了抒情化主题,引入了简单同时增加紧张感的方式把整个作品推入暴风雨内。
末尾的低声部运行则为该作品带来了更多的不安以及紧张内涵,给人以遐想空间,整个作品围绕相对快的两个和弦完结,其静谧内好似存在更多的风暴前夕的宁静。
纵观整个的西方键盘乐器的发展史,前后包含了管风琴至羽管键琴再到现代钢琴等一系列过程,触键机制也奠定了包括非联奏以及连奏等各个形式的演绎手法。
Op.31 No.2之中,兼具多样性技术基础的音乐情境,很好地表现出了创作者的内心诉求。
而这也同时要求其右手可以娴熟地实现落下、衔接以及提高的二音连线机制,能够较好地呈现持续下行的八分音符。
但是左手的主要处理机制则同右手有着鲜明的差异,要求可以融入更多的断奏弹奏等时有存在的音程等。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张雯亭(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暴风雨奏鸣曲》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且具有深刻的情感哲思,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辉。
本文就《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解析,以贝多芬生平背景作为切入点,从其音乐创作风格心路历程进行分析,着重论述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使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加完整地再现贝多芬的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贝多芬简介1770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这座莱茵河畔的城市。
贝多芬很早时便表现出音乐上的才华,他的父亲是当地宫廷的一位乐手,父亲的酗酒粗暴,家庭的贫困,塑造出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品格。
贝多芬深受启蒙运动影响,倡导自由平等,音乐多以描写英雄人物和对命运的斗争为主,创作出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不朽佳作。
19世纪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巴罗夫曾经说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史上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这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全书”。
[1]晚年的贝多芬的作品中包含着对人类、宇宙、自然与和谐的思考,包含着人类终极问题的哲思。
他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纪元。
他的一系列革新举动使音乐不断涌动向前发展。
二、《暴风雨奏鸣曲》创作背景《d小调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其后贝多芬将它命名为《暴风雨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充满奇异灰暗的色彩基调,极富戏剧性斗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
《暴风雨奏鸣曲》创作之时,正是贝多芬饱受病痛摧残的时期。
他的耳疾不断加重,生活中也遇到许多困难,处于精神危机严重的时刻,甚至写下了遗嘱,想与世长辞。
作品《暴风雨》正是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创作完成的。
贝多芬没有被病魔打倒,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
暴风雨第一乐章速度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速度分析《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d 小调,4/4 拍,是快板与广板(Allegro与Largo)相互对立的奏鸣曲式,全曲速度变化丰富,从总体的曲式结构呈三部性原则: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呈示部(1-93)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主部(1-21)主题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是一个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
在这个乐段中,不但有性格迥异的三种材料的强烈对比,还有三种速度的对比。
作曲家一个乐句中综合运用宽广的广板、跳跃的快板、抒情的柔板,使得音乐具有极大的张力。
全曲以广板(Largo)的属6和弦为引子,庄重徐缓的琶音将音乐引出,导入第3小节的主和弦,有一种安静、神秘且梦幻的感觉。
第2小节的延长音记号后,作曲家随即标上快板(Allegro)的速度记号,右手旋律由两个音一组的若干连线构成,上行与下行的交替造成了紧张不安的情绪,与左手双音相结合。
如同暴风雨即将来临。
第6小节作曲家运用柔板(Adagio),将在sf上k64和弦突弱到属和弦上,进行半终止。
第7小节转调至平行大调F大调,同样以慢板(Largo)与快板(Allegro)的对比,将属6和弦与营造暴风雨前紧张氛围的旋律呈现。
副部的主题从第41小节开始出现,与呈示部主题相比,这一部分并不具有过分强烈的情绪和速度的对比,其速度相对比较稳定与统一。
副主题在a小调上呈现,后半部分由于加入 cresc和 sf的力度变化,使得情绪得到渲染,体现出作曲家激动不安的心境。
展开部(97-146)是对之前的音乐进行延伸和发展,戏剧性更加强烈。
作为整个作品的矛盾冲突的部分,展开部分为导入、中心与准备句三个部分,呈示部的中心材料在这里重新展开。
