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专题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共35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3、二战爆发, 征兵入伍,历时 6年,后被俘入 战俘营;
ppt课件
4、“废墟文 学”
5、1972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 世,举国哀悼。
ppt课件
开端(开头—§15); 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 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16—§45);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 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46—§53): “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 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ppt课件
拓展讨论: 由“学校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
到德国文化的深厚,这样一个国家为 什么会成为反人类文化战争的策源地?
阅读筱敏《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 理想》,并收集资料,探究钻研。
ppt课件
(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不能支撑自己”?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 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 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ppt课件
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伯尔小说创作既遵循批判现实主义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德)伯尔
ppt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 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 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 的毁灭作用。 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 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
展与环境的关系。
ppt课件
ppt课件
4、“废墟文 学”
5、1972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 世,举国哀悼。
ppt课件
开端(开头—§15); 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 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16—§45);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 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46—§53): “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 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ppt课件
拓展讨论: 由“学校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
到德国文化的深厚,这样一个国家为 什么会成为反人类文化战争的策源地?
阅读筱敏《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 理想》,并收集资料,探究钻研。
ppt课件
(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不能支撑自己”?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 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 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ppt课件
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伯尔小说创作既遵循批判现实主义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德)伯尔
ppt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 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 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 的毁灭作用。 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 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
展与环境的关系。
ppt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就像古多.克诺普教授所说:“希特勒时 代的孩子们是政权不可缺少的支持,假如 没有希特勒青年团坚持不懈的全方位的投 入,德国经济和社会早就崩溃了。青年们 通过他们的投入对战争延长起了决定性作 用。900万廉价劳动大军填补了在前线服役 男子留下的空缺。”“1921年至1925年出 生的人当中,三分之一还多的人惨死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或者死在国内的 战场上。”
----《读书·人不是为了被管辖而存在》
他的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 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
文艺的良心
怎么成为圣贤?如何做得英豪?大忠大奸怎样划 分?丰功伟绩如何创建?什么叫气贯长虹?什么叫名 垂青史?什么叫中流砥柱?什么叫平反昭雪?„„这 些堂皇而激烈的命题,竟然普及于社会、渗透于历史, 而事实上这些命题出现的概率究竟有多大,而且又有 多少真实性呢?与之相反,有关一个普通人的存在状 态,有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件,有关人类周围的植 物和动物,有关世俗风习、人间情怀,虽然天天遇到, 人人遇到,处处遇到,却一直被中国主流文化搁弃着、 冷落着。 ----余秋雨
这个想象的世界是怎么来的?
统一的学校布置 批量生产的阵亡纪念碑 “多哥”上恶作剧结果
• 在希特勒眼里,“群众是守旧和懒惰的,他们 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思考”。既然如此,人 民群众的观念和想法,是需要被灌输、被引导、 被宣传、被塑造,才能正确的加以表达。希特 勒与他所谓的纳粹精英们有意识地用各种手段 把人民的思想穿上由统治者和少数知识精英 “缝制好的制服”,转变到希特勒认为是正确 的方面去。而一旦人民的思想穿上了制服,也 就丧失了思考的权力与能力,成为了《国际歌》 中所说的囚禁在“思想牢笼”中“饥寒交迫的 奴隶”。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 德国士兵 ,因 战争 受了伤,但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 “我”始终想知道”
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
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 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
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 这里是“我” “我”所写的铭文 由 得以确认: 三个月前学美 术绘画的母校。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复仇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被放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 义教育的美术教室,反复出现的对学校 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 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时,对我 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 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 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 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 “杀人比赛”。 •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 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 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 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 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 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 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 然而在日本,部分极右分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 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 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 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 行军事训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 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 了战争狂热
本文的巧妙之处
• • • • • • • 1、独特的选材角度 受害者一方 十几岁的学生成为士兵 代表文明的学校成为外科医院 2、悬念的层层设置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寓意深刻的结尾 5、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大量的内心独白)
作者介绍
• 海因里希· 伯尔在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获奖辞是: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 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1950 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起轰动, 也是因为反战。他因此被称之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7 月19日,伯尔去世。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给伯尔妻子 安妮玛丽的哀悼与慰问信中写道:“海因里希· 伯尔走了, 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我们伟大的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支持 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又是爱好争论的,由此 激起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的敬爱。我们将怀念 他勇敢、热诚、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一些外国报纸更 是评论道“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 救出来”。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35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
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了什么伤,究竟是不是
在自己的母校里。
开端(开头—§15); 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 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16—§45);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 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46—§53):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梳理故事情节: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本多夫腓特烈大帝中学美术教室) 人物: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 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环境:火光冲天,炮声不断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 让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 的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 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 什么意义?
