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与somogyi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黎明现象的症状“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2、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3、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4、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首先是黎明现象,也被称为黎明曙光。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当天空开始有微弱的亮光出现,但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时,人们常常称之为黎明。

黎明现象是黎明时分几种不同的光线现象的总称。

黎明现象主要由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多种因素造成。

当太阳光线以较小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会遇到气体分子和悬浮物等大气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光线发生散射。

不同波长的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较少。

因此,在黎明时分,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太阳光中的蓝色光被散射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亮光。

此外,黎明时分的光线还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当太阳光线射到云层时,云层中的水滴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天空呈现出明亮的白色或金黄色。

有时候,太阳光线还会通过大气层的折射而使天空呈现成红色或橙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另一种与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散射有关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的太阳出现一个光环,通常呈现出红色或橙色,并伴随着一个光晕。

这种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更长的路径,与大气成分发生更多的散射所导致的。

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通过气体分子、悬浮物等成分,其中蓝色光的散射程度较强,而红色光则较少散射。

因此,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光被散射掉后,只剩下红光。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原因。

苏木杰效应中的光环和光晕则是由散射光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

当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物时,会发生多次散射,产生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波长的散射光。

这些散射光线在观察者眼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环和光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都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散射而产生的现象。

黎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苏木杰效应则是由于太阳光线的长路径传播和多次散射形成的。

糖尿病习题练习

糖尿病习题练习

糖尿病[学习要求]掌握糖尿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掌握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熟悉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等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习题]一、名词解释1.胰岛素抵抗2.黎明现象3.Somogyi效应二、选择题A1型题1.以下对糖尿病检验结果的解释正确的是E A.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B.尿糖阳性可以诊断为糖尿病C.尿酮阳性仅见于糖尿病D.空腹血糖正常可以排除糖尿病E.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可以是糖尿病2.糖尿病病人最基础的治疗措施是AA.饮食治疗B.适当体育锻炼C.双胍类降血糖药D.磺脲类降血糖药E.胰岛素3.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较有意义的检查是B A.尿常规检查B.尿微量白蛋白测定C.尿渗透压测定D.双肾B超E.肌酐清除率4.糖尿病的诊断是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D A.>7.1mmol/LB.>9.1mmol/LC.>10.1mmol/LD.>11.1mmol/LE.>12.1mmol/L5.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是CA.脑血管意外B.冠心病C.糖尿病肾病D.肾动脉狭窄E.下肢坏疽6.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是BA.低血糖症B.腹胀和腹泻C.下肢浮肿D.乳酸性酸中毒E.充血性心力衰竭7.易引起严重低血糖不良反应的口服降糖药是A A.磺脲类口服降糖药B.双胍类口服降糖药C.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餐时血糖调节剂E.胰岛素增敏剂8.双胍类降血糖药物的降糖作用机制是AA.抑制肝糖原的分解B.增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量C.改变餐时胰岛素的分泌模式D.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E.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因子受体9.1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BA.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B.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增生有关D.早期常不需要胰岛素的治疗E.多数患者表现胰岛素抵抗10.确定Somogyi或黎明现象最有意义的检查是CA.测定空腹血糖B.测定餐后血糖C.测定夜间血糖D.测定糖化血红蛋白E.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糖基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血糖情况的时间是C A.1~2周B.4~6周C.8~12周D.16~20周E.22~24周1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酮体是指EA.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丙酮、游离脂肪酸B.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游离脂肪酸C.游离脂肪酸、β一羟丁酸、丙酮D.乙酰乙酸、游离脂肪酸、丙酮E.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丙酮13.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最佳服用时间是CA.晨起空腹时B.餐前半小时C.与进餐同时D.餐后半小时E.任何时间14.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胰岛素用量为AA.4-6U/LB.6-10U/LC.10-20U/LD.20-30U/LE.30-35U/L15.有关糖尿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正确CA.三多一少症状是诊断糖尿病必须具备的条件B.尿糖检查一定阳性C.空腹血糖不一定升高D.全天任何时候血糖>10mmol/l,即可诊断E.所有病人都需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16.女性,29岁,妊娠5个月,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血糖11.7mmol/l,应选用哪治疗DA.饮食治疗+体育锻炼B.饮食治疗+体育锻炼+二甲双胍C.磺脲类药物D.胰岛素+饮食控制E.胰岛素17.男,40岁,患糖尿病10余年,尿蛋白阴性,近1个月感下腹部胀,排尿不畅伴尿失禁,B超显示“膀胱扩大尿潴留”,其原因应考虑AA.糖尿病自主(植物)神经病变B.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C.糖尿病合并慢性前列腺炎D.糖尿病肾病E.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结石18.55岁,女,体重76kg,身高160cm,因多饮、多尿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2个月后空腹血糖为8.8mmol/L。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黎明现象(Dawnphenomenon)

