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移情与象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学九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移情与象征》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与象征》教案课前预习: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区分作品中移情与象征的手法运用。
相关课程标准:“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有时,重要的不在风景本身,而在你看风景的心情。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人的心情,会受外物的影响,同样也可以借助外物表达出来。
即以物喜以己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其实,“草木有情”,“万水千山皆是情”。
有句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讨论,并畅谈自己的见解)师总结:这句话是在强调人的情感丰富,然而草木也是生命,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和谐相处,忽视了草木这大自然的生命体,就是对人类自己的不负责任。
回顾文本,品读经典:1、结合下列语段,具体分析作家借草木抒发的感情或草木的象征意义。
(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一声。
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大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类行为的谴责和愤慨之情。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 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 也许, 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 但, 纵然死了吧, 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明确:白杨象征了宁死不屈也不肯向困难低头的斗士形象。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_体验·颖悟》教案1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教案课前预习:1.读课本100--103页“表达•交流”,了解这次综合实践的内容并明确任务。
2.回顾本单元课文,了解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3.通过网络、课外书籍刊物,选择一篇富有感悟的写景的诗歌,或者写景散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其中的事理。
相关课程标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写作教程应贴切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课文。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的“体验感悟”,达到读与说的互动。
2.初步懂得什么是“体验感悟”,了解体验感悟与一般感受的不同,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特感悟。
3.写一篇亲身体验的游记,在写作中,注重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
4.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自然生活中富有感悟的景致、画面。
要懂得感知、理解、赞扬并达到能够创造它们,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评价任务:1.评价本单元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2.了解体验感悟与一般感受的不同,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特感悟。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组内收集的最富有感悟的写景的诗歌,或者写景散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其中感悟。
4.写一篇游记,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
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本单元的选文大多是写人生体验和感悟的,能在对景物、事物的观照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到一种道理或升华出一种境界。
一、区分感悟与感受:感悟不同于“感受”,它比简单的“受到影响或接受”要深刻得多:“感悟”的前提是“感受”,其结果却是“彻悟”。
所以,我们就不能只是片面地写我们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而一定还要从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中得到某种“彻悟”并把这种“彻悟”表现出来。
九(下)北师大版_移 情 与 象 征
课题:移情与象征课型:“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课时:1课时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与象征(1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120页至121页文字。
2.复习本单元课文,了解移情与象征的含义,初步探究其作用。
课程标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教学目标:1.了解移情与象征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本单元诗文中草木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移情、象征手法作文。
评价任务:1.能够准确把握本单元诗文中草木的象征意义。
2.学生当堂鉴赏交流参考例文《秋树》。
3.尝试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本单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用象征手法创作。
教学过程导入:本单元的主题是“草木有情”,无论是茅盾笔下的白杨,还是苏童笔下的《三棵树》,以及王鼎钧的《那树》,无一不采用移情与象征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学生展示预习: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它们的特点以及对于文章的作用。
二、教师总结明确(课件展示):㈠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移情,是世界万物的情意化感知;象征,是世界万物的情意化表现。
在抒情作品中,移情与象征是感知与表现的重要方式。
㈡各自特点及作用1、移情:⑴“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就像我平常给大家举的例字:比如你在学校考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回家的路上看着天空都格外蓝,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好像是在给你唱赞歌;相反,如果你受了批评,感觉天都是灰暗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是对你的讽刺。
其实,这些都是你的心理感受,只不过把它们移情到外物身上罢了。
⑵移情作用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不寻常的意义,比如从花草树木中见生气和人情,深浅程度不一定一样,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2、、象征⑴所谓象征,是以甲为乙的符号。
甲可以做乙的符号,类似联想。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本文是一份教案设计,旨在辅助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师教授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课程内容。
以下是该教案设计的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运用本单元重点词汇和短语;2. 理解并分析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结构;3. 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理解课文;4.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5. 学会撰写简洁、连贯的文章。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xxxxx》等课文,了解其中的主题和结构,并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检测其阅读理解能力。
