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浅谈中医治疗外感发热

浅谈中医治疗外感发热

面用发汗药 , 表邪 从 汗解 , 方 面清 里热 或使 热 从下 使 一 解, 例如葛根 黄芩 黄连汤 。⑤ 和解 退热法 。此法适 用 于 病在半表半里 , 呈现往来寒热的热型 , 伤寒论》 《 的小柴胡
汤 就 是 用 来 治 疗 寒 热 往 来 的 少 阳 证 名 方 。 ⑥ 通 便 退 热
化热 的过程 ; 疫毒 为病 , 起病急 , 传变更 快 , 势更甚。又 热 如病位影响发 病 , 随病邪 作用 的肺 、 、 脾 肝胆 、 胃肠 、 胱 膀 等的不同 , 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 生紊 乱 , 因而就有不 同的 外感发热病证 。外 感发 热病证 以 阳胜为 主 , 着病情 的 随
里热 炽盛 等证 。③ 清 热 化 湿 退 热 法 。此 法 适 用 于湿 温 病
上病 邪兼夹致病 , 如风寒 、 热 、 热 、 风 湿 风湿 热等。外感发 热病 因的差 异性 , 季节 、 与 时令 、 气候 、 区等 因素有 关。 地 外邪入侵人体 的途径 , 由皮毛或 口鼻而入 。一般说 来 , 多
230 ) 13 0
【 中图分类号】 R5. ; 4. 【 2 0 R 1 4 5 4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2 21( 1)1 0 8 0 0 —692 1O — 0 —2 0 0 5
外感 发热 是指感 受六 淫之 邪或温 热疫 毒之 气, 导致
营 卫 失 和 , 腑 阴 阳失 调 , 现 病 理 性 体 温 升 高 , 有 恶 脏 出 伴
年对外感 发热观察 , 外感 发热 的治疗方法 总结 如下 : 将 ①
发汗退热法。采用 发汗 药物 , 到退热 目的。中医学认 达
为 ,邪 在 皮 毛 者 , “ 汗而 发 之 ” “ 若 燔 炭 , 出而 散 ” ,体 汗 。此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发热是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感冒所致,小儿本身体质差,抵抗力弱,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就容易患病,长时间发热会影响小儿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未进行合理治疗,一旦加重可能导致高热抽搐、脑炎等并发症。

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用退热药物,但鉴于小儿的特殊性,用药需谨慎。

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更安全,治疗方法也更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有效退热。

那么,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刮痧治疗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使用牛角或玉刮拭皮肤,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扩张毛细血管,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增加排汗量,降低体温;同时,进行穴位刮痧还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散寒的效果,让患儿的体温逐渐降低。

二、针刺治疗针刺是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中医讲究血汗同源,甚至把出血成为红汗,所以针刺出血等同于出汗,从而改善体温调节功能,达到降低效果。

而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操作中,耳尖、十宣穴、中冲穴、少商穴等是首选穴位。

穴位确定后先认真消毒局部皮肤和三菱针,手持三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尖,再快速拔出,通过挤压让穿刺点排血,或是穿刺部位自然出血,穿刺点用棉球按压;操作之前要向穿刺部位推按,促使局部充血。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刺前要对穴位区域的皮肤情况做评估;操作手法要快、不要刺入过深,出血也不要过多;小儿容易配合度差,所以要与家属说明情况,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避免因为哭闹无法完成针刺治疗;切忌盲目针刺,要找对穴位;为了预防感染,要严格消毒三菱针和局部皮肤。

三、背部按摩治疗根据中医“推三关、退六腑”的理论,对发热患儿做背部按摩,能达到退热效果。

在操作时先将少量温水喷洒在患儿背部,之后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大拇指或大鱼际推按背部,持续3-5分钟,到手下有粗糙感或是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四、中药擦浴治疗通过中药擦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肤,增加药液渗透性,直至病灶,促进汗液排出,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发热的中医治疗分析报告

发热的中医治疗分析报告

发热的中医治疗分析报告前言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发热是一种体内的病邪在作祟。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发热时,常常依据发热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发热的方剂。

1. 五味子汤方剂组成:五味子、白芍、生地、玄参、甘草。

方剂功效:清热解毒、扶正固表。

适应症:阳明热毒发热、病程早期、发热不高、口渴欲饮、大便秘结。

用药注意:五味子和白芍不宜久煮,以免药性减弱。

2. 葛根汤方剂组成:葛根、麻黄、芍药、甘草、生姜。

方剂功效:解表发汗。

适应症:外感风寒感冒所致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用药注意:药性辛散的葛根在退热后不需再用。