黎明现象(Dawnphenomenon)

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You're the diabetic dawn phenomenonDiabetic dawn phenomen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early hyperglycemia of diabetes (DM) control mainly poor, but also a key DM quality control, while the foreign study found that 99% of the morning high DM dawn phenomenon (DP) [1].DP are common in DM patients and the normal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DM patients with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ecome thedifficulty to closely control DM. We must overcome diabetic dawn phenomenon (DMDP) and its treatment progres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oncept and diagnosis of DMDP DMDP is DM in patients with nocturnal glycemic control is adequate and stable, no low blood sugar condition, at dawn (3~9 a.m.) by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secretion of various hormones caused by a morning hyperglycemia of.DP occurred in DM patients, it can also be seen in healthy peopl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DMDP and other reasons the morning high phase identification, such as Hypoglycemic agent or insulin (INS) caused by insufficient night night based hyperglycemia continues to early morning high, hypoglycemic agents caused by excessive nocturnal hypoglycemia reaction after hyperglycemia (Somogyi). In addition to diagnosis whether the patients have fatigue, palpitation, hunger and sweating and other symptoms of low blood sugar, urine sugar and hypoglycemic agent before use the night, every 1~2 hours to monitor a venous or capillary blood glucose, or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lood glucose monitor last night, and make the correct 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 blood sugar at night rendering curve. The current use of nocturnal glucose micro strip glucose monitoring night finger capillary blood glucose, slightly higher than venous blood glucose, a good correlationbetween.DMDP,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continue night and Somogyi phenomenon of elevated blood glucose at night based blood glucose curve as shown in Figure 2.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ntagonistic hormones DMDP 2.1 INS L High resistance and INS increased serum growth hormone in patients with DMDP were measured at dawn (GH), cortisol, glucagon and catecholamine level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 DP patients with DM, and inhibit the secretion of the hormone antagonist drugs can control DMDP. most studies show that patients with DMDP early in the morning the serum level of GH increased as the main cause of DP. It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GH secretion in healthy elderly, the basic secretion only for young people in 30%, and no obvious DP. 2.2 body clearance of INS and need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people totally lack of INS IDDM and DP during the night in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infusion of glucose (GS) and INS, was found to maintain its stability the serum level of INS in the night dawn required INS infusion rate increase, which the body of serum INS&127; the clearance rate increased [2.3]. also has GS Schnabel test on DMDP during the night in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infusion of GS and INS, were found INS maintain the nocturnal stable blood glucose levels at dawn to increase, and may dawn INS antagonist with increased secre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INS clearance rate increased about [4,5]. 2.3 as the patient's mental state and the dawn of the awakening and sleep all can affect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at dawn; otherwis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ormal people also have DP, suggesting that DM patients with DP only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normal physiological process and clear, and for the compensation of blood glucose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M showed dysfunctio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3 DMDP 3.1 general treatment to eliminate the patient's mental burden, improve and deepen sleep, diet, exercise therapy and choice of hypoglycemic agent,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INS, are conducive to the control of DMDP. Application of 3.2 INS 3.2.1 treatment available INS people DMDP patients before breakfast 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of the available INS and early breakfast to dawn application of others before dawn with available INS or night of continuous infusion of available INS all have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but because of inconvenience to patients is not easily accepted by the patients; a better method for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 (CSII) treatment process, increase the amount of INS available at dawn, but the open loop CSII lack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hypoglycemia easily occurs, the closed-loop SCII is expensive and is not easy to be popularized.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S 3.2.2 3.2.2.1 (17:30) before dinner SC effect INS someone before dinner SC The effect of IN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M&127; in patients with DP, selects the peak effect of longer duration of Monotard and Lente, if before dinner and available INS mixed injection reduce high blood sugar after dinner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ontrol of [6].3.2.2.2 DMDP the night before (21:00) effective INS SC people to sleep at night before the SC effect INS&127 success; the application of [7]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DP dinner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M patients, the use of Monotard or Lente and the role of the peak short duration of NPH. and author of the fixed diet and activity and INS&127; the type and dosage of the premise, the DP IDDM SC NPH the night before the meal with the original dose to Wanshui ago SC the successful control of the DMDP, and NPH may appear after peak to dawn about [8]. 3.2.2.3 accordingto DMDP patients with nocturnal blood glucose curve indicates the time and severity of DP, and DP peak selection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 of INS and the injection time and adjust the injection dose. DMDP patients may also refer to drug habit injection scheme. The application of 3.2.3 long-acting INS someone before breakfast or Ultralente INS-PZI SC long-term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MDP patients, and the Ultralente is the first choice. Choice of high purity 3.2.4 high purity INS, antigenicity INS,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INS INS to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antibodies, can choose single or single component (MP) (MC) INS, with smaller antigenicity of porcine INS is better, with better economic conditions can be used without the antigenicity of INS. 3.3 somatostatin (SMS) treatment of DMDP[9] was found in the earliest night of continuous infusion of available SMS can inhibit the secretion of GH in patients with DM at the dawn of the morning, to treat DP&127; high blood sugar can be eliminated, but the available SMS short duration of action, inconvenience to the drug, in addition to many Secretion system and gastrointestinal side effects, so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limited. It has been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used long-acting SMS therapy for DP.Navascues patients had to Wanshui ago SC100mgSMS201-995 (Sandostatin) successfully control with IDDM DP; Campbell SMS (L363586) 600mg with long-acting Wanshui ago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can also effectively to reduce the IDDM patients at the level of GH and SMS. So the morning high long-term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MDP. 3.4 anticholinergic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MDP anti cholinergic drugs can inhibit the secretion of GH DMDP.Davidson for treatment of 8 cases of IDDM patients at night 22:30 oralmethscopolamine bromide 5mg, the 24 hour blood free fatty acid levels decreased, morning hyperglycemia is also under the control of [9], but may induce or aggravate DM&127; dysuria or urinary bladder the residual urine in patients with autonomic neuropathy and increased flushing, increased side effects such as heart rate. Selective gastric vagotomy agent can prevent the side effec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more widely, 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irenzepine (Pirenzepine) can successfully suppress IDDM&127; patients with nocturnal GH secretion,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sugar in the morning the method of administration, for the night before oral 100mg~150mg or intravenous injection within 15 minutes to 20mg, oral administration method was the best 9,10.3.5 metyrapone treatment DMDP midnight cortisol point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MDP was increased secretion and increased antagonism of INS. Atiea was given to 7&127; in patients with NIDDM, oral 30mg/kg was taken at midnight 24:00, and the blood cortisol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at daw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黎明现象每个人都有吗

