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 凯恩斯 弗里德曼 简介
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主张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资本 主义经济发挥职能的许多不利方面(通货膨胀、衰退、周期 性失业现象和收支差额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的特点,它们起 因于不正确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国家的职能。
2.政府只应当“为竞争的规则提供一个货币的结构”。
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认为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市场经 济,就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反对国家干预,主张政府至应 当“为竞争的规模提供一个货币的结构”。
弗里德曼生平简介
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一个工人 阶级的犹太人家庭,父母是俄 罗斯犹太移民。 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 。1988年取得了美国 的国家科学奖章、总统自由勋 章。 弗里德曼是学术世家,妻子罗 丝是经济学家。
国家科学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也称总统 科学奖章,是由美国总统授予, 为了表彰杰出的科研成就而颁发 的最高奖。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 奖。 获奖人物:杨振宁
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弗里德曼生平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 2006)美国经济学家,现代货 币主义的代表者,以研究宏观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 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 主义而闻名。 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 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 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 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从短期来看,预期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减少一些失业,这是因 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雇主和雇工都要事先估计未来 的物价水平和物价变动率,以便估计一定数额的货币工资所 代表的实际工资量。 从长期来看,雇主总会了解到他们得到的较高货币工资买不 到预期的商品,即了解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就将调整 预期,减少劳动力的供给,要求提高工资,否则,就不愿就 业,失业增加。 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那种通货膨胀率 和失业率互为消长的交替关系,通货膨胀不可能消灭自然失 业率,而是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存在。
弗里德曼生平及需求理论
• 无奈之下,弗里德曼只得按照出版要求,多次 修改论文,减少论文中对某些行业的批评。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赵昕
• 等到弗里德曼的博士论文终于得到国家经 济研究所大多数人的支持时,第二次世界 大战爆发了。 • 这样,弗里德曼的博士论文一直到1945年 才得以发表。 • 直到1946年弗里德曼才获得哥伦比亚大学 的哲学博士学位。这时,弗里德曼已经34 岁,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一 般年龄。
• 1932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到最低点 的时候,弗里德曼以同时主修数学和经济学 的优异成绩从拉哲斯大学毕业,并同时获得 布朗大学的数学研究生奖学金和芝加哥大学 的经济学研究生奖学金 • 在弗里德曼犹豫不决时,多亏伯恩斯和琼斯 的指点,弗里德曼才选择了芝加哥大学。这 标志着弗里德曼正是跨入了经济学研究的门 槛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赵昕
• 最初,弗里德曼在威斯康星大学的一切都很顺利。 1940——1941学年结束时,弗里德曼得到了威 斯康星大学的一项长期聘任,似乎已经找到了一 个适合终生学术位臵。 • 但好景不长,在经济学系是否要并入商学院这件 事上,全系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为此,全系老 师和学生分成两大派,弗里德曼被无辜卷入了漩 涡,对他的聘任也引起了两派的争执。 • 最让弗里德曼难以承受的是,这场争论甚至掀起 了反犹太的情绪。 • 在这种让他讨厌的局面下,弗里德曼撤回了接收 维斯康星大学长期聘任的决定,回到了国家经济 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并重新争取出版博士论文以 获得博士学位。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赵昕
• 一方面,身高只有5英尺2英寸(157.48cm)的 弗里德曼,在东方人看来,应该属于身材 矮小者,而西方人眼中就更是形同“侏儒”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的传媒总是喜欢 称呼他为“经济学顽皮的侏儒” • 另一方面,弗里德曼的思想、论文和书籍 不但源源不断地涌现,而且总是丰富多彩、 富于创见、争议纷呈。 • 无疑,他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智慧巨人 之一,是20世纪能与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相提并论的另一位经济学巨匠。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生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生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着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的领袖和主要代表。
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犹太人的后裔。
家境贫寒,15岁时父亲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但一切都没有影响他的学习。
他16岁前完成高中学业,凭奖学金入读拉哲斯大学。
原打算成为精算师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读数学,但成绩平平,后被经济学所吸引,这不仅是因为30年代大萧条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决心研究经济问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得到两名青年教师的直接指导。
一位是A.F.伯恩斯这位后来曾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总统顾问、联储董事会主席的着名保守派经济学家,当时在拉哲斯大学讲授经济统计学,使弗里德曼从中学到了对经济周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也领悟到了如何把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
另一位领路人是霍默?琼斯,后来曾任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副总裁,他常向弗里德曼灌输芝加哥之梦,并鼓励和帮助弗里德曼申请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奖学金。
