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性别决定方式

合集下载

生物遗传题目计算典型例题

生物遗传题目计算典型例题

1.(09全国卷Ⅰ,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

用纯合德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B.3/8C.1/16D.3/16答案 B解析 设抗病基因为A ,感病为a ,无芒为B ,则有芒为b 。

依题意,亲本为AABB 和aabb ,F1为AaBb ,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 ,1/4AAbb ,1/4aabb ,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Aabb 自交得1/4 aabb )+1/4(aabb )=3/8。

故选B 。

2. (09江苏卷,10)已知A 与a 、B 与b 、C 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 、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B.表现型有4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C.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8D.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概率计算。

后代表现型为2x2x2=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2=1/8。

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4=1/32。

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2=1/16。

3.(09辽宁、宁夏卷,6)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中二年级生物考题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中二年级生物考题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中二年级生物考题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有关生物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是XXB.人体内精子都含有Y染色体C.X、Y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D.雄鸟产生的精子类型及比例是Z∶W=1∶1XY型,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A项正确;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Y,能分别产生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B项错误;X、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C项错误;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鸟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只产生含Z的精子,D项错误。

2.(2021南京六校高一期末联考)有一女性为色盲患者,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A.父亲和母亲B.儿子和女儿C.母亲和女儿D.父亲和儿子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女性含有两个色盲基因,其色盲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父亲含有一个色盲基因即患病,但母亲另一条X染色体上可能不含色盲基因,即母亲可能不患色盲;色盲女性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色盲女性,故儿子一定患病,但女儿由于有一条X染色体来自父亲,故女儿不一定患病;综上分析,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色盲患者,D项正确。

3.下图是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1号个体的父亲一定是色盲患者B.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1号个体C.1号和4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3/4D.3号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分析系谱图可知,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Y,则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X b,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她的父亲或母亲,因此,1号个体的父亲不一定是色盲患者,A 项错误;图中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4号个体,而4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1号个体,B项正确;图中1号个体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 B X b,C项错误;3号个体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D项错误。

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 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乌龟的受精卵在23-27℃之间孵化全为雄性,在32-33 ℃之间孵化全为雌性。扬子鳄的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可发 育为不同的性别,当在30℃及以下时发育为雌体,当温 度在34℃及以上时发育为雄体 。因为温度对两栖类、爬 行类动物的性别分化的影响主要是对这些动物的性激素的 合成有着直接的作用。但高温只改变性别的表现型,而不 改变其基因型。
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别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步骤: 一、性别决定: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 二、性别分化:
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经与一定环境条件的相互 作用,才发育为一定的性别。
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和ZW型(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XY

两条异型性染色体XY

两条同型性染色体XX
后代性 别
决定于父方
➢ 雌性动物为同配性别,有两条X染色体 ➢ 雄性动物为异配性别,仅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
例如:雌蝗虫有24条染色体 (22+XX), 雄蝗虫有23条染 色体(22+X)。

ZO型 极少数昆虫或鸡、鸭等家禽为ZO型。 雌体为异配性别,只有1条Z染色体,没W染色体; 雄体为同配性别,有两条Z染色体;
喂蜂王浆
假减数分裂
喂普通蜂蜜
蜂 王
工 蜂 (不育雌性)
----------- ♀(n) + ♂(n) 正常减数分裂
2n为雌蜂
3、化学物质决定性别-后螠
后螠一种低等海生动物,雌性个体像颗豆子,有一个 顶端分叉的长吻,体长6cm左右;雄性个体只有雌性 的1/500,寄生在雌性个体的子宫里。
幼虫落在海底,自由生活--雌性
2、细胞染色体倍数决定性别
如蜜蜂、蚂蚁等昆虫 (1)雌雄决定于染色体倍数: 正常受精卵 2n为雌性 未受精的卵 n为雄性

鸟类的繁殖与性别差异

鸟类的繁殖与性别差异

鸟类繁殖与性别 差异的应用价值
对生态保护的指导意义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的研究有助于 了解鸟类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平衡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的研究可以为 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建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过研究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可 以预测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和生态系 统健康状况
通过研究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可 以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政策
鸟类的繁殖与性别差异
汇报人:XX
目录
鸟类的繁殖方式
01
鸟类的性别差异
02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意义
03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生物学机制
04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研究方法
05
鸟类繁殖与性别差异 的应用价值
06
鸟类的繁殖方式
卵生繁殖
鸟类产卵:鸟类在繁殖季节会产下卵,这些卵通常具有坚硬的外壳,可以保护胚胎不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竞争:竞争压力会影响鸟类的性别比例,例如,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雌性比例较高
激素与性别特征的发育
鸟类的性别特征主要由 性激素决定
性激素在鸟类胚胎发育 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性激素可以影响鸟类的 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
性激素还可以影响鸟 类的羽毛颜色、鸣叫
行为等性别特征
鸟类繁殖与性别 差异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性别差异:鸟类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 在体型、羽毛颜色、鸣叫声等方面, 这些差异有助于鸟类在繁殖过程中更 好地适应环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物种进化: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会 影响物种的进化,例如雄性竞争加 剧,雌性选择压力增大等
繁殖策略:鸟类的繁殖策略多种多样, 包括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 多夫制等,这些策略与性别比例和性 别差异密切相关