展开部与呈示部的音乐手法基本一致,这也是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统一性、主体性的手法体现。
作曲家在第97小节以广板(Largo)的速度扩大引子再现开始展开,运用一连串快速跑动的琶音,在pp上营造出安宁的感觉。
6小节短暂的柔美之后,力度突然为 ff,速度也瞬间转变为快板(Allegro),右手一连串强奏的三连音与快板相结合,使安静的情绪突然进入到沉重的发泄,情感逐渐高涨。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摘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创作于1802年,是一首具有强烈对比的奏鸣曲。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入手,对作品的音乐性格、和声、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曲式分析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31,nr.2)第一乐章的整体结构性质为典型的奏鸣曲式。
大致结构图式如下:一、呈示部(第1-48小节)这个呈示部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尤其注意的是,这部奏鸣曲为了表达强烈的戏剧性而突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一些形式。
主部(第1-21小节)主部主题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是一个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
在这个乐段中,不但有性格迥异的三种材料的强烈对比,还有三种速度的对比,并且有展开、有高潮。
在短短的21小节的篇幅中,包容着有如管弦乐演奏的宏大气势(见例1)。
第一句以Largo的属和弦开始,两小节后,用Allegro的速度如暴风雨般的急骤进行,最终换以Adagio的速度半终止。
其中主和弦虽然出现过两次,但都是用在经过的和弦公式化进行中,并且速度非常快,没有稳定感。
第二句从平行大调(F大调)上开始,音程从三度小跳扩展到七度大跳,并伴有连续的减七和弦进行。
音乐的紧张度一步步提升,最终在主调的K上形成高潮(第13小节)。
随后,将音乐继续扩展至第21小节,终于出现了强拍上稳定的主和弦,形成完全终止。
在主部中,有三个性格迥异的材料:① a材料:第1—2小节分解和弦织体,“疑问型动机”,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② b材料:第2小节第四拍开始,急骤的等分性八分音符,“暴风雨织体”。
③ c材料:第6小节回音式的合唱式织体,“祈祷动机”。
连接部(第21-41小节)这个奏鸣曲的主部和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表现为调性不稳定,且具有极大的紧张感。
相反,连接部却用了稳定的、平衡的写法。
主要表现如下:(1)和声节奏拉长。
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当代音乐2017年第16期MODERN MUSIC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王安军[摘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形式比较独特,主部的陈述不同寻常,建立在速度变换的广板与快板的交替对比陈述上,第一次陈述在d小调上,第二次陈述就到了 F大调上。
副部包含了三个紧密相连的段落,第一段快板部分建立在低音E和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上;第二段由两个乐句组成,其一在a小调终止,其二离调至C大调;第三段从a小调的属音持续开始,具有结束的性质。
在展开部,首先是开始的动机出现了三次,第一次D大调的六和弦,第二次是升B音上的减七和弦,第三次是升F大调的四六和弦。
其次是升f小调的快板部分,通过模进式段落逐渐引导向d小调的属和弦。
再现部与呈示部一样由广板部分和快板部分交替开始,接着插入了精妙的宣叙调性质的乐句,然后即是副部,再现部的副部与呈示部的副部区别不大。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细部详析[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16-0068-06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呈示部正主题的调性为d小调,副部主题的调性为a小调;展开部中心的调性为f#小调;再现部为变化再现,调性为d小调,具体分析如下。
【图例】―、呈示部分析呈示部正主题分析:呈示部正主题(第1-21小节)有两个不等长乐句组成。
第1乐句(第1小节-第6小节)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
[收稿日期]2017-06-17[作者简介]王安军(1974—),男,河南安阳人,硕士,中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郑州450005)王安军: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谱例2】其中,第1-第2小节是头,由d小调的属六和弦构成,用广板的速度Largo(每分钟约46拍)演奏;第3-第5小节是身,由d小调的除ii级和vii级外的各级和弦构成,其 中包含一个完全终止式巩固d小调的调性,由快板的速度 Allegro(每分钟约132拍)演奏,速度较快,和声变换频 繁,好像暴风骤雨一般;第6小节是尾,由d小调i级的四六和弦与V和弦构成,半终止于V,由柔板的速度Adagio (每分钟约56拍)演奏,如骤雨初歇,酝酿着又一次暴风 雨的来临。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情感与技术的融通,本文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理解。
