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新课标第三次双击检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新课标第三次双击检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昆明一中第三期月考语文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原文中说的是“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自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

选项中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把“人类的自身经验”换成了图像。

)2.D(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及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原文中“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

”原文的意思是技术变得更加吸引人,会让人与机器的关系更加密切,但并非就可以消除对机器的恐惧和敌意。

选项中“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

)3.D(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作者的意思是,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传统艺术相比给人带来的效用也不相同。

艺术只是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重新认知艺术而并非艺术难以继续生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5.C(尚书是各部长官,副长官叫“侍郎”。

)6.C(太子是杀死皇帝反叛。

“弑”是“臣杀君,子杀父”之意。

)7.(1)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森严,逃不了罢了。

(大意3分,“但”、“扃”各1分)(2)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陈述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

(大意3分,“陈”与“衅”各1分)【参考译文】张畅字少微,是吴郡人。

张畅少年时候与堂兄张敷、张演、张敬齐名,是后辈中的杰出人才。

最初开始做官时担任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处死,张畅便骑马前去奔丧,穿上..丧服..极尽哀伤,被当时谈论的人称赞。

他的弟弟张枚曾经被疯狗咬伤,医生说吃蛤蟆可以治好,张枚认为这件事很难做到。

张畅笑着先尝了些,张枚因此才吃,伤口也就痊愈了。

孝武帝镇守彭城,张畅任安北长史、沛郡太守。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率各路军队前往镇守彭城。

2017届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带解析)

2017届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届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3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下面是关于某公司的组织框架结构图,请把这个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2、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在绘画中,_____,它是指绘画时不把画面画满,_____,以求画面的空旷和辽阔,引发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这种“空笔”在诗词作品中,称之为诗词空白艺术。

它是以空白激思考、以停歇激想象的艺术方法,通过突然中止正在叙述的事情,突然停顿正在描写的事物,_____。

二、(题型注释)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代作家陈鲁民看到现代社会中托“抄袭”称为“致敬”, ① 有感而发:“把抄袭说成…致敬‟,可谓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 ② 抄袭多么难听,致敬何其喜庆,把抄袭说成致敬, ③ 性质和内容没任何变化, ④ 听起来就顺耳多了。

就像孔乙己把…偷书‟说成…窃书‟, ⑤ 仍然没挡得住人家打折了他的腿, ⑥ 自己脸上却还是有光彩的。

”A. AB. BC. CD.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智力游戏,还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人们稍一吟咏便会激起文化共鸣。

B.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615万,同比增幅近7%,其中团队游客人数约37.4万,同比上涨2.5%。

C.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和信息分享新渠道,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云南省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云南省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云南省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

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

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

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

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

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邸报》的传播下,《邸报》的读者共同立足在务实层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运作——朝廷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裁断“天下”各种实际事务的权力机构。

知识分子透过对这种具体事务的“参观”,进一步理解朝廷与天下的意义。

这样,《邸报》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与朝廷、天下,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一个中介。

明末东林党的成立与发展,就与《邸报》有著密切的关系。

《明史·顾宪成传》中说,顾宪成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员也和他“遥相应和”。

这是因为有《邸报》作为中介,他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员互通声气,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语文试卷(六)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语文试卷(六)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语文试卷(六)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

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

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

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

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

”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

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

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的枢要在于“诚”。

《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

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

《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

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

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

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

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

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

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

“谦”是中庸之德。

《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河东模拟) 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春节期间,一档看似没有多少综艺节目基因的综艺节目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突然走红,有网友称它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

有人说这是国人无处安放的诗词之心撞上用诗词打擂的《中国诗词大会》,火花一触即发。

如果你看过这个节目,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如节目创意、格调、内容设计、主持人、选手、点评嘉宾等)谈谈你认为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

(2)如果让你推荐一档你喜欢的电视节目,你会推荐哪档电视节目?请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7分)2. (6分) (2017高二上·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

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

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

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

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

所以,“诗词”本来就是“诗辞”。

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在当时,诗就是辞。

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

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扫描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扫描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扫描版)语文第2次月考试题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能力。

原文中说的是“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

选项中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把环境意识换成了环境审美意识。

)2.B(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原文中“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

”文明与生态并非无法统一,共生是实现两者在更高层面上统一的唯一方式。

)3.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原文中“而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不论其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也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

”原文中有“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的限制,生态文明的审美观与传统审美观存在较大差异,选项中的“我们”扩大了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 B5. C(“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没有包含《易经》)6. A(李熹逃走时母亲只是病重,是回到家赶上母亲的丧事。

)7.(1)宣帝又征召李熹任太傅属,李熹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官员扶他登车上路。