黄腹山鹪莺和纯色山鹪莺性别的分子鉴定

黄腹山鹪莺和纯色山鹪莺性别的分子鉴定

黄腹山鹪莺和纯色山鹪莺性别的分子鉴定孟莉;张建新;潘虎君;栾欣晨;黄幸雪;唐思贤;胡慧建【摘要】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 inornata共同体现出一个特点,其繁殖期尾羽短于其冬季尾羽,但由于两者的雄雌外形相似而难以野外鉴别.为此,我们采用CHD基因法对二者的性别进行鉴定,并通过解剖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 1) P2/ P8引物适用于这两个物种的性别鉴定,而2550F/2718R不适用; 2) 分子方法鉴定结果与解剖鉴定结果完全相符; 3) 使用非伤害性取样法拔取的羽毛中提取的DNA具有同样效果.为此,我们认为使用P2/ P8引物对这两个物种进行性别鉴定可靠,具快速鉴定的效果,而2550F/2718R引物可能不适用于莺科鸟类的性别鉴定.【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0(029)004【总页数】4页(P547-550)【关键词】黄腹山鹪莺;纯色山鹪莺;性别鉴定;CHD基因【作者】孟莉;张建新;潘虎君;栾欣晨;黄幸雪;唐思贤;胡慧建【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58;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7;Q75性选择理论认为,自然界中鸟类雄性在繁殖期的尾羽由于雌性选择的原因而向更长方向发展(Darwin,1871)。

但是,纯色山鹪莺 Prinia inornata和黄腹山鹪莺P.flaviventris都与此相反,即非繁殖期尾羽比繁殖期尾羽长,这种逆向变化可能有着更深层的适应意义(张建新等,2007;丁志锋等,2008)。

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维持种群数量:性别分化有助于维持种群的数量稳定,防止过度繁殖或灭 绝。
促进进化:性别分化可以促进基因交流和进化,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 化。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物种丰富度:性别分化增加了 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 更加稳定。
生态平衡:性别分化有助于维 持生态平衡,使得生态系统中 的各种生物能够和谐共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激素水平: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 致性别分化异常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能导致性别 分化异常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性别分化还可以提高生物种 群的繁殖效率,使得生物种
群更加繁荣。
性别分化还可以促进生物种 群的进化,使得生物种群更 加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5 性别分化异常情况
温度异常影响性别分化
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性别分化异常 实例:海龟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雌性比例越高 原因:温度影响激素分泌,从而影响性别分化 应对措施:人工控制温度,保证性别分化正常进行
遗传因素:基因突 变、染色体变异等 会影响性别分化
环境因素:温度、 光照、营养等环境 因素也会影响性别 分化
生物体自身的反应 :生物体对激素、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 反应也会影响性别 分化
4 性别分化的生物学意义
生态平衡的意义
保持物种多样性:性别分化有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
适应环境变化:性别分化可以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生存 能力。
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性 别分化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动物的性别决 定机制

鸟类性别鉴定方法探究及红腹滨鹬性别鉴定

鸟类性别鉴定方法探究及红腹滨鹬性别鉴定

鸟类性别鉴定方法探究及红腹滨鹬性别鉴定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隶属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滨鹬属(Calidris)。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目》。

在鸟类中 ,雄性的染色体是同型的(ZZ 型),而雌性是异型的(ZW型)。

在大多数鸟类中,Z 染色体较大,且含有几乎所有已知的性连锁基因,SOX9,AMH , WT1,SF1,DAX1等。

性别是有性生殖物种的最重要特征,雌雄个体往往在生理、行为、生态等领域具有差别.对一些在外观上难以辨别雌雄或特殊情况下的鸟类进行性别鉴定对鸟类的全面认识、对濒危种类的保护和管理、繁殖与育种、种群结构和群体遗传分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形态学方法主要有目测性器官或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 ( 剖腹和镜检 ) 对生殖腺直接观察 ,目测性器官是利用不同性别泄殖腔形态差异进行鉴定。

但鸟类生殖器官在体内 ,不易从外表辨别 ,鉴定时对鸟类的刺激较大 ,而且鸟类的性器官外形有很多不同形状 ,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才能成功地运用 ,主观性强。

外科技术尤其是镜检技术虽然也在不断改进 ,但对鸟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一些体积较小的鸟类 ,可能会导致鸟的死亡或不育 ,对于珍稀鸟类来说尤为不适合。

还有对个体的体形大小、个体高矮、头额宽度、面颊大小、跗踱长短、翅长、尾长等体尺进行测量比较来进行性别鉴定的方法,但准确性不高。

【11-13】2.1.2细胞生物学方法鸟类性染色体异配性别为雌性(ZW),同配性别为雄性(ZZ) ,这说明雌性有一条特异的 W 染色体,细胞学技术主要就是对W染色体进行观察,雌性的性染色体一条大(Z),一条小(W),而雄性个体两条均较大(ZZ)。

大体过程是:对羽髓或血液等样品用胶原酶处理后 ,加入培养基对细胞进行培养。

离心低渗制片染色镜检 ,镜检时要选择染色体分散 ,形态良好的中期细胞进行。

鸟的性别决定

鸟的性别决定

鸟的性别决定【篇一: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

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

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

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

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

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

鸟类w 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

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hintw( 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w linked)是目前为止在w染色体发现的唯一与性别相关的基因2 z染色体与睾丸发育鸡z性染色体有680多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49个新基因和至少45个非编码rna基因[15]。

这些基因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参与鸟类的性别决定和在下游性腺性别分化中具有功能。

