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电闪波尔卡》创作背景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课件

乐曲是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雷鸣闪电的?
大镲
大鼓
第一个主题的力度是 强 ,情绪是 热烈欢快 , 好像表现了人们在欢乐的舞蹈。
第一个主题 力度是怎样变化的呢?
√ 第二个主题的力度是:更( 1、弱 2、强 ),节奏更加 √ √ (1、紧凑 2、舒展 )使音乐的情绪更加(1、热烈欢快 2、优
美抒情)。
6·
5· 4·3·
4· 3· 2· 1·
2·
7
6
4· 3·
671·5 Nhomakorabea5 5 5 5 5 #5 5
5
请你跟着旋律一起打一打节奏
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2
343
舞 暴雷 舞大闪外 波
会 风鸣 兴厅暴面 尔
盛 况
雨电 正里雨雷 卡 来闪 浓人倾鸣 舞 临, 们盆电 步
,
第三部分
12 周几烈人 围乎地们 的忘舞兴 一记蹈高 切了,采
尾声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雷鸣电闪波尔卡
波尔卡
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捷克的一种 乡村舞蹈,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广为 流传。它是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 男女对舞,节奏活泼欢快。其典型节奏:
雷鸣电闪波尔卡
音乐家简介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 与父亲同名,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第三个主题在什么地方加入了镲和鼓的声音?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 欣赏 雷鸣电闪波尔卡|人教版

课堂教学设计表
雷鸣电闪波尔卡导学案
科目:音乐课型:欣赏年级:五()班学生姓名:教师:武艳荣时间:2018.1
学习目标:
1、能认识打击乐器—大鼓、大镲。
2、会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及作品背景和曲作家。
3、能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学习重点:
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音色)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
学习
方式
教学
手段
知识链接
5分1)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
王”。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其
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
波尔卡》等。
2)波尔卡: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
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其音乐特点是节奏快速、活泼,二
拍子,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稍作顿挫。
3) 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
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
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作曲家在创作
中运用了两种打击乐器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
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
的震撼画面。
自
主
阅
读
多
媒
体。
2雷鸣电闪波尔卡

费曼学习法--实操步骤
1 获取并理解 费
32 根据参考复述 仅靠大脑复述
曼 学
54 循环强化 反思总结
习 法
6 实践检验
费曼学习法--
实操
第一步 获取并理解你要学习的内容
(一) 理 解 并 获 取
1.知识获取并非多多益善,少而精效果反而可能更好,建议入门时选择一个概念或 知识点尝试就好,熟练使用后,再逐渐增加,但也不建议一次性数量过多(根据自 己实际情况,参考学霸的建议进行筛选); 2.注意用心体会“理解”的含义。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迫,所以更 加急于求成,匆匆扫一眼书本,就以为理解了,结果一合上书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想要理解,建议至少把书翻三遍。
5. 如果别人问了你一个问题,你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说明学的还不够全面 ;
6.通过别人的反馈,自己的实践,再次检验自己哪儿学的不扎
实, 再返回去加深,直至完全学会消化。
高效学习使用 技巧
做个便利贴 男孩/女孩
建立 仪式感
建立营造 自律圈
小作
业
这并不是一份从天而降的普通作业~ 这是一份既能轻松完成,又能帮助你快速进步的高效小作业! 1、结合本节所学的学习力相关常识,纠正自己目前存在问题的学习 方 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参考工具卡《高效学习力》)。 2、结合本节所学“学习的完整过程”和“高效学习模型”,对自己 现 有学习方法进行优化(可参考工具卡《高效学习模型》)。
4. 费曼学习法
什么是学 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 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 就懂 一做 就错
看得懂,但不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五册《雷鸣电闪波尔卡》。
这首曲目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经典舞曲,具有鲜明的奥地利的民间舞蹈风格。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波尔卡舞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尔卡舞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波尔卡舞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音乐教材、PPT学具:乐谱、耳机、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首曲子的第一印象,以及是否能在音乐中感受到雷鸣电闪的氛围。
2. 讲解波尔卡舞曲:介绍波尔卡舞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
通过PPT展示波尔卡舞曲的相关图片和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解析雷鸣电闪波尔卡: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曲中的细节。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技巧。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观众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6. 音乐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对比不同演奏家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波尔卡舞曲历史背景音乐特点演奏形式2. 雷鸣电闪波尔卡旋律节奏和声演奏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波尔卡舞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
雷鸣电闪波尔卡

