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法独立原则看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的界限
论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舆论监督权之关系
论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舆论监督权之关系作者:李霞发布时间:2008-04-15 14:41:52内容摘要: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都有它的功能和价值。
在我国,两者的冲突是随着对表达自由与审判公开的强调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在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本文论述两者既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又呈现一定的冲突关系后,提出正确划分媒体的表达自由和法官的公正独立的审判之间的界线,从而构建两者的平衡点。
关键词:司法公正独立审判权表达自由舆论监督权新闻媒体因其职业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于法院的事务往往有超乎异常的兴趣。
掌控社会重大传播资源的新闻媒体对于未结案件的散播,造就强大的舆论价值倾向极其容易形成有效的“新闻审判”,给法院审理案件带来不小压力。
近年来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唇枪舌剑屡见不鲜。
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都有它的功能和价值。
在我国,两者的冲突是随着对表达自由与审判公开的强调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冲突中的几种权利(一)法官的独立审判权司法权作为区别于行政权和立法权的一种国家权力,起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后期。
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孟德斯鸠、洛克等分权理论学说,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离,并规定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相互制衡,从而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我国司法权的独立主要表现为审判权的独立。
我国《宪法》和《法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
”对这些原则传统的理解是把法院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独立,而不是指法官的独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人们在改革审判方式的同时,对审判独立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对立和统一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对立和统一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保障国家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既存在对立也存在统一。
在某些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可以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推动司法机关更加快速和公正的行使法律职责;而在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也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确保司法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一、对立在某些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可能会对司法公正性造成不利影响,限制了司法独立的行使。
例如,一些审判案件会受到媒体的滥用,通过不实报道、偏见和情感引导等方式,影响了公众对案件的正常理解和对司法的信任。
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给法官造成舆论压力,导致审判结果出现偏向等问题,从而损害了司法独立的行使。
第二,司法独立可能会对新闻舆论监督带来挑战和冲击。
例如,一些新闻机构可能会过度报道一些敏感信息,影响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导致司法工作的不公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必须平衡新闻媒体的权利和自身的权利,合理地控制新闻报道的内容,以保证司法独立的行使。
二、统一尽管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存在一些对立关系,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可以建立的共同点,这有助于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推动司法机关更加积极、公正地行使职责。
例如,当新闻媒体披露某一类或事件的情况时,公众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从而调动决策者更积极推动司法工作,及时查处刑事、行政或民事案件,并严惩违法者。
第二,司法独立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
司法机关可以提供相关案件的信息、证据和法律条文等,并通过相关法律监督机构的支持,协助新闻媒体对案件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并对不同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地报道。
三、案例● 对立案例:2018年,香港一名年轻人李泽钜因透露香港警方的机密信息,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检察院以“泄露保密文件”和“串谋公职人员泄露保密文件”等罪名起诉。
案件审理期间,某些媒体过度报道该案,将李泽钜描绘成英雄人物,从而引爆不少网民的情感动哀,一定程度上对该案审理造成不利影响。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对立和统一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对立和统一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民主法治的两个重要方面。
两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之处。
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和批判的关键手段。
而司法独立则是判断和制裁各种违法行为的基础。
两者之间可能产生对立的情况,例如当新闻舆论监督对一些人的指责被认为过于激烈或没有事实依据时,这些人可能会寻求司法救济。
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是司法独立的重要支持。
媒体的持续监督和公众的不懈追问有助于检查司法机关的工作,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加强对司法的信任。
同时,司法独立也可以对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做出回应,认真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说明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对立和统一。
1. 美国选举舞弊案在美国2020年总统选举过程中,前总统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声称发生了广泛的选举舞弊。
一些媒体也报道了这些指控。
然而,这些指控并没有得到法院支持。
此时,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产生了对立。
媒体继续关注选举舞弊的问题,特朗普则试图用司法途径推翻选举结果。
最终,法院维护了选举结果,也宣布了特朗普的败选。
2. 新冠肺炎信息处理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的初期,有媒体和专家对中国政府的信息处理提出质疑。
中国政府则声称在及时公开信息,并尽可能地预防和控制疫情。
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处于一种不完全的统一状态。
虽然社会公众和媒体在传达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国际社会也对疫情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从而促进了疫情信息的透明度和解决。
3. 黄之锋案2019年,香港民主活动家黄之锋被判刑入狱。
这件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并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相互支持,对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新闻媒体一直关注这个案件的进展,以及司法部门如何维护人权和公正。
同样,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认可和尊重。