关键词:贝多芬;Op.31 No.2;曲体分析;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是完成于1802年,它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于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那深刻的、不幸的戏剧性和那民间歌曲的纯真哀伤,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创作风格。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
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肉体与精神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暴风雨》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躁、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所亲题。
众所周知,当贝多芬的弟子辛德勒探询贝多芬有关奏鸣曲Op.31 No.2和Op.57音乐形象内容时,贝多芬回答道:“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于是这首乐曲就此得名。
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
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出的,这是本奏鸣曲最突出的特点。
本曲在速度、节奏及主题处理上采用了一些新手法,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于奏鸣曲各乐章的始终。
总之,对表现大自然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气质和个性的。
第一乐章的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广板与快板(Largo,Allegro) d小调 4/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90)(1——21)主要主题(d)(21——41)连接(41——55)副主题(a)(55——63)副主题的补充第一个结束主题(63——75)第二个结束主题(75——90)第三个结束主题(90——96)括号引回引出2.展开部(97——146)3.再现部(147——232)(147——162)主要主题的再现(在原调上)(163——174)连接(175——222)副主题(d)(223——232)结尾《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形式异常独特、极富独创性的乐章,也是一首幻想与形式调和得十分优美的乐曲。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伟大作曲钢琴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之重要的,到现在我们有许多贝多芬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和演奏手法分析的学术研究成果。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鲜明内涵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本文就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开展研究,通过《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的背景和作曲本身的技巧,再结合演奏技巧。
首先,了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和他创作不同时期的风格,随后注重《暴风雨》第一乐章作曲本体研究,从旋律和踏板两个方面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背景;演奏手法一、绪论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一直以来贝多芬是被大家公认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贯穿两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因为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暴风雨》第一乐章是贝多芬1802年所创作时,贝多芬被疾病所折磨,耳聋对他的打击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再也听不到他喜爱或创作的音乐,但贝多芬如此热爱它,以至于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它。
贝多芬忍受疾病坚持完成了这首创作曲。
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贝多芬描述了他如何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正在变聋。
该文件对他隐退于社会之外的行为进行了充满激情、富于雄辩的解释,他称这种行为被人们广泛误解。
贝多芬的一生并非没有意义,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才华、坚持和对音乐的痴迷。
《暴风雨》这首作品是最受欢迎也是饱受争议的作品。