黎明现象每个人都有吗

黎明现象每个人都有吗*黎明现象每个人都有吗不一定每个人都有,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什么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如何鉴别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为了鉴别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则次日清晨的高血糖为反应性高血糖,否则为“黎明现象”,鉴别明确后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黎明现象的诊断清晨的血糖值比夜间血糖值高2mmol/L以上或清晨胰岛素注入量比夜间增加50%以上,可诊断为“黎明现象”;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1、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缺乏;2、机体在午夜时对胰岛素的廓清率及需求量增加;3、黎明时分泌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及儿茶酚胺水平增高;4、患者精神状态、黎明时觉醒、睡眠深度都可以导致黎明现象的产生。

总之,黎明现象常易出现在糖尿病患者中, 对清晨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应及时监测夜间血糖水平。

*如何处理*1、在一般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增加餐次(一日可安排4~5餐)同时,在晚上临睡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应加餐1次,可少量吃些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如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饭或几片面包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第一部分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变化。

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somogyi(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效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苏木杰效应主要是因为人体内存在调节血糖的两大因素失调。

当血糖过低时,大脑通过负反馈调节,升糖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血糖水平明显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点(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表现为凌晨3点高血糖和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高后高”现象。

它主要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抗体产生有关。

在以上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出现高血糖。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可见于2型糖尿病接受或未接受胰岛素治疗者。

这两种现象在表现上都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

比如,“黎明现象”发生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典型临床症状,常常是由于早餐前出现高空腹血糖和三餐后高血糖难以控制而引起注意。

因此测血糖,尤其是对凌晨3点血糖和晨起时空腹血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黎明现象”并制定处理对策的关键所在。

若凌晨3点血糖大于6.1mmol/L(110mg/dl),同时早餐前空腹血糖大于8mmol/L(145mg/dl),即“高后高”,就可断定为”黎明现象”。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氧、 CO2潴留,从而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

