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合集下载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黎明现象的症状“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2、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3、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4、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首先是黎明现象,也被称为黎明曙光。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当天空开始有微弱的亮光出现,但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时,人们常常称之为黎明。

黎明现象是黎明时分几种不同的光线现象的总称。

黎明现象主要由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多种因素造成。

当太阳光线以较小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会遇到气体分子和悬浮物等大气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光线发生散射。

不同波长的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较少。

因此,在黎明时分,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太阳光中的蓝色光被散射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亮光。

此外,黎明时分的光线还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当太阳光线射到云层时,云层中的水滴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天空呈现出明亮的白色或金黄色。

有时候,太阳光线还会通过大气层的折射而使天空呈现成红色或橙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另一种与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散射有关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的太阳出现一个光环,通常呈现出红色或橙色,并伴随着一个光晕。

这种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更长的路径,与大气成分发生更多的散射所导致的。

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通过气体分子、悬浮物等成分,其中蓝色光的散射程度较强,而红色光则较少散射。

因此,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光被散射掉后,只剩下红光。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原因。

苏木杰效应中的光环和光晕则是由散射光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

当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物时,会发生多次散射,产生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波长的散射光。

这些散射光线在观察者眼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环和光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都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散射而产生的现象。

黎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苏木杰效应则是由于太阳光线的长路径传播和多次散射形成的。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二、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三、“黎明现象”应采取的措施*四、黎明现象可能机理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1、黎明现象血糖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

如果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

2、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

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1、生糖激素: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统称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糖素等。

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点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

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时间大致相一致。

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

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

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用药因素: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亦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3、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如血糖一直平稳,黎明后出现血糖升高,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为黎明现象。

若为前者,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为后者,则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

黎明现象应采取的措施1、早餐前降糖药提前在6点服,早餐也随之提前在6点半左右。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等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等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李长玉于松明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至上午8~9时,此种清晨高血糖表现称黎明现象。

血糖升高主要原因是胰岛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不能对抗午夜体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的升糖作用所致。

要预防凌晨高血糖的发生,必须要了解哪些病人容易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降糖药用量不足常见原因是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物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夜间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早期部分病人胰岛素抵抗严重,胰岛素抵抗指数,即空腹胰岛素(微单位/毫升)×空腹血糖(毫摩尔/升)÷22.5>3.0。

特别是合并有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病人,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与肝糖异生增加。

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致使早6~9时发生血糖增高的黎明现象。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血糖波动不同步不少病人为了省事,乐意接受一日两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这种方法常见的缺点是对下午和后半夜的血糖控制不好。

有的病人害怕夜间发生低血糖,有意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减少也是造成黎明现象的原因之一。

患病年龄较轻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功能比较活跃,夜间能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皮质激素对抗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而容易引起凌晨血糖升高。

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人胰岛细胞功能缺损是导致黎明现象的根本原因。

如1型糖尿病或严重的2型糖尿病人很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病人如单纯性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反复低血糖反应和应急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特别是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病人等,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清晨空腹血糖增高的治疗空腹高血糖不仅见于黎明现象,还可见于用胰岛素过量引起的苏木杰效应的病人。

这种病人多是由于胰岛素应用过量导致低血糖,低血糖会刺激体内的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使清晨空腹血糖增高。

苏木杰氏效应是什么

苏木杰氏效应是什么

苏木杰氏效应(Somogyi效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临床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

虽然糖尿病患者发生苏木杰氏效应的临床表现与黎明现象相同,但由于其发生机制完全不同,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且不可混淆。

苏木杰氏效应多发生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有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很大,夜间出现低血糖反应,由于机体对于低血糖的保护性反应,促使胰高血糖素大量分泌,发挥升高血糖的作用,使得晨起的血糖反而很高。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觉得胰岛素应用剂量不够,因此而增加睡前胰岛素用量,进一步造成这种低血糖后高血糖现象,使得血糖极难控制。