因此本人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作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的阐述去浅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再以作品本身作为研究主题,以旋律的处理、踏板的使用两个方向进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作者:刘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他的重要代表性作品之一,该曲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奏鸣曲式。
鉴于该作品的重要意义,对该作品的演奏也应该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独特地方。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16-02这首d 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正是贝多芬在中年成熟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深受欢迎的最富美妙情趣的灵感作品。
要问这首作品的由来,就应该归功于莎士比亚。
因为在当时贝多芬也正是看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的关系,突发灵感,写出这部佳作。
来看看奏鸣曲传奇剧的思想承传,从而加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呈示部主题是音乐的核心,贝多芬一开始就运用三种不同速度,“Largo” (广板)、Allrgro(快板)、Adagio(柔板)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各种力量各自发展,使这一乐章一开始就非常丰富多彩。
一、呈示部(1—90小节)例一:开始的一组琶音用pp,速度应该是缓慢的,弹奏琶音时要不慌不忙的演奏,但不能太慢,太慢显得太松散,弹奏时用指肚触键,摸到琴键的深处,连贯的从左手小指到右手的a音突出低音和高音,到第二小节的a音起可以稍微延长一点时间,因为广板的感觉像是从远远传来的声音,可以用延长来做这种深沉、充满渴望、在召唤秘密在心中的感觉。
随即出现的Allegro的急促的二度重复的两音一句的音型使人感到暴风雨来临,注意这里每两个八分音符下面有连线,这是典型的快速的小连奏,需要反复地慢练。
这一乐句由p—cresc逐渐增强直到sf(很强)的F音,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弹奏时要突出重音,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
接下来突然的柔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一个回音落在最后一小节用p结束这一乐句,好像贝多芬似乎在回想着什么!在这短短的六个小节里力度从pp—p—cresc—sf—p 有种激动、不安、焦急的形象,演奏时要用手臂的力量处理强弱,使对比更为明显、突出。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风格及特点
黄河之声 2018年第3期 总第504期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风格及特点
陶 珣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比较受欢迎的一首曲子。作品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 作品集戏剧性及悲剧性为一身,展现了多样的艺术风格。《暴风雨奏鸣曲》为贝多芬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灵感作品, 从作品侧面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分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及艺术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风格
3.再现部。再现部中出现断断续续的和弦声,琶音跑动后,接 着步入激动和“气喘吁吁”,呈示部中各材料进行了合适的移调, 无变化的出现。第一乐章终点,低声部八分音符主的表情丰富,仅 有回响的安静。奏鸣曲op 31.No2第一乐章出现了具体深刻的感情斗 争,展现了刚毅而不失激情的戏剧冲突的画面;乐章末尾,全音符 结束中的斗争无生机的消失,留给人们思考后续如何。
(二)第二乐章 1.呈示部。主部主音调顺畅,不喧闹,一些时候振奋人心,时 刻均处在控制中;连接段落先加固主调性,接着转到F大调;至第23 小节到该调的属和弦,同时拓宽该和弦为8小节的段落。副部主题为 8小节的乐段,音调质朴;主题依然在继续,把四小节新材料用作连 接段落,将再现部给引出②。 2.再现部。结束前倒数第6-5小节产生了细致且温柔的“劝 说”,然后音乐散开,最终以两个的孤单的八分音符而终止。 (三)第三乐章 1.呈示部。呈示部为f-94小节,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分别1-3l小 节、44-67小节,连接部、结束部各31-43小节、68-90小节,91-94 小节进入呈示部。 2.展开部。通过开始的主动机于各调上逐步开展起来,主动机 左右手、翻转弱奏轮换,一会儿强奏,尽管169小节尾声已经开始处 于调的属和弦,然而还是离开属和弦,至第199小节,方拓展了属和 弦,进而将再现部引出来。 3.再现部。主题主部的开始乐句一直没有变化,连接部,爵0部 及结束部通过合理的移调无变化地再次出现,然后4小节产生非常大 的尾声。 4.尾声。尾声表现的较为充实。通过主动机不断前进,同时以 更强奏开始,因为该力度的变化,让主部主题表现出其他一种性 格,呈示部与再现部的开始,曾经温柔而充满欢乐,但这里的用力却 十分果断。《暴风雨》第三乐章的特点形成于节奏严格的统一中,各 起伏通过紧缩及扩展等进行比较。调性布局别具创意小调的统治展现 了特殊的色调,这种统治的存在是为了表现戏剧性及紧张的心情。 四、结语 所有的作曲家均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不通过阶段的音乐 作品需要先系统深入地研究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艺术风格, 从微观视角上抓住细小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艺术