(大意2分,“辟”“固”“疾”各1分)(2)要命令约束众官吏,各自慎重对待自己的职务,皇帝宽大原宥的恩典,是不会多次遇上的。

(大意2分,“敕”“慎”“司”各1分)【参考译文】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人。

李熹年轻时就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学问,与北海人管宁凭贤良的名声被官府征召,没有去应招。

多次被三府征召,没有去就任。

宣帝又征召李熹任太傅属,李熹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官员扶他登车上路。

当时李熹母亲病重,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最终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这事的人都赞扬他的志气节操。

2017届云南省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届云南省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云南省2017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

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

《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

‛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

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

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

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

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

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

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

‚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七)(扫描版)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七)(扫描版)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七)(扫描版)语文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1. B(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原文的句子是“从孔子开始,儒家逐渐与鬼神信仰拉开距离。

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事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思考而已”,并未提到孔子否定鬼神的存在。

)2. B(B偷换了原文中的陈述对象。

原文的句子是“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根据原文的意思,应该是中国人的祭祖仪式自然而朴实地回答了哲学上的终极追问,而不是祭祖信仰。

)3. C(C原文的句子是“这种企业祭祖方式……,为建设企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只是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而不一定能达成员工与企业同艰苦共命运的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D E(A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体现。

B“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于原文无据。

C“只要……就……”错误,原文为“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

)5. ①内容上,点明皇家出行消耗巨大,以史料为依据,增强真实性。

(2分)②结构上,为下文质疑、批判和分析历史做铺垫。

(2分)6.①记叙方面,文章前半部分偏重叙述,书写的是稻米生长成熟,皇家享受贡米。

(2分)②抒情方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地、农人和对封建专制压迫的褒贬态度。

(2分)③议论方面,文章后半部分转向议论,沉思的是皇家与民情,人心与历史。

(1分)④作者的写作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融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体。

(1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 C(“实至名归”的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周百科”的美誉并非因为参加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是其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广泛阅读、查阅书籍,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不能说“实至名归”。

)(3分)8.BE (A项,“突出其晚年的酷爱阅读”错误,原文“书童”指的是旧时侍候主人及其子弟读书的未成年的仆人,对联则以“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C项,“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范围扩大,原文是“全世界华人中”;D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思考的内容更广泛。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八)(扫描版)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八)(扫描版)

(新课标)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卷(八)(扫描版)昆明一中第八期联考语文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1. B(“网络直播呈现井喷式增加”于原文无据。

)2. C(强加因果。

媒介压力的减小与“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得以强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原文论述的因果关系是“之因此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显现已经在必然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令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

”)3. A(应该是直播的直接性优势表现了信息在传播进程中的这些特点,而不是信息在传播进程中的这些特点表现了直播的直接性优势。

原文的句子是“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表现了信息在传播进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B(A.“第三人称视角”错误,应该为“第一人称视角”。

C.日军的残暴并非“骨子里的诗意”归纳错误。

D.因果关系判定错误。

)5. ①拒绝作证。

以履行国民义务为由,拒绝为中国人出庭作证。

②矛盾煎熬。

因战争与良心的冲突而备受煎熬,灵魂麻木。

③敬畏士气、诗意。

折服于不被战争毁灭的力量。

④希望和平。

关于以后和生平活的希望。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①回望之眼:回顾重庆的抗战历史,再现蒙难受害大事件。

②正义之眼: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现关于正义的诉求。

③以后、和平之眼:凝视历史,面向以后,表现出对以后和平的希望。

(答出一点2分,三点6分。

)(三)有效类文本阅读(12分)7. B(B.“不仅……更”引导的两个分句逻辑顺序错误。

“笔墨心血被摧残缺坏”的冲击愈甚于拆屋被逐。

)(3分)8.CE (A项,“下诏参与”与原文不符,应是被江南总督尹继善推荐;“直接拒绝”也不符合原文,文中是依照《石头记》中一首诗来推断评论的。

B项,“一蹶不振,颓靡不堪”与原文不符。

D项,“夸张手法”与原文不符。

)(选对一项给2分。

)9. “知人论世”的念书方式,强调念书须了解作者及时期背景,而念书又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一个时期。

2017年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语文模拟试卷-(3) word版

2017年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语文模拟试卷-(3) word版

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语文模拟试卷姓名考号本试题卷共22道小题。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古代人的俗语,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堂的理解。

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

这与西方文化虚构的天堂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的天堂是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人的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

这个天堂在20世纪被抛弃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触发的普遍灾难,令中国对自己曾经创造过的传统和生活世界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传统中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天堂也岌岌可危了。

现代化改变了世界。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被现代化了,过去的中国天堂是“道法自然”的产物,今日的中国天堂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有一点继承了中国传统,就是人们依然企图在大地上创造此岸的中国天堂。