苏木杰氏效应与黎明现象的鉴别主要依靠对患者病情的合理评估和血糖的检测。

黎明现象的本质是胰岛素相对不足,而苏木杰氏效应正好相反,是因胰岛素相对过多而造成低血糖后引发。

检测患者血糖情况及胰岛素用量,评估胰岛素用量相对于病情是否足够,如果胰岛素用量较大就应考虑苏木杰氏效应。

凌晨的血糖检测容易发现低血糖反应,一般将凌晨2-3时作为测量点,如果此时患者血糖检测偏低,并出现饥饿、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则应考虑苏木杰氏效应。

治疗苏木杰氏效应时,可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在睡前加餐。

长期吃降糖西药有副作用,吃了西药血糖还是不稳,这是一直困扰糖尿病患者的2大问题。

“御唐春御唐茶”成功解决了这2大难题。

其主要原料为天然名贵草本青钱柳植物和恩施的富硒茶,糖尿病人5-7天血糖开始平稳下降,不含西药,即使长期使用也无副作用!。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引言: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现象,其中两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尽管它们听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之间的区别。

一、概念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源自于俄罗斯,苏木杰是一个位于东西伯利亚平原中的市镇。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当气温达到极低点时,空气湿度很高。

在这种条件下,当将开瓶饮料或水倒入锅中时,水会迅速变成冰。

这一现象令人惊叹,因为冰化的速度在极低温下表现出了特殊的物理性质。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在早晨的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自然景观。

在这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深蓝色、紫色和橙红色。

这种现象由太阳射线在大气中的散射所引起,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天空逐渐亮起,形成了这一令人心醉的景象。

二、观察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而且空气湿度相对较高。

当环境温度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时,即使是将热汤倒入锅中,也会迅速凝固为冰。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通常发生在早晨的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太阳尚未升起但晨曦已经开始照射大地。

这个时期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天空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三、物理原理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的背后是冷凝和结冰的物理过程。

当水在接触到非常冷的物体时,冷凝作用会使水分子凝结为冰晶体。

而在极低温度下,这种凝结过程会非常迅速,几乎可以瞬间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散射现象。

太阳射线的波长越长,散射效果就越弱。

而在黎明时分,太阳射线穿过大气层时呈现出更长的波长,这使得蓝色和紫色的光被更有效地散射,而橙色和红色的光会被更强烈地传播和照射。

四、气象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通常需要极寒的温度,通常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的环境下才能出现。

此外,湿度也是形成苏木杰现象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湿度足够高时,水分子在瞬间结冰的过程才会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对温度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是更多受到大气中的尘埃和湿度的影响。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清晨空腹血糖在什么水平算偏高呢?60岁以下的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标宜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就属于高血糖;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目标值的上限可放宽至8.0~9.0mmol/L,超过9.0mmo/L就属于高血糖。

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可从凌晨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餐前。

如果患者在黎明前后均出现低血糖(血糖小于或等于 3.9mmol/L),就说明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是“苏木杰效应”。

如果患者在夜间没有出现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继发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

这种效应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随之升高。

出现“苏木杰效应”的患者,有时并无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处于睡眠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此时应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以避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10期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各种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先出现了并发症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糖尿病的。

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可以涉及到人体的每一个系统组织,血糖过高如果影响到心脏会引发冠心病,影响大脑则会引发脑梗塞,影响到眼睛则会引发眼部病变,影响到神经会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影响到下肢会引发下肢血管病变,影响到肾会引起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血尿,这些都属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如果糖尿病病情急剧加重,还有可能引发以恶心、呕吐、腹痛、脱水、昏迷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众多并发症中,糖友们分不清楚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黎明现象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人在清晨出现高血糖的现象。

这种高血糖现象,与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密切关系,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8~9点。

黎明现象大多数发生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少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可以发生。

黎明现象的发生与体内的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拮抗作用,可使血糖稳定在一定水平,保证人体的需要。

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午夜熟睡后渐升高,糖皮质激素在晚上12点后分泌渐增加,而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不能分泌足量胰岛素来拮抗,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