1932年弗里德曼同时以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主修课程的优异成绩从拉哲斯大学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这是跨入经济学研究的大门。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许多着名学者对弗里德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名师的熏陶这一幸运之外,还在上第一堂经济课时遇到了一生的知己,终生不渝的爱人罗斯?迪莱克特(Ross Director)。
1933年由于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低,生活艰难,经由舒尔茨推荐,弗里德曼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年薪1500美元的研究员职位。
1934年,弗里德曼受聘为舒尔茨的助手回到芝加哥大学从事需求分析的研究。
并结交了有非凡才干的同学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和沃利斯(W.Allen.Wallis)这两位终身好友。
弗里德曼_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_马涛
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7日/第006版人物弗里德曼: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生平美图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现代经济学中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时代旗手,货币学派的领袖。
他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2年毕业于鲁特格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2006年11月去世。
1976年由于弗里德曼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消费函数理论》(1957)、《货币稳定方案》(1959)、《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斯瓦茨合著,1963)、《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和《自由选择》(1979)等。
小引11月16日去世,“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去世,享年94岁。
弗里德曼所开创的货币学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于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到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弗里德曼坚持市场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以此与凯恩斯学派抗衡,并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至关重要”弗里德曼的思想渊源首先是来自古典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理论。
弗里德曼强调斯密是自己思想的导师,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写道:“看不见的手推动进步的效力比看得见的手治理衰退的效力更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贡献及主要学术思想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1912~2006)生平简介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1912年7月31日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的家庭。
1932年获得罗特格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从1962年起为该校保罗·斯诺登·罗素讲座功勋教授,1977年退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弗里德曼几乎一直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他还在其他很多著名大学讲过学,在美国财政部等政府机构任过职,1969~1971年当过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弗里德曼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1970~1972年任蒙特·配勒林学会会长。
他还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员,获得很多著名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
1980年曾来中国访问,受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在旧金山病逝,享年94岁。
弗里德曼的著述很多,他的最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集》、《资本主义与自由》、《通货膨胀:原因与后果》、《货币最优数量和其他论文》、《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自由选择》(与他的夫人罗丝·弗里德曼合著)。
由于弗里德曼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领导的货币主义学派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称为“20世纪经济学的智慧巨匠之一”。
主要学术思想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相当完整,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部分相互渗透,联成一体。
他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既表明了他的哲学思想,又成了他的经济理论得以存在的保证。
他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不仅是他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借助他在其他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如消费函数理论的实例。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介绍马尔萨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是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位学者。
他们的经济理论和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他们的脉承关系进行探讨。
马尔萨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是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该书提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关系。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呈指数增长,而资源只能以线性方式增长,因此人口将迅速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
他认为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的境地,从而出现贫困、饥荒和战争等问题。
马尔萨斯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启示。