3. 麻杏石甘汤方剂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方剂功效:解表发汗,清热化痰。

适应症:外感风寒感冒所致发热、寒战、头痛、咳嗽、无汗。

用药注意:发热者脉浮数者慎用。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发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针灸疗法。

1. 贴类针灸常用贴类针灸方法如:天麻贴、石膏贴,贴敷俞穴、合谷穴等。

这些方法可减轻发热症状,并促进病邪从体内排出。

2. 灸法灸法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

使用艾条或其他药物进行灸热刺激,能够促进气血的循环,驱邪散寒,缓解发热症状。

3.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发热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合谷、内关等。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发热是体内阴阳失调导致的症状,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调节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

1. 清热利湿食物适宜食用的清热利湿食物有:黄瓜、西瓜、苦瓜、藕等。

这些食物能够清热凉血、利尿解毒,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 益气补阴食物适宜食用的益气补阴食物有:银耳、百合、枸杞等。

这些食物能够滋阴降火,调节阴阳平衡,缓解发热症状。

3. 草药茶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等制作成草药茶饮用,对发热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药热敷是什么原理

中药热敷是什么原理

中药热敷是什么原理
中药热敷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制剂加热后敷在患部上,以温热效应和药物成分的渗透作用,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目的。

中药热敷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热效应: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加速组织代谢和废物的排出,从而减轻疼痛、消肿止痛。

2. 药物渗透作用:中药热敷的药物成分可以通过温热的效果渗透到皮肤深层组织,作用于患部,从而发挥药物的疗效。

3. 药物固定作用:中药制剂热敷后可以附着在患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药物的疗效。

4. 能量传递:热敷可以将热能传输到患部,增加组织温度,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5. 激活经络:中药热敷可以通过温热效应激活气血流动,调理经络,达到平衡和调节身体阴阳的作用。

总之,中药热敷通过温热效应和药物成分的渗透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加速组织代谢和废物的排出,以及调理经络,发挥中药的疗效,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效果。

(整理)发烧的机理原因对策误区全分析(全面整理版)

(整理)发烧的机理原因对策误区全分析(全面整理版)

发烧的机理、原因与治疗一、基础知识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大体来说,正常体温为摄氏37度,但实际上,体温总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只要在36.3~37.2℃的范围即为正常。

一般早上体温略低,下午体温最高,午夜2~4点时体温最低,但不会相差1℃。

在剧烈运动、劳动或吃饭后体温会暂时升高。

女性在月经前和怀孕期间体温比正常要高一点,而老年人的体温比青壮年略低一点。

什么是发烧?发烧就是指体温不正常地上升了。

测量肛门温度比较接近人体深处的体温,腋下温度和口腔温度要差一点。

肛门温度为38℃以上,或口腔温度、腋下温度在37.5℃以上就是发烧了。

按体温高低可分为不同程度的发烧,37.4~38℃为低烧,38.1~39℃为中等程度发烧,39.1~41℃为高烧,超过41℃为超高热。

发烧对身体有害吗?大多数人发烧,尤其高烧时,往往会很担心,以为病的不轻。

事实上,发烧的程度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

也就是说,小病也可以发高烧,大病有时反而不发烧或只是轻微发烧。

发烧对人体既有害又有用,不能一概而论。

发烧最大的用处是起到警钟的作用,它提醒你身体可能出了问题,同时它也是身体免疫功能的一部分。

发烧本身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比较小,而引起发烧的原因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

但发烧时间太长、温度较高时,会使人觉得疲乏、无力、食欲差、不精神,不利于疾病的痊愈,而小孩子发高烧时,如果引起多次抽筋,抽筋持续时间又很长的话,就有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

孩子发烧有个规律:如果发烧时手脚冰冷、面色苍白,没有汗干烧的话则说明孩子的体温还会上升;而如果孩子手脚变暖,出汗了,就说明体温不会再上升。

家长遇到孩子发热时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二、发烧与退烧的机理(一)西医:产热机理是正常体温的恒定有赖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调节。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及其毒素侵袭后,剌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

但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加。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的探讨