雷鸣电闪波尔卡1.《雷鸣电闪波尔卡》作于1868年。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令人高兴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
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
乐曲为G大调,2/4拍,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乐曲开始是一个简单的引子:乐曲的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
其一是描绘舞会盛况的音乐。
它的情绪热烈、欢快,以带休止的“附点”节奏为特色。
其二是在描绘:正当人们舞兴正浓的时候,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但是,人们并不介意,舞会依然进行。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在第二主题的后面予以再现。
第二部分的音乐,好像表现人们:任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大家的舞兴有增无减。
这部分的第一主题舒展、妩媚、轻巧。
然而在进行中却穿托了定音鼓的滚奏声和大钹的碰击声。
于是,它给人们带来了非常有趣的想像空间。
第二部分的第二主题非常轻巧、活泼,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的舞蹈之外,几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此后,第一主题再现。
乐曲的尾声用了两次长的颤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乐曲也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2.作者简介: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有“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200多首其他舞曲,40几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活》等。
3.波尔卡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捷克波希米亚的一种乡村舞蹈。
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广为流传。
这是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
其典型节奏为:4.相关资源。
雷鸣电闪波尔卡

雷鸣电闪波尔卡1. 介绍雷鸣电闪波尔卡(Thunder and Lightning Polka)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波尔卡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也是最多人所熟悉的作品之一,其充满活力和欢快的旋律使其成为了经典的管弦乐曲。
2. 小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Jr.)是19世纪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被誉为“波尔卡之王”。
他出生于1825年10月25日,在父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指导下学习了音乐。
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多样的音色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
3. 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创作背景雷鸣电闪波尔卡于1856年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起初是为奥地利帝国军乐队编曲。
作曲家通过运用强烈的韵律和音色传达出雷电交加的氛围,将自然界的力量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 演奏特点雷鸣电闪波尔卡以其活力四溢的旋律和热情洋溢的节奏而闻名。
这首曲子展示了小约翰·施特劳斯丰富的创作才华,旋律优美流畅,音色丰富多样,乐曲发展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感觉。
雷鸣电闪波尔卡常常被用于庆祝和欢庆场合,成为了音乐会和舞会上的经典曲目之一。
5. 对乐器的要求演奏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主要乐器有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等。
作曲家在创作时注重运用乐器的层次与和声来营造出音乐的氛围,要求演奏者通过技巧的掌握和表现力的发挥,将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6. 音乐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结构较为简单,由一个引子(Introduction)和三个主要部分(Main Theme)组成。
引子部分通过强烈的音色和震撼的音乐效果展示了雷电交加的场景,为后续的旋律和节奏做了铺垫。
主要部分则采用了明快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给人一种愉悦和欢乐的感觉。
在整个乐曲中,小约翰·施特劳斯 geschwind 变速技法被广泛应用,增加了音乐的变化与复杂性。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欣赏 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一. 教材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雷电交加、风雨来临的场景。
本节课选自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通过对该曲目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管弦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管弦乐有一定的认识。
但此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感悟作品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感受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速度、力度变化,体会作品描绘的风雨来临场景。
2.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认识作品的节奏、旋律结构。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品的速度、力度变化。
2.分析波尔卡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3.培养学生对管弦乐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分析法:通过对作品的节奏、旋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波尔卡舞曲特点等内容。
2.音响设备: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
3.乐谱:为学生提供简易的乐谱,方便学生跟随乐曲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速度、力度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随乐曲进行节奏、旋律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巩固对作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波尔卡舞曲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节奏、旋律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自行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尝试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结构。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3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舞曲音乐的兴趣。
2、感受体验波尔卡舞曲体裁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舞曲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学习掌握波尔卡风格特点,提高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
能力,进而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学生对复三部曲式结构和每一个主题的理解。
(4)师:Ba部分,音乐舒展、妩媚、轻巧。然而在进行中却穿插了定音鼓的滚奏声和大钹的碰击声。于是它给人们带来非常有趣的想象空间。同学们认真听一下,看能不能体会到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并想象一下,这样的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
师:第二次聆听的时候请同学们在自己iPad白板上根据乐曲的旋律画出旋律线,我们来比一比谁画的最好。
3、认真听老师讲解复三部曲式。
1、通过欣赏波尔卡舞蹈片段,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波尔卡的特点。并亲身体验波尔卡典型的节奏型。
2、通过对作曲家及作品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粗略的了解,为下面深入欣赏做准备。
3、通过对复三部曲式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
顾名思义就是这个乐曲中有三个部分组成,A,B,A,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到三个小部分。A部分可以分为Aa 、Ab。B部分可以分为Ba、Bb 。像这样的乐曲形式就叫做复三部曲式。
(2)生:描绘了在金碧辉煌的大厅中,人们在舞蹈的场景。音乐情绪是热烈欢快的。
(3)生:在这部分乐曲中听到了打雷和闪电的声音。打雷的声音是定音鼓发出来的。闪电的声音是铜钹演奏出来的。
解乐曲的结构形式,解决本课难点之一。
4、通过详细的、反复的、对比的聆听乐曲的每一个乐段,让学生对每个乐段的主题、旋律走向、情绪、描绘的情景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解决本课难点。
师:我们在前面舞曲的特点中提到了,每一种舞曲都有它典型的节奏型,波尔卡舞曲也是这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用手打一下这个节奏型。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溜冰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
旋律流畅,音程较小,给人以优美的 感觉,仿佛在描绘冰上舞者的曼妙舞 姿。
情感表达对比
雷鸣电闪波尔卡
情感热烈,充满激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仿佛在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 美。
溜冰圆舞曲
情感优雅,充满浪漫,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仿佛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 求。
02
溜冰圆舞曲
创作背景
01
02
03
1860年左右
当时的社会环境
个人经历
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 冰上运动启发,创作了这首曲子 。
这首曲子反映了19世纪中叶维也 纳的繁华和富足,人们对生活充 满乐观和热情。
老约翰·施特劳斯曾亲自在冰上表 演滑冰,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 首曲子。
音乐风格
圆舞曲风格
感受音乐氛围
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力,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和氛围,如欢乐、悲伤、激昂或宁静等。
想象音乐画面
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表现,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或场景, 增强对音乐作品的形象化感知。
与音乐互动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如演奏、合唱或舞蹈等,与音乐作品 进行互动,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力度控制
在表现乐曲的动态和情感时,演奏者需要掌握好 力度的控制和运用。
03
两首曲目的比较
节奏对比
雷鸣电闪波尔卡
节奏明快,跳跃性强,给人以强 烈的冲击感,仿佛在描绘电闪雷 鸣的激烈场景。
溜冰圆舞曲
节奏流畅,旋律优美,给人以轻 盈、优雅的感觉,仿佛在描绘冰 上舞者的曼妙舞姿。
旋律对比
雷鸣电闪波尔卡
人教版(简谱)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优质课教案设计2篇