综上所述,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和统一,而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关系。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的冲突权衡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的冲突权衡研究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是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它们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这两者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如何取得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之间的冲突进行权衡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协调平衡。
我们来看一下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之间的关系。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并进行合理表达意见的行为。
司法审判独立是指司法机关不受行政、立法机关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干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被看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网络舆论监督通过大众的力量,可以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对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而司法审判独立则是通过法庭来解决冲突纠纷,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都是社会中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针对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之间的冲突,我们需要进行权衡研究。
我们需要合理界定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的边界。
网络舆论监督应该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行为,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司法审判独立则是在法律的指导下进行的独立判断,不能受到外部的干扰和施压。
我们需要建立起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之间的协调机制。
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中,应该尊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不能对正在审判的案件进行干预;而司法机关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舆论的意见,并通过透明公正的审判来获得公众的信任。
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时候,能够理性表达意见,不轻易传播不实信息,避免对司法审判的干扰;同时也需要加强司法公正的宣传教育,让公众能够深入了解司法审判的程序和原则,从而提高对司法审判的信任感和公正感。
在总体上,我们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合理的、理性的、制度化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的协调机制。
独立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平衡
独立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平衡摘要:近年来,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愈演愈烈,材料中涉及的案件的审判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合理监督。
但是,如果对网络舆论不加以引导,则会影响司法的独立和司法的公正。
关键词:舆论导向;独立审判;监督机制;和谐社会一、司法裁判与舆论的关系司法与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独立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法院的司法裁判是一个专业的有示范意义的逻辑推演过程,必须有内在的规律,必须能维持自圆其说的逻辑。
它是以独立审判为根本的价值理念;舆论监督则是以公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实现的表达自由为基本的价值理念。
独立审判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言论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一项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等方面的表达自由在现实活动中的体现。
独立审判和表达自由其实都是现行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不和偏废的并存关系。
独立审判对于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舆论监督既体现了尊重、满足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及表达自由,又能督促和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对于防止和惩治司法腐败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舆论的发展对于司法的挑战当今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度,市场经济浪潮下,人民接受更为广阔的知识且也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发表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关注。
“媒体”、“微博”的力量日趋强大,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想法意见被大家提倡和关注。
人们更多地是站在道德层面而没有深入的分析案情,因为他们并非是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法律工作者。
法官对于网络、媒体关注的热点当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谨慎处理,以免导入负面舆论的漩涡。
法院是典型的法律适用机关,而不是民意代表机关。
法院的首要职责是适用法律,严格地说,法官只对法律负责,只服从于法律,而不是受制于舆论导向,也不是直接顺从民意。
但现在的网络舆论由于网络的随意性,某些潜在的负面因素都可能干扰独立审判,影响法官的理性判断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法官不是法学家,不应对热点法治问题发表评论。
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
岫I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霪篓翼霪霪瑟瑟罢覆黧夏霪纛渤己o、o年9月(下)i▲{;I占缸会镒汹函汹缢翰毯瑟醴绣罄毡翘幽遴。
山三:!:=:2:!!!!!竺2::苎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卢亮姜钧户旯要钧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新媒介都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社会守望者,传承教育,舆论监督的责任.然而,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甚至有时无法达到司法公正。
在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司法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司法活动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40-01一、司法独立概述司法独立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司法独断的主张之一,它的提出具有针对性与革命性,促进了西方实现自由民主的目标。
司法独立具体内涵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不受非法约束。
司法独立已经成为人类司法目标与现代法治国家行使法律时普遍使用的宪法原则。
司法独立始于远古社会,有首长或部落族长对内部斗争进行调停。
随着社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渐渐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审判活动。
但当时司法活动比较复杂琐碎,所以分派给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并受到各方的阻碍,宗教的干预比较严重。
知道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思想”理论,才逐渐形成近代司法权的概念。
正义性、独立性是司法互动本质要求。
离开独立性,正义性也无从谈起。
孟德斯鸠对司法的独立性提出了恰当的阐释:“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这说明司法独立的意义重大。