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 尤其是清热解毒类药物 , 如双黄连 、 清开 灵、 穿琥 宁等, 以其方便、 快捷 、 实用 等优 点在 急性 发热 中 得到广 泛应用 ,拓 展了中医在 急性 发热治疗 中的给药途 径, 提高 了疗效 。 需要注 意的是 : 中药注射剂和其他中药剂 型一样 , 离不开辨证 论治 , 但这 种辨证既 不应 是简单照 搬 原方或原药的饮片辨证 , 也不应是一味遵从现代药理的实
般灌肠药 多由清热 解毒或通腑泻 热药物制 成灌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液, 临床用之确有疗 效, 但在基层医院, 由于加工制剂水平 较低 , 医生多将处方取药 煎汤滤过灌肠, 耗时长 , 刺激大 ,
药, 即使是 同一成分 给药途径变化后 , 药理作用也可 能 其 发生改变 , 从而使得其适 应症 发生变化 。因此作 为注射剂
后 , 势 不退反进 , 中一个主要 原因就是对其 适应症把 热 其
却与桂枝汤则愈 。” 临床上视病情 的不同, 辨证选 穴, 配合
其他疗法, 退热效果立竿见影 , 可迅速 缓解病人 临床症状 ,
坚定其治疗信心 。 要点在疏其在经之邪热 , 以衰病势, 准确 掌握使用时机和辨证选穴 。 急性发热治疗时中药汤剂 的疗 效有 目共睹, 此处不再赘述 。
出汗, 因此补液治疗至关重要。 问题 是: 如何 补, 怎么补? 孤 阴不生, 阳不长 。 伤寒论》 独 《 中桂枝汤服法中有啜热稀 粥, 温覆取汗 之说, 先贤言其为助药力, 滋汗源 , 滋汗源显然是 补 阴液 , 助药力就桂枝汤而言应是助其宣散 , 即助 阳气 。 温 病 大师 吴鞠通在 《 病条辨 ・ 温 汗论》 中言: 汗 也者 , 阳气 “ 合
5 结论
握 不准 , 在风寒表证 期使用更 易出现上述情 况。 因此 , 清热 解毒类 注射剂绝 不能见热 即给 。

发热的辨证论治

发热的辨证论治

精选课件ppt
43
用增液汤者有明显的阴液亏虚,机体失养 的表现,无腹部痞满硬痛的现象。若有腹 硬满疼痛,又见唇焦口燥等阴伤甚者,用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五加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体现了通腑泄热的灵活应用。
精选课芒硝、厚朴、生地、 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 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 应变,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
者宜润”的原则。
精选课件ppt
18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精选课件ppt
19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精选课件ppt
6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精选课件ppt
45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 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可以减少热盛伤阴。
精选课件ppt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1. 引言1.1 引火归元法的概念引火归元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源自《内经》。

引火归元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体内的火候平稳,达到疾病的治疗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火被视为体内的一种因素,当火势过旺或过弱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病症。

因此,引火归元法的关键在于调和体内的火候,使之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引火归元法主要通过运用药物和针灸疗法,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祛邪、散热的效果,从而缓解病症。

除此之外,引火归元法还注重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病情的具体情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长期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

而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因此,引火归元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2 小儿长期发热的症状特点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一周以上的病症,通常是由于感染、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小儿长期发热的症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持续时间长:小儿长期发热的特点之一就是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周以上,甚至数周。

这种持续性的发热会导致孩子的身体疲倦、食欲不振等表现。

2. 发热高低不定:小儿长期发热的症状表现为发热高低不一,有时体温可达39℃以上,但也有时会出现低热或者体温不升的情况。

3. 伴有其他症状:除了发热外,小儿长期发热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喉咙痛、乏力、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

这些症状会使孩子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4. 可能伴有并发症:长期发热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脏病变、肾功能损害等。

及时发现并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是非常重要的。

小儿长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持续发热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一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泻火等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清热药常用于治疗发热、口舌生疮、便秘、皮肤病等症状。

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或矿物物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凉血止血: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对于出血症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急性出血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3. 清热泻火: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降低体内的燥热症状,对于口舌生疮、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根据上述药理作用,清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 发热: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感冒、肺炎、中暑等。

清热药能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2. 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状常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清热药能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3. 便秘: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清热药通过消除体内的燥热,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4. 皮肤病:像湿疹、痤疮等皮肤疾病常常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清热药能够舒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重要类别,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清热药,能够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清热药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清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清热药物多出自中药材,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

发烧患者怎么运用中医治疗

发烧患者怎么运用中医治疗

发烧患者怎么运用中医治疗发热又叫发烧。

中医和西医对发烧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西医往往注重退烧,然而中医则比较重视调节正、邪之气。

那么本次就和大家了解下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临床多见的发热类型1.湿热型此类患者有体热多汗少,以及伴有低烧、高烧,容易反复发作,并且还易被误诊。

属于阴虚证候。

出汗而退烧的人,通常情况下因服用解热药而大量出汗,以致清热祛湿,反复发热。

同时,常伴有胸腹腹胀,食欲减退,食不畅,同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全身乏力,舌苔白腻,脉滑或微弱。

给予三仁汤进行治疗(杏仁、制半夏各15g、薏苡仁、飞滑石各18g、白通草6g、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