2. 词汇训练:通过词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本单元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且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3. 阅读策略: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将学会写出简洁、连贯的文章。
教学步骤:一、预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活动1. 课文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重要词汇和短语。
-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并进行讨论。
- 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理解。
2. 词汇训练- 教师设计词汇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
- 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答案,并进行词汇拓展讨论。
3. 阅读策略讲解与实践- 教师介绍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等,并进行案例讲解。
-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或个人练习,运用所学策略进行阅读理解。
4. 写作训练- 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组织思路,写出简洁连贯的文章。
-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文章,提出改进意见。
- 学生完成最终的写作作业,并提交给教师评分。
三、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重点。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心境理解诗文含义。
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学习古人描写景物的方法。
4.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欣赏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3.掌握游记的一般要求,进一步提高发现、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借助这些资料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课时安排】《岳阳楼记》2课时《醉翁亭记》2课时《湖心亭看1课时《诗词三首》2课时10 岳阳楼记*教学导航*【教学内容】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4.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1.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
2.品味文章的语文的优美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相融合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抱负。
4.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文的优美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相融合的手法。
根据文章写一段现代文的说明性文章。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经典范读的音频和岳阳楼的相关图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岳阳楼记
一、写作背景和缘由。
二、描写岳阳楼相关景色。
三、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本单元所选取的都是能通过景物领悟作者感情的古文,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自然之美,领略到历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诵读感受经典古文之美,通过品读掌握文本传达的信息,之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文章中表达出来的作者抱负或者情感。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作文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作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 作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 作文课前预习: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
相关课程标准:“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 教学目标:1、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
2、实践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
评价任务:1.实践体验颖悟在写作中的运用,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特。
2.互读文章,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名篇名作所写的多是平凡的小人物,平常的小事,常见的景物,为什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这是因为作者不仅能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能用细腻的心灵品味生活。
他们能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其独特的个性,或给人以启迪的精神品质;他们能领悟平常的小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他们能从常见的景物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朱自清从父亲爬铁道的背影中体会到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
莫顿·亨特从童年爬悬崖的经历中领悟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宗璞从紫藤萝的遭遇中受到了人生的启迪。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何愁写不出具有丰厚文化意蕴的美文佳作?二、理解本单元相同景物中所寄予的不同人生境界。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境界,选文大多写的是人生体验与感悟,作者在对景物与事物的关照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到一种道理或升华出一种境界。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岳阳楼记》《登岳阳楼》《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谈生命》中作者各自的体验和感悟有何不同?为何会有所不同?示例:《岳阳楼记》表现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游岳阳楼记》则表现了袁中道怀才不遇之感和手足相失之痛;《醉翁亭记》表现的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谈生命》则表现了冰心老人那种超越生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一中特殊的生命感悟。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观自然山水,抒志趣抱负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以开展《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诵读、理解和赏析本单元的三篇写景寄情文言散文以及三首咏叹个人际遇的古诗词的学习,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语言目标】1. 积累三篇写景寄情散文中的常用重要文言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 概括三首古诗词中意象的使用效果及特点,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与之前学习的古诗词意象串联起来。