在z染色体上,dmrt1是雄性性腺性别分化的最佳候选基因。

dmrt1编码的蛋白质为一锌指样dna结合域的转录因子。

在鸟类包括平胸鸟类,在w染色体上找不到与dmrt1同源的基因。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鸟类是地球上最具诱人魅力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五彩斑斓的羽毛、美妙动听的鸟鸣以及优美的飞行姿态,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但是,你知道吗?在鸟类中,性别决定机制是怎么样的呢?一、鸟类性别决定机制在鸟类中,确定性别是通过遗传来实现的。

鸟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有两种:WZ性染色体系统和XY性染色体系统。

前者主要存在于鸟类、爬行动物和一些节肢动物中,而后者则是哺乳动物和一些昆虫所采用的性染色体系统。

WZ性染色体系统是通过女性拥有一种叫W的染色体和另一种叫Z的染色体,而男性则只有两个Z染色体。

在这种染色体系统下,女性是异型的(WZ),而男性是同型的(ZZ)。

在XY性染色体系统中,性别决定因子是依赖于两种染色体中是否存在一个叫做SRY的基因。

这个基因会使干细胞发育成为睾丸,产生睾酮,从而形成男性的特征;反之,缺少SRY基因则会发育成为卵巢,形成女性的特征。

二、影响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因素除了基因,鸟类性别决定的机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以及行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有一种称为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的现象,这是影响鸟类性别模式的环境因素之一。

在特定温度下,孵化的卵中的雄性激素会导致幼鸟的性别发生变化。

这个现象可以在澳洲的鸟类和其他动物中观察到。

内分泌因素:母鸟在产卵时,会释放一种叫做孕激素的荷尔蒙,它可以影响后代性别的决定。

当孕激素浓度较高时,卵中的男性激素水平也会升高,从而导致雄性幼鸟的出生数量增加。

行为因素:对于某些鸟类来说,暴露在同一环境下的不同个体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

例如,雏鸟在受到噪音刺激、触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等方面的不同影响时,会产生不同的生长激素分泌量,进而影响鸟类的性别决策。

三、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意义对于生物进化而言,性别决定系统的多样性表明了排除DNA完整复制理论在性别决定上的影响。

研究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发育的基本规律,进而展现出生物多样性的机理及其适应策略。

人教版试题试卷与ZW型性别决定有关的伴性遗传试题详析

人教版试题试卷与ZW型性别决定有关的伴性遗传试题详析

与ZW型性别决定有关的伴性遗传试题详析一、高考集锦1.(2011年高考福建卷)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

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

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

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雌∶雄=1∶1B.雌∶雄=1∶2C.雌∶雄=3∶l D.雌∶雄=4∶1【解析】按题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Z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Z、W、W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W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W、Z、Z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WW(不存活)∶ZW(雌)=1∶2。

故综合两种情况,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雌∶雄=4∶1。

【答案】 D2.(2011年高考安徽卷31.Ⅰ)雄家蚕的性染色体为ZZ,雌家蚕为ZW。

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蚕基因(G)与白色蚕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 对t,G对g为显性。

(1)现有一杂交组合:ggZ T Z T ×GGZ t W,F1中结天然绿色蚕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蚕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性蚕产丝多,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

现有下来基因型的雄、雌亲本:GGZ t W、GgZ t W、ggZ t W、GGZ T W、GGZ T Z t、gg Z T Z t、ggZ t Z t GgZ t Z t,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区别的特点,从F1中选择结天然绿色蚕的雄蚕用用生产(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述)。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并考查知识的迁移、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以及绘制遗传图解的技能。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必修2)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必修2)
×



×
判断正误 辨析易混易错
解析:“女患,父子患”
Ⅴ.伴性遗传的应用(1)推测后代发病率,指导优生优育
婚配实例
生育建议及原因分析
男性正常×女性色盲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女性正常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号为XbY;6号为XBXb;13号为XB
Xb或XBXB
1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现象
素养提升 突破重点难点
Ⅳ.抗维生素D佝偻病(1)致病基因: 染色体上的 性基因。(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性别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DXD
XDXd
XdXd
XDY
XdY
母亲
小结:男性色盲(XbY)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传给女儿
注意分析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路
Ⅰ. 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③方式三
女儿色盲,_____一定色盲。
XBXb
XbXb
XBY
XbY
父亲
注意分析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路
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
Ⅰ. 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④方式四
XBY
父亲正常, 一定正常;母亲色盲, 一定色盲。
热图分析
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分析
热图分析
②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减数分裂时可以联会,其上相同位点的基因互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若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吗?请举例说明。
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分析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解析版)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解析版)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专题导航目录常考点01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 (1)常考点02 遗传病的特点及遗传系谱的判定 (7)常考点01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典例1】鸟类的性别是由Z和W两条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决定的,家鸡的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单就毛色便能辨别出雏鸡的性别()A.非芦花雄鸡×芦花雌鸡B.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C.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D.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

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A和a基因表示,雌鸡基因型为:Z B W(芦花)、Z b 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 B Z B(芦花)、Z B Z b(芦花)、Z b Z b(非芦花)。

【解答】解:A、芦花雌鸡(Z B W)和非芦花雄鸡(Z b Z 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 B Z b、Z b 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A正确;B、非芦花雌鸡(Z b W)和芦花雄鸡(Z B Z 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 B Z b、Z B 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错误;C、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为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D、非芦花为隐性性状,因此非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杂交后代全为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难度适中。

考生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要使后代雌雄的表现型不同,则亲本的表现型不同,且为纯合子,由此突破解题。