他的人口理论成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应该关注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凯恩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的理论基础是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他认为,储蓄导致需求不足,从而减缓经济增长。
因此,他提倡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从而实现就业增长和经济复苏。
凯恩斯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被广泛应用,并且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念,成为后来发展的基础。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是美国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是自由市场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经济,提倡市场自由。
弗里德曼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并有效分配资源。
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是决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
他主张保持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弗里德曼介绍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
有趣的是,弗里德曼是另一位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法律经济学奠基人亚伦·戴雷科特的妹夫。
弗里德曼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更换模版基本信息栏(当前模板:人物通用)中文名米尔顿·弗里德曼外文名Milton Friedman别名除原名外的其它名字,包括别称、昵称、笔名等国籍美国民族犹太移民出生地纽约市出生日期1912年7月31日逝世日期2006年11月16日请参照项目说明填写。
若某项不适合当前词条,可留空。
职业经济学家毕业院校罗格斯大学信仰限30字主要成就约翰·贝兹·克拉克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家科学奖章总统自由勋章代表作品可填写多项,以逗号间隔,总字数不超过45生平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一个工人阶级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耶诺·绍尔·弗里德曼(Jeno Saul Friedman),母亲是萨拉·埃特尔·兰道(Sarah Ethel Landau,1892年-?),两人从奥匈帝国(今乌克兰一带)移居美国,在当地邂逅,曾在血汗工厂工作。
弗里德曼是家中第四个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
他的三个妹妹包括:蒂莉·F·弗里德曼(Tillie F. Friedman,1919年-?)、海伦·弗里德曼(Helen Friedman,1920年-?)和露丝·弗里德曼(Ruth Friedman,1921年-?)[1]。
弗里德曼简介
由于在"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 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 政策的复杂性",1976年,弗里德曼被授予 诺贝尔经济学奖。
过人之处
• 从简单的想法中得出耐人寻味的结论。 • 弗里德曼的赞赏者与批评者都指出,他的世界 观本质上很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 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 途径。他的闪光点在于能够从简单的想法中, 得出耐人寻味而出人意料的结论。我从读者来 信中得知,弗里德曼的部分吸引力在于,他愿 意说出其他许多人想到、但不敢说出来的逆耳 忠言。然后,他还会继续捍卫这些主张,对抗 “经济正确”(economic correctness)的强 大势力;而在捍卫自己见解的过程中,他几乎 是无意识地增长了知识。
评价
• 前美国总统布什:美国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公民。他的 工作证明了自由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他的著 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央行的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效帮助央行维持经济稳定,也改善了全世界人民的生 活水平。 •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是我生 命中的一个重要座标,不管是在职业还是个人生活方面。 没有他的存在,我的生活会是完全两样的。 • 美国财长保尔森: 米尔顿〃弗里德曼永远属于最伟大的 经济学家行列,他在经济与政治自由的联系方面的创新 理念,为当今世界的繁荣和金融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弗里德曼的主要理论对手、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个巨人,在推动美国经济自1940 年顺利发展至今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面,20世纪的经 济学家中还没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对中国看法
• “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 • “要知道自由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你就要去香港看 看。” • “俄罗斯的改革没有中国般的成效,因为俄罗斯没 有香港。” • 面对媒体采访,他表示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持乐观态 度。他认为中国已经认识到市场机制的优越所在, 只会勇往直前,而不会再后退。(1993年) • “这个世界目前发生最重大的改变,是中国的变 化。”(2006年) • 弗里德曼一向支持香港实施的联系汇率制度,认为 只要金融管理局拆除新添的调节货币发行量的机制, 恢复1983年所设计的货币发行局本来面目,这个汇 率制度就能抵抗任何金融风波的冲击,就能“象直 布罗陀的磐石一样坚固” 。
经济学家传记--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的领袖和主要代表。
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犹太人的后裔。
家境贫寒,15岁时父亲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但一切都没有影响他的学习。
他16岁前完成高中学业,凭奖学金入读拉哲斯大学。
原打算成为精算师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读数学,但成绩平平,后被经济学所吸引,这不仅是因为30年代大萧条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决心研究经济问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得到两名青年教师的直接指导。
一位是A.F.伯恩斯这位后来曾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总统顾问、联储董事会主席的著名保守派经济学家,当时在拉哲斯大学讲授经济统计学,使弗里德曼从中学到了对经济周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也领悟到了如何把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
另一位领路人是霍默·琼斯,后来曾任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副总裁,他常向弗里德曼灌输“芝加哥之梦”,并鼓励和帮助弗里德曼申请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奖学金。