“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 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的 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 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 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 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 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 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 在自己的母校?
小说以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 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 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军国主义教育
主张以 超人哲学取代基督教,断 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天才创造的, 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的 人物。鼓吹战争,渴望战争到来,欢 迎欧洲各国军国主义化,并把这看作 是复兴人类的手段。 宣扬极端的种族主义,预言雅利安人种是统治欧 洲的新种族。反对民主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他认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 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 来实现自我。 尼采的思想被法西斯主义利用和吸收,尼采本人也被 法西斯主义者尊为思想先驱。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2)粗犷 粗俗 同:都是形容词,均有“粗野”之意。异: “粗犷”指粗野、粗鲁,或粗豪、豪放;“粗俗”指粗野庸俗, 侧重指谈吐、举止方面表现庸俗,含有贬义。
例:①市领导强调指出,必须把内容__粗__俗____、不符合要求 的广告牌全部拆除,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路标路牌要及时更换。 ②它既没有北国荒原那种_粗__犷_____和广阔,也没有南方山水那种
文采fěi 斐 然
(4) fēi
蜚
声文坛
miù 谬 误 (6)邮chuō 戳
杀lù 戮
3.近义辨析 (1)径直 径自 同:均为副词,都含有“直接……”之意。 异:“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 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径自”表示自己直 接行动,与“径直”相比强调“自己”。 例:①赢得胜利的林丹大失风度,他在经过媒体混合采访区 时没有停留,尽管记者招呼声不断,但他置若罔闻___径__自___离 去。 ②到了傍晚下班高峰期,部分居民居然无视警告,推着自行 车或电动车__径__直____进入了电梯。
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
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K12课件
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K12课件
2
学习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悬念的设置和 解决揭示小说主旨的方法。
• 2.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学会合作探究,了解法西斯通 过军国主义教育对本国人民的毒害,对战争与人的命 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新课
• 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
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
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
高中语文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32张)
2.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 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 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跪着的日尔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贵
勃 兰 特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 年 12 月 7 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 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 联邦德国总理维利 · 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 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 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 “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 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 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 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 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 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四、 比较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比较阅读
《一》:为国而战 《流》:为法西斯卖命
《一》: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 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流》: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 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 灭。 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 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 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 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 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 他们曾经犯过错误。 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高中语文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PPT共17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ppt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5、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5、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共35张PPT)
•
《挑tiǎo刺的少年》
• 《挑tiǎo刺的少年》塑造的是一个少年坐 下 挑tiǎo出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 诚的男孩”,具有英雄主义色彩。 古罗马传说中的“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 起送信者的重任,虽然脚上有刺,但还是 以最快的速度将一封重要的信件传给罗马 元老院,圆满完成使命后才安顿下来,才 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tiǎo了 出来。 《挑tiǎo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 之间”,是为了灌输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
• 教室里的人种脸谱 • “北部的船长”、“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 的女人”、“东部的格林斯人”、“南部 山地人”。 • 这些都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人种。 • 联想:文革的美术画室里,少有外国人的形 象。让学生们自认为:我们是地球的中心。 • (课下看毕飞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
• 教室里还有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 君主或政治家的画像,如:恺撒、 西塞罗、马可·奥勒留…… • • 没有文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的 画像……
• 德国学校特别推崇自己民族的强权人物, 主要是如下三位:
腓特烈一世(绰号“红胡子”) • 腓特烈一世(1657年—1713年),普 鲁士的第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为 普鲁士争夺欧洲霸权打下基础:多次 平定德意志内乱,五次进攻意大利, 还发起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 欧洲民间传说恶魔长着红胡子,又因 他杀人多而形容之为“红胡子”。
• 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 你们那里有死人吗?”——“该死 的,”司机大声地回答道,“你们已 经解除灯火管制了吗?” • “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灯火管制 还有什么用!……到底有没有死人?” • “不知道。” • “把死人抬到这里来!……其他人抬 上楼,抬到美术教室去!” …… 我还没有死 我是属于“其他人”里面的
高中苏教版语文(浙江专用)必修二课件:第二专题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共55张PPT)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 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 年被俘,同年 12 月 生平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 经历 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 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 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 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
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 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
也没。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扎 针 zh ā . zh á (4)扎挣扎 . 包扎 . zā
(二)写准字形 tán ɡ 搪 瓷 (1) tán ɡ 塘 堰 斑l án 斓 (2) án 澜 波l cu ì 啐 一口 cu ì 淬 火 荟cu ì 萃 (4) 精cu ì 粹 鞠躬尽cu ì 瘁 憔cu ì 悴
惊h ài 骇 弹h ã 劾 (3) 尸h ái 骸 言简意ɡāi 赅
蹒sh ān 跚 sh ān sh ān 姗 姗 来迟 (5) sh ān 珊 瑚 zh à 栅 栏
chu ō 戳 进 ù 戮 (6)杀l 绸m óu 缪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搪 瓷( tán ɡ ) . (4)甲胄 (zh òu ) . (7)吞噬 ( sh ì ) . (10)憎 恶( zēn ɡ) . (13)油腻 ( nì ) . (2)凝眸 ( m óu ) . (5)肃穆 (m ù) . (8)倒坍 ( tān ) . (11)襁褓 (qi ǎn ɡ b ǎo ) .. (14)喃 喃 ( n án ) . (3)庙柱中楣 ( m ãi) . (6)颠簸 ( bǒ ) . (9)粗犷 ( ɡu ǎn ɡ ) . (12)赫 然( h â )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 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 年被俘,同年 12 月 生平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 经历 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 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 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 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
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 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
也没。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扎 针 zh ā . zh á (4)扎挣扎 . 包扎 . zā
(二)写准字形 tán ɡ 搪 瓷 (1) tán ɡ 塘 堰 斑l án 斓 (2) án 澜 波l cu ì 啐 一口 cu ì 淬 火 荟cu ì 萃 (4) 精cu ì 粹 鞠躬尽cu ì 瘁 憔cu ì 悴
惊h ài 骇 弹h ã 劾 (3) 尸h ái 骸 言简意ɡāi 赅
蹒sh ān 跚 sh ān sh ān 姗 姗 来迟 (5) sh ān 珊 瑚 zh à 栅 栏
chu ō 戳 进 ù 戮 (6)杀l 绸m óu 缪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搪 瓷( tán ɡ ) . (4)甲胄 (zh òu ) . (7)吞噬 ( sh ì ) . (10)憎 恶( zēn ɡ) . (13)油腻 ( nì ) . (2)凝眸 ( m óu ) . (5)肃穆 (m ù) . (8)倒坍 ( tān ) . (11)襁褓 (qi ǎn ɡ b ǎo ) .. (14)喃 喃 ( n án ) . (3)庙柱中楣 ( m ãi) . (6)颠簸 ( bǒ ) . (9)粗犷 ( ɡu ǎn ɡ ) . (12)赫 然( h â )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专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自主探究
有人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 “我”是一个受欺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 兵;也有人认为,“我”虽然受欺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 有所觉悟。“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课文 内容加以分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合作探究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仅仅一句 话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提示】(1)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 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2)通过 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 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3)巧设悬 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提示】“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 处于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我”到底受了 什么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 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 兵医院?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成为伤兵进了 “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 的教室?“我”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这些悬念推动 情节的展开,读者也在团团疑惑中不断追问探索。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观点二:“我”有所觉悟。文中有一段文字写 道:“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 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 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 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 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 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 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 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 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 的语气之中隐含着对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自主探究