【典例2】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殖细胞中只有决定生物性别的基因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果蝇的相同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分析】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XY型ZW型雄性的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XY常染色体+ZZ雌性的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XX常染色体+ZW生物实例人和大部分动物鳞翅目昆虫、鸟类2、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解答】解:A、生殖细胞中除了含有决定性别的基因,也有其他基因,如细胞呼吸酶基因、ATP合成酶基因等,A错误;B、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而人类、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显然不相同,B错误;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C正确;D、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儿子不一定患红绿色盲,其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D错误。

专题十三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专题十三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一/易错点①不同生物性染色体组成(XY或ZW型)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

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某些昆虫的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不同:雄性个体的是ZZ,雌性个体为ZW。

1鸟类的性别由性别染色体Z和W决定。

鸟类的年龄很小时,很难确定幼鸟的性别.但是在进行商业生产时确定幼鸟的性别却很重要.利用遗传标志物,通过杂交,能使不同性别的幼鸟产生不同表现型.遗传标志物应位于哪一条染色体上,选择哪种杂交类型才会使杂交后代的雌鸟和雄鸟产生不同的表现型(A位于Z染色体上,隐性表现型的雌鸟与显性纯合子雄鸟杂交B位于W染色体上,隐性表现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C位于Z染色体上,显性表现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D位于W染色体上,显性表现型的雌鸟与隐性纯合子雄鸟杂交2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图7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A.XY性染色体B.ZW性染色体C.性染色体数目D.染色体数目②患病男孩与男孩患病(看清题目)3双亲正常,生了一个色盲儿子,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大?再生一个男孩色盲的概率是多大?③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看清题目)4某学校对学生进行红绿色盲调查时发现,在调查的男女各200名学生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求该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

④配子致死与胚胎致死5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女娄菜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请回答:(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窄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

(4)若后代性别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

(5)能否出现后代全为窄叶,且雌雄各半的情况,若能写出亲本的基因型,若不能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与性别有关不一定伴性6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 表现秃发,杂合子Bb 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秃发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纯合子D.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二/难点①实验设计(一代杂交与一次杂交and so on )7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

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在动物界中是从很低等生物开始就已经具有的一个特性,并且这种特性随着动物分类地位的提高而更加显著。

在高等动物中雌性和雄性的许多性状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鸟类雌雄个体间不仅生殖系统间有差异,形体、羽色、鸡冠形状甚至鸣声也都不同。

动物的个体发育除了极低等的几种以外,多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而性别决定与分化基本上是在胚胎时期就已完成,对于不同动物而言,其性别决定的影响因子也各不相同。

总的说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因子有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因子,一类是遗传因子。

性染色体就是与性别分化直接相关的染色体。

根据研究,性染色体的出现最早是在鱼类等较为低等的动物当中,在两栖、爬行、鸟类、哺乳动物中一般都有可以从形态上鉴别出的性染色体。

1930年Fisher等人提出假说,认为哺乳动物Y染色体上至少存在一个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并假设这个基因要么与Y染色体连锁,要么对位于其它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起着调控作用。

1940年Ajost等人通过阉割胎兔实验认识到性别决定实际上等同于睾丸的决定,直到1 959年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哺乳动物睾丸的分化取决于Y染色体,并推测Y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编码睾丸决定因子TDF,决定哺乳动物胚胎的性嵴发育为睾丸。

人的Y染色体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区,一个是拟常染色体区,位于Y染色体短臂末端,可以与X染色体上同源区段进行配对和交换。

第二个功能区在减数分裂时不与X染色体进行配对、交换,而一旦这一区域与X染色体发生了不正常的交换,性别决定的染色体基础就可能破坏。

6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根据Y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可见的缺失或易位及由此而发生性别异常的病例之间的关系初步将TDF定位于Y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并绘制了Y染色体的缺失定位图,将Y 染色体划分为7个区段,但由于Y染色体非常小,不便于从形态学水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后来人们主要将TDF的定位和克隆研究工作集中在Y染色体短臂,Page等人认为TDF应位于Y染色体的短臂第一区段,接近拟常染色体区。

