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1.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活动,包括起床活动、行走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弹力袜和肌肉泵:建议患者佩戴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静脉淤血。
此外,通过踝关节运动,刺激肌肉泵,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3.体位变换:强调患者在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观察:1.下肢水肿: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存在水肿,特别是双侧下肢是否对称性水肿,若出现水肿应及时记录并与以往对比。
2.疼痛: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感、酸痛感,特别是进行活动后出现的疼痛。
疼痛可能是血栓阻塞血管引起的。
3.皮肤变化: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是否变色,如发红、发绀等。
此外,还要关注下肢是否出现潮红、热感,以及有无静脉曲张等。
4. Homans征:当患者膝关节伸直时,掌心用力按压后突然向上抬起脚尖,看是否引起下肢剧痛。
该试验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帮助。
护理:1.活动功能:帮助患者进行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以保持下肢关节功能和肌肉活力。
2.弹力袜应用:教育患者正确佩戴和脱下弹力袜,确保其有效性。
3.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双下肢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下肢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潮湿等异常情况。
4.教育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教育:1.活动与休息的平衡:教导患者在活动和休息之间寻求平衡,避免长时间的床上休息或长时间站立。
2.弹力袜的使用:向患者详细介绍弹力袜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佩戴和脱下的技巧,并告知佩戴时间和更换周期。
3.体位变换:教育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
4.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营养,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5.合理用药:告知患者关于抗凝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服药时间、剂量,以及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 1、基础预防措施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识别危险 因素;严禁在患肢行静脉穿刺,以免造成静脉血 管内膜的损伤;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 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避免小腿下垫硬枕影 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术后充分引流,减少局部压 迫;术后尽早指导或协助患肢行踝、膝关节的主、 被动伸屈活动,注意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臀中肌 等长收缩,保持肌张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 轻水肿,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结构破 坏,减少静脉活动或被动装置改 善肢体瘀滞,主要包括等级弹力袜、间歇气压装 置和足底静脉泵。
• 3、药物预防 • 主要是干扰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因子的产生,对抗 血液的高凝状态。 • (1)低分子肝素 是临床预防治疗深静脉血栓的 首选药物,使用安全、方便,不用常规监测凝血 酶原时间。使用方法: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小时 开始给药,1次/天,剂量体重调整,治疗至少710天。它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
• 3、术后体位 术后平卧24小时,穿刺侧肢体绝对 制动6小时,如果有股静脉或股动脉保留导管,则 下肢制动的时间需持续到导管拔除后6小时,患肢 略外展,膝部垫一软枕。
• 4、患肢肢端血运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血 运、皮温、感觉、运动情况。若患者站立后有下 肢沉重、胀痛感,即警惕有DVT的可能。要注意 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 张和肌肉深部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不不 同平面的周径,若栓下肢周径相差0.5CM以上。, 应通知主管医生。每日做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 有压痛,可做腓肠肌局部压痛试验,阳性者提示 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
• (2)维生素K拮抗剂—发法令,可口服,使用方 便,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同时,有增加术后出 血的可能,据统计有1%-5%的患者发生出血,需 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对其他药物的使用有影 响。 • (3)其他药物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 聚集,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但容易出现容量负荷过大、心力衰竭、过敏反应 和出血等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相对禁忌症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尽早下床
❖ ①被动运动:卧床、术毕即可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 肌、踝关节被动运动。尤其是左侧
❖ a人工挤压腓肠肌:避开伤口行从足部到大腿由远到 近被动按摩(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30分/次,3 次/d。
❖b足踝关节旋转运动: 30次/组, 6组/d,
物理预防方法
小腿:髌骨下缘10cm 下肢周径的测量
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 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 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 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 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指深静脉腔 内急性非化脓性炎 症 ,并伴有继发性 静脉腔内血栓形成 的疾病
病因
血流缓慢
肢体制动 长期卧床 活动减少
手术
静脉壁损伤 创伤
感染
妊娠
血液高凝状态 产后
外科大手术后
临床分型
周围型 中央型 混合型
• 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 多发生于髂—股静脉, 左侧多于右侧 • 全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4 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 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 若病人站立后下肢 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 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 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遵医嘱: ①足底静脉泵 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③梯度压力弹力袜
下列情况禁用: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宣教及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张银华.神经外科 院内感 染的 相关 因素及 护理进展 .天津 护 理 ,2005,13(4):243.24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 学.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90.