有人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 “我”是一个受欺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 兵;也有人认为,“我”虽然受欺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 有所觉悟。“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课文 内容加以分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合作探究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仅仅一句 话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提示】(1)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 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2)通过 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 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3)巧设悬 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提示】“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 处于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我”到底受了 什么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 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 兵医院?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成为伤兵进了 “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 的教室?“我”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这些悬念推动 情节的展开,读者也在团团疑惑中不断追问探索。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观点二:“我”有所觉悟。文中有一段文字写 道:“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 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 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 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 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 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 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 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 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 的语气之中隐含着对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
• 《美狄亚》告诉他们做事可以不择 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 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 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 老弗里茨:腓特烈一世,绰号红 胡子。他试图把神圣罗马帝国变 成一个军事专制国家。六次远程 意大利,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 远程时,他发表演讲,称自己为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 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 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 烈”。 • 人种脸谱像:联想到希特勒对犹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 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 “我失声呼叫,医生 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 只耸了耸肩膀”……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
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的好处:
1.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 2.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 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3.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相比, 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 让他们充当炮灰; 4.设悬念,让读者找出谜底
伯尔(19171985),1917年 出生于德国科隆 市一个普通的木 匠家庭,是家中 的第八个孩子, 自幼家境贫寒, 渡过了艰难的童 年和青年时期。
• 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几个黑人和 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 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英、 法占领。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 民统治,故而对学生进行殖民宣传。 • 41页“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 ‘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外来教育的影响, 环境的潜移默化。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文本总结 课后悦读
书香晨读
国学讲堂
开卷有益
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译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领悟】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 键是要去“做”,若能时时处处事事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 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 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例句】①赢得胜利的林丹大失风度,在经过媒体混合采访区时没有停留,
尽管记者招呼声不断,但他置若罔闻
离去。
②美国空军一架F-16战机在起飞道上跑了一会,速度越来越快,却一直没
有离开地面。最后,竟然
栽入了停机坪。
答案:(1) ①径自 ②径直
(2)捉摸·琢磨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思考”的意思。“捉摸”指猜测,预料,
参考答案:“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 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 “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 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 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 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 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 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 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 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 实的思想状况。
3.文学常识 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 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 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 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2.背景解读 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 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向德军发动进攻。1945年初,苏军 从东面,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 将结束。德军困兽犹斗,做垂死挣扎,甚至向青少年灌输军国 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文中的“我”即 是1945年初在德军投降前被征入伍的,但是,三个月后“我” 就身负重伤,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
多用于否定说法。“琢磨”指思索,考虑。
【例句】①货币是一个难以
的概念,一个故事,一种期望,它
很难管理,只有在用以交换产品和服务的那一刻才具有真正的价
值。
②那些唱词,已经无法查找原创者,不知经过了多少代民间艺人
的
,所以完全符合民俗,句句动情,声声入耳。
答案:(2) ①捉摸 ②琢磨
课堂探究
一、整体把握
(2)多音字
哄抢( 哄 哄骗(
起哄(
) ) )
包扎( 扎 挣扎(
扎针(
)
) )
削
瘦削( 削皮(
) )
角
角落 ( 角色(
) )
挑
挑剔( 挑衅(
) )
燎
燎原 ( 火烧火燎(