两种观赏鸟性别的快速鉴定研究

两种观赏鸟性别的快速鉴定研究

两种观赏鸟性别的快速鉴定研究盖玉林;路迪;周材权【摘要】虽然CHD基因的保守性和性特异性引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性别鉴定领域,但羽毛样以及PCR体系等的选择却会产生不同的鉴定效果,因此如何对这些影响单性态观赏性鸟类性别鉴定的多重因素进行最优化处理以达到快速鉴定的目的,就成了人工繁育过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用固定影响因素(PCR体系除外)的方法,对PCR体系进行优化处理,羽毛提取DNA,然后CHD基因的相关引物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所有雌性鸟类得到CHD-Z和CHD-W的两条带,雄性1条CHD-Z带的高效鉴定.因此,确立了此类鸟的快速鉴定体系,即画眉鸟性别鉴定体系,用于鉴定换羽季的画眉鸟的性别;以及红嘴相思鸟性别鉴定体系,用于鉴定红嘴相思鸟的性别;同时可为多种体型相似的鸟类的快速鉴定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5)002【总页数】6页(P166-171)【关键词】CHD基因;红嘴相思鸟性别鉴定体系;画眉鸟性别鉴定体系;最优化处理;快速鉴定【作者】盖玉林;路迪;周材权【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我国鸟类资源丰富,观赏性鸟类多以悠扬的鸣声和光鲜羽毛的雀形目鸟类为主,它们多为单性态鸟类.实验室内的画眉鸟(Garrμlax canorus)和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又是典型的单性态鸟类,坚韧威武的品格(画眉鸟)和相思情浓的寓意及华丽的羽毛,使它们深得人们的喜爱,是宝贵的观赏鸟类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性别不论是在幼鸟还是在成鸟时期,都很难从外观及其它行为上加以判断区别[1],给配对造成极大困扰,因此雌雄的快速鉴定对实验室内的人工繁育和驯化有着重大意义.Cerit&Avanus使用多种形态学以外的性别鉴定方法,确立了分子鉴定方法的优越性[2];赵春江等提出毛发、粪便等物质可以作为哺乳动物DNA 提取的材料[3];研究者们运用自己的方法(不同羽毛采集量、采集季节、处理方法、PCR反应条件及体系)对相关鸟类进行了性别鉴定[4-7],但处理的差异太大.因此对不同鸟类的季节性羽、羽毛长度、PCR体系等选择进行一个最优化处理成为快速鉴定的关键.鸟类属于雌性异型配子(ZW:雌性 ZZ:雄性),与雄性异型配子(XY:雄性 XX:雌性)在性染色体上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哺乳动物中的SRY基因,即睾丸发育影响因子,保守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且能准确的进行性别鉴定[8].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专注于在鸟类W染色体上筛选保守的性特异性片段,ATP5A1[9,10],EE0.6[11,12],DQSG10[13]的保守性片段同时被发现于 Z 染色体上;Griffiths未能从小背黑鸥(Larus fuscus)的性染色体中分离出 SRY 片段[14];利用随机多态性链式反应[15],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16-18]、微卫星[19]等方法对相关鸟类进行性特异性引物筛选,也仅能对几种乃至一属鸟类进行鉴定[20],不能满足雀形目多型观赏性鸟类的高效性别鉴定.CHD(chromobox-helicase-DNA binding gene)基因,全称为染色体螺旋蛋白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内含子长度存在差异,在雌鸟中具有两个同源拷贝CHD-W 和 CHD-Z,在雄鸟中只有CHD-Z[21].该片段在检测的鸟类中是保守的,已对多种鸟类进行了高效的鉴定.因此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CHD基因的性别鉴定;2.红嘴相思鸟的高效鉴定体系;3.画眉鸟的高效鉴定体系.1 材料与方法1.1 羽毛样品的采集及DNA提取羽毛样均采自于我校野生鸟类驯养繁育室内的成鸟,对30个个体进行性别鉴定(画眉鸟20只,相思鸟10只),另有一对已知性别的成年画眉鸟和2只采自野外的雄性死灰头啄木鸟(Picus canus).固定采集鸟类翅膀上的4根飞羽(换羽期和正常期),用消毒的剪刀将羽根部位的髓腔剪碎,转入1.5ml离心管,每个样品依次加入450μL的 TES和50μL 的10%SDS(10 mM Tris-HC1,pH 8.0,2 mM EDTA,10 mM NaC1,1%SDS,0.15 mg/ml proteinase K),于56℃水浴消化6 h,过程中充分混匀3-5次,然后用酚-氯仿-异戊醇萃取DNA,风干后用80μL TE溶解.1.2 PCR 扩增季节性羽毛及大小型鸟类羽毛提取出的DNA浓度明显不同,运用同一体系进行鉴定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导致性别误判.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于固定多重影响因素的条件下(PCR体系除外),对PCR体系进行不同设定,摸索出最优化处理的高效鉴定体系.PCRMix(上海百力格生物公司)10umol/L引物(成都飞科生物公司);反应程序均为:95℃ 5min,(95℃ 30s,49℃ 30s,72℃ 30s)30循环,72℃4min[8].CHD基因的引物P2 引物:5'-TCTGCATCGCTAAATCCTTT-3'P8 引物:5'-CTCCCAAGGATGAGRAATTG-3'表1 多因素条件下的不同PCR体系 (单位:μL)Tab.1 Different PCR mixture under multivariate condition体系 PCR MIX 模板正向引物反向引物灭菌水10 5 1 0.5 0.5 3中10 4 2 1 1 2后10 5 1 1 1 2 25 12 3 1.5 1.5 7后25 12 2 2.5 2.5 62 结果与分析2.1 CHD基因的性别鉴定用取自非换羽季的4只性别已知鸟类的羽毛进行DNA提取并用10 μL PCR体系[8]扩增,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1).第一道的雄性画眉鸟和第3,4道的雄性死啄木鸟均为350bp左右的一条 CHD-Z带,第二道的雌性画眉鸟为CHDZ和CHDW的两条带,1,2泳道处出现相同的100-200bp条带为非特异性带,检测鸟类性别与已知性别完全相同.从两种未知性别鸟类换羽季及非换羽季的羽毛中提取DNA,用P2/P8引物进行PCR产物扩增,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2).根据普通季画眉鸟的鉴定结果,我们设定了3个不同的10 μL体系(见表1),第2,5,8道画眉鸟的特定条带依次变淡,第1,4,7道的红嘴相思鸟和3,6,9道的换羽季画眉鸟均未出现特定条带,且后者泳道较亮.2.2 红嘴相思鸟鉴定体系由于红嘴相思鸟和换羽季的画眉鸟不能在10 μL体系中扩增出CHDW和CHDZ的特定清晰条带,我们优化设定了25 μL(见表1)的反应体系.PCR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图3)如图所示:第1,2,3,4道出现明亮的2条特定条带为雌性红嘴相思鸟;第5道明亮的单带为雄性画眉鸟6,7道换羽季的画眉鸟仍是无带状出现.2.3 画眉鸟的鉴定体系在25μL的体系中,换羽季画眉鸟只有较高的亮度和长长的拖尾,无法扩增出特定的CHD条带,不能鉴定出换羽季画眉鸟的性别;采用优化后的后25μL(见表1)体系对换羽季画眉鸟做进一步性别鉴定.如图4所示:第1,2道非常明亮的两条带为雌性画眉鸟;3,4道明亮的单带为雄性的画眉鸟;第5道(红嘴相思鸟体系中明亮无带状的第6,7道)有特定的单带为雄鸟;第6道红嘴相思鸟无条带;红嘴相思鸟不能有效扩增,画眉鸟均扩增出了特定的条带.图1 10μL体系的PCR产物电泳图Fig.1 PCR products of gel electrophoresis using 10μL mixture图2 不同10μL体系的PCR产物电泳图Fig.2 PCR products of gel electrophoresis using different10μL mixture图3 25μL体系的PCR产物电泳图Fig.3 PCR products of gel electrophoresis using 25μL mixture图4 优化后25μL体系的PCR产物电泳图Fig.4 PCR products of gel electrophoresis u sing 25μL mixture通过对不同鸟类的羽毛类型、长度,PCR体系等的最优化处理摸索,在固定羽毛采集量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红嘴相思鸟宜采用相思鸟PCR扩增体系,画眉鸟宜采用画眉鸟PCR扩增体系进行高效鉴定;利用该高效性别鉴定体系对人工繁育室的30只未知性别的鸟类鉴定(数据未列出),20只画眉鸟中(15只雄性,5只雌性)10只相思鸟(7只雌鸟,3只雄鸟).3 讨论3.1 利用CHD基因进行分子性别鉴定的高效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单性态鸟类进行性别鉴定,具有准确性高、简便、成本低且伤害较小等优点[2].但还是远不如哺乳动物SRY片段的广泛和高效;比较基因定位技术证实了哺乳动物XY和鸟类ZW之间不存在同源物,两者属不同的性别进化机制,由不同的性别基因决定.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未于鸟类性染色体上分离出相应的保守性片段[8].AFLP,微卫星等方法筛选出的部分性别特异性引物,不具有广泛的保守性,仅能对几种乃至一属鸟类准确鉴定.同时AFLP技术极容易造成性别鉴定体系中的无效位点,对于同一区域的个体更甚,正慢慢被取代[17].