人教版(简谱)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作曲家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鼓、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全曲为A—B—A 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乐曲A 段为G大调,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旋律跳进下行,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闪雷鸣”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乐曲B段转到C大调,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电闪雷鸣”般的场面,色彩交织、生动无比。
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教学目标:1.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对波尔卡体裁有初步认知。
2.通过感受大鼓和大镲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发现音乐要素在模仿自然界音效时的方式和作用,加强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认识。
3.积极参与音乐律动,能够分辨作品不同段落的主题,体会作品中情绪变化与音乐节奏、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体验、感受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播放音乐《甩葱歌》,师生律动。
师: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陈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做做运动,活动活动身体。
师:同学们对刚才这段音乐熟悉吗?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2.介绍《甩葱歌》的由来,认识波尔卡体裁。
师:大家都知道这首曲子是网上非常流行的一首甩葱歌,实际上这是一首来自芬兰的波尔卡舞曲,叫《伊娃的波尔卡》。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5c16ce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4.png)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一、概述本教案将介绍如何教授《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对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进行分析。
本教案包括以下内容:•乐曲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作业安排二、乐曲简介《雷鸣电闪波尔卡》是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创作的一首波尔卡舞曲,于1864年在维也纳首演。
乐曲富有活力、明快的旋律和热烈的节奏,常常被用来作为庆祝活动的音乐。
三、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将学会:•了解《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历史和特色•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学会演奏《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主要乐器部分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乐曲的基本历史和特色知识,了解乐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逐步带领学生演奏主要乐器部分•分组演奏,加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班级齐奏,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感五、教学步骤1. 讲解乐曲的历史和特点通过简短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历史和基本特点,包括创作背景、曲式形式和表现方式等方面。
2. 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通过讲解和分析乐曲的基本元素,让学生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特点,并通过演奏体验。
3. 演奏主要乐器部分根据学生的乐器和水平,分别指导学生演奏主要乐器部分,如乐器组的管弦乐部分,弦乐部分以及钢琴的伴奏等。
4. 分组演奏将学生按照乐器分组进行演奏,并指导他们进行合作和沟通,共同完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演奏。
5. 班级齐奏通过统一指挥,让全班同学进行《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齐奏,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感。
六、作业安排本次作业包括:•听一遍《雷鸣电闪波尔卡》,记录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和声元素•练习自己的乐器部分并听其他部分•分别尝试指挥自己的小组和全班齐奏七、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经典的古典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学会了乐曲的各种元素分析,还通过实践锻炼了合作、沟通和团队精神,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选自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
这首乐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经典管弦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乐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雷电交加、风雨肆虐的自然景象,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到管弦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欣赏管弦乐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乐曲的结构、节奏、音色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乐曲,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作者、背景及乐曲结构,认识管弦乐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演唱乐曲,把握乐曲的节奏和音色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演唱乐曲,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乐曲的结构,掌握乐曲的节奏和音色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地演唱乐曲,尤其是在节奏和音色方面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演唱、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乐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色;同时,采用图谱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的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自然景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欣赏: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和音色特点,感受乐曲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3.讲解:讲解乐曲的作者、背景及乐曲结构,让学生对乐曲有更全面的认识。
4.学唱:引导学生跟唱乐曲,注意把握乐曲的节奏和音色。
5.实践:分组进行演唱,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雷鸣闪电波尔卡》课件