只有做到司法独立,法官才能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公正、客观地进行审判。
浅议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
浅议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摘要】司法独立是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舆论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司法独立受到了舆论的挑战。
两者间的矛盾亟待政治体制的改革来予以解决。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政治体制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概述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司法机关行使其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文明的标志,大部分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司法独立。
我国在法律上也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笔者认为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必须由国家的司法机关来行使。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依据是法律,不能为行政机关和个人所左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处理法律纠纷。
“从广义上讲,所谓舆论监督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公众)对社会现实普遍的、共同的意见,其实质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做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在狭义上讲,舆论监督可以视为新闻媒体监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对舆论监督权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冲突实际上,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和舆论监督权的存在着冲突的现象。
舆论对司法的监督远远超过了其应有的范围,形成了对司法独立的挑战,而新闻媒体对司法独立的冲击尤为突出。
司法独立要求法官居中裁判,摒弃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舆论的导向,不能偏颇一方,严格依据法律纠纷中的事实和证据依法司法。
然而新闻报道因其职业的特点,其追求的是眼球效应,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可能会对事实作夸张性的描述,变相地误导了民众。
浅析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浅析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摘要】近些年来,公众舆论在维护个人权利﹑表达民情民意﹑揭露事实真相﹑监督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也出现了很多媒体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
司法独立与舆论自由在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上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两者间却存在着张性。
本文试图从两者冲突的原因入手来分析调和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其中主要就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谈谈看法,以求加快媒体监督的立法和相关司法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舆论审判司法公正新闻自由近年来,随着媒体自身活力的增强,对审判公开的原则逐步得到落实,然而日益严重的司法腐败现象却层出不穷,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媒体对司法的监督力度正在不断地扩大,而司法与媒体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1﹑司法独立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司法独立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权力制约关系中司法体系的独立性,而这使得司法权可以不受行政权的干预。
司法独立即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当中,司法实体拥有法律自主性。
司法独立应当包括两个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
从制度层面上讲,司法独立又可被分为内部独立、外部独立和法官独立三个方面,而从观念层面上讲,司法独立就是形成司法机关自己的职业化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人民法院应当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从这一宪法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司法独立只属于相对独立。
从现实情况来看,司法的独立性还比较差,比如政府与司法机关之间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的司法机关在执行法律法规或调查取证时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如果脱离政府,司法机关难以正常地开展工作;同时,公安机关还可以通过政法委员会对司法机关施加一定的影响。
这一结构就是严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一定领域,从客观上必然会与周围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舆论场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新媒体对舆论监督的影响、司法审判独立的现状以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
新媒体对舆论监督的影响不可忽视。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并且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媒体的报道需要通过编辑和审查等环节,时间周期相对较长,但新媒体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实时性极强。
这种直播式的报道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社会事件迅速得到舆论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也具备了发布信息的能力,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这种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舆论监督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以微博为例,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报道事实,通过转发和评论来扩大影响力。
社会事件的真相可以迅速被揭示出来,舆论监督的力量进一步加强。
与此新媒体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不受限制,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造谣等现象也大量涌现。
这给舆论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使得公众难以正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匿名性,一些人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司法审判独立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石。
司法审判的独立意味着法官在处理案件时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能够凭借自身的独立判断来作出公正的判决。
这样可以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新媒体时代下,司法审判独立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大量的案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公众舆论对案件的判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媒体和公众倾向于对案件进行大肆渲染和煽动,给法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这种舆论压力可能会影响到法官的独立判断,导致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受到影响。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及司法公正的关系