另外,精神紧张、睡眠不好也可在黎明时出现血糖升高。

某些糖尿病人服用降血糖药物过量时,可在夜晚出现低血糖后反应性血糖升高,或由于降糖药用量不够,在整个晚上至次晨的血糖居高不下。

以上两种高血糖的治疗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完全不同。

为了明确诊断,必须全面了解出现血糖升高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症状,如果前晚深夜出现乏力、心慌、饥饿、出汗等低血糖现象,多为反应性高血糖,则应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物剂量,若无上述表现,而尿糖、血糖持续较高,此为降血糖药剂量不足所致,需增加晚餐前降糖药剂量。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主要症状不同、主要原因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黎明现象
是指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2、苏木杰现象
是指夜间(午夜1~3时)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现象。

二、主要症状不同
1、黎明现象
主要症状:乏力,饥饿,出汗,心悸。

2、苏木杰现象
主要症状:夜间血糖低,晨起感觉头痛、恶心。

三、主要原因不同
1、黎明现象
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

2、苏木杰现象
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个常见的以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现象。

这两种病理现象的症状虽然十分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将这两种现象相混淆,一发现自己早晨的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地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从而导致低血糖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病理现象对他们安全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医院值夜班。

天蒙蒙亮时,急症室打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

我急匆匆地赶到急症室,只见病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不清。

患者的妻子告诉我,她丈夫在3年前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由于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他在半年前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前不久,他在家中自测血糖时,发现其早晨的空腹血糖有些偏高,就自作主张地将晚上睡觉前使用的中效胰岛素用量增加了两个单位。

在此后的几天里,他每晚都会做噩梦,而且出很多的汗。

昨天,他又复查了一次血糖,结果发现其早晨的空腹血糖非但没下降,反而比上次又升高了一些。

他因此认为自己的胰岛素用量还是不足,于是在昨晚又将中效胰岛素的用量增加了两个单位。

结果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在起夜时发现他全身出冷汗,昏迷不醒,于是,连忙将他送来我院。

听了患者妻子的介绍后,我判断,患者很可能是患了由低血糖引起的昏迷。

而随后的化验结果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于是,我马上让护士给患者静脉推注葡萄糖。

半个小时后,患者逐渐清醒过来,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他说:“我的空腹血糖有些偏高,我把晚上睡觉前胰岛素的用量增加一点有什么不妥?怎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呢?”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过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经历,其原因有很多。

在临床上,能引起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最常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苏木杰反应”,另一是“黎明现象”。

为什么早上空腹血糖高

为什么早上空腹血糖高

为什么早上空腹血糖高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早上空腹血糖高的情况,这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担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黎明现象”是导致早上空腹血糖高的一个常见因素。

在黎明时分,人体会分泌出一系列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输出更多的葡萄糖,以满足身体在清晨醒来后的能量需求。

对于正常人来说,胰岛素能够及时应对这种血糖升高的情况,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人来说,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不够强大,就无法有效地抑制肝脏输出葡萄糖,从而导致早上空腹血糖升高。

其次,“苏木杰现象”也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

如果夜间发生了低血糖,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分泌出一些升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来促使血糖升高,以避免低血糖对身体造成损害。

然而,这种反应有时可能会过度,导致早上醒来时空腹血糖过高。

另外,晚餐吃得过多、过晚或者食物的选择不当,也会引起早上空腹血糖升高。

比如晚餐摄入了大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或者晚餐后又吃了很多零食,这些食物在夜间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持续升高。

药物使用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降糖药物的剂量不够,或者使用的时间不合适,无法有效控制夜间和凌晨的血糖,那么早上空腹血糖就可能偏高。

此外,有些药物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出现药效减退的情况,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再者,睡眠质量差也会对早上的空腹血糖产生影响。

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佳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增强,促使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测量血糖的方法不正确。

比如血糖仪不准确、测量时操作不规范、采血部位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误以为是早上空腹血糖高。