1932年弗里德曼同时以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主修课程的优异成绩从拉哲斯大学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这是跨入经济学研究的大门。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许多著名学者对弗里德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名师的熏陶这一幸运之外,还在上第一堂经济课时遇到了一生的知己,终生不渝的爱人罗斯·迪莱克特(Ross Director)。
1933年由于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低,生活艰难,经由舒尔茨推荐,弗里德曼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年薪1500美元的研究员职位。
1934年,弗里德曼受聘为舒尔茨的助手回到芝加哥大学从事需求分析的研究。
并结交了有非凡才干的同学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和沃利斯(W.Allen.Wallis)这两位终身好友。
经济学大师之弗里德曼
经济学大师之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12年7月3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的家庭。
1928年弗里德曼高中毕业,进入拉特格斯大学,主修数学。
1932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他在大学时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1933年,弗里德曼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
1933年,弗里德曼由亨利·舒尔茨和哈罗德·霍特林介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传统与芝加哥大学不同,但霍特林对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制度学派大师米切尔的经验研究以及约翰·克拉克的经济理论对弗里德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年以后,弗里德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担任亨利·舒尔茨的助手,这时他认识了以后成为终身朋友的乔治·斯蒂格勒和阿伦·华立斯。
1935年,通过阿伦·华立斯的帮助,弗里德曼到华盛顿的全国资源委员会参与消费者预算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对他以后写《消费函数理论》有重要影响。
1937年,弗里德曼进入国民经济研究局,协助西蒙·库兹涅茨研究独立职业者的收入,他与库兹涅茨合著的《独立职业活动的收入》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也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
该书1940年完成,但由于国民经济研究局的一些理事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有争论,到1946年才得以出版。
同年,弗里德曼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以后成为他的消费函数理论中心的两个基本概念: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
1940~1941年弗里德曼在威斯康星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1~1943年,弗里德曼在美国财政部研究战时赋税政策。
1943~1945年,弗里德曼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霍特林和华立斯领导的研究小组,作为一名数理统计学家研究武器设计、军事战术和冶金实验问题。
1945年,弗里德曼应邀到明尼苏达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6年,弗里德曼应邀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直至1977年退休。
其间1948年起任经济系教授,1962年起任保罗·斯诺顿·罗素讲座功勋教授。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在货币金融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金融理论与弗里德曼金融理论在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后者属于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
两种理论分别能够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凯恩斯理论可解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弗里德曼理论则适用于解决“滞胀”这种经济现象。
一、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凯恩斯是一个彻底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者,其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即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
由于在短期内,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决定。
从长期看,存在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了投资的诱惑力。
由于经济主体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也能同比例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少,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手持货币能够满足人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在乎保持流动性。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而流动偏好决定了货币需求。
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
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因此,解决失业和振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2006年11月16日,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去世,享年94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得知消息后说:“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
在经济学家中无人出其右。
”弗里德曼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过多干涉经济问题。
他的观点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和里根政府以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曾担任多个政府机构顾问。
西方一些专家将弗里德曼、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等人并称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的主流人物。
弗里德曼1912年7月生于纽约,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77年开始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他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著作包括:《价格理论》、《经济学家的抗议》和《没有免费的午餐》等。