昔日,中国世界创造天堂的时候,它考虑的是如何安身、安心。

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

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

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

所以西方所设计的现代化世界与中国人对天堂的理解不同,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安心”,而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

它是反自然的。

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

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心是八月十五的明月,是大年初一的梅花,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就是寄托中国心灵的上帝。

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

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放心灵的地方。

云南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云南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2017级高三“三诊一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解析

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2017级高三“三诊一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解析

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2017级高三“三诊一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

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

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

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

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

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

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7高二上·枣庄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 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B . 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

C . 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

D . 对学生话剧团要上马排练经典话剧《茶馆》这事,学校一定会鼎力支持。

2. (2分) (2018高一下·湖州期末)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②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的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④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⑤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A . ③⑤①②④B . ①③②④⑤C . ①③⑤②④D . ③①⑤②④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3. (6分)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浪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2)《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情的举动。

(3)在《离骚》中,屈原表达宁愿立即死去或流亡也不愿苟合阿谀的坚定信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4. (6分) (2017高二下·玉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云南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

云南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

云南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云南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第二部分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2017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7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文综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豹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争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由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紫外线指数是度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对人类皮肤损伤的程度。

世界气象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般划分等级为:0—2为低,3—5中等,6—7高,8一10较高,ll及其以上为极高。

图1为我国某月某网各地紫外线指数的预报简图,据此回答1—3题。

1.此时,我国可能处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日,广州居民出行直佩戴墨镜B.此时,锋面雨带正控制我国江淮地区C.全球变暖与紫外线增强有一定关联D.紫外线增强可导致农业减少3./影响图中我国各地紫外线指数豹主要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B.日照时间的长短C.各地距海的远近D.各地的天气状况图2为美国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棉花带‛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土壤C.交通D.劳动力5.休斯敦成为美国南部工业城市的基础条件是A.气候和地形B.资源和交通C.劳动力和市场D.人才和技术6.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形态形成有关的是A.存在大量人工填海造陆的行为B.建有大规模的海洋深水港口区C.河流沉积作用强于海水侵蚀作用D.海水侵蚀作用强于河流沉积作用图3为广东省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基本情况统计图,据此回答7~8题。

2017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word)

2017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word)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全国卷2017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

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

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

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

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

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五)语文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新课标高三月考卷(五)语文试题含答案

昆一中第五期月考语文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1. C(A项,“进取”由“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概括而来。

C项,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原文中儒家思想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指出是在汉武帝时期,并且选项中强加了因果关系。

)2.A(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原文的意思是汉朝统治者利用雕塑艺术进行宣传。

是目的决定了雕塑艺术具有传播性,而不是雕塑艺术的传播性使它起到宣传作用。

关系错位。

)3.D(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于原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D(A项,“只要……就”太绝对,原文为“勉强照亮”;B项,“悲观消极”理解错误,应当为“乐观、幽默”;C项,张冠李戴,争论的对象是泡利,而非科恩。

)(3分)5.①“疯狂”指的是世界充满了冲突与争端,战争威胁着人类。

②“心智健全”:指爱因斯坦呼吁世界和平;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控制核武器。

③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应当友好相处。

(每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6.①认为世界是奇妙的,他在童年时代就对世界充满好奇,观察罗盘惊叹于场的概念。

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着迷于孩童小玩具,力图解决其中的问题。

③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执着于统一场论的研究。

(每一点2分,答出3点给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A E(B项,“仍有动物习性”分析错误;C项,旅客们的建议并没有都“博得小说主人公感激的微笑”;D项,公司经理“善解人意,为人宽厚”,形象概括错误。

)8.①为人可靠,讲信用。

朋友托她带猴,她遵嘱购买,为猴子办理各种证件。

②易动怒,爱争辩,得理不饶人。

毫不示弱地进行争辩,听了旅客的话而勃然大怒。

③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抗议办事员按最高项收费的标准,努力降低收费标准。

(每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9.①照应小说标题。

以母猴来照应“旅途女伴”,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

②增强艺术效果。

小说收束急促,戛然而止,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

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

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

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

”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他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

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叙述者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只是乔叟一个人,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即便从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正如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一个作者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创造出多个隐含作者,同一部作品的作者不管有几个,但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叙事策略同叙述者“闹矛盾”,暗示出“不可靠的叙述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正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这部名著以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山那人那狗彭建明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

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早啊,还很早呢。

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

邮包已经半旧。

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

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

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

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

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

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

啊啊,心里梗得厉害。

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

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

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

远处,有等待,有期望。

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

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

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

出门就是登山路。

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

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

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

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

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

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

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老人急了:“我还能……”“莫废话了。

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

”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

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

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

都吃了,也不见好。

那顽皮的膝盖骨哎。

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

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

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

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设置矛盾冲突,而是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

李叔同天资聪颖,很多时间内学会了作曲。

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

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

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