课件内容和设计
历史背景
探索波尔卡舞曲的历史,从起源到传播。
曲调分析
解析《雷鸣闪电波尔卡》中的旋律和和声结构。
文化影响
探讨这首歌曲对埃斯特拉和波尔卡音乐的文化影响。
学习目标和预期效果
1 了解历史与文化
学会欣赏波尔卡音乐并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分析音乐结构
培养分析音乐的能力,从旋律、节奏和和声等方面剖析这首波尔卡舞曲。
2
互动讨论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对波尔卡舞曲的感受和观点。
3
作品展示
学员展示自己学到的波尔卡舞曲演奏或创作作品,并获得反馈。
总结和结论
通过本课程,您将对《雷鸣闪电波尔卡》的背景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您还将提升音乐分析和 欣赏的能力,并通过互动环节与他人交流分享。希望这次学习能为您带来愉快和有价值的经验。
3 艺术欣赏能力
培养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水平。
活动和互动环节
舞蹈学习
尝试跳一支波尔卡舞曲,并体 验这一音乐的欢快节奏。
乐器展示
乐谱阅读
了解波尔卡音乐中常用的乐器, 学习各个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 巧。
指导学员理解并演奏波尔卡舞 曲的乐谱。
评估和反馈
1
小测验
通过一系列问题和乐曲鉴赏来测试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雷鸣闪电波尔卡》PPT 课件
通过这个P、 历史以及相关内容的设计。我们的目标是在深入研究的同时,提供一个有趣 且易于理解的学习体验。
歌曲背景和历史
• 《雷鸣闪电波尔卡》是20世纪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写的一首经典波尔卡舞曲。 • 这首歌曲于19世纪晚期诞生,时至今日仍受到广泛欢迎。 • 它以其鲜明的旋律和富有活力的节奏而闻名,经常在音乐会和舞会上演奏。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雷鸣电闪波尔卡》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首速度很快的波尔卡舞曲,也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
该曲作于1868 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 2 月16 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
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大鼓和镲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A-B-A ')结构,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乐曲前有8 拍的同音sol 反复作为引子。
第一部分( A )为单二部曲式。
G 大调,由两个主题(a、b) 构成。
第一主题旋律跳进下行,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
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闪雷鸣”的音响,表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情景,这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乐曲第二部分( B )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 、b 、a )。
G 大调。
第一主题转到C 大调,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电闪雷鸣”的声响,色彩交织、生动无比。
第二主题加进了许多装饰音,音乐变得更加轻快。
接着是歌唱性第一主题的再现。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最后在热烈的尾声中结束。
乐曲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时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
学生经过四年的音乐学习,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拥有较为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四年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个性独立,理性思维呈上升趋势。
善于观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创造性活动。
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愿意并能够与同伴共同完成实践探索任务。
就本节课的授课对象而言,学生普遍对音乐的主动探索意识浓郁,愿意参与音乐活动,爱表现合作,歌唱及其他多种音乐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
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一:教学任务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二:教学目标:1、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
三:教学重点: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六: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入到了轻歌曼舞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彩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
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
(打一自然现象)生:雷电、闪电??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二)是什么体裁的曲子?曲作者是谁?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身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
与父亲相比,小约翰的艺术成就似乎更大一些。
其主要成就在于把维也纳圆舞曲发展成音乐会乐曲,因而在众多作曲家中,获得了“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他的创作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音乐,具有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描绘性强等特点,堪称维也纳交响音乐诗。
(三)《雷鸣电闪波尔卡》背景介绍创作于1868年。
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