巧合的是,此前,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也在今年去世了。
加尔布雷斯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是弗里德曼最大的论敌之一。
加在美国物价局工作时主导了二战后最长时间的物价控制,弗里德曼攻击他说,对于美国的经济恢复来说,至少拖延了好几年。
现在看,弗里德曼这个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就在弗里德曼去世前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费尔普斯。
费最杰出的工作就是推进了经济学界对于“失业和通胀”的理解,实际上,这也是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理由(当时,弗里德曼获奖的演讲词就叫“失业和通胀”)。
费的获奖也可以看作弗里德曼的二次获奖,的确,他这个贡献太重要了。
对弗里德曼进行思想阵营划分是一个难题。
他不承认自己像哈耶克一样,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他也不愿意说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他可能在保守阵营里偏左一点,或者自由主义的阵营里偏右很多。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谁?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生平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谁?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生平简介本文导读:他16岁前完成高中,凭奖学金入读罗格斯大学。
原打算成为精算师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读数学,但成绩平平。
1932年取得文学士,翌年他到芝加哥大学修读硕士,1933年芝大硕士毕业。
上第一堂经济课时,座位是以姓氏字母编排,他紧随一名叫罗斯(Rose Director)的女生之后。
两人6年后结婚,从此终生不渝。
弗里德曼曾说他的作品无一不被罗斯审阅,更笑言自己成为学术权威后,罗斯是唯一胆敢跟他辩论的人.毕业后,他曾为罗斯福新政工作以求糊口,批准了许多早期的新政措施以解决当时面临的艰难经济情况,尤其是新政的许多公共建设计划。
辗转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修读经济学,研究计量、制度及实践经济学。
返回芝加哥后,获亨利·舒尔茨(Henry Schultz)聘任为研究助理,协助完成《需求理论及计算》论文。
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时,他1940年曾完成一书,指医生的垄断局面导致他们的收入远高于牙医,引起局方争议,令该书要在战后始能出版。
弗里德曼在威斯康辛大学任教了一小段时间,但由于在经济学系里碰上了反犹主义者的阻挠而只得返回政府部门工作。
1941年至1943年,他出任美国财政部顾问,研究战时税务政策,曾支持凯恩斯主义的税赋政策,并且协助推广预扣所得税制度。
1943年至194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参与Harold Hotelling及W. Allen Wallis的研究小组,为武器设计、战略及冶金实验分析数据。
1945年,他与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到明尼苏达大学任职,1946年他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回到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理论,期间再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
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
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的协助,发表影响深远的《美国货币史》著作。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读后感作为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货币主义的代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生也是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进的。
他获过很多的荣誉职位和奖励,不得不提的是1976年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他的一生也是在幸运与曲折中度过的,通过阅读《弗里德曼》这本书,我更了解这位伟人以及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生平幸运事及美满的婚姻一个伟人的一生中肯定能遇到一些对他影响深远的人,以及一些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出现。
弗里德曼在1985年3月21号作题为“我成为经济学者的演化之路”的讲演中,就提到了他人生中的四件幸运之事。
第一件:高二时,对他寄予厚望、影响很大的科恩老师,虽然专业领域是政治学,但他教授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使弗里德曼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对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件:弗里德曼16岁时就读于拉特格斯大学的数学系,凭借特有的分析计算能力,他当时的志愿是成为一名精算师,发挥他的数学才华。
然而他一生中唯一未能通过的考试就是精算师的相关考试,这个遗憾的经历从后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来看反而是一件幸运的事。
第三件:在拉特格斯大学主修数学的同时,他选修了几门经济学课程,领悟到经济的魅力,初始经济学就慢慢学会将数学方法运用到经济思想中。
第四件:1932年大学毕业之后,弗里德曼得到两所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分别是布朗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和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系,在霍默•琼斯的指导下走上经济学道路。
这4件事我们看来,有些也许并不幸运,但是从弗里德曼的一生来看,这些不幸的事反而成了幸运的事,我们可以看出他十分乐观,能在遇到一些不顺利的时候,积极对待,反而在另一片天地有很大的建树。
所以说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瓶颈时,觉得难以进步的时候,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理性看待,可能我们也能有很好地成绩。
同时,弗里德曼还有很多挚友,很多人也是很有名的,能认识这些同样的伟大的学者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是幸运的事,也许我们不能遇到那么伟大的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广交朋友,同不同的人打交道,从朋友身上学到我们没有的优点。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在货币需求理论方面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之处。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学著作《通论》中。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保留一定量的流动性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他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 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体为满足正常交易和商业活动所需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或总产出)成正比,即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带动货币需求的增加。