用药方面,如果出汗少,需要加入香薷15g、青蒿30g。

如果发高烧还是没有出汗,那么青蒿的用量就需要加大一些。

如果患者小便量较少,需要加入茵陈、猪苓各20g,滑石用量需要加到60g。

如果患者的舌苔较为厚重,则需要将10g草果仁和10g苍术加入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要用太多,以免产生副作用。

如果热重明显,则需要加入黄柏、黄芩。

并且结合王氏连朴饮。

若患者湿重纳差,适当加入藿香、砂仁,其能够起到减少潮湿的作用。

2. 下焦湿热此种发热常表现为隐匿性,早期出现恶寒、发热,身痛等症状,发热超过7日不愈,邪热侵入体内,与湿予以结合,其会严重影响到膀胱、尿道,从而产生尿频、尿急、小便灼痛、尿黄赤等相关症状。

对于此种情况建议服用八正散、五淋散进行加减治疗。

(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知母,生石膏,知母,党参、麦冬、生地、玉竹、花粉、粳米,甘草)。

若患者伴有高热,则需要加柴胡,如果患者出现重热,应加入白花蛇舌草和蒲公英进行治疗。

3.外感的发热此种症型多见风热、风寒、寒湿侵肺,卫气阻邪而发热。

最常见的症状是风热和外热引起的发热。

例如发热、鼻塞,头痛、身痛,同时还伴有咳嗽,口干、咽痛等症状。

对于此种情况建议使用银翘散进行加减治疗(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籽、车前子,芦根)。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摘要】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的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 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 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 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

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

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1.1桂枝汤近年来对于桂枝汤的解热机制研究的比较多[2]。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证明,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

桂枝汤可对抗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致热作用,实验表明[3],大鼠口饲桂枝汤均能使因脑室注射IL-1、IFN和TNF形成的发热曲线下移,具有解热作用。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甘温除大热原理主要是指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病症大多是由于体内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其中,大热是指体内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症。

这种情况下,人体会出现口干、口渴、尿黄、大便干燥、甚至发热等症状。

而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就是通过服用一些甘凉的药物,来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在中医药中,有很多药物都具有甘温除大热的功效。

比如黄芩、知母、生地黄等药物,都属于甘凉药性,可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这些药物在治疗热性病症时,常常被用来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药理论中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实现甘温除大热的效果。

比如针灸疗法中的一些穴位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艾灸疗法中的艾条也可以通过温热作用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除了治疗热性病症外,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在中医理论中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比如在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预防疾病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状况,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甘温除大热原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效果,对治疗热性病症、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方式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甘温除大热的效果,保持身体健康。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一、发烧中医机理中医认为,发热与阳明经和太阳经有关。

阳明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胃、脾、大肠相关。

太阳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表层组织和气血相关。

当外邪入侵或体内湿邪郁滞时,会引起阳明与太阳经络的不畅,导致发热。

发热也可能是由热邪侵袭所致。

热邪是一种外邪,可以由病菌、病毒等引起,也可以由体内湿邪转化而来。

当热邪侵入人体,阻滞了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机体温度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湿热蕴结也是发热的原因之一。

湿热是一种病邪,由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而成。

当湿热蕴结于体内时,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发热现象。

发热还有可能与阳虚火旺有关。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火旺则代表了炎热的症状。

当阳气不足时,机体阴阳失衡,导致阴寒之地的阴气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引发火旺,出现发热的症状。

小儿身体机能相较成年人而言,发烧危害也更大。

一旦幼儿出现发烧的情况,监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辅助降温,高烧不退者应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二、治疗原则、思路和方药方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小儿发热的具体表现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这意味着中医师会综合分析病情,包括体温变化、口干舌燥、咳嗽、喉咙红肿等症状,来确定发热的辩证类型。

常见的辩证有热证、寒证、风热证等,医师应当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小儿发热过程中,中医常使用温开里解表的方法。

对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发热,中医通常采用温性药物如麻黄、桂枝等,通过促进汗出解表,达到降温的目的。

而对于热证或热毒引起的高热,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中医治疗小儿发烧时还注重调理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脾胃功能良好有助于疾病康复。

在治疗小儿发热时,中医会适当调理脾胃,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营养吸收和脾胃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应该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热的名词解释中医

发热的名词解释中医

发热的名词解释中医发热是指人体温度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身体对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在中医中,发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症状,常常被用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中医将发热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实热和虚热。

实热指的是由实证引起的发热,通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咽痛等。

这种类型的发热通常是由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虚热则是由虚证引起的发热,常常伴随着体力透支、气血不足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发热通常是由劳累、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主要有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调理生活习惯三个方面。