三 、 奏 体 会 演
准, 力度变化大 , 给人一 种 内在无 穷力 量 , 弦跳音要 干净 和 利落 , 19— 0 ) (9 24 小节 , 左手部分 弹奏 前要把指法 按排好 ,
注意升号 和还原号 。整个力 度是一个 渐强过 程 , 手指要贴
点、 重点 。可单独把某一个 小节 拿出来反复练 习, 双手配合 时要注意旋 律线清 晰 , 不管旋 律线 在哪个 声部。另外一 个
声部必须 弱下来 , 在练习分解 和弦时 , 注意手腕快速平行 移
传送到指尖 , 弹奏 时必须 放 松 , 和弦 连接要 快 , 动作 要 小。
27小节 , 手 和右 手 音要 下 沉 , 奏 出渐 强音 响 效果 。 1 左 并 (2 ) 23 小节最后低声部八分 音符 , 主和弦的低沉 、 闷哑 的嗡 嗡声作为终止 。左手贴健弱奏 , 要富有表情 , 斗争 的形式 消
主题 思想和音乐核心 , 注意手 指第 一关节站稳 、 键弹 , 贴 旋 律线结束后尾音迅速带起来 , 整个旋律 由弱到强 , 强落到 最
右手冠音样 G上 , 回音要柔 和 , 减弱到 A音上 , 在第 4小节 8 度跳跃时注意手指动作不要过大 , 力度要控 制好 , D音不要
突强 。第 (— 1 ) 9 5 小节 是一个 渐强 到渐 弱的过 程 , 此处 旋
在练习《 风 雨奏 鸣 曲》 一乐 章 时, 暴 第 必须 先分 手 练 习, 认真体会乐谱每一个音符 , 度、 力 速度变化标记 , 以及渐
强渐弱 的处理 。在弹奏中看 清指法 , 合理安排 指法 , 加强节 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 双手练 习时 , 需双手慢 练 、 先 遇到难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赏析及演奏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赏析及演奏贝多芬在奏鸣曲的发展和创新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暴风雨》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紧张的动力,戏剧性的冲突。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乐章;旋律贝多芬在1802年创作的这首曲子由三个乐章构成,并且都是用奏鸣曲式写成。
作品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热情,他将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的憧憬,全都诉诸音乐之中。
他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中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首富有浪漫诗意的精美作品,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和浪漫主义气质,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当他的学生问及有关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时,贝多芬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首乐曲便因此而得名。
罗曼·罗兰说:“《暴风雨》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
”一乐章第一乐章由引子带入(如谱例)。
主题出现在第二子节的延长音之后,在低声区威严庄重、忧伤。
贝多芬往往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最为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乐章一开始出现的宽广宁静与激动不安相对比的主题,就是由最普通的和弦及回音构成。
一开始的琵音是两个piano,很轻,不能慌乱。
快速的八分音符小连线出现三个小节。
同音反复的小连线要有弹性,左手和弦要清晰、肯定。
回音要充分、稳重。
主题中含有广板,快板、缓板。
第八小节至十六小节,要找到重音是在第一拍和第三拍。
到二十小节,主部终止进入连接部,新的旋律出现了中声部的三连音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左手的重音浑厚,雷鸣般的奏出。
双手旋律的交替不能影响三连音的连贯性。
在第三十八至四十小节处运用了减七和弦,增添戏剧效果。
这之后副题出现,它活泼而轻巧,又带有一丝叹气的感觉,右手的小连线依旧有弹性,左手要均匀。
第五十二小节是一串下行小三度长乐句,到五十五小节,和弦强而有力,充满英雄般气魄。
第六十九小节,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由弱至强。
七十五小节至八十七小节完全终止,八十九小节的八度要弹得饱满。
此段较为平稳。
和最开始的奏法一样,不能慌乱,乐曲变得安静、温柔。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袁维琪广西师范大学摘要: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在他最受折磨的一年中完成的,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
本文囊括了这首作品创作之前的背景,从第一个乐章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音乐形象,从“因”到“果”总结出相对应的演奏技巧,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05-03奏鸣曲《暴风雨》又称作《d小调奏鸣曲》(op.31no. 2),创作于1802年,那一年正值贝多芬被疾病折磨最痛苦的一年,但贝多芬依然坚持完成他的创作,是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无论从它的创作手法、标题、表现形式还是它的主题思想都饱受争议。