) )
答案: (2)hōnɡ hǒnɡ hònɡ zā zhá zhā xuē xiāo jiǎo jué tiāo tiǎo liáo liǎo
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
一、技法归纳 1.构思巧妙,视角独特 本小说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 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海因里 希·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 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始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 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着读者。小说还运用悬念和暗示,使情节 更曲折,吸引了读者,同时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给人以 强烈的震撼,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
2.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 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联想到 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3.人物自述,性格独特 虽然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中,还可以感受 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我”不满的是学校单调的学习生 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 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 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 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 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 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三、素材积累 【素材1】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一名德国 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 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透过这一切,更让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教育。 适用话题:教育;战争;肉体与精神。
思路提示一:我觉得文中的“我”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太深,甚至自觉地为法西 斯摇旗呐喊,冲锋陷阵,是一个生活在反动阵营里的人,不仅应该批判,还应该坚决地 消灭。 思路提示二:他们有让人憎恶、气愤的一面,但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那种特殊的 教育。因此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难处。 思路提示三: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这篇小说是在写人存在的窘境,写人受 到历史、时代等限制的命运。而战争小说只是人类荒谬的存在境遇的一个特殊案 例和某种放大,战争中的个体命运相对于人类的命运而言,是一个无奈的符号。
答案:搪/塘/唐/糖 喧/暄/宣/渲 跚/栅/姗姗/珊珊 骇/骸/劾/赅 愕/颚/鳄/萼 憎/赠/增/曾
3.词语辨析
(1)径自·径直
【辨析】都是副词,都含有“直接”的意思。“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强调“自己”。“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
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四、主旨归纳 小说以典故为标题,并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
答案:小说通过一名原本是学生、入伍仅三个月的伤兵“我”被送到用 作伤兵医院的母校,截去了双臂和右腿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和 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整个战争败坏了的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揭露 了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小说的标题本身就奠定了批判和反思的基调,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 义教育的嘲讽与抨击。
导入阅读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 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 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 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 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 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 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 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参考答案: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 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三、探究争鸣 有人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军国主义教育、甘 为法西斯效力的青少年的形象,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值得批判的;也有人说他们在 当时是受到时代和各种条件限制的,因此也应该理解他们。你赞成哪种观点?
2.据音写字
táng 瓷
池táng
táng
突
táng 块
xuān 闹 寒xuān xuān 泄 xuàn 染
蹒shān
zhà 栏
shānshān (
)(
)来迟
shānshān ( ) ( )可爱
惊hài 尸hái 弹hé 言简意gāi
è 然 下è è 鱼 花è
zēng 恨 zèng 送 zēng 加 céng 经
戳.进( ) 赫.然( ) 粗犷.( ) 恺.撒( ) 啐.掉( )
吞噬.( ) 凝眸.( ) 甲胄.( ) 瞳.孔( ) 褪色.( )
惬.意( ) 坍.塌( ) 斑斓.( ) 憎.恶( ) 手帕.( )
答案: (1)chuō shì qiè hè móu tān ɡuǎnɡ zhòu lán kǎi tónɡ zēnɡ cuì sè pà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译文】(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 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 力气学好它。 【领悟】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 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文本总结 课后悦读
书香晨读
国学讲堂
开卷有益
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译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领悟】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 键是要去“做”,若能时时处处事事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 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 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例句】①赢得胜利的林丹大失风度,在经过媒体混合采访区时没有停留,
尽管记者招呼声不断,但他置若罔闻
离去。
②美国空军一架F-16战机在起飞道上跑了一会,速度越来越快,却一直没
有离开地面。最后,竟然
栽入了停机坪。
答案:(1) ①径自 ②径直
(2)捉摸·琢磨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思考”的意思。“捉摸”指猜测,预料,
参考答案:“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 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 “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 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 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 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 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 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 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 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 实的思想状况。