【思维目标】1.分析归纳本单元三篇写景寄情文言散文、三首咏叹古诗词的异同点,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
2.培养图文转换思维,为节目录制设计宣传图。
3.撰写节目录制体验及感受,提升分析和鉴赏古诗文能力。
【价值目标】通过本次班级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名篇的理解,思考传承诗词文化的重要性,坚定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单元教学重难点:1.分析归纳本单元三篇写景寄情文言散文、三首咏叹古诗词的异同点,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
2.培养图文转换思维,为节目录制设计宣传图。
3.撰写节目录制体验及感受,提升分析和鉴赏古诗文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段自主研读理文章核心任务:疏通文意,填写文言词句任务清单,熟读成诵,锻炼学生对于写景类文章的赏析对比能力。
一、学习任务1.粗读文章,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填写文言学习任务单。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体会语言美。
3.比较阅读,勾连之前学习过的文章,归纳整理异同点。
二、课时安排5课时三、学习资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四、完成任务诵读自然山水五、流程1.初读感知理文意依序诵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三篇课文,读准字音。
2.知人论世明背景朗读或默读《岳阳楼③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三篇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边读边积累。
3.答疑解惑。
各小组交流疑难问题,全班同学共同探究答疑,教师明确。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山水名胜,感忧乐情怀——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上第三单元选编了三篇写景寄情的文言散文,三首咏叹个人际遇的古诗词。
六篇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以开展“经典咏流传”班级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录制节目为情境,在咏唱经典的过程中,完成诵读、理解和鉴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六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在传承经典的咏唱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开展“经典咏流传”班级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含制作海报以及设计开场白、咏唱脚本和撰写传唱感受等学习任务。
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在反复诵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六篇课文熟读成诵,同时还要掌握相关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以便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眼前之景、身边之事抒发内心情感的写法。
除此之外,每个学生都要扎实准备,各团队之间要积极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经典咏流传”这一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经典的传唱人。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有递进关系的四个课段实施。
第一、二课段是基础部分,第一课段学习三篇游记散文,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直至熟读成诵;第二课段学习《诗词三首》,了解三首诗词的形式特点,根据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掌握好节奏、韵律,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意蕴,熟读成诵。
第一、二课段共同为第三课段奠定基础。
第三课段是主体部分,教学重点是在充分掌握相关背景资料和评析技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海报以及撰写开场白、传唱感受和诵读脚本等任务,加深对课文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第四课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经典咏流传”学习活动的核心任务作充分准备。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3单元教学案
9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案【单元重点】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
4.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尤其注意古今意义词、常见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单元分析】本单元所选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
10.《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为千古名文,作者继承了忧国忧民的传统,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
11.《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表现出的“与民同乐”思想和文人雅趣,具有永恒的魅力。
文章清新自然的对偶句,逐层叠加的“也字体”,谐美的音韵,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婉而有致的散文风格。
12.《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这篇小品文,表现出叙写故国、缅怀往事的悲凉情调,是作者对西湖往昔繁华的追寻,也是对自己年轻时梦幻般生活的回忆。
文章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以白描手法写景记事,用互见手法表情达意,辞约而简,意深而长,绵绵情思蕴藏在字里行间,可以当散文诗来读。
13.《诗词三首》为两首唐诗,一首宋词。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咏叹身世际遇,以形象的描述、丰富的意象、梦幻般的色彩,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振作奋起的豪情壮志。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酬答朋友之机,写仕途的艰辛、知交的零落;但诗人并没有沉沦于个人的遭遇,反而从挫折中振起,抒发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苏轼的中秋咏月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这三首诗词,虽然从不同的人生境遇发起感叹,但都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具有穿越时光的永恒魅力,读之常新。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0.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二、讲新课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⑴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
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
著有《范文正公集》。
⑵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
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fēi)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九年级下册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象征(1课时)朱振成课前预习:1.速读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象征课文内容。
2.回顾第三单元中运用通移情、象征的文章。
相关课程标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目标:1.领悟移情与象征,了解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作品中移情与象征的作用。