对于早上空腹血糖高的情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是“黎明现象”导致的,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增加睡前胰岛素的剂量,或者使用能够更好地控制黎明时血糖的药物。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一、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二、苏木杰现象如何处理三、黎明现象如何处理四、区分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意义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上文提到的李女士便是苏木杰现象导致的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黄先生便是此类情况。

1、苏木杰现象是指夜间低血糖以后造成的血糖反跳性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由于凌晨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2、查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3餐后,睡前+凌晨2点血糖,如果凌晨2点血糖也高,提示有可能是黎明现象,如果2点血糖低,空腹高,提示苏木杰反应,这个时候,胰岛素是需要减量的。

3、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多是夜间低血糖,晨起高血糖;黎明现象是指晨起高血糖,午夜并无低血糖发生,不存在低。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
一、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二、黎明现象是什么三、黎明现象如何治疗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1、“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2、黎明现象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黎明现象康人群所以正常人也可能出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什么1、糖尿病“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其基本特点是患者的血糖昼夜曲线发生了变化,即患者的血糖没有在午夜轻微下降,而在黎明时分(清晨5时左右)却明显升高。

目前,出现糖尿病“黎明现象”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医学专家们普遍认为,在黎明时分,糖尿病患者体内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的分泌量会有所增加,由此可促进患者的肝糖原大量地合成并释放入血,从而可导致其血糖水平迅速升高。

此时,由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不能相应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所以就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对血糖的利用率处在一种极低水平的状态,这也会进一步促使其血糖的升高。

2、因为多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故称为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血糖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着升高。

2型糖尿病患者中亦可发生。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1 引起夜间低血糖的原因晚上血糖水平的不稳定性患者虽然每天都在按照医生所给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晚上用定量的药物,进定量的食物,但出于能够引起血糖变化的多种原因,每天用药、进食后的血糖控制效果并不是一样的,出现了每天晚餐后的血糖有好与坏的差别。

在晚上睡前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时,患者的血糖是经不起再次下降的,否则就会出现夜间低血糖。

而患者在晚餐前或睡前增加的长、中效胰岛素往往会在黎明现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发生了效力,使血糖下降,极易出现夜间低血糖。

蜜月期的影响每一个患者在治疗的初期,其蜜月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凡是需要采用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是要经过1个月左右的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医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患者的“贴身”研究和观察为患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就包括晚上的增加长、中效胰岛素的内容在内。

而在此时,患者的蜜月期往往还没有消失或没有完全消失,血糖会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在血糖比较好或时好时差波动不定的情况下,晚上增加长、中效胰岛素的治疗时,是很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的。

患者在经历了数次夜间低血糖时,往往会询问于医生,医生则会以胰岛B细胞功能的部分恢复为由允许患者停止晚上增加长、中效胰岛素的治疗,而患者既便在今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时的情况下,也不会再问及这个治疗方案了。

注射时间的不定性我们知道,长效胰岛素注入体内6~7h后药性开始发挥效力,中效胰岛素注入体内3~4h后药性开始发挥效力。

晚上增加长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般是晚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时将长效胰岛素加入一并注射的,增加中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般是在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的,而黎明现象的出现时间一般为夜间3:30左右。

可以计算一下,增加长效胰岛素者如是晚上5:30注射的话,那距黎明现象的出现还有10h,长效胰岛素开始发挥作用时,患者的黎明现象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在血糖还没有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已经开始发挥,大大增加了夜间低血糖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中效胰岛素者一般是在晚上睡觉前注射的,如果患者是在10点钟睡觉的话,那距黎明现象的出现还有5h30min,中效胰岛素开始发挥作用时,患者的黎明现象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在血糖还没有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已经开始发挥,也大大增加了夜间低血糖的可能性。

低血糖护理

低血糖护理

低血糖反应及护理一、低血糖诊断标准正常人血糖小于等于2.8mmol/L,糖尿病人血糖小于等于3.9mmol/L,小孩小于1.7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二、低血糖的常见诱因1、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应用不当。