深 静脉 血栓 的预 防宣教 及 护 理
王大预防宣传的力度 以减少深静脉血栓 的发病率 ,做到早预防、早发 现 、早 治疗 。方 法 对 非住 院 的高 危人 群 ,以社 区 为单 位 普 及 健 康 讲 座 ,对住 院 患 者 以 一对 一 ,集 体 形 式 宣教 。结 果 2009~2010年 度 比 2年 度 平 均 每年 减少 10—2O例 ,住 院 患 者 术 后 头 静 脉 血 栓 的 并 发 症 为 零 。结论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 的预 防宣传和对患病者精 心护理 ,使人们对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 因、症状 、 护理进一步 了解 ,避免未及时治疗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 。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PPT课件
如糖尿病、肥胖症、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以及吸烟、高龄等不良生活习惯,也 可能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03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Chapter
早期活动和锻炼
早期床上活动
在术后或卧床期间,患者应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如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等,以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尽早下床活动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尽早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 久坐。
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 等,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避 孕药等,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易于形成血栓。
血管壁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可 能导致血管壁损伤,进而引发血栓形 成。
遗传因素和其他疾病影响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汇报人:xxx 2024-01-09
目录
• 引言 • 深静脉血栓的成因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家庭护理指导
01
引言
Chapter
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和危害
深静脉血栓(DVT)定义
深静脉血栓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液凝块,通常 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中,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部位 。
危害
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发肿胀、疼 痛、皮肤变色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血栓可能脱 落并随血流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危及 生命的并发症。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降低发病率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深静 脉血栓的发病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 医疗负担。
深静脉血栓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引发疼痛、肿胀等症状。通过预防 ,可以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1T03:34:20.87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赵东方[导读] 目的: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过程中,赵东方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医护人员在护理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过程中,通过采取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护理治疗措施以及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相关数据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探讨。
方法: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分析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具体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预防该类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后期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具体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案。
通过对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护理治疗的10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分析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在协助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前,需要了解患者病症,例如:患者患病时间、是否诱发其他并发症等等内容。
在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发现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有30例患者患有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有40例患者患有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剩余的30例患者则是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医护人员通过将10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并发症以及康复情况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
结果:医护人员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现经过一个星期的康复治疗,有75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剩下的25例患者经过两个星期的康复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在为其一个月的护理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病情都有所好转。
结论:医护人员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治疗过程中,在采取抗凝药剂治疗的前提下,还需要注重下肢训练,双管齐下,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使患者可以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0、引言深静脉血栓是中老年常见的发病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血压在深静脉内无法正常的凝结,从而导致血液堵塞静脉,造成血液无法正常流动。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目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
1. 早期床旁瞩目估测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压痛、发红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当主动观察患者的肢体情况,特别关注患者双下肢的温度、肤色、水肿、疼痛等变化。
这有助于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2. 定期翻身及活动长时间卧床不动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患者的活动受限,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主动活动,如屈伸下肢、踮脚、抬腿等。
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
3. 弹力袜的使用弹力袜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措施。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尺码的弹力袜,并正确穿戴。
弹力袜能够提供适当的压力,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较大、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动等,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医嘱给予抗凝剂等药物进行预防。
但是在应用药物预防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遵循医嘱的严格要求。
5. 教育与宣传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宣教,让他们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主动参与预防行动。
评分标准:为了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依据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评估。
1. 下肢水肿程度评估:根据双下肢的肿胀程度,以分级的形式进行评估,如无水肿记为0分,轻度水肿记为1分,中度水肿记为2分,严重水肿记为3分。
2. 下肢温度评估:用手背感觉患者双下肢的温度,根据感觉的冷热程度进行评分,如温暖记为0分,稍微偏凉记为1分,明显偏凉记为2分,寒冷记为3分。
3. 疼痛评估: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疼痛,并根据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如无疼痛记为0分,轻度疼痛记为1分,中度疼痛记为2分,严重疼痛记为3分。
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一、基本预防:
1、改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控制血脂、血糖。
2、患者卧床期间护士要指导或协助定时更换体位,每2-4小时一次,,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病情允许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3、患者卧床期间应抬高患肢,禁止腘窝及小退下单独垫枕,避免膝下垫枕过度曲髋。
4、护士指导患者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曲活动,抬腿活动等。
5、减少和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6、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避免脱水。
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忌辛辣刺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二、物理预防
1、穿梯度压力弹力袜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3、足底静脉泵
三、药物预防
1、低分子肝素钙或低分子肝素钠
2、普通肝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2)阶梯压差性弹力袜
• 穿有阶梯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 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尚不 清楚,可能与其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有关。 由于方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血栓 形成倾向的病人,或配合其他预防措施, 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气压迫法 一样,对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 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 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 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 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引发致 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病人的劳 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 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 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目前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 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1.药物预防