一直以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研究音乐家精神内涵的重要宝典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这首作品将高超的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堪称完美,代表着贝多芬创作的巅峰时期,对我们有许多启发。
因此本文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从曲式结构以及创作背景中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奏鸣曲创作概述(一)贝多芬生平概述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1岁时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后来又去了宫廷乐队,从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贝多芬先后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等人创作的影响,贝多芬在1782-1792年间的创作,绝大多数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处于他的创作的起步阶。
但同时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政治层面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理解,也摸清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后来,大约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疾病日益严重,听力越来越弱,但是他对音乐的创作热情仍在继续,并将这些痛苦化作了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贝多芬《暴风雨OP.31_NO.2》第一乐章演绎的微探
图1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呈示部(1-90)小节,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
主部主题(1-21)小节,d小调,呈收拢和声布局,6+14并行不等长二句式乐段。
该乐章并没有从主调进入,动机一建立在主调属和弦琶音上行,动机二建立在等分节奏型上向下连续级进,然后向上大跳六度。
2-6小节连续的三次下行级进,通过环绕音型,将在主题的第一个乐句,正格结束于主调的Ⅴ级。
7-20小节并行进入,对1-2小节材料予以重复,音乐不断下行,后通过音阶上行,将主题稳定的结束于主调的Ⅰ级。
这段旋律由广板开始给予人们一种忧郁的色彩,右手连续两个音级进音程的交替给这首曲子造成了不安的节奏催促,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
连接部(21-41)小节,d小调转a小调,呈开放和声布局,二段式。
旋律通过左手引进,承接主部主题1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调的Ⅴ级,为在复调上呈示的副部主题进入调性准备。
该旋律改变了开头动机的沉思的音乐形象,低声部更像是在发出命令,倾诉者的抱怨,表现出内心复杂的形象。
副部主题(41-63)小节,a 小调,收拢型和声布局,二段式结构。
核心动机来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二,为主部主题的同源性副题,旋律进行与正主题相似,左手伴奏为等分节奏型和声织体,构成四小节一个气息,不断向上模进三次,于56小节进入小结尾,运用4次了增六和弦,结束于复调Ⅰ级。
结束部(63-92)小节,a 小调,二段式结构。
结尾主要部分是由一个短小的引回与引出构成,由弱到强地进行,丰富多彩,像似潜在的暗流在涌动,通过隐伏声部构成复调上主属交替,对复调予以巩固和明确,并将呈示部稳定的结束于复调Ⅰ级。
展开部(93-142)小节,由引入、展开中心、调性回归构成。
引入(93-98)小节,对主部主题动机一材料,保持其节奏关系进行整体变奏,由三个和弦分解构成,音乐性格由急促变为舒缓柔和,与前面音乐呈鲜明对比,可谓是张弛有度。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作者:翟雪莹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钢琴是贝多芬重要的创作领域之一。
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第十七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中年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两个方面来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
【关键词】暴风雨;曲式结构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尊称为《新约圣经》。
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第十四首《月光》奏鸣曲、第十五首《田园》奏鸣曲、第十七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黎明》奏鸣曲、第二十三首《热情》奏鸣曲,第二十八首《离别》奏鸣曲是众多钢琴专业者及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一、创作背景《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处于贝多芬中年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他甚至写下了遗言,表达了自己正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力进行高强度的工作。