另外,只能在雌性中扩增出单带的特异性引物存在缺陷,实验结果可能由于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实验中的加样和点样等问题,导致电泳不出带,而将鸟类性别误判[22];因此特异性引物不能满足人工繁育过程中大批量鸟类的高效鉴定.Griffiths等设计了多对引物对 CHD基因进行扩增,其中P8/P2引物组合最为成功,已经成为当前鸟类性别鉴定的通用引物[5].本研究中,正是利用这种高效性,在高琼脂糖凝胶浓度下清晰分辨出雌雄性别,实现了实验室鸟类的快速鉴定.3.2 鸟类性别的高效鉴定体系分子鉴定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鸟类研究[5],于鸟类的采样最重要的还是羽毛和血液.由于禽类血液中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国内大部分有关家禽分子研究仍然采用采集血液的方法[23-26].由于不同季节的羽毛类型有所不同,换羽季羽毛中多有毛囊,含微量血液;啄木鸟的羽毛嵌入皮肤且髓腔物多;红嘴相思鸟的羽毛相对较短小、髓腔物较为空泛;因此固定羽毛取样量时,DNA的浓度:红嘴相思鸟<普通季画眉鸟<啄木鸟<换羽画眉鸟;且离子强度及与ddH2O的配比,同体系条件下DNA的浓度和引物的配比均能影响到鸟类的鉴定;较大型的鸟类与画眉鸟相似小于含有血液的画眉鸟,大致为3个梯度(相思鸟,画眉鸟,血液样),因此我们对PCR 体系内各组分做出专项调整,优化出了适用于红嘴相思鸟等较小型鸟类和画眉等较大型鸟类的性别鉴定体系.在批量物种鉴定时,采用相对应的最优化性别鉴定体系,可避免羽毛采样量、采样季节、鸟种等的冲突以及实验过程的反复,同时减少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解决实验室人工繁育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参考文献:[1]胡锐颖,李仲逵,丁小燕.鸟类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5,27(2):297-301.[2]CERIT H ,AVANUS K.Sex Identification in Avian Species Using DNA Typing Methods[J].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2008,63:91 -99. [3]赵春江,李宁.一种从毛发中提取DNA的简易方法[J].遗传,2003,25(1):69-70.[4]TABERLE P,BOUVET J.A Single Plucked Feather as a Source of DNA for Bird Genetic Studies[J].Auk,1991,108:959 -960.[5]GRIFFITHS R,DAAN S,DIJKSTRA C.Sex Identification in Birds Using two CHD Gene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1996,263:1251 -1256.[6]EGUCHI T,EGUCHI Y.High Yield DNA Extraction from the Snake Cast -off Skin or Bird Feathers Using Collagenase[J].Biotechnology Letters,2000,22:1097 -1100.[7]贾晓旭,牛鲜艳,杜文兴,等.利用羽毛对鸽子进行分子性别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5:1019-1023.[8]MARSHALL GRAVES J A,SHETTY S.Sex from W to Z:Evolution of Vertebrate Sex Chromosomes and Sex Determining Gen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2001,290:449 -462.[9]DVORAK J,HALVERSON J L,SHuLTZ F T,et al.cDNA Cloning of a Z -and W-linked Gene in Gallinaceous Birds[J].He-redity,1992,83:22-25.[10]CARMICHAEL A N,FRIDOLFSSON A K,HALVERSON J,et al.Male -biased Mutation Rates Revealed from Z and W Chromosome-linked ATP Synthase Alpha-subunit(ATP5A1)Sequences in Birds[J].Molecular Evolution,2000,50(5):443 -447.[11]OGAWA A,SOLOVEI I,MIZUNO S,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logical Mapping of a Non-repetitive DNA Sequence Region from the W Chromosome of Chicken and Its Use as a Universal Probe for Sexing Carinatae Birds[J].Chromosome Research,1997,5:93 -101.[12]ITOCH Y,OGAWA A,MIZUNO S,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Sex of Oriental White Stork,Ciconia Boyciana,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Based on Its Sex Chromosome-specific DNA Sequence[J].Genes Genet-Syst,1997,72(1):51 - 56.[13]QUINN T W,COOKE F,WHITE B N.Molecular Sexing of Geese Using a Cloned Z Chromosomal Sequence with Homology to the W Chromosome[J].Auk,1990,107:199 -202.[14]GRIFFITHS R.The Isolation of Conserved DNA Sequences Related the Human Sex-determining Region Y Gene from the Lesser Black-Backed Gull(Larus fuscu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1991,244(1310):123-128.[15]ITO H,MURASE T,TSUBOTA T,et al.Sex Identification by Altern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s in Falconiformes[J].Zoological Science,2003,20:339 -344.[16]RUNCIMAN D,ZANN R A,MURRAY N D.A W-Chromosome Linked Marker for Gender Identification in the Zebra Finch[J].Animal Genetics,1999,30:66 -80.[17]GRIFFITHS R,ORR K.The Use of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in the Isolation of Sex-specific Markers[J].Molecular Ecology,1999,8:671 -674.[18]JIANG X H,QIU G F.Female-only Sex-linke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arkers Supports ZW/ZZ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J].Animal Genetics,2013,44(6):782 - 785.[19]NESJE M,KNUT H R.Sex Identificationin Falcons Using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J].Hereditas,2000,13(2):261 -263. [20]ELLEGREN H.Evolution of the Avian Sex Chromosomes and Their Role in Sex Determination[J].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2000,15(5):188 -192.[21]GRIFFITHS R,DOUBLE M C,ORR K ,et al.A DNA Test to Sex Most Birds[J].Molecular Ecology,1998,7:1071 -1075.[22]江杉,陈小麟.扩增性别基因片段的鹭类性别鉴定方法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45):152-155.[23]崔建勋,杜红丽,张细权.鸡催乳素基因序列多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遗传,2005,27(2):208-214.[24]龚道清,张红,高玉时,等.运用微卫星标记分析11个鸭种(群)的亲缘关系[J].畜牧兽医学报,2005,36(12):1256-1260.[25]李世鹏,杜智恒,白秀娟,等.鸽黑素皮质素受体3、4(MC3R、MC4R)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J].遗传,2008,30(10):1333 -1340. [26]郑云,龚道清,顾志良,等.鹅Myostat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及群体遗传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10):1320-1328.。