•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 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 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 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 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 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 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 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 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 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 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 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 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 通知医生。1.止痛。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当患 者有溃疡、坏疽或并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剧烈,可 适当给予止痛剂,但要预防止痛药的成瘾性。 2.禁 烟。绝对禁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但可 饮少量酒,促进血管扩张。 3.保护患肢。避免寒冷 潮湿、外伤等因素,保持被褥清洁、平整、干燥, 定期消毒更换,肢端坏疽应保持干燥,以免创面继 发细菌感染。对溃疡面用油纱布换药,忌用刺激性 强的外用药。 4.患肢锻炼。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 肢约45度,保持2~3分钟,然后将患肢沿床边下垂 3~5分钟,再放平患肢2~3分钟,同时进行踝部和 足趾的活动,每日锻炼数次,每次5~6回,以便更 好地恢复患肢机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预防:1.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泵的作用。
患者需要尽早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间。
2.穿弹性袜:穿弹性袜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淤血。
应配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型号和大小的弹性袜。
3.避免长时间静卧或长时间站立:长时间静卧或站立都会增加下肢淤血的风险,应适当变换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积极控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积极控制其他疾病的发展,降低患者患DVT的风险。
5.注射抗凝剂: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会根据需要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护理:1.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肿胀、疼痛、发红等,并记录病情。
2.皮肤护理: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条件,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损伤及感染。
3.提升患肢:提升患肢可帮助减轻下肢淤血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使用枕头或垫子将患肢抬高。
4.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镇痛、消炎等措施,以缓解症状。
5.配合医生给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抗凝药物、抗栓药物等。
护理中还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育:1.宣传预防知识:向患者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预防的重要性及相应措施。
2.注意用药规范:告知患者抗凝剂的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等,以及注意事项,如避免服用其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避免长时间吃生肉等。
3.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穿戴弹性袜,如何控制其他疾病的发展等预防措施。
4.规范活动:教育患者在床上或活动中如何正确变换姿势,如何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等。
5.随访观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随访制度,定期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计划。
在预防和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通过亲切关怀和积极沟通,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治疗的效果。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以下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护理措施:
1.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如早期起床、走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静脉疏通:使用加压袜或弹力绷带等有效手段,帮助下肢静脉回流血液。
3. 保持水分平衡:饮水量充足,避免脱水,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
4. 睡姿调整:尽量保持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平躺或坐位,对于无法翻身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改变体位。
5. 术后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如注射肝素或服用抗凝药物。
6. 早期的物理预防:使用压力设备,如间歇注压装置(IPC)
或主动脉泵,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 防止受伤和压迫:避免下肢受伤,减少长时间受压,如长时间坐位、交叉腿等。
8. 风险评估和教育宣传:对于居家或住院患者,要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进行详细的教育宣传,提醒其注意预
防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预防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深静脉血栓,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
它就像是隐藏在血管中的“小炸弹”,一旦形成,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那么,什么是深静脉血栓?简单来说,深静脉血栓就是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
这些血凝块会阻塞血管,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到肺部等重要器官,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性的疾病。
为了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均衡的饮食是基础,我们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要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因为肥胖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使得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
长时间的久坐或久卧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
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一下,伸展四肢,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老年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即使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也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屈伸腿部、按摩肌肉等活动。
此外,戒烟限酒也不容忽视。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发血栓。
过量饮酒同样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影响血液循环。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比如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子宫的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血液回流,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因此,孕妇在孕期要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
睡觉时可以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产后也要尽早下床活动。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定期帮助他们翻身、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使用压力袜或者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辅助设备,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手术后的患者也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如果未及时进行护理干预,DVT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血栓栓塞。
因此,在患者发生DVT后,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下面是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措施:1.早期识别和评估: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等。
对于存在DVT风险的患者,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中重度外伤患者等,应及时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的DVT风险。
2.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穿着弹性袜、使用DVT预防药物等。
对于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长时间卧床,如进行床边肢体运动、定期翻身等。
3.监测DVT病情: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观察下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色泽变化等。
此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以排除肺血栓栓塞的可能。
4.伤口护理:如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是有开放性伤口,应对伤口进行适当的护理,如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等,以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5.应用药物: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应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护士在给药之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应教育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副作用的观察。