《暴风雨》是贝多芬复杂心理变化的写照,其性质是热情、紧迫、狂暴的。
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题。
二、曲式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d小调,4/4拍,分为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呈式部(1—92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连接。
主部主题(1—20小节)分为第一乐句(1—6小节)和第二乐句(7—20小节)。
第一乐句中有largo (广板)、allegro(快板)和adagio(柔板)三种速度。
第一小节是d小调属和弦的琶音,弱且缓慢。
第二小节在自由延长后情绪变的激动起来,右手三组下行级进营造出了紧张的情绪。
力度由p渐强至sf后减弱到p并在d小调属和弦上结束。
第二乐句延用了第一乐句的乐思,继续营造紧张不安的情绪。
力度经历了pp-p-crescsf,速度由广板迅速变为快板。
贝多芬在短短的二十小节内运用了不同速度和力度,表达了他内心中不安的情绪。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 No.2(暴风雨)第一乐章
的构 思 。《暴 风 雨 奏 鸣 曲 》是 有 感 于 莎 士 比亚 作 品 进 行 音 乐 译 文
的结 果 ,它 所 表 现 出 的热 情 确 实 达 到 了暴 风 雨 的程 度 。 可 以说 ,
它 是 贝 多 芬 钢 琴 奏 鸣 曲 创 作 发 展 中期 的一 大 里 程 碑 。
全 曲 的三 个 乐 章 都 是 以奏 鸣 曲 式 写 成 的 ,这 是 本 奏 鸣 曲 最
但 他 的 钢 琴 和 小 提 琴 的 学 习 都 进 步 得 很 快 。他 还 从 宫 廷 中 的 音
乐 家那 里 得 到 了 指 点 ,12岁 时 即 在 小 礼 拜 堂 中代 人 弹 奏 管 风 琴 。
1784年 他 被 正 式 任 命 担 任 助 理 管 风 琴 乐 师 的 职 位 ,并 已 开 始 在
众 所 周 知 ,当 贝 多 芬 的 弟 子 辛 德 勒 探 询 贝 多 芬 有 关 奏 鸣 曲
OP.31 No.2和 0P.57音 乐 形 象 内容 时 ,贝 多 芬 回答 道 :“去 读 一
下 莎 士 比亚 的 《暴 风雨 》吧 !”于 是 这 首 乐 曲就 因 此 而 得 名 了 。实
际 上 ,莎 士 比 亚 的《暴 风 雨 》和 这 首 奏 鸣 曲 的 内 容 有 什 么 具 体 关
板 曲 式 中 的展 开 部 加 以 扩 充 ,使 它 与 呈 示 部 和 再 现 部 有 同 行 的
份 量 ,并 且 在 乐 章 的 其 他 部 分 ,特 别 是 在 尾 声 中也 用 了展 开 部 。
他 许 多 作 品 的结 尾 部 都 不是 一个 短 小 的 、附 加 的 尾 声 ,而 是 第 二
是 明哲 的 、凝 神 的 安 静 。第 三 乐 章 是 急 速 和 不 安 ,但 更 多 的是 客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比较研究作者:陈琛朱帆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3期[摘要]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其情感深度、广度远超前人。
较之同时代的作曲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音响、演奏技术、曲式规模、主题开展、和声功能、织体的复杂性以及节奏的动力上进行了创造性突破。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代表作之一,贝多芬在曲式、情感容量和演奏技法上不断进行探索。
选取五位演奏家——古尔德、巴伦博伊姆、施纳贝尔、索科洛夫以及李赫特的演奏版本,从速度、力度、音色、节奏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演奏版本[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22-03一、《暴风雨》奏鸣曲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的波恩,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封建复辟几个历史时期。
时代更迭对贝多芬的音乐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他的音乐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意识为他奠定了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体现出对“开明君主”的热衷与向往;中期作品则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情怀;晚期作品则体现了对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1794—1800年是贝多芬创作早期,共有13首钢琴奏鸣曲。
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正处于学习与摸索的阶段,他的曲式结构和音乐语汇以前辈作曲家所奠定的基础为起点,体现了C.P.E.巴赫、莫扎特及克莱门蒂对他的影响。
1801—1814年是贝多芬钢琴音乐创作中期,共有14首钢琴奏鸣曲。
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突破了古典主义既定的传统曲式,在音乐内容上讴歌为社会变革献身的英雄,作品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