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2 关于“ZW”伴性遗传的遗传题

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2 关于“ZW”伴性遗传的遗传题
易错陷阱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的推断。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混淆,造成雌性和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其子代性状和比例的错误推断;在书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忽略性别也是性状造成错误。
易错陷阱2: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混淆,造成实验设计方案错误而失分。
易错陷阱3: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和有某性状雄性(雌性)的概率计算。混淆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和有某性状雄性(雌性)的概率计算范围造成计算错误。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易错陷阱4: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忽略ZW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位于ZW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遗传分离规律,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例题1、(2022全国卷·T6)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
3.ZW型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依据鸡、蚕等ZW型性别决定动物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养蚕等的经济效益。例如,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如果用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交配,那么F1中,雄鸡都是芦花鸡(ZBZb)雌鸡都是非芦花鸡(ZbW)。这样,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的性别决定方式【篇一: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的方式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xy型性别决定,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

减数分裂之后,每个配子具有一套单倍体数目的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

卵子中的性染色体都是x,而在精子中性染色体可能为x,也可能为y,比例为1∶1。

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后代性别。

在1990年,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y染色体短布尚的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基因在男性睾丸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失去这个基因,个体将发育出卵巢而不是睾丸。

第二种性别决定的方式是zw型,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如蝴蝶、鱼和鸟类等。

性别有卵子中所带有的性染色体是z还是w决定最后一种性别决定方式是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雌性具有两条x染色体(xx),而雌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o雄性产生两种配子:具有一条x染色体,或者没有性染色体,精子在受精过程中决定子代的性别。

根据性别决定的原理,不论是哪种性别决定方式,后代的性别比例都是1∶1。

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的过程中,受精作用一经完成,性别也就决定了。

哺乳动物的性别主要取决于体内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对性别的决定几乎没有影响。

但在低等一些的动物体内,如两栖类、爬行类等,性别的决定除与性染色体组成有关外,与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如青蛙等低等脊椎动物,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y,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也会发育成雌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也会发育成雄蛙。