2、进食量过少或未进食。

3、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不好,使吸收的胰岛素时多时少产生低血糖。

4、肾功能不全。

在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易出现低血糖。

5、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创伤等)解除后未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6、运动可以使肌肉利用过多的葡萄糖,或注射的胰岛素吸收过快,若未在运动前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或运动后未及时补充食物,容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7、有胃肠道疾病,如腹泻、厌食或延误餐饮时间、或因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而影响胃排空食物等情形皆可导致低血糖。

8、空腹饮酒易造成低血糖,因为酒精会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

三、低血糖的症状发抖、心慌、乏力想睡、焦虑不安、饥饿、冷汗、视物不清、四肢无力、头疼、情绪不稳。

四、低血糖的注意事项(1)夜间低血糖可维持数小时,并可能导致猝死预防措施:如果睡前血糖水平低于5.5-6mmol/L,需在睡前加餐;减少晚饭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加强夜间对患者的监测。

(2)黎明现象与Somogyi现象黎明现象指胰岛素剂量不足导致早晨空腹高血糖苏木杰现象胰岛素剂量过大导致夜间低血糖,并造成早晨反应性高血糖(3)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 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后又进一步刺激B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多在进食4-5小时后出现低血糖症状患者多超重或肥胖治疗上限制热量、减轻体重五、低血糖的诊治流程六、低血糖的护理低血糖的护理流程七、低血糖的预防1、相关人员要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熟悉低血糖的症状,以及自我处理低血糖症状的方法。

2、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病人和家属不能随意更改和增加降糖药物及其剂量。

活动量增加时,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及时加餐。

somogyi现象 名词解释

somogyi现象 名词解释

somogyi现象名词解释
1、somogyi现象即在黎明前(夜间)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和短暂于睡眠中未被发现,但导致机体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又音译为“索莫基现象或苏木杰现象”。

2、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高血糖):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严重糖尿病病人,容易在午夜发生中度低血糖,而后对抗胰岛素激素增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使血糖上升。

由于本身病变,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不能使血糖保持正常,而产生高血糖症,也可产生酮症。

对此种空腹高血糖应需与真正的血糖升高相区别。

空腹高血糖,需要辨真假

空腹高血糖,需要辨真假

家庭科学·新健康201903康2021窑12缺血性心脏病及脑中风:即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和脑出血等。

空腹高血糖,需要辨“真假”□文/常怡勇(副主任药师)张女士最近被查出早餐前空腹血糖升高,医生认为她的空腹血糖升高是“黎明现象”,在睡前给她注射中效胰岛素,结果很快控制了病情。

刘先生最近也被查出早餐前空腹血糖升高,但医生认为刘先生的空腹血糖升高属“苏木杰现象”,建议他睡前可以适当多进一些食物。

同样是早餐前空腹血糖升高,为什么医生给出的诊断和处理方案却完全不一样呢?两种“现象”有啥区别张女士出现的“黎明现象”,表现为凌晨3时高血糖和早餐前高血糖,也就是“高后高”的现象。

它的发生主要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抗体产生有关。

可以认为是一种“真性”的高血糖。

刘先生所患“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也就是“低后高”的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可以认为是一种“假性”的高血糖。

“真假”空腹高血糖的诊断“真性”空腹高血糖发生时,可能患者没有任何典型临床症状,常常是由于早餐前出现空腹高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引起注意。

因此,自测血糖,尤其是对凌晨3时血糖和晨起时空腹血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黎明现象”的关键所在。

若凌晨3时血糖大于6.1毫摩尔/升,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毫摩尔/升,即“高后高”,就可断定为“黎明现象”。

“假性”空腹高血糖的发生常伴有经常晨起感觉头痛、恶心;经常发生夜间低血糖;患者体质消瘦,糖类摄入又过少;尿常规检查,尿糖和尿酮体波动幅度大;胰岛素用量加大后,早餐前高血糖反而得不到控制;尿糖消失后,仍然存在尿酮体或尿酮体先于尿糖出现。

对有上述表现者,应监测晚11时至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若凌晨3时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毫摩尔/升,即“低后高”,就可断定为“苏木杰现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