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及司法公正的关系摘要:舆论监督在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成为了监督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司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定纷止争,让矛盾的双方回到秩序的范围内,实现社会公正;而舆论监督是通过媒体关注的方式将司法活动的内容或过程予以披露,满足公众知情权,以达到督促司法机关自律和监督司法行为合法性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公正。
在建设民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保障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最重要的是寻找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点,以促进双方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平衡点一、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在法治国家,司法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司法权的行使则是国家实现统治权的主要途径之一。
当各种矛盾依靠社会自律难以解决的时候,通常会引入司法程序以期定纷止争,使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必然要求司法活动具有公正性,正如罗尔斯曾经说过: 公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①。
司法公正不仅是法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司法公正是司法本身所应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使人们对国家、政府、社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公正作为司法最核心的品质和最重要的特性,是司法的灵魂所在。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其所确认的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行使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
要追求真正的司法公正,前提是做到司法独立,只有在司法独立体制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才能超脱于各种利益之上,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成为公平、正义、中立的裁决者。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及司法公正的关系以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事件的解决,以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来寻求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09年初的“华南虎事件”、直至今年的“瘦肉精”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无不彰显了当下舆论对于司法前所未有的监督力度。
(一)舆论监督之于司法的积极作用。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
新媒体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使得舆论监督更加全面和广泛,同时也给司法审判独立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浅析。
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无处不在。
人们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途径发布和获取信息,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舆论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也加强了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对于打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存在着部分虚假信息、造谣传谣和诋毁谩骂的现象。
这时候,舆论监督就需要明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底线,防止过度宣泄和泛滥,并保障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受到保障。
同时,新媒体时代也给司法审判独立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网络舆情的复杂化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案件和裁判结果经常受到网络舆论的外部干扰甚至是干预,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更加注重司法公正、严谨、独立的重要性,更具有法律素养和批判思维,从而保证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由法律规范和个性原则的约束和指引,确保裁判结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同步推进,需要在法律和制度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网络舆情、公众关切和司法独立的因素,保障政府公信力、社会稳定和司法正义。
同时,也需要渐进式的确定相关政策,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和评估,促进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付若澜(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摘要] 本文对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以二者的理论基础入手,再通过对比司法实践中的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来分析司法独立的价值。
同时通过对我国司法现状的分析可得知舆论监督的作用力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的辩证分析,发现二者的冲突与矛盾,并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关于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问题有所帮助,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冲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的舆论已成为现代人们司法监督的手段,“媒体审判”也因此而产生。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障司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也可以因为舆论过度干涉司法活动而导致司法不独立、司法不权威。
如何合理地减少舆论对司法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和如何更好地保障司法独立,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司法独立的缘由与意义(一)理论上司法权应当独立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国家特定的专门机关的判决,因此司法机关在综合考量下独立做出的判决应当是最正当的判决。
信任司法机关就应当让司法权独立,从理论上也已经得到证明,正义的判决需以司法独立为必要前提。
而要司法独立,必须避免社会舆论过多的干扰司法独立,因此理论认为控制社会舆论适当的干涉司法活动,才能更好的实行司法独立,才能够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实践中司法独立的表现形式理论上司法独立是必要的,而在实践中司法独立却没有理论上那么完美。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官僚主义的大国,司法权的地位远不如行政权,司法机关依附于政府的程度太深,因此司法机关并不完全独立。
在法官作出判决时,有时是受到上级的指示,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等作出的,一旦群众认为判决有失公平则难免会引来舆论的谴责,而这样的“黑锅”只有法官来背。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有句俗话:“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在中国打官司比的是谁的关系够硬,在司法活动中,有些法官会由于各种关系的牵制,可能去偏向一方当事人做出有利判决,此时法官的判决所受到舆论的监督具有两面性。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的冲突权衡研究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的冲突权衡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也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往往会发生冲突,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成为当前法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的概念、现状、冲突及权衡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的概念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借助互联网媒体对社会、政府、机构和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通过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方式促使被监督对象改进工作、纠正错误、提高公信力。