2.Typical angina pectoris :Angina pectoris is a clinical syndrome of precordial discomfort or pressure due to transient myocardial ischemia without infarction. Discomfort may radiate to the left shoulder and down the inside of the left arm,usually persists no more than a few minutes .It is typically precipitated by exertion or psychologic stress and relieved by rest or sublingual nitroglycerin.3.上消化道大出血:数小时内出血量>1000ml或有效循环血量的20%,表现为呕血、黑便,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4.黎明现象:指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时间出现高血糖,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5.贫血: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血液中的Hb,Hct,RBC低于可比人群的正常最低值。

国内标准男性Hb<120g/l, RBC< 4.5╳1012, Hct<0.42。

女性Hb<110g/l,RBC< 4.0╳1012,Hct<0.37。

妊娠Hb<100g/l,Hct<0.30。

6.裂孔现象:白血病患者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

7.Chronic bronchitis: This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ymptoms such as cough, sputum or wheeze for at least 3 months of the year for more than 2 consecutive years,without any indication of other lung and heart diseases (such as tuberculosis, asthma,heart failure,etc.).8.心室重构:在心脏扩大、心室肥厚的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如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导致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下降。

黎明现象orSomogyi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

黎明现象orSomogyi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

黎明现象orSomogyi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背景提要教科书里提及,部分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代替治疗之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原因除了夜间胰岛素用量不足以外,还有可能是「黎明现象」或者「Somogyi 效应」。

那么,这两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鉴别,如何处理?透过现象看本质,生物节律别混淆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维持在 3.9 ~ 6.1 mmol/L 之间,餐后峰值血糖应在 10 mmol/L 以下。

然而,多数糖尿病患者中可观察到空腹高血糖,这可能由正常激素分泌的节律失调引起,从而导致肝糖输出增加。

空腹高血糖可反映患者全天的血糖控制情况,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表现为糖耐量进一步下降,引起糖尿病进展,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且对死亡有预测作用。

我们知道,血糖受多种激素调节「图1」,其中发挥降血糖作用的激素是胰腺β 细胞产生的胰岛素。

图源:作者制作图 1:调节血糖的激素其中,胰岛素存在生理性分泌节律「图2」,波峰出现在清晨,傍晚为低谷,此外进食也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图源:作者图 2:血糖和胰岛素每日分泌的生物节律当然,对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亦有其特征性昼夜节律「图3」。

皮质醇分泌的高峰为清晨 4 ~ 5 点和上午 6 9 点,而最低水平出现在午夜左右。

生长激素 GH 在一天中以脉冲方式分泌,但近 50% 的GH 分泌发生在NREM 睡眠的第三和第四相,GH 最显著的分泌增加发生在深睡眠开始时。

图源:作者图 3: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每日分泌的生物节律黎明现象是怎么回事?黎明现象是指不伴夜间低血糖的情况下发生的空腹高血糖,根据图 2 所述的胰岛素昼夜分泌节律,黎明现象发生于凌晨 3 ~ 5 点之间,根据血糖是否超出正常范围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1、常见于哪些患者?黎明现象与糖尿病患者的一过性胰岛素抵抗有关,在1 型糖尿病儿童中更常见。

夜间 0 ~ 3 点间胰岛素需求量减少以及清晨 5 ~ 8 点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叠加表现,形成了黎明现象。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可能出现的Somogyi效应!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可能出现的Somogyi效应!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可能出现的Somogyi效应!Somogyi效应也称为反弹效应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晚上低血糖导致身体反弹,从而导致清晨高血糖。

这种被称为Somogyi效应的现象被广泛报道,但由于缺乏科学依据,仍然存在争议。

1型糖尿病患者比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

本文内容:什么是Somogyi效应?Somogyi效应与黎明现象症状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前景什么是Somogyi效应?Somogyi效应可能类似于黎明现象。

以匈牙利籍出生的研究员Michael Somogyi命名,Somogyi效应是身体对长时间低血糖的防御反应。

临床上的胰岛素剂量过高可能是一个原因。

当胰岛素减少血液中的葡萄糖量太多时,会导致低血糖。

反过来,低血糖使身体受到压力,引发应激激素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

内分泌激素胰高血糖素也被释放。

胰高血糖素触发肝脏将糖原储存转化为葡萄糖,这可以使血糖水平回升到高位。

应激激素通过使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来保持血糖水平升高。

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

争议Somogyi效应在医生和糖尿病患者中得到广泛的引用,但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很少。