人们持有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活动。
2. 预防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个体为了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和未来的需求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如疾病、失业或不可预见的支出等。
当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时,会倾向于增加持有的货币量,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3. 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对未来货币价值变动的预期而选择持有或不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价值的变动有一定的预期和判断,如果预期货币贬值,人们会减少持有货币的数量,选择其他投资物或财富储存形式,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学著作《货币的数量理论》中。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 货币与偏好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还受到个体的偏好影响。
他提出了货币与偏好理论,即个体对不同储蓄形式的偏好会影响其对货币的需求量。
当个体偏好持有其他储蓄形式(如债券)时,货币需求会降低,反之亦然。
“金饯战士”弗里德曼
33
・
先 驱
弗里德 曼经济思想 的形 成 ,离不 尔—— 两人在 8 O年代 的资本 主 义世 弗里德曼第二次访 华。这次访华他不
先驱 ・
金饯 战士 "
弗里德 曼
◎ 王 祥胜 整理
代, 每一次危机到来 时 , 它都会被捧上圣坛。 无论是 日本经济泡
沫破灭 的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 是 1 9 还 9 7年 亚 洲金 融 危 机 后 的 东 亚 新 兴 市 场 化 国 家 ,抑 或 是 目前 正 在 经 历 的 全 球 经 济 危 机 ,
凯恩斯的名字及其坚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无不在 这些阶段 的
公 共舆 论 和 经 济 学 者 的 讨 论 中 集 中 出 现 。 在 凯 恩 斯 救 火 完 毕 而
之后 , 随着经济 回升 , 他就会被 暂时遗 忘。 在要求平衡政府财政
预 算 、 少 政 府 管 制 的 呼 声 渐 渐 高 涨 起 来 之 际 , 其 当 通 货 膨 减 尤 胀 随 着经 济 升 温 而 变得 越 来越 突 出 时 , 里 德 曼 的货 币 主义 理 弗 论 及 其 坚 持 的货 币政 策 便 开 始 活跃 起 来 , 至 绝 对 压 倒 凯恩 斯 直 “ 下 没 有 免 费 的 午 餐 !” 句 我 们 今 天 耳 熟 能 详 的 理论 。 为分析 经济金 融现 象和选择评价 公共政策的主要学理 天 这 成 经 济 学 口头 禅 , “ 明 人 ” 是 与 凯 恩 斯 并 肩 齐 名 、 依 据 。 其 发 就 被
弗里德曼的九十四年
弗里德曼的九十四年:货币主义学者深信自由市场用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堪称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说过,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1月16日,这位新古典经济学之父在美国三藩市的家中病逝,享年94岁。
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从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还有“学券制之父”的美称,于50年前首次提出学券理念。
他的世界观主要是,坚定推崇个人自由,并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一个幸运儿弗里德曼和他夫人露茜合著的自传《两个幸运儿》,按年代讲述了弗里德曼的人生故事。
与许多历史名人一样,弗里德曼也非出身显赫。
1912年7月,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新泽西州长大。
在他小时候,全家人居住在由母亲经营的服装店楼上,父亲则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工。
几十年后,弗里德曼还能回忆起当时父母常为钱吵架的情景。
得益于美国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稳顺利。
其家庭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是他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宝库。
他靠奖学金上完大学,毕业时间恰巧在1932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最黑暗的日子。
弗里德曼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研究生教育。
在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有一批先锋的经济学家,他们并不认同当时的理论。
他们认为,大萧条的发生并非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这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从50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
在那个笃信政府万能的时代,他坚持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因而遭到世人的嘲弄,受尽白眼。
一代宗师但是,他的理论的科学性,后来不断被实践证明。
并且在整个80年代,深深影响了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称这位宗师是“学术界的自由战士”。
这位新古典经济学大师,常能用简单而幽默的话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米尔顿弗里德曼《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
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
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
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理论背景亚当·斯密的哲学观点来源于同时代的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界的秩序即机械论者的宇宙。
牛顿发现了统一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18世纪的道德家也仿此提出了几条定理,试图用相同的方式统一道德和社会交往准则,这个准则能够使人们分辨是非,并且选择正确的行动。
而这样的行动会在人的利已和利他之间选择,建立完美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福利。
学说精华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
“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
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
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
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
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
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
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