2.学习移情与象征的写作方法,写作有个性、情趣的作品。
评价任务:1.比较几组句子,领悟移情与象征。
2.举出一些事物,说出其象征意。
3. 欣赏片段,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要分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草木有情”的含义。
(1. 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草木无情人有情,人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草木上,草木就有了情感。
)二、感受移情之情1.感受移情句。
A.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
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
(苏童《三棵树》)B.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王鼎钧《那树》)(小结:A. 写出了树的默默无闻,树对人的宽容和悲悯情怀,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树的感情。
B. 体现作者对大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类行为的谴责和愤慨之情。
)2.明白移情意:什么是移情?(教师小结:草木本无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草木上,这叫“移情”。
)3.写出移情文。
运用移情描述下列一个场景。
(100字左右)A.春天来了,这周没作业,我和同学骑上单车飞驰在乡间的小路上……B.清明节快到了,在教室里我想起了天堂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评价移情义1.学生完成作文片断后,四人一组,互读文章,相互评价,小组推荐最好的一篇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积累与运用: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熟练运用。
理解与感悟:通过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感悟。
表达与交流: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完整、表达清晰、语言优美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究与拓展: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单元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文阅读:《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写作训练:写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记叙文
口语交际:朗诵比赛
综合性学习:组织一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难点: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单元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
学习效果。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合性学习: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和短语,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大意,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习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文学体裁特点,如散文、诗歌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并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包括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评价和创新性思考。
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尤其是对于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的鉴赏和评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语文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趣事或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明确目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检查预习效果: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3. 课文分析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细节探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风格等细节,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主题提炼: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文学鉴赏作品感悟:鼓励学生分享对文学作品的个人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3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与象征教案
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与象征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移情、象征两种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的总结。
教学难点:品味美文或诗作,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表达。
教法选择自主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本单元所学习课文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2分钟) 以学生成聆听教谈话导入:在作家笔下,树是有感觉,感情,生命的,是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或者代表着某一种精神。
草木本无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草木上,这叫“移情”。
在所描述的对象上寄寓自我的某种精神,叫做“象征”。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围绕这两种表现手法开展一些活动。
二、学法指导(2分钟)对学生先进行学法指导。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14分钟)1.学生自主了解“移情”作用。
2.“大千世界总关情”活动设计:大千世界中,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一旦走进人的感情世界,物便“皆着我之色彩”。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臆于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样。
有时候形象的语言既能概括事物的特点,同时也能饱涵着无尽的韵味和哲理。
或褒或贬,或讥或讽,或劝或戒,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反思。
请从大千世界中选取一事物,仿照下面例句写一条。
举例: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一切,唯独看不到自己。
——连沙子都不容的地方,才是最圣洁长的感受,结合单元学习特点,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步骤及方法,并做简单说明。
投影出示练习题师的激趣引入谈话,集中精神,产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明白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掌握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方法要领。
学生以的地方。
苹果——寻找千年,发现真正的知己是牛顿。
牙膏——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别人的挤压下完成。
可供选择的比赛题目如下,答案不统一,教师可补充讲解。
飞鸟,蜗牛,胶水,茶杯,大海,棉被……组织学生交流。
选择所学的课文,四人交流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朗读示例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 答,此乐/何极!