例如,一项小型研究发现,醒来后的高血糖可能是因睡眠前不足够的胰岛素引起的。

研究人员还发现,似乎具有反弹高血糖症的参与者的生长激素,皮质醇或胰高血糖素水平比其他人没有反弹的水平更高。

2007年对88名使用连续葡萄糖监测的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醒来后出现高血糖症的人在夜间没有发生低血糖症。

换句话说,没有观察到Somogyi效应。

然而,其他研究列举Somogyi效应是1型糖尿病患者早晨高血糖的常见原因。

Somogyi效应与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或“黎明效应”与Somogyi效应相似,人们早晨经历高血糖症。

但高血糖症的原因不一样。

黎明效应是由于早期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的,这是由胰岛素水平下降和生长激素增加引起的。

早上三点三十分测试血糖水平,可以帮助区分Somogyi效应和黎明现象。

内分泌科结构化面试题目

内分泌科结构化面试题目

内分泌科结构化面试题目
名词解释
1.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2.等渗尿
3.发热
4.COPD
简答题
1.简述低钾血症的原因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2.什么是发绀
3.发绀和缺氧有什么关系
4.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5.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6.肾性贫血的原因
(一)名词解释
1.低T3综合征
2.黎明现象
3.伴瘤内分冰综合征
4骨质疏松
5.酮体(英文)
(二)问答题
1.黎明现象以及somogyi效应的发生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2.甲状腺危象的急救处理
(三)论述题说出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DPP-IV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以及结合最新研究谈谈其应用前景。

(一)名词解释
1.低T3综合征
2.骨质疏松
(二)简答题
1.黎明现象和somogyi效应的鉴别与处理
2.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措施
(三)论述题
1.结合当前最新研究结果
2.谈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处理。

somogyi现象 名词解释

somogyi现象 名词解释

somogyi现象名词解释
1、somogyi现象即在黎明前(夜间)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和短暂于睡眠中未被发现,但导致机体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又音译为“索莫基现象或苏木杰现象”。

2、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高血糖):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严重糖尿病病人,容易在午夜发生中度低血糖,而后对抗胰岛素激素增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使血糖上升。

由于本身病变,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不能使血糖保持正常,而产生高血糖症,也可产生酮症。

对此种空腹高血糖应需与真正的血糖升高相区别。

黎明现象的名词解释(一)

黎明现象的名词解释(一)

黎明现象的名词解释(一)黎明现象什么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一种日出前的大气光学现象。

•黎明现象通常出现在日出前30分钟至1小时的时间段。

相关名词解释1. 黎明•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前的时刻或过程。

•黎明时分,天空逐渐亮起,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

2. 大气光学现象•大气光学现象是指太阳光在地球大气中传播和反射时所产生的各种光学现象。

•大气光学现象包括日出、日落、彩虹、晕等。

3. 温暖光照•温暖光照是指太阳升起时所散发的温暖色调的光线。

•黎明时分,太阳的光线透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颗粒的散射和折射作用,产生温暖光照效果。

4. 绚丽色彩•绚丽色彩是黎明现象中常见的一种特点。

•黎明时分,由于大气层中的气体和颗粒对光的散射和折射,太阳光产生了多种色彩,如红、橙、黄、粉红、紫等。

5. 雾霭效应•雾霭效应是指黎明现象中出现的雾气或水汽在空气中的表现。

•黎明时分,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下,水汽浓度较高,会导致黎明现象中出现雾霭效应,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示例解释•当黎明时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前,天空逐渐变亮,产生一种温暖的光照效果,称为黎明现象。

在黎明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的光线呈现出多种绚丽的色彩,如红、橙、黄等,给人以美丽的视觉享受。

•有时候,黎明现象中还会出现雾气或水汽在空气中的表现,形成雾霭效应。

这样的效应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和浪漫感,使黎明现象更加吸引人。

最后,黎明现象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美好礼物,它带给我们惊喜和喜悦,也给创作者提供了许多灵感和创作素材。

希望大家在黎明时分能够欣赏到这美丽的大气光学现象。

黎明期定义、“黎明现象”

黎明期定义、“黎明现象”

黎明期定义、“黎明现象”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糖尿病杂志》
【年(卷),期】2006(14)6
【摘要】黎明期定义:凌晨3时至晨9时。

“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mmol/L),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mmol/L)同时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mmol/L)。