草药疗法是利用中草药的药性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病邪。

常用的草药有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调理生活习惯包括适当休息、饮食调理等,以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举个例子,如果发热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实热,中医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一些感冒药物,以清除体内的风寒邪气。

这些药物通常会包含草药成分,如薄荷、桔梗等,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同时,针灸疗法也可以用来辅助治疗。

针灸师会选择一些热穴位进行刺激,以促进阳气的运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对于虚热的治疗,中医常常会建议患者注意休息和适当调整饮食。

休息是为了让身体得到足够的修养,提高免疫力;而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温补的食材,如山药、枸杞等,来滋养脾胃,提高机体的气血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发热并非针对发热本身,而是针对其背后的病因进行治疗。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确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发热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发热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症状,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调理生活习惯是常用的手段。

艾灸贴发热原理是什么

艾灸贴发热原理是什么

艾灸贴发热原理是什么
艾灸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热量来达到治疗和保
健的目的。

那么,艾灸贴是如何产生发热的呢?其发热原理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艾灸贴的主要成分。

艾灸贴主要由艾叶和其他草药制成,
这些草药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有效成分。

在艾灸的过程中,这些有效成分会被慢慢释放出来,并渗透到皮肤深层,从而产生艾灸的疗效。

其次,艾灸贴的发热原理主要是通过燃烧艾叶中的挥发油来产生热量。

当艾灸
贴点燃后,艾叶中的挥发油会被点燃,产生高温。

这种高温会通过传导和辐射作用,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和穴位,从而产生温热的感觉。

同时,艾叶中的有效成分也会随着热量渗透到皮肤深层,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此外,艾灸贴的发热原理还与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
在着多条经络,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热量,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从而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因此,艾灸贴的发热原理也包括了经络调理的作用。

总的来说,艾灸贴的发热原理主要是通过燃烧艾叶中的挥发油产生热量,并通
过传导、辐射和经络调理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因此,艾灸贴在中医疗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艾灸贴的发热原理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使用和理解艾灸贴这一传统疗法。

医用艾绒包的工作原理

医用艾绒包的工作原理

医用艾绒包的工作原理医用艾绒包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工具,它使用了特殊的艾草材料,并通过发热原理对人体进行热疗。

艾绒包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艾草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如挥发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被人体吸收进入体内,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

艾绒包中的艾草可以通过发热的方式使这些活性成分更容易溶解,从而使之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其次,艾绒包可以通过发热的作用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温热效果。

艾草的发热原理主要是通过艾草中的纤维素和粘胶质的分解,在人体表面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从而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当人体与艾绒包接触时,艾绒包中的热量会逐渐传递给人体,使人体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产生热度,并逐渐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

再次,艾绒包中的发热原理还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在人体表面受热的作用下,血管会被扩张,血液循环得以加强,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随之增加。

同时,艾草中的活性成分也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进一步增强了对身体的保健效果。

这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对于缓解肌肉酸痛、加速伤口愈合等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艾草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当艾绒包发热时,艾草中的挥发油会随着热量的释放而散发出来,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能够抑制的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同时,艾草中的活性成分还可以对炎症组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减轻炎症的程度和疼痛的不适感。

最后,艾绒包在中医理论中也与经络医学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能量传导的通道,艾草中的活性成分和热量可以通过经络渗透进入人体,对身体内的经络和脏腑产生影响。

艾绒包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平衡阴阳之气,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综上所述,医用艾绒包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艾草中的活性成分和热量的作用对人体进行热疗。

通过艾草的发热作用、药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方式,艾绒包能够对肌肉酸痛、炎症、血液循环等问题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
作者:朱建坤, 寇顺平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00
刊名:
亚太传统医药
英文刊名: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年,卷(期):2007(4)
1.李洪英.Li Hongying试述中藏医对"发热"认识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2007(1)
2.邓燕红.曾彩芬.熊焰.丛鹏小儿常见发热的简单中医辨证护理[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09,15(4)
3.吴志香发热的中医论治[期刊论文]-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10)
4.邓秋迎.李焕梅.陈淑珍.邓燕妹发热患者疾病分类调查及中医护理对策[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
5.刘维君.赵玉霞浅谈体温与热证[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
6.明正苍浅谈中医常用的3种退热法[期刊论文]-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17(6)
7.邹澍宣中医怎样治感冒[期刊论文]-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8(1)
8.柯新桥略论中医退热十五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
9.姬水英发热的中医证治[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
10.唐农从中医火郁证的病机论感染性发热的辨治思路[会议论文]-
引用本文格式:朱建坤.寇顺平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 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