社会评价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可发现:以前学者多研究经济现象,所称经济学不过是特定时代、特定场所的经济政策,亚当斯密以”人性”为出发点,把普遍性带入了经济学的领域,使之成为社会科学。
以前学者以增加人民财富作为富裕国家的手段,亚当斯密则确立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主的经济学观念。
将”国富”的标准,由不生产的“货币”与仅生产“纯产物”的农业,引入以国民每年劳动生产“物品”总量的增加,亦即国家所拥有全部交换价值总额的增加为标准。
亚当斯密积极倡导“自由放任”和排除政府干预经济事务,促进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现;一八四六年及1860年,“谷物条例”(对进口谷物征重税的法律,1436年实施,1846年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予以废除)与“保护关税”即相继被废除。
作为一位“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亚当斯密对工商业者的工作甚为赞赏,但对他们的动机不无怀疑。
他批评制造业与贸易者抱有专利的企图,并谓其利益“从未与公共的利益协调……..通常都在欺骗并压迫公众。
”“任何由工商业者所建议的新法律,或者新的规章,都应对之特别小心,都不应该不经过长期的、慎密的考虑而即予采用。
”同时,亚当斯密对于这群人总想联合起来,以避免彼此间之竞争的企图也从未忘怀。
他曾如此说:“同行同业的人士是很少会集合在一起的,甚至就是为了娱乐,他们也很少会这样做,但是,只要他们在一起聚谈,则最后产生的必是一种对大众不利的阴谋,或是一种哄抬物价的勾当。
”他对农工大众的利益颇为关怀,同情工人,认为合理工资对占社会多数的工人是必要的。
“……各种各类不同的工人,在整个政治社会中占其多数……凡足以改善多数人之生活,便永远不能视为有害于社会全体。
……当社会最大部分的分子穷苦无依,则那个社会断然不能昌盛而安乐,是以凡耕种五谷以养人、缝制衣服以衣人,及建筑房子以居人者,应使他们本身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内获有一部分的产品以勉资自养、自衣自居,毕竟是最公道不过的事。
”“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不过是个普通的原则,而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
除政府三任务外(一、巩固国防,以防止外力的侵犯。
二、建立司法组织,以维持社会治安与公道。
三、创设公共工程制度,以补救私人企业之不足。
),他还赞成政府管理邮政、合法限制利率、国民义务教育,及一切自由业或信用业的执照考试等。
他也同意用公共规章以保障国民之有形安全,像是采取卫生措施以预防传染病的蔓延。
亚当斯密心目中的政府,不是无为的。
他心目中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
他曾明白表示:“若一小部分人侵犯天赋的自由权,…….足使社会全体有蒙受危险之于,则可以并且应用政府法律来加以抑制。
这与政府之为自由政府或专制政府无关。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
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
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凯恩斯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以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为前提,宣扬按照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既有充分就业,又享分工之利。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而却经常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如果一国按照传统理论自由贸易,虽可从事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弃或缩小比较优势不大或无比优势部门的和平,则必然是失业更趋严重。
故凯恩斯断抗议传统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
他还批评传统理论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强调对外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过程,而完全忽略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就业的影响。
认为就一国而言,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因为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就业扩大;反之,"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
"由此,凯恩斯赞成贸易顺差,并重新推崇起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学说里含有入学真下成分。
"不过在肯定重商主义某些观点的同时,他也承认"实行重商主义所能取得的好处,只仅限一国,不会泽及全世界"。
在《通论》中,凯恩斯由投资乘数原理出发,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
除《通论》外,凯恩斯另外两部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论货币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 1930)。
这两部著作是其研究货币理论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脱出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窠臼。
相关信息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
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
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面对大萧条时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现象,凯恩斯在《总论》中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项目,雇用失业人员。
这批人就业后用领取的工资购买食品等货物,从而刺激了对这些货物的需求,生产这些货物的厂家又会雇用更多的人。
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
社会评价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在150名经济学家的投票中,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排名第二)。
1936年2月4日,凯恩斯的代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文献)的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西方学者对此评论道:“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
”有的学者把凯恩斯的理论比做“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弗里德曼出任财政顾问1941至1943年,他出任美国财政部顾问,研究战时税务政策,曾支持凯恩斯主义的税赋政策,并且也确实协助推广了预扣所得税制度。
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
随著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在经济史论家Anna Schwartz的协助下,发表《美国货币史》鸿文。
当时他挑战主张凯恩斯主义的著名经济学家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他任职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逾30年,力倡自由主义经济,并与徒弟徒孙,打造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