6.定期评估DVT风险: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DVT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应定期观察患者的血栓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以及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7.鼓励活动:对于患者来说,适当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或是早期起床行走,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活动引起的损伤。
8.提供教育和支持:护士在照顾DVT患者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
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普及、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康复指导等。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定义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非正常
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 回流障碍性疾病。
病因
静脉血流滞缓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
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 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 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 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 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 形成的因素之一。
血液高凝状态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 见于休克、创伤、手术、组织
坏死和输血反应等。 药物所致 — 见于长期使用雌激素导致血管内溶血等 副作用,肝素治疗病人有5%产生肝素血小板抗体。 疾病所致 — 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癌肿、糖 尿病、高胱氨酸尿症、高脂血症、红斑狼疮、妊娠 和脓毒血症等。
病因
• (一)主要原因 • 血栓是最常见的肺栓子。70%~95%是由 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 及其分支的。原发部位以下肢深静脉为主。 其他栓子:如有脂肪栓、空气栓、羊水、 骨髓、寄生虫、胎盘滋养层、转移性癌、 细菌栓、心脏赘生物等均可引起。静脉血 栓形成的条件是血流淤滞、静脉血管壁损 伤和高凝状态。
肺栓塞的观察
•
血栓机化的过程一般需2周左右完成,而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 1~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内 及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 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定义
•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于 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 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 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 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TE) 是最常见的PE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 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 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 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 • 在肺栓塞基础上进一步发生肺组织坏死者,即称 为肺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
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血栓形成的护理
一、概述
深静脉血栓(DVT)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于静脉炎和导管留置术后。
血栓发生常见部位
下腔静脉、髂静脉、股深静脉、股总和股浅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
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
炎。
3.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
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他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
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
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
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
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原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三、病理分类
周围型:
腘静脉或股浅静脉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属该型
血栓较局限,多数症状较轻,经治疗多数可消融或机化,少数可向大腿扩展而成为混合型
主要是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
体征:Homans征和Neuhofs征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踝关节背曲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s征(腓肠肌压迫试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中央型:也称髂骨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于右侧。
左髂总静脉位于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岬之间,易受右髂总动脉骑跨压迫,造成远侧静脉回流障碍而发生血栓所致
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
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向下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成为混合型
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生命
混合型:全下肢静脉内均有血栓形成;可由周围型和中央型扩展而来两种病情严重的DVT
股青肿:DVT发展到一定程度,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阻塞,下肢呈现高度水肿
股白肿:DVT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全肢体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的小静脉扩张
特点:剧烈疼痛、皮色暗紫或苍白,由于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循环障碍,小腿及足背水泡出现,全身反应重,易出现休克及下肢湿性坏疽
四、临床表现
疼痛
最早出现的症状;
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或腹股沟区,但不会表现为足或趾疼痛;
活动后加剧,卧床休息或抬高患肢减轻;
疼痛出现后逐渐加重,并持续数天。
肿胀
是最主要或唯一的症状;
如血栓位于深部小静脉,肿胀较轻;如血栓位于主干静脉,肿胀明显;
膝关节以下的肿胀提示血栓累及腘或股浅静脉,整个下肢的肿胀则表明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双下肢周长的测量常有助于判断肿胀的程度,通常,双下肢周长在
同一水平面应小于1cm;
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
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浅静脉曲张
是DVT形成后的继发性代偿反应,尤其是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可酿成明显的下肢、下腹部和腹股沟的浅静脉曲张
全身反应
体温增高,一般不超过38.5摄氏度
脉率增快
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不超过10*10
DVT后综合征(PTS):曾患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群,通常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有关,发生率约为20%-50%,主
要的症状、体征有慢性体位性肿胀、疼痛或局部不适、色素沉着、静脉曲张,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最严重的表现是踝部的静脉性溃疡。
五、DVT的辅助检查
血浆D二聚体测定
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
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螺旋CT静脉造影
六、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水肿。
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
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1.3抗凝疗法:适用于范围小的血栓。
1.4祛聚疗法:祛聚药物有右旋糖酐、丹参等药物,能扩张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
2.手术治疗常用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小时者。
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辅以抗凝、祛聚、防止再发。
七、护理要点
DVT的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
抬高患肢,禁止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加强观察
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尤其是左侧
避免脱水
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手术操作轻巧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规范下肢止血带的应用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尽早下床
物理预防
遵医嘱:①足底静脉泵
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③梯度压力弹力袜
下列情况禁用: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下肢严重水肿
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
③下肢局部情况异常(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术),下肢血管严
重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及下肢严重畸形等
药物预防
遵医嘱正确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普通肝素UFH 、
慎用止血药
绝对禁忌症:
近期活动性出血及凝血障碍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
血小板低于20×109/L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HIT)—禁用肝素和LMWH
孕妇禁用华法林
相对禁忌症:
既往颅内出血
既往胃肠道出血
急性颅内损害/肿物
血小板低于100×109/L
类风湿视网膜病患者抗凝可能眼内出血
DVT护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膝关节屈曲15度,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并可缓解腘静脉牵拉,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2、用药护理
(1)肝素: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
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的执行医嘱
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
应用输液泵使药物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阻断浅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