指导:1.读好停连;2.读好重音。“·”着重号表示语气加重; 3.读好语气。在这段话的朗读中,要注意感叹号所带来的特殊语 气,要读出“快乐到了极点”的语气。
学习活动(二)
2.请回顾《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答谢中书书》等写景 散文的学习经验,仿照示例,为三篇文章的写景句作批注,尝试从多种角 度综合赏析写景佳句。(1课时)
示例:欧阳修生平经历 深秋九月,欧阳修戴罪流徙。告别镇阳,他的心中有无限遗憾。经过几个
月的深入调查,他对河北的粮运、兵备诸事有了充分的了解,正在大加筹划, 革弊图新。然而,许多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不得不离去。……
他坦然自辩,毫不隐讳地指出,自己这次遭受的是深文罗织的谗谤与陷害, 根本原因在于他担任谏官时,抨击了权贵。……
——摘自《欧阳修滁州至颍州贬谪十年诗文研究》
探究文眼(诗眼)的深层内涵
示例:欧阳修生平经历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入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探知 文人 体论 之世 异
学
习
Part 01
知人论世,探文体之异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
通读六篇诗文,梳理作品创作的时间、 地点、背景,体会古代诗文不同的体 式和风格。
1.梳理背景
按时间顺序梳理诗文创作的时间、地 点、创作缘由。
通 读
2.分类积累
分类积累诗文中的实词、成语及名言警句。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表达交流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1课时)课前准备:1.回读本单元诗文各自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对自己感兴趣的“景”和“情”写出简短的评价性文字。
2.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游历,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内容,了解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教学目标:1.认识体验与颖悟。
2.学习在游记中表达自己的体验和颖悟。
评价任务:1.评价本单元诗文中各自的体验和颖悟的特点,区分体验和颖悟与一般性感受。
2.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3. 分析自己的习作,评价同伴的习作,构思感悟性游记。
教学过程:1.认识体验与颖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 下面同样是对“霪雨”的感受,它们有什么不同?A.灰蒙蒙的天,阴沉沉的云,无尽无休的雨水,“凄凄”、“惨惨”地下个不停。
大地失去了光泽,庄稼得了营养不良症。
到处都在泛潮,无处不在发霉,处处充斥着晦气。
在这令人窒息的梅雨季节,再随和的人也会烦躁不安。
B.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冲浪排空;日景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小结:A处基本上是生理反应和共性化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肤浅、苍白的,没有多少表现价值。
B处是融入了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验和颖悟,它是绝对不同于共性化感知的一种独特发现。
)2.下面两处文字同样是写对明媚之景的体验和感受,,说一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与象征教学设计课型:读写说结合课前预习:1.搜集有关草木的诗句等。
2.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学习作品中移情与象征的运用。
课程标准:“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移情与象征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单元诗文中草木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草木身上看到人的形象,学会运用移情、象征手法写作文。
评价任务:1.准确把握本单元诗文中草木的象征意义。
2.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
3.学会选择常见的事物进行合理的联想,从草木身上看到人的形象,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移情、象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用移情、象征手法创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活动“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第三单元作者笔下,草木是有感觉和感情的,无论是茅盾笔下的白杨,苏童笔下的《三棵树》,还是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曾卓笔下的《悬岩边的树》,无一不让原本没有感情的草木变得有情有意,情意绵绵,那么这几篇课文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移情与象征”。
二.活动展示,尽显风采活动一:举例说明释含义。
过渡语:本单元的活动主题是“移情与象征”,究竟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你能举出一个运用移情和象征的示例吗?生1:草木本无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草木上,这叫“移情”。
在所描述的对象上寄寓自我的某种精神,叫做“象征”。
生2:运用移情的例子,如我在学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回家的路上看着天空都格外蓝,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好像是在给我唱赞歌。
我做错了事受到了老师批评,心情非常悲伤,感觉天空都是灰暗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是对我的讽刺。
生3:我在欢喜时,大地山河好像都在扬眉吐气。
我内心悲伤时,风云花鸟好像都在叹气哀愁。
师:移情是指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它在写作中经常用到。
比如,与朋友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
自己高兴时,青山也能点头。
作用:可以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师:象征,是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简言之,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
你能举出运用象征手法的例子吗?生4:绿色象征着生命力,象征着活力;白色象征着哀悼;鸽子象征着和平;鸳鸯象征着爱情。
师:运用象征的例子,如: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太阳象征光明、温暖和希望。
作文中可以运用类似联想,将物变成人,也可把人变成物。
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
作用: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二:走进文本悟写法过渡语:草木本无情,但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草木上,写得有情有意。
请你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举出运用移情和象征的事例。
我们先来找运用移情手法的事例。
生1: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树不作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
(《三棵树》)写树的默默无闻,树对人的宽容、悲悯、真诚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树的感情。
生2: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
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
(《三棵树》)作者笔下的果树是有感情的,对人怀有“悲悯”之心,这里点出果树的奉献精神。
生3: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居者。
(《那树》)大树具有温情,在将死时,无私奉献,挽救蚁国。
生4:石榴树整理着它的枝条和叶子,若无其事,树的表情提醒我那不是一次伤害,而是一次意外;树的表情提醒我树的奉献是无边无际的,我不仅是你的树,也是过路的孩子们的树! (《三棵树》)拟人化的描写再一次体现了树对人的宽容与爱心,没有怨言,只有执著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也启示“我”要懂得无私和分享。