【总页数】1页(P424-424)
【关键词】黎明现象;Somogyi反应;血糖升高;交感神经亢进;低血糖;高血糖;反跳性【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黎明现象及延伸黎明现象的研究进展 [J], 苏杭;周健;贾伟平
2.基于黎明现象与延伸黎明现象寻找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J], 王莉
3.熊黎明:我在做“黎明”期的生意 [J], 傅子宴
4.盼望黎明迎接黎明——四川大学黎明歌唱团二三事 [J], 曹蓉
5.“黎明”何以放光明?——几位专家对“黎明现象”的分析 [J], 沈宏达[1];侯仰德[2];王星琪[3];焦永德[4];衣丽娜[5]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如何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吉反应”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为了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可以采取半夜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

如果夜间未曾有低血糖发生(血糖>3.9mmol/L),血糖在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在黎明前后曾经发生过低血糖(≤3.9mmol/L),继而血糖反跳升高,则为“苏木吉反应”。

由于午后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黄昏前后(下午四五点钟)血糖升高的现象,称之为“黄昏现象”。

鉴于饮食、运动及情绪变化也会导致黄昏血糖升高,故在诊断“黄昏现象”时,不仅要排除午后低血糖,还要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

处理方法:1.黎明现象的处理方法(1)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友,可以选择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1.0g),也可以睡前口服赛庚啶,后者可抑制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当然,也可以将上述两种药物联用。

(2)采取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有两种方法选择:一种方法是在睡前加用中、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效果似乎最好,因为它的药效高峰恰好能覆盖黎明前后这段时间;另一种方法是,适当增加晚餐前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的用量,但一定要在睡前少量加餐。

(3)应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适当调高黎明前后胰岛素的基础输注率,可有效控制黎明后血糖升高,这也是目前控制黎明现象最理想的方法。

2.黄昏现象的处理方法(1)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可将午餐分两次吃,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过高;下午3点左右适当运动30~60分钟,辅助降低血糖;此外,午间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

(2)可在原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午餐时加服一片(0.5g)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可以根据“黄昏现象”出现的早、晚,在午餐前注射短效或中效胰岛素。

(3)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适当上调午后时段胰岛素基础率是解决“黄昏现象”最佳方法。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单项选择题]1、该患者HbAlc控制目标应小于()A.7.5%B.6.5%C.5.5%D.6.0%E.8.0%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如何处理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Somogyi效应()A.减少饮食中总热量B.增加胰岛素剂量C.加用双胍类D.减少胰岛素剂量E.减少糖类量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若出现Somogyi效应,则应减少胰岛素剂量。

答案为D。

[单项选择题]3、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病变是()A.周围神经炎B.动眼神经麻痹C.坐骨神经痛D.自主神经病变E.腕管综合征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约30%的糖尿病患者有神经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外周多神经病变。

脑神经、自主神经等均可受累,但均不如外周感觉神经受累常见,外周感觉神经病变也属于周围神经炎,故本题选A。

[单项选择题]4、糖尿病酸中毒患者,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及大量生理盐水输液最常见的副作用是()A.低血钠B.低血糖C.低血钙D.脑水肿E.低血钾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糖尿病酸中毒患者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分解增加,钾从细胞内逸出;抑制组织氧利用和能量代谢小剂量胰岛素疗法,输注胰岛素0.1U/(kg?h),血中浓度可达120μU/ml,该浓度即可对酮体生成产生最大的抑制效应,并能有效的降低血糖。

因此糖尿病酸中毒患者,小剂量胰岛素滴注及大量生理盐水输液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钾。

故选E。

[单项选择题]5、患者女,58岁。

2型糖尿病15年,长期口服格列本脲,10mg/d。

查体:血压145/90mmHg,心、肺和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眼底检查:视网膜病变Ⅲ期。

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6mmol/L,血尿素氮6.2mmol/L,血肌酐92.5mmol/L。

尿常规检查尿糖50mmol/L,蛋白阴性。

糖尿病治疗应选择()A.磺脲类降血糖药加量B.双胍类降血糖药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噻唑烷二酮类E.胰岛素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1.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早期表现为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晚期表现为持续白蛋白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明现象与somogyi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和somogyi现象都是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关的
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在早晨起床之前,血糖水平会自然升高的现象。

这是由于肝脏分解存储的糖原来提供能量,以满足身体在夜间的代谢需求。

而somogyi现象则是指在血糖水平过低时,肝脏会分泌出一些激素来提高血糖水平。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患者在晚上注射了长效胰岛素后,血糖水平过低导致肝脏产生反应性的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合成,导致血糖水平反弹过高。

为了避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控制饮食和药物使用。

此外,监测血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