司法审判独立是指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个人和团体的非法干涉,不受利益团体、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在现实中也经常发生冲突。
一些案件在网络上引起公众关注后,网民们通过舆论压力对案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论,一些甚至是针对涉案人员的人肉搜索、辱骂和恐吓。
这种情况往往给司法审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的甚至需要法官和检察官接受公开的辱骂和丑化。
这对于司法的公正和独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何在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之间进行平衡,成为了当前法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舆论对案件的评价和批评可能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一些重大案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网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对案件进行各种评价和批评,这些评价和批评很可能会影响到法官和检察官的独立判断,甚至干扰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
2. 网络舆论可能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
在网络上进行的人肉搜索、辱骂和恐吓等行为,可能对案件当事人产生心理压力和道德困扰,进而影响到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网络上的不实言论也可能对案件当事人的名誉和形象造成损害,甚至导致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3. 司法审判的不公正和不独立也可能引发网络舆论的质疑和不满。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辨析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辨析摘要:舆论监督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审判独立是法治国家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
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里,两者都有它各自的功能和价值,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理性定位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并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点,使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自由而不过度,司法审判对舆论监督的排斥合理而不过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论述二者既有兼容统一性,又有冲突对立性,并简析了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最后提出构建我国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平衡协调机制,以实现二者相互制衡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舆论监督审判独立兼容统一冲突对立平衡引言:轰动一时,喧嚣了近半年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经北京市海淀法院于2013年9月26日公开宣判,李某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其余4人分别获刑三年至十二年不等。
11月27日,二审法院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宣布终审判决结果,维持李某某等原审审判结果不变。
这个案件虽属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当然,多数民众关注的焦点还是这起案件的真相,关注该案的审判能否排除身份差异和权贵干扰,能否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审理,判决结果是否公平公正。
在媒体令案情越来越公开透明的该案中,言论的交锋与舆情的对峙,使司法审判机关承受了很大压力。
宣判结束后,海淀法院就此问题向社会作了公开回应:该案审理严格按照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没有“舆论审判”的因素,真正做到了依法独立办案,体现了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
该案从头至尾舆论监督在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的保障下提前介入,营造出了强烈的舆论氛围。
可以说,案件的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寄托着民众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期待。
舆论的强势介入促进了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开和透明,同时也彰显出审判独立在当今社会中的重大价值。
本文欲以此案为例就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试做浅论。
舆论监督是广大社会公众及新闻工作者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运行中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建议和制约的一种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的延伸权利。
论法制社会中的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工作原则
起 争 议在诉 诸法 律之 后 是需 要 按 照法 律程 序
步步进行 审理 , 最后才 能做 出裁决 的。而有 的媒
民共 和 国公 民对 于 任何 国 家机 关 和 国家 工 作 人 员 , 有 提 出批 评 和建议 的权利 。 ” 审 判独立 是 指 法 院依 法 行 使 审判 权 , 受 外 界 不
l3 1
响公 正判 决 。如药 家 鑫案 件 , 法 院 审 判 之前 似乎 在
就 已经被 舆论判 了死刑 。
判就充分说 明了这一点 , 舆论 只是在 拿这 个案 件与 药
家鑫案件 比 , 较 造成了强大的压力致使案件改判。
3 面对 舆论 监 督 不 能 坚持 立 场 , 不 能 善 于运 . 也 用舆论
论监督 的方式来实现 自己的言论和知情权 , 督促 司法公正。但是在实践 中, 两者之间由于界限原则不清, 既可
能相 互促进 也 可 能相 互 干扰 。本 文 对舆论 监督和 独 立 审判 的关 系进行 探 讨 , 明确舆 论监 督与 审判独 立各 自需
要 遵 守的原 则 , 图实现 和谐 的统 一。 意
大诉讼 法 中也都有 所体 现 。
是能够对这一活动进行支持和监督、 促进审理公开公
正 的。但是 如果 适用 不 当 , 会成 为 “ 就 舆论 审 判 ” 进 ,
而 影响案件的公平正义 , 使二者成为了社会对立 的规
则 。法 制 的社会 中 , 论监 督与 审判独 立 亟需各 自遵 舆
循 自己的工作原则 , 达到相互的促进和统一。
体 往往无 视 审判活 动本 身规 律 , 案情 并 未 明 了 、 在 判 决 并未做 出之前 就发 表先 人 为 主 的见 解 , 当 了某 充
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论我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摘要: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持续发展,传媒技术的持续发达,舆论对于司法热点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几年来发生的许霆案、药家鑫案、小米案等一系列热案不断拨动着民众的神经,也给司法工作者带来了极大挑战。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如何在我国的法制环境下达到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平衡,是每一个法律人都亟需思考的问题。
本文意图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以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关系前言2009年,中国的舆论集中到鄂西山区一个叫邓玉娇的女子身上,她手刃一个索要“特殊服务”的官员,被舆论塑造为弱势者维护自身尊严反抗强暴的“英雄”而广泛传播,从而,最终法院一审当庭宣判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除处罚。