预设: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啐,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那树》)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令人惨不忍睹,体现了作者对大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类行为的谴责和愤慨之情。
生5: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悬岩边的树》)此句将树的形象人格化,“倾听”“孤独”“寂寞”等词语,写出树有情感、有知觉。
师:本单元的课文有哪几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生6:《白杨礼赞》《三棵树》《草木篇》《悬岩边的树》生7:《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着西北敌后的抗日军民,又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草木篇》中的“白杨”象征着宁死也不肯向困难低头的斗士形象。
师补充:“三棵树”是自然的象征,象征了一个遥远的梦,象征完整的理想难以实现,“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悬岩边的树”象征着坚贞不屈、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爱国知识分子。
“梅”象征人类傲然脱俗、忠贞不渝的品质。
活动三:古诗之中觅移情过渡语:移情与象征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不仅在课文中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运用这两种手法的例子也非常多。
你知道古诗词中运用移情手法的例子吗?预设示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三.拓展延伸,迁移训练活动四:一草一木总关情过渡语:世间万物皆有情,大千世界中的花草树木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一旦走进人的感情世界,便“皆着我之色彩”。
不论是移情还是象征,都往往包含着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运用象征和移情进行实践训练呢?1.仿照例句,运用象征的手法,从花草树木中任选一个,写出所选物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似点。
例句:阳光象征温暖热情,火焰象征着青春活力。
仿句:学生:青松象征坚强不屈;小草象征默默无闻的奉献;百合花象征纯洁高贵;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2. 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植物,如小草、青松、荷花、竹子等,你喜欢哪一种植物?请你选取自然界中的草木,运用移情手法描述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学生活动: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示交流,其他同学点评。
示例1:池塘里散发的荷花像一个个穿着洁白素净的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花蝶飞舞,嬉戏其间,令人赏心悦目。
而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那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
我陶醉了,觉得眼前的荷花是一位位风姿绰约的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
示例2:小草,是一个天生的舞蹈家。
春风拂面,小草毫无保留的在风中翩翩起舞。
似乎风就是一个完美的音乐家。
它们是一对无可伦比的组合。
只要“音乐家”一吹起“音乐”,“舞蹈家”就会在完美的“音律”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预设示例:春天来了,竹子洗去了冬天的尘土,换上翠绿的春装。
雨后的竹笋在母亲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起来了,她们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拼命地往上长,有的使大地裂开了缝,笑嘻嘻的。
有的露出了金黄的嘴。
有的在地下使出全身的气力疯长。
活动五:学以致用测手法1.请从自然界中选取一植物,运用移情的手法,仿照下面例句再写一句。
例句:树木——你无法选择环境,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个性。
仿句:(小组讨论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其他小组互评)生1:松树——你虽然只有针一般的细叶,却能享受常年的青春。
生2:莲花——无论你获得多少欣羡的目光,你都不愿和水底的污泥断绝亲缘。
生3:竹子——你总是坚定不移地向上,更可贵的是每次成功都作一个完美的总结。
生4:含羞草——每一次受挫后你都能重新振作起来。
生5:花蕊——释放自己的时候,也释放了别人的心情。
生6:垂柳——就是因为你垂下头不愿招惹是非,才赢得人们仰头称叹。
师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补充:藤——宁愿扭曲自己也要向上爬。
向日葵——整天迎合太阳的笑脸,也掩饰不住不为人知的愁眉苦脸。
小草——向往大树的苍劲,却忽略了自己的翠绿。
昙花——生命中的一刹那,却得到了永恒。
2.请从“蜡烛”“蜜蜂”“老黄牛”“荷花”等事物中选取一个,说说其象征意义。
句式:“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点拨: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示例:我由蜡烛想到了老师,它象征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我由蜜蜂想到了农民,它象征了勤劳和默默无闻的精神。
我由老黄牛想到了清洁工,它象征着踏实肯干,勤勤恳恳。
我由荷花想到了君子,它象征着清白、高洁的品质。
活动六:欣赏视频评歌词根据对本单元综合实践的学习,试着对下面的歌词进行点评。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小草》)点评:运用移情的手法,抓住了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特点,歌颂了小草默默无闻的品质。
小草的形象,正是祖国大家族中普通一员的形象。
四.课堂小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论是移情还是象征,都往往包含着个人的情感体验,存在着个性差异。
在习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意识地运用“移情”和“象征”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以“树”“花”“草”等为题(选一),运用“移情和象征”的手法,选取景物一个特点,写一篇体现个人情趣的作文。
要求:1.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情趣。
2.800字以上。
(10)课后反思本节综合实践课我尝试探索读写说结合的课型,在教学中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学的活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举例说明释含义”“走进文本悟写法”“古诗之中觅移情”“一草一木总关情”“学以致用测手法”“欣赏视频评歌词”等活动,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读写说的互动。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和有效、高效这一核心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着力点,以听说读写贯穿始终,通过学生活动、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移情和象征的含义和作用,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对移情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掌握较好,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
不足之处:对具体的写作实践,缺少过程性指导,比如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来象征,如何运用移情来写作等,未能给学生以更多的示范指导。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只能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所用。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应取长补短,对今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