3.文学常识 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 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 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 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2.背景解读 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 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向德军发动进攻。1945年初,苏军 从东面,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 将结束。德军困兽犹斗,做垂死挣扎,甚至向青少年灌输军国 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文中的“我”即 是1945年初在德军投降前被征入伍的,但是,三个月后“我” 就身负重伤,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
多用于否定说法。“琢磨”指思索,考虑。
【例句】①货币是一个难以
的概念,一个故事,一种期望,它
很难管理,只有在用以交换产品和服务的那一刻才具有真正的价
值。
②那些唱词,已经无法查找原创者,不知经过了多少代民间艺人
的
,所以完全符合民俗,句句动情,声声入耳。
答案:(2) ①捉摸 ②琢磨
课堂探究
一、整体把握
(2)多音字
哄抢( 哄 哄骗(
起哄(
) ) )
包扎( 扎 挣扎(
扎针(
)
) )
削
瘦削( 削皮(
) )
角
角落 ( 角色(
) )
挑
挑剔( 挑衅(
) )
燎
燎原 ( 火烧火燎(
) )
答案: (2)hōnɡ hǒnɡ hònɡ zā zhá zhā xuē xiāo jiǎo jué tiāo tiǎo liáo liǎo
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
一、技法归纳 1.构思巧妙,视角独特 本小说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 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海因里 希·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 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始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 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着读者。小说还运用悬念和暗示,使情节 更曲折,吸引了读者,同时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给人以 强烈的震撼,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
2.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 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联想到 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3.人物自述,性格独特 虽然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中,还可以感受 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我”不满的是学校单调的学习生 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 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 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 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 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 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 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三、素材积累 【素材1】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一名德国 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 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透过这一切,更让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教育。 适用话题:教育;战争;肉体与精神。
思路提示一:我觉得文中的“我”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太深,甚至自觉地为法西 斯摇旗呐喊,冲锋陷阵,是一个生活在反动阵营里的人,不仅应该批判,还应该坚决地 消灭。 思路提示二:他们有让人憎恶、气愤的一面,但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那种特殊的 教育。因此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难处。 思路提示三: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这篇小说是在写人存在的窘境,写人受 到历史、时代等限制的命运。而战争小说只是人类荒谬的存在境遇的一个特殊案 例和某种放大,战争中的个体命运相对于人类的命运而言,是一个无奈的符号。
答案:搪/塘/唐/糖 喧/暄/宣/渲 跚/栅/姗姗/珊珊 骇/骸/劾/赅 愕/颚/鳄/萼 憎/赠/增/曾
3.词语辨析
(1)径自·径直
【辨析】都是副词,都含有“直接”的意思。“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强调“自己”。“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
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四、主旨归纳 小说以典故为标题,并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
答案:小说通过一名原本是学生、入伍仅三个月的伤兵“我”被送到用 作伤兵医院的母校,截去了双臂和右腿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和 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整个战争败坏了的年青一代的无可奈何,揭露 了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小说的标题本身就奠定了批判和反思的基调,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 义教育的嘲讽与抨击。
导入阅读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 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 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 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 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 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 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 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参考答案: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 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三、探究争鸣 有人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军国主义教育、甘 为法西斯效力的青少年的形象,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值得批判的;也有人说他们在 当时是受到时代和各种条件限制的,因此也应该理解他们。你赞成哪种观点?
2.据音写字
táng 瓷
池táng
táng
突
táng 块
xuān 闹 寒xuān xuān 泄 xuàn 染
蹒shān
zhà 栏
shānshān (
)(
)来迟
shānshān ( ) ( )可爱
惊hài 尸hái 弹hé 言简意gāi
è 然 下è è 鱼 花è
zēng 恨 zèng 送 zēng 加 céng 经
戳.进( ) 赫.然( ) 粗犷.( ) 恺.撒( ) 啐.掉( )
吞噬.( ) 凝眸.( ) 甲胄.( ) 瞳.孔( ) 褪色.( )
惬.意( ) 坍.塌( ) 斑斓.( ) 憎.恶( ) 手帕.( )
答案: (1)chuō shì qiè hè móu tān ɡuǎnɡ zhòu lán kǎi tónɡ zēnɡ cuì sè pà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译文】(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 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 力气学好它。 【领悟】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 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