也就说低等的脊椎动物染色体对性别的决定不是很强烈的。

一些物种的性别决定缺乏性染色体,在蚂蚁和密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而不是性染色体,雌性由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二倍体;雄性数目很少,又未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单倍体。

大多数动物是雌雄鱼体的,即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彼此独立。

很多植物也是雌雄异体,有雄株和雌株之分,一些植物如棕榈、菠菜,具有xy性别决定系统;另外一些植物如草莓,具有zw性别决定系统。

但是,并非所有种类都是两性分离的。

绝大多数植物和少部分低等动物的个体可以既产生精子又产生卵子。

这样的植物(玉米)成为雌雄同株,这样的动物(如蚯蚓)成为雌雄同体。

雌雄同株的植物和雌雄同体的动物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生物的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又是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性别作为一种遗传性状,必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1、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按决定性别的染色体雌雄分布的差异可以分为::这种类型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两个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xy,雌性的为xx;几乎所有的哺乳类、某些两栖类和鱼类以及许多昆虫、雌雄异株的植物如大麻、菠菜、木瓜等的性别决定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其雌性个体具有两个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则是一对形态相同的染色体zz;属于这种性别决定的生物有:鸟类、家蚕及某些两栖类、爬行类。

:它的雄性只有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而雌性个体为xx。

2、单倍体型性别决定蜜蜂中的蜂皇与雄蜂交配后,蜂皇产下的卵中有少数是未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雄蜂,因此雄蜂是没有父亲,但有外祖父。

雄蜂是单倍体具有16条染色体。

而受精卵发育成为二倍体(2n)的雌蜂,具有32条染色体。

雌蜂又分为蜂皇和工蜂,雌蜂中只吃二三天蜂皇浆的个体发育成为终日忙碌而不育的工蜂;吃五天蜂皇浆的雌蜂发育成为具有生育能力的蜂皇。

3 、基因决定性别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雄花序生长在植株的顶端,雌花序生长在植株的中部。

雌花序由显性基因ba控制,雄花序由显性基因ts控制。

当基因ba突变为ba,基因型ba ba使植株没有雌花序,没有果穗,成为雄株;当基因ts突变为ts时,基因型ts ts就会使植株的雄花序变成雌花序,不产生花粉,可通过受精在植株的顶部结出种子,成为雌株。

【篇二: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方式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

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很多爬行类动物);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和蚂蚁);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等等。

1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体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状相互间往往不同,这对染色体跟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统称常染色体。

1.1 xy型性别决定凡是雄性个体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个体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xy型。

这类生物中,雌性是同配性别,即体细胞中含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记作xx;雄性的体细胞中则含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其中一个和雌性的x染色体一样,也记作x,另一个异型的染色体记作y,因此体细胞中含有xy两条性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在动物中占绝大多数。

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植物中有女娄菜、菠菜、大麻等。

在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起作用是不等的。

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而x染色体几乎不起作用。

合子中只要有y就发育成雄性;仅有x染色体(xo)则发育成雌性。

雌雄异株的女娄菜体内,y染色体携带决定雄性的基因,具有决定雄株的作用。

决定雌株的基因大部分在x 上,也有一些在常染色体上。

但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

x是雌性的决定者。

例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果蝇将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

1.2 zw型性别决定zw型性别决定凡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zw型。

这类生物中,雄性是同配性别。

即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

例如家鸡、家蚕等。

1.3 xo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

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

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

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精子,其性别比例为1∶1。

1.4 zo型性别决定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

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2 染色体的单双倍数决定性别蜜蜂的性别由细胞中的染色体倍数决定。

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为单倍体。

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

营养差异决定了雌蜂是发育成可育的蜂王还是不育的工蜂。

若整个幼虫期以蜂王浆为食,幼虫发育成体大的蜂王。

若幼虫期仅食2~3天蜂王浆,则发育成体小的工蜂。

单倍体雄蜂进行的减数分裂十分特殊,减数分裂第一次,出现单极纺锤体,染色体全部移向一极,两个子细胞中,一个正常,含16个染色体(单价体),另一个是无核的细胞质芽体。

正常的子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单倍体(n=16)的精细胞,发育成精子。

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胡蜂、蚂蚁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3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有些动物的性别,靠其生活史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环境条件来决定的。

比如:海生蠕虫后益,是一种环节动物,成熟雌虫将卵产在海水中,刚发育的幼虫没有性分化,之后自由生活的幼虫将落入海底,发育成雌虫,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口吻上,很快下滑经内壁进入子宫发育成雄虫。

如果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其继续自由生活,就发育成中间性,畸形程度视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大多数龟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

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

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巢穴建于潮湿阴暗的弱光处可孵化出较多雌鳄,巢穴建于阳光曝晒处,则可产生较多的雄性。

4 基因决定性别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

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b、a+、ab;其显隐关系为ab>a+>ab。

ab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b则决定发育为雌株。

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ba+和abab为雄株;a+a+和a+ab为雌雄同株;aab为雌株;纯合的abab不存在,因为雌性个体不可能提供ab配子。

玉米也可因为2对基因的转变,引起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差异[1]。

(为防止词条有广告信息报错,这里将d变换为b)5 性反转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

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

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

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

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变成雄鱼,老的雌鳗鱼有时转变成雄鱼。

鸡也有“牝鸡司晨”现象,且可用激素使性未分化的鸡胚转变性别。

【篇三: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

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

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

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

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

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

鸟类w 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

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