2010年,西安音乐系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一名女子.因担心自己的车牌号被对方记下,药家鑫持水果刀朝对方连捅8刀,致其死亡。
许多人认为药家鑫行为极其恶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给这个大学生一个赎罪的机会。
最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案件,舆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审判的过程与结果,这一切无不体现出现实中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之复杂与微妙。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平衡,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合力,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冲突现状(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涵义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干涉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12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舆论监督也变得更加重要。
司法审判的独立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舆论的形成也更加迅速。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成为了舆论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甚至可以快速掀起一场舆论风暴。
这种情况下,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和监督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发达,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
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个人和组织可以实时发布信息和观点,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在一些具有舆论价值的事件中,舆论监督可以及时揭露真相,让公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避免了信息的歪曲和误导。
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可以发现和曝光问题。
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往往由主流媒体来主导,信息的筛选和传播较为有限。
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从而能够更广泛地发现和曝光问题。
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和不公正的事件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得到曝光,进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很容易通过舆论监督的手段传播出去。
这不仅会误导公众,也可能对个人和组织造成不公正的损害。
由于信息传播的匿名性,一些恶意攻击和泄露隐私的行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打击。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解决,以维护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与舆论监督相辅相成的是司法审判的独立。
司法审判的独立是司法公正和法治的基石,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对象。
司法审判的独立保障了法官对案件的独立判断和正当的法律程序,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新媒体时代下,司法审判的独立更加重要。
正视司法独立下的新闻舆论监督
正视司法独立下的新闻舆论监督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一柄双刃剑,它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其潜在的副作用也十分值得冷静思考。
要实现新闻舆论监督的法治化,新闻媒介和新闻人必须把自由和自律(守法)结合起来。
【关键词】司法独立;新闻舆论监督当前在强调司法独立的同时要重视对于司法行为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
有人将其称为“第四种权力”和“无冕之王”。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界定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所谓监督,我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
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二、新闻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新闻舆论监督影响面广,反应最快,震动也大。
许多久拖不决或处理不公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一旦在新闻媒体中曝光,就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使问题能较快较好地解决。
比如2001年到2003年间沸沸扬扬的辽宁刘涌特大黑帮案中,新闻媒体舆论的作用体现的非常明显。
在刘涌最终被判死刑之后,相信很多涉案的司法机关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因为刘涌案的一波三折实在是引起了太多的舆论争执,也带给司法机关不小的舆论压力。
就在二审法院将刘涌的死刑改判为死缓之后,虽然改判也是于法有据的,但是一时舆论大哗,甚至激起了普遍的民愤。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现在的媒体对于司法的监督作用。
随着媒体自身活动的增强,媒体对司法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并且逐步的被社会公众所认可,但是,媒体与司法的冲突也在日益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司法独立原则看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的界限司法过程公开对于保证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和结果的正义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引入舆论监督机制则是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是,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并与传统媒体、民间媒体合流之后,一些社会影响力很大的案件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对法官形成道德绑架,影响司法独立,使得最终结果变得不那么“公正”。
这样的舆论向导所引起的结果往往被法律人批判为“舆论审判”,舆论监督与舆论审判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法理学中的司法独立原则入手,阐述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的界限问题。
司法独立原则,即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准确适用法律。
由此看来,如果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强烈的舆论压力,做出了重判或轻判的违背法律规范的判决,那么我们应认为做出不实报道或带有煽动性、倾向性报道的媒体利用其影响力对司法独立进行了干涉。
但是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
舆论的监
督是对众多监督形式中重要的一环,它有利于更好地行使司法权,并防止司法权的滥用等司法腐败现象和行为,甚至能对冤假错案的预防和纠正起到推动作用。
实事求是、全面的报道不仅能起到正确的监督作用,还能起到很好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作用。
舆论或多或少都会对司法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则是判断舆论监督和舆论审判的区别了。
如果司法过程中有不合法的行为,舆论将其披露出去,敦促其改正,则是起到了正面的影响作用,不仅防止了权力的腐败还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应界定为舆论监督;但是如果媒体的报道肆意添加主观色彩,对案件做出主观判断,无视“无罪推定”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民众做出倾向性和煽动性的不良导向的,则应界定为舆论审判。
不论其是否对司法独立造成影响,这种舆论媒体的声音都是不能容忍的。
舆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只有加以规范、引导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正确界定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的界限,不能任由不良媒体进行失实报道,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